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相关章节选择题

2024-04-25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相关章节选择题(精选4篇)

篇1: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相关章节选择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法特别是法律(即成文法)作为一种规范人们外部行为的规则,可以被 任何人在法定的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加以运用的 可能性,指的是()

A.法具有规定性B.法具有明显的国家强制性

C.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D.法具有切实的可诉性

2。以法律所保护的利益、法律关系的主体、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为标准,可以把法律分为()

A.国内法和国际法B.实体法和程序法

C公法和私法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3.法律适用的形式可以分为()

A.执法、仲裁、司法B.立法、司法、行政

C.立法、仲裁、执法D.立法、执法、司法

4.人们实施法律行为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式,指的是(A.法具有规定性B.法具有明显的国家强制性

Q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D.法具有切实的可诉性

5.下列哪项是构成法的整体的基本要素()

儿法律规范B.法律原则C.法律概念D.法律条文

6.—卜列哪项是不属于按照法律规范的性质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A.禁止性规范B强制性规范C,义务性规范D.授权性规范

7,规定公民或国家机关有权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即规定允许作出的 行为是()

A.禁止性规范B.强制性规范C.义务性规范 D.授权性规范

8.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表现形式或渊源的是()

A.宪法B.法律C行政法D.地方性法规

9.以法律的制定和适用范围为标准,可以把法律分为()

A周内法和国际法B.实体法和程序法

C公法和私法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10.根据我国法律适用工作的实践经验,要求适用劳动保障法律活动做到

()

A.公正、合法、准确

C.公正、合法、及时

B. 合法、准确、及时

D.便民、准确、及时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理论上,法律效力可以分为()

A.法律的时间效力B.法律对物的效力C.法律对权力的效力

D.法律的空间效力E.法律对人的效力

2.下面关于法的基本特征表述正确的有()

A.法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一般性规范B.法具有明显的国家强制性

C.法以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为其主要内容D.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E.法具有切实的可诉性

3.按照我国传统的法理学观点,构成法律规范必备的三要素是()

A。决定B.处置C.假定D,处理 E.制裁

4.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分为()

A.确定性规范B.委托性规范C.准用性规范D.强制性规范

E.任意性规范

5.法律适用的特征有()

A。具有特殊的主体B.具有专业性C.具有国家强制性

D.具有程序性E.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文书

三、名词解释题

1,法律规范

2.法律事实

3.法律关系

4,法律效力

5.法律解释

6.法律适用

四、简答题

1.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2.简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3.简述法律适用的概念及特征。

4.简述执法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棍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规定,部门规章()

各,由国家立法机:关组织起草B,由国家权力机关组织起草

C。由国务院部门组织起草D.由国家司法机关组织起草

2。根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规定,规章的解释()

A.同规章具有同等效力B.不具有效力

C.效力大于规章的效力D.效力小于规章的效力

3。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

A,国务院B.全国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行政法规在发布后的()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A.15B.20C.30D.60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遵循宪法的原则B.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C.立法民主的原则

D.平等原则E.立法符合国情的原则

2.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制定法律的立法程序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

组成()

A,法律案的提出B.法律案的审议C.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

D.法律的公布E.法律案的解释

三、名词解释题

1.立法

2.立法体制

3.立法程序

四.简答题

1.简述立法的含义及特征。

2,简述立法的基本原则。

3.简述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属于()

A.社会法 B.民法 C.特别行政法D.一般行政法

2.《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属于:()

A劳动法律 B.劳动行政法规 C.劳动规章 D.地方性劳动法规

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属于()

A.社会法 D.民法 C.特别行政法D.一般行政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

A.1994年7川5日B.1995年1月1日 C.1995年7月5日D.1994午1月1日

5.下列哪项不是劳动法具有的自身的特征的是()

久“公法”与“私法”兼容的法律 B.属于实体法 c.劳动者保护

与劳动关系调整统一的法律D实体法法和程序法兼有的法律

6.《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属于》()

A.劳动法律 B.劳动行政法规 C.地方性劳动法规 D.劳动规章

—.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埴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米选均无分。

1民法主要包括()

A.民事主体制度B.物权法律制度c.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D.债权法律制度E信托法律制度

2.商法主要包插()

A.公司法律制度B.票据法律制度c.保险法律制度

D.证券法律制度E.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3.劳动关系具有的特征是()

A..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B.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C.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在法律地位上具有平等性,在具体劳动过程中也具有平等性

D.劳动动关系是具有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属性的社会关系

E.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在法律地位

上具有乎等性,但在具体劳动过程中又具有从属性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A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B劳动条件的基准化c.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D.劳动执法的范化E.劳动关系固定化

5.劳动法的作用有()

A.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B.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c.调整劳动关系

D.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制度

E.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社会保险法的基本特性有(A.广泛的社会性B.社会的互济性c严格的强制性

D,待遇的差别性和部分的救济性E.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

7.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原则有(A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B社会保险

权利义务相对应原则c实行一体化和社会化原则

D.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E.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的原则

三、名词解释题

1.法律体系

2.社会保险

四、简答题

1.简述劳动关系的特征。

2.筒述劳动法的主要特征及基本原则.

