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

2024-07-04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通用8篇)

篇1: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

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11数接本201120404151陈星

〔摘 要〕 当今社会,由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信息素养内涵、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描述,并提出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大学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信息化对高等教育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合格人才,迎接

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强化内容广泛的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列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把学生培养成具有

信息素养的人。信息素养教育是关系到大学生如何立足信息化社会的一个基本点。它不是超前教育观念,而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理念。

1当代大学生传统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素养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养目标的教育过程,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起初,素养被认为是一种读、写与理解所必须的基本能力,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素养是借助书写在日常生活中行使职责的一种能力,即读写技能与签名能力,而传统的大学素养教育则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宗旨。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传统意义上的素养教育内涵将面临新的挑战。

2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社会中人的信息行为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概括性描述的一个概念,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所以形成了信息素养的各种不同定义或描述。狭义的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应付和适应信息技术的能力。广义的信息素养是关于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的能力。

目前使用最多、传播较广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美国图书馆协会所给出的,即:“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并拥有找到、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

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去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为作出决策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为宗旨的教育。信息素养的内容就是通过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本质和特征,了解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方法及其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信息意识(又称情报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意识术语在情报科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情报现象的思想观点和人的情报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现象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人对信息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以及以信息所采取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信息意识强的人,由于重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从众多的信息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能够抢先捕捉良机,从而取得成功,面对缤纷

复杂的信息边界,要求学生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以信息采取积极的态度,具有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3.1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硬件环境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全方位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良好的信息硬件环境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目前教育科研网已经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高等学校,以此为基础完善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信息资源的机会。加强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信息中心的作用,在传统的图书文献采访基础上,加强数据库、电子文献与多媒体文献的建设,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信息资源。

3.2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它最初源于文献检索技能教育,通过开设文献情报检索课程,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传统教育体制下,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的教育和研究服务的,一直作为教辅机构存在,图书馆的传统教育职能是以图书馆利用为目的。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快速增长,每一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图书馆利用教育已经超越传统的图书馆职能而扩及更广的概念———知识管理,不再只限于如何利用图书馆,而且包括信息的利用与处理(表1)。图书馆将凭借其在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以及信息技术人才与服务方面的优势,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3.3构建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建设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国外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大六教学法”,将信息

素养教育分为:(1)定义问题———我们的问题是什么;(2)搜寻策略———我们如何发现信息;(3)获取信息———我们找到了何种信息;(4)使用信息———哪些是重要信息;(5)整合信息———如何将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创新;(6)评价———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这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一思想也成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架构应包括:信息学的基础知识、图书馆的利用、电脑与网络等技能培训、创新信息与知识的出版和媒体呈现等。

3.4创建图书馆馆员与教师的伙伴关系

图书馆馆员在课程规划与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还未被广泛接受,在课程设计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实际上,图书馆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专业课教师的伙伴,这是更有效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的必要条件。在教授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如何批判的选择信息的过程中,图书馆馆员应该与教师合作,协助教师进行课程单元的设计,将信息技能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以使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同步提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

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将为不同的高校设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给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课程设计及对学生信息技能进行评价的依据,使所有的学生获得均等的信息素养教育机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4积极推进信息素养教育。

4.1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规划中

高等学校应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科研方向等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地、科学地、合理地研究,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并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规划。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质量。除专门培养一批专职教师外,还要大力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使其担负起信息素养教育者的角色。

4.2加大信息教育课程的改革

2002年元月,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在此之前举行过4次关于文献检索课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表明文献检索课教学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文献检索课要重视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加大计算机检索教学内容的比重。其次,应该认识到信息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技巧的掌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观念的形成,信息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要贴近专业,要渗透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促进其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并且应把原来只停留在本专业文献检索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向其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文献检索中进行扩展,注意与具体的学科专业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检索技能的教育对所学的任何学科进行某一方面的钻研。

