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政策

2024-07-21

新医改政策(精选6篇)

篇1:新医改政策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农合覆盖面持续稳固扩大,60%以上的统筹地区实行门诊统筹。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比前一年提高5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有序开展,安徽、江西、湖南、内蒙古等地试点范围扩大到全省,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心病的补偿比已超过70%,符合民政医疗救助条件的家庭可再获20%的补助。新农合管理运行水平不断提高。近90%的统筹地区实现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即时结报,一半以上统筹地区实现了与域外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

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稳步推进。一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基本药物规范采购、控制价格、组织配送、合理使用以及落实零差率销售等政策,并在基层综合改革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据最新监测结果,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57.2%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各地积极推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确保临床合理使用。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了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上升的可喜现象,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制度实施效果初步显现。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0年,中央继续安排专项投资200亿元,支持891个县级医院、162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12万个村卫生室和12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普遍提高基础上,着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加快落实。

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取得新进展。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城乡基层广泛开展。最近监测数据显示,城镇、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率分别为48.7%、38.1%,提前完成任务指标。上海、杭州等地结合本地实际,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2010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达到17.4元。湖北、吉林、四川、河南、河北、重庆等地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程序、奖罚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是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疗服务安全质量进一步提升。16个国家级联系试点城市和31个省级试点城市陆续开展试点工作,辽宁鞍山、山东潍坊等试点城市在公立医院规划布局、管理体制、补偿运行机制、支付制度、内部管理、改善服务、支持基层和鼓励社会办医方面开展全面探索,试点已经取得了初步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以强化服务为抓手,推行一批见效快、易操作的改革和管理措施。全国1200所三级医院实行预约诊疗和分时段就诊,3828所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1300多所医院开展100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试点,22个省(区、市)近100所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5个省(市)开展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各地改革探索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奠定了基础。

篇2:新医改政策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区发展差异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提高群众获得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保证群众基本用药需求;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改变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体现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利于规范药品生产流通使用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减轻群众负担。

我县基本药物制度什么时侯实施?

我县自2011年6月20日零时起,在全县所有乡镇(中心)卫生院正式实施。基本药物的概念是什么?

基本药物是指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目前我县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有多少种?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205个品种,中成药102个品种,共307个品种,省新增补198种,总计505种。

基本药物是否全部纳入了我县新农合报销目录?我县新农合如何提高基本药物报销比例?

根据有关规定,我县将国家307种基本药物和省增补的198种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参合农民在开展门诊统筹和住院统筹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其发生的基本药物费用报销比例要高于非基本药物10个百分点以上。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卫生院销售的基本药物价格有哪些具体规定?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卫生院库存药和新购入基本药物一律取消药品加成,按实际购进价格销售,并不得超过省物价部门公布的基本药物最高采购限价,实行价格“双低控制”。即现行实际采购价格低于最高采购限价的,按现行实际采购价格执行,不得提高实际采购价格;现行实际采购价格高于最高采购限价的,按不高于最高采购限价执行。

村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吗?

目前,我省和市暂未出台在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规定。我县将根据上级要求,适时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卫生室中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对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卫生院药品价格检查的重点有哪些?

检查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基层卫生院是否取消药品价格加价;二是基本药物销售价格是否突破价格主管部门公布的最高采购限价;三是基层卫生院对库存药品在销售过程中是否实行零差率政策。

篇3: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发展对策

2009年4月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 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 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2010年2月, 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表明着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 整个新医改规划中最为关键, 也最为艰难的部分可望破冰, 也表明了我国的医疗体系将迎来划时代的变化。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主要承载体公立医院, 如何平稳有效地进行改革, 关系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一、新医改政策对公立医院的影响

(一) 医疗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1年,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到2020年,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全民医保”和“多元办医格局”, 以及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措施的实施, 意味着医疗市场的份额将重新进行分配, 而且一般诊疗项目 (也是大量诊疗项目) “下沉到基层”将成为铁定的趋势。

(二) 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变化

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这是在新医改文件中提出的要求。随着这一要求的逐步实现, 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也将随之改变。城市医院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 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 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 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因此, 摆在公立医院面前的是要转变过去那种“大而全”的发展思路, 通过大力加强学科建设,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以确立医院在区域卫生规划中的学科特色和龙头地位。