3.简述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

篇2: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相关章节选择题

2、简述法的作用。答:1 法在政治,一是具有体现阶级统治的作用,二是具有调整本阶级内部关系的作用。2 法在经济方面的作用,必须为巩固和加强自己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积极服务,保护和发展现存的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 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执行一些具有全社会意义的公共职能。3表现形式。答:1 宪法。2 法律。3 行政法规。4 地方性法规。5 行政规章。6 国际条约。

4、论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答: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一定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由法律规范所确认的权利义务关系。2 法律关系以相应的现行法律规定为前提。3 法律关系一经形成就带有国家强制力的保护。

5、简述法律关系的要素答:从构成上讲,法律关系具有三个要素: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 简述法律效力的概念。

答:法律效力,是指法律和以法律为根据而产生的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法律效力的实质是法律的生效范围问题。法律的效力分为三个方面:法律的时间效力、法律的空间效力和法律对人的效力

6、简述法律解释的概念。答:法律解释,是指为了更好地理解立法意图,由一定的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法律的意旨、内容、意义所作的阐述和说明。

7、简述法律适用的特征。答:1特定的主体2专业性 3强制性 4程序性 5权威性的法律文书

8、简述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答:根据我国法律适用工作的实践经验,要求适用劳动保障法律活动做到合法、准确、及时。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9、简述法律适用的基本规则。答:1 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2 同位法中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3 前法服从后法。4 不溯及既往原则。5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适用变通规定。6 法律法规不一致时的适用。第二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

1、简述立法的定义及其特征。答:立法,是指特定国家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规范以及认可法律规范的一种专门性活动。立法的特征: 立法是国家的一项专门活动,是国家履行职能的主要方式之一。2 立法是一种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而进行的活动,违反法定程序所制定的法律无效。3 立法既包括创造性的制定法律,也包括对已有的法律进行补充、解释、修改甚至废止的活动。

2、简述立法的基本原则。答:1 遵循宪法的原则。2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3 立法民主的原则。4平等原则。5 立法符合国情的原则。6 法定权限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7 惩罚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3、论述什么是立法权限?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答:立法权限,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废止法律的权力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有: 1 国家主权的事项2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4 犯罪和刑罚。5 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6 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7 民事基本制度。8 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9 诉讼和仲裁制度。10 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4、论述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答:我国实行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一方面是指最重要的立法权—国家立法权即立宪权和立法权属于中央,并在整个立法体制中处于领导地位。国家立法权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地方和其他人和方面都没有这个权利。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另一方面是指国家的整个立法权,由中央和地方多方面的主体行使。这种分层次的立法体制,通过多级并存和多类结合两个特点进一步表现出来。所谓多极并存,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各地区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所谓多类结合,即上述立法及其所产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自治法规,以及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类别上有所差别。

5、简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程序。答:1提出 2案审议 3表决4 公布

6、简述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答:1立项。2 起草 3 审议4 通过行5公布和备案 6解释。

简述劳动保障规章的立法程序。答:1 规章的立项 2 规章起草3 规章草案的审议与公布 4 规章的解释与备案 第三章 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体系 简述法律体系和部门法的含义。

答: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不同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划分为若干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相互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部门法是指由同一类法律规范构成的整体。

1、简述劳动关系的特征。答:1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2 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3 劳动关系是具有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属性的社会。4 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在法律地位上具有平等性,但在具体劳动过程中又具有从属性。

2、简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答:1 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2 劳动条件的基准化。3 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4 劳动执法的规范化。

3、简述劳动法律体系的表现形式。答:1 宪法的规定 2 劳动法律 3 劳动行政法规 4 地方性劳动法规 5 劳动规章 6 我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7 其他规范性文件

4、简述劳动法的作用。1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 调整劳动关系 3 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制度 4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简述社会保险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答:1 社会保险管理机关与管理相对人之间的关系。2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3 社会保险监督机构与社会保险行政管理机关和经办机构之间的关系。

6、简述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答:1 保险人 2 投保人 3 被保险人 4 受益人 5 管理人 6 监督人

7、简述社会保险法的基本特性。答:1 广泛的社会性2社会的互济性 3 严格的强制性4 待遇的差别性 5 部分的救济性 6 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

8、简述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原则。答:1 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2 社会保险权利义务相对应原则。3 实行一体化和社会化原则。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4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11、简述我国社会保险体制建立的成效。答:1 在全国城镇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2 确立了由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国家、社会多方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的机制。3 加强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规范建立与规范运作。4 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保险事务的社会化进程。

第四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行为 简述行政行为的含义。答: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治权、在管理国家事务中对相对人实施行政管理,产生直接或间接法律后果的行为。