4.3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和条件

由于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受教育者要在不断的使用信息过程中认知信息,因此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信息环境的支撑。首先高校图书馆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环境,长期的文献积累和文献的序化努力奠定了高校图书馆在新经济时期的知识基础设施地位,也使其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堂和实习基地,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和信息导航的保障。因此当前高等学校应大力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使其立足培养现代人才,立足于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保障,使其成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中心和用户信息素养教育中心。此外应加强高等学校整体信息环境的改善,将学生置信息“场”中,改善网络运行状况,并尽可能将现有设施充分发挥效益。

5信息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的因素很多,而且信息素质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教育、熏陶。可喜的是,现在大中小学校都在研究和实践信息化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培养,提出了很多的评价标准和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相信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将来,大学生都会拥有优秀的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芳芳.小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途径、方法的研

究[EB].http:∥edu329.51.net/lun-liu.htm,2002.[2]陈文勇,杨晓光.国外信息素养定义和信息素养标准

研究成果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0,[3]李太平.信息教育———论纲[EB].http:∥/xxhlt/lt21.htm,2002.[4]钟秉林.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J].中

国高教研究,2000,[4]严丽.信息素质析义[J].情报资料工作,2003,2,[5]顾明远.终身教育———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潮[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篇2: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

班级:热能C103姓名: 苏光宇学号:105857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成为21世纪耳熟能详的词汇。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浪潮席卷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知识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创新将成为影响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技能。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信息资源不断出现以及人们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解释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虽然各个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具体界定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这些信息能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具体来说,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

二、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简单的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工具使用上,对于网页的制作、网站后台管理和开发以及实用软件的开发方面略懂一二的学生不多,精通这些信息工具使用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许多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迫在眉睫。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信息素养教育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法方

1.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单靠一个部门不可能做好,必须对有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做出统一安排,各单位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有明显效果。实施以图书馆为主导,以文献检索课为龙头,计算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为支撑,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机制。开发出适于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时,才能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

2、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水平,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

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只有当专业教师具备整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联系和照应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做好引导者,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修养。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要全面,转变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错误的评价理念。把信息素养的中人文素养和信息伦理道德的放在评价内容的重要位置。同时要坚持量化评价,在量化评价的过程中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可测量性的原则、公开性的原则。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公开,这样有利于被评价的对象了解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薄弱环节,形成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选择适当的信息素养评价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评价技术,如测验、调查、观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评价技术。目前较常用的有:学习契约([earning Contact)、量规(Rubric)、范例展示(Example-Presentation)、概念地图(Concept Map)、电子档案袋评价等。这些评价在不同的场合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选用。

4、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构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使之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中国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但是发展力度还不够。应彻底改变传统的书库、外借室、阅览室、资料室等服务方式,加强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等新型服务方式。

图书馆必须参与,并取得合理的位置。高校图书馆员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完备的网络检索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手段和场所,图书馆里有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又熟悉信息加工、处理和组织、检索的馆员,他们是教育的重要“后台”力量。如果要想使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实现在馆舍、库藏、员工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重大突破。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网络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多样化的网络服务,能保障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使高校校园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信息社会中信息利用的主要群体,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是其成为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担负起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4

[2]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3] 邹志仁.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3)

[4] 胡家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措施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6第1期

[5] 陈娬 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J]

[6] 陆芳 骆雪超《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及实践》[J]

篇3: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

1、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 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 反映有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 以权力和义务为内容, 以确定、保证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规范体系。

3、道德与法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结合中国国情, 法与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 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 共同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 它们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 相互推动。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它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而法律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同时,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的, 正是由于道德和法律各有优劣短长, 需互相取长补短, 紧密配合。相互支撑, 有序有效地运行, 才能形成社会规范系统及调控手段的严整体系和综合功能。

(2)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法律与道德虽然关系密切, 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行为规范, 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 就二者的产生而言, 道德早于法律, 道德主要来源于风俗习惯, 是社会主要的价值取向和人们主要的内心信仰, 而法律需要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它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第二, 就二者的适用范围而言, 道德的适用范围远远广于法律的适用范围, 道德是无国籍的, 多数的道义都是全球通行的, 而法律是有国界的, 没有哪两个国家的法律是相同的, 各国的法律都有各自的针对性和特色。第三, 就二者的效力而言, 道德是无形的压力, 只能依靠良心对其行为进行谴责, 当不存在这种良心甚至对公众舆论采取不予理睬的话, 那么道德对于其行为几乎没有效力, 触犯法律则不同, 公、检、法机关会强制追究其违法责任。

