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艺术

2024-06-26

家乡的艺术(精选14篇)

篇1:家乡的艺术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以视觉上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下面是关于家乡的艺术剪纸资料的内容,欢迎阅读!

艺术剪纸

1艺术剪纸

2艺术剪纸

3艺术剪纸

4艺术剪纸

5艺术剪纸6

艺术剪纸7

艺术剪纸8

艺术剪纸9

剪纸艺术的由来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当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剪纸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在明、清以后广为流传,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在农村,人们以剪纸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心愿。在春节、结婚时,便把各种寓意祥瑞的剪纸贴在窗格上,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有的地方,剪纸还曾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是人们用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古老的剪纸以剪刀绞出为主要手法,趣味浑朴天然,后来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为精巧。作品取材于生活周围的风土人情,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门神剪纸简介

门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版”。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服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用来辟邪。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这个传说,除《山海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然而,真正有史书记载的门神,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短衣大裤长剑的古勇士成庆的画像辟邪。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广泛取代。

秦琼又名秦叔宝,山东历城人,人称: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尉迟恭又名尉迟敬德,武艺高强,日占三城,夜夺八寨,功累封鄂国公。秦、尉迟二将帮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后,被封为开国元勋,为什么会充当民间的门神呢?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唐太宗李世民早年降瓦岗、扫窦建德、镇杜伏威等起义军,其间杀人无数。登基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恶梦,常见妖魔鬼怪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使前后殿宇、36宫72院俱无宁静,李世民惧之,告诉群臣,然宫内殿外上下都全然不知,仅唐太宗李世民一君有感而日夜恐惧。月余后,太宗终受不住恶鬼的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众将提出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门于宫门两旁。是夜,果然无事,太宗和朝廷上下文武官员齐声喝彩。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崇全消。后世沿袭此法,遂将二将永做门神而使他们在民间得以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威望最高、普及性最强、贫富皆爱的门神,至今长盛不衰。

还有一种专贴在后门的门神。后门门神一般只贴一位,为什么呢?因为后门一般多为单扇门。贴谁呢?多为钟馗和大唐丞相魏征。钟馗专捉鬼神,可谓人人皆知,而魏征之所以成为后门门神也有文字记载。小说《西游记》中说: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向唐太宗索命。无奈宫门外有秦琼,尉迟恭二将把守,老龙王冤魂自不敢从双锏双鞭下走过,便转至皇宫的后宰门,砸砖碎瓦。由于秦琼和尉迟恭已在前门,故丞相魏征只好亲自持诛龙宝剑夜守后宰门,时间一长,老龙王的冤魂渐渐地衰落下去,魏征手中那把诛龙宝剑便不再呈高扬之状而垂立一侧了。魏征在隋唐演义中本是一文臣,最早在潞城县二贤庄三清观内当道长,后被民间奉为门神后,其像也仗剑怒目,一派英武气概。

门神剪纸与送穷花

剪只雄鸡,爪下踏着妖物(毒虫、鬼头),嘴里叼着灵芝草,鸡身上有蝙蝠、蟾蜍装饰物,贴在门上作为门种;也有只剪只雄鸡、对狮、老虎或骑马舞剑英雄武将作为门神的。

人们为了欢庆春节,前一年腊月二十三除尘以后,开始剪以“送穷花”为主题纹样的窗花、炕窑花、顶棚花、箱柜花。

名称多叫“连年有余”、“招财进宝”、“富贵龙”、“吉兽进宝”、“大白菜”等。表示镇邪消灾、迎福送穷,过个祥和如意年。

据魏《镇原县志·民俗志》中记载:“岁时,正月元日,彻夜燃灯,焚香荐牲设醴,供五祀,祭祖先……五日,未明时,户户剪纸为人并舟车糗饵,送之通衢,名曰:“送穷”。由此可知,剪纸花送穷习俗由来已久。

中国各地方的艺术剪纸

中国剪纸艺术——瑞昌剪纸.瑞昌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据有关学者从多方面考证,一致的认为是起源于我国的汉代,当“纸”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剪” 的艺术早已存在,只不过是表现为剪帛、剪锦、剪金属、箔等装饰物罢了,当纸在瑞昌一出现的时候,瑞昌的民间剪纸也就应运而生了,距今应该有1900年的漫 长历史了。

民间剪纸艺术属于即逝艺术,之所以能流传,沿革如此漫长的时间,主要是依靠“传承”来达到的,即上辈人通过言教手 教,把一些民俗文化观念和剪纸中的艺术符号(即纹样)以及自己在剪纸创作中的创新和体验传给下一代,这个下一代也可能是自己家的,也可能是别人家的,不计 报酬,完全开放地一代又一代地不断向下传递,从而传承、整合、发展、沿革至今天。其传承的管道是通过农村劳动妇女来完成的。

