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2024-09-07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有哪些(精选12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一)采取一切可实施的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以讲诱导法。这种方法就是指通过教师给学生讲述某一些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童话故事、一些名著等等,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出来,让学生有阅读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教师要和学生一道进行阅读、写读后感等等。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要用自己的阅读情况实打实地感染学生,让他们爱上阅读。

3.赏识激趣法。教师要对那些喜爱阅读的学生进行鼓励,要多多夸奖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阅读的热度。平时也要多举办一些“读书小明星”的评选活动,并给出色的学生一些奖励,由此来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要给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小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周围是图书的世界,那么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拿起书进行阅读。因此,我们教师要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我们可以将教室装扮成小型的图书馆,让学生沉浸在书的世界;可以在教室挂上激励学生多读书的名言,让教室中充满着文化的气息;还可以每一周抽出几节课的时间专门让学生进行阅读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就能够深深地被环境和氛围打动,能够主动地进行阅读。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学会正确的阅读步骤

正确的阅读习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形成习惯之后,也就会下意识地按照自己的习惯走。学生的阅读步骤应该分为以下三点。

1.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单词。并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先教学生怎么读,怎么解释。然后在让他们默读文章,在每一段之前标上序号,对段落分段,画出每一段中心句。在他们读完之后,和他们一起分析每一段中心思想。

2.在分析文章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讲一下当时的背景,这样可以使学生大致了解到文章中的某些形象词语的言外之意。之后创设相应的情景。让他们进一步身临其境,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看看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3.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也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开阔一些,不能禁锢他们思想。对于课后的问题也是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但是也要告诉他们答案不是的。

(四)传授给学生正确地阅读技巧,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

我们应该遵循与课内外相互结合的原则,并让学生学会阅读的顺序,即一般应用程序类,第一次阅读初感觉文章的表明意义,第二次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感受作者的隐含情感,第三次阅读评论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作目的等等。通过这样的阅读途径,学生也能自己进行阅读。

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正确地阅读。

篇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一、读写结合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里,多读和多写非常重要。这是扫除阅读障碍的一步,也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一步。初次读文识字,可以是各自自学,可以是小组自学;可以先识字后读文,可以先读文后识字,也可以边识字边读文。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今天的识字教学,不应满足于学生会说字形结构,会照本抄写,或是会组几个词,而应更好地发挥汉字的表意功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思考、想象、描绘能力,用最科学的方法识记,而且认认真真地写好每一个字,并且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

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就会活跃,表达能力强。读,首先要教学生会读课文,会读生字等。读书不能满足于学生读通课文,而要使他们能够做到反复地不厌其烦地用心地读,读出各自的疑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生字要勤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只有词汇越丰富,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写出优美的文章。

二、角色互换教学法

角色互换教学法是指在适当的课堂上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让学生自己以一个老师的角色来教学生。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采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角色互换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自己来教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哪个部分的知识点不容易理解,能更清楚地知道用什么方法教才能使学生更明白、更易接受。

三、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教学能够迅速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多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经验等方面的故事,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增强观察、质疑、判断、推理的能力,引导他们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

四、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能达到“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

五、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1、要适应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教育和言语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工具性学科。语文学科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间接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为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教学时要适当地采用读写结合法、情境法等。此外,小学语文教学的每节课都要体现总的教学要求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脱离了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就失去了服务的针对性。

2、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素质发展

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的因素。如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多采用角色互换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有利于学生方方面面的素养得到发展,要以能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学生为目的,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

3、要考虑教师的水平与特长

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一般来说,教师往往喜欢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他就越能找出最适应特定教学情景下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师本身的特性允许他可以着重运用某些方法。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乐趣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教师在课堂上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

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中,;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毛病,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有开放理念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不是学生学习监督者和控制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合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教师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侃侃而谈,充当主角,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感受成功的愉悦,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日益深入,过去那种追求学生整齐化发展的做法将不合适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将被当做一种教学资源。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从而达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成为教学的主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不同的服务,力求让教师、教材、课堂教学都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二、钻研文本

新课程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教师自身要吃透文本,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否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是一句空话,‘人文’也就是废话,只能是毫无价值的楼阁吧了。

我执教了多年的语文,但每教学一篇新的课文,总是这样做的:首先读一遍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难不理解的词语,查字(词)典解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在一旁作上标记。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我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

另外,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材上作好标注,并且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好。重点词句的含义,写在一旁,课堂上参考。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已经掌握清楚了,我才开始写教案,而且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