1、简述行政行为有效成立的共同要件。答:1 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合法。2权限必须合法。3内容。4程序必须

2、简述行政执法的含义。答: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它是国家机关执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述行政执法主体及其内容。答: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行政执法的实施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法律和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1 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执法主体应满足:依法确定、依法活动、亲自实施、责权统一。2 法律和法规授权的组织作为行政执法主体应满足:依法授权、符合条件、依法活动、亲自实施。3 依法受委托的组织有以下明确规定:条件合法、依法委托、实施监督、不得扩权。

3、简述如何理解行政许可。答:1 行政许可行为的主体是依法享有行政管理职权的行政主体。2 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对许可申请人是否具备法定条件,经过依法审查确认后,才准许其从事特定活动。3 行政许可行为是国家为实现对特定领域的社会事务、经济事务进行有效调控而作出的行为。

5、论述劳动保障行政许可事项。答:1 属于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2 属于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3 属于提供共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4 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属于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的行政许可项目。6 属于法律、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的行政许可项目。

4、简述行政许可的基本特征。1 行政许可属于管理性的具体行。2外部行政。3依申请作出的行政行为。4授益性5颁发许可证照和批准文件等形式的要式行政行为。

6、简述行政检查的含义。答:行政检查,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行政相对人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履行义务等情况所进行的调查了解行为。劳动保障行政机关行政检查的特征。答:1 劳动保障行政检查的主体只能是行政主体,即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和相关的行政机关。2 劳动保障行政检查的对象主要是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和其他从事劳动保障业务的组织。3 劳动保障行政检查主要是检查行政相对人是否正确行使或履行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义务,或履行了行政处理决定所决定的权利义务,并不直接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实体权利和义务。

7、如何理解在劳动保障领域中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处罚。答:1 劳动保障行政处罚是一种行政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机关必须是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和相关的其他行政机关或组织。2 劳动保障行政处罚是针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规范和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实施的制裁。3 行政处罚是一种制裁性行为,带有惩戒性。

8、简述劳动保障行政处罚的种类。答:1 警告 2 通报批评 3 罚款 4 责令停产停业 5 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 6 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7 行政拘留

9、简述行政处罚的原则。

答:1 处罚法定2 公正公开3 权利保护 4 一事不再罚与重罚吸收轻罚 5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6 行政处罚不得和解原则7设定权与执行权相分离 第五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

1、简述劳动保障监察的含义。答:劳动保障监察,是劳动保障行政机关依法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并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理或行政处罚的行政执法活动。

3、简述劳动保障监察的作用。答:1 劳动保障监察是贯彻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重要保证。2 劳动保障监察是推动各项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3 劳动保障监察是规范和治理劳动力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劳动保障监察是维护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2、简述劳动保障监察的特征。答:1法定性。2行政性。3专门性。4 劳强制性。5 劳动保障监察的全面性。

4、论述劳动保障监察的原则。答:1 合2 公正。3 公开。4 高效便民的。5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6 保障当事人权利原则。如陈述权,申辩权,提起行政复议权等。7 接受全社会监督原则。

5、简述劳动保障监察职责。答:1 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2 监察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3 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4 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

6、简述劳动保障监察对象答:1 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3 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4 无营业执照或者已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且有劳动用工行为的组织和个人。5 违反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个人。

7、论述劳动保障监察事项。答:

1、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

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

3、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4、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5、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6、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7、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8、职介机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8、简述劳动保障监察员在履行检察职责时依法享有的权利。答:1 调查和检查权 2 询问权 3 书面调查权 4 查阅复制资料权5 当场处理权 6 委托审计权7 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采取的其他调查、检查措施。

9、简述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在履行监察公务时应履行的义务。答:1 监察员实施监察时,必须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进行检查或调查,并向被检查或调查者出示证件。2 要求监察员认真履行职责、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3 勤政廉洁。4 保守秘密。5 依法回避。

10、劳动保障监察实施中的基本制度。答:1 回避制度2 告知制度。3 听证制度。4 罚缴分离制度

12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行为的查处的程序1立案 2调查取证3案件处理4撤销立案 5案件移送6文书的送达。11依法开展书面审查的一般程序。答:1

8、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的重要作用

7、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民事责任。组织用人单位开展自查。2 提交书面资料。答:1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劳动保障行答:

1、违反劳动合同的民事责任。

2、3 开展书面材料审查。4 提出审查意见和政管理领域的正确实施。2行使职权,侵权的民事责任。

依法处理。纠正和防止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

8、行政责任的特点答:1 承担行政责第六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法制监督

1、行政法制监督的法律关系的主体:1 国家权利机关。2 国家司法机关。3 专门实施行政监督机关。4 政府行政机关。5 公民个人和各类组织。

2、论述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和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监督的区别。答:1 从监督的主体上看,对行政主体实施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专门实施行政监督的机关及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而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监督的主体是行政主体。2 从监督的对象来看,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其被监督的对象是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其他行政执法组织和执法人员;而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监督,其被监督的对象是法人、公民个人和其他组织。3 从监督的内容来看,对行政主体的监督,主要是对行政主体行为的合法性和公务人员遵纪守法行为的监督;而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监督,主要是对法人、公民个人和其他组织遵守行政法律法规和履行法定义务的监督。

