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承文明》心得体会

2024-07-28

读《传承文明》心得体会(共14篇)

篇1:读《传承文明》心得体会

传承文明,践行美德——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

文明的社会,需要有文明的我们。

———题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的民族。千百年来的文明礼

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向来就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礼

仪是我们自身的修养,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每个人所不能缺少的。

我的祖国真伟大

长城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象征,是中华华民族抵御外患,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审美情趣。中华文明可真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辉煌灿烂。

微笑面对每一天

微笑是什么,微笑是令彼此愉快的助推器,是直通人心的世界语,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灿烂生活的添加剂。微笑有着无穷的魅力,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却留下了永恒的回忆。早上起床时给自己一个微笑,洗漱时对着镜子来一个微笑,给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个微笑,让我们微笑面对每一天。

我是合格小市民

每一片乱扔地垃圾背后,都有一个公德心淡薄的人。社会公德心是温暖社会的良心,任何一个人一旦做出有损公德的事情,都将引起社会的公愤。不乱扔垃圾,公交车让座。。。都是我们应该做到的。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合格小市民!

勤俭节约不浪费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国家的昌盛,无不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也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从点滴做起。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从一点一滴做起,传承文明,践行美德,我们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华章!

篇2:读《传承文明》心得体会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苏轼、辛弃疾的便气魄如虹,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经典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

篇3:培养语感,传承文明

(1) 重视字词教学, 忽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 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翻译, 不注重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 重视句子篇章的死记硬背, 忽视文言文内在的韵律和节奏美感。

基于上述情况, 优美典雅的文言文被弄得支离破碎, 本来活泼的课堂气氛被搞得死气沉沉, 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虽然有些教师意识到现行文言文教学的弊端, 但由于先前的一套简单易行, 且应付考试尚可, 也就不思改进。针对现行文言文教学的弊端, 有必要对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重新审视。

一、确立文言文教学的原则

首先, 文言文教学必须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最足以自豪、值得称道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智慧、诚信、不畏艰险、热爱和平、尊师重教等。这些传统美德每每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融会于许多诗文典籍中。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发掘并光大这些传统美德, 让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教益, 从而提高素质。

其次, 文言文教学必须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浓缩了我国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维结晶, 蕴涵着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描写自然、抒发情怀、记载史事的历史精华, 而正是这些优秀因子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文言文教学的又一任务就在于引导、帮助学生汲取精华, 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扩大。

再次,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个学段阅读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 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浅显文言文的解说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确立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一) 应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 反复诵读, 把握思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阅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是整体感知的重要途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 引起共鸣。学生的口与耳会, 眼与心谋, 可使学生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阅读既是认知的手段, 又是感受体会感情和意境的方法。

思路是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脉络, 是有机可乘的。一般来说, 从人、事、情、理的角度去把握。把握了作者的思路, 就能较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也就能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探究鉴赏。

(2) 读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浏览, 其实质是通过展开思维、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 对文章进行最充分的感知、领悟和鉴赏, 并借助联想想象内化积淀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有读有思、边读边思,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老师应设置出最佳的问题情境, 刺激学生将作品的内容和社会生活相连接, 让作者的情感宣泄与自己的心灵相碰撞, 那么学生就会展开思维, 凝神思索, 进而披文入境, 由事见情, 慢慢地感受到文章的文学气息和人文精神。这种思考重在过程而不是终结, 追求的是主观状态而不是客观答案, 不要只注重字、词、句的讲解而忽略了整体的感知和理解, 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注重学生的背诵积累。《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 也是学习积淀语言的最佳时期, 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 损失将无法弥补。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是通过背诵和写作实践来实现的。为此, 除了课本要求之外, 我们要适当增加学生对精粹文言文的背诵量, 寻找一些语言表达典范、文化内容丰富、思想内容健康、便于吟诵记忆的文言文要求学生背诵。在背诵积累的过程中, 老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提高学生的语言分寸感、和谐感和书面表达能力。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我鼓励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古诗文运用到作文训练中, 对能够在作文中恰当引用古诗文的学生给予书面和口头表扬。