(三) 医保政策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的影响加大

1、医疗市场份额受到限制。

随着“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 原先占医院市场份额多数的自费患者将会逐渐被各种医疗保险参保患者所取代, 医疗市场中的自费患者人数与医保患者人数将会出现倒置现象。

2、医疗收入受限。

由于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设定了封顶线, 医院获利空间有限。医院的医疗行为既不能超出规定的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也不能超出标准。“全民医保”目标实现后, 随着参保患者的增多、完全自费的患者逐渐消失, 将直接影响医院的收入。

3、医院医疗保险服务管理难度加大。

医院的医疗保险管理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 差异性大。政府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医院的限制多, 审核严格。医院若违规, 轻则被通报批评、扣除违规费用, 重则取消相关责任医师的医疗保险处方权和医院的医疗保险定点资格。同时, 医院是新型医疗保险制度中各方利益的交汇点, 医院的医保管理工作必须同时面对政府的医保经办机构、参保患者和医院本身, 三方利益都得兼顾, 其工作难度可以想象。

4、医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 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私人诊所等不断出现, 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医疗市场的竞争态势将会趋于激烈。而且, 现在那种拼设备、多开药、多检查的做法不仅不能给医院带来实际效益, 还会越来越失去市场、失去人心。医院之间另一种内容和形式的竞争, 即安全、便捷、疗效、价廉的深层次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5、以药养医的局面彻底改变。

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 统一配送, 减少中间环节, 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 设立药事服务费。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实, 将彻底改变以往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 医院只能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二、医改给公立医院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 内部体制完善

为配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卫生部会同有关部委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 长期以来困扰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扭曲问题、医疗机构领导体制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都有望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医院补偿机制的日益健全, 也有助于纠正医院业务收入结构的畸形, 从而达到完善医院体制乃至整个卫生体系的目的。

(二) 有利于搞好内涵建设

医改给医院带来的压力迫使其加强经营管理, 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努力提高自身的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疗信誉等各方面的竞争力, 从而巩固医院地位, 并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对三级医院而言, 从长远发展和在未来医疗市场的功能定位来看, 充分利用三级医院人才密集、知识密集、资源密集的优势, 提供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率、高附加值的医疗服务, 将是未来三级医院市场定位的取向之一。

另外, 定点医疗格局的打破和医疗保险覆盖面的逐渐扩大。为医院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空间, 公立医院应顺势而为, 加强学科建设, 抢占医疗市场的制高点, 在这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三) 有利于公立医院医疗行为的规范化

在原有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条件下, 由于缺乏可靠的约束机制, 医院为弥补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的经费不足, 而采取了一些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来诱导需求。

医改的实施使医院行为受到患者和医疗保险机构控制, 从而促使医院规范其经营服务行为, 控制不必要的服务项目, 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节约医疗卫生资源, 使医疗行为进入合理健康的运行轨道。

(四) 有利于更贴近群众的医疗需求

新医改使医院更多地关心患者的真正需求, 有利于改善医惠关系医改促使医疗市场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

患者就医自由度的增大, 消费意识的增强, 改变了过去就医时一切由医生说了算的局面, 医院不能高高在上地坐等病人上门, 要吸引病人, 增加收入, 首先应关心病人的真正需求, 不仅仅从医疗上, 还应包括生活上、心理上、费用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以及就医环境、方便程度等各方面的需求, 从而通过更为周到贴心的服务, 吸引更多的病源, 最终使医患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三、公立医院发展总体策略

(一) 面向市场, 提升自身竞争力

随着社区医疗服务站点的建立和功能不断完善, 大医院的病员和医生资源将向社区大量分流。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医院实行分级管理, 在社区就诊享受优惠付费比例, 社区病人到大医院就诊须经社区医生转诊。

