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

2024-07-08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共16篇)

篇1: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

一、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

(一)快速阅读

学生在进行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需要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快速地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出与问题答案有关的信息。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联系材料的上下文去理解问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把信息进行筛选,选取关于问题答案的主要信息。

(二)目的性阅读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择读物。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无论是在文章的思想内容,还是遣词造句上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迅速找到与阅读目的有关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在掌握了读物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排除无关的材料,节省大量的时间,快速地达到自己进行阅读的目的。

(三)标记阅读

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上重要的句子、词语、段落进行标记,在空白的地方写上自己对文章某句话、某段话或者整篇文章的感想。整个阅读就是对文章内容读透的过程,特别是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符号对文章做标记有利于加深记忆,增强对文章的领悟能力。

二、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感悟文章的内容,抒发自己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引导的工作,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放飞思维,不能束缚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即使学生是对文章中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段话的理解,都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本上的几十篇课文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除了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外,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积极阅读。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增长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上。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地介绍学生适合他们的读物,然后在下次课堂上利用部分时间让学生分享阅读书籍的感想,读过同样书籍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样能激发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学习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教学方法只是流于形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学到知识,所以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才是关键。小学语文教师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某个知识点去设计,阅读课也不例外,不然学生既学不到知识,也提高不了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在语文阅读中,文章中含有生动的人物形象,高尚的情感以及简单明了的道理等等,这些出色的品格都值得学生的学习。

除此之外,也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格的培养。语文教师要通过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五)启发学生质疑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处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状态,学生不能真正学到阅读的技能。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行阅读的习惯。

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不懂的字词自己动手翻阅字典进行查找,实在不能解决的可以向老师求助。

或者引导小组互相监督学习,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问题和建议,对于学生不能解答的难题,教师可以为他们讲解。

篇2: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

人物描写主要包括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来反映人物的外貌特征及性格特点。对于此类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读分析:

1、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主要包括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容貌、神态、服饰等方面的描写。外貌描写不仅能描绘出该人物的外在形象,还能刻画出他内在的个性特征,给我们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阅读时可以从作者描写的外貌来了解该人物个性特征及心理变化。

如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北师大版)《灯光》一文,对郝副营长的外貌描写,就给读者展示了一位在艰苦环境中热爱学习憧憬美好生活的伟大英雄形象。

2、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

阅读时我们常常发现,好多人物都是通过抓住其动作描写而获得了成功。从人物的动作中往往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因此,阅读时要多注意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例如《凡卡》一文中“老板揪

着我的头发,把我托到院子里,拿皮带揍我??”中的“揪”、“托”、“揍”等几个简单的动作描写,就充分的反应了凡卡在鞋店里遭受的悲惨命运,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旧俄国时代穷孩子的悲惨生活。

3、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是指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其直接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才能把人物特点理解得更加深入细致,才能完全把握故事的发展情节。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而且往往要受到所处在的社会环境的局限。

因此,要在阅读中了解人物,还需要结合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物的行为、语言及心理活动。

二、对记事类文章的阅读

1、弄清 “六大要素”

记事文章的六大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以及事件的结果。阅读时,可以从时间的先后和地点的转移两方面去掌握文章叙述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这样就能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弄清写作顺序

阅读文章时,只有弄清楚作者的叙述顺序,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的发展情节和最后结果。记述文的一般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按时间顺序或事情发展的前后顺序写,这是记事的最基本的方法。例如小学五年级阅读《西门豹治邺》和《牛和鹅》这两篇课文就

采用了顺叙的描写方法。倒叙是指先叙述事情的结局,然后再写事情发展的经过和结果。这种方法往往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使读者产生产生急于寻找答案、不睹不快的感觉。如小学五年级中的《礼物》先叙述父亲买了自行车,却并没有告诉读者父亲为什么要买自行车,从而使读者急切的想要知道答案,引起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插叙是在叙述某件事的过程中,要对所叙述的某一件事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一部分情节的一种写作顺序,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叙述将继续进行。例如五年级语文《献你一束花》一文中,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了两年前她出国参加比赛出入意料的拿了两项冠军,回国后的骄傲和自豪。有了这部分插叙,使读者对原文更加清楚明白。

3、弄清处典型事例

阅读记述文章,注意体会文章所选取的典型事例。因为典型事例均能深刻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弄清处事物中的议论和抒情

叙事时作者往往要在叙述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也就是直接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这些部分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抓住文章议论的同时就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有利于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写景类文章的阅读

写景文章以描绘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阅读时抓住两点:其一,通篇文章都写景物,反映景物的状态和作用;其二,作者通过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类文章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景色特点,写景顺序及描写顺序