(二) 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宝贵遗产, 记录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等优秀人物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的实践、研究成果, 浓缩着智慧的结晶, 映射着理性的光辉, 体现着丰富的感情, 蕴涵着优美的意境, 体裁多样, 风格各异。这些作品不仅涵盖了广阔而深刻的思想领域, 而且表现出古人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杰出能力。许多篇章传诵千年而魅力不衰, 有些文句已融入现代汉语, 显示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对于这些文章的学习, 可培养学生的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有利于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为此在教学时,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分析和质疑, 不但就文章本身进行赏读, 还要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累, 拓宽思想视野, 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 品味语言。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意蕴和妙处进行语感分析, 领悟文章的意境, 唤起自己的审美体验, 引导学生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语言文字上, 做到口到、脑到、手到。结合课文, 不做架空的分析和讲解。通过语言文字来领会文章所表现的思路和整体思想,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 教师必须进行启发和引导,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范例和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地寻找揣摩、研讨那些语言典范。文言文的字词段落都可以进入品味的范畴。

(2) 想象和联想。一切作品, 无论它的语言形象多么强烈, 在书面上总是平面的、毫无生机的, 只有进入读者的眼里, 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想象, 才能激活, 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这种艺术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鲜明性、丰富性、持久性, 直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审美情趣的提升。

总的说来, 文言文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熏陶情操, 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只有这样, 才能不辱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

篇4:王鸿生:文明传承就是家族的传承

2016年1月,料峭的寒风依然挡不住教授温暖如春的笑意,标志性的络腮胡,时尚的船形帽,还没有开口就让人没来由地觉得亲。面对《人生与伴侣》记者关于好家风好家训的采访,王鸿生教授很有感触地说,河南省委宣传部和你们杂志社一起发起的这个活动,非常及时而且有意义,好的家风和家训的传承确实很有必要。

我现在带博士,也经常接触一些年轻人,时间长了,我就发现这样一个反差,可以说,现在我们的家长都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对下一代的学习爱好都非常了解,可孩子们却对自己的父辈一无所知,更不用说上两代三代的家族的情况。

举个例子来说,年轻人能列出穿越剧中雍正的一众妃嫔,能侃侃而谈某朝某代的“那些事儿”,却对父辈的故事完全没有兴趣。你要想跟他们聊聊“我们年轻时候的那些事儿”,他们一准一脸的不耐烦。电视中以父辈青春为题材的知青剧虽然也走红荧屏,却在网络点播中远远不敌宫斗穿越剧。这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的常态。

很多年轻人说,对父辈的故事不感兴趣,是因为上一代人的生存哲学过时了,当下的年轻人有自己的生存焦虑,其中许多问题父辈不能理解,也给不出答案。而其实,代代相传的经验蕴含着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许多关于未来的方向感,恰恰存在于父辈的历史感之中。

所以,家风家训的传承就尤为重要。在古代,家族家谱的故事,可以说在孩子刚刚懂事时就要灌输给他们的,对于家族的历史,子弟们往往了如指掌,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慢慢都会形成自己对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所以,当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父辈的问题时,都会从自己的经验里找出轻松应对的办法。

包括在感情生活中,现代的年轻人往往向往那种速食的爱情,不了解父母为何因舒婷或者普希金的诗而牵手偕老,为何因一个热切的眼神而魂牵梦绕,那种热血沸腾投身国家建设的理想信念,在孩子眼里更显得“不可思议”。可以说,这就是文化的断层、传承的断代。

父辈精神的滋养

“忽视自身以及与自身最相关的东西,是信息爆炸时代很多人的通病。”王鸿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房子、车子、婚姻、家庭等话题,往往形成“横向包抄”之势,让年轻人疲于应对,以至于找不到方向,而方向感有时恰恰存在于父辈群像构成的纵向历史感之中。

父辈青春题材的编剧大多是父母的同辈,他们将自己的经历、对人生的感悟转化成文字和影像传递给后人。父辈一代人生命中的美好,正在被影视剧更多地发掘。换一种眼光对待父辈,年轻人就会有收获。

用当下眼光看父辈,你会以为他们的一生中所有的幸福和不幸,都是为了柴米油盐。其实是我们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其借“穿越”逃避现实,不如从父辈精神中找寻解决问题的灵感。或许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父辈的奋斗、对未来的寄托,都给出了指向。也许当我们更深地了解了父辈祖辈,看到了他们所看到的风景,我们才会从这些风景中,发现更多精神的滋养。只要读懂父辈,哪怕试着去读懂,就能体会到一代人的奉献以及社会的积极改变。家风的延续和传承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家庭的传承很重要

