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税收论文

2024-07-04

财政与税收论文(精选6篇)

篇1:财政与税收论文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①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②不能打破垄断,尤其是自然垄断③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效应问题④不能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实现财富分配的社会公平⑤不对称信息导致逆向选择⑥经济波动

【2】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①为了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②通过税收和补贴等手段,或将相关企业合并并消除外部性③政府承担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的主要职责,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④政府消除信息不对称。

【3】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方式:(1)三种不同的资金筹集方式,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2)我国养老保险筹集模式:部分积累制。

【4】公债偿债资金的来源:①设立偿债基金②依靠财政盈余支付③通过预算列支支付④通过举借新债支付。

【5】公债的主要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控宏观经济运行④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6】预算编制的程序:①首先由国务院下达关于下一预算草案的提示,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部署②其次,各级地方政府按国务院规定的时间,将本级预算草案报国务院汇总③再次,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在每年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初审,在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做关于预算草案的报告,预算草案经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方能成立。

【7】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①预算管理;②财政收入管理,又包括税收管理,政府收费管理和公债管理③财政支出管理

【8】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①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②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③原体制下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④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9】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和主要效应:工具主要包括税收、财政支出、国债、财政预算等。效应:①“内在稳定器”效应②乘数效应③奖抑效应④货币效应

篇2:财政与税收论文

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个人所得税分析及建议

院系 滨江学院经贸系专业 物 流 管 理学生姓名 王智峰 学号 20102347021 指导教师 罗玉

二O 一 三 年 6 月 7 日

我国个人所得税分析及建议

王智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摘要:个人所得税是对(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它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税种。我国个人所得税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于1980年9月开征的,至今已有32年了。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税制建设滞后、税收征管乏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调节分配、组织收入的功能仍然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字: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建议

一、目前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个人所得税既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方式,也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手段,还是人才竞争的因素之一,因此税负高低至关重要。而税率是影响税负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在设计税率时是以调节个人收入为主,同时兼顾组织财政收入,并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了分类(项)税制模式,各类所得的适用税率也有所不同,有的实行累进税率,有的实行比例税率,最高税率分别为45%(工资、薪金所得)、40%(劳务报酬所得)、35%(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所得)和20%(利息、股息等所得),因而税率形式较为复杂,税负差别较大。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得到不断改进,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不断加强。从收入规模上看,个人所得税已成为中国第四大税种,个人所得税占中国税收的比重也不断提升,在一些省市,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成为除营业税收入之外的第二大地方收入。它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组织税收收入的职能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人所得税1799年首创于英国,是指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税种所占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在我国现阶段,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并不理想。对工资薪金外个人收入难以监控,对偷税处罚不力,对部门协调工作不够等等因素,促成个人所得税征管不力的现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

尽管,如今我国经济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位于世界前列,但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却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2001年这一比例为6.6%,而美国这一比重超过40%.我国周边的国家,如韩国、泰国、印度、印尼的比重均超过我国水平。

据国家税务总局最近测算的一项数据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每年的税金流失至少在一千亿元以上。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占总收入水平的30%。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要成为国家的主要收入还不太现实。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所占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实在是太低。可见,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现状令人堪忧。

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信息不能实现共享,这些都造成了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不妥。三是偷税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个人收入的多元化、隐蔽化,税务机关难以监控。公民纳税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富人逃税、明星偷税好像是习以为常、无所谓的事情。

2.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体现出较高的征管水平。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纳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税种,征管工作量相当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来保证。

而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税务机关执法水平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税款的征收。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

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3.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

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并不能起到多少控制贫富差距的作用。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而我国的现状是: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

虽然有累进制所得税,但是对真正高收入的人,征税征不到他们。目前的所得税累进制,主要适用于工资,而高收入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工资,而是其他所得,特别是资本所得,按照现行的征收办法,很难保证这部分收入会纳税,尤其是即使他们逃了税,他们也没有法律责任。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1.现行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

法制的公平合理能激发人们对法的遵崇,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积极性。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置上的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合理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要求。

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混合所得税制。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相对来讲还比较低,税收征管手段较落后。所以,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分类税制,是将个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类,对各项所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项确定适用税率,分项计算税款和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广泛采用源泉课征,虽然可以控制税源,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征收成本,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