一篇课文应该怎么上,我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对于不同的教师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把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否则说什么也是毫无意义的,做为一个教师,你教学语文首先就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放哪个在第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比传授学生的知识更为重要。但是,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这可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利用创设的情境来提问,这样做往往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善于利用这样的发方法,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发展智力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鲜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如果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故事时,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手段

一、加强师生互动对话,调动学生主动性

作为语文教师,要知道自己应在什么时候运用机智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真正放飞自己。同时,还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将自己变成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共同探究。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如果按照一般的程序实施教学,学生的情绪也只能一般化,不会特别高涨,如果有学生提出分角色朗读文章时,教师应立即改变教学思路,让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在学生声情并茂、有形有色的朗读中,所有学生都纷纷融入课文情境,感叹乌鸦的愚蠢、狐狸的狡诈。

此时,也许教师认为已经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但是一位学生的声音再次点燃了教师的灵感火花:“老师,我不认为乌鸦是一个好妈妈,它已经找到肉了,可是没有立即给它的孩子吃,而是自己叼在嘴里,所以它一定不是一个好妈妈。”无疑这位学生的声音让教师大感意外,没想到学生会思考的这么远,于是可以顺藤摸瓜,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辩论会,题目就是“乌鸦到底是不是好妈妈”。这时候,学生们都热情高涨,思维就像是脱缰的野马。

有的说乌鸦没有“尊老爱幼”;有的说乌鸦可能已经累了,想先休息一下;有的说乌鸦的孩子可能已经睡着了;有的例举出自己妈妈疼爱自己的范例;有的认为乌鸦想要炫耀自己;还有的说狐狸没有错,如果再不吃肉,可能就会饿死了;此时,就有学生提出相反意见,认为狐狸再怎么饿,也不能骗取别人的劳动果实,这种行为是不对的。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无边的,思维方式也相当有创意,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如何拓展了。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的时候学生会因为教师的原因去学一门课程, 这就是“情感”的原因。 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离开感情的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质疑。

1、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耐心和信心,多给予他们一些表扬。

2、关心鼓励。 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表扬与激励学生,尤其对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加他们的信心。

三、运用试教法

所谓的语文试教法就是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让学生充当教师来给其他学生授课,当然这种试教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来说还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选择题材的时候要尽量挑选难度较小、理论性不强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一个小场景或者是课后的一道练习题。小学语文试教法的优势如下。

1、通过角色转换,使得学生由“被教”转变为“教人”,这种改进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

2、试教法能够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无形中促进了师生间的联系,而且在试教的过程中,教师同样享有“学生”的身份,这样平等的关系更贴近学生,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赖和认可。

3、试教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在试教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整理材料、如何备课,并且还要学习如何以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组织教学,通过对学生各方面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授课实践使他们能够更早地进入教师的角色,克服胆怯的心理,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从而体会到教师的苦与乐。

四、依所讲课文而设定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1、引进课文背景教学,让学生在了解课文背景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样的课文适合伟人故事、科学家故事等的教学。伟人故事要跟学生交代这个伟人的主要事迹,和对我国的贡献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等等。科学家的故事,要交代这个科学家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和这些科学贡献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进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得更多,而且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和老师所讲的知识。

篇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1以人为本,根据高中历史教材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以师授生受的单向式教学方式为主,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身心俱疲,而学生却感到毫无兴趣,听得昏昏欲睡,考试前就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等高考考完了,就把学过的历史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提高历史内涵和人文素养。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一改过去全用文字排版的呆板面孔,用绿灰、紫灰和黄灰色等淡雅沉稳的色块来切换教材不同内容的各个界面,并配以与教材文字内容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的照片,反映历史事件的插图,以及关于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等等,以象征历史风云的双勾线云纹,作为版面的页眉和页脚,既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又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给读者既一目了然又赏心悦目的感受,充分體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感到历史所记载的内容不是古老陈旧而枯燥无味的理论,而是汇集了一系列活生生的人物和真实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涓涓细流而成的历史长河,让学生便于记忆和学习。因此,教师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结合“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教学,并通过讲历史故事、猜谜语,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演历史课堂剧,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历史内容的如《大汉天子》、《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建国大业》等电影和电视剧等,拓展课堂教学容量,有效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地享受历史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不用死记硬背就理解掌握并巩固历史知识,并沉浸其中,形成越学越有兴趣的良性循环,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将来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转变教学理念,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理念是顺应新课改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性被扼杀,从长远看学生还谈何发展。新课改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从学什么到知道怎样学,课堂的教学鲜活了起来。