作为民间艺术的瑞昌剪纸,之所以能够伴随着人类存在几千年而没有消亡,一直沿革至今天,主要是有赖于各种民俗的支 撑。以及瑞昌广大农村的社会崇尚。瑞昌历来素有“三里一乡风、五里一人情”之称。因而瑞昌剪纸自古以来则一直被广大的劳苦大众视如艺术珍宝,长期用来表示 他们“祈事禳灾、祈福增寿、祈求富贵”等美好希求,并以此来表示对节日的庆祝、对宗祖的崇敬、对婚嫁寿诞的美好祝愿、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悼念、对未来理想的 追求等等。可见其涉及面广、应用量大,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领域,内涵极其丰富多彩。其大量应用是随着各种民间习俗展开的。

中国剪纸艺术——邳县剪纸.江苏省徐州地区流行的剪纸,以邳县的最见特色。其种类有二,刻纸为彩色门笺,多用蜡光纸拼色;剪纸除走方艺人的鞋花外,多为窗花。窗花题材有劳动场面、家禽牛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寿桃、花卉鱼虫、龙凤等。

中国剪纸艺术——高密剪纸.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

中国剪纸艺术——佛山剪纸.广 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由于其剪纸制作方法采用了剪、刻、凿、印、写、衬等,在种类上便可分纯色剪纸、铜衬料、铜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时很讲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纸上或特制的铜箔、锡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铜写料最具特色,溶汇了绘、刻、写的技法,使作品苍劲右 拙、金碧辉煌。佛山剪纸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筑、家具雕刻的底稿,后又用于室内装饰。贴在门楣、柱枋上,也用于祭礼、扎作、花钱、炮竹等装饰。

中国剪纸艺术——台江剪纸

贵州省台江苗族的剪纸。以衣袖花、围腰花、帽花等刺绣底样为多。其图案题材虽也有龙凤、牡丹等,但与汉族的花样风格大异。尤其是衣袖花以针刺手法,更使人感到粗中见细的特色。

滦州布影

有二层涵义。一指河北滦县的皮影,据传兴于明初,但最早文献记载仅见清嘉庆年的《滦州志》。当地人不称滦州影而称“乐亭影”可能因唱腔为“乐亭调”而呼之。一指山东皮影。山东皮影据传也从河北传入,唱腔多为柳琴调。其刻工粗犷,敷色古雅,所演剧目为神话传奇和当地流传的历史故事。中国剪纸艺术——安塞剪纸

陕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带流传的剪纸。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门画、炕围花、挂帘花、窑顶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围肚花等等。内容分几种,一是用于春节美化环境,吉祥如意的题材很多,如飞禽、花草、牛羊猪狗、狮子老虎等;二是用于婚娶装饰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双鸟禽等;三是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底样的,多双石榴、双桃、虎娃等图案;四是用于迷信礼仪的,有财神爷、灶王爷,还有用作招魂的纸人等。

中国剪纸艺术——陇东剪纸

甘肃省庆阳、平凉两个地区流传的剪纸。陇东剪纸历史久远,风格粗犷夸张。东部的正宁、宁县、合水、庆阳、华池、环县等地剪纸较为古朴雅拙;中部西峰、镇原一带风格秀丽工整;西部泾河上游的平凉、泾川、崇信、华亭、庄浪一带风格较为简洁明快。题材上多飞禽走兽、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门花、炕窑花、窑顶花、箱柜花、粮囤花、灯笼花、喜花、吊帘花、礼花、寿花和刺绣用的底样等。

中国剪纸艺术——浮山剪纸

山西的浮山有“剪纸之乡”的美称。其剪纸遍布全县并流行于晋南一带。其形式有窗花、礼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个月“桥花”串连起来,用于儿童生日庆贺。浮山剪纸广泛用于生活中的服饰、枕头、兜肚、遮裙、钱包、鞋帽、手帕的刺绣底样,以及丧葬、祭礼、祈祷所需的纸幡、金银山、桥马人物、斗旗等。还用于农家门帘、桌围、椅搭、盖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贴图案。

中国剪纸艺术——滨州剪纸

山东省鲁北惠民地区流行的剪纸。多为窗花或刺绣底样。风格上较胶东的粗犷些。其剪纸中以对称(折剪)式的人物很有特色。代表性的剪纸作者有赵秋春、赵恒英、任成英、张玉针、张金娥等。

中国剪纸艺术——蔚县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相传已有两百年历史。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中国剪纸艺术——南京剪纸

江苏南京的纸,据史载明代已流行于民间。其中以喜花和斗香花著称于世。旧时,南京人婚 嫁喜庆,都在箱、柜、被、枕等嫁妆上缀以用大红纸剪的各种喜花。其图案题材则根据需要和特定的剪纸外形,填满花叶等吉祥纹样。可谓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 中有细,拙中见灵的特色。斗香花的题材则有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纹样、花卉等。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红、桃红、绿、蓝、桔黄、淡黄、黑等七色蜡光 纸组成,有十分强烈的效果。南京剪纸除斗香花和门笺是刀刻外,多数喜花是用剪刀剪成。

中国剪纸艺术——山西剪纸

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窗花”为代表。

“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著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 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