其结果, 一方面社区医疗快速发展, 三级医院的医疗市场份额将逐渐缩小, 资源利用率下降、收入减少, 资源配置和医院规模也随之萎缩;另一方面, 疑、难、重症向三级或专科医院转诊, 可以使大医院根据病人病情分类加以治疗, 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此外,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亚健康人群的增多、慢性病的逐渐增多等, 单纯依靠医院模式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人群的需要。目前, 扩大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成为发展趋势;未来医院也必将向基层和高科技两极化发展。这种医疗格局, 要求医院必须在把握功能定位的基础上, 主动去适应市场, 面向市场寻求出路。

(二) 加强医院品牌建设

形成医院品牌的关键是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

医院应在积极引进人才、设备和新技术、新疗法的同时, 加强技术创新的研究, 着力发展专科特色和强项, 切实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打造培养过硬品牌, 以突出自身优势的个性化、特色化服务。

在应用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优质服务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 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让患者感到来医院看病、住院有如到家的感觉。

(三) 加强医院自身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

创新医院管理机制, 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制度。

现在医院之间的竞争, 从过去单一的争夺患者, 发展到综合实力和经营理念的较量。因此, 医院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医院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院管理制度, 进行服务管理流程的再造和优化, 构建优质服务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服务督导, 做到管理督导并重、考核奖惩同步。通过创新自己独特的管理经营理念来提高竞争力, 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四) 加强医院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服务意识

一是医院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将长期性的人才资源规划与医院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优化人才结构, 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制度。

二是医院管理者要具有强烈的爱才、惜才之心,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广纳人才, 千方百计地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医院, 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三是大胆选拔、任用人才。

(五)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一是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实行成本核算, 节能降耗。要利用成本核算手段, 提供医疗服务全过程和医院管理各个部门全方位的成本信息, 预测和掌握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把医院管理中的未知因素变为可知因素, 减少盲目性。通过成本分析评价和成本控制, 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医院运行成本,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三是建立健全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制度, 包括货币资金、存货、资产、采购与付款以及对外投资控制, 以及稽核、原始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等制度。以确保医院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财务收支的有效合法和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确保医院经营活动能够协调、有序、高效运行。

(六)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牢

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倡人性化管理, 改善服务态度, 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2、制定最合理的医疗服务流程, 规范

医疗检查、用药、治疗等行为, 建立责任明晰、数据真实、记载详细、档案完整的责任落实机制, 使医疗服务行为更规范。

3、规范医疗收费行为, 严格控制医疗费用。

医保和价格部门对医疗收费有着严格的规定, 超范围和超标准收费都会遭到医保部门的拒付。同时有的省市医保部门对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实行“定额管理、超支共担”的结算方法。因此, 医院要严格执行收费标准, 规范收费结构, 强化自身监督, 杜绝不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将医疗费用控制在医疗保险定额之内。此外, 通过严格控制平均住院日、药占比等指标, 强化对科室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EB/OL].http://www.gov.cn/gzdt/2008.10/14/content.1120143.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06/content.11138803.htm.

[3]、田侃.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7) .

[4]、刘继同.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性质、含义、形式与基本类型[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4) .

篇4:政策科学视野下解读新医改

新医改方案从启动到公布过程,对公共政策分析研究学者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总结的案例;由于医疗改革方案的专业性、复杂性,这个方案在整个过程自觉不自觉地使用BOT模式,即决策主体只负责构建一个决策框架,具体的操作和执行细节则由专业人员和参谋人员拟定。政府主体在此过程中只强调协调、监控。决策主体把工作重心从原来的“划桨”,转移到“掌舵”。诸多困局仍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在这过程,有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解决,本文只选择两个关键变量展开——政策目标及组织结构保障措施。

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可能性以及必要性

毫无疑问,医改方案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医疗健康保障,即能否在未来为全体国民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保障。前一段时间,神木的实践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与其说人们关注神木,不如说人们在关注免费医疗保障模式在中国实现的可行性及可能性。

通常,公平性标准是判断政府提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标准。这也导致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追求一种免费的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服务政策。

事实上,这种方法在满足高收入国家贫困人口的卫生医疗需求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低收入国家的适用性一直受到人们质疑。最浅显一点,无节制地免费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即“公用地”的悲剧,最终将导致每个人接受的服务将实质性减少。这种局面对贫困人口而言,尤其是不利的;而这也将破坏公平。