王鸿生教授还说,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传承到现在,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只有每个家庭把自己好的家风家训传承下来,整个社会的文明才有机会传播下去。中原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起到了非常卓越的作用,贡献也非常大。清代以后,文化中心往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一代发展,而在宋代以前,中原地区出的人才是非常多的,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个例子吧。1990年左右,当时南阳著名的作家乔典运在西峡邀请我们开个理论研讨会。一天傍晚,我和那些老作家一起在县城散步,夕阳洒在干净的街道上,显得非常安宁美好。这时我们发现,这个县城里的每家铺子、商店甚至住家,门口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有狂草也有工整的楷书,功底都很深厚,内容各不相同却寓意美好。当时我们都很欣喜,这个位于中原一隅的小小县城,竟对文化的传承保存得如此之好。而我们现在的春联,基本上都是印的,内容千篇一律,自己根本不写也不会考虑里面的内容。而其实,春节贴对联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是祝福、期许,蕴含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个传统,西方就没有对联,更没有书法艺术。当很多大城市里春联仅仅变成一种象征的时候,在这样的一个小县城,却得到了这么好的保存和传承,确实令人非常欣喜。

对于我来说,我自己看中的礼物,印象深的有三样:第一件,当年我在兰考插队,离开时,村里的大嫂给纳的鞋垫,我从1972年离开时用到现在,几十年了也没有用完,每次看见它,都会想起那时的岁月;第二件,母亲去世时给我做了两双线袜,非常厚,到现在天冷我熬夜时还会套上,非常暖和,仿佛还带着母亲的体温;第三件,是我的一个学生送给我的,穷人家的孩子,母亲想给老师带点东西表达一下心意,就亲手织了两双绒线的鞋子,在屋里穿的。我很珍惜,到现在也舍不得穿。现在的人走亲访友,都会从商店里买些茶叶、营养品之类的东西,可我觉得,这些看似昂贵的东西不如一双亲手纳的鞋垫来得更有诚意、更让人感动。因为,这里面的一针一线,有人的心血、灵魂和感情在里面,想起来就觉得很温暖。现在这种蕴含感情的东西越来越少。如今的年轻人觉得孤独、压抑,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跟我们传统文化中很多美好的东西越来越多地流失也有很大的关系。

汉民族是一个特别注重传统的民族,在中国,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史书,从《史记》开始,史传文化非常发达,很多地方也注重地方志的修撰。最近这么多年,许多家族也开始修家谱、祖志这种民间非常有营养有传承的文化,它不应该成为化石,而应该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只要这些东西做得足够好,我们的家风家训中一些好的东西就能够传承下去。

(王鸿生: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态度的承诺》《无神的庙宇》等作品。)

篇5:读《传承文明》心得体会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名族的脊梁。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苏轼、辛弃疾的便气魄如虹,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经典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

文学,当我真正地走近她之后才发现,千百年来,她承载了人们太多太多或喜,或悲,或豪壮,或婉约的情感,使人们心中的话语得以倾诉,更是拉近了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得人类文明的车轴不停地向前滚动。江水滔滔,荡涤了风花雪月的旧梦;滚滚黄沙,湮没了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文学那其间的悲欢恋情,却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文学那之中的奇句妙语,却如泉涌,如露凝,读起仍口角噙香。于是,在缤纷的文学艺苑之中,我爱觅几朵奇葩,去细细品味那亘古的芬芳。

篇6:传承文明学习心得体会

"为什么不挂中国国旗?学校如果不道歉,不纠正错误,我们就罢课,绝食。”这是19元旦那天,中国留日学生吴玉章带着中国学生,我校方负责人,提出抗议时所说的话。他们誓死力争,日本校方只好承认了错误。从这里,我看到老革命家吴玉章等是多么的爱国。我们应该像前辈那样爱国、卫国。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过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将水稻产量从每亩三百公斤提高到每亩五百公斤以上。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都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的根在中国。”那又是怎样的爱国情怀?

“大丈夫四海为家,一辈子守在家里,不是我的志愿。”这是十二岁的少年冯如准备出国谋生时和父母说的。他来到美国,刻苦学习机械、电学等各种知识和技术。在19冯如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飞机,航程超过了最早发明飞机的美国人莱特兄弟的首次纪录。在异国他乡,在那个科学还不发达的年代,他能制造出飞机,实属不易。是什么原因让冯如想造飞机?是他的爱国精神。当他看到1904年祖国东北被日俄侵略,中国人被人任意屠杀的时候,他非常气愤,决定研制飞机,然后驾机回去,报效祖国。虽然冯如回国后,在一次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牺牲,但是他的事迹让许多中国人看到——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情,中国人也能办到,甚至比外国人办得更好。冯如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存。