中国剪纸艺术——杨柳青剪纸

历史悠久的杨柳青剪纸向其他美术品类借鉴表现形式丰富自己。比如这些年兴起的国画形式的剪纸有中堂、条幅、横批、通案、扇面等;内容有花鸟、草虫、人物、山水、脸谱等,还有美术家参与创作的剪纸。其类似年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新颖。特别是在传统年画的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杨柳青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门神、缸鱼、婴戏娃娃等。传统年画往往不被一些新家庭接受,刻成精美的剪纸后,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能被青年人接受,而且深受喜爱。杨柳青人绣花的“花样子”都是来自于剪纸图案。

这些花样子有门帘、窗帘、墙布(墙围子)、枕套等,还有用于服饰,儿童戴的花兜兜,俗语称“供花”,也有人在祝寿的寿面、寿桃上用福寿等前纸覆盖,俗称“饭花”等。几十年前,杨柳青高家花样子远近闻名,人称“高花样子”。

篇2:家乡的艺术

本课是“综合·探索”课程“家乡”系列的第三课。家乡的艺术带有地区人文特色,无论是民间美术、建筑,还是玩具、戏曲,都与家乡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教材中呈现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工艺品,有建筑上的雕刻,也有生活中的玩具、面花,其目的就是向师生传达一个何为“家乡艺术”的信息。一个泥玩具、一个刺绣的布兜儿,也许在常人眼中不算什么,而就是这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寻常之物,成为一个地区文化的载体。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家乡的山山水水、房前屋后隐藏着的美,并学会去欣赏它们、珍视它们,这就是本课编辑的主旨思想。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家乡的艺术。通过观察、分析作品,知道一至两种家乡艺术作品的特色和工艺制作方法等。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对家乡的艺术作品开展调查活动,并仿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创作一件作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欣赏能力。

情意:通过寻找家乡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对家乡艺术的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寻找家乡艺术作品的过程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本课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要帮助学生做好调查的充分准备。2.分析家乡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制作材料、工艺造型和色彩等元素。

难点:1.对家乡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及艺术特征的总结。2.在学生常见的平凡物上,发现其美的因素,并引发学生的自豪感。

学习材料:

上网查找家乡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课题:

1.什么是“家乡的艺术”?(教师可展示实物或图片)。

2.这些物品都有很大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3.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熟悉我们身边的民间艺术。

三、欣赏民间艺术作品

1.欣赏课本中民间艺术的图片,分析。

1)这些艺术品美在哪里?

2)它们有什么用处?

2.教师引导学生从书上的图片中选择一件大家感兴趣的艺术品进行介绍。

3.引导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搜集的或者自己喜爱的民间艺术品实物或照片,说一说。

4.同学或老师介绍大连的民间艺术:

1)复州皮影戏: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辽宁的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

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过来的。复州皮影戏艺术活动距今约有300余年历史。复州皮影戏主要分为南北两派。目前,复州皮影戏有4个比较著名的戏班,分别是温家班、孙家班、韩家班和义和班;主要遗存的复州皮影戏手抄影卷尚有200余部。

2)庄河剪纸:《庄河县志》记载“剪纸艺术,很早就流传民间广大妇女中”,比较盛行。据史实研

究认为:庄河剪纸的传承一是来自民族文化积淀的耳濡目染,文化天成;另外便是大量存在于“上炕剪子、下炕镰刀”的以妇女为主体所形成的家族式传乘体系。其传乘形式是母亲传给女儿、儿媳,方法为面授口传,心领神会。目前有七八十岁的民间剪纸艺人20余名。

3)长海船(渔)民号子:长海号子,即长海县船(渔)民号子,是流行在长海地区的一种富有海岛

特色的劳动号子。长海由百多个岛屿组成,千百年来居民以渔猎为生,在与风浪的搏斗中,船(渔)民需要用号子统一劳动节奏,提高劳动效率,于是产生了各种劳动号子。长海号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船民号子,主要是运输船上用的号子。另一类是渔民号子,主要是渔民打鱼用的号子,渔船比较小,渔民号子内容比较单一。

4)复州东北大鼓:东北大鼓说唱艺术,一直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市的复州城镇、永宁镇、西阳乡、赵

屯乡、土城乡、太阳乡等地。据《东北俗文化史》介绍,东北地区早在清军入关前就有人说书了。大约是在民国时期,复州城内关永安及其5个徒弟的精彩演出,使得复州东北大鼓艺术的影响不断扩大,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最初演唱东北大鼓时,演员自带一种小型三弦,用一只脚踏节子板,边弹弦边唱,因此也被称为弦子书。

5)金州龙舞:金州龙舞起源于大连金州古城西门外村(现为友谊街道园艺村),辐射到周围乡镇街

道及大连、沈阳、北京等地,已有120多年历史。光绪七年(1881年),清朝毅军提督刘盛林率马步十二营驻防金州。每逢元宵节,均在军营内表演龙舞。扎棚匠陈德员和纸匠李田英就

偷艺仿制了一条龙,从此金州诞生了龙舞,也称西门外龙舞。至今为止,金州耍龙艺人已相传9代。目前,金州龙舞的花样有盘龙、行龙、龙出海等近40种,舞龙的伴奏音乐主要选用东北秧歌的曲牌。

