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大限的散文阅读

2024-07-13

生死大限的散文阅读(共6篇)

篇1:生死大限的散文阅读

生死大限的散文阅读

人世是可以这般浮花浪蕊都尽,惟以性命相惜。我与祖父相伴看似有十三年,实则六年不到。其间的浑噩日月,只记得年少时的种种。比起祖母,我更喜欢祖父。他言语不多爱让我掌控遥控板,随意换台;他一有空蹬上三轮车载我去钓鱼,去黄龙溪看舞狮舞龙,去天府广场看音乐喷泉;他爱吃的冰糖和白酒都愿意和我分享;祖母则不然,我犹记得在读幼儿园时她受我母亲的嘱托,严格要求我学会使用数字的惨痛经历,背不对就打手心。现在想来总觉得连那些实在的日子也变得片段零碎了,我后来每每在与祖母和父亲的谈话中了解祖父的.过往。他年轻时做过外贸运输队的司机,大江南北也都去过,和父亲一起搭伴工作,等到退休前还浪漫一回,带祖母南下去了广州。提及此,祖母也觉着欣慰,临到了人生的后程还能和少年时期的爱人一同游玩。现在祖父走了,我年岁渐长,渐渐梦里寻不见他了。偶尔想来,也只有淡淡感伤。

升学后,我们一家三口总算有了自己的家,学业逐渐繁重,我放弃了拉丁舞和绘画,也很少在周末拜访祖父一家。一天放学后,父母突然告知我祖父病危的消息,年少无知,没有任何具体的概念,只知道电视剧里演的,惴惴不安。来到医院,看见祖父陷在病床上,身体插满了各种不知名的管子,他被仪器围绕,骨瘦如柴呀,整个脸颊都凹陷下去,双眼突出,很费力地呼吸着,双手耷拉在体侧。我镇定又彷徨,这就是曾经爱我宠我的祖父?眼前浮现出了过往种种:我偷偷试戴祖父的蓝布帽,被本尊嘲笑;祖父辛苦工作到腰酸背疼,我就帮他踩背;后来懂事了知道零食不是好东西,我再也没让祖父多花钱;一次和小叔抢遥控板,祖父偷偷把遥控板给了我,可我却不知把东西放哪里了,结果一家人好久都没能换台。可现在,再看看祖父,他四周的仪器上数字变动,指示灯闪烁,生命是否又太脆弱了,可以让一个少年蜕变为一家人的顶梁柱,也能朝夕间使他退化,垂垂老矣,奄奄一息。妈妈看着我渐渐湿润的眼眶,轻声告诉我去卫生间。我悄悄推门出去,在医院里无论病房内外都是一股沉沉死气,憋得我难受。去卫生间的走道长得似没有尽头,在一片死寂中我的脚步声格外刺耳。我要是快跑的罗拉该多好,可以再不断奔跑中延长亲人的生命。但生老病死就是自然的规律,倒下的被我们思念的才是人,伫立着的受膜拜的永远都是神。可是这个给过我温暖的人,现在倒下了,倒在我能为他做些什么之前。

从未想过生离死别还在我的身上上演,总以为那是隔着屏幕。我还曾笑问过母亲:你姥姥病逝时,你怕不?她不温不火地说:不怕,我和她亲。不过抬尸守灵时还是有点虚的,我知道她来过,灰烬都飘在空中。母亲说话时一脸镇静,但她心中也不免泛起感伤的涟漪,一圈圈地,现在这涟漪波及了我,心湖不平,如重石沉底。

他走时我正在外上课,我们家里还未出过一个像样的大学生。现在我奋战完考研,安心地写下这篇文字,想着祖父看见这样的我也会安心。愿他在极乐世界里安息。

篇2:生死大限的散文阅读

这是一本有关人类生死的书,这是一部沉重的历史大书。这本书我读了已经有五十多年了,至今仍没有读完。

每天躺在床上静静翻开这部书,看着看着有时我会哭会笑;会苦恼,会迷惘;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高兴快乐,悲伤难过。自打出生的那天起,我就拥有了这样一部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部书,只是我们有些人不大在意,没有好好阅读罢了。

只是,面对这样一部大书,直至临死,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读完、读懂它?一部书看了几十年没有看完?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每一个有机会接触或读到这篇小文的读者,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以为我是在买官司。

