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

2024-07-19

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通用6篇)

篇1: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

1.0.12 地铁的主体结构工程,以及因结构损坏或大修对地铁运营安全有严重影响的其他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0年。

1.0.17 地铁浅埋、高架及地面线路设计时,应采取降低噪声、减少振动和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1.0.19 地铁工程设计应采取防火灾、水淹、地震、风暴、冰雪、雷击等灾害的措施。

1.0.20 地铁工程应设置安防设施。安防设施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外,尚应合理设置安全检查设备的接口、监控系统、危险品处理设施,以及相关用房等。

1.0.21 地铁工程应设置无障碍乘行和使用设施。

3.3.2 地铁列车必须在安全防护系统的监控下运行。

4.1.2 车辆应确保在寿命周期内正常运行时的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同时应具备故障、事故和灾难情况下对人员和车辆救助的条件。

4.1.3 车辆及其内部设施应使用不燃材料或无卤、低烟的阻燃材料。4.1.19 列车应具有下列故障运行能力: 列车在超员荷载和在丧失1/4动力的情况下,应能维持运行到终点‘ 2 列车在超员荷载和在丧失1/2动力的情况下,应具有在正线最大坡道上启动和运行到最近车站的能力; 一列空载列车应具有在正线线路的最大坡道上牵引另一列超员荷载的无动力列车运行到下一车站的能力。4.7.2 列车应设置报警系统,客室内应设置乘客紧急报警装置,乘客紧急报警装置应具有乘务员与乘客间双向通信功能。当采用无人驾驶运行模式时,报警系统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 50490 的有关规定。4.7.4 客室车门系统应设置安全联锁,应确保车速大于5km/h时不能开启、车门未全关闭时不能启动列车。4.7.6 客室、司机室应配置便携式灭火器具,安放位置应有明显标识并便于取用。

6.1.2 地铁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地铁线路之间交叉,以及地铁线路与其他交通线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方式;

7.1.3 无咋轨道主体结构及混凝土轨枕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0年。7.4.1 无咋道床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强度等级,隧道内和U形结构地段不应低于C35,高架线和地面线地段不应低于C40,道床结构的耐久性满足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规定。7.6.2 采取减振工程措施时,不应削弱轨道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及平顺性。

8.3.5 路基的工后沉降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有咋轨道线路不应大于200mm,路桥过渡段不应大于200mm,沉降速率不应大于50mm/年; 无咋轨道线路路基工后不均匀沉降量,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调高量,路桥或路隧交界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10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和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

9.3.10 在站台计算长度以外的车站结构立柱、墙等与站台边缘的距离,必须满足限界要求。

9.3.11 当站台设置站门时,自站台边缘起向内1m范围的站台地面装饰层下应进行绝缘处理。

9.4.4 车站内应设置导向、事故疏散、服务乘客等标志。

10.1.3 区间桥梁应按100年设计使用年限设计。

11.1.6 地下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体结构和使用期间不可更换的结构构件,应根据使用环境类别,按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

11.1.10 地下结构的净空尺寸必须符合地铁建筑限界要求,并应满足使用及施工工艺要求,同时应计入施工误差、结构变形和位移的影响等因素。

13.1.4 地铁通风、空调与供暖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当列车在正常运行时,应保证地铁内部空气环境在规定标准范围内; 2 当列车阻塞在区间隧道内时,应保证对阻塞区间进行有效通风; 3 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事故时,应具有排烟、通风功能; 4 当车站内发生火灾事故时,应具备排烟、通风功能。13.2.31 设置气体灭火的房间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所排除的气体必须直接排出地面。

14.2.5 管道布置和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给水管不应穿过变电所、通信信号机房、控制室、配电室等电气房间; 14.3.1 地铁排水量定额应符合下列规定: 地面车站、高架车站屋面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重现期应当按照1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设计,设计降水历时应按5min计算;屋面雨水工程与溢流设施的总排水能力不应小于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 高架区间、敞开出入口、敞开风井及隧道洞口的雨水泵站、排水沟及排水管渠的排水能力,应按当地5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设计降雨历时应按计算确定。

15.1.6 一级负荷必须采用双电源双回路供电。

15.1.7 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应增设应急电源,并严禁其他负荷接入。15.1.23 在地下使用的主要材料应选用无卤、低烟的阻燃或耐火的产品。15.3.26 接触网应满足限界要求。车辆基地内架空接触网应设置限界门。15.4.1 系统采用的电力电缆应符合下列规定: 地下线路应采用无卤、低烟的阻燃电线和电缆;

15.4.2 火灾时需要保证供电的配电线路应采用耐火铜芯电缆或矿物绝缘耐火铜芯电缆。

15.7.15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应为不接地系统,牵引变电所中的直流牵引供电设备必须绝缘安装。15.7.16 正常双边供电运行时,站台出走行轨对地电位不应大于120V,车辆基地库线走行轨对地电位不应大于60V。当走行轨对地电压超标时,应采取短时接地措施。

