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选择题7-11章

2024-08-03

毛概选择题7-11章(共4篇)

篇1:毛概选择题7-11章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

A.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革 B.原有体制的修补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 2.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实行的分配制度是()。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B.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按生产要素分配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现代企业制度 B.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4.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两个凡是”标准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四项基本原则 D.生产力标准 5.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A.东部和西部的关系 B.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

C.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D.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6.中国的改革首先在()拉开序幕

A.城市 B.农村 C.国有企业 D.集体企业

7.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A.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C.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D.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8.下列属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公有制为主体 C.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D.以国有企业为主体

9.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将逐步实行国民待遇,这意味着在税收负担上,对外资企业将()。

A.进一步降低关税 B.继续实行现有的优惠政策

C.课以比民族经济更高的税负 D.与其他经济成分一样,公平税负,平等竞争 10.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是()。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1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A.动力 B.目的C.前提 D.基础

13.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是()。

A.工业 B.农业 C.商业 D.交通运输业 14.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实质上说是()。A.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 B.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 C.适度紧缩型增长方式 D.适度膨胀型增长方式

15.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实现工业化 C.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D.实现信息化 16.按需分配是()。

A.计划经济的分配原则B.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C.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D.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17.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处理()。A.农业与工业的关系 B.第三产业与工业的关系

C.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D.科技与现代化的关系

18.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A.经济发展方式 B.社会发展方式 C.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D.科学发展方式 19.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

A.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决定的 C.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世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关系的必然结果 20.我国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A.实行自力更生 B.实行对外开放 C.政治体制改革 D.经济体制改革

2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A.改革

B.稳定

C.阶级斗争

D.无产阶级专政 2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判断经济工作的标准

B.判断对外开放的标准

C.判断改革成败与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D.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 2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制度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2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A.动力 B.目的C.前提 D.基础;

25.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前提和基础是()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26.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标准是:()

A.综合国力标准 B.生产力标准C.人民生活标准D.社会主义标准; 2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8.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

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 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

29.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A.革命B.改革C.政治运动D.阶级斗争

30.第一次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是()A.马克思 B.斯大林 C.毛泽东D.邓小平

31.第一次对“三个有利于”标准作出完整的理论表述,是在()A.邓小平的南方谈话B.党的十四大C.江泽民的讲话D.党的十五大 32.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A.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B.当前的权宜之计

C.达到小康时期的政策 D.实现现代化时期的政策 33.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是在()A.1980年B.1987年C.1992年D.1978年 34.把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是在()A.1978年B.1980年C.1984年D.1992年 35.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A.1992年B.1997年C.2000年D.2001年

36.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马克思主义 37.我国实施改革的目的是()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C.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D.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38.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是()A.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C.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 D.沿海、周边、内地 39.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A.发展 B.创新C.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战略是(D)

A.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相结合 B.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C.全面开放、兼顾内外 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4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完整系统论述的文章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十大关系》 D.《论联合政府》 4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是()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平均分配 D.以上三者都是

43.“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生产力的发展 B.综合国力的提高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国际地位的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是()。A.生产力 B.劳动者的素质

C.科学技术 D.先进的机器设备 45.按劳分配的对象是()。A.社会总产品

B.个人消费品 C.剩余产品

D.全部产品

46.在对外开放中 , 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是()。

A.以依靠别人的力量为基础

B.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防止资本主义腐朽东西的侵入

D.坚持反对霸权主义 47.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A.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 D.对外开放 48.全方位对外开放是()A.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 B.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C.对所有国家开放,无论其大小,发展程度和性质 D.对发达国家开放

49.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确定为()。A.基本国策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 C.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政策 D.发达社会主义的政策 50.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A.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B.解放思想新时期 C.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 D.求真务实历史新时期

51.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细枝末节的变革

52.我们始终要把()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C.“引进来”、“走出去”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5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A.完全适应 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C.完全不适应 D.有点适应有点矛盾

54.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A.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B.联合国成员国 C.新型工业国 D.创新型国家 55.我国的改革()。

A.是生产关系的根本革命 B.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 C.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D.对象是根本制度 5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

A.引进外资 B.自力更生 C.引进外资技术 D.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57.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中()。

A.改革是目的 B.发展是硬道理 C.稳定是绝对的 D.稳定是动力 58.目前,中国大陆开放度最大、开放层次最高的是()A.经济特区 B.经济技术开发区C.保税区 D.高新技术开发区

59.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是因为()

A.改革带来了经济发展 B.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发展中的一般性变革 D.改革是对原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在于()A.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B.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D.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内在需要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指()

A.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B.是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C.是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D.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 3.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是()A.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D.全球经济一体化

4.实行改革开放是()。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

5.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发展是手段 D.稳定是前提 6.我国的改革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C.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7.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主要是坚持()A.公有制占主体 B.共同富裕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8.我国最初的4个经济特区是深圳和()A.珠海 B.汕头 C.福州 D.厦门

9.下述哪些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A.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D.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及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10.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这是由于()A.改革带来了经济发展

B.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社会发展中的一般性变革 D.改革是对原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1.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A.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B.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C.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D.改革是补资本主义的课;

12.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明确()

A.不能离开这三个标准去抽象谈论社会主义 B.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问姓“社”姓“资”

C.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D.不可以把那些既可为“资”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

13.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是()

A.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B.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C.对外开放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D.对外开放是自力更生的立足点 1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

A.相互排斥、相互促进 B.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C.在改革和发展中要保持稳定 D.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5.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A.改革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6.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 C.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17.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就是指()A.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

B.改革的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

D.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其优越性

18.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

A.无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B.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C.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开放政策 D.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实行开放政策 19.“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A.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B.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C.本质上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 D.体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20.确立“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就()

A.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无需问姓“资”姓“社”的问题

B.意味着凡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C.意味着我们的改革开放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D.意味着必须从抽象的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摆脱出来 21.对外开放的形式有:()A.经济技术开发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 D.沿海开放城市 22.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D.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2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对外开放是资本主义的需要 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D.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D.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2.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能够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这是因为()

A.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我国既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 3.股份制是()

A.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 B.一种行业自律形式

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D.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

A.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A.宏观调控不同 B.资源配置不同 C.所有制基础不同 D.市场机制不同

6.张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取5%的报酬。今年他获得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A.联产计酬收入 B.资金分红收 C.经营风险收入 D.按劳分配收入

7.在下列收入分配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A.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 B.个体劳动者的收入 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分红 D.外资企业职工工资 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现代企业制度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宏观经济调控制 D.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9.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职工,付出同样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是因为()

A.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B.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12.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

1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

A.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型扩大再生产 B.从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 C.从内向型经济转变为外向型经济

D.从依靠经济投入促进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13.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政策()

A.继续鼓励、引导,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使之健康发展 B.严格限制数量和规模,保护其合法收入

C.严格限制投资方向和领域,不能与公有制经济竞争

D.不进行任何限制,使其大力发展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1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

A.限制其它经济的发展 B.凭借行政力量的支持 C.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越性 D.依靠产业政策扶持 15.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企业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占绝大多数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D.公有制经济在各地区、各产业部门都起主导作用 16.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于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正确的认识是()