不是,真的不是这样的。因为在中外历史图书目录里,它是不存在的,可它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时时刻刻地鼓励或警示着我们。人们习惯阅读由专家学者推荐阅读的书籍,但却很少有人会告诉你,去好好阅读这样一本书。因为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们可能会更迷茫更浮躁。所以,一部人生最最重要的书,就这样地被我们忽视了。

这部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平淡。它记述着每一天发生的平凡琐事,书里也没有主角和配角,一切都随着场景的转换而变化。睁开眼,我们醒来了;闭上眼,我们睡去了。我们跳舞,我们歌唱;我们愤怒,我们嚎叫。死了又活了,活着的又死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如此社会进步了,猿变成了人。是的,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有人说,活着就好。但我们却天天在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谁能告诉我?

提出这个问题很无奈,是因为活了大半辈子了,有时候反倒是越活越糊涂了,我们总是想在现成的书本里找到答案,总想快一点翻到书的最后一页,看个结果。只是我手里的这部书是那么的厚重和珍贵,以至于我不敢随意地翻动它。

小时候父母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那时候我们每天学习《为人民服务》,立志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长大了,改革开放了,商品交换条件下,金钱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时就有人送来了一本《厚黑学》。吃喝玩乐,没钱不行,想要有钱就好好学习,即便做不了官,也能挣点钱不是?有了钱就有了权力和地位,人就会高看你一眼。

现实中,金钱似乎成了社会衡量一个人高低贵贱的唯一尺码。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活着就要拼命挣钱。随着国门打开、企业改革不断深入,随着所有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随着电话电视电脑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冲击渗透影响,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看着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进步、迫切要改变自己,我们自己还坐得住吗?生存空间被压缩了,想象空间却越来越大,看着国家一天天的强大,看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看着周围的人们日子越过越好,反倒衬托出自己越来越寒酸,我们还会满足于那种平淡乏味、穷酸低下的生活吗?

一切都在变,我们当然也要变,在孤独和寂寞中让自己变得鲜活起来,去适应这变幻的世界,去体验去追求去享受,去和永远的无奈告别。这时候我们似乎找到了自己为自己活着的`理由,找到了生命抗争的力量和支点。

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似乎感受到了周围的种种变化。从小到大吃穿住行,方方面面都在变化。过去洗脸用香皂没什么牌子,也不分好坏,现在得用奶液;过去吃肉专买肥的,一是便宜二是解谗,现在吃肉专挑瘦的,为得是健康长寿;过去一双鞋穿五年,现在一年穿五双;过去几个月洗不了一次澡,现在隔天不洗澡自己都烦;过去一家七八口人挤在一个小屋里,一大一小两张床,迈脚都难,现在一家三口人,一人一个屋,客厅厨房还分着;过去出门多数情况下走路,后来骑自行车,后来打的,再后来就自己买车了。

比较而言,生活是越来越好,变来变去大家仍是一个水平,这变化就有些微不足道。如果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还不足以叫人头脑发热颓废堕落忘乎所以,那么物质与精神,灵魂与肉体的剥离,才是问题的根源。

过去是自己跟自己比,有种满足感自豪感,如今是跟别人比跟大款比,跟国外的阔佬比且只比吃喝挣钱多少;过去讲精神多于物质造成物资匮乏,如今讲究物质不谈精神人变得精神空虚;过去是有德没道人乱打乱斗瞎忙活,现在的人是有道没德太精明太功于心计;过去人想自己少想别人多,如今的人就剩下照顾自己了,连生孩子想得都是以后能为自己的脸上贴金;过去的人缺魂,现在的人怕鬼。比来比去,比到最后感到很无聊很可怕。活来活去,活到最后是越活越糊涂。我在慢慢地读着,想着。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活着?这样的问题,常常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对着我的那本书问,你能告诉我吗?