16.1.13 隧道内托板托架、线缆的设置严禁侵入设备限界;车载台无线天线的设置严禁超出车辆限界。

16.2.11 地下线路的通信主干电缆、光缆应采用无卤、低烟的阻燃材料,并应具有抗电气化干扰的保护层。

17.1.3 ATP系统、设备及电路应符合故障导向安全的原则。采用的安全系统、设备应经过安全认证。

17.1.9 信号系统的车载设备严禁超出车辆限界,信号系统的地面设备严禁侵入设备限界。

17.4.9 ATP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地铁必须配置ATP系统,其系统安全完善度等级应满足安全完整性等级(SIL)4级标准;ATP系统内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也应符合故障导向安全原则; 在安全防护预定停车地点的外方应设安全防护距离或防护区段,安全防护距离应通过计算确定;

17.4.11 ATP车载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ATP系统导致列车停车应为最高安全准则。车地连续通信中断、列车完整性电路断路、列车超速、列车的非预期移动、车载设备重要故障等均应导致列车强迫制动;

17.4.15 ATP设备应符合下列联锁功能要求: ATP设备应确保进路上道岔、信号机和区段的连锁。连锁条件不符时,严禁进路开通。敌对进路应相互照查,不得同时开通; 车站站台及车站控制室应设站台紧急关闭按钮。站台紧急关闭按钮电路应符合故障导向安全的原则;

18.1.9 车站控制室应设置紧急控制按钮,并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联动;当车站处于紧急状态或设备失电时,自动检票机阻挡装置应处于释放状态。

19.3.1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应实现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烟排烟系统,以及消防电源及应急照明、疏散指示、防火卷帘、电动挡烟垂帘、消防广播、售检票机、站台面、门禁、自动扶梯等系统在火灾情况下的消防联动控制。

19.4.5 地下车站的站厅层公共区、站台层公共区、换成公共区、各种设备机房、库房、值班室、办公室、走廊、配电室、电缆隧道或夹层,以及长度超过60m的出入口通道,应设置火灾探测器。

20.3.10 综合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主要联动功能: 火灾工况,区间火灾防排烟模式控制、车站火灾消防应急广播、车站火灾场景的视频监控和乘客信息系统的火灾信息发布功能;

21.2.4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之间应设置通信接口;火灾工况应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发布火灾模式指令,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应优先执行相应的控制程序。

21.2.5 防烟、排烟系统与正常通风系统合用的设备,在火灾情况下应由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统一监控。

21.3.3 执行防灾和阻塞模式应具备下列功能: 接收车站自动或手动火灾模式指令,执行车站防烟、排烟模式; 2 接收列车区间停车位置、火灾部位信息,执行隧道防排烟模式; 3 接收列车区间阻塞信息,执行阻塞通风模式; 4 监控车站乘客导向标识系统和应急照明系统; 5 监视各排水泵房危险水位。

21.7.6 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的信号线与电源线不应共用电缆,并不应敷设在同一根金属套管内。

22.6.1 乘客信息系统的数据线和电源线不应共用电缆,并不应敷设在同一根金属套管内。

22.6.3 数据线应采用无卤、低烟的阻燃屏蔽电缆。

23.1.7 设有门禁装置的通道门、设备及管理用房门的电子锁,应满足防冲撞和消防疏散的要求。电子锁应具备断电自动释放功能,设备及管理用房门电子锁还应具备手动机械解锁功能。

23.1.8 门禁系统应实现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联动控制。车站控制室综合后备控制盘(IBP)上应设置门禁紧急开门控制按钮,并应具备手动、自动切换功能。

24.8.1 控制中心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环境与设备监控、火灾事故广播、自动灭火、水消防、防排烟等系统。多线路中央控制室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

25.1.10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传输设备应采用阻燃材料。

25.1.15 当自动扶梯额定速度为0.5m/s,且提升高度不大于6m时,上、下水平梯级数量不得少于2块;当额定速度为0.5m/s,且提升高度大于6m时,上、下水平梯级数量不得少于3块;当额定速度等于0.65m/s时,上、下水平梯级数量不得少于3块;当额定速度大于0.65m/s时,上、下水平梯级数量不得少于4块;

25.2.8 当电梯兼做消防梯时,其设施应符合消防电梯的功能,供电应采用一级负荷。

26.1.7 站台门不得作为防火隔离装置。

26.1.8 地下车站站台门系统的绝缘材料、密封材料和电线电缆等应采用无卤、低烟的阻燃材料;地面和高架车站站台门系统的绝缘材料、密封材料和电线电缆等应采用低卤、低烟的阻燃材料。

27.3.8 地面接触轨应分段设置并加装安全防护罩。停车、列检库和双周三月检库线采用架空接触网时,每线列位之间和库前均应设置隔离开关或分段器,并应设置送电时的信号显示或音响设施。

27.4.2 车辆段的定修库、大架修库和临修库均不应设置接触网或接触轨供电。定修段需在定修库内进行升弓调试作业时,应在库端设移动接触网。27.4.14 油漆库应设置通风设备,并应采取消防和环保措施。库内电器设备均应符合防爆要求。

