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2024-08-04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精选11篇)

篇1: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有效教学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上提出来的,如何高效利用高中化学课,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首先从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教学入手,不断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再总结出有效练习,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途径。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实践

在20世纪的科学思潮影响下,人们意识到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还是如何利用观察、实验这些科学的方法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推出有效教学的问题。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化学学习有了较浓厚的兴趣,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化学课堂还要有趣味性。从高中实施新课改以来,就要结合高一新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比如,我在第一堂课设计几个魔术实验:“滴水生火”“空瓶生烟”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物质的分离与检验”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首先是司机酒驾惹车祸,交警对酒驾司机进行检测是否喝酒;再就是奥运会期间,对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进行检验。让学生了解要想了解化学方面的奥妙,还要引导其努力学习化学知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给学生讲有关于化学史与前沿科学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进行讲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揭开了化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具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检测以后,还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进步较大的学生来说,在对平时作业进行批改时,还要多写某些具有激励性的批语,对于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也加上了某些鼓励性评语:“只要肯下功夫、肯努力,一定会有好的成绩”。对于作业比较马虎的学生来说,还要在作业后写上批注:“认真是成功的第一步”“只有坚持持,才会成功。”当批完试卷以后,还要在某些学生的卷面加上这样的批语:“你的进步,老师看得到,望继续努力。”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解题方法相对简单时,我们还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有自豪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当学习目标一旦达成,学生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此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与鼓励。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并提出更多问题,解决更多问题,做到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制订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教师的及时鼓励也可能成为中等、后进生转化的转折点,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对于优等生来说,也能够“更上一层楼”,并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

二、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不能出现“满堂灌”和“一言堂”,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还要做好及时的点拨与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对符合学生实际的一系列习题进行编制与组合,“教学专制”与照搬外地训练题的现象不能重演。要在平等、民主以及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做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活泼、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够扎实、有效地备课,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创造性,能够做到讲练结合,实现师生互动,做到扎扎实实地教学,平时要从点滴开始进行积累,打好基础,做好查缺补漏工作,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要从注重“这堂课讲了多少知识”转变为侧重于“这堂课学生如何提高的”;从注意“这道题学生是否做了”转变为“这道题使学生悟出了什么”,课堂教学由高密度勤奋型转化为高回报效益型。

三、有效练习,实现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高效主要靠学生的健康成长及进步来体现,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所以要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还要结合组织有效的训练达到教学的高效。有效训练的实施还要围绕以下三个环节。

1.抓选题,强化训练

教师要从学校情况、学生情况出发,对精选的练习题进一步优化。这时,教师不仅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注意收集不同的教学信息,从题海中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训练,保证练习的质量。选题时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练习,实现教学的高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不能随便搬来进行训练。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还要在解题能力和讲题能力方面加强,在选题能力及变题能力方面有所注重,提高自己的组题能力与编题能力。

2.加强训练,抓好细节

细节有可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训练要注重过程。只要做到规范、注重细节了,就可以提高分数;只要做到规范、注重细节了,就会有潜力;只要做到规范、注重细节了,就会有竞争力;只要做到规范、注重细节了,就有突破口;只要做到规范、注重细节了,就会有增长。只有狠抓细节才能提高成绩。

3.强化练习,及时反思

先练习,后反思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师和学生还要加强练习,不断进行反思,同时,还要做好分析与反馈工作,讲评课更要有针对性,能够准确地指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讲评课时,注重方法、规律、能力的训练与增强。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积累,还要进一步追求教学的高效,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更要追求卓越,变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享受”,这是教师自身的“职业享受”,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所在。

(作者单位 贵州省剑河民族中学)

??S编辑 薛直艳

篇2: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施兰宁

(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

摘 要:高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目的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欣赏文章,帮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创造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如何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探索,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

篇3: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日常观察思考,对于教学有效性之方法论归纳总结如下 :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理论的发展,我们可以把教师教育观念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教育观念的自我经验阶段、教育观念的他人权威阶段和教育观念的自主建构阶段。通过对教师教育观念发展阶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新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是一个思想多元的时代, 教育观念也进入了一个自主建构的阶段。面对多样化的教育观念,教师必须学会选择, 学会思考,学会将外在的教育理论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并真正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学实践。然而, 在现实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思考 :