3、简述行政法制监督的主要形式。答:

1、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

2、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3、实施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

4、政府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5、法人、公民个人和其他组织的监督

4、论述行政法制监督的作用和意义答:行政法制监督的作用1有利于确保立法的高度统一和规范性文件体系的和谐2有利于促进法律的正确实施3有利于保证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行政法制监督的意义:1有力地捍卫着宪法的最高权威。2有效地维护着法制的统一和尊严。3切实地保护着广大公民和各类组织的合法权益。

5、简述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的特征。答:1是在劳动保障行政机关系统内部开展的一种行政监督。2存在于具有领导或指导关系的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和法制机构与业务机构之间。3的范围是行政机关及其法定组织的行政管理活动或行为。

6、简述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制度。答:1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制度。2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3执行情况的检查制度。4 重大具体劳动保障行政行为的审核制度。5 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制度。

7、简述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的具体方式。答:1 自查与抽查 2 独立检查和联合检查 3 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4 听取汇报和材料审查

为,督促劳动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3推动劳动保障行政法制建设的发展。

9、简述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机构的工作任务。答:1 协调本行政机关各内设机构和下一级个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之间的执法活动2 纠正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3 研究解决和完善规范性法律文件本身存在的问题4 督促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5 对违反行政执法规定的相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建议 第七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责任

1、简述法律责任的含义。答:法律责任,一般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因其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的特别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某种具有强制性的、不利的法律后果。

2、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答:法律责任的构成包括: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

3、简述劳动保障法律责任的特征。答:1违法行为存在为前提。2律制裁为必然后果。3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4由国家特别授权的机关来执行。5由不同性质的法律加以规定。4承担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责任的主体 答:1 用人单位和有关管理相对人。2 劳动者。3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关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5、简述劳动保障法律责任的作用。答:1 惩罚违法者,使其不再犯。2 通过制裁违法者,教育和警戒其他可能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用人单位、劳动者和有关当事人,督促其自觉遵纪守法 3 通过惩戒违法行为,可以对广大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普及劳动保障法律知识,提高其劳动保障法制观念。4 通过制裁违法者,保护和恢复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受害者的利益,使劳动者的权利切实得到依法保障。

6、简述什么是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特征有哪些?答: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侵犯了当事人对方的民事权利、应当承担民事法律规范、违反合同约定或者由于民法所规定的一种法律责任。民事责任的特征:1救济责任。2财产责任。3违法行为人对受害人所承担的责任。4 民事责任的范围与民事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相适应。

任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2 导致承担行政责任的原因主要有:⑴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⑵行政机关的行政侵权行为。⑶行政机关公务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⑷普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一般经济、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⑸行政机关的行政不当行为。⑹法律规定的有关行政责任的情况。3 根据行政法律规定,为严格落实责任而实行过错推定的责任。

9、劳动保障行政处理的概念和特征。答:概念:劳动保障行政处理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法定的有关行政部门通过劳动保障等行政执法活动,对劳动保障行政相对人违反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拒不履行劳动保障法定义务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书,责令其履行劳动保障法定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特征:1 劳动保障行政处理的前提,是劳动保障行政相对人违反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拒不履行劳动保障法定义务。2 行政处理的目的在于保障行政相对人履行劳动保障法定义务3 劳动保障行政处理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

10、简述劳动保障行政处罚的特征。答:1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法定的其他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2罚针对的是行政相对人违反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的行为。3以惩戒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为目的。4具有强制执行性。

11、简述行政不作为的法律责任。答:1 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2 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的。3 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4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5 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得理由的。6 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12、简述承担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答:1 行为主体必须达到法定年龄。2 行为主体必须是具有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人。3 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故意和过失。4 行为危害的客体,是刑事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在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产生了危害后果,而且该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13、简述行政救济的分类。答:行政救济按照当事人的请求权,可以分为不服有关国家机关处理和侵权的申诉控告救济、申请行政复议救济、提起行政诉讼救济、请求国家赔偿救济。

第八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复议

1、简述什么是行政复议。答: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由受理该申诉的行政机关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2、简述行政复议的作用。答:1 行政复议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行政立法中存在的只注意规范被管理者的行为,进一步确立政府机关的行为也要受法律的规范和制约的观念。2 行政复议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推进行政机关全面依法行政。3 通过行政复议,找出下级行政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简述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答:1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3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5 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和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 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除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7 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8 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9 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0 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发放的。11 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4、简述行政复议的条件。