28.1.5 车站站台、站厅和出入口通道的乘客疏散区内不得设置商业场所,除地铁运营、服务设备、设施外,也不得设置妨碍乘客疏散的设备、设施及其他物体。28.2.1 地铁各建(构)筑物的耐火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地下的车站、区间、变电站等主体工程及出入口通道、风道的耐火等级为一级; 控制中心建筑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28.2.3 车站安全出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车站每个站厅公共区安全出口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应设置不少于2个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 地下单层侧式站台车站,每侧站台安全出口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 地下车站的设备与管理用房区域安全出口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其中有人值守的防火分区应有1个安全出口直通地面; 安全出口应分散设置,当同方向设置时,两个安全出口通道口部之间净距不应小于10m; 竖井、爬梯、电梯、消防专用通道,以及设在两侧式站台之间的过轨地道不应作为安全出口; 地下换乘车站的换乘通道不应作为安全出口。28.2.5 28.2.9 车站装修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地下车站公共区和设备与管理用房的顶棚、墙面、地面装修材料及垃圾箱,应采用燃烧性能等级为A级不然材料; 地上车站公共区墙面、顶棚的装修材料及垃圾箱,应采用A级不燃材料,地面应采用不低于B1级难燃材料。设备与管理用房区内的装修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的有关规定; 地上、地下车站公共区的广告灯箱、导向标志、休息椅、电话亭、售检票机等固定服务设施的材料,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难燃材料。装修材料不得采用石棉、玻璃纤维、塑料等制品。

28.2.11 车站站台公共区的楼梯、自动扶梯、出入口通道,应满足当发生火灾时在6min内将远期或客流控制期超高峰小时一列近战列车所载的乘客及站台上的候车人员全部撤离站台到达安全区的要求。

28.4.1 地下车站及区间隧道内必须设置防烟、排烟和事故通风系统。28.4.2 下列场所应设置机械防烟、排烟措施: 地下车站的站台和站台; 连续长度大于300m的区间隧道和全封闭车道; 3 防烟楼梯间和前室。

28.4.7 防烟、排烟系统与事故通风应具有下列功能: 当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应背着乘客主要疏散方向排烟,迎着乘客疏散方向送新风; 当地下车站的站厅、站台发生火灾时,应具备防烟、排烟、通风功能; 3 当列车阻塞在区间隧道时,应对阻塞区间进行有效通风; 4 当地面或高架车站发生火灾时,应具备排烟功能; 当设备与管理用房发生火灾时,应具备防烟、排烟、通风功能。28.4.22 通风空调系统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火阀: 风管穿越防火分区的防火墙及楼板处; 2 每层水平干管与垂直总管的交接处; 3 穿越变形缝且有隔墙处。

28.5.1 地铁公务电话交换机应具有火警时能自动转换到市话网“119”的功能;同时,地铁内应配备在发生灾害时供救援人员进行地上、地下联络的无线通信设施。

28.5.5 地铁应设置消防专用调度电话,防灾调度电话系统应在控制中心设调度电话总机,并应在车站及车辆基地设分机。

28.6.1 消防用电设备应按一级负荷供电,并应在末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当发生火灾而切断生产、生活用电时,消防设备应能保证正常工作。28.6.5 下列不问应设置应急疏散照明: 车站站厅、站台、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及楼梯; 2 车站附属用房内走道等疏散通道; 3 区间隧道; 车辆基地内的单体建筑物及控制中心大楼的疏散楼梯间、疏散通道、消防电梯间(含前室)。

28.6.6 下列部位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 车站站厅、站台、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及楼梯口; 2 车站附属用房内走道等疏散通道及安全出口; 3 区间隧道; 车辆基地内的单体建筑物及控制中心大楼的疏散楼梯间、疏散通道及安全出口。

28.7.1 地铁车站出入口及敞口低风井等口部的防淹措施,应满足当地防洪排涝要求。

篇2: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

11.1一般规定

1、对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电压等级的要求有变动, 并增加新要求。

2、新规范增加1.3、1.4、1.5内容:

11.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供电线路和传输线路设置在室外时, 应埋地敷设。

11.1.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供电线路和传输线路设置在地 (水) 下隧道或湿度大于90%的场所时, 线路及接线处应做防水处理。

11.1.5采用无线通信方式的系统设计,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线通信模块的设置间距不应大于额定通信距离的75%;

2无线通信模块应设置在明显部位, 且应有明显标识。

11.2室内布线

1、对塑料管的要求表述变为B1级以上的钢性塑料管, 增加可挠 (金属) 电气导管;

2、增加电线电缆的强制性要求;

3、对线路明敷要求的改变;

4、明确不同电压等级线缆的布线问题;

5、明确不同防火分区线缆的布线问题;

6、火灾探测器的传输线路负极线颜色由原来的单一蓝色增加了黑色;

篇3: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常见问题 探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从74年到今天已经走过了39个年头,经过多次的重编和修订,如今已经包含12章1个附录387条,强制性条文176条。是建筑消防行业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是我国建筑防火设计中指导工程建设的基础技术规范,是工程设计、施工和消防监督的依据和标准。本人从事建筑给排水消防已有十年,在执行《建规》的过程中,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思考,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和读者们共同来探讨。