3依据专题式体例,精心准备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编写上打破了原有的章节体系,突破了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以模块为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历史合编为系统,组织性跳跃性强。由此可见难度比旧教材要大的多,因此教师要认真的研读新教材。把握好课本的整体性,每单元的系统性,每课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备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上网,阅读相关的优秀教学设计,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筛选;也可以和同事共同备课,学习别人的闪光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尽力使课堂丰富且效率高。

4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探疑和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全面提高人文素养。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另外,教师若仅有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还不能保证把课上好,只有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感人至深,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反思与置疑

教学反思是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又一突出特点。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在哪里,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积极,学生在学习中还有哪些困难,如何补救,下一课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可归结为:

5.1教材处理意见。如《欧洲一体化》这一课,可以向教材编者提出质疑:2004年5月1日,又有匈牙利等10国加入欧盟,现在的欧盟共有25国,教材再版时似应反映出来;P.170和P.171两处提到《罗马条约》,而且有逻辑顺序不清之嫌,将P.171有关《罗马条约》的叙述紧接在P.170“1957年,六国首脑签署《罗马条约》”之后似乎更妥。

5.2教学方式的安排。包括对本节教材采取何种教学方式,使用哪些教具,配合本节教材补充哪些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富有说服力的史料等。

5.3学生的反映情况。包括学生对本节课兴趣如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评价如何,学生困惑的问题是什么。

5.4课后自我体会。包括讲授本节课的自我感觉如何,本节课中最得意的是什么?最遗憾的又是什么。

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篇4: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而言,排除干扰、专心致志的习惯尤其重要。而这种习惯又必须靠教师坚持不懈地设法运用一定控制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

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为此,对二年级学生,就应教育他们听课、预习乃至读课外书,在所读文章开头、行间,运用文字或固定的阅读符号,学习圈点批划。例如:可以通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给难词注释、扩词;标标小节;划划重点、优美的词句;或在难懂的地方注个小问号。运用边读边批注的阅读方法,既可以把注意力切实集中起来,活跃思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二、训练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一学二问是靠勤学好问得来的。因此,对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不论是指导预习、讲授新课,还是辅导课外阅读,教师都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审视书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

l、运用旧知识联系问题

当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时,教师可先让他们联系课文,回忆旧知来自行解决。

2、抓住学生疑问的闪光点,适时启发

有一次我教“觉”这个新字,读音是“jue”,感觉的觉。有位学生举手了,他说这个字读“jiao”睡觉的觉。学生便产生疑惑,到底是谁的读音对呢?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查了《新华字典》知道的。我表扬他会通过查字典学习了。然后再请他查字典找到那个字,请他再仔细看看,结果他说:“老师,我发现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就是jue。”我说:“这个字就是多音字,一个字有一个或两个读音。字典对每个多音字都有详细的介绍,大家有疑问可以问问字典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一星期后,我们班很多学生都学会了查字典,而且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总喜欢查查字典,要是多音字应把每个音都弄清楚。这样阅读的目标明确了,阅读的效果才能提高。

三、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小学生都有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不甘心只禁锢在枯燥的课本之中,而愿意通过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因此训练二年级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对他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1、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兴趣的产生,首先应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无法适应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时,就会引起学生的新的阅读需要。由于二年级学生本身的认知面狭窄,他们不认为自己知识的缺乏,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阅读的需要。

2、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以课堂为纽带,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只是微微地打开了一个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作品扩展。学到写春天的课文,就大量地扩充关于春天的短文、儿歌、古诗。这样阅读的内容多了,对春天的认识也深刻了。教师还要有计划地、经常性地组织故事会、古诗背诵比赛,检查课外阅读效果,利用读书会介绍适宜的读物,并安排固定时间为之创造自由阅读的条件,把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介绍给自己的伙伴。

四、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篇5: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措施有哪些

有些建议,通过数学建模把更多的问题解决因素引进高中数学:“我们确实要学生能够把他们的数学技能用到实践中去,而且只有通过活跃的问题解决他们才能做到这一点。问题可以是现实的或者纯数学的,统一他们的是,他们给学生以机会去应用他们的数学技能,小组活动,表现创造性、想象力、革新精神、批判性,激励进一步的数学学习。”

2.数学需要记忆

记忆力是认识过程的能力成份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特别是对数学公式、法则、定量、典型方法、重要数据的记忆、保持与再认识的能力,短期与长期的记忆能力,数学的记忆,既要强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知识和方法,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记住这些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可以采取形象记忆、联想记忆、类比记忆等灵活方式,让学生记笔记。