首先,受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入学考试的唯一指标。这样的人才评定和选拔方式是不科学的,也是导致人才失衡发展的一种不良因素。当下,我国国内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时期,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要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再者,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人才的定位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的观念已然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正所谓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所在,教育的落后只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落后。高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关键点,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切实把握教育的立足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既是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二)现代教师教育观念及方式

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伴随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校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高中物理教师在面临这样严峻的改革要求下, 不断在高中物理课堂上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将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不再只注重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而是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然而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比重过大,不利于学生自我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必要方式。

教师需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划分物理学习小组,通过组内的讨论和研究来解决问题,带动每一位学生切身参与其中。

2.以“灵活式、多样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高中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负荷。教师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消除或者减少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以“灵活式、 多样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表达、 丰富多样的互动式交流等方式。

二、整合教育资源,多方主体作用于教学

篇4: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11-02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新课标教学中,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基本教育思想,也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既要使学生掌握以后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又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高中化学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做为化学教学的第一要务。化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化学学习,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高中生在心理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方面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在化学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成绩好的学生会“吃不饱”,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会“吃不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既能照顾到学业水平不同的全体同学,让所有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有所收获,又能在学习中给学生以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参与课堂

化学是自然科学,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学生能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了解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并能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化学问题,学生就会感到化学就在身边,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就会增强参与化学课堂教学的热情和进一步学好化学的信心。例如,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时,我先不讲沉淀的转化,而是先问学生:“你有没有生过蛀牙,你知道蛀牙是怎样形成的吗?”,“你知道含氟牙膏能防治龋齿所蕴涵的化学原理吗?”此时,大部分学生都转为沉思;趁势引导:“要想明白其中的奥妙请看教材……同学们边看边讨论起来,大部分学生都弄清楚了龋齿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方法,并能利用书本提供的羟基磷灰石的化学式和前边所学的沉淀的知识,写出羟基磷灰石的溶解平衡的离子方程式,最后再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含氟牙膏为什么能防治龋齿就轻而易举了。

三、运用媒体,提高效率

1.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信息技术可起到深化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加入浓硫酸溶液中,老师都会强调后果的严重性,但学生机械地记忆,印象肯定不深。用计算机模拟上述实验,弥补了老师和学生不易直接进行实验,而通过老师语言描述也难以到位的不足。模拟这类不可能做的实验,省时省力,几个动画画面就揭示了事物变化的全过程。

2.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例如,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的实质,单凭初中生感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而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揭示化学反应是分子重新组合的实质,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而且记忆深刻。

3.模拟有毒、有害实验:在教室或实验室里进行一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使大脑缺氧等毒性实验,而借助 FLASH 等动画软件就可制作形象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接受教育。另外,模拟工厂烟囱中排放大量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污染等,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有效布置,有效练习

新课程改革要深入下去,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作业的布置方式。要以作业为载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和巩固化学知识,积极探究化学基本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针对化学知识点精选适量试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新知识;要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在练习中能举一反三。其次,要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如布置家庭小实验作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布置研究性作业,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布置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布置调查报告作业,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最后,教师要及时批阅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及时表扬,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这样,通过作业的有效布置和有效练习,可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篇5: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东山区第一初级中学 林耿喜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所以历史课堂有没有效益并不是单单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或教得认真不认真,更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一堂课,老师讲得再精彩再辛苦,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也是一堂无效的课。当然,学生学得再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同样也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那么到底如何实施有效的历史教学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在新历史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节课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依照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历史学科,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为了让学 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这个时期的成语故事,课堂上让学生讲故事和进行表演。学生兴味盎然,说得绘声绘色,演得惟妙惟肖。此例教学设计上尽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目标不明确,偏离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类似的情况。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便有了学习的动力。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的天性,是兴趣的先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三国鼎立》这课时,可以在交谈中设问, 引导思考:大家知道《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有个重要人物——曹操,历史上确有其人,三国故事有真有假,哪些是真的?曹操真如小说中的描写吗?学生急于探究其中奥妙,对此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这一类问题时,除了新颖有趣外也要有适当的难度。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东西,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兴趣,才能成为“激起千层浪”的石头。