所以,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很难体现公平合理。

2.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另一方面,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

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中既然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那么也就应该有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以上问题。

四、解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几点对策

1.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摒弃单纯的分类征收模式,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适当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

分项税制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的发展。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制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的目标。

2.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的税率结构有悖公平,容易使得纳税人产生偷逃税款的动机。其次,考虑通货膨胀、经济水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适当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增加扣除项目。

我们可以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相应确定减除费用标准,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符合实际状况,也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

3.扩大纳税人知情权,增强纳税意识

法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

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转与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密切相关,政府部门使用纳税人提供的资金,纳税人享有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和接受政府部门服务的权利,纳税人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诸多重复建设、浪费,也是遏制腐败的一剂良方。

4.加大对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搞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得力是关键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对个人所得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不力的现状,通过立法,赋予税务机关一些特殊的权力,增强执法的力度。同时,对一些偷漏税构成犯罪的纳税人,不能以罚代法,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5.加强税收源泉控制,防止税款流失

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个人收入分配多元化、隐蔽化且支付方式现金化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加强税收征管,首先要加强税源控制。使公民的每项收入都处于税务机关的有

效监控之下,使每个公民的收入纳税情况都一目了然,进而可堵塞税收漏洞,防止税款流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整个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已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朱蔷《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待个人所得税》.理论导报

许达能《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思考》.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

篇3:财政税收管理现状与发展

一、财政税收管理的现状

作为我国财政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税收管理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直接导致财政事业的发展受阻。从现实的状况来看, 我国税收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2]第一, 管理体制的混乱。第二, 管理机制的监管缺失。第三, 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益不高。第四, 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这些因素直接造成财政管理混乱, 纳税人意见较大, 上访频率高, 但实际问题解决率低, 极大的造成国家财政管理的困扰。

二、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一) 改革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从目前的实际情形来看, 我国财政方面是比较缺乏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 集权和分权等制度的不统一也导致了税收建设的混乱。很久以来, 我国对财政税收管理的重视不够, 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出现问题, 只重视收入, 但是对于收入的管理较为松散, 甚至是不在乎。[3]因此, 在今后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必须重视建立现代财政税收管理机制。相关的财政税收管理应该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 淡化人的作用, 并且严格建立正常的财政税收管理格局, 健全适当的管理制度, 重视对债务的强化管理, 避免债务的混乱不清, 时刻保持财政税收的正常、健康、稳定的状态, 推动科学的税收管理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 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也是影响制约我国财政税收管理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作为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执行者, 管理人员的行为直接关系着整个税收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 如果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低, 就会导致管理机制落实不到实处, 也就是说财政税收管理的最终效果就是由人员的执行情况来反映的, 所以, 提高财政管理人员的素养至关重要。第一, 应该着重关注财政管理内部的环境与秩序, 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 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和锻炼。第二,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建立对应的知识体系, 同时强化管理人员服务意识, 培养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提高其服务水平和管理税收的能力, 优化服务, 为我国财政税收事业贡献一己之力。[4]第三, 在新的形势要求之下, 创新的公共管理体制也势在必行。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精神, 构建新型的公共管理体制, 确保农村公共财政的健康运行。因此, 我国财政税收部门应该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 调整管理措施, 减少冗官冗员, 降低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营造健康良好的财政运行环境。另外, 还要建立正常的“评估机制”, 监督财政工作的透明运行。

(三) 合理界定财政税收收支范围

收支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 建立合理的财政税收收支制度。首先对我国目前的财政收支进行认真的分析, 然后立足于我国整体的经济现状, 严格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调整财政税收的收支范围。[5]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收支范围确定的重要依据, 有效地进行税收服务领域的分配, 确保整个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良性发展。这也就要求财政管理把各自涉及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 通过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预算, 进行税源的分配和规划, 降低整个市场经济浮动情况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同时, 为了保证税收的稳定, 应该通过相关的政策去建立长期有效的税源, 比如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培养优质税源, 扩大收支区间。