3.重视电脑的应用

计算机能够显示和操作像三维的形状复杂的数学对象。使用计算机,学生能够解决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现实问题和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兴趣。计算机能把教师解放出来去完成只有教师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和学生一起去探索、猜想。计算机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画图的手段;它还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去表达数学思想。比如对发展常规计算技能的重视程度应降低,这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对数学过程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易于开发一种课程,可能加强近似计算和估算。一个学生能准确做2507×4131的乘法和能够说出结果大约是一千万,哪个更重要些呢?常常一个近似的答案不仅已经足够,而且比精确答案需要更多的洞察力,而且近似答案可以给精确结果提供快速检验,可以开发强调各种数学方法的更广的课程。

4.重视学生识图技能的培养

篇6:小学生周记有哪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1

既然是周记就是在这一周里面发生的让你感觉印象最深的事情了,自己想写什么事情都可以的。

2

可以将事情的时间标记清楚,同时写好当天的天气如何,自己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都是可以写的。

3

事情发生的起因,这是一个标记简短的叙述,不过也要交代清楚,这样阅读的人才能知道你可能会描写怎样的事情。

4

或者让阅读的人更加明白你想写的事情是什么,这样让人看得更加清楚。

5

写好起因后就应该开始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了,过程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段来描写,从平缓的开始再到高潮最后再到结尾,

6

这样一个起伏的过程会让很多阅读的人会很欣赏你的写作的,当然其中要多用写优美的句子来描述,这样会更好的。

7

事情中的人物的描述也要恰到好处,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也要生动活泼一些。

8

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结果也是很重要的,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要写清楚,结尾点到为止就很好了。

小学生周记格式怎么写

周记的题目(写作范围:读后感;见闻;趣事;数学周记......)

1.开头简介

2.记事

3.自评(优,缺)

4.解决措施

5.下周计划

6.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其实周记并没有一种标准的格式,只需要同学们每周把自己的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东西记下来,形成的文字片段或一篇文章,一周写一则就可以了。

小学生二年级寒假周记300字

寒假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令我非常难忘。

过年后,爸爸带着我和我的表弟去走亲戚。我身上有一元钱,就去买了两盒炮,我和表弟一人一盒,我们俩人互相炸对方。

两盒炮都放完了,我又和爸爸要了一元钱,又买了两盒炮,我和表弟把炮放在雪里点着“啪”一声,把雪炸了起来。

两盒炮又放完了,我又去找爸爸要钱,爸爸不给我了,我就让表弟去要,表弟要了一元钱。我们又买了两盒炮,这次我趁表弟不注意的时候。我把炮点着,放在他手中,“啪”的一声,表弟的手流血了,当场就哭了起来,我一直劝弟弟“不要哭,不要哭”。爸爸看见后狠狠得骂了我一顿。

篇7: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字、写字,还要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识字数量,并且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为之后的写作学习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学并没有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学生的阅读教学。

2.课堂交流缺乏启发性

虽然说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在课堂交流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从而使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有效性,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认识。

3.评价缺乏针对性

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肯定评价对于小学生的鼓励作用,但是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评价,也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评价。

二、解决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上,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识字的数量,为学生的写作教学奠定好基础,那么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如,在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然后将自己不懂的字圈出来,教师再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浏览的课外书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加强课堂交流的引导性

在进行课堂交流时,教师应该抛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且加强对学生的交流引导。如在探讨《孔子拜师》时,教师就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孔子是怎样拜师的?我们为什么要去拜师。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进行引导交流,拜师的目的就是学习,我们不仅要向知识比我们丰富的人学习,还要向知识比我们贫乏的人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

3.加强评价的针对性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观察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进行针对性评价,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优缺点都列举出来,从而更好地完善对学生的针对性评价。

存在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问题并且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才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策略。

参考文献:

吕飞.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读书文摘,2015(20):153-154.

篇8: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有哪些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篇9:小学语文质疑方法有哪些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

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

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有争论、有收获的课堂上,勇于大胆创新,在这样一个有疑问、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

教师应放下架子创设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

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1)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如教学十一册《向命运挑战》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

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

(2)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如教学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有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教学法十一册《小抄写员》时,学生读到叙利奥第一次挨父亲骂后的内心:“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学生问:叙利奥为什么受了责备而“心里却很欢喜”?