效率是判断政府提供服务过程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指标。医疗卫生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人们公认的,但它需要和其他政策一起形成合力方能发挥其不可忽视的效应,比如教育、交通设施、就业、通讯等。毫无节制的免费医疗服务将会影响其他领域的投入以至阻碍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最终也将影响该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一些高福利国家近年经济减缓并削减医疗开支,应该是比较好的说明。因此,在大声肯定神木方向的同时,我们不妨也建议它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应根据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要求民众享受服务的同时履行一些基本义务。如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接受定期的体检、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等,使“未病”成为政府、民众、医疗服务机构共同追求的目标。

其次,基于成本收益对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进行优先次序的排列,以便那些有效又低成效的政策和项目得到优先执行,并基于扭转逆向照顾原则对贫困人群实行全面干预。因病致贫,因贫致病一直是难以破解的循环,其实质就在于这一人群是最需要公共服务,而其获得、享用的公共服务比例远远小于富裕人口,无论是在医疗还是在教育、交通等其他方面。

政策制定者在考虑横向平等的原则——不同的人获得同样的对待,同时也应该考虑纵向平等,即对不同的群体给予不同的对待,通过资源的配置使得贫困人口在需要获得医疗服务时比富人更及时,也更持久。

最后,考虑信息不对称、消费方、供给方偏好的复杂性,以及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更多需要依赖事后的判断。因此建立第三方监管,并导入竞争机制,这虽有点“小人之心”,但的确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必须借助一些制度设计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优先保障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单一的公共支付者、缺乏竞争的服务提供以及不适当卫生服务补偿不仅不利于公平的实现,反而将使之扭曲。

多部门合作是新医改推行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由部门利益冲突、部门职能交叉、部门协调缺乏制度保障导致效率不高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也都再三强调部门协调的问题,并把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作为大部制的配套机制予以提出;这既显现我国政府的决心,也反映跨部门合作是一直难以解决的难题。

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涉及患者、提供者、监管者、第三方保险,其中提供者又可细分为所有者、管理者、医护人员;而监管者又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卫生部门、行业协会、财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物价局、工商总局、教育部等部门。我国目前政府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直线职能式结构。该结构特点是既保持直线型结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型结构分工细密、也注重专业化管理的长处。但这种组织结构框架中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在跨部门合作过程容易出现“纵强横弱”的格局,加上组织结构层次较多,传递信息路线较长,反馈较慢。各部门之间,尤其是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弱,难以适应环境的迅速变化。

因此,在未来医疗改革推行中应关注这一点:其一,在甄选跨部门项目组候选人时,应注意挑选乐于寻求帮助,也愿意提供帮助同时具有宽阔视野,创新思维的成员。组建团队后,所有参与方应明白跨部门合作首先是一种协作关系,而不是竞争或为部门争利。成员应学习以组织整体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本位主义,有效减少部门之间的冲突;并鼓励跨部门之间的成员建立朋友关系,以获得尽可能的理解和支持。

其二,应完善基于一致性的多元沟通渠道。一致性是沟通的最终目的。在这过程中,涉及一些关键环节;如倡导成员主动沟通。每个部门应随时与相关部门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进度,掌握最新的情况,预防问题的发生。

其三,应加强组织结构调整以及岗位轮换。 组织部门间协作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将有助于提高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应变性。此外,岗位轮换是增进部门相互理解,促进员工沟通合作的良药。岗位轮换有助于打破部门横向间的隔阂和界限,给协作、配合奠定基础。

政府投入离公众期望尚有距离

任何一个方案都很难尽善尽美,新医疗改革方案也是如此。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尽管中央政府已经考虑到医改执行的难度,并从政策制定过程早期阶段就组成了16个部委的工作。這些核心利益相关者介入既能群策群力,也可减少后期执行过程利益相关者规避行为,以保证执行的效果。原国家发改委张茅副主任调任卫生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在一定程度也是为了增加执行力度。不过,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政府投入虽有大幅度的增加,离公众期望尚有距离。医改方案执行过程中的重要群体——医务人员的薪酬激励也未充分体现。