A.它实行以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因而是私有制经济

B.它的资本最终属于每个股民所有,因而具有个体性质

C.它是职工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组织形式,因而具有集体经济性质

D.它是一种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因而是垄断经济 17.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深刻革命,因为它()A.肯定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B.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C.贯彻了商品交换中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

D.承认社会成员之间有富裕程度的差别

18.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A.社会总产品分配原则 B.国民收入分配原则 C.生产资料分配原则 D.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 19.按劳分配的前提是()

A.劳动者的实际需要 B.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C.生产力水平D.劳动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 20.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B.劳动还存在差别和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 C.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 D.社会成员中存在不同阶层 21.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实现()A.共同富裕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社会公平22.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优抚 C.社会福利 D.社会救助 23.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

A.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B.满足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 C.满足人们富裕生活需要 D.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A.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26.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是()A.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 B.初级市场经济

C.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以计划为主的市场经济 D.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27.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培育市场体系 B.转变政府职能

C.价格体系改革 D.国有企业改革 28.我们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

A.以间接调控为主 B.以直接调控为主

C.直接与间接调控平行结合 D.直接调控 29.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放权让利,实行企业承包制 30.《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所要坚持的方针是()

A.保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质和量的优势 B.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C.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 D.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31.美国著名的软件制造商微软公司的WindoW98在中国的售价是1998元,在国外标价是100美元,Office2000 测试版在中国要收200元的预览费,在国外仅收0.5美元的邮寄费。联想集团仅Windows操作系统的预装费,每年就要交付几个亿给微软。这表明()

A.中国的软件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强

B.中国的消费者比国外的消费者经济支付能力高

C.谁的经济增长的知识、技术含量越高,谁就越能够在市场上居于主动地位 D.中国没有自己的国产软件生产商和软件产品 32.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根据《决定》,我国将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一举措()A.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不利于吸收存款支援国家建设 B.目的在于减少生产中所需的货币量,刺激消费 C.有利于调节收入差距,增加国家税收

D.会减少储户的利息收人,降低居民的消费热情 33.市场经济是()A.一种基本经济制度 B.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C.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D.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3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3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在于()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 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36.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具体是指()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公有资产的所以,占有,支配,使用关系 C.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 D.公有资产的最终归属问题

37.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产联合的股份合作制属于()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38.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属于()

A.私营经济 B.合作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全民所有制经济

38.按劳分配是()

A.计划经济的分配原则 B.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C.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D.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40.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中,“生活富裕”是()

A.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B.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C.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 D.新农村建设的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有()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劳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2.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3.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公有制企业的数目和职工人数在各个行业中占优势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国有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实行正确引导、管理和监督 4.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租赁、承包制 D.国家独资经济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C.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D.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C.是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相同的 D.重视发挥计划的作用

7.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A.东部地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率先发展

B.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和开发,发展优势产业 C.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投资

D.发展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8.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在于()11 A.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有数量的增长,更要求质量的提高

B.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制止浪费和破坏 C.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必须提高竞争能力

D.减少固定资金投资,从根本上抑制成本攀升,有助于减少财政赤字,消除通货膨胀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下列条件决定的()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现实状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D.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10.规范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关系,国家应当()A.保护合法收入 B.调节过高收入 C.取缔非法收入

D.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城乡、地区、行业、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 11.国有经济的含义为()A.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并体现在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C.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D.要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素质

12.在下列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B.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 D.国有经济在所有领域都是主体 13.根据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和我国改革的经验,我国现阶段公有制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A.独资企业 B.股份合作制 . C.股份公司 D.合作社 14.根据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和我国改革的经验,我国现阶段公有制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A.公有公营 B.公有民营 C.租赁 D.承包经营 15.股份制经济的性质和作用是()A.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B.资本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性质

D.不能笼统的说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主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的,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可以扩大公有经济的控制范围 16.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经济条件是()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B.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社会产品还没有到极大丰富,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目标

D.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还是个人谋生手段,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17.我国现阶段除按劳分配这种主体方式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12 A.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 B.经营收入

C.资产收入 D.按资本取得的收入

18.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由当前客观的经济条件决定的()A.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B.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 C.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D.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 19.社会保障的内涵和作用()A.在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B.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C.提高和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D.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维护社会安定

20.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 B.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D.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 2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A.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

B.必须从我国人口多、底于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国情出发 C.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 D.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

22.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A.规范化 B.法制化 C.现代化 D.社会化

2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必须抓实抓紧抓好。国家坚持和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条保障线”制度。“三条保障线”制度的建立()A.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表现 B.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C.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D.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24.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必须抓好下述几个重要环节()A.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C.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D.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25.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特点()A.国家计划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B.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

C.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综合配套运用

D.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中央要充分考虑地方合理的利益和要求 26.国家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间接调控的特征是()13 A.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调控 B.计划不再是宏观调控的手段

C.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D.法律规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7.国家用来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有()A.价格 B.税收 C.利率 D.汇率 28.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A.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B.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只要对生产力发展有好处,计划和市场都可以利用 2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A.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C.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D.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30.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A.财政政策 B.税收政策 C.货币政策 D.利率政策 31.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自然垄断的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 32.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分配、经营收入、资产收益等多种分配方式,其经济依据是()A.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存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 C.公有制内部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D.土地,资产等创造国民收入的要素

33.个体生产经营的收入,按其性质来说是()A.按劳分配收入 B.劳动所得

C.包含有一定的资产收益 D.包含有一定的经营收入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A、突出各民族特色 B、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C、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D、避免民族矛盾的产生

2.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A、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 B、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A建立人民共和国 B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D.人民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A.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 B自治地方享有立法权

C.自治机关行使独立司法权 D.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行使自治权

5.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

A.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B.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C.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

D.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6.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D.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7.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占指导地位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8.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A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D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9.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纠

10.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

11、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是:()A、前者为目的后者为手段 B、前者为基础后者为目标 C、前者为内容后者为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配合

12.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的奋斗成果和历史选择,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坚持()A.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C.四项基本原则 D.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15.中国共产党和各主民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18.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根本的人权是()A知情权与监督权 B平等权与自由权 C生存权和发展权 D表达权与参政权

19. 2008年9月18日,为了保证食品安全,维人护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务院决定废止1999年12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9]24号)中有关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内容。这说明政府坚持:()

A.依法行政 B.民主集中制

C.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D.科教兴国战略 20.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8年9月19日起,对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进行调整,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即只对卖出方(或继承、赠与A股、B股股权的出让方)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对买入方(受让方)不再征税。税率仍保持1%。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政府有效履行了:()A.政治职能 B.市场监管职能 C.经济调节职能 D.公共服务职能 21.2008年4月20日至4月26日,1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就某省繁荣农村文化产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等8个同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这是人大代表在:()A.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力 B.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C.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D.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22.2008年9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在于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要通过这次检查,推动劳动合同法的有效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说明全国人大行使:()A.立法权 B.决定权 C.检察权 D.监督权 23.2008年4月30日,《西藏今昔》大型主题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开幕。大量详实的图片、文物和实物,充分展示了50多年来,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表明:()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B.我国各民族在事实上是平等的 C.我国各民族都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加强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4.“完全的民主等于没有任何民主,这不是怪论,而是真理。”对这一观点正确的理解是:()A.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