(四) 提高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益

税收资金的使用一直是比较关注的问题, 资金使用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财政税收的结果。我国财政税收主要是使用在公共事业的建设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国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益急需改革, 因此, 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资源的整合, 进行改革, 建立合理的财政税收使用机制。[6]比如, 将税收收支公开、透明, 确保纳税人的知情权。另外, 还应该投入更多的财政去扶持社会的公共事业, 加强相关环节之间的信息交流, 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 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适当的关注整个基层的发展面貌, 及时给予财政支持。同时, 有了合理的使用机制, 配套的监督机制也不可缺少, 应该建立相关的资金整合制度, 监督财政收支的正常使用。

(五) 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税收风险管理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因此, 有了良好的税收为基础, 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控。首先是在省、市、县三层联合管理的基础上, 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 落实管控每一个环节, 更加注重横向与纵向的交错与覆盖, 确保风险管控的细节完善, 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防范。同时要强化风险管理工作, 必须整合管控机构的设置, 梳理信息数据的传递与保管, 并且建立健全风险联动管控, 对税收风险来源进行监管, 落实一户一站式的针对性监管, 有效地减少管控环节中的浪费现象。

三、未来发展趋势

(一) 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目标

税源是保证税收良性发展的基础, 因此, 必须走税源专业化管理道路, 以风险管理为方向, 优化税收的服务性, 严格按照法律执行税收政策。税收风险管理的流程必须与征管业务进行协调,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应该逐渐形成模式化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税源监管的方式优化管理资源的配置, 不断地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水平。[7]

随着经济的发展, 税收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类管理是税收管理创新的案例。事物的特殊性, 要求税收管理应该针对不同纳税人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税收风险的评估等管理工作, 并且必须根据不同的纳税要求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配置相关的人员与设施, 通过专业化的团队进行适当的管理和调整。因此, 应该可以取消“试点管理员制度”, 打破所有非专业的管理机制, 以“精、专、细”的要求去改变传统的税收管理习惯, 建立专业的税源征收制度, 并且通过培养的专门人才和专业化的手段与思维去监管和分析税收信息, 另外, 还要以专业化的管理理念建立正确的纠错体系, 及时修补管理漏洞, 提高税收管理的精确性。[8]大企业是税收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我国税务机关应该在已有的相关管理办法基础上, 努力探寻新的合作关系, 比如在经济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引入一些先进的税收管理经验, 并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变革, 推进管理机制的规范与稳定。或者加强对大企业的定向管理, 通过对专家团队的培养去尝试新的对话关系, 切实帮助企业提高税务风险评估的能力。[9]

(二) 推行税收风险管理战略

风险管控是税收管理的重中之重, 因此, 必须严格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的战略体系。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税务机关还是较为重视对风险管理的使用, 但是相关的战略机制依旧需要进行提升和完善。[10]首先, 应该尽快整合省市各级机关的资源, 统一进行布局和管理, 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布局。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完善的系统, 因此, 新的改革应该重点关注税收风险分析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操作手段开展科学的评估工作。但是在推行专门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在相关的环节中尝试建立一套统一管理的专业平台, 对内建立专业的风险指标数据库, 对所有的资源进行跨界整合与运用, 将风险管理贯穿到事情发生的所有环节。同时, 专业团队的作用必不可少, 应该结合风险管理的瓶颈, 构建专业的团队对税收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与评估, 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正确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 还要有针对性地对所有的基础工作进行调研、管理, 分清楚各个税务机关的详细职责, 并且在党和政府相关的管理政策的支持下重新部署相关事项的各个流程, 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体系, 量化所有的标准, 适当的倾斜政策, 激发基层人员的积极性。[11]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相关的体制也在逐渐完善, 这个过程对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有利也有弊, 是挑战也是机遇, 因此, 有关的财政管理人员应该审时度势, 紧抓机遇, 建立健全相关的税收管理制度, 最大化地调动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以最佳的状态做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同时, 还要坚持税收风险专业化管理的思路, 严格遵守税收风险管理的秩序, 对内有效建立税收管理的目标与机制, 对外优化各种资源, 明确职能划分, 以最高效的专业管理构建财政税收管理体系。[12]除此之外, 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制度进行, 注重党风廉政建设, 切实为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税收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保障人民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财政税收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目标;推行税收风险管理战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久慧.借鉴《行政强制法》立法经验修订《税收征管法》[J].涉外税务, 2013 (4) :41.