1.《建规》第8.4.2 条第一款:“室内消火栓超过10 个且室外消防用水量大于15L/s 时,其消防给水管道应连成环状,且至少应有2条进水管与室外管网或消防水泵连接。当其中一条进水管发生事故时,其余的进水管应仍能供应全部消防用水量”。按照一般的理解及长期以来的做法,此种情况只要是底部成环即可,条文说明中也只是强调了2条进水管的供水可靠性。但是在实际工程设计中,一些审图机构和消防审查部门,要求多层建筑的消防立管也应连成环状,即室内消防管道立体成环。在已废止的旧版规范中,对于立管成环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新规范不知道什么原因缺少了这部分内容。笔者认为,消防管道成环的要求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供水安全,无论是水平成环还是竖向成环,最终保证的是检修的时候,停用的消火栓数量不至于太多,不会在火灾时产生过大的影响,即本规范第8.4.2 条第六款所规定的数量。所以,对于多层建筑,只要底部成环,并用阀门合理分隔,保证检修停用数量在本规范第8.4.2 条第六款范围之内即可,没有必要整个室内消防管道立体成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建规》第8.4.2 条第二款:“高层厂房(仓库)应设置独立的消防给水系统。室内消防竖管应连成环状”。此款的正常理解应为针对高层厂房(仓库)消防给水的要求,但是中间的连接用的是句号,在语法上又是表达的两个没有直接关系的意思。这里我们不妨参考一下《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的说法,《高规》在条文里跟《建规》一样,只是要求成环,但条文说明中却明确了竖向和横向都要成环。这里又要回到上面《建规》第8.4.2 条第一款的问题,一些审图机构和消防审查部门在此条没有确切说明的时候可能是参考了《高规》的条文说明。

继续分析,《建规》第8.4.2 条第一款要求成环,如果做与《高规》一样的理解,

即横管跟竖管都要求成环,那么第8.4.2 条第二款要求竖管成环的条文没有任何意义;如果第8.4.2 条第二款理解为所有的多层都要求竖向成环的话,那么此条文又略显多此一举,只要把第8.4.2 条第一款象《高规》一样,明确竖向和横向都要成环即可。另外,从理论上来看,与上述第一部分一样,消防管道成环的要求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供水安全,无论是水平成环还是竖向成环,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了。

所以,笔者认为,《建规》第8.4.2 条第二款中所指的“消防竖管应连成环状”只是针对高层厂房(仓库)而言。

3. 《建规》第8.4.2 条第三款:“室内消防竖管直径不应小于DN100”。此款的理解在条文说明中应该是表述的比较清晰。条文说明中写道:“2.多层建筑消防竖管的直径,应按灭火时最不利处消火栓出水要求经计算确定。最不利处一般是离水泵最远、标高最高的消火栓,但不包括屋顶消火栓。每根竖管最小流量不小于5L/s时,按最上1层进行计算;每根竖管最小流量不小于10L/s时,按最上2层消火栓出水计算;每根竖管最小流量不小于15L/s时,应按最上3层消火栓出水计算。

3.高层厂房、高层仓库室内消防竖管的直径应按灭火时最不利处消火栓出水要求经计算确定,消防竖管上的流量分配可参考表26选择。当计算出来的竖管直径小于1OOmm时,应采用1OOmm。”

条文说明中,已经把多层和高层两种情况分别列出,加以说明。意指高层厂房、高层仓库室内消防竖管最小不能小于DN100。但是,在条文中,此款是单列出的一款,室内消防竖管之前并没有定语,在《建规》的大背景之下,如果不充分理解规范的含义,只是死抠字眼的话,确实容易理解为所有建筑的室内消防竖管直径均不应小于DN100。而事实上,包括很多的设计人员、审图机构和消防审查部门,确实是这样理解错误的。

4. 《建规》第8.4.3 条第七款:“室内消火栓的布置应保证每一个防火分区同层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任何部位。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 且体积小于等于5000m3 的多层仓库,可采用1 支水枪充实水柱到达室内任何部位。”此款规定本身并无问题,在实际工程中也能很好的执行,但是现实情况下还有一种所谓“连家店”的建筑形式,即仅首层设有疏散口,层数为1~3层的小开间连排门面房。这种建筑现在在城市中非常普遍,如果此时要设置消火栓的话就出现了问题。设置在室内,则仅供本店使用;设置在室外,有专家提出过这种方案,应设置在室外店与店之间的公共部位,但是这样就将面临着盗窃、损坏、偷水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在北方,冬季的防冻也是很大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本人曾见过设置在店与店中间的隔墙上的消火栓,两面都可以打开,个人感觉从直观上看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他确实也破坏了店与店之间的隔墙,可能会导致火灾的蔓延。最后这个问题留待大家一起讨论吧。

篇4: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

1 整体性

GB 50799—2012将电子会议系统(简称会议系统)定义为通过音频、自动控制、多媒体等技术来实现会议自动化管理的电子系统,可包括会议讨论系统、会议同声传译系统、会议表决系统、会议扩声系统、会议显示系统、会议摄像系统、会议录制和播放系统、集中控制系统和会场出入口签到管理系统等(见图1,不包含会议电视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并对会议系统的各子系统从分类和组成、功能设计要求、性能设计要求、主要设备设计要求四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

根据会议厅堂规模和实际需求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子系统组合(参见表1)。

在会议系统工程中,会议讨论系统、会议扩声系统、会议显示系统和集中控制系统通常作为基本子系统,其余子系统则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在进行会议系统工程设备选型时,应将各子系统集成,并应保证各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良好的配接性。系统中同时包含会议讨论系统、会议同声传译系统、会议表决系统时,宜将它们进行集成。此外,可通过会议控制管理软件及集中控制系统实现对系统和其他电子设备便捷、高效的集中管理,其中,会议管理软件的功能包括:会场座席安排、主席台座席安排、会议信息管理、代表信息管理、传声器管理等;而集中控制系统主要对会场电子设备和环境设备进行集中控制。