二、当代大学生自身就道德和法律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 对道德认同感降低, 对道德的贬低, 对道德缺乏敬畏。比如, “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等非道德行为已渐渐被青年人默许, 反而让座的行为却被视为另类表现。究其, 就是个人的本位思想过于严重, 对于不利己的事坚决不予实施。在现实生活中, 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完全按自我意愿行事有。从个体意识的残缺扩散为群体意识的错位, 进而引发道德观的严重扭曲, 使得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以及非道德的行为披上“合理化”的外衣, 在大学生中获得普遍的默认。

第二, 学校教育的缺位。首先是我们的高校的教育所开设的德育课程并不能够真正的起到自己的作用, 其次我们身边没有了榜样, 我们不会在去迷信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了, 如果说救了人反而被诬陷为犯错的人, 那么还有谁会再学雷锋呢?我们的人生没有了目标, 没有了前进的方向, 自然会走错路。

第三, 家庭教育也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枯萎”。一般家长也都会认为我们已经长大了, 不用在干涉我们过多, 也就放松了对我们的教育, 就目前状况, 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完善, 在人生的路上如果没有指导就很容易犯错。

第四,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虽, 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 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 大多数学生重学分, 轻实效,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 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因此, 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

三、当代大学生自身就道德和法律存在的问题的相应对策

第一,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教育课工作, 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培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第二, 要加强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坚持尊重、宽容、信任、互助的原则, 养成换位思维的习惯。

第三, 要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各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形成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和文化气氛, 让大学生在好的文化活动中接受健康优秀的文化熏陶, 陶冶情操,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篇4: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

内心阴暗的人是可怕的,像狼一样危险。内心阴暗的教师更是可怕的,无异于“披着羊皮的狼”。让一群毫无戒心又毫无防御能力的学生每天生活在其周围,得到的可能就不是教育而是伤害。

教师中辱骂 体罚 劳役学生的行为比比皆是,这样的教师将对学生的内心以及一生造成怎样的影响,想来可怕。如果教师队伍不早日得到净化,必将失去家长和社会的信任。

内心阳光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沟通,更能把纯净健康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当年我在师大就读的时候,有位同窗内心就有些阴暗,据说现在也已经混迹于教师行业当中,真是令人担忧。

善良的心地,纯净的思想是做人的前提,也是教师基本道德素养的第一要素。

二、合格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尽管国家对教师的待遇一再提高,但这一职业仍然是相对清贫或者寂寞的,它没有生意人的大富大贵,没有政客们的飞黄腾达,如果选择了这一职业就应该安于平淡,毕竟除去物质我们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如果一名教师本身就嗜钱如命,唯利是图,又怎么能在教师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奉献自我,又怎么能教育学生抛却名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一个班级黑板上的励志条幅是这样写的:为了母亲而读书。品来很动人,也很实在,但未免有些狭隘。教师的志向远大,人生观正确才能引导学生成为志存高远的国家栋梁。

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得到老师更多的照顾,往往会想方设法给老师送礼。礼物可能是物品,也可能是现金。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如果只是微薄的礼物,只是表达一份心情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礼物过于厚重的话,那就有受贿这嫌了。如果欣然接受并“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又是单独辅导又是安排座位,那么得到的可能就是有限的可怜的一点财物,而失去的将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尊严。没有哪个家长会真正为你保密的,他这边谦卑的给你送礼,等你接受了马上就为摧毁了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而沾沾自喜,把“老师,也不过如此”的话放在嘴边。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这样的方式得到钱财,得不偿失。试想,当你再面对学生大论清高,大讲道义的时候,是否还能唤起学生的崇拜之情而内心接受,估计得到的只是家长的鄙视和学生的怀疑。

三、合格的教师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

1不说脏话。

说脏话对于普通人来讲都是羞耻的,既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是个人素质极其低下的表现,更何况是为人榜样的教师。