如果你说,我活着就是要改变自己,就是要让自己吃好喝好,让自己的家人幸福,就是要挣钱,那挣了钱自己吃好喝好,家人也有钱了,你以为那就有了幸福了吗?如果你说,我追求的就是一种理想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享受和寄托,那我问你,这种追求的落点或者说是归属又在哪里?如果你说,我是为别人活着,假设你说的不是假话,那一个人生下来,是否就该为另一个人去承受苦难?如果是那样,我们的人类真的能走到今天吗?如果你说,你只为自己活着,那你结婚生子,又是为了什么?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是由于人类的出现,仅仅用了数千年的时间竟霸占了地球陆地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和40%的资源,直接的后果是:草原化为耕地,森林夷为平地,地下含水层干枯,工业废物化学污染,入侵的物种及生物大量绝灭气候反复无常,如此下去,地球将是很危险的。

这时候我想,假如地球上没有了人类,地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但作者却在最后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即使人类从地球上消失,地球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暖化。那意思好象是在告诉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最后也是要毁灭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这听起来好可怕啊!

人的生死不是由人类自己所能决定的。如此,我们生下来是否就可以为所欲为?我们是否就可以为自己为人类的作孽寻找到一个理由?这让人感到很悲哀。如同我们坐在屋里讨论,我们为什么要活着。这时候说不上又有多少人已经死去,或者是又有多少人又来到了这个世上,显得我们这种探讨是那么的可笑,但是不要忘记,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可以无限地扩展自己,我们确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快乐更有趣。回过头来看,其实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人类的短视、贪婪,在发展自我的同时又为自己的未来埋下了祸根。

我们自认为强大就可以胡作非为,其实即使跟其它的生灵比较,人类也还是有很多差距的。比如,我们的嗅觉不如狗,我们的听觉不如鼠,我们的视觉不如鹰,因为头脑的发达,结果我们成了地球上唯一的主宰者。如此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我的探讨可能会到此为止,但后一辈人可能还会继续着这样一个话题,说不定有一天,在地球毁灭之前,我们就真的找到了人类活着的出口。

说到这,有人可能还会问,你看的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啊?怎么说呢?我只能告诉你,这是一部属于你自己最后珍藏一本书。你的经历体验、分析判断等,构成了这部书的内容,同时也是你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一部书,我们没理由不好好阅读。

篇3:聚合资讯阅读应用的生死局

2005年Google凭借其推出的在线聚合资讯阅读工具Google Reader迅速抢占市场,拥有大量拥趸。去年7月,Google Reader停止服务,阅读功能与Google+社交网络整合。Google Reader的关闭是否意味着聚合资讯阅读工具的气数将尽?

同时,Google Reader的退出给其他聚合资讯阅读器带来发展机遇,已经养成习惯的用户或许会选择同类产品。然而,国内几家主流聚合资讯阅读应用的春天真的来了么?记者了解到,国内为数不多健在的聚合资讯阅读应用之一指阅早在去年就停止了产品更新,聚合资讯阅读不再是公司发展的主要业务方向。鲜果网创始人兼CEO梁公军则向《互联网周刊》记者透露,公司正在研发一款新产品,预计5月上市,而该产品和原产品的关系尚不明确。推出新产品、改变业务方向,究竟是主动求变,还是无奈之举?

聚合资讯阅读应用需求稳定却一直难以变现,何时破局?巨头纷纷在产品集成此业务,创业公司又该何去何从?

Google Reader:背道而驰的“重阅读”

2001年初,谷歌软件工程师克里斯·维瑟雷尔(Chris Wetherell)启动名为JavaCollect项目,提供基于网络上聚合资讯消息源的新闻门户。2005年推出改造过得产品Google Reader。凭借出色的产品功能、用户体验,快速聚集了大量用户。

然而,用户数量的增长并没有给Google带来信心,尽管Google Reader没有背负过重的运营压力,但其前产品经理公开表示Google Reader一直游走在生死边缘。面对SNS和原生App的汹涌来袭,Google彻底对Google Reader失去了耐心。

去年3月,Google发表文章宣布关闭包括Google Reader在内的多款服务。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2005年推出Google Reader,方便人们发现内容,并随时查看最喜爱的网站。尽管这款服务拥趸众多,但过去几年间,它的使用量已经下滑了。”为什么会出现使用量下降的情况?