6)复州双管乐:复州双管乐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山东传过来的,至今约有200多年历史。双管乐

以复州城镇为中心,辐射各乡镇、街道,并影响临近的庄河市、盖州市及稍远的海城市,甚至影响到更远的沈阳市。复州双管乐自产生之日起,主要是为婚丧嫁娶服务的。解放后,婚丧形式从简,鼓乐班失去了市常据了解,现在能演奏复州双管乐的民间艺人只有七八个。在复州双管乐的演出、发展、繁荣过程中,形成了4个比较著名的双管乐班,分别是秦家班、李家班、于家班和刁家班。

四、仿制家乡的艺术作品

1.播放老奶奶剪纸的照片或录象。

2.模仿制作一件你喜爱的民间艺术品。

五、体会对家乡艺术的感情

1.展示学生收集和仿制的民间艺术作品。

2.当我们接待外国友人时,我们可以拿出什么样的礼物呢?

篇3:家乡的竹林

“孩子, 出去散散心, 放松一下吧!”妈妈亲切地对我说。不能辜负老妈的一片心意, 我才来到屋后的竹林, 漫步于林间小路。在这里, 我感受到了夹杂在空气中的竹叶清香, 我拼命地呼吸着这新鲜的空气。竹叶在微风中窃窃私语, 鸟儿欢呼雀跃, 它们这儿一喉, 那儿一嗓, 清脆婉转, 抑扬顿挫。仔细一看, 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满身灰色, 有的黄绿相间。它们在枝头叽叽喳喳, 好像是在开演唱会, 这里是鸟儿的天堂。

竹林里野花遍地, 这儿一棵, 那儿一株, 一丛丛, 一簇簇, 尽管已是时值秋季, 但它们那股竞相开放的热情却不见减少。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红的、黄的、白的混杂在一起, 艳丽而芬芳。每走一步, 我都会格外小心, 真担心自己一不小心把它们踩坏了。看着眼前这美丽的景色, 呼吸着这温馨的空气, 我情不自禁地俯下身来, 摘下一朵, 闻一闻, 啊!真香。此时, 我已被这满地鲜花陶醉了, 幻想自己变成了竹林中的一朵小花, 默默无闻, 只为把这片竹林装点得更加美丽。一缕阳光从林隙间直射而下, 我不禁感叹道:这是花儿的世界!走着走着, 一条小河呈现在我的面前。河水清澈见底, 水草荡荡悠悠, 水声叮叮咚咚, 反衬了林中的寂静。河面波光闪闪, 绿波荡漾。一群小鱼竟大胆地从我面前游过, 它们自由自在, 好不悠闲。小河宛如一条蓝色的绸带, 带着竹林中的鸟语花香, 蜿蜒向东流去, 也许她向往的是美丽神奇的大海。

夕阳西下, 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竹林, 那有一片令我陶醉的竹林, 竹林真美, 我多么希望能够变成一只小鸟来守卫着竹林, 变成一朵小花来装点着竹林, 变成一株竹子啊, 让竹林更加青翠……

篇4:让家乡的艺术走向世界

近日,笔者通过微信联系了正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柏丽慕达时装学院留学的陆怡萱。1991年出生并成长在乌鲁木齐的她,从小就喜欢文艺。

5岁的时候,陆怡萱主动向父母要求学习画画。后来喜欢上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文化的她,便利用自己的绘画功底,经常给自己设计民族风格花纹的婚纱。陆怡萱8岁时想学钢琴,尽管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母亲还是坚持给她买了一架钢琴。陆怡萱记得母亲曾说过:“就算以后不能成为钢琴家,但至少有个兴趣愛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弹弹钢琴,也算是陶冶情操了。”年幼的她,想象力特别丰富,不喜欢按部就班地弹别人谱好的曲目,总是自己即兴发挥,创作自己的乐曲。

小学时,陆怡萱喜欢的那个明星英语特别好,她就发奋学习英语,初中考取了外国语学校。高中的时候她喜欢一个哈萨克族男孩,陆怡萱笑着告诉记者:“我当时以为他是维吾尔族,所以就苦练维吾尔语,后来才知道他是哈萨克族,然后就学哈萨克语。”

现在,陆怡萱除了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英语、意大利语外,还可以认读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法语,能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

很多朋友对陆怡萱说,她生来就有语言天赋,她自己却坦言,有语言天赋她不敢说,但她觉得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只要肯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高考时她的成绩高出二本分数线,但喜欢设计的她执意要去专科学校学习设计。父母拗不过,便尊重了她的选择。

18岁的陆怡萱独自一人去了浙江工贸学院,学习专科的鞋类设计。心里早有规划的她,在学习期间通过兼职家教来赚生活费,渐渐有了自己的积蓄。毕业后,她在百丽鞋业集团工作。为了出国,工作时,她分期付款报了近2万元学费的英语学习班。