2不随地吐痰。

3衣着整洁。

4指甲干净。

5娱乐适当,不熬夜狂欢。

6饮酒适当,不亢奋过度。

以上几条看似简单,但都是对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果这几点都做不到,就不适合做一名教师了。

四、合格的教师还应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人把中国的文化比做酱缸,越沉越香,越老越值钱。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无论是什么样的事物,都只有向前发展才会呈现生机。

一些教师在具备了一定的资历后往往就丢开了工作初期的干劲儿。书也不读了,笔也不落了,啃着几本旧教案惨淡度日,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几多变化。新课标 新教材 新题型,对于每位教师无论新旧都是一种挑战。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进步,学生思想的不断改变都在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只有积极挑战变化,时候丰满自己的教师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想要带出先进的学生,自己首先要走在前列。

惰性每个人都有,并随着年龄增长,一旦被消极怠惰打败就会生活于一潭死水,但战胜它其实也很容易,关键看你自己想不想。制定计划,认真执行,每天的每一小时都实现价值,多接触新鲜事物,让自己时刻处于积极的进步状态。我给自己制定了“四个一”计划: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练字一小时,每天上网阅读新闻一小时,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四个小时,只占每天的六分之一,但这小小的四小时却让我的生活每天都是新鲜的,让我时刻在进步,让我的生活充实起来。

五、合格的教师要有勇敢,有责任心

学生有时很淘气,装做很强悍的样子,但其实他们是弱小的,在很多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而父母不在身边时老师就是他们的守护者。当然这种守护可能没有利润而且可能是危险的,但是每名教师都应该勇敢地承担。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在弱小的学生危难之时,跑得比谁都快。的确,他没有触犯法律,但他违背了做为一名教师的基本道德准则,所以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骂。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所带的班级有一名总给我制造些小麻烦的女生。她爱留怪异发型,爱穿奇装异服,不爱学习,是一名家在外地的住宿生。她的过分招摇给她引来了不少麻烦。有一次,几名社会上的女孩来找她,据说是想来教训一下她。班级学生把情况告诉我后我马上出面解决问题,那两个女孩见到我后根本没有任何收敛,但我牢牢把我班的女生保护在身后,平时桀傲不训的她当时那种恐惧的眼神更增加了我的勇气,没有让她受到一点伤害。事后,她表示了对我的感激,但我觉得虽然她不是个好学生,但她只要是一名学生,做老师的就有责任保护她。

在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做到勇敢和有责任心。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有危险,每位家长都不惜以生命做代价去保护,而一名合格的教师也是一样。汶川地震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教师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楷模。不必自诩,教师这一职业要求我们人格要伟大。

篇5:论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文学院2011级新闻系冯雨晴2011010969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我们大学生自然最有发言权了。

在小学和初中时,我们每周都会有音乐课和美术课。在美术课上我们会自己创作一些虽然幼稚但却充满童趣的美术作品。在音乐课上我们会学习一些基本的声乐技巧和基础的乐理知识,甚至有时会学习一些简单的器乐演奏。例如口琴,竖笛还有葫芦丝等等,一些学校也会开设钢琴课。

同时即使是在这个学习任务最为轻松的时期,仍然会有些学生主动排斥艺术类课程。比如上美术课时,有些用功的学生会故意不带老师要求的美术用具。而老师往往也不会对这些学生多做理会。所以对这些学生来说,美术课便堂而皇之的变成了自习课。

在我们的整个学生阶段,这个时期的艺术类课程虽然课时很少,在心理上也并不非常为老师,家长,学生自己所重视。但是确实是实际存在的,我们也确实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必要的艺术知识,我们的艺术素养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我们上高中之后,由于日益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高考的激烈竞争,我们从上高一开始就由原来的实践类课程转变为艺术欣赏类课程。在这些不需要实际动手的课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课似乎就更成为了一种奢望。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聊天,做作业等比比皆是。这已经是高中校园中见怪不怪的一种现象了。