篇5:新医改政策

摘要:新医改政策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体制改革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文针对在新的医改政策框架下,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医院内部的审计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最新的医改政策要求,就目前我国医院如何适应新医改政策要求,加强内部审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医改政策、内部审计、审计政策建议

新医改政策为我国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颁布的相关指导建议。继200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之后,政府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其他关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如不久前颁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在之前政策文件的基础上,更具体的指明了2014年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相关目标定位和工作范围。该政策从整体上将我国医改在各个层次和阶段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对需要改进的制度、部门以及工作进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且明确申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作为我国医改工作的关键内容进行,同时这也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对于医改工作深入推进的决心。在这样的医改工作推进过程中,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将成为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于医改背景下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医改工作的顺利进行。[1]

一、医院内部审计特征探讨

前几年,国家曾颁布了《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在这项政策中,对我国医院内部审计的相关定义进行了界定:医院内部审计主要指相关工作人员和部门组织,对其自身部门和组织财务活动在合理性和规范性方面的监督审核工作。

同时,该政策还对我国医院内部审计特征进行了总结,具体为:(1)医院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在于相关部门和组织,以及工作人员,次要内容才是自身单位或组织的相关财务活动;(2)在医院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中,对于财务活动的监督审核不仅仅局限于合理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方面,还要涉及到财务活动对于单位的整体收益效果;(3)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是与其他部门相互独立存在的,尤其和审计部门主要针对开展工作的部门,其工作的开展也是在自身部门的领导带领下进行的。(4)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必须严格在政府审计规则的指导下进行。[2]

二、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医改政策在我国医疗组织和机构中的不断深入推进,医院内部的审计工作也逐渐受到了重视,相关部门和业务也快速开展起来,在新医改政策和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互相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跟实际业务不相匹配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1)审计机构建设情况不达标

目前我国较多医疗机构或组织对于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并不够,有较多医疗机构或组织并没有单位自身的内部审计部门和相关审计工作人员,而且还有部分医疗机构从未有过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这都远远没有达到政府以往颁布的相关政策要求,例如年收入在三千万以上的,或者配备病床数量超过三百张的相关医疗机构或组织,都必须拥有其单位自身的内部审计部门以及专业的审计从业人员。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013年医院内部的审计部门或组织的设置情况并不十分完善,具体如图1所示:

图1:2013年我国医院内部实际审计机构设立情况

从图1可以清楚的看出,2013年我国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情况并不达标,其设立审计机构的医院数量仅仅占所有医院总数的16%,而其中机构设立健全的医院数量仅为医院总数的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医院的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情况并不达标。

(2)审计工作领域并不全面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或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较多的是由部门或单位领导指引进行的,执行的方式、力度以及范围也是由领导认为决定,并没有较好的结合规范的审计标准和规定进行,这就导致了医疗机构或组织内部审计工作在思维方面的局限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前审计工作的不合理性。

另一方面,全面的审计工作应该包括医疗机构或组织的基本财务活动、制度管理以及整体运营状况,以此来对企业的整体运作进行审计监督管理,而当前我国医疗机构的审计工作更多的从财务活动角度展开,而忽略了在制度管理和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角度开展工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前审计工作领域不全面的现状。

(3)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

当前政府发布的关于我国医疗机构或组织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并不多,导致在新医改政策下,我国医疗机构或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医疗机构或组织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强硬性。由于医疗机构或组织内部审计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没有有效的制度支撑,强制性不足,受到被审计部门的多层阻碍,审计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效果不佳,而且随着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医院内部的审计部门逐渐成为其他部门所抵触的机构,在工作性质上予以否定,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严重阻碍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4)内部审计风险大,质量低

受我国社会性质决定,我国医院性质一直在公益组织和营利组织之间徘徊,为维护自身利益,医院在管理力度方面一直变通调整,造成内部制度强制性不足,法规建设思想较弱。尽管国内部分医院已经实施了一些相应的规则制度,但并未形成具体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没有较好的控制力度。