陆怡萱说,每天下班已经是晚上八点了,深圳的天早已漆黑一片,她依旧每天都到最近的茶餐厅蹭免费的网络,收集出国要准备的材料,晚上十一点多才回公司宿舍。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也从来不曾放弃过心中的梦想,不论多苦多累,自己选择的路就一定要尽全力走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8月的一个下午,吃完饭准备去加班的陆怡萱,突然接到了柏丽慕达时装学院鞋包设计系系主任的面试电话。她说,后来听到电话里说“恭喜你,通过面试”那一刻,她激动得大哭了起来,坚持要在电话里给系主任唱她刚刚学会的一首意大利歌曲《forza juese》(耶稣加油)。

然而到了意大利,让陆怡萱没想到的是,学设计花销很大,一次作业就要花5000元人民币,主要是买材料,一个纽扣就要12欧元,还有去各个展览馆收集资料的门票和交通费等。

不好意思再向父母要钱,陆怡萱开始做代购、去中餐馆送外卖、给别人带孩子。现在,她每个月最多能挣5000元人民币。陆怡萱说:“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会盲目地做选择。”

记者了解到,琳琅沛丽皮革展一年两届,是欧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皮革展览会,每届展会来自世界各国的展商和选手有上万人。展会同时面向意大利的设计(艺术)院校的学生,学生首先要把参赛作品通过邮件的方式发给主办方,然后由主办方筛选,选定一部分人参加比赛。

最后,陆怡萱的参赛作品“Out of this world”获得冠军,奖品就是设计公司将她的作品生产出来,而生产她作品的公司与巴宝莉、纪梵希等知名国际品牌都有合作。

明年3月,陆怡萱将毕业,她打算建立一个世界性的设计交流平台。她说:“希望家乡的艺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责编/毕春晖

E-mail: bchaa@163.com

篇5:家乡的艺术

家乡的艺术

教学目地:

1、让学生了解家乡艺术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2、学习民间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操。

4、通过寻找家乡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对家乡艺术的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依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制作一件作品,制作材料有困难可用绘画完成 教学难点:依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制作一件作品,制作材料有困难可用绘画完成 教具:

教师准备:课件、民间艺术品 学生准备:制作工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泥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授课

邀请对泥人发展比较了解的老人讲解泥人的源起传说与记载 惠山泥人确切的起源时间,现在已很难推断。

在相关的传说中,最早的一则是战国时期,据传孙膑流落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研究兵法,破了庞涓的“五雷阵”。因此旧时艺人们供奉孙膑为祖师爷。但这则传说至多只能视作吴地泥人的原始。

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纪行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的赞叹,有人视此诗中就蕴涵了用惠山泥土制作泥人的信息。而至南宋,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因此有人将惠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

但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明代。与此同时,惠山泥人的另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也是追溯至明初。据称,明洪武年间,军师刘伯温夜观星象,发现无锡惠山有旺盛的灵秀之气,将出文臣武将大乱江南,于是来到惠山脚下教百姓捏泥人,欲以泥臣泥将泄去惠山的灵秀之气。

明季文人王季重在《游惠锡两山记》中有“买泥人、买小刀戟以贻儿辈”的记载。比王季重稍晚的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愚公谷》中也写道:“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碗、泥人等。”由此可知,在明代末年,惠山泥人已作为商品在当地店铺出售,并渐趋成熟。

因此,现在一般将惠山泥人的起源年代定在在明代之前。

佛教溯源

2017.3.1 最新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先生曾画过一幅惠山大阿福的造型衍生图,指“大阿福”的形象是从唐代惠山寺石经幢之高浮雕结伽趺座佛像及宋代惠山寺金莲桥之浅浮雕牡丹童子图案中衍生而来的。石经幢与金莲桥现仍保存在锡惠公园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往一看,大阿福的造型与头部造型与之十分相似。

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对于大阿福姓沙,有人将之理解为,沙即沙门,“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大阿福也就是惠山寺里的小和尚。而传统大阿福早期的制作工艺,就是用“单片印模”来刻制泥胚,而这种造像方法,直接采自唐朝传入我国的小型佛像制作工艺--“善业泥”。由此可见大阿福的起源与佛教有关,早期的大阿福可能就是用作供奉的。在乔锦洪写的《早期惠山粗货泥人》一文中也称:“据老艺人讲,最初的泥人是专为寺庙制作的小佛像,用于回赠前来进香的施主,所以早期泥人造型大多面目端庄、盘膝而坐,带有佛塑中‘结跏趺式’的痕迹。”

可以说,佛像造型是早期惠山泥人的取材之本。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香火旺盛,佛像如林,泥塑艺人们在长期观察中体会到佛塑造型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他们在创作泥人时试加运用,效果颇佳,在后来的泥人创作中也出现了“手捏佛道”这类专门的泥人品种。据悉,清同光年间的艺人周阿生,不仅从观察中领悟到佛塑艺术的精妙,而且与佛塑艺人朱谷生相交甚厚,得其指点,慈禧寿辰时,由他造型、经艺人陈杏芬彩绘的 “蟠桃会”,被地方官吏用作贡品,被公认为泥人上乘之作。