作为曾经的用户,记者的体验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记者大学时代曾经使用Google Reader订阅新浪在内的四个的新闻RSS。文章被快速推送到自己的账户,跳过繁琐的网站页面阅读信息,可以直接从信息源获取信息,无需逐个打开网站浏览。

当打开Google Reader时,映入眼帘的是“70+未读新闻”,全球大大小小的新闻扑面而来。“非洲某地区足球中,大量球迷涌入场内,比赛被迫停止。”诸如此类的新闻不胜枚举,经常会问自己这些新闻到底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疑惑经常出现在阅读过程中,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比浏览网站花费更多的精力。多年积累,用户早已养成习惯屏蔽广告位,用眼扫首页头条新闻、图文链接的习惯。但是,Google Reader中的文章按照时间排序,而非重要性,这就会导致用户无法一目了然。使用Google Reader似乎只是为了让未读数字不断变小,直至为“0”,而整个过程让人身心疲惫,完全是为了阅读而阅读。

如今,作为新闻从业者的我出于工作需要日均浏览百条新闻,无可厚非,但其他人呢?大城市中朝九晚五的作息生活已经让人几乎喘不过气,阅读本应是放松身心过程,而不是除了工作以外的另一项任务。

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碎片化”、“轻阅读”早已深入人心,Google Reader似乎在“重阅读”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近年来,各大媒体纷纷推出自己的客户端,像网易那样赞不绝口的也不在少数。原生App让排版更加美观,更新速度更快,而这些都曾是Google Reader的主打特色。聚合资讯阅读应用满足了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而原生App更加符合这一需求。

后来,记者选择下载几个媒体App,偶尔打开浏览,点击感兴趣的标题,也会浏览底下的用户评论,属于“轻阅读”范畴。随着移动设备上媒体App的增加,Google Reader的订阅内容不断减少,直至退订了Google Reader里所有的新闻聚合资讯。

商业模式困局难突破

尽管缺乏商业模式并不是Google Reader关闭的罪魁祸首,但聚合资讯阅读应用变现难却是不争的事实。没有财大气粗的Google撑腰,以聚合资讯阅读为生的创业型公司就没有这么幸运。

不少曾经活跃的公司慢慢淡出人们视线,健在的公司大多做了不同程度的转型,单纯靠聚合资讯阅读吃饱饭似乎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心高气傲的创业者在运营压力面前,无奈低下了高傲的头。

媒体客户端兴起后,二者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竞争关系。优质的用户体验让媒体客户端迅速胜出,一定程度削减了聚合资讯阅读的用户量、使用频率。

聚合资讯阅读应用分为两类,一类是以Google Reader、鲜果、ZAKER为首的订阅派,另一类是以指阅为代表的推送派。推送类聚合资讯阅读应用可以筛选出与用户相匹配的新闻,让推送新闻更符合用户口味。这种服务看似减少了聚合资讯阅读应用中大量繁琐的信息量,但转念一想该产品不就成为凌驾于所有媒体之上的“总编辑”么?各个媒体的原创文章由聚合资讯阅读产品筛选,进而决定推送哪些文章给用户。

既然关系尴尬,简网索性选择和媒体站到一起,号称“三分钟,给你一个App。”简网今年年初推出的“简网App工厂”帮助不会编程的用户通过最为简便的步骤快速生产出自己的App,对使用者收取一定年费。目标受众是有生产App的需求的企业,其中媒体正是重点客户之一,参考消息、时尚芭莎等知名媒体都是“App工厂”的使用者。

ZAKER希望通过淘宝模式实现突破,ZAKER运营管理App首页,入驻媒体类似于淘宝“店主”的个人主页,ZAKER并不参与分成。

对于简网停止更新指阅主推“App工厂”,ZAKER引入淘宝理念,鲜果酝酿全新产品并不难理解,尽管需求稳定,但聚合资讯阅读变现一直相当困难。对此,梁公军放平了心态,他曾在2012年公开表示,专注移动阅读,两年内不盈利,盈利节点放在两年后,盈利模式是付费阅读和广告。聚合资讯阅读应用是一个内容至上的产品,广告丝毫尝不到甜头儿。Google早年间推出过插入广告服务,广告大多出现在文章底部,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Banner广告仍然是现在主流的广告形态,形式老套、效果不佳导致品牌广告主并不买账。对此,ZAKER正在尝试全新的广告形态。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广告尚不能达到“广告即内容,内容即广告”的最高境界,但凡用户感知这是一则广告,就会非常排斥。长远来看,势必对品牌形象会造成一定伤害。