B.民主总是受限制的、不完全的、不真实的

C.民主总是相对的,完全而真实的民主历来是不存在的D.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总是离不开专政的

25.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A.广泛性 B.真实性 C.阶级性 D.现实性

26.在某市2008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就该市当年的财政预算案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财政局长几次到会就预算中的一些问题回答代表的提问。在这里,人大代表行使的职权是:()A.审议权和质询权 B.立法权和决定权 C.任免权和监督权 D.提案权和表决权

27.关于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A.后两者是国家机关,应该接受前两者政党的领导

B.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组成部分,各级人大中均有它们的代表

C.人民政协和各级人大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提供了渠道,它们都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D.各民主党派和人民代表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人民政协对党的大政方针发挥政治协商作用。2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国家统一管理 B.自治权 C.设立自治机关 D.各民族共同繁荣 29.民主的发展程度越高,民主的本质就越优越。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A.肯定了民主发展程度与民主本质的区别 B.否认了民主发展程度与民主本质的联系 C.认为民主的发展程度决定民主的本质 D.认为民主的本质决定民主的发展程度 30.在我国、既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又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标志的是:()A.生存权和劳动权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言论、集会等自由权利 D.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A参与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C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D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2.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的专政实质

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3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包括()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A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必须有利于改革开放 C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D必须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5、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是()

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B、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C、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6、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

A.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D.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8、邓小平提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A.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B.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C.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D.看是否符合自由、民主、人权

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有机统一起来 A.坚持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

C.人民当家作主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0、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是()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B.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C.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D.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11、依法治国的客体是()A、国家事务 B、经济文化事业

C、社会事务D、行政事务

1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A、生存权 B、经济权 C、发展权 D、政治权

13、江泽民提出,在一个国家里,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根本途径是()A.社会的进步 B.社会的稳定 C.经济的发展 D.政治的发展

14、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A、团结 B、法治 C、参政 D、监督

15、我国现阶段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

A.二者性质相同 B.作用、职能相同 C.历史使命相同

D.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6、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17、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维护稳定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民族团结 D.增强人民凝聚力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4.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是在()A.2000年6月,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B.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C.2001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讲话中 D.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 5.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

6.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以及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是()A.和谐文化 B.民族文化 C.无产阶级文化 D.社会主义文化 7.和谐文化的核心是()19

A.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B.社会主义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民族精神 8.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9.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A.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

B.社会意识的形式不同 C.治理国家的效果不一样

D.社会控制和国家治理的方式不同

10.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针是()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C.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D.为政治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11.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以及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是()A.和谐文化 B.民族文化 C.无产阶级文化 D.社会主义文化

12.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推进全社会经济发展 C.实现人类解放 D.消灭剥削

13.树立和践行(),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A.社会主义荣辱观 B.实事求是 C.民族精神 D.时代精神

14.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A.哲学社会科学 B.哲学 C.经济学 D.社会学 15.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是()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改革创新 D.社会主义

16.下列领导人中,是()提出了发展文化的“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方针 A 胡锦涛 B 邓小平C 江泽民 D 毛泽东 17.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A.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问题

B.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问题

C.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的智力支持问题 D.我国的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问题

18.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A.实现四个现代化

B.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加强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出是在党的()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20.培养“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四有”首先该强调的是()A.有理想 B.有文化 C.有道德 D.有纪律

2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 的体现是:(D)

A.思想道德 B.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C.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民族精神 2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A.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政治文明服务,D.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为核心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诚实守信 D.集体主义 2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2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A.经济实力的竞争

B.人才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

D.政治实力的竞争

2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来审视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是()A.科学发展观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7.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居于决定性的支配地位的是()A.思想道德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思想建设 D.道德建设

2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集体主义 B.爱国主义 C.社会主义 D.为人民服务 29.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具体来说是以下几方面协调发展的进步()①物质文明 ②精神文明 ③政治文明 ④生态文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近几年,云南丽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很快,重要原因是突出民族文化“切入点”——巴东文字、纳西古乐,这对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是()A.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积极发展旅游业 B.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保留文化传统 C.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大做强

D.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

1.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中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A.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

B.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是()A.要在经济上努力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B.要在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C.要在文化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D.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起来,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3.和谐文化融()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A.思想观念 B.思维方式 C.行为规范 D.社会风尚 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A.理想建设 B.道德建设

C.纪律建设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5.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是()A.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B.建设和谐文化 C.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D.弘扬时代主旋律

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是培育()的社会主义公民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7.八荣八耻”涵盖了()之间的关系 A.个人 B.集体 C.国家 D.社会

8.培育和弘扬(AB),就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A.民族精神 B.时代精神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为指导 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10.“八荣八耻”体现了()的结合 A.人民当家作主 B.共产党的领导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国

11.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包括()A.井冈山精神 B.长征精神 C.西柏坡精神 D.延安精神 1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A.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B.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 C.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D.坚持抓经营性文化事业 13.关于先进文化的正确表述有()A.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B. 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C.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D.反映时代进步潮流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A. 智力支持 B. 体力支持 C.精神动力 D.思想保证 15.狭义的文化包含哪些范畴()A.信仰信念 B.教育科学 C.思想理论 D.道德风尚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7.下列关于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有()A.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B.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C.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D.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义服务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1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A.思想道德素质 B.民主政治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经济管理素质

2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包括()A.鲜明的时代性

B.浓郁的民族性 C.吸纳百川的开放性 D.强烈的阶级性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和谐社会的认识正确的是()A .和谐社会是最高理想 B.和谐社会是共同理想

C.和谐社会是全体公民的理想 D.和谐社会只是中国人的理想

2.深刻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大战略部署 的是()A.《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二者在内容上完全不同 B.二者是两个阶段上的不同目标

C.二者的目标要求是完全相同的 D.二者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反映 4.从根本上,和谐社会是要理顺()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利益关系 D.权利关系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下列哪个问题的新的探索()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

6.《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的 B.共产主义的 C.福利社会的 D.田园牧歌式的 8.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其中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发展先进文化 C.科学发展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A.党的领导 B.发展公共事业 C.制度建设 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

A.党的基本路线 B.中国共产党 C.稳定的社会局面 D.广大人民群众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安定有序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D、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13、我国历史上曾产生不少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提出“和为贵”的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A、大同社会思想; B、中国传统的小康思想;

C、三民主义;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5、下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错误的是:()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建设科学发展;

C、必须坚持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16、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A.社会手段 B.社会计划 C.社会理想 D.社会现实

17、我国古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其直接原因是()

A.人们的认识太肤浅B.思想还不成熟C.生产力水平太低 D.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

18、在西方,最早明确提出“和谐”概念的是()

A.毕达哥拉斯学派 B.米利都学派 C.爱非斯学派 D.爱利亚学派

19、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是()

A.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形态B.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关系的社会 C.人们可以不劳动,随心所欲地享受D.由社会主义社会与和谐社会构成的共产主义社会