在会议系统工程承包中常常将会场装修与系统设备进行分开招标实施,难以避免出现以普通装修替代建声装修、对建声指标无要求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会场使用效果。GB50799—2012要求,会议扩声系统设计应与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声学设计和其他有关工程设计专业密切配合。标准第13.3.1~13.3.8条对会议室建筑声学提出了设计要求,会议室应选用阻燃型吸声材料进行建筑声学装修处理,会议室声场环境应采取一定的声扩散措施,标准对会议室建筑声学设计的混响时间、环境噪声级、隔声量等声学指标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标准第13.3.1条强调,会议室建筑声学设计应以获取较好的语言清晰度为主要目的。标准第7.2.2条要求,会议扩声系统设计应具有保证会议语言清晰度的建声设计和电声设计,这将会议系统的质量主观评价演变成可用数字具体表示了。

2 安全可靠性

安全可靠性是会议系统设计的重点之一。根据GB 50799—2012要求,会议系统工程应选用稳定可靠的产品和技术,并应根据需要采取备份和相应的冗余措施,重要会议场所的会议系统应具有主机双机“热备份”功能。这里的主机双机“热备份”功能是指当主控的会议系统控制主机出现故障时,备份的会议系统控制主机可自动进行工作,而不中断会议进程。如果需要由人工来启用备份主机,则称为“冷备份”方式。

此外,标准中还有多个条款对会议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做了要求,如:

(1)对于有线系统,会议系统控制主机宜支持会议单元的带电热插拔操作;

(2)无线会议系统需考虑保密性和抗干扰要求,在同一建筑物内安装多套无线会议讨论系统或在会场附近有与本系统相同或相近频段的射频设备工作时,不宜采用射频会议讨论系统;无线会议讨论系统有保密性和防恶意干扰要求时,宜采用红外线会议讨论系统,采用红外线会议讨论系统时,应对门、窗等采取防红外线泄露措施;

(3)表决器宜具有防水性能,这是为防止因代表不小心将水洒入会议单元造成整个系统失效;

(4)会议签到机发生故障时,不应影响系统内其他会议签到机和设备的正常使用。网络出现故障时,应保证数据能即时备份,网络故障恢复后应能自动上传数据;

(5)大型和重要会议室的照明,会场扩声系统和会议显示系统设备供电,宜采用UPS不间断电源系统分路供电方式;

(6)控制室宜采取防静电措施;

(7)会议讨论系统和会议同声传译系统必须具备火灾自动报警联动功能。此条文关乎参会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是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3 数字化

数字化是会议系统的主流趋势。根据GB 50799—2012的要求,传声器或有线语言分配系统的通道选择器数量大于100只时,宜采用数字会议系统;会议单元到会议系统控制主机的距离大于50m时,系统宜采用数字传输方式。在会议扩声系统、会议显示系统、会议摄像系统以及线路设计等部分也都涉及到数字化。

以会议讨论系统电性能要求为例(参见表2),数字会议讨论系统的各项电性能指标要求相对于模拟会议讨论系统均有显著提高。对系统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所,宜采用数字会议系统。

4 结束语

篇5: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

1 总体上的修订原则:节能、减排和环保

1.1 从构件设计到结构设计

从以构件计算为主,变为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新规范中提出了“结构方案”和“结构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作为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完善了规范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在结构方案设计阶段,考虑结构方案对结构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应考虑结构的构件布置和选型的重要步骤。

1.2 高性能材料的应用

本次新规范修订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即为淘汰(或逐步淘汰)低强度材料(主要针对钢筋),推广高强、高性能材料在结构工程中的使用。例如:规范4.1.2条,对混凝土的材料强度等级的要求略有提高,用于基础垫层的C10不再列入规范混凝土强度等级表格中;规范4.2.1条,对钢筋的选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梁、柱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箍筋宜采用HRB400、HRBF400、HPB300、HRB500、HRBF500钢筋。这些要求推广了高强钢筋的使用作为受力的主导钢筋,限制并逐步淘汰335MPa钢筋的应用。列入具有一定延性的控温轧制的HRBF系列细晶粒热轧带肋钢筋,逐步形成300MPa、400MPa、500MPa三个钢筋强度等级的形势。

1.3 既有结构的设计

考虑到我国的建筑工程的现状,既有结构的加固与设计将成为我国未来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为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满足日益增多的既有结构的加固改造的需要,新规范中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原则(3.7)一节,并提出,既有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原有结构的现状,尽量利用原有设计的规定值这一原则。

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部分内容的修订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部分主要的修订内容有:

2.1 明确了可不考虑构件自身挠曲产生的附加弯矩影响的条件

在弯矩作用平面内,截面对称的偏心受压构件当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时即可不考虑构件自身挠曲产生的附加弯矩对构件承载力计算的影响:(1)当同一主轴方向的杆端弯矩比M1/M2不大于0.9;(2)轴压比不大于0.9;(3)构件的长细比满足规范公式(6.2.3)要求:l0/i臆34-12(M1/M2)。