篇4:固网的大限

中国网通集团香港有限公司(0906.HK)2007年第一季度季报显示,中国网通本地电话用户较之于去年同期净增长仅为77万户(北方地区),其中住宅用户和无线市话用户分别减少279万和89万户,增长主要来自企业用户和公话用户,分别增长65万和46万户。

而在上一季度(2006年第四季度),整个中国网通集团的本地电话用户则呈现出负增长。另外一家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0728.HK)第一季度本地电话用户几项主要指标虽然同比去年略有增长,但是也已经相当微弱。

在用户数增长乏力或者甚至负增长的局面下,构成两家固网运营商收入主体的本地电话业务均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占中国电信总收入71%的语音业务收入为1208.26亿元人民币,较2005年下降了1.9%。而2006年,中国网通的本地电话收入为403.32亿元人民币,同比2005年则大幅下降了8.9%。受此拖累,两家固网运营商的整体业务在最近几个季度表现均差强人意,在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电信总体经营收入增长仅为2.2%,而中国网通的经营收入增长仅为0.2%,增长基本陷入停滞。

在移动运营商进一步推动单向收费的大背景下,移动语音业务对固网语音的替代也更进一步加速。此前,小灵通业务的增长给固网业务带来的强力支撑一度延缓了这一趋势,有些地方,小灵通的迅猛发展在一段时间内曾经给移动运营商也带来了强大的压力,但是现在两家固网运营商的小灵通业务增长已经非常缓慢,甚至也出现负增长。

在移动牌照尚且遥远的时候,针对固网语音市场的颓势,两家固网运营商做出了自己的调整。2006年,中国电信提出注重语音业务的经济效益,不再单纯以用户规模扩张带动收入增长,严格限制价格战,区分区域、客户和业务的差异,推出定位精确的产品套餐,优化无线市话网络,降低无线市话终端补贴,提高营销成本的使用率。

中国电信在大力开拓信息化的商机,同时希望在政企市场拓展,加大话务量的经营力度,稳定收入存量。中国电信的高层透露,中国电信已经降低了对固网的投资,试图通过综合信息业务收入的增长弥补语音业务的下滑。2006年,其非语音业务在总收入当中所占的比重达到29%,上升了5个百分点。

固网的增值业务包括彩铃等基于话机终端的新业务发展相对迅速,2006年中国电信增值业务收入为141.33亿元,大幅增长了41.7%,占到经营收入的8.3%,上升了2.2个百分点。但是有地方电信公司的高层透露,彩铃业务普及程度已经非常高,其他有些新业务虽然潜力巨大,但是或受制于终端的普及,或受制于政策的管制均难以在近期取得太大的增长。

宽带用户的发展或许是固网运营商唯一可慰藉的业务,2006年中国网通的宽带用户增长了31%,中国电信也大幅增长了34.7%。但是,在网络游戏厂商以及其他互联网公司飞速增长的时候,两家固网运营商目前基本上还是在依靠宽带接入的收入维持增长。

“运营商的思维依然是电信式的,它们更多关注的还是从A到B接入,在宽带领域尤为明显。”Yankee Group副总裁Phil Marshall评价道,“电信运营商还在埋头于通信服务,而没有看到内容分发当中的巨大市场。”

事实上,两家固网运营商已在明确向内容方面迈进。中国网通明确提出向宽带通信及多媒体服务提供商转型,成立了专门运营宽带内容的中国网通宽带在线有限公司,成立了国内首个全视频的门户网站“CNCMAX”,在黑龙江等几个省市,中国网通也在积极地推进IPTV业务。

从目前来看,固网运营商的这些积极尝试其成败还言之尚早。但是,外界还是很容易找到悲观的理由:中国网通此前曾经高调推出的天天在线已经归于沉寂,而曾经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有过亮丽表现的地方电信门户网站现在早已经被新浪、搜狐甩在身后。

篇5:土地大限的症结在哪里

按照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土地使用期最高上限为70年,而根据房依地建、地为房载的特点,使用期满之后失去土地的房产,从理论上说已再不具备多少价值。由此看来,民众内心对土地使用期所产生的恐惧,由此而发。