景色特点包括景色的姿态特点、静态特点、动态特点,阅读此类文章要善于把握景色特点描写。另外,要抓住作者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分四种,即: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按景物的类别顺序。只要抓住特点描写,掌握描写顺序,就能很轻松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分析文章的情与景

篇3: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分析

阅读分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还是考试阅读理解方面,高效的阅读方法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科学化教学的进一步推进,各个阶段的教学都更加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下文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是打开学生感性思维的通道,更是为学生建立良好思想开端的基本途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在更高层次获得审美体验的对重要方式。所以,对于很多刚刚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小学生而言阅读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富有情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最科学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作品面前完全发挥想象好拓宽思维空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所以阅读教学中,学生发现、质疑、思考的过程就是加深作品体验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阅读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阅读教学已经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延绵发展了很多年,但是自从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尽管应试教育还是基本目的,但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也变得非常重要。在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其中亟待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由于小学生处于接受正式教育的初级阶段,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并没有很高的基础,无论对于长文章还是短文,都没有成行的阅读思考体系,在阅读方法上面也没有掌握很多技巧,只有解决这一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动机的调动

除了在阅读方法上没有良好习惯这一问题外,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动机的调动也是当前小学生培养良好阅读方法的阻碍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方法的渗透应该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完成,心绪静静的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老师不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无论是课本的阅读文章还是课外阅读,都不能占据课堂的主要位置,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三、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教学策略分析

(一)新旧文章对比法

为了更好地对小学语文阅读开展教学,教师就应该掌握对阅读方法的渗透,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法就是在学习新文章的同时于旧文章做对比。这种方法也叫作比较性阅读,例如在学习文章《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时,教师就可以在带点学生通读文章后,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学生可以发现这两天文章的题材都是小说,但是穿越时空,却都反映了不同的主题第一篇很长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文章的主旨是抗日根据地儿童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在文章中无处不在的体现着儿童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文章背景的时代通过对农村少年闰土的丰富描写,表现了闰土聪明能干的品行,很显然,这种新旧文章对比法对于学生阅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提问引导分析法

对比性阅读是非常基本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另一种阅读分析方法就是提问引导,这种方法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明确课堂标准有阅读目的让学生一次读的形式在课文中找出教师的问题答案,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这就是提问引导分析法。在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例如在学习《刻舟求剑》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自己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然后在读完全文后先让学生表达见解,然后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如果课文确实比较难理解,教室也可以选择提出阶梯性的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每一个人的心里都跃跃欲试,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分小组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先阅读的就行。

(三)情感带入深化法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里,最深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每一篇文章里都找到情感的相通点,例如在阅读《黄继光》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时代背景进行事先理解,通过视频或者音频资料对革命爱国精神有所了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敬佩与敬仰的心态去理解,这种情感带入的阅读方法会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对于任何文章的任何角度都能更加感性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阅读的品质。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因素,上文结合实际分析了相关的界定和问题,提出了情感带入深化法、提问引导分析法和新旧文章对比法这三种比较高效的阅读方式,相信我国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会越来越多样化、高效化,阅读教学的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肇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篇4: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初探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閱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篇5: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有哪些内容

语文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本。形式多样地朗读,不同层次地读。初读感知,细读领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演读、配音读、师范读……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哲理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

2、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仅仅是教师唱“独台戏”是不行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3、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

3、1 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3、2 指导速读。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3 指导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3、4 朗读和默读。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默读是不出声的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

4、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更难,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认为;除都学大纲规定学习的课文外,其余的课外阅读都应进行阅读的训练,即每个单元,重点,讲解,研讨一两篇,其余都进行 篇章的阅读训练,而对于学生而言,要养成他们在生活中的自觉阅读习惯,如报纸,杂志,故事等,苏东坡的“通读,精读,出神入化”,这三个阶段我们也不妨拿来一用,让学生们在阅读中逐渐深入,知识面逐步扩大,从而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5、课后延伸,课内课外相结合

新课标定义下的语文学习,并不是仅仅要学习完课内课外的内容之后就可以结束了,而是应该将课内课外的内容相结合,这恰恰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在孩子们的眼中很完美,他们在学完之后,在不停地谈论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就随之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是什么样子吗”,学生们当然会很感兴趣,然后教师就紧接着将《故乡》推荐给学生,学生在读完之后就讨论起来,闰土变傻了、变呆了,教师随之可以讲解闰土变化的原因,讲解当时的社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另一个层次上对人物以及社会产生深刻的理解。这样课内与课外的相结合,就更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促进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

6、恰当评价,促学生多读书

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主要导向通过读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导向个人头脑中的“放电影”,即谈谈自己眼前浮现了什么。