答:1 行政复议申请人应当是具备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 有具体行政行为和明确的被申请人。3 侵害其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属于法律规定的可申请复议的范围。4 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5 在法定期限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6 尚未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5、论述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答:1 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 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许可证、资格证等行政许可手续,劳动保障部门拒绝办理或者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依法办理的。3 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有关许可证、资格证等变更、中止、取消的决定不服的。4 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审核、登记有关事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没有依法办理的。5 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侵犯合法的用人自主权、工资分配权等经营自主权的。6 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保护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等法定职责,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没有依法履行的。7 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违法收费或者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8 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工伤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9 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6、不能申请劳动保障行政复议的事项 答:1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2 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3 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决定或者裁决不服的4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案件5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形式

7、简述劳动保障行政复议的受理。P3 答:1 受理。劳动保障复议机关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并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的行政复议申请,应作出受理决定。2 不予受理。劳动保障复议机关对不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行政复议,应当作出不予受理决定。3 告知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请。劳动保障复议机关收到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但不属于本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范围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向有权受理的行政机关提出。

8、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的概念和特点。答:社会保险行政争议,是指管理社会保险事务的行政机关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经办社会保险事物过程中,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因实现社会保险权利和义务产生分歧而发生的争议。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的主要特点: 1 涉及的当事人多样性。2 存在于多种社会关系中。争议的焦点与社会保险权益相关。4 争议处理不得收取费用

9、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的受案范围。答:1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依法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和注销手续的。2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按规定审核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3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按规定纪录社会保险缴费情况或者拒绝其查询缴费记录的。4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违法收取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5 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社会保险待遇标准有异议的。6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依法支付其社会保险待遇或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停止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异议的。7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依法为其调整社会保险待遇的。8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依法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或者接续手续的。9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第九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诉讼

1、简述什么是行政诉讼。

答: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照行政诉讼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人民法院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诉讼活动。

2、简述行政诉讼的主要特征。答:1一种司法活动。2原告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3被告必须是行政机关。4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5 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起。

3、简述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答:1 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2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3 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4 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5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的原则。6 司法不变更原则。7 解决行政争议的选择原则。

4、简述行政诉讼的具体受案范围。答:1 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行政案件2 对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行政案件。3 认为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行政案件4 认为依法申办许可证明,而遭行政机关拒绝或者不予答复的行政案件5 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行政案件。6 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抚恤金的行政案件。7 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行政案件。8 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案件。

5、不可诉行政行为有哪些?答:1 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提起的诉讼。2 对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3 对行政机关内部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4 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6、简述什么是证据?证据的种类有哪些? 答: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是当事人用来证明其诉讼请求和待证事实是否客观存在的材料,也是人民法院用来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并作出判断的主要手段和依据。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共分为7种:1书证,2物证,3视听材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7、简述什么是举证责任。

答:举证责任,是指法律上规定的诉讼当事人,对应当确认的案件事实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原告、被告双方都有举证责任。

8、简述行政诉讼程序。答:1 起诉 2 起诉的审查和受理 3 审理和判决 第十章 国家赔偿

1、简述国家赔偿及其特点。答: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对受害人予以赔偿的一项法律制度。国家赔偿的特点:1 国家赔偿中的侵权行为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但赔偿的责任主体是国家。2 国家赔偿是由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引起的。3 国家赔偿的请求人是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行为损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4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国家赔偿费用由国库支出。

2、简述国家赔偿与国家补偿的区别。答:1 两者发生的基础不同。国家赔偿以违法为前提,国家补偿不以违法为前提。2 两者的性质不同。国家赔偿目的是恢复到合法行为所应有的状态,国家补偿目的是体现公平负担的精神。3 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同。国家赔偿发生在损害产生之后,国家补偿则可发生在损害产生之前。4 两者补救的范围不同。国家补偿只赔偿直接损失,国家补偿一般以直接规定的损失为限。

3、简述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答:1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是行使职权的行为。3必须是违法行为。4 损害结果与违法行使职权有因果关系。5 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来承担赔偿责任

4、论述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概念及范围。答:国家行政赔偿制度是指代表国家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一项法律制度。国家赔偿的范围包括:1 侵犯公民人身权的行政赔偿;2 侵犯公民财产权的行政赔偿。

5、简述什么是行政赔偿请求人? 答:行政赔偿请求人,是依法有权向国家请求行政赔偿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就是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行为的侵犯,因此遭受损害而向有关国家机关请求赔偿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6、简述行政赔偿程序答:1请求的提出。2行政程序。3诉讼程序。

7、简述赔偿方式有哪些? 金钱赔偿 2 返还财产 3 恢复原状

8、论述国家赔偿的计算标准。答:1 侵犯人身自由的赔偿计算标准,每日赔偿按照国家上职工平均工资。2 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计算标准:⑴造成公民身体伤害的,支付医疗费用和误工费,误工费最高不超过上职工年平均工资5倍。⑵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应付医疗费和不超过上职工年平均工资10倍的残疾赔偿金⑶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付医疗费和不超过上职工年平均工资20倍的残疾赔偿金3 侵犯财产权造成的计算标准:⑴返还财产 ⑵恢复原状 ⑶对财产造成其他损失的,按直接损失给予补偿 第十一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文书概述