城市建设用地有限的使用期限,不可避免地衍生出诸多弊端,这势必又会影响着所有拥有房产的业主。

房、地所有权分离

房屋的所有权是业主的,而与房屋密不可分的土地,其使用期限最高上限只有70年,这成为所有问题的焦点所在。

上海联业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展告诉记者,根据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作为房产拥有者的业主,并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在购房时,虽然有很大一部分资金为土地成本,但实际上只是花钱租地,如商业性质的为40或者50年,住宅为70年。“房屋可以永远使用,可土地的使用期限最高只有70年,这就是主要症结。”王展说。

购房置业,购买的不仅仅只是住房,还有土地。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高富平介绍说,2007年的《物权法》对土地使用权期限做出了重大调整,住宅用地70年之后可以自动续期,基本解决了居住房屋所有权人对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终止的担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变化还无法完全消除人们内心的担忧。

那么,民众还担忧什么呢?王展表示,虽然《物权法》已经规定住宅用地使用期满可自动续期,但至于如何续期,至今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而这种不确定性,则是民众普遍产生担忧情绪的根源。

对于如何续期等具体问题,《物权法》无法给出答案。王展说:“《物权法》的规定,已经从大局出发,对民众普遍关心的是否续期问题给出了明确的说法,它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维护社会稳定。但是如何续期?这个具体的问题却不是全国人大所能解决的,因此搁置了下来应该在情理之中。”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贾生华教授则另有说法,他说:“住宅用地大量出让,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绝大多数住宅用地使用期限仅过了十多年,矛盾尚未集中出现,可以暂时放一放。”

存在诸多弊端

在现有土地制度下,政府通过拍卖、批租等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其实存在很多弊端。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教授指出,70年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在一定程度上是抬高房价的主要原因,成为房价上涨的直接动力,也使得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无法降低。

就住宅用地而言,政府一次性转让70年的使用权期限,房地产开发商唯有一次性支付70年的土地租金才能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这部分成本,肯定会加到房价中,进而转嫁给购房者。尹伯成说:“购房者一次性付出了70年的土地租金,这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我们设想,如果能够将这笔开支改为逐年支出,房价还有现在这么高吗?

土地无法合理利用,这是至今仍然无法解决的一大问题。开发商虽然名义上只是拥有使用权,但1990年国务院第55号令第四条赋予“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在“其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的权利后,我国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就具有了事实上的“有期限的所有权”出让性质,这就为土地炒卖打开了大门。而“土地炒卖”这种在西方公有土地国家不准这么做、私人土地业主一般不会同意这么做的行为,在国内却大行其道。土地的大肆炒卖,价格接连飙升,最后埋单的就只有购房者。

土地财政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这就是通常说的土地财政。目前,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这成为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尹伯成表示,由土地财政所引发的问题并不少见,如土地腐败、强制拆迁等等,更为可怕的是,土地财政让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形成利益联盟。“可以说,如果没有70年土地使用权的一次性转让,就没有土地财政。”尹伯成说。

非住宅用地更为迫切

相对而言,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满如何续期问题更为突出。

据了解,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限为40年或50年,而且不少土地是在改革初期就转让出去的,如今过去了30多年,距离续期日期已不远。同时,非住宅项目也不仅仅为营利性组织所拥有,近年来有很多小业主也通过购置这种项目来进行投资或自用。因此,如何解决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满续期问题,其紧迫性要超过住宅。

《物权法》规定,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法律并未规定可自动续期,这极易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无法自动续期?抑或续期难度很大?于是有人进一步担心,如果业主的续期要求得不到政府的批准,在土地使用权终止的同时,是不是意味着业主将会失去所拥有的物业。王展解释说,这是因为现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期满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由国家无偿取得。

有学者认为,目前应该明确,非住宅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之后可实现续期。高富平表示,至于非住宅用途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继续坚持现行期限和终止规则,也无可厚非。“这是因为,这些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为营利性组织,在到期后,重新申请续签土地使用权合同,也符合情理。只是必须在法律中明确,非出于公益用途,国家不得拒绝续期请求。续签应当作为一种常态,而到期收回应当作为一种例外。”他说。