2.2 对考虑附加弯矩影响的方法进行了修订

对偏心受压构件,当不满足规范规定要求时,需要考虑构件在偏心方向,由于构件自身挠曲变形而增加的控制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其弯矩设计值可按规范公式(6.2.4)计算:

当Cm浊ns小于1.0时取1.0;对剪力墙类构件,可取Cm浊ns等于1.0。

2.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部分内容的修订

在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中,主要修改了:

式中,对一般受弯构件,琢忆=0.7;对集中荷载作用的独立梁,取

2.4 补充了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关于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的修订,主要是补充了拉、弯、剪、扭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框架柱的设计方法。计算公式见规范公式6.4.17:(1)受剪承载力公式受扭承载力公式

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内容的修订

关于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内容的修订主要有:

3.1 不同裂缝控制等级的验算略有调整

裂缝控制等级为二级时,取消了准永久组合下的验算:滓ck-滓pc臆ftk;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时,最大裂缝宽度仍按公式Wmax臆Wlim计算,但对Wmax的计算修订为:对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效应计算;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效应计算。

Wmax的计算公式与原规范相同。

3.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的修订

新规范中增加了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长期刚度的计算公式,即规范公式

4 构造规定相关的修订

4.1 混凝土保护层的变化

本次规范修订中,对混凝土保护层概念进行的重新定义:结构构件中钢筋外边缘至构件表面范围,用于保护钢筋的混凝土,简称保护层。新规范中不再以纵向受力钢筋,而以最外层钢筋计算保护层厚度,规范8.2.1-2条明确表示,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8.2.1的规定;同时,旧规范表8.2.1中的数值也做了调整(偏大),为更合理的表示保护层厚度数值,对构件类型进行重新划分:新规范中按平面构件(板、墙、壳)和杆形构件(梁、柱、杆)分别确定保护层厚度数值。

4.2 钢筋的锚固长度表达式的修订

关于锚固长度,新规范修订过程中,明确了基本锚固长度lab表达,表达公式不变,但在计算基本锚固长度时用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上限提高到C60。当考虑施工方式和构造要求时,实际使用的锚固长度需进行调整,后用la表达,并给出计算公式:la=灼alab

4.3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的调整

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表格(表8.5.1)中提高了受压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调整为0.50%(500MPa)、0.55%(400MPa)、0.60%(300MPa和335MPa)。

对于结构中次要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当构造所需要的截面高度远远大于正在的需要时(常为基础底板),补充了其计算截面临界厚度的计算方法和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面积确定方法:

5 结语

以上是GB 50010-2002和GB 50010-2010版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主要修订的内容及个人在学习规范过程中的一点汇总。规范内容博大精深,想要学习透彻还需要深入研读规范修订专家等的著作,还需要将规范应用与实际工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摘要: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已于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针对新旧规范的主要变化内容进行了汇总和整理,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新旧规范的主要修订内容。

关键词:规范,修订,内容整理

参考文献

[1]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篇6: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

笔者此前曾发表一文《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第四章第二节绝缘导体的热稳定校验公式中K值之校验,发现该规范的第四章第二节有误,其一是铜的电阻率数据错误,其二规范第55页表4.2.2-1自相矛盾,其三第55页的表4.2.2-1,表4.2.2-2,K值计算公式和第12页的表4.2.2也是相互矛盾的。笔者曾试图将已经发现的错误改为正确数据,但即使将已经发现的错误全部纠正,仍然不能消除其矛盾,所以,在此进行探索,寻找其解决方案,暂不涉及规范修订的具体内容。

2 考察基础数据正确与否

如果K值计算公式没有错,基础数据没有错,计算过程没有错,那么规范各部分之间应该相互符合,没有矛盾。我们暂不讨论K值计算公式是否正确,首先把目光对准我们尚未考察的两个基础数据,这就是GB50054-95第55页上的单位体积热容量Qc(J/℃=mm3)和温度在0℃时电阻温度系数的倒数B值。我们首先考察Qc数值的正确性。

3 关于Qc的正确性

1)GB50054-95第55页铜铝的单位体积热容量如下:

铜的单位体积热容量为3.45×10J/℃=mm3

铝的单位体积热容量为2.5×10J/℃=mm3

为了将它们与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数据相比较,我们将其单位换算为热力学通常采用的比热单位:(J/kg℃)

根据《建筑电工手册》提供的数据,铜的比重为8.9g/=cm3

根据《建筑电工手册》提供的数据,铝的比重为

2)根据《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来计算铜和铝的比热。根据北京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教授的《热力学》和他的学生汪志诚先生的《热力学·统计物理》,热容量分为定压热容量Cp和定容热容量Cv,Cp和Cv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式中V表示体积(m3)

T表示开式温度(K)

ɑ表示膨胀系数

kT表示等温压缩系数

令Ks表示绝热压缩系数,则有Cp/Cv=KT/Ks=r/1

汪志诚先生在《热力学·统计物理》第七章第四节《能量均分定理》中写道:“应用能量均分定理,可以方便地求得一些物质系统的内能和热容量。”“以N表固体中的原子数,固体的内能为U=3Nk T,定容热容量为Cv=3Nk(7.4.10)。