3、欣赏制作泥人的录象

清晰的了解制作过程,进一步对泥人艺术的感知。对装饰花纹、装饰色彩、装饰手法有更多的感受。

4、欣赏各地民间艺术作品

民居木雕(清)浙江 凤翔的马 陕西 陈家祠砖雕(清)广东 泥咕咕 河南 面花 山西 剪纸 陕西 刺绣 贵州

六、学生作业

可以动手试试做做,也可画一画。

七、展示评价 教学效果:

在分析、欣赏家乡艺术中,老师应立足于美术学科的特点,在色彩、造型上多下功夫。例如:学生调查了当地的戏曲,教师则可以重点从服装、道具、化妆等视觉因素上多加以分析。

篇6:家乡的艺术

我们的家乡孝感是一个地域特色鲜明,民间艺术种类丰富多样的地区。你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吗?让我们走出校园,到民间去探寻吧!(1)班级决定开展以“民间艺术寻踪”为研究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小组负责人,你将如何探访调查?请拟定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法。______、_____(2)研究下面两则材料,写出探究结果。材料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戏,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特别是云梦皮影戏曾在国际上获奖,多次出访国外。但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民间表演艺术,皮影戏面临失传的危险。材料二:善书是湖北汉川独有的民间表演艺术。在汉川,善书仅因少数民间老艺人口耳相传,手抄笔录而幸存。探究结果:___________ 答案:(1)民间访问实地考察资料查阅现场观摩(2)探究结果:应积极想法传承(拯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或有些民间艺术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况。

篇7:家乡的艺术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展示我乡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成果,根据县教体局《关于举办2014年安阳县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依据我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活动方案,望各单位接此通知后,积极行动起来,排练挑选最优秀的节目参加展演。

一、活动主题

我的中国梦。

二、活动时间表

3月26日——5月4日:各校按要求排练、筛选节目

5月5日——5月8日:各校按要求上报节目到中心校

5月9日——5月10日:中心校评选优秀作品上报活动中心。

5月中下旬:全乡或联乡节目汇演

三、项目与分组

(一)项目分类。

展演活动的项目分为两类: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艺术表演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艺术作品类包括绘画、书法(毛笔、钢笔)、摄影。

(二)对象与分组。

参加人员为全乡小学、初中学生,分小学组和中学组。

四、学校分工

合唱:科泉小学、乡一中、马家小学各一支队伍

器乐:各校根据学生情况上报。

舞蹈:科泉小学、乡一中、马家小学、交口小学、岭头小学、岭头中心幼儿园各一支队伍。

绘画:科泉小学、乡一中、马家小学各20幅作品,岭头、交口、乡三中、南堰、李庄、北齐、幼儿园各10幅作品。

毛笔书法:科泉小学、乡一中、北齐各20幅作品,岭头、交口、乡三中、南堰、李庄、马家小学各10幅作品。

钢笔书法:科泉小学、乡一中、北齐各20幅作品,岭头、交口、乡三中、南堰、李庄、马家小学各10幅作品。

摄影:科泉小学、乡一中、马家小学各10幅作品,岭头、交口、乡三中、南堰、李庄、北齐各5幅作品。

五、报送节目要求

所有节目和作品5月8日以前报送中心校。节目和作品右下角贴标签,标签内容有单位、学生姓名、节目名称、类别、年级、辅导教师、节目负责人、联系电话。

六、艺术表演节目要求

(一)声乐节目

合唱:合唱队人数不超过50人,钢琴伴奏1人,指挥1人(合唱指挥原则上应为本校教师),每支合唱队演唱两首歌曲,演出时间不超过8分钟。

独唱:演出时间不超过4分钟。

(二)器乐节目

小合奏或重奏:人数不超过10人,不设指挥,演出时间不超过6分钟。

独奏: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三)舞蹈节目

作品要求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内容要健康向上,贴近主题,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注意避免学生舞蹈成人化及过度炫技,舞蹈队员人数在16—36人之间,演出时间不超过7分钟。

七、艺术作品的要求

(一)绘画作品

国画、水彩/水粉画(丙烯画)、版画、或其他画种:尺寸均不超过对开。卡通画:单幅尺寸为4开;或短篇4格,每格尺寸为16开。国画要求一律竖幅需装裱,其它画需装框(不要用玻璃框)。

(二)书法作品

书法字体不限,毛笔字尺寸均不超过四尺宣纸,一律竖幅并装裱。钢笔字作品大小为A4纸,用硬卡纸做底衬。

(三)摄影作品

单张照和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需标明顺序号)尺寸均为14英寸;除影调处理外,不得利用电脑和暗房技术擅改影像原貌。

请各校按中心校方案抓紧进行,按时上报。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篇8:家乡的变化

拿以前和现在相比, 变了, 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里一条条的柏油路取代了那坑坑洼洼的黄土路;摇摇欲坠的泥砖房转变成了砖瓦房;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己的专用私家车……