篇6:撤离大限前的驻京办

根据4个多月前中央发布的驻京办撤销方案,2010年6月20日前,全国所有的省直机关和县级驻京办均须撤离。其中特意提到,确需保留的地市级驻京办经过批准可以保留。

大限将至。在这最后的时刻,各级驻京办在忙什么?它们是真的准备离去还是像外界推测的那样,改头换面,以另外的形式继续存在下去?快餐店楼上的“办公室”

“从快餐店正门进去,二楼就是我们的办公地点。”江苏省某县的驻京办主任田飞(化名)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描述他们的“秘密”驻地。此前,4月份,他们在省里统一安排下摘了牌。

在他们的驻地附近,看不到有“苏”字样的车牌,从楼外面看,这里只有一家普通的快餐店。问了服务生,才知道非常偏僻的地方,有一个通往二楼的楼梯。

二楼的布局,有点像早年的招待所。一个年轻的“前台”见有人上来,马上问记者的来路,显得有些警惕。

进到房间里,才看到一个典型的“驻京办式”的摆设:写字台、大沙发、展示地方特色烟酒的玻璃柜子,墙上还挂着几副字画。田飞正在电话里用江苏话处理一些“公务”。

挂断电话后,田飞面带委屈地说:“我们县不太有钱,每年给驻京办的经费非常有限,以前是5万块,这两年一直是10万块封顶,这点钱在北京解决生存问题都很困难。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在北京租了两套房子。我们在编人员加上我才两个人,剩下三四个人的工资都是我们自己承担,几乎没有给县里造成任何负担。”

田飞说,像他们这种“当牛一样拉磨又不吃草”的“高效驻京办”,县里也合不得撤。

该县驻京办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田飞于2001年从家乡来到北京任驻京办主任。他曾经借住过老乡在京的房子,租住过小平房、连暖气都没有的筒子楼,“一开始在北京很艰难,又不能欠债,因为政府不认。”

一开始,田飞的主要工作是接待,2003前后,介入到信访工作中。“这边的办公室主要是接待领导,处理日常事务,我们在另一个公寓楼里还有一个两居室,主要用于接待上访的乡亲。”田飞说,“那边”雇了两个人具体负责,但是一旦他们处理不了,他就要亲自去处理,做上访户的思想工作,“工作压力很大”。

如今,已经没有了驻京办主任头衔的田飞,仍然经常去处理上访接待的“繁重工作”。

撤了谁都要做这个工作

摘牌之后,田飞没有变得清闲,反而更忙碌了,因为他们刚刚又接受了“家里领导”布置的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

“苏北沿海的发展已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我们那里要修铁路、建港口,这些都需要在北京的一些部门争取,尤其是要和在京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进行产业对接。”田飞说。

自然,对接的具体任务,还是落到田飞他们身上。“去年,省里就有领导过来,强调我们和央企对接的重要性。今年上半年,市里给我们下达了具体的对接任务。”田飞说,他现在每天都要接很多电话,“县里面要求我们以最快速度对接上央企。”

田飞认为,这项工作“很正经、很重要”,“难道对接就是腐败吗,我们那里有很多战略性的资源,而央企也需要港口、土地,进行战略性的发展,这都需要我们具体去联系。”

他强调,“家里领导”早已表示,“撤了谁都要做这个工作,日常的工作继续,至于用不用这张名片,根据工作内容再商量。”

田飞说,现在这个时候,各县都有各县的“招数”,“有的县在变通,比如县里有艺术品的,可以以它为一个出口;还有一些本来就依附于地方驻京企业,回到企业身份就可以了。”

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驻京办主任都像田飞那样幸运。等待安徽省桐城市驻京办“末代主任”梅安平的,就是黯然离开的结果。接到中央的通知以后,2010年初,梅安平来到北京,为桐城市驻京力做了最后的扫尾工作。

“安徽省撤销县级驻京办的力度是很大的,省里不断发文要求各县上报撤销进度,桐城市政府已经报告撤销了驻京办。”梅安平告诉本刊记者。

如今,桐城市驻京办的两名工作人员都已经回到原单位上班。梅安平也回到桐城,继续担任他的市政协党组副书记。

不过,桐城市驻京办的“终绪”很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对本刊记者说,就在梅安平离去之后,桐城市委一个“级别很高”的退休官员,已经来到北京,张罗着“重整旗鼓”。