21、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是党的()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本质属性 B表现形式 C政治体制 D经济体制

23、目前,我国社会()

A.总体上是和谐的 B.总体上是不和谐的 C.处在和谐崩溃的时期 D.处在和谐重建的时期

24、关于“和谐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

B.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形态

C.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组织得到很好协调或稳定的那种社会 D.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

25、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A、坚持以人为本B、坚持科学发展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治

2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坚持以人为本B.坚持科学发展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同时也就是社会和谐的实现 B.社会主义建设内在地包含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和谐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

D.我国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间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要短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A.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条件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条件

C.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形式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式

2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是()A.两者是并列的 B.两者同时实现同时完成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30、《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D.走共同富裕道路

二、多项选择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D.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2.以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做法是()。

A.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收入差距扩大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B.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

C.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 D.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

A.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 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E.必须坚持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 4.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A.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B.科学发展观就是指构建和谐社会

C.构建和谐社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D.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不一致的

5.下列对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和谐社会是长远价值目标,小康社会是阶段性目标 B.小康是和谐的基石

C.二者相互补充,是辩证统一的 D.它们都是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 6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除优先发展教育外,还包括()A.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D.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7.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有利条件有()。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D.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

A、公平正义; B、民主法治;C、安定有序; D、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C、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D、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10、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可以概括为()A、公众参与; B、党委领导;C、政府负责; D、社会协同;

1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12、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是()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B.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D.人与人和谐相处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

A.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C.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D.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除了坚持以人为本以外,还有()A、坚持科学发展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民主法治 D、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坚持以人为本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B.坚持科学发展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C.坚持改革开放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D.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16、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举措是()

A、坚持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B、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C、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D、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17、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B.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D.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1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C.病有所医D.老有所养

1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包括()

A.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D.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A.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B.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C.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2:毛概选择题7-11章

A.反对和遏制“台独”B.推进两岸“三通”C.促进两岸政治谈判D.回到“九二共识” 2.“一国两制”体现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A.改革开放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和平共处D.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3.“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A.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C.一个中国D.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4.“一国两制”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创造性构想,最早开始于()A.澳门问题B.香港问题C.西藏问题D.台湾问题 5.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一国两制C.和平统一D.台湾事实上是主体地位 6.我国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中国政府承诺不以武力解决

B.台湾完全享有自治权 C.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7.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

A.《告台湾同胞书》

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8.关于台湾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D.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9.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就是()

A.用武力方式

B.通过政治谈判方式解决,力争和平手段,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C.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来解决

D.通过经济交流的方式来解决

10.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强占的,这些条约不包括()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这是()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意见。

A.江泽民

B.胡锦涛

C.习近平

D.李克强

12.叶剑英把我们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

A.台湾必须统一与中国

B.一个中国

C.为台湾和平统一于中国创造条件

D.共同对抗美国的分裂活动

13.1983年6月,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阐述了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其第一条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

A.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

B.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祖国统一.D.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14.1985年3月,()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B.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C.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D.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1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早提出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

16.()年()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A.1986 5

B.1987 11

C.1993 4

D.1988 17.“九二共识”的内容主要是()

A.两岸进行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的交流,有助于两岸共同发展 B.两岸在进行事务性交往中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完成努力奋斗 D.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18.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首次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B.《反分裂国家法》 C.《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告台湾同胞书》

19.“一国两制”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创造性构想,首先用于解决于()

A.台湾问题

B.香港和澳门问题

C.钓鱼岛问题

D.南海问题

20.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任务中,是核心。

A.推进现代化建设

B.完成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

D.促进共同发展 21.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的核心和最重要原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C.互不干涉内政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2.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A.和平共处B.不干涉他国内政C.独立自主D.发展经济 23.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A.贫富差距B.民族矛盾C.宗教问题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4..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朱德

D.周恩来

25.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哪个国家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A.缅甸B.越南C.印度D.泰国 26.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一极化

B.多极化

C.两极格局

D.三足鼎立 2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

A.互不侵犯B互不干涉内政C.国家主权平等D.平等互利 28.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

A.德国统一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C.北约东扩D.海湾战争 29.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中国属于()

A.第一世界B.第二世界C.第三世界D.介于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 30.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真正的不结盟

C.和谐世界

D.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31.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反对():

A.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和强权政治

B.树立新安全观,维护世界多样性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推行单边主义 3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不包括: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和平共处 33.当今的时代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C.战争与和平D.安全与发展 34.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A.产品质量的竞争

B.经济资源的竞争 C.产品价格的竞争

D.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35.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不包括()

A.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B.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C.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D.树立新的安全观

36.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7.新安全观的核心是()

A.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B.和平共处世代友好 C.团结奋进互利共赢

D.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38.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坚持协商的方式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D.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对中国外交陆续提出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核心是()A.冷静观察,沉着应对B.韬光养晦C、有所作为D.决不当头 40.“真正不结盟”战略提出者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答案:1-5 ABCDA

6-10 DBDBC

11-15 BBCAD

16-20 BBBAA 21-25 ACDAC 26-30 BCBCD

31-35 DDBDA

篇3:毛概8-14章选择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在(B)年进入全面的改革开放时期。A.1958 B.1978 C.1992 D.2006 2.1984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重大突破的文件是(B)。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 D.《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D)。

A.阐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各自特点 B.强调了资本主义也可以搞计划经济

C.说明了计划和市场是覆盖全社会的 D.否定了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4.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B)。

A.建立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商品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5.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种一制度的确立是由(A)。

A.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

C.扩大对外开放决定的 D.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决定的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属于(C)。

A.私营经济 B.合作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全民所有 7.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A)。

A.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 B.更要注重结构的优化 C.更要注重领域的广泛 D.更要注重比重的扩大 8.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D)。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形式 C.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1992年,我国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A.计划经济 B.商品经济 C.市场经济 D.综合经济 10.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B)。

A.股份合作制 B.全民所有制 C.股份制 D.集体所有制

11.按劳分配是(B)。

A.计划经济的分配原则 B.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C.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D.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A)。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辅 C.以个体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体,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体,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13.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C)。

A.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B.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5.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D)。

A.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B.达到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 C.满足人们的富裕生活需要 D.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16.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在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中央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即(D)。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C.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政体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B)。A.资产阶级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合专政 D.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是(A)。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4.我国的政党制度是(D)。

A.邦联制 B.联邦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多党合作制 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依法治国 C.多党合作制 D.政治协商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7.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B)。

A.基础 B.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 C.主要内容 D.性质 8.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C)。

A.依法治国 B.权利制衡 C.人民当家作主 D.多党合作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四有”的核心和精神支柱是(A)。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2.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B)。

A.实现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实现大同社会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B)。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B.整个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 D.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的问题 4.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体现是(D)。

A.思想道德 B.社会公德 C.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民族精神

5.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具有基础定位的是(A)。A.科技 B.教育 C.创新 D.发展

6.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C)。A.团结—批评—团结 B.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是(D)。

A.文化复古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 C.完全吸收 D.批判地继承、发扬 8.时代精神的核心是(B)。