1、简述劳动保障行政文书的概念。答:劳动保障行政文书是指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和使用的格式规范并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

2、简述劳动保障行政文书的分类。答:1 按照行政文书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一般行政文书、行政执法文书和行政司法文书。按照行政文书的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外发文书和收来文书。按行文关系划分,可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按照文书时限,可以分为特急文书、紧急文书和常规文书。按照文书的保密要求,可以分为保密文书和非保密文书。

3、简述一般行政文书的适用。

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使用的行政文书包括:部令、决定、通知、通报、公告和通告、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

4、劳动保障监察法律文书的制作要求。

答:1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2 用语必须准确严谨、恰当得体、文字通顺精炼3 书写、记录要做到字迹清楚工整,使用规范汉字,不得随意涂改。

第十二章 国际劳工公约概述

1、国际劳工组织的宗旨和组织原则。答: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充分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劳资双方合作,扩大社会保障措施,保护工人的生活与健康”。国际劳工组织的组织原则,即三方原则,每个国家的代表团成员除政府代表外,还必须有雇主代表和工人代表参加,三方代表自由参加讨论,独立进行表决。

2、简述基本权利公约的主要内容。

答:1 关于结社自由的公约和建议书。2 关于废除强迫劳动的公约和建议书。3 关于禁止就业歧视的公约和建议书。

3、简述社会保障公约的主要内容。答:社会保障公约涉及9个部分,即医疗护理、疾病津贴、失业津贴、老年津贴、工伤津贴、家庭津贴、生育津贴、残废津贴和遗嘱津贴。

篇3: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法制建设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一大支柱, 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在一定意义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法治建设具有重叠与同构的特征。法治意味着制度和谐, 而制度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就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社会主义法治就是把全体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从而形成法律这一最高的, 不可侵犯的国家权力形式, 赋予法律确认、监督和保障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效能, 使社会在这种运作模式下达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质是, 在对公民发生作用时, 政府忠实地运用先前宣布的应由公民遵守并决定其权利义务的规则, 对其行为做出相应的评价。在法治状态下, 同等主体的行为具备相同的评价标准, 同等的行为主体被赋予相同的权利和义务。这样, 就能实现利益关系权利化之后的和谐组合。从另一个角度说, 制度的和谐, 决定着利益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和谐, 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是达到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运行状态。具体来说, 是实现利益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和谐, 实现公权力和公权力的和谐, 实现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和谐, 实现私权利和私权利的和谐。

首先, 实现利益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和谐。权利与义务的是对等统一的。权利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与权利相等量的义务, 义务人在履行义务的条件下也要享有相等量的权利。如果一部分主体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那么必有一部分主体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权利与义务对等统一是法治和谐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状态下的权利与义务是等量的, 权利的绝对值等于义务的绝对值。

其次, 实现公权力和公权力的和谐。职权不明确, 机构臃肿, 部分机构职能有交叉是公权力冲突的重要诱因。公权力一旦交叉, 就必然出现两种恶果:在有利可图的管理领域会出现权力的争夺, 而在需要承担风险等不利后果的管理领域则会出现责任的推诿和敷衍。这样, 相关主体在同权力交叉部门打交道时会付出双倍的成本, 既降低了行政效率, 又损害了公民的权利, 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公权力与公权力之间产生矛盾。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交接棒规则, 使公权力之间既相互承接、环环相扣, 又界限分明, 实现公权力与公权力的和谐, 使其相统一而非相冲突, 是构成法治和谐的重要内容。

再次, 实现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和谐。除了侵权、合同等民事纠纷, 私权利受侵犯的另一情形就是公权力的滥用。在不和谐的法治状态下, 要么矛盾的根源, 要么矛盾的本身来源于两权的冲突。法治通过法律规范、授权、禁止、协调等方式实现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平衡, 达到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和谐。

最后, 实现私权利和私权利的和谐。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是人生而平等的完整体现。在和谐的法治状态下, 同等情况下, 平等的主体享有平等的权利, 一主体享有的权利, 其他主体也同样享有, 避免权利主体的多元化, 防止任何特权, 消除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别, 杜绝人为地制造权利行使障碍。和谐法治通过营造公平正义、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 使私权利主体能够在各自领域范围内公平竞争, 和谐发展。

只有实现以上四种关系的和谐, 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的最终目标。然而, 由于受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以及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的法治现状也同社会现状一样, 正处于和谐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立法尚不完善, 行政机关滥用权力时有发生等方面。这些不和谐的因素, 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的发展进程。

在构建和谐法治时, 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民主制度化, 制度法律化, 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 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 促使国家各项事业的运行都依法进行, 从而实现相关主体利益关系达到和谐的法治状态。为此, 要不断完善法律;将法律的权威置于政府权威之上;建立司法评议制度, 使行政机关滥用职权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得以救济。