[2][美]理查德·波斯纳著, 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学分析 (第七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706-709.

[3]张显丰, 肖利伟, 陈晓红.克服薄弱环节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J].国际税收, 2014 (3) :96.

[4]姜力琳.非居民企业股权间接转让所得税管理的难点[J].财会月刊, 2013 (20) :89-91.

[5]白涛林.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税收, 2013 (12) :45-47.

[6]王革.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 黑龙江对外贸, 2011 (5) :144-145.

[7]刘奇超, 高丛珊.我国在出口退税中海关与税务部门深化合作的法律探讨——以欧盟促进税收征管安全现代化改革实践为借鉴[A].海关法评论 (第四卷) [C].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4:351-352.

[8]刘剑文.税收征管制度的一般经验与中国问题——兼论《税收征管管理法》的修改[J].行政法学研究, 2014 (1) :32.

[9]左春荣, 唐成成.数据挖掘技术在税收征管信息化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14 (1) .

[10]张菁, 秦建华.准确把握纳税人的需求努力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盐城市射阳地方税务局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19) .

[11]田建利, 范晓辉.税收信息化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的功能定位及完善思路[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2014 (4) .

篇4:税收、财政与代议制民主

美国国会与拨款政治》

刁大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总统也得找你们要他的钱?”1980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众议院时任议长蒂普·奥内尔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毫无疑问,邓小平抛给奥内尔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代议制民主的一个实质性的制度安排。

“国会之职权,一曰议决法律,二曰监督财政。法律非经国会赞成不能颁布,预算非经国会画诺不能实行。”一百年前,“议会财政权”的核心价值在先贤梁启超的笔下被描述得如此简洁而精准。事实上,解决税收与财政问题,始终是代议制民主存在的重要根源之一。被尊为“议会之母”的英国议会正是因税收争议而崛起,捍卫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公民权利;早在奠基时代的美国,“没有代表就没有税收”也成为十三个殖民地的民众要求平等代议权利、平等参与议会财政决策的经典宣言。国家“钱袋子”里的钱“取之于民”,自然要“用之于民”,而“取用”之间的收支事宜,当然也要通过有效的机制交由民众决定、接受民众监督。近年来,“阳光财政”、“民主预算”理念也正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实际运作中从理想逐步走进现实。

1789年,美国以宪政立国、缔结世界史上首部成文宪法之时,“钱袋权”就被国父们列为最重要的国家权力,在宪法中明确赋予国会行使。国会掌握“钱袋子”,就掌握了整个国家政治的命脉。“钱袋权”中的“收”,落实在税收领域,关乎调节政府与民众、社会之间的关系;“支”则表现为对公共财政资源的度支拨付,关乎政府内政外交决策的执行与实施,直接左右着美国政治走向与政府作为,更具政治重要性。在美国国会中,支出部分的拨款权力因其高度重要性,而被多个委员会不同程度地分享,并在立法决策和政治博弈过程中与党团、选区、议员个人、利益集团等众多因素形成交错互动。这一政治过程中反映的多元化与碎片化趋势,可谓是观察美国政治发展与现况的又一独特视角。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的钱袋:美国国会与拨款政治》一书正是将重点置于美国国会的拨款政治,对此展开了一次兼具介绍性与研究性的学术尝试。全书在梳理民主财政权与代议民主相关理论基础上,回答为何议会掌握财权、美国国会如何掌握财权等重要理论问题。作者一方面以制度变迁的视角详细剖析了美国国会中涉及拨款政治的制度演进过程,强调制度变迁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强烈互动;另一方面以过程研究的视角通过拨款法案的实例详述当今美国国会拨款的政治过程。本书在重点关注作为国会拨款核心机制的两院拨款委员会的构成政治及其背后的政治逻辑的同时,还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最近数年美国联邦财政拨款的数据,从年度、部分、地区等不同角度剖析拨款效果,并将拨款政治与拨款效果建立关联,尝试解释国会政治对财政决策的重要影响。全书最后在美国拨款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政府预算改革尝试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本书选题新颖,可谓是国内首部尝试系统阐释美国国会拨款政治的专论,填补了国内比较政治与财政预算研究领域内拨款研究的空白。全书对美国国会拨款政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介与剖析,在对当代美国政治加以深入理解和为我国财政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等维度上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将为国内的美国政治、公共财政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观察点。