A.集体主义 B.改革创新 C.共产主义 D.与时俱进

9.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B)。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B.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D.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10.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同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D)。A.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C.坚持以德治国方针 D.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D)。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B.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

2.2006年10月,党的十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D)。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 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B)。

A.坚持科学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4.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5.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A)。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发展和谐文化

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6.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B)。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C.发展经济 D.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C)。

A.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C.坚持改革开放 D.正确处理建筑工地发展稳定的关系

8.2006年10,中共十六民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B)。

A.创新 B.发展 C.管理 D.保障

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六个方面,排在第一的是(A)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口号的时间是(A)A.1949年 B.1950年 C.1954年 D.1956年

2.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1960年,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的思想、政策方针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C)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接受大陆中央政府领导、管辖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标志着我党对台方针政策重大转变的是(A)A.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被称为“叶九条”的台湾问题讲话 C.1982年1月邓小平谈话

D.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早是针对(C)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5.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C)A.外交问题 B.国际政治问题 C.内政问题 D.中美关系问题 6.“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C)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 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祖国统一 D.和平统一 7.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目 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C)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B)A.和平 B.发展 C.民族独立 D.经济联盟 3. 首先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一系列主张的我国领导人是(B)

A.周恩来 B.冯超越邓小平(原名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4.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B)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5.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B)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B)A.实行真正的不结盟

B.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C.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别人打自己的牌 D.对国际问题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

7.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所作的最大的调整是实行(C)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完全的不结盟政策 D.反美统一战线 8.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D)A.和平与发展 B.和平、稳定、公正、合理 C.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A)

A.反对侵略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权利 B.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决不干涉别国内政 D.平等互利 10.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B)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11.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建立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D)A.互利、互信、团结、合作的新安全观 B.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安全观 C.互利、合作、繁荣、发展的新安全观 D.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单项选择题

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关键在于(B)A.维护全体职工的经济利益

B.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C.稳定全体职工的工作岗位 D.大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文化水平

2.我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因为(B)A.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他们主要是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C.他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都负有重要责任 D.没有知识分子参加,取得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B)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C.新的资产阶级 D.不劳而获的寄生者 4.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B)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互助,维护祖国统一 C.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各自独立 5.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D)A.阶级矛盾问题 B.阶级斗争问题 C.民族冲突问题 D.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问题 6.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团结的基础是(C)A.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 B.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C.爱国主义 D.共同的文化传统 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题是(A)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D.加强民族团结 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A)A.大陆范围内联盟是主体 B.大陆范围外联盟是主体

C.大陆范围内联盟和大陆范围外联盟都是主体 D.大陆范围外联盟是大陆范围内联盟的基础 9.在“四个尊重”的方针里,核心是(C)

A.尊重知识 B.尊重人才 C.尊重劳动 D.尊重创新 10.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A)A.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B.民族互助 C.民族融合 D.民族交流 1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是(D)A.各民族共同繁荣 B.各民族之间消除差别 C.民族地区稳定 D.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2. 新形势下人民军队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D)A.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B.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C.打得赢、不变质 D.加强战备、服务经济建设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单项选择题

1.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主要看(A)A.它的理论和纲领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B.它由什么人领导

篇4:毛概选择题7-11章

第七章 铸铁

1、铸铁与碳钢相比,在成分、组织和性能上有什么区别?

(1)白口铸铁:含碳量约2.5%,硅在1%以下白口铸铁中的碳全部以渗透碳体(Fe3c)形式存在,因断口呈亮白色。故称白口铸铁,由于有大量硬而脆的Fe3c,白口铸铁硬度高、脆性大、很难加工。因此,在工业应用方面很少直接使用,只用于少数要求耐磨而不受冲击的制件,如拔丝模、球磨机铁球等。大多用作炼钢和可锻铸铁的坯料

(2)灰口铸铁;含碳量大于4.3%,铸铁中的碳大部或全部以自由状态片状石墨存在。断口呈灰色。它具有良好铸造性能、切削加工性好,减磨性,耐磨性好、加上它熔化配料简单,成本低、广泛用于制造结构复杂铸件和耐磨件。(3)钢的成分要复杂的多,而且性能也是各不相同 钢是含碳量在0.04%-2.3%之间的铁碳合金。我们通常将其与铁合称为钢铁,为了保证其韧性和塑性,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7%。钢的主要元素除铁、碳外,还有硅、锰、硫、磷等,而且钢还根据品质分类为①普通钢(P≤0.045%,S≤0.050%)② 优质钢(P、S均≤0.035%)③ 高级优质钢(P≤0.035%,S≤0.030%)按照化学成分又分 ①碳素钢:.低碳钢(C≤0.25%).中碳钢(C≤0.25~0.60%).高碳钢(C≤0.60%)。②合金钢:低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5%).中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5~10%).高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10%)。

2、C、Si、Mn、P、S元素对铸铁石墨化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三低(C、Si、Mn低)一高(S高)的铸铁易出现白口?

(1)合金元素可以分为促进石墨化元素和阻碍石墨化元素,顺序为:

Al、C、Si、Ti、Ni、P、Co、Zr、Nb、W、Mn、S、Cr、V、Fe、Mg、Ce、B等。其中,Nb为中性元素,向左促进程度加强,向右阻碍程度加强。C和Si是铸铁中主要的强烈促进石墨化元素,为综合考虑它们的影响,引入碳当量CE = C% + 1/3Si%,一般CE≈4%,接近共晶点。S是强烈阻碍石墨化元素,降低铸铁的铸造和力学性能,控制其含量。(2)铸铁的含碳量高,脆性大,焊接性很差,在焊 接过程中易产生白口组织和裂纹。

白口组织是由于在铸铁补焊时,碳、硅等促进石墨化元素大量烧损,且补焊区冷速快,在焊缝区石墨化过程来不及进行而产生的。白口铸铁硬而脆,切削加工性能很差。采用含碳、硅量高的铸铁焊接材料或镍基合金、铜镍合金、高钒钢等非铸铁焊接材料,或补焊时进行预热缓冷使石墨充分析出,或采用钎焊,可避免出现白口组织。

3、铸铁壁厚对石墨化有什么影响?冷速越快,不利于铸铁的石墨化,这主要取决于浇注温度、铸型材料的导热能力及铸件壁厚等因素。冷速过快,第二阶段石墨化难以充分进行。

4、石墨形态是铸铁性能特点的主要矛盾因素,试分别比较说明石墨形态对灰铸铁和球墨铸铁力学性能及热处理工艺的影响。墨的数量、大小和分布对铸铁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如片状石墨,数量越多对基体的削弱作用和应力集中程度越大。

石墨形状影响铸铁性能:片状、团絮状、球状。对于灰铸铁,热处理仅能改变基体组织,改变不了石墨形态,热处理不能明显改善灰铸铁的力学性能。

球墨铸铁是石墨呈球体的灰铸铁,简称球铁。由于球墨铸铁中的石墨呈球状,对基体的割裂作用大为减少,球铁比灰铸铁及可锻铸铁具有高得多的强度、塑性和韧性。

5、球墨铸铁的性能特点及用途是什么?