国家实行“城乡一体化”, 这让我们的家乡变化地更加迅速。

水泥路穿过田间, 绿草坪和小树苗随着风的节奏舒展着那优美的身姿;一展展新颖的路灯散发出温暖的光, 照亮着在黑夜前进的人们;一辆辆小轿车穿梭在道路上……

篇9:南通艺术家助家乡打造文化名片

《经济》杂志社社长助理、翰苑国际艺术馆馆长赵琬姝受邀参加开馆仪式,同时受邀参加的还有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政部原常务副部长罗平飞,国务院参事、国家农业部原副部长、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刘坚,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侨联主席、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主席邵旭军,国家民航总局原副局长杨国庆,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原秘书长靳志伟,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江苏省美协副秘书长佘玉奇,著名歌唱家郁钧剑等共200余人。

在崇川美术馆内,无不透露着艺术的气息。庭院式的建筑风格、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优雅环境、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共同成为狼山艺术家创作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央国家机关、江苏省美协、南京艺术学院以及南通等地部分艺术家的书画、玉雕、紫砂艺术作品600余幅(件),是崇川区全力推进狼山文化产业集聚区,着力建设山村绿野艺术家创作基地的重要举措之一。

备受关注的当属范扬艺术馆和吕尧臣、吕俊杰艺术馆。记者在现场看到,范扬艺术馆内,体育、罗汉、风景题材的书画作品带给观者一场艺术盛宴,其作品中无不体现出范扬心中的文化自信。范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此次艺术馆定位于狼山,和当地的文化品质配合得相得益彰,而且体现了文化的传承,“范增曾为南通广化寺绘十八高僧图,如今我的艺术馆开在这里,在文脉上是一种传承。”

在吕尧臣、吕俊杰艺术馆内,记者看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吕氏壶艺”,其紫砂壶作品充满现代性和价值观。吕俊杰表示,“此次开馆,希望能以紫砂壶为载体,把艺术文化注入城市之中,让艺术越走越远。”

多年的艺术积淀,如今能到家乡反哺于当地,也使这几位艺术家无比自豪。此举将有望成为推动南通文化艺术和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增长点,成为集生态人文景观、艺术交流创作与市民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名片。

篇10:家乡作文:家乡的月

春天,美丽的四月。

四月,是一个繁忙的季节,一棵棵光秃秃的树都拥有了自己的新生命,不再孤零零地在寒风中凛冽,它的身边出现了绿油油的新叶,灿烂的笑容浮现在了所有人的脸上,为世界又新添了一抹色彩。

春天,欢乐的四月。

春天一到,人们便开始载歌载舞,春意盎然,春天的色彩是鲜艳的,树木的绿,太阳的金,花儿的红......它们都是春天里独一无二的色彩,是人们对今后生活的美好向往,对未来世界的憧憬。

春天,凄美的四月。

四月的春天,清明的脚步随之而来,人们的心情随着清明而跌落,微风习习,烟雨密密,又是一年清明节,不如花事,来日芳枝肆。

春天,充满生机活力的四月。

人们开始工作,迎接新生活,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工作。漫长的假期结束,孩子们也重新进入学校,学习崭新的知识,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动物们也开始活动了,冬眠中的动物醒来,互相问好。羊群在湖边喝着清澈的泉水;食肉动物又开始了猛烈的捕食活动;狼群解体,成为一个个独行侠......

春天来临,万物生机;春天来临,欢乐充质;春天来临,美丽的四月。

这,是我家乡的春天。

篇11:家乡作文:家乡的月

一阵微风吹来,绿叶间突然闪动出点点星光,定睛望去,呀,原来是几朵黄灿灿的油菜花!真不知道春姑娘是怎样调出这么迷人的黄色的!再浓一点点,就不会这么鲜嫩,失去透明感;稍微淡一点点,又不会如此灿烂,就少了着明亮与欢快。

我来到路边,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路边的泥土湿湿的,散发着淡淡的春的气息,嫩绿的小草从大地妈妈的怀抱里探出小小的脑袋,忘情地欣赏着这诗意的美丽春天。一旁的蚕豆正迎风茁壮成长,微风中,叶子宝宝们互相拍着手掌,和着节拍,唱着欢快的歌儿。一只只似曾相识的小燕子,特地赶来参加春天的盛会,他们披着乌黑光亮的羽毛,展开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在三月的天空快乐的飞翔。它们剪刀似的尾巴,裁剪出杨柳鹅黄的嫩芽,那嫩芽像少女朦胧的睡眼,婀娜多姿的迎接灿烂的春光。

篇12:家乡作文:家乡的月

家乡的风雨与别处不同。初夏时,栩栩的轻风吹来,清爽又柔和。闭上看多了烦乱事情的累眼,仔细感受和倾听风的声音。这也是一件能让人放空心灵,感受自然的惬意的事儿啊。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洗刷了“世界的灰尘”。稀稀拉拉的,恍惚恍惚的。雨稍忽在田野中跳跃着,稍忽在钻天杨上玩儿起了躲猫猫,又稍忽在水镜中弹奏起了《万福玛利亚》,在农家院挑逗着家禽们,小狗花花左躲也不是,右藏也不是。随即一阵柔风吹灭了雨声,也给我们带来了清爽宜人的感受。