2、创设故事情境。为了让学生加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时,我尽可能穿插介绍一些短小而又饶有兴趣的历史故事和材料。例如我在教学《辛丑条约》时,穿插了一个小故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进行谈判。当时,一洋鬼子盛气凌人地作出了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想以此嘲讽中国人。当时,清廷的一个小文书也毫不示弱地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但最终清政府仍然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创设历史情境。根据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点,我常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动态性,再现过去历史的形象,创设动态历史情景,使学生感知历史史实时,形成的历史表象会更鲜明、更生动,理解史实的本质会更透彻。如讲授长城、都江堰等古代著名的工程时,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这些工程的雄伟壮观,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讲授《火烧圆明园》时,可先播放同名影片。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让学生进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学生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三、精心设疑,巧妙诱导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们基本能看懂,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因此,我努力通过设置疑问,诱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如讲夏朝国家机器的建立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夏王,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护你的统治呢?问题提出后,留给了学生一点儿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一下了被激活了,热烈的课堂学习开始了。

再如讲秦朝灭亡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秦王朝为什么会如此快地灭亡?它的灭亡,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悟?”“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如何让自己的朝代存在得更长久?”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眼睛一亮,他们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翻书寻求答案的、眉头紧锁 的、掩卷沉思的„„瞬间沉默过后,一只,又一只要求发言的手举起来了,课上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体验与感悟,逐渐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意义。

四、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当前历史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讲的多、练的少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把学生当容器的死板教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讲练结合,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率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迅速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讲练结合的着眼点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以后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

讲练结合的几个有效环节:

1、课前五分钟检测

教师对上节课的内容在开始传授新的教学内容前进行检测,目的是要看一看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程度,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同时给学生一种学习习惯,让学生课后能认真进行复习。这要求老师对检测的题目要认真思考,有选择性地对不同的课型练习内容进行出题。

2、三十分钟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余下的30分钟里安排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问题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互动式 4 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等,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必须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目标。

3、课后十分钟练习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在下课前进行练习,目的是要看一看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的知识,以便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策略;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学习习惯,让学生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课。这要求老师对练习的题目要认真思考,有选择性地对不同的课型练习内容进行出题,题目不要过难,但又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

篇6: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有专家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目前中小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个现象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从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兴趣。

一.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学习时认为,“经验”,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个动词,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生科学、理解科学。例如:当讲到参照物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比如当并排等候红灯的汽车,当自己的车先动时,发现旁边的汽车在后退,又比如在观光电梯上时,看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感觉,根据这些生活经验通过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可以上升为科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而,有效的科学教学应做到“两个激活,三个有利于”。两个激活,即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知识基础);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构建以实验为主线的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领悟科学、理解科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关注以下二个方面。

(一)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

氛。”我们强调,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生。例如,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本要求将试管放在370C的水浴中保温10分钟。实验结束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需将试管放入盛有370C的温水的烧杯中?如果不在370C的水温中,而是1000C的水温或者00C的水温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设计酶跟温度关系的探究实验。当然,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讨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其他因素,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等。这样实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养成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

(二)留足时空、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需要一定条件保证。一是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课堂上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学生只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才能有所领悟,有所以现。二是提供适当探究空间,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如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部分小组的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打开水夹后,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远远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有些集气瓶中甚至没有水进入,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许多同学感到茫然、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当学生求助于我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而是让学生暂停实验,召集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很快,学生就从反应后集气瓶中压强变化情况明白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各种可能原因,并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如保持装置气密性完好;红磷要过量;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不能用木炭来代替红磷进行测定等。

三、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鼓励学生动手,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在实验课,允许学生成功,更要允许学生失败。学生动手能力因人而异,在实验课上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都能完美地做完每个实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中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失败中进行分析总结,对实验提出质问,对实验错误进行修正,对实验结果进行论证,实践证明:有失败经历的学生,往往收获较大。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出正确的答案,尽可能让学生在对科学实验和现象中探索中感受到活的科学和新的科学。

实验课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以学生的操作为主的实践课,因而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非常重要。实验课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严谨的态度,积极的思考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给予充分、恰当的尊重和肯定等),都是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会影响实验教学环节,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玫主动性。要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钻研这门课,促进学生在物理各方面的思维活跃。