球墨铸铁。将灰口铸铁铁水经球化处理后获得,析出的石墨呈球状,简称球铁。比普通灰口铸铁有较高强度、较好韧性和塑性。用于制造内燃机、汽车零部件及农机具等.。

珠光体型球墨铸铁——柴油机的曲轴、连杆、齿轮;机床主轴、蜗轮、蜗杆;轧钢机的轧辊;水压机的工作缸、缸套、活塞等。铁素体型球墨铸铁——受压阀门、机器底座、汽车后桥壳等。

6、和刚相比,球墨铸铁的热处理原理有什么异同?

球墨铸铁的热处理主要有退火、正火、淬火加回火、等温淬火等。

7、HT200、HT350、KTH300-06、QT400、QT600各是什么铸铁?数字代表什么意义?各具有什么样的基体和石墨形态?说明他们的力学性能特点及用途。

(1)灰铸铁常用型号为HT100/HT150/HT200/HT250/HT300/HT350

球墨铸铁常用型号为QT400-18/QT400-15/QT450-10/QT500-7/QT600-3/QT700-2/QT800-2/QT900-2 黑心可锻铸铁常用牌号为KTH300-06/KTH350-10/KTZ450-06/KTZ550-04/KTZ650-02/KTZ700-02,其中KTH300-06适用于气密性零件,KTH380-08适用于水暖件,KTH350-10适用于阀门、汽车底盘。

(2)牌号中代号后面只有一组数字时,表示抗拉强度值;有两组数字时,第一组表示抗拉强度值,第二组表示延伸率值。两组数字中间用“一”隔开。抗拉强度随壁厚而变化,壁厚越大抗拉强度越小。3)①灰口铸铁:灰铸铁是指石墨呈片状分布的灰口铸铁。灰铸铁价格便宜,应用广泛,其产量约占铸铁总产量的80%以上。1.牌号:常用的牌号为HT100、HT150、HT200、……、HT350

2.组织

灰铸铁的组织是由液态铁水缓慢冷却时通过石墨化过程形成的,其基体组织有铁素体、珠光体和铁素体加珠光体三种。灰铸铁的显微组织如下图所示。为提高灰铸铁的性能,常对灰铸铁进行孕育处理,以细化片状石墨,常用的孕育剂有硅铁和硅钙合金。经孕育处理的灰铸铁称为孕育铸铁。3.热处理

热处理只能改变铸铁的基体组织,但不能改变石墨的形态和分布。由于石墨片对基体的连续性的破坏严重,产生应力集中大,因而热处理对灰铸铁的强化效果不大,其基体强度利用率只有30%-50%。灰铸铁常用的热处理有:消除内应力退火、消除白口组织退火和表面淬火。

4.用途

灰铸铁主要用于制造承受压力和振动的零部件,如机床床身、各种箱体、壳体、泵体、缸体等。

②球墨铸铁:球墨铸铁是指石墨呈球形的灰口铸铁,是由液态铁水经石墨化后得到的。与灰铸铁相比,它的碳当量较高,一般为过共晶成分,这有利于石墨球化。

1.牌号:QT400-

17、QT420-

10、QT500-05、QT600-02、QT700-02、QT800-02、QT1200-01

2.组织

球墨铸铁是由基体+球状石墨组成,铸态下的基体组织有铁素体、铁素体加珠光体和珠光体3种。球状石墨是液态铁水经球化处理得到的。加入到铁水中能使石墨结晶成球形的物质称为球化剂,常用的球化剂为镁、稀土和稀土镁。镁是阻碍石墨化的元素,为了避免白口,并使石墨细小且分布均匀,在球化处理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孕育处理,常用的孕育剂为硅铁和硅钙合金。3.性能

由于球状石墨圆整程度高,对基体的割裂作用和产生的应力集中更小,基体强度利用率可达70%-90%。接近于碳钢,塑性和韧性比灰铸铁和可锻铸铁都高。4.热处理

由于球状石墨危害程度小,因而可以对球墨铸铁进行各种热处理强化。球墨铸铁的热处理主要有退火、正火、淬火加回火、等温淬火等。5.用途

球墨铸铁在汽车、机车、机床、矿山机械、动力机械、工程机械、冶金机械、机械工具、管道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可代替部分碳钢制造受力复杂,强度、韧性和耐磨性要求高的零件。

③可锻铸铁:可锻铸铁是由白口铸铁经石墨化退火后获得的,其石墨呈团絮状。可锻铸铁中要求碳、硅含量不能太高,以保证浇注后获得白口组织,但又不能太低,否则将延长石墨化退火周期。1.牌号:KTH KTB KTZ分别表示黑心、白心、珠光体可锻铸铁代号

2.组织

可锻铸铁的组织与第二阶段石墨化退火的程度有关。当第一阶段石墨化充分进行后(组织为奥氏体+团絮状石墨),在共析温度附近长时间保温,使第二阶段石墨化也充分进行,则得到铁素体+团絮状石墨组织,由于表层脱碳而使心部的石墨多于表层,断口心部呈灰黑色,表层呈灰白色,故称为黑心可锻铸铁。若通过共析转变区时,冷却较快,第二阶段石墨化未能进行,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得到珠光体+团絮状石墨的组织,称为珠光体可锻铸铁。3.性能

由于可锻铸铁中的团絮状石墨对基体的割裂程度及引起的应力集中比灰铸铁要小,因而其强度、塑性和韧性均比灰铸铁高,接近于铸钢,但不能锻造,其强度利用率达到基体的40%-70%。4.用途

可锻铸铁常用于制造形状复杂且承受振动载荷的薄壁小型件,如汽车、拖拉机的前后轮壳、管接头、低压阀门等。这些零件如用铸钢制造则铸造性能差,用灰铸铁则韧性等性能达不到要求。

8、如何理解铸铁在一般的热处理过程中,石墨参与相变,但是热处理并不能改变石墨的形态和分布。

铸铁的热处理目的在于两方面:一是改变基体组织,改善铸铁性能,二是消除铸件应力。值得注意的是:铸件的热处理不能改变铸件原来的石墨形态及分布,即原来是片状或球状的石墨热处理后仍为片状或球状,同时它的尺寸不会变化,分布状况不会变化。

铸铁件热处理只能改变基体组织,不能改变石墨的形态及分布,机械性能的变化是基体组织的变化所致。普通灰口铸铁(包括孕育铸铁)石墨片对机械性能(强度、延性)影响很大,灰口铸铁经热处理改善机械性能不显着。还需要注意的是铸铁的导热性较钢差,石墨的存在导致缺口敏感性较钢高,因此铸铁热处理中冷却速度(尤其淬火)要严格控制。

9、某厂生产球墨铸铁曲拐。经浇注后,表面常出现“白口”,为什么?为消除白口,并希望得到珠光体基体组织,应采用什么样的热处理工艺?