而且,本来在高中课堂上非常少见的艺术类课程,在每个学期期末的时候总是会彻底地让位于需要期终考试的主课课程,老师,学生,家长,甚至艺术类课程的老师自己都不会对这样的所谓“惯例”产生任何异议,大家都已经对这种实际上并不正常的现象司空见惯,以至于麻木不仁了。而在课上老师介绍的种种名满天下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大师们,更大的可能是仅仅在我们的大脑中打马而过,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的艺术类课程,也只是在应试教育下的一个别样另类的牺牲品而已。

当我们终于跨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来到了大学的象牙塔,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本来轻松的课程里竟然再也不见艺术类课程的身影。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似乎除了聚餐之后去KTV唱的流行歌曲之外,我们几乎与艺术绝缘。更不要奢谈什么艺术素养的提高了。

还有,我曾经有幸遇见过很多非常有艺术天赋和艺术才华的同学。他们大多多才多艺,对于艺术有着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并且非常乐于且勇于尝试一些非常先锋新颖的艺术形式。然而,这些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却往往会在应试教育的滚滚浪潮下被埋没。他们明明有着和其他人不同的发展前景,却被强制性地划在同一种人才鉴别机制下。成为高考的牺牲品。他们心中可能满怀对艺术的热爱与美好的梦想。但是却不能为日益功利化的高考制度所容。

他们大多只是心地单纯善良的孩子,但可能某一天被老师发现上课时偷看漫画书而被主流的价值观所不齿,最终对自己产生怀疑,自暴自弃。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与才华。毕竟艺术类的高等院校也是对文化课成绩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限制的。

所谓艺术素养,即是一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认识能力。而这些,虽然于文化课上学的内容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但至少我认为是关系不大。

有人说过:艺术本身即是抽象,它既是生活又是生活的升华体,是个人情

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在可望不可及中既看着我们又为我们所看着,故而几乎任何艺术表现形式 代表了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从中提取的艺术素养的概念就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审美能力,或者说,它使我们具备了能够分辨我们的所得 与所想间距离的能力,同时又通过各方面的积累成为我们身上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

在我看来,这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并不能像文化课的成绩一样,是可以用几张单薄的纸张和一个三位数的数字简单衡量的。它更多的表现在一个自然属性的人发现美,认识美,感知美的能力。如果说,拥有一定的美术技能或者器乐特长还不是十分重要的话,那么,这种发现美,认识美,感知美的能力却是我们你每个人的生活中绝对必不可少的。毕竟我们所努力追求的就是生活中的真善美。

可是,究竟该如何有效提高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在功利主义思想愈来愈严重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纠结的往往是像“保研”“考研”“留学”“考公务员”等具体而实在的问题。学校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加强学生对艺术的主观认知能力。很多学生对艺术并没有主观上的认同感。也体会不到艺术对一个人成长与成才的作用。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加大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二 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渗透,促进学生行为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艺术形式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生动活泼的,而且能从意识层面进入无意识层面,学生的作品在不同级别参展中获奖率较高,让学生在成功面前烙印深刻、终身不忘,增强信心,追求健康,追求先进。

三是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自然性、整体性,促进艺术训练的加强与深入。艺术活动是全身心活动,不仅动脑,而且动手以及全身。就脑的活动来说,它是左右脑的交替运动,因此,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体魄增强,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自然素质的形成,绪如,脑的灵活性、视野的灵活性、手的灵活性。促进视觉型、动觉型、听觉型、触觉型等的发展。

篇6:从孔子谈到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

从孔子谈到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

本文从考察渗透着人文精神、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的孔子学说切入,剖析了现代教育人文精神失落现状及其危机,指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并结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个体生存发展需要,阐述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实性.

作 者:胡秋琴 沈慧虹  作者单位:浙江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33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15(3)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学说   高等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篇7: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让大学生道德文化呈现出复杂性与多元性、变动性与异化性、虚浮性与躁动性、日趋世俗性与实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的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文化呈现出复杂性与多元性、变动性与异化性、虚浮性与躁动性、日趋世俗性与实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日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的建构、成熟与完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青年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冲击。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竞争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容易滋生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格格不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由于市场经济强调利润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动力,强化金钱在市场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充分肯定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苗头在校园中悄然产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给高校学生道德建设带来了复杂性和艰巨性。