二.开拓质疑途径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可从语文教学中找出途径:

1、看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5.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的?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

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三、教给质疑方法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和现在的一般语文课堂中,学生常常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的空间,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和质疑。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没有得到落实。

我在教学中将质疑贯穿整个阅读教学之中。如教《姥姥的剪纸》时,学生读完课题后,我就让学生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质疑、探究,在学习结束后再一次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逐步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学生明白质疑的重要性,也基本养成了质疑的习惯,但如何提高学生质疑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合理、高效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名言、名人事例激励。青少年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富有活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崇拜名人的心理。教师根据这些特点,鼓励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质疑的名言和名人事例,以此来启迪、鼓励学生质疑。教学中,我在学生搜集有关名人质疑的事例以及相关名言的基础上,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流课——

通过交流,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它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学生起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

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这观点确实行之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

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找寻关键词发问。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

在初读课文时,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2.抓矛盾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中心,这样先为学生质疑做好铺垫,就降低了学生质疑的难度。

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

5.抓住标点符号质疑。“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6.从课文的空白处发问。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一下控制:时间控制。

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

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

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的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7.在结尾处追问。有些文章对故事的结尾未作交代,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可作追问。

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

四.培养质疑品质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

篇10:小学语文结构方法有哪些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求知欲的引导下,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意识,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有效方法,通过探究和思考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教师在创设趣味的教学课堂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来优化教学活动,利用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主动的学习意识,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来加深体会,有效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 考虑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在创建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重活动取得的实现,即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能获得什么知识,具备什么能力,教学的目标是否能实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掌握的语文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究。

例如,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氛围的创设,还要考虑导入环节是否能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导入环节的引导下积极学习,高效地掌握新知识。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是否能取得实效,引导他们深入地进行探究,从而掌握知识的本质。要使教学活动取得实效,教师需要深入领会新课标的要求,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能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2.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在创设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运用肢体动作和语言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积极地进行探究和思维,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 创设完整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经常注重重点内容的教学,忽视了练习环节,使学生不能通过相关的语文题目来对知识进行强化。因此,在创设教学活动时,教师既要注重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学环节,还要注重教学的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完整的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读写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通过读体会课文的深意,感受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时,教师要从语调、语气、语速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加深课文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可以让他们针对重要内容写出自己的见解,对课文留白进行补充,还可以让学生改变或续写结尾。在多样化的写作训练中,既能让学生深入掌握课文内容,还能让他们学会写作,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使语文课堂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学习空间。在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时,教师要起到对学生指导和启发的作用,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探究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语文技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注重课堂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篇11:嗓音疾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一)嗓音保健的具体措施

1.需要长时间讲话如教师之类的,讲话前可适量饮用一些温开水,确保喉咙得到润滑。

2.讲话时,应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尽量让你的视线与脊柱成90度角。

3.尽量避免大声喊叫,减轻对嗓子的损害。

4.当自感嗓子疲劳、声音嘶哑、咽喉疼痛时,应尽量休息,减少用嗓或短时噤声。

5.在工作环境里种养植物,经常浇水,避免空气干燥。

6.如果室外空气很冷,外出时可用围巾围好脖子,戴上口罩,避免冷空气对咽喉部位的直接刺激。

7.力戒烟酒。

8.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也是预防咽喉疾病的一个有效措施。

9.尽量避免服用有干燥效果的药物,如抗组胺剂等。

(二)嗓音保健方法和练习方法

1.喉部按摩。用拇指和食指按住喉结两旁上下移动,指压力量以感觉舒适为度,不可用力过大,每次按摩2~3分钟。

2.毛巾热敷。把毛巾用热水浸透后拧干敷在颈部(温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宜),反复数次。此保健法可以增进喉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增进分泌,减少咽干、喉痛以及练唱后喉部不适等。

3.吹唇练习。双唇闭合后,用微弱而均匀的气流吹动闭合的双唇,使之弹动发出清晰的嘟噜声,也称为弹嘴皮练习。

4.哼鸣练习。牙关松开,双唇轻闭,喉肌放松,用微弱而均匀的气流发出单纯的哼音。

5.气泡音(也称水泡音)练习。头部端正,双眼平视,张嘴松开牙关,用少量微弱均匀的气息平稳地从松弛的声带吹出,发出连贯的气泡音。

以上3、4、5条练习对于声带振动的平衡、发声器官与呼吸器官的协调、增加声带的肌肉力量有一定的作用,还可以锻炼均匀呼气的能力。这些练习对于声带闭合不良或闭合过强等嗓音病变,均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三)饮食保健