领导总有别的需要

与县级驻京办不同,大限将至之时,处于“撤与不撤”之间的地市级驻京力们,仍然为自己的存留做着最后的努力。

张辉(化名)在河南省某地级市的驻京办干了将近两年,他说还没有等到最后的“判决书”,“但是6月20日是大限,到时候是去是留必须有一个结果。”

他说,市里已经向河南省政府申请保留驻京办,但省里迟迟没有批下来,“维稳、农民工问题,都是我们的理由,不过省里可能不这么想。再说,这跟领导个人有很大关系,领导如果比较重视农民工问题,我们驻京办就有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职能,领导要是不重视,注意力转移了,我们就没有这个职能了。”

张辉又补充说,当然,没有这个职能了,还有其他的职能,“领导总有别的需要”。

让张辉感觉“不容乐观”的情况是,他们的办事处原来在北京一处繁华地段,那时农民工有事经常会去找他们,“还能做点事,心里面踏实一点”。前段时间,他们的办公地点拆迁了,现在的办事处设在一间租来的房子里,“大家都人心惶惶,整天没有事情干,农民工想找我们也找不到。”

他们过去还有自己的餐厅,都吃家乡菜,现在餐厅也没了,自己在外面买着吃。“备感凄凉。”张辉说。

对于自己的未来,他感到黯然,“如果6月20日的结果是撤销,我不知道是回去还是留在这里。”

该撤的撤,该开展的继续开展

身为县级驻京办主任的田飞认为:“如果说驻京办搞腐败,那最腐败的是省级驻京办,其次是市级,最后才是县级。为什么要撤销县驻京办,因为县的势力最弱,看起来没有与北京直接对接的必要,而省驻京办是最合理存在的,因为他们和北京能说上话。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田飞说,他在驻京办主任的位子上将近10年,无时不感觉到基层和中央的对接“不通畅”,所以县里认为驻京办的存在非常重要。

“按说我们的政府,应该是一层为一层服务。省为市服务,市为县服务,但是现在做不到这一点。”田飞解释说,现在的县,作为基层的政府,必须要自己争取机会才能求得发展,“省里、市里能对我们县里负责吗?能为了我们的事情那么上心吗?我们自己不跑成吗?”

至于维稳,在田飞看来,县驻京办更是“重头”,“试问哪个省级、市级驻京办主任在任期间跟上访户直接对过话?具体的工作都是县级驻京办在做,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是到目前为止,田飞对“撒离”的理解。

卓越品质,商务便携——昭阳家族K26商用笔记本新品发布

近日,联想集团推出了12寸轻薄商用笔记本电脑新品——昭阳K26,以卓越的品质和轻薄随身的移动特性,全面贴合商务用户高效工作的需求,帮助企业创造富有激情与效率的出色团队。

领先设计,卓越品质

联想昭阳K26的设计全面考量商务人士的各种使用环境,为用户带来安全、安心的高品质使用体验。

在稳固性方面:昭阳K26通过钢制鞍马架、硬盘防震胶垫等设计,对核心部件和硬盘数据带来全面升级的保护;液晶屏幕顶盖由镁铝合金材料制成,增强机身抗压性;独特的排水型防水键盘,有效提升整机的安全性,并通过合金铰链、屏幕折边等设计细节彰显稳固特性。

在散热性能方面:昭阳K26采用独特的三级散热设计,通过液体导流散热铜管、多达5处多孔进风设计和配有强力散热风扇的集中散热设计,大幅提升整机散热能力,为用户带来稳定性能和舒适体验。

在人性化设计方面:昭阳K26采用键盘灯、防眩光高亮屏、高触感键盘等人性化设计,帮助商务人群应对各种特殊使用环境。

轻薄随身,高效随行

1.5KG小巧随身:K26拥有12寸宽屏机身、重仅1.5KG的轻薄小巧身材,为用户带来出众便携的使用体验。

双电池10小时续航:昭阳K26通过可选配的双电池,带给用户10个小时续航能力,并免去随身携带电源适配器的累赘。

双硬盘高效组合:昭阳K26在12时轻薄商务本上率先采用Hybrid HDD&SSD双硬盘设计,兼顾疾速系统启动和高性价比的海量存储能力,可以随时随地开启高效办公。

上一篇:八荣八耻荣辱观演讲稿下一篇:中学生读水浒传有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