市场经济冲击造成一些高校领导的思想错位和教师的道德水平下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家庭教育的误区。大学生道德意义的获得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追溯到青少年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他们道德意义获得的最直接的来源,是整个教育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家庭教育中那些出于良好的愿望,却导致不良结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即成为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溺爱型”,“高压型”,“放任型”,家风家德不正,家庭破裂,缺陷家庭等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学校德育过程的偏差。德育目标过高,缺乏层次性。学校德育目标的定位关系到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的选择和确定,制约着德育的过程,因而也是德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

德育目标过高,脱离现实。建国以来,我们在制定和表述学校德育目标时,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倾向,德育目标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身心发展水平。学校德育只讲理想,不讲功利;只讲方向性,不讲可能性。目标过高,长期来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不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更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建设者”。德育教育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德育目标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很难实现,出现了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空”的现象。

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道德包括基础文明和德性修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基础文明是健康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青少年所必须接受也必须身体力行的东西。德性修养则主要反映了一种道德境界,它是高于基础文明之上的,既包括了内心状态,更反映了外在行为。德育应该从基础教育入手。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观念存在着一个难以越过的“禁区”,即谁都不敢对德育目标降低要求,似乎德育只能讲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德育不能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出发,由小及大、循序渐进地进行。

德育内容单一,缺乏全面性。由于德育目标笼统、过高,缺乏层次性而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单一,不全面,脱离社会现实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观念规范和行为规范不全面。从观念规范方面看,不仅缺少现代人才品德规范,而且还缺乏普通社会公民层次的观念规范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规范,如缺少伦理道德观念,礼仪观念等的规范。在行为规范方面,缺少全面养成行为规范训练,如缺少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训练,遵纪守法等传统美德行为规范训练。

德育方法简单,缺乏人文关怀。长期来,我国学校德育的方法较为简单,主要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极少与学生进行思想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是照本宣科地说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德育课显得枯燥乏味。不管学生是不是真心、真正接受,只要考试时写得出来就能及格,得高分。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也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的现象:学生在校服从一切制度,出了校门就“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这样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德育变成了走过场,严重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

篇8: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教学,养成

在一个正在迈向法治的社会里, 规则 (道德和法律) 成为了行为的规范, 作为道德底线的法律以及法律的素养成为社会生活的调节器,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就形同虚设”, 然而法律信仰形成必须建立在法律素养养成的基础之上。所谓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 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 在我国法治社会构建过程中, 任何一个人, 尤其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 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市场经济要求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 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 “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 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 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 自然会发现, 必备的法律素养, 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毕业大学生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3000多万当代在校大学生是实现共同理想的生力军, 是秉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信仰的传承者, 对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文化大发展政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文化的冲突、权利意识的提高, 高校的校园环境和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打工、消费、维权等在内的活动均需要法律的支持, 而且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 他们的法律素养状况直接影响到法治社会的构建和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 所以法律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不再是可有可无, 而是其必备的一种素养和能力。但是从笔者教学科研和律师执业的实践来看,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他们的生活的社会环境、人生价值追求还有较大差距, 大学生因为法律素养欠缺导致在消费、打工、就业、创业过程中权利受到侵犯现象并不少见, 不知权利的存在、更不知维权的途径, 所以最终导致自己受侵犯的权利无法恢复到完满状态, 蒙受了精神和经济上较大损失, 比如某企业每年都从高校招收毕业生, 但是在招用毕业生的过程中总是采用各种手段恶意规避法律规定, 向学生收取高达1万元左右的费用, 此类案例在笔者接受学生咨询的过程中极为常见。