铸件冷却时,表层及薄截面处,往往产生白口。白口组织硬而脆、加工性能差、易剥落。因此必须采用退火(或正火)的方法消除白口组织。退火工艺为:加热到550-950℃保温2~5 h,随后炉冷到500—550℃再出炉空冷。在高温保温期间,游高渗碳体和共晶渗碳体分解为石墨和A,在随后护冷过程中二次渗碳体和共析渗碳体也分解,发生石墨化过程。由于渗碳体的分解,导致硬度下降,从而提高了切削加工性。

10、解释机床底座常用灰铸铁制造的原因。

工艺问题,这些零件形状复杂,除铸造用其他方法难以得到毛坯,而灰口铸铁具有十分优秀的铸造性能.而钢的铸造性很差.其一,价格便宜,这些产品的重量很重.其二,减震,灰铸铁中含碳量比较高,石墨在铸铁中的吸振能力或阻止振动传播的作用,使灰铸铁有优良的减振性,钢材没有这个特性.其三,减磨.灰铸铁中石墨有储油的作用,在有润滑的条件下,加上石墨本身是良好的润滑剂和冷却剂,所以灰铸铁有很好的减磨作用,从而灰铸铁比结构钢耐。其四,对缺口敏感性很低,灰铸铁本身的显微结构石墨是呈现细片状结构,千疮百孔的,再加几个缺口不要紧.钢要是有缺口,十分容易在缺口处疲劳破坏。

11、影响铸态组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铸铁的组织取决于石墨化进行的程度,为了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关键在于控制石墨化进行的程度。实践表明,铸铁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时的冷却速度是主要因素。

第八章 铝合金

1、试述铝合金的合金化原则。为什么以硅、铜、镁、锰、锌等元素为主加元素,而以钛、硼、稀土等作为辅加元素。

铝具有一系列比其他有色金属、钢铁和塑性等更优良的性能,如密度小,仅为2.7,约为钢或铜的1/3;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耐蚀性;优良的塑性和加工性能等。但纯铝的力学性能不高,不适合作为承受较大载何的结构零件。为了提高铝的力学性能,在纯铝中加入某些合金元素,制成铝合金。铝合金仍保持纯铝的密度小和耐蚀性好的特点,且力学性能比纯铝高得多。经热处理后的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可以和钢铁材料相媲美。铝合金中常加入的元素为硅、铜、镁、锰、锌元素等。这些合金元素在固态铝中的溶解度一般都是有限的。

2、铝合金热处理强化和钢淬火强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铝合金的热处理强化不发生同素异构转变。铝合金的淬火处理称为固溶处理,由于硬脆的第二相消失,所以塑性有所提高。过饱和的a固溶体虽有强化作用,但是单相的固溶强化作用是有限的,所以铝合金固溶处理强度、硬度提高并不明显,而塑性却有明显提高。铝合金经固溶处理后,获得过饱和固溶体。在随后的室温放置或低温加热保温时,第二相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引起温度、硬度以及物理和化学性能的显著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时效。铝合金的热处理强化实际上包括了固溶处理与时效处理两部分。

3、以Al-Cu合金为例,简要说明铝合金时效的基本过程。

①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G·P(Ⅰ)区。在新淬火状态的过饱和固溶体中,铜原子在铝晶格中的分布是任意的、无序的。时效初期,即时效温度低或时效时间短时,铜原子在铝基体上的某些晶面上聚集,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称G·P(Ⅰ)区。G·P(Ⅰ)区与基体α保持共格关系,这些聚合体构成了提高抗变形的共格应变区,故 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升高。②G·P区有序化-形成G·P(Ⅱ)区。随着时效温度升高或时效时间延长,铜原子继续偏聚并发生有序化,即形成G·P(Ⅱ)区。它与基体α仍保持共格关系,但尺寸较G·P(Ⅰ)区大。它可视为中间过渡相,常用θ”表示。它比G·P(Ⅰ)区周围的畸变更大,对位错运动的阻碍进一步增大,因此时效强化作用更大,θ”相析出阶段为合金达到最大强化的阶段。③形成过渡相θ′。随着时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铜原子在G·P(Ⅱ)区继续偏聚,当铜原子与铝原子比为1:2时,形成过渡相θ′。由于θ′的点阵常数发生较大的变化,故当其形成时与基体共格关系开始破坏,即由完全共格变为局部共格,因此θ′相周围基体的共格畸变减弱,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亦减小,表现在合金性能上硬度开始下降。由此可见,共格畸变的存在是造成合金时效强化的重要因素。④形成稳定的θ相。过渡相从铝基固溶体中完全脱溶,形成与基体有明显界面的独立的稳定相Al2Cu,称为θ相此时θ相与基体的共格关系完全破坏,并有自己独立的晶格,其畸变也随之消失,并随时效温度的提高或时间的延长,θ相的质点聚集长大,合金的强度、硬度进一步下降,合金就软化并称为“过时效”。θ相聚集长大而变得粗大。

4、铝合金的成分设计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有时效强化?

一种合金能否通过时效强化,首先取决于组成合金的元素能否溶解于固溶体以及固溶度随温度变化的程度。如硅、锰在铝中的固溶度比较小,且随温度变化不大,而镁、锌虽然在铝基固溶体中有较大的固溶度,但它们与铝形成的化合物的结构与基体差异不大,强化效果甚微。因此,二元铝-硅、铝-锰、铝-镁、铝-锌通常都不采用时效强化处理。而有些二元合金,如铝-铜合金,及三元合金或多元合金,如铝-镁-硅、铝-铜-镁-硅合金等,它们在热处理过程中有溶解度和固态相变,则可通过热处理进行强化。

为获得良好的时效强化效果,在不发生过热、过烧及晶粒长大的条件下,淬火加热温度高些,保温时间长些,有利于获得最大过饱和度的均匀固溶体。另外在淬火冷却过程不析出第二相,否则在随后时效处理时,已析出相将起晶核作用,造成局部不均匀析出而降低时效强化效果。

5、硬铝合金有哪些优缺点?说明2A12(LY12)的热处理特点。

硬铝属于Al-Cu-Mg系合金,具有强烈的时效强化作用,经时效处理后具有很高的硬度、强度,故Al-Cu-Mg系合金总称为硬铝合金。这类合金具有优良的加工性能和耐热性,但塑性、韧性低,耐蚀性差,常用来制作飞机大梁、空气螺旋桨等。

硬铝合金的热处理特性是强化相的充分固溶温度与(α+β+S)三元共晶的熔点507℃.因此,硬铝淬火加热的过烧敏感性很大,为了获得最大固溶度的过饱和固溶体,2A12合金最理想的淬火温度为500℃±3℃,但实际生产条件很难做到,所以2A12合金常用的淬火温度为495~500℃。

6、试述铸造铝合金的类型、特点和用途。铸造铝合金一般分为以下 4 个系列 :

Al-Si 合金该系合金又称为硅铝明 , 一般 Si 的质量分数为 4%-22%。Al-Si 合金具有优良的铸造性能 , 如流动性好、气密性好、收缩率小和热裂倾向小 , 经过变质和热处理之后 , 具有良好的力学性 能、物理性能、耐腐蚀性能和中等的机加工性能 , 是铸造铝合金中品种最多 , 用途最广的一类合金。