为了人民安康,祖国强盛,古今多少仁人志士呕心沥血,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汉朝时的霍去病说:“匈奴不灭,无以为家。”宋朝爱国将领岳飞“精忠报国”。汉朝使臣 “苏武牧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革命烈士夏明翰的慷慨誓词。正是这些英雄们的付出和牺牲,我们才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也许我们没有机会为祖国赴汤蹈火,但是,在在国家利益和尊严受到损害时,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篇7:传承文明学习心得

教师:曾从娥 在这个假期学校安排我们学习了教师继续教育读本《传承文明》感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对贵州教育精神、贵州教育之歌、贵州教师誓词、弟子规、传统节日介绍、我国法定节日介绍、千字文、百家姓、声律启蒙等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对教师职责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圣神的责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圣神的职责。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传承文明、勇于创新、终生学习、不断进步。为全体学生的美好未来奉献全部的智慧和力量。牢记这份职责联系工作实际明确目标,不辱使命,勤奋努力工作。

二、对弟子规和传统节日和法定节日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弟子规则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根基,每一个人都能从中了解到应当如何做人。

书中介绍了春节、云霄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情人节、中元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腊八节十个传统节日。其中我对春节记忆最深。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通常有腊八粥、年糕、饺子、春卷、元宵等节日食物,还有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爆竹、压岁钱等习俗。介绍了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十个我国法定节日。,与此同时,发挥教育的功能,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文化,让学生们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且我想根据自己所任学科和个人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和生活的各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结合节日和当地的一些民俗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三)利用多种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教育。

篇8:读《传承文明》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是永恒的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将到来,它是考验党员干部作风的一面镜子,希望每一个党员干部都经得起考验,愿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端”“舞”“洁”。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在中国民间,老百姓很看重开始这个时间段,万事开头难、开山之作最费力、婴儿学走起步难等就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最开始往往也是最难的。党员干部要从严要求自己,过一个风清气正的节日,就要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该收的红包坚决不收,不该吃的饭坚决不吃,不该表的态坚决不表,党员干部只有只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端正自己的行为,慎言慎行,才可能成为一个好干部。

“舞”字指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党员干部不是艺术家,表演各种姿势就大可不必,但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今天,党员干部要长袖善舞。要舞好敢于担当、敢啃“硬骨头”的开山斧,舞好服务群众、发展产业的“指挥棒”。党员干部只有这样撸起袖子加油“舞”,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篇9:读《传承文明》心得体会

第一只:“信念粽子”,广大党员干部应坚定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一颗好的粽子,需要用心去准备和制作,如若不然,只能是一颗散的、不成型的粽子。党员干部当以信念之“叶”紧紧地包住自己的赤诚之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最考验一个人信念是否坚定,往往是看在黎明黑暗之际,是否仍能感受光明。在脱贫攻坚与疫情防控的“联考”中,广大党员干部当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对政策理论的学习领会,培养优良的政治品格,补足精神之钙,做清醒者、明白人。疫情防控中党旗迎风飘扬,无数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定理想信念,迎难而上,在峭壁之颠绝处逢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夺取了疫情防控阶段性伟大胜利的辉煌 篇章。

第二只:“担当粽子”,广大党员干部应坚决担当作为,做到“不兴伪事兴务实”。

一颗粽子由叶、米、线、配料构成,每一种材料都有着自己的责任,缺少任何一种材料,都不可能构成一颗完整的种子。党员干部就像构成一个粽子的一种材料,却又是千千万万个粽子中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粽子中有着不同的责任,却要相同的担当。作为群众的“火车头”和“主心骨”,党员干部应时刻把“担当”扛在肩上,积极地为群众想办法、解难题、谋出路、闯贫关,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把关掌舵,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广大党员在与群众相处中,需要务实的担当,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情,以不怕事、不揽事、不丢事、不忘事的担当,为百姓谋实事,为百姓谋发展。

第三只:“奉献粽子”,广大党员干部应坚持利民为本,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

粽叶有大小,参差不齐,若遇大叶,须裁剪叶周,方能放好粽米,保证不撒不漏。党员干部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也得尽心尽力,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才能安置好百姓的心。高尔基曾说:“要使周围的一切都大放光彩,自己也应该像蜡烛那样燃烧。”广大党员干部要能为百姓吃大苦、耐大劳,出大汗、尽大力,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在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路上彰显党员特质,在攻坚战场挥洒为民情怀,用智慧谋划脱贫思路,用激情践行“四个意识”,用脚印丈量对党忠诚,把民生保障放在第一位,紧紧团结带领群众,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因地制宜地搞产业、搞养殖,想百姓之所想,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良好的作风纪律,勇于奉献,在工作岗位上寻找乐趣,从而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第四只:“学习粽子”,广大党员干部应坚持好学不倦,做到“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