1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状况的现状

每年新生入学, 我便要给他们上课, 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 一开始的时候是循着教材的体系安排先去讲思想道德修养部分, 后讲法律基础部分, 然而从2005年开始, 随着课程的进行, 总有学生在咨询自己进入大学后外出打工上当受骗的案例, 中介恶意扣发学生打工钱、不良商家欺诈大学生从事工艺品加工, 恶意验收不合格并按合同约定没收大学生的押金等行为最终让我得出一个判断: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是缺位的, 必须予以改善。所以后来的教学中我变改变了授课的进程安排, 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所以我决定在上课中先告诉学生底线是什么, 也就是我先讲的是法律基础部分, 弄清了底线以后再讲提高, 也就是思想道德修养部分, 没有想到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可见大学生对于缺失的法律素养也有着强烈养成的愿望, 大学生因为法律素养欠缺导致在消费、打工、就业、创业过程中权利受到侵犯现象并不少见, 不知权利的存在、更不知维权的途径, 所以最终导致自己受侵犯的权利无法恢复到完满状态, 蒙受了精神和经济上较大损失。另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因为法律知识的匮乏, 不懂法、不守法乃至校园 (社会) 违法犯罪的现象并不鲜见。归纳一下,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内容简短片面, 知识结构不合理, 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对学生所做的调查, 发现他们对民法、刑法等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比较熟悉, 但绝对是粗浅甚至是混乱的, 在一次模拟法庭的开庭过程中, 一个同学担任民事诉讼的被告代理人, 他竟然在最后陈述的时候要求法庭判决被告无罪, 而旁听者对此错误竟然没有太强烈的反应,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这一点。以上这些情况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他们对知识的把握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感性的基础之上, 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

1.2 法律信仰不确立, 法治信念不坚定

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导致其内心没有法治信念, 社会上的司法腐败及政治腐败和不良社会风气等亚文化现象的存在使得他们对法律的公正公平产生了怀疑, 甚至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观念的歪曲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为追求享受, 采取了一些不合法的做法, 如陪酒伴舞、甘当情妇, 更有甚者铤而走险, 不择手段坑蒙拐骗, 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都说明当代大学生没有坚定正确的法制观念的底蕴, 不能用法律的准则和法律精神自觉抵制各种与法不容的歪风邪气。

1.3 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诉求法律维护权利的意识不强

大学生虽然学习了一定的法律知识, 但却没有真正理解法律意义, 把法律视为一种束缚的现象还是很多的, 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律意味着一种权利、一种保护;无视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并且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以后, 许多学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全社会数以万计的案件中, 大学生作为原告身份作为诉讼当事人的案件很少。这不是因为大学生不会成为纠纷的主体, 而是因为大学生们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打人情、打票子。所以遇到法律纠纷”选择“托人私了”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 此可见, 许多大学生对待法律的态度是矛盾的。虽然他们对民主法治社会非常向往, 有强烈的正义感, 但同时也表现出对司法信心不足, 法律参与热情不高。

2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缺位的原因

我们认为, 由于历史的原因包括中小学乃至大学课程设置,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法律素养问题具有中国特色, 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国民法律素养、法治进程、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乃至课程设置等密切相关, 所以法律素养的缺位有历史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方面的原因。

2.1 法律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在小学、初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升学压力以及教学力量不足等原因,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之前很少接触到来自学校的法律教育。中学学业结束后进入大学, 大学中主要进行法律素养养成教育的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这门课共计48学时, 其中32学时理论教学, 12学时的教学, 很多的学校将该课程的课时拦腰砍掉, 学时严重不足;即使按照规定开足学时, 我们还注意到该课程共计251页, 法律基础部分仅有78页, 课程内容太过笼统和泛化, 在笔者看来, 该课程的设计存在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法律部分内容的空洞和泛化, 以及思修与法律部分位置的错位。作为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 他们也往往以应试教育的态度来应对法律基础课, 仅仅考虑如何通过法律基础课的考试, 而不是以培养自己法律素养的目的来学习法律知识, 导致大学生缺少对法律素养、法律意识等整体性认识, 缺少通过法律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 学了民法和刑法等, 但是大学生们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 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否违法就不清楚了。这就表明在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过程中, 法律教育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社会教育的不当和偏颇

每年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反映出一个问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法制不完备、权力制约不得力、程序缺乏公正等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法律与权力的关系在实践中没有理顺, 执法部门违法执法严重影响了法律权威和公信力, 也影响到一些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一些大学生认同了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的传统思想而不是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 对法律缺乏信仰, 更不会自觉地寻求法律的保护, 甚至将逃避法律作为首要选择。高校大学生接触外界相对较少, 缺乏相应的社会途径了解法律, 从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 动摇了法律信仰。