Al-Cu 合金该系合金中 Cu 的质量分数为 3%-11% , 加人其他元素使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大幅度提高 , 如 ZL205A(T6)合金的标准性能σb 为 490MPa, 是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铸造铝合金之一 , ZL206、ZL207 和 ZL208 合金具有很高的 耐热性能。ZL207 中添加了混合稀土 , 提高了合金的高温强度和热稳定性 , 可用于 350-400 ℃ 下工作的零件 , 缺点是室温力学性能较差 , 特别是伸长率很低。Al-Cu 合金具有良好的切削加工和焊接性能 , 但铸造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较差。这类合金在航空产品上应用较广 , 主要用作承受大载荷的结构件和耐热零件。Al-Mg 合金该系合金中 Mg 的质量分数为 4%-11% , 密度小 , 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 , 优异的耐腐蚀性能 , 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 , 加工表面光亮美观。该类合金熔炼和铸造工艺较复杂 , 除用作耐蚀合金外 , 也用作装饰用合金。

Al-Zn 合金 Zn 在 Al 中的溶解度大 , 当 Al 中加人 Zn 的质量分数大于 10% 时 , 能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 , 该类合金自然时效倾向大 , 不需要热处理就能得到较高的强度。这类合金的缺点是耐腐蚀性能差 , 密度大 , 铸造时容易产生热裂 , 主要用做压铸仪表壳体类零件。

7、试解释:铝合金的晶粒粗大,不能靠重新加热处理来细化。由于铝合金不象钢基体在加热或冷却时可以发生同素异构转变,因此不能像钢一样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发生重结晶而细化晶粒。

8、Al-Zn-Cu-Mg系合金的最高强度是怎样通过化学成分和热处理获得的?

热处理可强化型铝合金:AL—Zn--Mg--Cu系合金--7XXX系,如7075合金,以 Mg和Si为主要合金元素并以Zn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铝合金。

7XXX系合金中含铜的AL—Zn--Mg--Cu,还有一些其他微量元素,它有较强的韧性和强度,为代表的7075合金,用于飞机及航空制造业。这类合金有抗应力腐蚀性和抗剥落腐蚀的能力会随之下降。如果对成份和热处理以及显微组织进行全面设计,可以得到综合性能良好的高强度合金,该系合金中主要强化相为Mn Zn z(n)与Al2 Mg3 Zn3(T)相。用于制作轮椅的材料7003-C合金主要强化相为ŋ相和Mg2Si.。有很好的抗应力腐蚀性能和焊接性能,又有比6XXX系列高的强度和塑性,便于热成形和冷加工,在冷加工和焊接后不需再进行热处理。

研究2种不同热处理方式对喷射成形超高强度Al-Zn-Mg-Cu系铝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观察沉积态、挤压态、固溶及时效处理后样品的显微组织,对经时效处理的样品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沉积态合金晶粒均匀细小;挤压态合金存在大量的第二相颗粒,为富铜相;固溶处理后,合金出现了再结晶现象。在T6条件下,采用常规470℃单级固溶和时效处理,其抗拉强度仅为710MPa,延伸率为6.5%;采用双级固溶和时效处理,其抗拉强度超过800MPa,延伸率达到9.3%。(T6:固溶热处理后进行人工时效的状态)

9、不同铝合金可通过哪些途径达到强化的目的?

代号

名称

说明与应用

F

自由加工状态

适用于在成形过程中,对于加工硬化和热处理条件无特殊要求的产品,对该状

态产品的力学性能不作规定

O

退火状态

适用于经完全退火获得最低强度的加工产品 H

加工硬化状态

适用于通过加工硬化提高强度的产品,产品在加工硬化后要经过(也可不经过)

使强度有所降低的附加热处理。H代号后面必须跟有两位或三位何拉伯数字

W

固溶热处理状态

一种不稳定状态,仅适用于经固溶热处理后,室温下自然时效的合金,该状态代号仅表示产品处于自然时效阶段

T

热处理状态 适用于热处理后,经过(或不经过)加工硬化达到稳定状态(不同于F、O、H状态)的产品,T代号后面必须跟有一位或多位阿拉伯数字。

TO 固溶热处理后,经自然时效再经过冷加工的状态。适用于经冷加工提高强度的产品

T1 由高温成形冷却,然后自然时效至基本稳定的状态。适用于由高温成形过程冷却后,不再进行冷加工(可进行矫直、矫平,但不影响力学性能极限)的产品

T2 由高温成形冷却,经冷加工后自然时效至基本稳定的状态。适用于由高温成形过程冷却后,进行冷加工或矫直、矫平以提高强度的产品

T3 固溶热处理后进行冷加工,再经自然时效至基本稳定的状态。适用于在固溶热处理后,进行冷加工或矫直、矫平以提高强度的产品

T4 固溶热处理后自然时效至基本稳定的状态。适用于固溶热处理后,不再进行冷加工(可进行矫直、矫平,但不影响力学性能极限)的产品

T5 由高温成形过程冷却,然后进行人工时效的状态。(不经过冷加工可进行矫直、矫平但不影响力学性能极限),予以人工时效的产品

T6 固溶热处理后进行人工时效的状态

T7 固溶热处理后进行过时效的状态。适用于固溶热处理后,为获取某些重要特性,在人工时效时强度在时效曲线上越过了最高峰点的产品 T8 固溶热处理后经冷加工,然后进行人工时效的状态。适用于经冷加工或矫直、矫平以提高强度的产品 T9 固溶热处理后人工时效,然后进行冷加工的状态。适用于经冷加工提高强度产品 T10 由高温成形过程冷却后,进行冷加工,然后人工时效的状态

10、为什么大多数铝硅铸造合金都要进行变质处理?铝硅铸造合金当硅含量为多少时一般不进行变质处理,原因是什么?铝硅铸造合金中加入镁、铜等元素作用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铝硅合金的共晶体由粗针状硅晶体和α固溶体构成,强度和塑性都较差;经变质处理后的组织是细小均匀的共晶体加初生α固溶体,合金的强度和塑性显著提高,因此,铝硅合金要进行变质处理。

铸造硅铝合金一般需要采用变质处理,以改变共晶硅的形态。常用的变质剂为钠盐。钠盐变质剂易与熔融合金中的气体起反应,使变质处理后的铝合金铸件产生气孔等铸造缺陷,为了消除这种铸造缺陷,浇注前必须进行精炼脱气,导致铸造工艺复杂化。故一般对于Si小于7%--8%的合金不进行变质处理。

若适当减少硅含量而加入铜和镁可进一步改善合金的耐热性,获得铝硅铜镁系铸造合金,其强化相除了Mg2Si、CuAl2外,还有Al2CuMg、AlxCu4Mg5Si4等相,常用的铝硅铜镁系铸造合金有ZL103、ZL105、ZL111等合金。它们经过时效处理后,可制作受力较大的零件,如ZL105可制作在250℃以下工作的耐热零件,ZL111可铸造形状复杂的内燃机汽缸等。

11、铸造铝合金的热处理与变形铝合金的热处理相比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铝合金分两大类:铸造铝合金,在铸态下使用;变形铝合金,能承受压力加工,力学性能高于铸态。可加工成各种形态、规格的铝合金材。主要用于制造航空器材、日常生活用品、建筑用门窗等。

上一篇:内科实习生自我鉴定下一篇:学生体检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