本书的作者刁大明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的博士后。作者对美国政治研究抱有极大的热情,在长期学习研究中积累较多。他为人朴实诚恳,做事踏实勤奋,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作者为书稿的撰写花费了极大的心血,还曾远赴美国收集文献资料。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刁大明博士未来的学术生涯奠定重要的基准,任重而道远,期待他继续努力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把更好更多的学术成果贡献给学界与社会。

(本文为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孙哲教授为该书题写的序言)

篇5:财政与税收论文

学院:商学院班级:工商管理2班 姓名:王汝重学号:201040204213 课程论文题目: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课程名称:财政与税收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学生:王汝重

(商学院工商管理2班,学号201040204213)

一、国民核算大改革对财政收支性质的重大影响

国民核算是以社会再生产为核算对象的宏观核算。但是,我国原先采用的MPS核算体系所界定的生产范围仅限于物质生产,它用于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量指标。因未它只能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不能反映非物质性服务的生产,因而也就不能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体规模。这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地发展尤为不利。鉴于此,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对国民核算实施了重大改革,采用了以SNA为基础的新国民核算体系,将生产范围从物质生产扩大到非物质生产,包括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并对其计算了产值。由于生产范围的扩大,分配范围、消费范围和投资范围也相应地扩大,因而对财政理论,首先是对财政收支性质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生产范围的扩大,国家管理、国防治安、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以及众多的服务事业单位统统被列为生产部门,向社会各界提供公共服务。对生产部门提供的服务应该得到相应报酬,对于生产部门则应算作中间消耗C,但很多报酬不直接支付,只能通过财政部门转拨给公共部门作再生产之用。税收是剩余价值m的组成部分,致使剩余价值m之中存在非剩余价值mc。mc属于中间消耗,对mc的分配自然属于中间消耗C的补偿。可见,由于生产范围的扩大,财政分配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相当一部分与生产费用直接联系在一起了。

过去,我国传统财政理论坚持物质生产的观点,否定公共服务部门的生产性质,所有服务部门包括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国家管理等都没有初次分配,自然会得出税收是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支出则是对政府等社会管理部门的活动的货币支付。现在情况不同了,承认了非物质生产也是生产,税收的相当部分是对过去公共服务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财政支出则是对未来公共服务部门的生产投入。财政收支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变化导源于改革开放、国民核算大改革和第三产业大发展。一句话,改革开放推动了财政理论的发展。

既然如此,公共财政就不是家计财政。财政理论研究就不能就财政论财政,或者仅仅考察社会福利、公共需求、国家凭权力分配国民收入等等,而是把财政

收支立足于发展生产,建立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为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上。生产发展,财源扩大,从而使财政工作负有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优化资源配置。

二、财政收支应为社会再生产创造更好的软硬环境和条件

财政收支与社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财政收支要发挥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为社会生产提供更好的软硬环境和条件,就要做到:

1.充分利用税率杠杆,调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率提高,财政收入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收入减少。经济繁荣时期,采用增税政策,防止投资膨胀。经济衰减时期,则采用减税政策,促进生产投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免税增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老企业技术改造,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对不发达地区,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或财政补贴,调节地区平衡发展。对于同一行业的生产单位采用累进税制,实现公平税负,促进企业的平等竞争。

2.保持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判断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否合适的标准因不同财政理论而不同,西方财政学以居民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选择的价格均衡为标准,国家财政论则以需要与可能的均衡为判断标准。我们认为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源于生产,自然应以是否促进社会生产顺利发展为标准。社会大生产,三次产业既分工又协作,要求三次产业比例协调,作为第三产业的公共产品部门也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参与社会分工和协作。当前,我国财政比重严重偏低,而我国在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发展落后,资金短缺。说明当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极不合理,应调高其比重。

3.财政支出应以促进公共服务结构优化为原则。财政支出表面上是对资金进行分配,实际上是对物资和人力进行分配,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内容多种多样,除了国家管理和国防治安等行政性服务外,还有其它种种服务,如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城乡交通管理服务等等。财政支出要处理好两个比例:一是居民服务与生产服务的比例;二是以上两大类服务内部的结构比例,以适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和结构变化。为社会生产、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硬软环境。