2.3 家庭教育泛功利化、无程序化和违法行为的示范化

俗话说,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从小受到家长言行的耳濡目染,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巨大地影响。所以, 大学生法律素养较低, 家庭环境和教育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家庭中父母对功利的追逐, 事件处理中对程序的忽视以及父母法律意识低下、法律知识欠缺造成的违法行为等因素对孩子教育法律素养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2.4 学生自我教育因素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背景下, 大学生功利性地认为学好专业知识, 将来才有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应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科目的学习上, 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枯燥、缺乏吸引力, 很少主动学习, 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 也只求及格则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就是高等教育机构对法律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的不同步, 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部分学生自身素质也有所下降, 部分学生不注重法律素养的培育, 漠视法律教育。

3 解决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缺位的路径———基于《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养成的路径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者之一陈大文教授认为, 两课合并后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力图实现‘三个改变’:一是, 力图改变与中学法律常识教育简单重复局面, 将大学生法制教育从法律常识教育, 提升为法律素质教育;二是, 力图改变‘压缩饼干’式的内容体系框架, 创建以‘行为规范’为基础, 以‘思想观念’为核心, 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三是, 力图改变单纯知识教育现状, 构建知识传授、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新模式。”笔者认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三个改变”的总体思路, 则大学生法律素养养成则具有了外部的条件, 且会对大学生对法律素养提高的内在需求产生积极地影响, 具体而言应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必须树立培养法治理念、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等是本课程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目的

必须搞清具体法律知识传授与理念培养的关系。法律的知识讲授是手段, 法治理念的培养是目的。具体法律知识是法治理念产生的必要前提, 但是法律知识本身并不能必然产生法治理念。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既不能忽视具体法律知识的讲授, 又不能仅局限于具体法律知识, 而要把具体法律知识与整体法治理念结合起来, 使具体法律知识的讲授服务于整体法治理念的确立。

3.2 再次,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授一定要透彻, 尤其是对一些基本观念与原则

例如:关于法的本质,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意志, 但统治阶级不等于政府官员或执政党, 恰恰相反, 他们也是守法的主体、执法的主体, 权力的运作必须有法律的授权遵循法定程序, 他们也是依法治国的治理对象。因为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权力拥有者, 才是真正的统治阶级。就其作用而言, 法律虽然对我们的行为作出了种种限制, 但正是这种限制才保障了每个主体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的自由。教师如果讲解不透, 学生不可能理解更不可能内化成自己所认可的理念并养成一种素养。

3.3 丰富教学方法, 高度重视案例教学, 把法律的基本原理能够通过案例教学中的互动研讨而抽取出来, 客服理论的抽象性和务虚性

法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必须结合社会实际, 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辩论式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法律。具体法律知识固然可以帮助确立整体法治理念, 法治的一些基本原理与观念, 如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程序公正、法律至上等却无法脱离具体个案的语境被学生所理解。因此, 任课教师应当运用具体案例才有可能把相对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民事行为无效的时候, 教材中称违反社会公德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 这一规定很抽象, 如果能结合泸州二奶事件, 让学生在男子对其情人赠与行为是否有效的讨论中理解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德对于民事行为制约的原则则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在课堂上这样进行案例教学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3.4 改革考核方式

某种意义上讲, 没有与之配套的考核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的变革终结是一场空。考核方式变革应当改变过去重记忆轻思辨的做法, 逐步加大对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这就需要加大平日学生课堂表现考察,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双边互动活动;取消对具体法律知识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 运用开卷考核的方法, 辅之以通过课堂讨论、研讨性论文、调查研究报告等进行考核, 从而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教育工程, 高等教育机构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面对当代大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途径、考核方式上有所创新, 并在法制教育中体现针对性与时效性。只有这样, 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大学生。S

参考文献

[1]何正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浅论[J].当代论坛, 2008 (9) .

[2]张珂.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月第27卷第2期.

[3]曾维菊.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12月第20卷第2期.

上一篇:2024公务员时政热点:国外公务员"油水"调查下一篇:高三新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