篇10:读《传承文明》心得体会

中国是一个有这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值得我们世代相传的。

最近,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中华的文化成果灿烂辉煌:秀丽形象的中国字、影响极大的四大发明、那一篇篇富有哲理的论文、那一座座宏伟辉煌的建筑……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竟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果,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继续创造出过更加灿烂的物质文化成果,让中华的灿烂文化得到继续传承!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层出不穷的人物:孔子、老子、李白、苏轼、屈原……他们留下的光辉著作、智慧结晶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好好品读他们的这些作品,学习他们作品中渗透出的这些可贵的思想、道理、品德,用这些好的思想、道理、品德来约束、规范自己,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不道德、不正确的地方,并把错误的思想、行为改正,做一个正人君子!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个弟子叫颜回。有一回,颜回等弟子和老师不幸被困了。颜回见老师一副饥肠辘辘的样子,便十分懂事地向人乞讨了一些米煮饭给老师吃。他把一大碗干净的.米饭全给了老师吃,自己却仅吃了一小口沾有炭灰的米饭。可见颜回的品行是多么的高尚啊!他这种尊敬老师的品质是值得我学习的!我们中国自古就有许多优秀的品质、精神、美德,是最需要我们传承下去的。假如没有这些精神文明,我们中国也许就不会有如此灿烂的今天!团结爱国、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尊师爱亲、关爱他人都是我们中小学生需做到的。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教育我学会礼让、尊敬长辈。是啊!其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美德、精神和品质。我们应该把这些践行在生活中:吃饭时要等长辈吃了才能吃;能礼让的时候就礼让一下别人;在学校努力学习,虚心请教老师问题;别人有困难能帮就帮;真诚宽容地与人交往: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

篇11:读《失落的文明》心得

大三――陈玲

我十分喜欢看书,喜欢的程度可以说是十分的疯狂!因为,我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所以,一旦有空,我就会下载一些书在手机上看或是买一些励志的书来看。就好比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在乐购买了三本国外文明的历史书,最让我深刻的是《失落的文明》这一本书,里面有一个历史让我好深刻,加上过年的节日气氛,让我对它十分的喜欢,我是看完又看!现在不妨来说说我的《失落的文明――节日欢腾的背后》为什么使得我如此的喜爱!

其实,它里面有一句话让我最深刻:“即使节日的度过会浪费很多资源,但是结果见证是价值的值得”,历史中的印第加帝国每一个月都要过三个宗教节日而且常常持续。通常有一个主节长达一周之久,每一年的节日加起来一共有120天。节目的内容五花八门。而且遇到特俗的情况,例如:“干旱、地震、开战等等特殊情况”都会展开一系列的节日庆祝或是祈祷。我感慨古时人们的节日氛围,它让人们了解的当时的风俗以及历史,从这一点,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一个很深的.体会!现在,每一位小孩对于历史、对于习俗的了解是十分的麻木,为什么说麻木呢!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没有亲身的去了解、幼儿没有置身去感受,得出的认识是十分的小!所以,无论是那一个节日或是国外的,只要它关乎到小朋友日后对世界的认知,我觉得就有必要要让要让幼儿学习,曾经听到很多人说:“就算是有历史,都要有实物或接近的建筑物才可以教育幼儿去理解。”但是,试问一下!等到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是博士,你总有学到历史的机会吧?到时,难道说感受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上课就要坐飞机去到井冈山吗?到时候不仅仅是浪费资源那么简单了!好像我说得这样有点矛盾?其实不尽然,矛盾是有的,但是在乎自己的看法!所以,从这《节日欢腾的背后》我得出的是两个互相联系而又互相矛盾的生活观点:“一、知识无国籍,有利于认识世界的要学习!二、是要创造环境!”

上面已经说了学习无国籍了,下面就要说说创设环境了!

在印加帝国每一个节日到来之前,国家的管事人就会去邻国进行观察,把别国的节日欢腾节日的气氛记录下来,以便自己也能将不同的好的元素也加入到自己国家的节欢庆中去。从这里,我想我们每一位幼儿教育的工作人员都会想到创设一定的环境,融合不同的元素将世界的知识来认识,那就要到不同的地方学习,这样可以增进知识丰富自己的同时也可以让幼儿从中感受不同的知识!