三、需要进一步认识的几个财政理论问题

从国家财政到公共财政,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有许多问题仍存在争议,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并予以认真回答,有助于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有助于对公共财政的进一步理解。

1.财政不仅仅是一种分配行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财政理论一直坚持物质生产的观点,不承认服务也是生产,自然得出财政只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属于再分配范畴的结论。计划经济时期,个人和企业都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存在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主要通过政府计划的途径来解决,财政部门只是围绕政府计划来筹集资金、分配资金,这时期的财政只能起到筹集资金、供给资金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生产范围扩大了,政府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是生产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如同企业和个人一样,都是身份相等的市场活动主体。国家依靠提供公共服务取得收入。企业和个人交了税,就有权要求政府提供优质服务,这时财政就担负了更大的责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争取以最少的投入生产最多的公共产品。

2.不能将公共产品与公用事业、转移性质的公共福利相混淆。进一步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对于财政支出的结构优化有重要意义。公用事业一般指邮电、通讯、电力、煤气和自来水业。他们很多都是由国家组织或经营,有的还实行国家补贴,与公字联系,故称公用事业,但不同于公共产品。因为享用公用事业,无论是电、煤气、水或邮政、电讯、服务等都是直接付费,与一般商品和劳动力购买大致相似,用不用自便。另外,公共产品不论是城乡交通、公费医疗、文化馆场等很多都具有福利性质,是为生产、为居民提供的各种公共福利。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但必须是公共产品部门的劳动成果。而现代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障,其中相当部分为各种福利付款和种种费用减免,这种属于社会义务的各种转移支付,如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各种补助,不论是现金支付或购物相赠,其经费都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的缴纳,并构成居民的公共福利,但未经公共产品部门的加工,不算生产成果,所以不论其物质形态还是价值形态,都不能列入公共产品总值之中。

3.财政学与政治学的关系不能绝对化。坚持财政分配是上层建筑的观点认为,财政是国家运用权力,无偿地、强制地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税收被用于维护国家的统治制度。可见,这种观点源自于对国家范畴的认识。现在,生产范围扩大了,国家、军队、警察都列为生产范围,归于经济基础,政府通过财政分配参与社会资源分配,与企业和个人的资源配置活动没有什么不同。提出这一点可能会引起更多、更大的非议。但是,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哪个时期,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需要国家的管理和军队、警察提供大量的安全保障服务呢?当然,财政作为政治程序直接安排和操作的活动,它又与政府的具体政治制度和规则密

不可分,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体现政府的政治主张和意图,自然属于上层建筑,并对财政收支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四、社会劳动价值论应该成为公共财政研究的基础性理论

确认公共产品,是以确认第三产业为前提条件的。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部门生产的成果,它与一般产品的差别,只是在于它是公共产出和公共消费,私人不能占有,也不能排斥他人消费。这表明公共产品同样是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但是,我国经济学界至今仍坚持物质生产观点,导致财政理论研究出现逻辑矛盾,原因就在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存在误解。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人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是理论的核心。物质生产是劳动,第三产业以服务为主要内容,也是劳动,同样创造价值。那么,我国经济学界为何仍然坚持只有物质生产才创造价值呢?原因有二:一是源于马克思提出的“物质生产部门”。在这里要弄清楚,马克思是在19世纪第三产业规模很小,还不能以一个独立产业出现的情况下提出“物质生产”概念的。在当今,第三产业普遍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其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已达到60%70%以上。二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第三产业的产值过小而被忽视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重大国策之一,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到35%左右,现在再也不能对第三产业的生产视而不见了。

现在,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扩大了生产范围,就是承认了第三产业创造价值。一、二、三产业劳动合称为社会劳动,也就是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社会劳动价值论是基于改革开放,基于生产范围扩大,基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所形成的理论创新,它推动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因此,社会劳动价值论自然应成为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基础性理论。

篇6:财政与税收作业(模版)

一、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公共定价成本—效益分析法消费性支出

二、简答题

1、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其矫正方式。

2、简述4种关于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理论。

3、分析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计算题

上一篇:小鸭子得救了作文400字下一篇: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