(二)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帕斯卡“桶裂”实验可以很好地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可以该实验装置高度太高不便在教室里演示,这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把所有的装置都相应的缩小呢?答案是否

定的。因为管长减小了,液体压强减小了,液体对木桶的压力必定减小,而桶尽管缩小了,但其耐压性几乎不变,桶就不可能裂开。但能否用其他物体来模拟“裂桶”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耐压性较低的物体来代替(如薄塑料袋)。比较装满水塑料袋在同质量的一杯水与一管水作用下的不同情形,液体压强的实质就容易理解了。

四、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做法是:

(一)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本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证。例如:教学《重力》时,教师有意识把宇航员生活资料放在前面进行讲解,引起学生思考,接下来学生很轻松回答日常生活中现象,如水往底处流、苹果落地等现象。学生达到学生目的。

(二)渗透方法,提高再创造能力

发现与创造需要知识作基础,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作支柱。“知识+方法+灵感=创造”这个公式虽然不尽科学,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方法对创造的重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有意识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例如,假设、分析、归纳、比较、综合的方法,渗透收集、整理信息、估测等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方法,提高再发现、再创造能力。

(三)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纠偏——再尝试——再收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错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总结言之,有效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它向所有教师提出一系列要求,需要他们研究教育科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出最适合、最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汪澜.改革中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咸宁学院学报,2005(6)

[2]陈国平.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报2006

[3]王延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迁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金桂霞.浅议高校教师的有效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5]施春余.关于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篇7: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该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可目前农村小学科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各种实验条件与师资相对缺乏;在日常教育中偏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往往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家长也只重视孩子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其子女的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创新能力逐渐下降。

于是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做到人人会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学会假设、取证;情绪亢奋,活而不乱;能以探究发现为宗旨开展开放性教育活动,实验有计划,观察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

【关健词】

农村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有效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科学课明显不同的现象:学生动手机会多了,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课标中所指出的“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成效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又如何呢?下面,结合自己在农村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历,浅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对自己的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的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考虑科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了解学生知道的概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开展科学学习活动。

记得有次上公开课,内容是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前一天的备课过程中,只顾埋头苦思课的设计流程,而没有去了解学生对所学相关内容的认知基础和了解程度,以及知识的后续内容。更没有在课前到班里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是一意孤行地认为:“沉浮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故而将课的教学起点设置过高。只记得那天上完课后感觉很累,面对评委,想想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课上学生的表现,真是汗颜。我仔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去关注学生的已经知道的概念是最大的原因。在说课时提出的这点也得到了学校其它老师的认同。因此,设计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入手,效果会迥然不同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落在有效处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同时又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则必须经过教师自身的理性思考,得以内化的目标。

可以这样说,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正在从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转变为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情感目标在许多教学设计中都有所体现。然而通过对一些教学目标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些目标只是为了体现新理念,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且有些目标不是一节课或某段时间就能培养的,这样的目标有时反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如我在《时间在流逝》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目标:(1)(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初步体验主观感受时间,有时会不正确。(3)实验完成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在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是教师在这节课中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然而情感与态度目标,则显得不足。我认为应该是。科学概念:(1)通过用各种方法感受时间的长短。(2)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学习时刻、时长两个概念(3)在不同环境中感受如:在看动画片时和安静等待时感受十分钟。看看会有所偏差吗?过程与方法:(1)设计“时间在流逝,感受时间”实验,经历简单地探究性实验过程。(2)初步学会用比较方法合理感受时间的流逝过程。(3)实验完成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对探究实验的指导要有科学的态度 1.对实验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实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科学课中的实验效果不明显,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的实验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科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做法是: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2)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3)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4)日常器具的利用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处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2.实验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科学中实验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头脑想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充分发挥实验的“发展”功能。例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根据书上设计是要准备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然后在铁丝上由学生粘火柴棒进行实验。老师在教学时就可对材料进行了处理。利用以前学具袋里的材料,把实验中的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而且火柴棒粘上去也更为方便,也不影响实验效果。另外,学生对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还会有他们的自己的创造。在交流实验方案时,有在金属棒上涂上凡士林的,有在金属棒上涂上蜡烛油的。基于这点,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了多种适合学生探究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超市式”材料区:有涂了蜡的金属棒、涂了凡士林的金属棒、没涂任何东西的金属棒等。让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取实验材料,学生在选取材料时必须仔细认真地考虑各种因素,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实验方案指导要到位、实验方法指导要到位、实验记录指导要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执行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有效标准,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体育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 其教学目标的确定, 既与基础教育的其它阶段有共性, 也应有特殊性。共性:高中体育教学目标应体现三个维度, 即知识、技能、情感的要求, 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可观察、可量化。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要求, 认真研究各模块学习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 并结合学生实际, 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弹性学习目标, 合理安排练习内容, 从而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学有所获。特性:高中体育教学具有特殊性, 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其他阶段、学科的目标应有所区别。在健康水平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学有所长, 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 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 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样, 教师带着目标进行教学, 在师生共同达标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和调控教学活动, 就能指导课堂方向, 实现有效教学。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并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有必要慎重选择、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 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 而所选择的内容又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实现水平目标, 最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总目标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