医院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因素,降低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层次。当前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都是对财务活动后期的问题进行优化处理,缺少对财务风险因素的预测分析能力,因此不能很好的从事前预测、活动过程以及活动后期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不能有效的帮助医院规避财务风险,不能较好的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达不到所需的内部审计质量水平。

(5)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 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从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配置方面来看,整体专业比例仍然较乱,大部分的医院审计从业人员是财会专业,其次是其他各类专业的拼凑较多,因此造成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整体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的现状。随着新医改政策的不断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将被进一步重视,而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水平,当前的审计工作人员配备情况明显不利于深层次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医院内部审计人员整体专业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2013年我国医院内部审计人员整体专业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2013年我国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大多为财会专业,比例占到总体审计人员的63%,管理类专业比例达到12%,法律专业9%,而其他专业人员的综合比例达到16%,甚至高于管理专业人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专业比例比较杂乱,审计人员的专业程度较低,不利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6)政府投入支持程度不高 受我国政策支持影响,政府对于医院的投资支持程度并不高,导致医院为实现自身的发展只能通过药物销售来推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医院对于销售利润的追求,受经济效益的驱动影响,医院对于内部的审计工作则更加的不重视,甚至取消内部审计相关部门,导致医院的财务活动无法得到规范的监督和管理,相关审计职能不能合理发挥,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也不能有效进一步推进。

三、新医改政策框架下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策略

新医改政策框架下,医院应当在继续强化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寻求审计理念、职能、内容等方面的实质性发展与突破,通过开展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事项的监督和评价,为改善组织的运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服务,为管理层当好参谋和顾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改进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管理层需要认识内部审计的真正价值;二是内部审计人员更需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医院管理层应当认识到,一个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不是一个“专门找茬”的负担,而是在评价内部控制、协助组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有诸多优势,能为有效降低运行风险、增加医院价值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机构。内部审计从警察角色向积极为医院做贡献的理念转变,需要精心培育和良好管理。内部审计是否成功的标志必须转变为建议的采纳实施情况,而不是报告自己发现了多少问题。

(2)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内部审计既是医院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又监督着医院内部控制的运行,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与评价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是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重要保证。医院应按《规定》的要求,设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确保其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确保其权威性。同时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并保证队伍素质和稳定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管理、服务功能,使内部审计工作真正成为医院运行的“经济卫士”。

(3)建立科学统一的风险评价体系。内部审计需要识别职能领域、风险领域、风险要素,审计的重要结果以及相关的建议,应该与风险情况相对应。为此,需要建立起三个层次的风险评价标准体系:第一层次是共性标准;第二层次是行业分类标准;第三层次是项目补充标准。三层标准互为作用,互为补充,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风险最大的领域,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审计人员应当就衡量的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导向性与管理层进行协商,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

(4)创新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式。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内部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要严格考核机制,对内审人员业绩进行评价,促使内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加快知识更新,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另外,还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开阔内部审计人员的视野。不仅要精通会计、审计知识,还要熟悉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信息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还可以尝试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培训内审人员,吸收社会审计的方法,通过实践,全面提升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此外,也要抓好内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高尚品质。(5)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质量。一套健全的信息传递、沟通与反馈信息系统有助于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医院应积极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涵盖全部业务活动的基础数据模型,并根据有关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合理调配审计资源,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实现与纪检监察、事后监督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具体的审计项目前能充分利用监督成果,增强审计的针对性。

(6)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相关的准则进行支持,需要相应的规范加以指导,需要明确统一的风险评估体系,以使风险评估的结果更趋合理化,科学化。由于法律法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医院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根据国家《审计法》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制的要求,制定出符合各单位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等内部规章制度,完善内审机制,使内部审计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同时,加大对审计人员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

篇6:新医改政策

【摘要】与城镇相比,农村卫生人才紧缺,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也因此而难以提高,进而很多农村居民患病后更加倾向于到市区甚至是更大型的医院就医,造成大型综合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压力过大,患者就医难,医患关系紧张。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能够为农村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有利于发展农村基层卫生服务。

【关键词】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550-02

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卫生系统维持和强化自身功能、制定与实现卫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本文所论述的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是指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所)中的卫生技术人员。目前,农村依然缺乏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人才。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城市与农村卫生服务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