篇6: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有哪些方法

课内阅读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一篇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就要从理解句子的含义入手。而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语,抓关键部分,联系时代背景,思考言外之意,弄清句子修辞的作用等方面,来全面、准确地把握句子。如我在教学《企鹅爸爸》一文时,出示了句子:伫立在冰面上的企鹅爸爸们成了南极洲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一道风景。问到:“作者为什么要感叹这是南极洲一道最让人刻骨铭心的风景?”随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想想为了孩子,企鹅爸爸们所克服的恶劣环境,抓住关键词“不能碰、不能压、不能搁下”去体会“刻骨铭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父爱的伟大。

这样,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意地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句子,学会把握文章结构,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文字中所蕴涵的深刻的道理,训练学生通过抓住所描述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和心理活动,去分析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和特点,达到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二、独立运用,尝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对学生阅读的一个提高性训练。首先,教师要安排一定的阅读指导课,提出一定的要求,调动学生的手、眼、耳等感官,通过边读边批,边批边思,读后再积累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独立阅读中做到读有所获,读有所乐,通过阅读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目的。西师版语文教材在每册教学内容的后面都安排了一组供学生自主披读的文章,我认为这是教材的一大亮点,教师可以利用好阅读课,充分发挥这组批读文章在内容上或者形式上对学生的训练目的,以展示学生在批读过程中的个性阅读。

篇7: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方法有哪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跃,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即能达到自主读书,不等老师讲,自主习作,不等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很大地激发,学习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其学习效率也就会大大地提高,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课内阅读教学中应有方法的渗透

了解文章大意、读懂一段话、给课文分成段、理解文章思路、抓内容重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从事实看品质、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等,还应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复述背诵等不同要求。

在教学中,如果能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也就自然地养成了阅读文章必须抓住重点的习惯,从而具有了抓重点的能力,这样也达到了掌握并运用阅读方法的本领,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课内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侧重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方法的指导是必须的,但要掌握这种阅读方法,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并形成一种习惯。学生在运用多种阅读的同时自身要理解,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因此,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多地需要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

三、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光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书海中漫步,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常有家长反映:老师,我给孩子买了许多书,而他也都喜欢看,可怎么就没觉得他各方面能力地提高呢?我想问题大多由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

因此,我们教师应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一)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

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二)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作为基础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立足于保证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阅读

篇8:浅析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 而是执着的追求。在学习课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 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 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 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 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 越读越爱读, 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 板书课题后, 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 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 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 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二、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 “读了又思, 思了又读, 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 则不知其味……”说明边读边想, 读思结合, 是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 怎样想, 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想什么, 是指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等方面的内容。阅读一篇课文, 阅读的不同阶段, 想什么, 也有所侧重。如, 初读课文, 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 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 思考理解, 进而想全文要讲什么, 要说明什么, 给自己哪些启发、教育, 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 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至于怎样想, 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总之, 一边读一边想, 不但能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还推动独立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三、培养学生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塑造一代新人, 培养一代新人, 去建设两个文明的新世界, 这是当前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大纲》里讲到, 语文教学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 它具有两性:一是工具性, 二是思想性。这门学科的政治思想教育, 是凭借阅读教材, 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进行的。每教一篇文章, 就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篇, 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 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二者都重要。还说明,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 而要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相机渗透, 二者是有机结合的, 相辅相成的。当然, 我们反对不顾思想内容的纯语言文字的教学, 也反对脱离课文, 架空分析思想内容。总之, 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 要根据课文中固有的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四、培养学生用自身情感去体验的习惯

小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许多情感体验, 如满足、愉快、喜悦、赞叹、痛苦、悲哀、惧怕、忧愁等是人所共有的, 学生同样如此。假如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教老舍先生的《养花》时, 有的学生认为:下暴雨墙倒了, 菊秧被砸死了一百多棵, “全家几天没有笑脸。”这是作家的夸张, 有一个学生认为不是夸张, 她讲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 从前她养了一只狗, 搬家时送给了邻居, 后来又回到以前住的地方, 马上想到去看那只狗, 当听到狗已经死了的时候, 难过得哭了一场。这就是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圈出批注

读书时, 需要学会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一是圈出批注把阅读思考的结果记下来, 便于深入地阅读;二是动手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动脑, 必须专心读书。