(二) 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他们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不同, 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教师只有选择、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 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全身心地投入练习, 逐渐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前, 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 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等, 教学时将内容分解、分级, 让学生选择练习。

(三) 要具有实效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着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系着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新课程标准提出一切对学生有利的体育教学内容均可纳入选择范围。这就给予了教师很大的自由, 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某一活动是否简便易行, 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否有效, 是否能够为生活服务, 这样的教学内容才具有实效性。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高中体育教学中, 只要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立足于学生,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而高中体育教学的方法有很多, 现在笔者介绍以下两种:

(一) 情景设置教学法

情景设置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动作开始时, 先把学生带入一定情景, 让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篮球变向运球技术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假如我们正在进行篮球比赛, 看看你用什么方法才能突破防守?接着安排一对一的防守练习。练习结束后, 让学生总结变向运球技术的要领。随后再和学生一起示范, 学生便很快掌握了变向运球的基本技术。

(二) 分层教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而他们的体育技能 、学习态 度、接受 能力等都不 相同 , 教学中我 们应从学 生实际出发 , 因材施教 , 实施分层 教学 , 以克服教学 中能力强 的学生“ 吃不饱” 、能力差的 学生“吃 不了”的 现象 , 确保每一个 学生都能 受益、获 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为教学目的服务。传统体育教学中, 教师往往以体育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这显然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中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第一, 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以往传统体育教学中, 教师是唯一评价者,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 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建立了学生、同伴、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保证了评价的公正、公平。第二, 评价内容应多元化。我们应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进步幅度、应用技术和技能的能力等多方面加以评价,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 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第三,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 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评价, 运用观察、访谈、成长记录、表现性评价等综合手段, 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成就、优势和不足, 提出对学生的发展有针对性的意见,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总之,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我们只有科学地把握体育课程标准, 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 大胆创新, 合理优化教学过程, 创新教法, 才能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何惠贞.关于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22) .

[2]赖国辉.优化高中体育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有效性[J].现代交际, 2013 (5) .

[3]刘国刚.试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中学, 2010 (7) .

[4]袁文亮.浅议增强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学苑教育, 2012 (20) .

[5]聂亚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才智, 2014 (20) .

篇9: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提问 有效性

古语有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由惊奇和提问开始。”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交流互动、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开启学生思维与情感闸门的金钥匙,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导火线。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连接教师和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将提问教学与化学学习结合在一起,能够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化学基础知识,构建起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计生活化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知识源于生活,每一个化学原理都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得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材中理论性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到化学的价值和化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胶体的性质》时,引入生活中制陶的实例:在制陶时,常遇到陶中含有Fe2O3(三氧化二铁)而影响陶瓷的质量,你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在教学《生活中的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时,可设问:在烧鱼时,人们为什么都喜欢加些红酒和食醋混合去腥提香?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设问:为什么木屑比木头烧得更旺?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设问:为什么用热的纯碱洗碗效果更好?学习《二氧化硫》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进行设问:大家知道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吗?让学生去实际生活中搜集资料,得知酸雨是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而大气污染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教学中。