篇12:读《传承文明》心得体会

教师:刘小庆

近日学习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该文章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多次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首先应该从我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是不是能够举手关上呢?当电池用完后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呢?当购物时能否自觉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我们究竟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

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个单位,每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篇13:传承中华文明作文

老子曾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便是水的韧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便是草的韧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分开慢慢的历史长卷,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坚韧的中华儿女,他们的脊梁承载了中华任性,文明撑起了中国的万里河山。坚韧不拔一词出自苏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因为颇有才华,早期得到了文坛豪杰欧阳修的赏识,他的前半生仕途走得很顺利,但是他的,但是在他43岁的时候卷入了乌台诗案,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文官去做五官,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但是他没有因为困境而因此消沉,反而写出了许多豁达致辞她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此消沉,而是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有着中华文明所传承下来的韧性的高贵品质,他的诗句和品质也成了我们千古传唱。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如今的时代,我们中华文明的韧性也从未消失。凉州山间,一场火灾在艳阳高照的四月夺走了几十条鲜活的生命,这些消防员用他们年轻的身躯肩负起了保护着绿水青山的责任,他们用他们蓬勃的命展现了中华儿女坚韧的性格。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在浩瀚历史长河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兼收并蓄,才有了流传千年的韧性而闻名中国新青年在继承先辈的品质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强化自己富裕文明更强的韧性。

篇14:播种文明 传承美德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中学xx班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播种文明,传承美德》。在我们学校通道走廊上的黑板上常常会出现认领启事,认领的东西有衣服、餐卡、甚至钱物等等。这些同学家里大多不太宽裕,几十元钱对于一个农村里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他们对于这些“拾金”却能“不昧”。我校团支书莫老师常说:这些学生将来一定会很富有,不仅是在经济上,而且是在思想和精神上。

著名的词作家闫肃曾说:“一个人要想成功应该具备四分——天分、缘分、勤奋、本分。”这些学生的做法就是本分呀!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学生的表现就是厚德啊!

古谚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取之有量。”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在这样的道德规范指引下,千百年来,我们的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传承,并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发生嬗变,逐步出现异议,而在“拾金不昧”这个问题上,更是争议不断。我们说,几十元是一道考题,来自贫困家庭的谭中学生用实际行动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一个贫困生用一颗金子般的心阐释了中华美德,一个本分善良的学生诠释着诚信的真谛,一个在他自己看来最平常不过的举动却见证了一个不染尘埃的灵魂!

“厚德载物”。的确是这样,厚德方可载物,国家要以人为本,所以,一个国家中人最重要。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优秀品质,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三年前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印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这是为什么呢?真正值得我们反思啊!老师们,同学们,以上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社会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社会,国家文明程度.古有孔融让梨,木兰代父从军;今有雷锋精神,舍己为人.这一切一切,都是文明行为标志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礼仪之邦,因为中华民族温文儒雅,落落大方!因为中国人民见义勇为,谦恭礼让!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世界迅速变化着,可美德的传承是不变的。我们希望古代贤人可以欣慰的看到,不只是社会科学在进步,人文素养也在提升。

可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乱插队,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这些词汇似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然而,我们脚下的这片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礼仪发源之地,凭什么蒙受这样的耻辱。这种现状只能由我们自己用实际行动来改变。那我们又是如何去做的呢?

是的,我们不要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自己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的修养。看看校园内的垃圾,想想我们距离文明到底还有多远?听听周围同学的语言,想想我们距离文明到底还有多远?反思过后,我们该怎样呢?是的,我们该努力了,努力做一个文明之人,努力营造一个更加理想和谐的校园。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立健康人格的基础,也是顺利学习的前提。但在我们一些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㯒不和谐的纸屑,尤其是星期

六、日,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如有的同学在教室、走廊里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挤挤,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忽视了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只要我们重视日常小事,培养良好的品质,才会有文明的行为,从而创造出有序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传承文明》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文明传承06-04

雅言传承文明04-27

用心传承文明07-03

传承中华文明范文05-24

感恩重阳传承文明06-30

学习经典传承文明07-22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09-26

中华文明我传承06-20

传承文明追求卓越05-24

传承家风创建文明家庭04-26

上一篇:提高儿童注意力措施下一篇:幸福藏在生活的每一天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