初夏是天空的季节。阳光不像盛夏的酷辣,也不像凌冬的空冷,则是给人以春天般的暖意……金黄色的阳光透过粉白色的“棉花糖”,呈现出紫红色的朝霞和火红色的云彩……美轮美奂,变化无穷……

篇13:家乡的老屋

家乡的老屋, 是我们小孩子的欢乐世界。在房顶上, 残留着秋收时晒谷的米香味, 我们嬉笑的童音在久久回荡, 还有黄昏时大人们的窃窃私语。在房顶上的回忆, 是我们坐在小竹凳上, 装模作样地跷着二郎腿, 拿着扇子扇风乘凉, 外婆给我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

家乡的老屋, 后院是一片鱼塘。在鱼塘四周, 有鱼儿跃起时溅起的水花, 也有被我们这群“小土匪”砍倒的竹竿, 还有鸟儿在竹子上唱着婉转动听的歌。我至今都清晰地记得, 我们在鱼塘四周“扫雷”挖蚯蚓, 在岸上龇牙咧嘴、张牙舞爪地挥舞着自制的“土老帽”牌鱼竿, 极像道士作法。谁知专心钓鱼时邻居家的狗向我们扑来, 吓得我们连鱼竿也掉进了鱼塘……

老屋的车棚, 是我们“打伏击”、“捉汉奸”的“抗日根据地”。在车棚里, 有我们嬉戏的呐喊, 有“汉奸”的惨叫……

我将永远铭记这段回忆, 我爱家乡的老屋。

(指导教师:李长凤)

大脸猫品评:

篇14:家乡的艺术

关键词:历史;美德;家乡

每一种美德都需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比如说,从小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美德都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直在呼吁的。对于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也同样如此,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使孩子根深蒂固地意识到家乡对自己的重要性,使热爱家乡成为孩子自身的一种情感体现。

一、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如此重要?首先,从人性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培养孩子热爱家乡,则会大大增强这个人的归属感,归属感对一个人形成稳定的性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培养孩子热爱家乡,也是在培养孩子一颗感恩的心,具有感恩情怀的人长大后会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对促进家乡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这种统一的情感体验会促使人们更加团结,更加和谐,以至于社会更加安定。

二、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教育载体

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情况来设计,但是总的来说会选择一个区域共通的东西来作为教育载体,这个共通的东西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共识性,即是每个家乡人都知道的,这容易激起人们的共鸣;(2)具有内涵性,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教育载体必须是具有深刻意义和丰富内容的,这样才能使教育更加深刻;(3)具有知名性,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出远门,别人问我们来自哪里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很骄傲地告诉别人,我们来自哪里,然后随后会告诉别人家乡一些知名的建筑或者代表性人物等,以加深别人的印象。因此,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教育载体还必须具有知名度,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以历史文化为基石,培养孩子热爱家长的美德

基于这些原因和特点,家乡在敦煌的老师,以家乡历史文化为教育载体,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那么该如何具体实施呢?

1.以敦煌历史文化开展家乡教育的优势

在敦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历史文化,敦煌的历史文化具备了教育载体的所有特点,还具备了其他更明显的优势。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文化遗产举世闻名,历经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历史文化景观。

2.如何将敦煌历史与家乡教育相结合

敦煌历史辉煌灿烂,可以以敦煌历史为基点,拓展出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但是具体到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上,该如何将敦煌的历史文化与家乡教育相结合,以实现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目的呢?

(1)使孩子深入地认识了解敦煌文化,培养以敦煌文化为骄傲的自豪感

敦煌文化历史悠久,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推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孩子深切地感受到这种重要意义,就要了解敦煌历史文化,以敦煌历史文化为骄傲,为自豪。试问,谁不会热爱让自己骄傲自豪的东西呢?何况这还是生养自己的家乡。

(2)在课堂上融入家乡教育,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融入家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家乡教育可以与大多数课堂互相融合,尤其是语文、思想品德等人文性强的课程。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将这种历史知识与孩子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明白优秀的敦煌历史对当前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没有辉煌的敦煌历史,就没有如今优秀的敦煌人民,进而培养孩子热爱历史、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多拓展孩子的课外活动,带领孩子参观实际历史古迹和历史文物,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

无论是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还是教师孜孜不倦的教育,都只是理论上的教学,孩子的感悟并不是那么强烈,参与感不强。为此,应该多带领孩子到具体的历史古迹或者博物馆去参观、去学习,去实地感悟敦煌历史的伟大和辉煌。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情感,这种情感高尚纯洁,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强大动力。因此,是以历史文化为基石也好,还是以其他东西为教育载体也罢,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波.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家庭教育[D].兰州大学,2011.

[2]祁晓庆.敦煌索氏家族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李中华,梅玉花.历史教学渗透环保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2012(16):68-69.

[4]张永萍.唐五代宋初敦煌教育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交行存款证明翻译下一篇:创建文明村镇工作现场会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