二、提问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虽然高中生心智接近成熟,抽象思维能力明显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大幅度提高,但兴趣仍然是他们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过程中,要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案例,丰富问题内容,增强化学问题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问题解决中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铝的性质》时,为了引起学生对铝的感知与兴趣,我讲了个新闻趣事——某村的铝塑料板上长出了“白花”,传说这就是三千年才开花的“优昙婆罗花”。一听到这个,学生们纷纷都被吸引住了。于是我设问:这真的是“优昙婆罗花”吗?这“白花”到底是什么?可能含有哪些成分?这道题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解答了铝的两个性质:铝可以和氧气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的氧化铝不全都是致密的。直到下课,学生讨论的热情还没有消减。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向学生展示一个西红柿让音乐盒播放歌曲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设问:“西红柿、铜片和锌片”可以替代电池。为什么能替代?此时,与学生一起研究原电池的组成及原理就顺理成章,很自然地进入正题。

三、因材施教,提问要有层次性

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讨论不起来,回答问题时要么一问三不知,要么答非所问,结果使课堂气氛沉闷。究其原因,在设置问题时,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化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高中化学提问问题设置时,所提问题一定要能够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层级、“最近发展区”及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一听就知道问题的意思,从而快速进行思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从总体上提升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乙烯》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加成反应的认识:1.画出乙烯、溴单质和1,2-二溴乙烷的结构式。2.有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在反应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3.通过比较结构,乙烯、溴单质的键是如何断裂的?1,2-二溴乙烷的键是如何形成的?4.有机物饱和程度在前后有何变化?5.什么是加成反应?6.加成反应有何特征?7.反应的本质是什么?8.如何判断加成反应?9.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有何应用(分离鉴别CH4与C2H4)?当学完《硫化氢》后,设问:大家有什么方法可以消灭硫化氢的毒性吗?如此一来,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探讨,并讨论得出不同的方法,从而在启发思考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也巩固了已学知识,并让学生建立了自己的知识框架,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化学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更重要的是要强调问题的生活化、趣味性、层次性,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化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吴佳.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现状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柳利.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化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5(01).

篇10: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教师:王艳宾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要求学生做到知识、能力、体悟三统一,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过去一年的复习教学中,笔者一直在不断探索复习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下是笔者的心得体会。

一、精研考试说明,确保高效复习的有效性

高三化学复习课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考试说明》对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拓宽、查漏补缺,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个阶段的复习,一定要使学生清楚、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每个必考知识点,以及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达到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还要让学生从内在联系上把握所学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认真钻研《考试说明》,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实现高效复习。

二、优化复习课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三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度、量、质、效”的关系,既要顾及教学进度,降低教学难度,也要控制好讲授的量、训练的量、作业的量。为使学生上课后能马上进入化学思维状态,笔者常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具体的教学目标告知学生,一上课就充满信心地告诉学生,这节课学完之后会有90%以上的同学达到牢记概念、理解原理、学会解题方法等目标,大部分学生都愿意自己在那90%以内,这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就被激发起来了;第二种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在复习前笔者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作答后再互相补充,最后由教师纠正、总结。在第一轮复习每一单元的基础知识时,这种方式比单纯的教师串讲效果好得多。学生通过对每一单元基础知识的回忆、思考、讨论,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足。高三复习课要求教师不仅要将应该讲的问题讲清楚,而且还必须穿插学生的讲、练、思,一堂课至少要有15分钟是让学生讲、练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学的知识牢固扎实,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也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解题,力求做到学的快乐、讲的到位、练的有效、评的恰当。

三、转变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三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激励学生进步,加强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备课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上,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辅导的重点要放在思想、心理的疏导上。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目标贯穿在日常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高效学习。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笔者将挖掘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提高复习课效率的突破口。针对复习课的具体情况,主要做了以下三点:第一,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并要求与老师的复习步调一致。第二,对高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进行指导,找出最佳解题方法并总结规律,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应试能力。第三,重视进入高三以来的每一次考试,凡是做过的题都要整理保存,特别是做错的题目,因为错题所涉及的考点暴露了学生复习的盲区,抓住这些错题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1: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课堂效果4603