这个结果与杜隆、珀蒂在1818年由实验发现的结果符合。通常实验测量的固体热容量是定压热容量Cp,而式(7.4.10)给出的是定容热容量Cv”“把实验测得的Cp换为Cv,将理论结果(7.4.10)式与实验结果比较,在室温和高温范围符合得很好。”

王竹溪先生在《热力学》第二章第10节中写道:“定压比热与定体比热,用符号Cp和Cv表示。这两种比热的数值在固体与液体相差很小,在气体相差很大。在实验装置中使压强固定是比较容易的,所以通常测量的比热都是定压比热。”

胡忠鲠先生在《现代化学基础》第五章第4节中写道:“1mol物质的定压热容称为摩尔定压热容,记作Cp,m;1mol物质的定容热容称为摩尔定容热容,记作Cv,m。类似地还可定义比定压热容Cp和比定容热容Cv。”“对于凝聚相(固相或液相),Cp,m与Cv,m近似相等。”

由于我们所研究的铜导线或铝导线属于固体,我们所研究的短路绝缘导体的热稳定校验在常温和高温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Cp与Cv近似相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汪志诚先生《热力学·统计物理》中公式(7.4.10)计算铜和铝的热容量。

3)运用《热力学·统计物理》公式(7.4.10)计算铜的比热。根据《热力学·统计物理》公式(7.4.10)

式中Cv表示铜的比热(J/kg℃)

N表示1kg铜的原子数(个/kg)

k为玻耳兹曼常量,k=1.380658×10-23(J·K-1),波耳兹曼常量数值见胡忠鲠先生的《现代化学基础》附录2〈一些基本物理常数〉。

我们注意到上面同时出现了摄式温度和开式温度,摄式温度是我们日常生活通常采用的温度,用字母t来表示,开式温度是热力学温度,用字母T表示,它们之间的数值关系是:

t=T-273.15并且△1℃=△1K

其含义就是对于同一种同样数量的物质,升高1℃和升高1K所需要的热量是相等的。

由公式(7.4.10)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求出1kg铜中含有多少个铜原子,我们就可以计算出铜的比热。

根据胡忠鲠先生的《现代化学基础》附录2提供的数据,原子质量单位u为1.6605402×10-27kg,查阅《现代化学基础》由北京大学张青莲院士提供的〈元素周期表〉,铜的相对原子量为63.546。因此,1个铜原子的质量应为:

因此,1kg铜的原子数为:

铜的比热为:Cv=3Nk

4)运用《热力学·统计物理》公式(7.4.10)计算铝的比热。根据《热力学·统计物理》公式(7.4.10)

式中Cv表示铝的比热(J/kg℃)

N表示1kg铝的原子数(个/kg)

k为波耳兹曼常量,

由公式(7.4.10)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求出1kg铝中含有多少个铝原子,我们就可以计算出铝的比热。

根据胡忠鲠先生的《现代化学基础》附录2提供的数据,原子质量单位u为1.6605402×10-27kg,查阅《现代化学基础》由北京大学张青莲院士提供的〈元素周期表〉,铝的相对原子量26.981538,因此,一个铝原子的质量应为:

1 kg铝的原子数应为:

铝的比热应为:

5)根据《现代化学基础》附录4〈一些物质的标准热力学函数〉(298.15K)的数据计算铜的比热。

根据《现代化学基础》附录4,铜的摩尔定压热容Cp,m为24.43(J·K-1·mol-1)。

1 mol物质是指这样一些物质,它们的计量单位是克,它们的数值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量相同,铜的相对原子量为63.546,所以1mol的铜就是63.546 g铜,所以铜的比热为:

6)根据《现代化学基础》附录4〈一些物质的标准热力学函数〉(298.15K)的数据计算铝的比热。

根据《现代化学基础》附录4,铝的摩尔定压热容Cp,m为24.4(J·K-1·mol-1),铝的相对原子量为26.981538,所以铝的比热为:

7)根据国际标准IEC865-1《短路电流效应计算》附录A的数据获取铜和铝的比热。

根据IEC865-1附录A提供的数据,

铜的比热为390(J/kg℃)

铝的比热为910(J/kg℃)

8)列表比较由各种不同渠道获得的铜和铝的比热。

9)由以上列表比较可以看出:来自《热力学·统计物理》,来自《现代化学基础》,来自IEC865-1附录A的数据虽然略有出入,但它们相差很少,而来自《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的数据却比其他来源的数据相差约104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第55页表4.2.2-1所提供的铜和铝的单位体积热容量的数据是错误的。

4 关于芯线材料在0℃时的电阻率温度系数的倒数B(℃)

1)根据《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第55页表4.2.2-1所提供的数据为:

铜在0℃时的B值为234.5℃

铝在0℃时的B值为228℃

2)根据《建筑电工手册》第659、660页提供的数据:

导电用铜在20℃时电阻温度系数分为软态和硬态两种情况,软态时电阻温度系数为3.952×10-3/℃,硬态时电阻温度系数为3.852×10-3/℃;它们的倒数分别为:软态时为253.165℃;硬态时为259.740℃。即B值在20℃时软态铜的数值为253.165℃,B值在20℃时硬态铜的数值为259.740℃。芯线材料属于软态,母线材料当属硬态。至于铜的B值在0℃时的数值应为多少,尚未找到任何依据。

3)根据《建筑电工手册》第659页、第660页提供的数据:

导电用铝在20℃时电阻温度系数分为软态半硬态和硬态三种情况,软态和半硬态时电阻温度系数为4.10210-3/℃硬态时电阻温度系数为4.03×10-3/℃。它们的倒数分别为:软态和半硬态为243.902℃;硬态为248.139℃。即B值在20℃时软态和半硬态铝的数值为243.902℃。B值在20℃时硬态铝的数值为248.139℃。芯线材料属于软态和半硬态,母线材料当属硬态。至于铝的B值在0℃时的数值应为多少,尚未找到任何依据。

4)根据IEC865-1附录A提供的数据:

铜在20℃时的电阻温度系数为0.0039/℃,其倒数为256.410℃;

铝在20℃时的电阻温度系数为0.004/℃,其倒数为250.000℃。

即铜在20℃时的B值为256.410℃;

铝在20℃时的B值为250.000℃。

至于铜和铝在0℃时的B值尚未找到任何依据。

5)来自《热力学·统计物理》的思考

汪志诚先生在第十一章第3节《金属的电导率》中写道:“金属的电导率与温度T成反比:

这个温度依赖关系与高温下的实验结果符合。”既然金属的电导率与温度T成反比,那么电导率的倒数电阻率就与温度T成正比,电阻率的温度系数应该是一个常量,电阻率的温度系数的倒数自然也应该是一个常量。

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金属电阻率及其温度系数》,作者为cjlong,这份资料证实,对于一部分金属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其电阻温度系数是一个常量,例如金属铱,锌,钴,镍,铬,锡,镉在0℃~100℃之间电阻温度系数是一个常量;铂在0℃~60℃之间电阻温度系数是一个常量;铅在20℃~40℃之间电阻温度系数是一个常量;但金,银,铜,铝,铁,铍,镁仅给出20℃时的电阻温度系数;而钙仅给出0℃时的电阻温度系数。因此,对于我们所研究的铜和铝的电阻温度系数的变化规律,还是找不到答案。所以,我们虽然找到了铜和铝在20℃时的电阻温度系数及其倒数B值,仍然无法求出它们在0℃时的B值。我们关于铜和铝在0℃时的B值的探索只好暂时止步。

6)列表比较)由于芯线材料属于软态,故仅列入软态值)

7)结论

由以上列表比较可以看出:虽然我们不能求出铜和铝在0℃时B值的准确数值,但是,我们看到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B值,尽管它们有的是处于0℃时的值,有的是处于20℃时的值,但是它们的数值差别不大,铜B值差别在8%~9.3%,铝B值差别在7%~9.7%,都没有超过10%,所以B值的准确度不会对K值的计算结果构成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忽略B值的准确性,放弃对0℃时B值的探索,暂时承认其在0℃时的B值是正确的。

5 试纠错

通过艰苦的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铜铝电阻率和铜铝单位体积热容量两个关键基础数据的正确答案。现在,我们将这两个正确数据代入《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第55页的K值计算公式,B值仍使用表4.2.2-1所列数据,以铜芯聚氯乙烯电线和铝芯聚氯乙烯电线为例进行验算。

1)以铜芯聚氯乙烯电线为例验算

基础数据如下:

铜芯电线在20℃时的电阻率为1.7241×10-5Ωmm

铜芯电线的体积热容量为3.45×10-3J/℃mm3

铜芯电线在0℃时的电阻率温度系数的倒数为234.5℃

铜芯聚氯乙烯电线的起始温度为70℃

铜芯聚氯乙烯电线的最终温度为160℃

通过以上验算,我们可以看出,正确的基础数据应该是:

铜芯电线在20℃时的电阻率p20应为1.7241×10-5Ωmm

铜芯电线的体积热容量应为3.45×10-3(J/℃mm)

将以上三个错误全部纠正,则《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第55页上的K值计算公式,表4.2.2-1,表4.2.2-2及第12页上的4.2.2之间,对于铜芯聚氯乙烯电线来说,就消除了矛盾,相互符合了,表4.2.2-1自相矛盾的现象也没有了。

2)以铝芯聚氯乙烯电线为例进行验算

基础数据如下:

铝芯电线在20℃时的电阻率为2.8214×10-5(Ω=mm)

铝芯电线的体积热容量为2.5×10-3(J/℃·mm3)

铝芯电线在0℃时电阻温度系数的倒数为228℃

铝芯聚氯乙烯电线的起始温度为70℃

铝芯聚氯乙烯电线的最终温度为160℃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正确的基础数据应该是:

铝芯电线在20℃时的电阻率为2.8214×10-5(Ω·m m);

铝芯电线的体积热容量为2.5×10-3(J/℃·mm3)。

[Qc(B+20)/p20]1/2为才是148

将以上三个错误全部纠正,则《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第55页上的K值计算公式,表4.2.2-1,表4.2.2-2和第12页上的表4.2.2之间,对于铝芯聚氯乙烯电线来说,就消除了矛盾,相互符合了,表4.2.2-1自相矛盾的现象也没有了。

3)由于《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第12页表4.2.2只涉及铜芯电线和铝芯电线,因此,本文对钢和铅的K值常用数据没有进行详细的验算,它们也同样会存在以上类似的三种错误。

6 结束语

上一篇:第一次去医院作文下一篇:XX镇2011年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