1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新医改方案和新农合合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不足和卫生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1.1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不足

尽管乡镇卫生院、卫生所等农村基层机构卫生人才缺乏,但相应的培训和开发却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原因,是认识上的不到位,认为外出脱产式学习才是真正的培训,导致在职的岗位上的学习活动内容被忽视。而在脱产培训中,盲目追求学历方面的教育,甚至低水平地重复培训。另外,培训不规范、培训经费缺乏也是损害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项对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项目需求进行的统计发现,学历教育的培训需求占14.4%。短期培训需求占43%,专题培训和执业医师考试培训需求分别约占20%。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训现状存在一些弊端,其中主要的表现在:农村基层卫生人才获得的培训机会仍然偏少,难以满足提高其自身的知识储备的要求;而培训目的大部分也只是单纯为获得学历,而非知识技能方面的更新。

1.2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农村基层人员大多有都在城市工作和学习的经历,对城市环境熟悉,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环境和待遇也相应的有一定的差距,这样,农村基层的卫生人员都有较高的流动意愿,通过对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的调查,发现流动人员中的本科和大专学历者所占比重较大,且多流向上级医院,另一项调查显示,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务人员不愿长期留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跳板,晋升职称后、到上级医院培训后或遇到其他“机遇” 后马上离开。

在城市医疗机构并不存在显著的人才流失问题。因为据调查发现城市医疗机构人员流出的主因是退休。相比之下,乡镇卫生院流人人员的职称以无职称和初级为主(88.79%),流出人员以初级、中级职称为主(88.53%),说明乡镇卫生院流出人员的职称结构优于流入人员。而流出的主要原因是薪酬福利待遇低,生活环境差,职业发展前景差,想要调动到更高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因此,乡镇卫生院存在较为明显的人才流失。

2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医患关系紧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当前困扰医院发展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因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院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改善当前农村存在的卫生人才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低、人才流失等问题。

2.1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培训农村医疗人员力度

通过换位思考来进行分析培训需求,了解农村基层医疗人员存在的不足,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有计划的进行培训。同时,与大城市医院或者各级医学院校建立长久和深入的合作关系,请医药理论知识深厚的学者们定期或不定期到农村基层培训卫生人员,或者也可为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提供去大型医院和高等院校进修的机会。培训后,积极了解受训医务人员对该培训的评价,并且评估受训者培训后的效果。

另外,有条件的乡镇可推行县、乡、村级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卫生所为依托,形成全市统一的医疗卫生人才管理网络。各级医疗机构间实行无障碍会诊和无障碍转诊制度,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同时,也通过不断地互相学习交流实现共同发展,广大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了更高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

2.2完善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的薪酬福利方案

提高薪酬待遇,对吸引、激励和留住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有最直接的积极意义。适当加入一定的绩效奖金,对医疗卫生人才能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绩效奖金由医院的业务收入来支付。同时,医务人员的福利水平应得到保证。各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村医务人员参加新农合,应对那些符合新农合待遇领取养老金条件的乡村医生,应给予支持。地方政府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补助等形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具体办法由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来制定。此外,还应适当考虑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住房、子女教育等相关福利。解决农村基层医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真正扎根农村基层,为农村居民的健康谋福利。

2.3提供良好的晋升通道

职业发展是大多数医学类毕业生关注的重点。职业发展前景是他们就业选择和职业流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的职业发展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完善职称评定办法。鼓励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医务人员,对他们职称晋升给予适当的倾斜。第二是确立公平、公开的晋升方式。例如运用笔试、演讲、临床技能竞赛等方式考查候选人的能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实现机会公平。第三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农村基层人才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认真评估周围环境、剖析自身优势和劣势,积极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综上所述,医患关系紧张是我国当今社会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卫生人才是和谐医患关系构建中的一个重要主体,而基层卫生人才更是关系到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因此,基层医院只有留住人才,提供群众满意的卫生服务,才能避免卫生服务的倒金字塔现象,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和谐医院的构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五四青年节有关青春爱国国旗下发言稿下一篇:企业八一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