对用嗓职业的人来说,应特别注意从饮食中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如缺乏维生素A,鼻咽喉部易发干、发炎;维生素C如缺乏,易导致鼻黏膜出血和声带无力;B族维生素能维持耳鼻喉的正常功能。多选用有利于保护嗓子的食物。对嗓子有益的食物有苹果、梨、橘子、香蕉、青萝卜、西红柿、黄瓜、小白菜、大白菜、油菜、芹菜、菠菜、蜂蜜、豆腐、豆浆、鸡蛋等,这些清淡食品有益于润喉、清嗓和开音,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少吃过冷过热食物。食物过热易引起咽喉黏膜充血,影响发音和共鸣;食物过冷可使咽喉部肌肉产生不正常的收缩和血管痉挛,产生静脉血回流障碍,引致黏膜损伤,影响喉肌和声带的正常功能。不要过度饮酒及食用过于辛辣的东西,因为酒精和大蒜、辣椒、花椒等食物对口腔、喉咙和食道黏膜刺激最大,容易使这些部位充血、肿胀,并使嗓音失调。

(四)生活习惯上的保健

人的声带很娇嫩,不要在上呼吸道感染时过度发声,也不要在月经期或变声期过度用嗓子。在此期间,发音器官处于充血状态,无节制地说唱喊叫,会使声带“雪上加霜”。坚决戒吸香烟,因为点燃的烟草雾气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容易降低呼吸道和发音器官黏膜的防御能力。生活要有规律,睡眠要保证充足,这样可以缓解发音器官的充血状态。睡眠不足会加重发音器官的充血,会使体内血液偏向酸性,致使肌肉疲劳,尤其是喉部小肌肉非常敏感,往往会造成声带嘶哑。

(五)嗓音保健饮品

1.五味子3克、麦冬3克、木蝴蝶2克、无花果1枚。服法:开水浸泡,代茶频饮。适用于慢性咽喉炎兼有失眠者。

2.玄参、西藏青果、北沙参、金银花各3克。服法:开水浸泡,代茶频饮。适用于慢性咽喉炎兼有干咳烦热者。

3.南沙参6克、甘草2克、罗汉果1枚、金银花5克。服法:开水浸泡,代茶频饮。适用于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者,严重者可药量加倍,当汤药煎服。

4.太子参6克、五味子3克、红枣1枚、木蝴蝶2克。服法:开水浸泡,代茶频饮。适用于慢性咽喉炎年老或体弱气阴两虚有发音低弱者,严重者可药量加倍,当汤药煎服。

篇12:小学语文自学方法有哪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

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课始就吊起胃口。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课文,为的是激发一下兴趣。

我在上〈〈太阳〉〉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太阳。由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另外,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教后,开展一个“小小人物评论会”,既发挥集体的智慧,又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教时,安排学生分男女两组开展复述比赛,分片段抽签进行,大家情绪高涨,越比越放得开。不少同学对人物的神态、语气把握十分准确。

还有,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

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有一位老师上一课,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几十个池。”第二位读得有进步,她就说:“哦,让我看到几百个了。”

第三个情感到了位她评道:“呀,这下真看到三千多个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学得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

二、引探导学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没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导学---开辟自主的空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以〈〈太阳〉〉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有步骤、分环节引导学习:

(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

(2)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的空间,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

(3)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知识迁移,读写结合,训练能力)。一改过去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与积极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启思----激发积极的思维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纵深思考。

如〈〈司马光〉〉一课,让学生想一想除了“砸缸救人”,还能有哪些办法?这个问题新颖,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将相和〉〉一课时,启发学生:(1)课文主要写“将”还是写“相”?(2)将和相为什么不和?(3)将和相又是怎样和好的?学生带着问题很快理解了文中三个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内在联系,还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层次道理。

3、质疑---点燃创造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 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疑问一个接一个:“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太阳》一课用一个神话故事开头多累赘呀?”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着智慧之门。

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学生们又冒出许多新奇的想法:“关于太阳的知识,人类研究了多少年呀?”,“根据课本的内容,我认为课题不该叫‘太阳’,叫‘太阳,我们人类的朋友’更恰当!”“我仍要以‘太阳’为题,但是不讲它与人类的关系,我要重点讲人类关于太阳的新发现。”……

课后,学生的作业中有《太阳系知识小报》,有《我的理想》铅笔画,有被改编的《太阳》……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在闪烁!

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三、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读多写,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

上一篇:教案:淀粉的踪迹下一篇:同济大学全科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