[摘要] 数学的教学,最终要教师本人落实到课堂中去,要做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凡是你教的东西,就要教的透彻”。教师只有不断揣摩教材,才能对教材有独到的体悟,在课堂教学中也才能做到“精彩纷呈”。数学教师的教学,就应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火热,享受数学中生动的故事。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做到返璞归真。

[关键词]本质有效 创设 引导 活动

引言: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不断更新是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展示和追求的亮点,他们自觉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内涵,更加关注数学课堂中教的行为和学的方式的有效性。如何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内化数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呢?以下结合本人几年来实践新课程的经历,谈谈自己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的探索实践与反思。

一、课堂有效教学指什么?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会到会,从少知到多知;在能力上,从不会学习到会学习、会反思,相应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高;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因此,从内在、深层、隐性上说,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文化,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从外在、表层、显性上说,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的教是以学生学得好不好为标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实从发展的观点看,随着一个人不断地受教育,学生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也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强调关注学生同时也意味着要重视教师与学生“学习共同体”关系的建设---老师和学生是“同学”。

有效的数学教学更应体现数学的本质,以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提炼数学的思想方法、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为核心,强调对更多学生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的关注,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应充分体现数学味道,以智力活动反对形式主义,已有 1

经验的简单再现和低水平重复很难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实施有效教学,设计和创设出有效的数学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数学学习。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教学

数学如此抽象,人们在小学时或许还感受得到数学之美,但接触到更加抽象复杂的领域后,往往望而却步,所以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数学学习在很长一个时段需要相对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撑。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并不只指多媒体影像,它可以是多方面的。

1、有的教学情境与生活背景相联,从生活到数学:例如“图形认识初步”这一章中都要通过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实物,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并认识点线面体、展开图、一笔画、三视图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抽样调查”“统计图”等内容,都可以通过举手表决、民意测验、消费者调查、媒体查询、实验记录等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收集数据的方法和必要性。

2、有的教学情境与带挑战性的问题相联,从问题到数学:我在“切线长定理的基本图形”这节课中,首先复习圆的一条切线的性质、两条平行切线的性质,然后提出两条相交的切线会有什么性质呢?同时图片展示实际问题:如何用一把直角角尺测量一圆柱横截面半径呢?这两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本节课的主题有关,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且能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有的教学情境与实践活动相联,从活动到数学:如“全面调查的过程”这节课,我通过学生设计调查表、划记法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进行决策等一系列的活动情境来让学生在实践与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轴对称”“重心”都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制作、观察发现、小组活动等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绝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的,不能只注重情境提供的方式是否采用了多媒体技术,采用的内容是否新颖时尚,营造的气氛是否热烈轰动等。而是应该突出数学学习这样的主题,为了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公式或数学思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所以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能否引起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能否有利于数学本质的揭示及凸显数学本质之实为基本标准。

(二)采用有效的数学活动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立足于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寻找数学活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反思如何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和促进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给不同的学生都带来成功的愉悦,以获得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设法促成学生的效能感,活动时教师应明确表现出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尤其是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只有学生对于先前活动有过积极、良好的、成功的、愉快的体验,才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再期待参与这类活动。而低效的数学活动常常是教师没有描述目的或对学生没有期望,对低层次的活动结果或过程随便迁就,为活动而活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活动失去兴趣。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力争把教师引导、整理、矫正的方法指导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过程最佳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尝试最佳结合起来。例如九年级学习“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这节课,由于刚刚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性质”,七年级时又学过“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这节课我设计成让学生授课、教师点评提问,指导学生自己走路,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去探索新知识,同学们都对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分析,为的是同新知识结合起来、辅助思考,同时,各个小组的成员们开始了明确的分工,很认真地准备了大量的内容,为学习这节新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探究问题时非常细致,组员们一起研究探讨、互帮互助,上课时完全靠同学们的智慧和小组之间的配合,很好地完成了这个活动。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总结说:要把敢于质疑、自主学习的精神保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我及时收集反馈信息,通过耳闻目睹等多种途径,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这次活动中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心智水平,让学生享受了智力活动的快乐。

(三)实践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数学是有生命的数学,数学课堂也应是有智慧的课堂。

实践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行为,需要教师追求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双重特性,教学预设指教学主体的筹划和设计活动,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教学生成指创生或生长,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预设的,另一类是教师不曾预设的。