一、完善立法, 立法是发展中国法治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法治不仅要求细化立法程序, 规范立法行为, 还要求提高立法质量, 制定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法律。

法治所要求的法律的普遍性具有两层意思。第一, 规范的制定要有一般性。就是说, 法律规范要比特定的案件或细节一般或者宽泛, 能够包罗涵盖后者, 不能一事一法, 一事一例, 更不能因事立法, 因人设例。在规则规范的领域范围内, 规则表述的抽象程度与规则调整的普遍性程度是成正比的。古罗马法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 与古罗马法学家们创造的用抽象的概念表述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技术是分不开的。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不断变化的万事万物, 对法律的一般性和抽象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 规范的适用要有一般性。这主要指平等主体适用的法律必须一致, 同样的情况适用的法律必须相同。“王子犯法, 与庶民同罪”的道理在中国古人那里说得很明白。如《管子》:“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此谓为大治”, 《慎子》“骨肉可刑, 亲戚可灭, 至法不可缺也。”

同时, 法治要求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具有稳定性。法律的规范作用在于给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引。因而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必须遵循严格缜密的程序, 防止立法者匆忙立法或轻率废止, 以使法律保持必要的稳定性, 避免频繁的变动。否则, 人们便难以了解某个时候法律是什么, 而且不能在法律的指导下做出长远的规划。频繁的改变法律一方面会破坏法律应有的确定性、可预期性和权威性, 另一方面则会造成社会的权势者通过法律侵害私人权利和公共利益, 对法治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当然, 为了使法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革, 立法机关也应本着谨慎、严密的态度, 适时对法律进行废、改、立。

二、将法律的权威置于政府的权威之上, 依法行政

法律的权威性意味着在国家生活中法律应当有至上的效力和最高的权威, 国家机关的一切权力根源于法律, 必须依法行使。法治并非排除政府权威, 而是要求将政府权威置于法律的权威之下。作为一个与“人治”相对立的概念, “法治”就是为了通过法律制约政府权力, 而不是为了管制普通民众而提出来的。一般说来, 为了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 必须严格限定政府权力, 使政府行为与法律行为相一致。“徒法不足于自行”, 一般的、公开的、明确的和相对稳定的规则要通过政府来执行。否则,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将无法保障, 整个社会将陷入“无政府”状态。问题在于, 政府机关及其官员在执行法律时, 时常通过特定的命令将弹性引入法律。一个维持交通、颁发驾驶执照的警察若任意妄为, 其行为虽然只涉及法律微小而短暂的部分, 也足以危害法治, 因为它使人们难以根据法律的规定来安排生活。因此, 政府机关的特定命令只能在强行法规则允许的范围内, 并且不得损害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只有如此, 才能达到“无法律即无行政”的理想状态。

三、建立司法对政府行为的评议救济制度

当前, 行政人员滥用权力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建立司法对政府行为的评议制度, 使公民受侵害的权利得以救济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客观要求。

司法评议是指相关主体认为政府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 向法院提出审查该行政行为的申请, 法院在一定期限内对被正当申请的行政行为作出审查, 并依法做出撤销或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决定的法律制度。司法评议的前提是司法独立。如果司法依附于法律以外的权威, 便不可能依靠司法来维护法律的统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司法独立不仅仅是审判独立, 它包含一系列关于法官任命方法, 法官任期安全, 法官薪金标准以及其他服务条件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保障法官免于外部压力, 独立于法律以外的一切权威, 自主地作出裁定。如果政府行为的合法性不能由独立的法院来验证, 就难以使政府机构的运作通过法律并置于法律之下。

从表面上看, 司法评议与行政救济都是对公民权利的救济方式, 但本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司法评议的实质是法院经相关主体的申请, 通过司法程序审查政府及其他行政部门的行为, 以判定其是否合乎法律;而行政救济是国家为受到公共行政行政侵害的主体提供行政法上的补救的制度。司法评议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对抽象的行政行为做出评议, 能够剔除恶法, 改善法治环境。另外, 司法评议还可以提高救济的效率, 革除行政管理混乱, 救济期限过长, 或者因“官官相护”而使公民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维护的弊端。

只有实现利益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和谐, 实现公权力和公权力的和谐, 实现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和谐, 实现私权利和私权利的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才会成为可能。要达到这四种关系的和谐, 促进和谐法治建设, 就必须将工作细化到制度构建和遵循的各个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法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历程, 需要几代人的艰苦探索和努力。我们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化道路, 又要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 不断地更新观念, 加强立法, 完善司法, 推行依法行政和强化法律监督, 促进制度和谐, 争取早日建成法治国家。

摘要:汉语中的“法治”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诸子文献。《管子.明法》中有“依法治国, 则举措而已”;《商君书.任法》中有“:任法而治国”;《韩非子.心度》中有“:治民无常, 唯以法治”。在此类文献中, 法治无一例外地指的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也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法治概念。