篇9: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阅读分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还是考试阅读理解方面,高效的阅读方法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科学化教学的进一步推进,各个阶段的教学都更加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下文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是打开学生感性思维的通道,更是为学生建立良好思想开端的基本途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在更高层次获得审美体验的对重要方式。所以,对于很多刚刚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小学生而言阅读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富有情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最科学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作品面前完全发挥想象好拓宽思维空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所以阅读教学中,学生发现、质疑、思考的过程就是加深作品体验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阅读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阅读教学已经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延绵发展了很多年,但是自从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尽管应试教育还是基本目的,但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也变得非常重要。在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其中亟待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由于小学生处于接受正式教育的初级阶段,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并没有很高的基础,无论对于长文章还是短文,都没有成行的阅读思考体系,在阅读方法上面也没有掌握很多技巧,只有解决这一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动机的调动

除了在阅读方法上没有良好习惯这一问题外,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动机的调动也是当前小学生培养良好阅读方法的阻碍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方法的渗透应该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完成,心绪静静的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老师不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无论是课本的阅读文章还是课外阅读,都不能占据课堂的主要位置,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三、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教学策略分析

(一)新旧文章对比法

为了更好地对小学语文阅读开展教学,教师就应该掌握对阅读方法的渗透,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法就是在学习新文章的同时于旧文章做对比。这种方法也叫作比较性阅读,例如在学习文章《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时,教师就可以在带点学生通读文章后,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学生可以发现这两天文章的题材都是小说,但是穿越时空,却都反映了不同的主题第一篇很长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文章的主旨是抗日根据地儿童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在文章中无处不在的体现着儿童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文章背景的时代通过对农村少年闰土的丰富描写,表现了闰土聪明能干的品行,很显然,这种新旧文章对比法对于学生阅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提问引导分析法

对比性阅读是非常基本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另一种阅读分析方法就是提问引导,这种方法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明确课堂标准有阅读目的让学生一次读的形式在课文中找出教师的问题答案,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这就是提问引导分析法。在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例如在学习《刻舟求剑》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自己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然后在读完全文后先让学生表达见解,然后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如果课文确实比较难理解,教室也可以选择提出阶梯性的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每一个人的心里都跃跃欲试,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分小组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先阅读的就行。

(三)情感带入深化法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里,最深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每一篇文章里都找到情感的相通点,例如在阅读《黄继光》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时代背景进行事先理解,通过视频或者音频资料对革命爱国精神有所了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敬佩与敬仰的心态去理解,这种情感带入的阅读方法会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对于任何文章的任何角度都能更加感性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阅读的品质。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因素,上文结合实际分析了相关的界定和问题,提出了情感带入深化法、提问引导分析法和新旧文章对比法这三种比较高效的阅读方式,相信我国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会越来越多样化、高效化,阅读教学的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肇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2]宋平.论阅读方法及其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湖北师范大学,2015(12).

篇10:小学语文一年级阅读方法有哪些

1、情境教学

教师要努力创设条件,营造出适合学生的阅读氛围。例如,精心布置班级,让班里充满“文化味”。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激励学生时刻与书为伴,理解读书的意义。也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比赛、成语故事比赛、古诗文朗读比赛等,让学生走进班级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阅读情境,让学生把握住主动权,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咀嚼出字里行间的味道来。

2、做好示范,建立一个阅读的标准

教师可以先示范,让学生听,也可以让阅读能力出色的学生来做示范,其他学生模仿。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都是很强的,因为他们正处于塑造期,示范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正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有学生自己读得多了,才能体会其中的真意。

3、教学形式多样

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不能单调,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厌倦。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的朗诵除了齐读、分组读、赛读、分角色朗读外,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把内心的情感迸发出来,配合美妙的背景音乐,使朗读更富有感情。开展各种课外阅读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对各种活动评选,促进学生阅读,定期引领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报刊,并让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摘录手册,摘抄自己读过的精彩片段和优美词句,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二、教会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只有在积累下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阅读,只读不积累,阅读没有任何效果。积累就是指日积月累,不进行大量的诵读、背诵,不累积大量的素材,要想学会写作是不可能的。季羡林先生曾提出过这样的建议:21世纪的学生应做到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还要背诵200首古诗和50篇古文。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是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例如,在教学中,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课文主要内容,再让学生细读,逐步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力。再就是增强学生的词语积累。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丰富的词语,我们的表达能力就不准确,在与他人交流中不能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所以积累词汇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积累词语本,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记到本上并且做到经常“翻看”。遇到好的句子、好的段落或好的词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地方好在哪,只有真正理解了,学生才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变成理解性的记忆。久而久之,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

篇11: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分段方法有哪些

一读,就是通读课文;

二想,就是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三归,就是把一些内容相同或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并在一起,成为一个段落;

四查,就是再把各段段意连起来,看是否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二、划分段落的方法一般有: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段。