教学的预设无不是为了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它们都是有效教学的手段:一方面,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预设,使生成更具方向、更富实效,它为相关成员确定了活动目标、任务、主题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任务驱动,有助于教学主体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另一方面,教学需要在生成中展开,要运用学生的想法创造灵性,利用生成资源来组织调整课堂内容,生成也决定了实际教学的多样化和人文关怀。我曾经做过一节八年级下册的“菱形”的研究课,设计思路是类比矩形的性质来研究菱形的性质,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从矩形得到菱形的折纸活动来引入:将一张矩形纸片横着对折后再竖着对折,用剪刀沿虚线剪下,打开可得到一个菱形。我当初的预设是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到菱形的对称性以及边和对角线的特性,实际上课时我想要的结论都已经被学生得出了,我正想进入下一环节时,突然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还能从刚才的操作中得到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这个结论并不是我设计中的结论,而是后面我要出示的一道让学生证明的例题,但这个同学把矩形的邻边看成菱形的对角线,矩形的面积被剪掉一半得到菱形的面积公式真的是太创新了,我不禁为这同学的巧妙思路叫好!望着那位同学被我激励后的兴奋的小脸,我更深刻地认识了: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观,要求从生命的高度和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而初中段的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愿望和能力有所提高,能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动态发展着的师生交互与生生交互中完善自己的想法,这使得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讲究有效的学习落实策略

数学课堂上讲究学习策略对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落实至关重要。教师要精讲精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解题训练时重点放在“怎样解、从何处下手、怎样确立解题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解题实验-学习探索-反思与提高”的体验,以追求质量为先,以落到实处为重。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思考让学生把这些学习内容进行落实的策略。根据我的实践,利用好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将能力和个性上能够互补的人放在一个小组,帮助他们在小组中将各个成员的特有能力有机地组合起来,使每个人都看到自己对小组的独特作用;然后把小组成员的个人作业或考试的分数作为小组总分的组成部分,并将个体成员的进步作为评价小组表现的一个标准。同时,分期地给小组布置阶段性的目标。这样做既便于学生给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进行自我监控;又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进步给出及时反馈。即使对于学困生,也可以考虑以“考后100分“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落实。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经常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修改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他们长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利用变式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维过程,一般地都可以把它分解为3个基本部分:问题的条件部分、问题的解答过程,问题的结论部分。如果把这3个部分作为变化的因素,可以构成条件变式题、结论变式题、过程变式题。在变式教学中应该强调变式题的设计与训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阶梯度清晰的各类变试题组,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注重精讲多练(变式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训练的主线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但注重教会学生知识,还非常注重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一、教育他们课前一定要预习,在听课的过程中必须专心,预习中做标记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

二、在课堂上,老师通常都会强调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因此要边听课边做笔记,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以后复习和巩固。第三、认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之处,多想多问。第四、一定要有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在作业或试卷中做错的题详细的写下来,分析做错的原因,争取做到下次遇到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五、注意培养并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自身的“再创造”,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如果学生获得某种知识,习得某种技能,但最终对于所得到的这些知识和技能没有热爱之情,那不得不说是教学的失败。所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并增进学生

对数学的情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断地进行“再创造”。这些都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课堂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在备好本课的认知目标(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备好情感目标(情感性、体验性),具体的做法有:抓住数学本身所具备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从数学学科的广泛应用着手,把相对枯燥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的欲望;结合章节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一些趣味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可给出一套拼板(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选出几个,拼成组合图形,设法利用组合图形的面积来证明。设计环节完成之后,告诉学生他们的证法和公元前3、4世纪的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不谋而合,或是与美国第二十任总统菲尔德证法一致,学生会有多么愉悦的感受。而如果再告诉他们,还有诸如中国古代数学家商高、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印度国王帕斯卡拉二世都与同学们一样进行过“勾股定理”的研究,学生又会对这节课、这一知识产生多么浓厚的兴趣。

目前,我已经完成了一轮初中新课程的教学体验,深深体会到要做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新课程意识,遵循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实践智慧,在加强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勇于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内化数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

上一篇:春节真有趣作文下一篇:第一次就要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