篇4:加强体育法制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必然需要体育法制的支持。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对于深化体育改革,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体,促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体育法制建设

一、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以其自身丰富的内容和精神意境,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体育为当代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了领域和手段。艰苦、疲劳、激烈、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体育能起到改善情绪,培养人的意志的作用。同时,它还能促进人际关系、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体育以人的本质力量和社会活动来肯定人、赞扬人、陶冶人、美育人,化解当代生活对人精神的种种束缚,并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满足当代人的精神追求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以身体和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与此同时,体育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具体表现。从个体层面看,体育满足了群众的休闲需要,促进了其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具有沟通情感,使家庭、社会更加健康文明、稳定团结的作用。从社会层面看,体育具有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减少城市不良现象的作用;具有完善社会保障,减少医疗开支的作用;具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具有有利于市民社会角色转换,消解社会等级歧视和差异的作用。

由此看来,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已大大超过增强人民体质的范围,而是有教育、健身与娱乐为一身,并通过体育活动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作用。可以说,体育已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体育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体育法制建设的现状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体育在其自身发展、完善的途中,也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诸如竞技赛场出现的假摔、黑哨、兴奋剂事件,学校体育中出现的伤亡事件,社会体育方面的俱乐部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法律学界的关注,体育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渐突起。针对这一系列问题,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此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进入了依法制体的新阶段。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实施,体育法制工作更加得到了重视,取得了重要进展。体育法制工作机构和队伍陆续建立,体育立法步伐明显加快,体育执法逐步推进,体育法治研究日益深入,全社会和体育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相对于体育事业迅速发展和体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体育法制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仍然是相对的薄弱环节。一些重要领域的体育立法还有待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个别领域、某些阶段还比较突出,可以说体育法制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体育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时间还不很长,要建立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任务相当艰巨,需要我们做出长期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规律,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之呈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实现全面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作为上层建筑总体上是与我国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全党全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

2.体育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体育事业处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阶段,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体育改革的推进又需要体育法制的支持与保障。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深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系统普法教育取得成效;体育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体育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体育法制工作受到重视;体育法的颁布实施,结束了我国体育战线无部门基本法可依的历史,加快了配套体育立法步伐,促进了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增强了体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体育改革成果,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法规体系的框架正在形成;体育法制工作队伍逐步建立;体育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开始起步。体育法制的进步在保障、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各项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体育法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在充分肯定我国体育法制建设成绩的同时,仍要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法制建设仍是体育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体育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并未得到彻底改变。主要表现在:体育队伍的法律素质还不高,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观念还没有牢固地树立起来;体育法的学习、宣传还不够深入;解决困扰体育改革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立法还不多;体育执法队伍还不够健全,执法监督也不够有力;体育工作的很多方面尚未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体育改革的深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水平,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战线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主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同时,胡总书记还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力。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现新时期体育发展的目标,任务,法律具有重要的指引、保障和推动作用。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体育和法律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和文明的结晶,公正、公平、公开是他们共有的价值取向,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对策

(一)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应不断提高依法治体的意识和能力

面对体育社会化、利益多元化、关系复杂化的现实状况,努力转变观念,不断提高依法治体的意识和能力。要注重创新,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从容应对挑战,化解矛盾,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同时,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的要求,切实加强对体育法制工作的领导,加强体育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体育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治体的能力,全面加快体育法制建设的进程。

(二)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应增强体育法制建设透明度

目前,社会大众对已存在的体育立法的知之甚少,体育法制建设缺乏透明度。要加大体育业的透明度,加强规则制定。

(三)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应完善体育监督机制

当前的体育监督机制监督不够,实施不强,其规则的制定实施全靠行业内部的自我监督和管理。应从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两个方面来规范体育监督机制。

(四)加强体育法制建设,还应注重道德、法治和制度三者的有机结合

无论是在社会活动中还是在体育比赛中,都要树立和体现公平诚信的原则。在经济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诚信却在许多领域逐渐缺失,这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体育制度设计上要体现诚信原则。法治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两个中心一个基本点,两个中心是指立法和施法,一个基本点是指良好的法治环境。中国法制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在立法而在施法,要净化体育法制环境必须要加强执法。同时给予充分的人财物各方面的保障。体育行业中出现的诸如受贿、黑哨、兴奋剂甚至刑事犯罪等问题需要司法力量的介入。运动员、教练员由于受利益的驱动,把金牌看得太重,这归咎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中国当前的体育制度下,金牌、冠军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教练员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应该通过制度设计形成比较宽松的氛围。

我们还应明确,体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和造就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依法治体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依法治体也不单纯是行业自身能解决了的,需要社会的全力配合。我们要在胡锦涛总书记的领导下,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大力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同时要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学习国际化的先进经验,先进制度,推动我国体育法制的不断完善,使中国体育事业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许宝源.对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的思考[J].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22).

上一篇:安恩和奶牛试题练习题下一篇:端端午节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