3、按地点或空间位置的变换分段。

4、按内容的总分关系分段。

5、按材料的性质分段。

6、按人物的活动分段。

三、划分段落的标志一般有: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标志。

4、以过渡句、过渡段为标志。

四、划分段落常用的几段式:

1、两段式:当你不能清楚的、明确的把握课文的脉络层次时,可以把第一自然段当成第一段,后面的所有自然段当成第二段或把最后一个自然段当成第二段,把前面的所有自然段当成第一段。这样的分段方法通常叫两段式分法。

篇12: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

美术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美术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一种为了达到美术教学目的而调整师生相互联系活动的方法,美术过程的进行,美术教学原则的贯彻,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都离不开美术的教学方法。

由于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就决定了美术教学方法的复杂性和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下面我根据美术课标和本次国培中学到的知识以及我的美术教学经验简单的谈谈,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的一些美术教学基本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 导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向学生传授美术技能知识,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对教学方法,语言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对传播媒介,大量的视觉信息是借助他得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的。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参观法、比较法等。以直接感 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绘制示范以及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在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美术技能知识的方法。其特点是形象生动、具体真实、感受直接,体现了美术学科教学以视觉教育为中心的特点。

三、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情景法和欣赏法两种。以情境陶冶为主的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对内容创设一种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验其艺术美对魅力,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对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一定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

篇1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杂谈

杂◇谈

蓝丽霞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要从实践中去摸索,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个性特点实际操作,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学校要注意环境的布置,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要布置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新书推介栏等,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积极宣传课外阅读的益处和有关阅读的一些好做法;教室内除了张贴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外,还应设立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踊跃捐献图书,培养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本人谈谈以下几点:

一、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重点,找准结合点。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还对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写作训练。如教学《泸沟桥的狮子》一课,文中有一段关于狮子形状的描写:“有的狮子低着头,好象在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按在地上。”这些句子都是作者根据石柱上的狮子去想象写出来的,我就让学生模仿这段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开辟出一块块容得下自由发散的思维阵地,使学生的创造才能与其知识、智力、体力、品德等方面相互联系、和谐发展。

二、强调学生预习

预习课文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步中教师要给好预习提示,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使预习行之有效。这就是教师教学中的“牵引”作用,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是字的音形义不懂,还是无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则可以在课前利用工具书查询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帮助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此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学生也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将文章的中心抓住,领会全文的重点所在,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了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识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我先用影碟机播放颐和园的景色,让学生整体感受一下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美;再让学生根据刚才看到的,说说景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样,学生学习起课文来就容易得多了,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而是生动具体了。再如《海滨小城》一课,我在总结小城的风貌特点后,播放了家乡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海滨小城”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帮助学生选择课外书籍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周恩来》;学习《草船借箭》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鯨》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另外,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书刊。

五、让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

语文学习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积累语文知识,而在于将这种知识转化为能力,然后用于处理我们学习中的各种语文问题。但积累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最为关键而重要的一环,把握了积累,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使学生具备相当的语文基础。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学)

篇1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55-01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三、指导学生精读,抓重点,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

如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因为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把大榕树描写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四、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拓展阅读的途径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

篇15:小学生语文有效阅读方法有哪些

古人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都是指环境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也如此,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愉悦,能够轻松自如,很快进入到阅读的角色中,并从中发现乐趣,掌握所阅读知识的思想内容,提升阅读效率。在创造一个好的环境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上悉心的指导学生进行,通过这种指导,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知识水平。

2、开发学生想象能力,增加阅读知识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关联的,比如,在生活中,遇见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会浮想联翩,想到许多与画中相关的东西,在阅读中也一样,当遇到一篇美文或者一首诗歌时,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做想象指导,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所处的环境,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想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该丰富阅读内容,进而引导学生,所以,在选择阅读教材时,要选择那些与课本内容相关联的资料,这样才能弥补课本上遗漏的知识,让小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3、掌握阅读技巧

篇16: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指导方法有哪些

1)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3、看清要求

所谓“看清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这也是学生回答问题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4、注意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在文章中的恰当使用不仅可以使文章读起来上生动有趣,而且也可以传达出作者潜在的思想感情。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命题中,关于修辞手法的分析的问题也常有出现,怎样把握这一类阅读题型的解题技巧,是值得教师与学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修辞手法的基础知识入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对修辞手法的类型、判断、运用,作用有所了解,例如,比喻这一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和隐喻,通过举例与分析,给出一个句子,学生应该能判断出该句是否运用了比喻,了解比喻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概括的内容为生动、化深奥的问题为简易,使语言更加形象的作用。

5、学会放弃。

上一篇:父亲节信下一篇:教学质量分析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