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2024-08-03

谈谈对古代文学的认识(精选8篇)

篇1:谈谈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认识和期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华文化灿烂而辉煌。中国古代文学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它与中国大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并且在创作和理论上不断发展、丰富和日臻完善,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全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常识,例如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古籍名著、文学体裁与史学体例,古代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现能力和运用技巧,增强我们的交流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先人的无限智慧,传承古老文明的中华文化和思想道德。

受从事教师职业的妈妈的影响,我对中国的灿烂历史有着极大的兴趣,正所谓文史不分家,通过拜读古人留下的文学典籍,能使我对历史有一个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我对学习这门课程充满期待和热情。此外,我也希望这门课程对我最喜欢的《红楼梦》的讲解会让我了解与未上该课程时相比更加新颖的看法和观点。

篇2:谈谈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摘要]在中西方古代艺术中,人类才真正开始自觉地理性地去认识和反映人的自身。对人的自身的认识和反映主要是理性意识和宇宙意识。理性意识确立了人的社会角色意识;宇宙意识对宇宙的永恒进行了深入地思索和探求,也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关键词]中西方;古代艺术;理性意识;宇宙意识

[中图分类号] 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03-008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4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古代艺术,在中国是指从诗经开始到明代初期的艺术;而在西方是指从荷马史诗到中世纪末年的艺术。古代艺术对人自身的认识和反映又进了一大步。起始艺术虽然对人自身给予了很好地确立,但是,它对人自身感悟是直观的感性的,而古代艺术人类才真正开始自觉地理性地去认识和反映人的自身。

研究表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各种学说,几乎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索的。他们都试图给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比如,中国的墨子说,人在于力(也就是能劳动);苟子说,人在于合群,有义且能够思辨。西方的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塞加尼却说,人是社会的动物。他们说法不一,但都比较准确地阐述了人的基本属性。关于人性的实质,孟子认为人性为善,荀子认为人性为恶,而管子认为无所谓善和恶,是善还是恶,重要原因是后天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他们不仅切入了人性的内核,也清醒地看到了人性中的那些自然属性。伊壁鸠鲁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曾在致赫罗兰的信中说道:“人类的本性也只是接受环境的教训,被迫去做许多各式各种的事情。”著名的希腊学者第欧根尼・拉尔修也曾在《著名哲学家》一书中说道,芝诺第一个在他的《论人的本性》里主张:善就是认定去按照自然而生活,也就是按照德性而生活,因为自然引着我们到这上面。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孟子对于这一点论述得最为清楚,他说:“食色,性也。”吃和性,就是人的本性。而人性中不仅有自然属性,而且还有社会属性,人性就是二者有机地统一。柏拉图在其对话录里说得更为形象,人的灵魂中有两匹马:一匹是驯良而懂得节制,代表德行;另一匹马桀骜不驯,代表情欲。这两匹马同时来架着一辆车子,发生痛苦的冲突,使人不能顺

利驾驶。苟子也明确地主张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中和与统一。他把人的自然属性分为三个层次,即性、情、欲。性是天生的,情是性的本质表现,欲是情对外物的感应所产生的。这些都说明,古代的艺术家、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很好地切入了人类自身的实质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许多正确的看法,到了后世都未能得到全部发扬光大。中西方的古代艺术史,总的来说,对人的自身的认识主要是理性意识和宇宙意识。

首先谈谈中西方古代艺术对理性意识的认识。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人也。”现代著名作家、诗人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是这样评价孔子这一说法的:“这是人的发现。”可以这样说“仁”在孔子眼中,不仅在本质上是人性的最高境界,而且在量上也是一切美德的总和。“仁”在《论语》中,出现过一百多次,几乎囊括所有的积极的人格内容和价值规范。黑格尔称孔子是“世间智者”,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那就是认识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是具有理性的人,这是对整个中西方古代艺术主题的高度概括,是对人的本质的重要发现,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从先秦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到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唐代杜甫、韩愈等人的“文以载道”、“诗以采风”,到宋代程朱理学的“言理不言情”,弘扬的都是理性精神。同样,魏晋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理性的时代。理性既表现为纯粹的哲学思辨,在诗歌领域里,表现为玄言诗风,又表现在艺术中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就是在那些荒诞不经的描写中,也同样渗透着人的冷静、清醒与理智。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鲜明地倡导人的理性精神,他提出:美德即知识。这是一个为世人所称道的至理名言,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知识。他之后的柏拉图更是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作用。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就把培养哲学家看做是社会的头等任务。亚里士多德更是把求知的对象扩大到植物界、动物界和精神界等等领域。苏格拉底所开创的雅典学派代表了西方文化传统包括艺术传统的精髓。从古希腊的教谕诗、古罗马的训言和箴言以及中世纪劝谕的灵修文学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除了文学,其他艺术也同样体现了人的这一理性精神。就以建筑为例即可说明。建筑的作用不再仅仅是挡风避雨,更追求为人们所赞叹的华美;不再是仅仅供养神的庙堂,更是活着的人们的居住的场所。中国宫殿的建筑更是讲究,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严肃方正,逶迤交错,井井有条;实用的、人世的、理智的在这里占着极为明显的优势。中西方的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等艺术形式也都明显地高扬着人类的理性精神。而人类理性精神高扬的标志就是写出了人的社会角色意识。人只要来到这个社会,就一定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在家里,他是父亲的儿子,是儿子的父亲,是妻子的丈夫;在官场中,他是上司的下属,是下属的上司,等等。不同的角色,就有着不同的角色意识。在儒家思想中,人的角色意识极为强烈: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些道德规范就是每一个人的行动准则。在社会责任和“自我”发生冲突时,应该服从的是前面的。马致远的《汉宫秋》写王昭君在番汉交界处,为了表现爱国气节而纵身投入江中。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最为令人感慨,为了个人的私仇,屠岸贾杀害了赵盾一家三百多口,为了搜捕赵家仅存的一个孤儿他下令杀光了晋国所有年龄与赵氏孤儿相近的孩子。而程婴、公孙杵臼则挺身而出,程婴要把自己的孩子扮作赵氏孤儿,并要求公孙杵臼前去告发他,用父子的死来挽救孤儿及其全国的孩子;而公孙杵臼则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使程婴父子活下来。二人争论的场面十分感人,

他们争的是牺牲自己,保全他人。在面临生死的重大时刻,他们都不存在心理上的冲突,都忘记了自我,而考虑的是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某一地位并由此而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荷马史诗中的氏族首领大部分都是勇敢而无私的。阿喀琉斯的母亲曾经预言,他可能有两种命运,或者过平常生活而长寿,或者在战斗中早早死去。为了得到荣誉和尽职尽责,阿喀琉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种命运。赫克托尔的妻子规劝丈夫不要上战场,赫克托尔响亮地回答:“保卫特洛亚是我的职责。”有人说,中国人是重社会而轻自我,西方人是重自我而轻社会。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至少在古代社会不是这样的。

中西方古代艺术所揭示的人的社会角色意识,其实就是人类对自身的更深层的认识。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是谁,他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说,人的角色意识是处理好个体和群体关系的最重要的中介因素.同时,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平衡的必要环节。许多精神境界也都是从这里产生的,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也正因如此,是人创造了社会,人与动物的距离也就愈来愈远。人的角色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深化,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深化。是人的自觉性、人的理性精神的高扬。当然啦,高扬理性正价值和负价值都存在。任一切要从社会要求出发,扮演好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势必会把自己看成具有群体生死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个体;势必以社会利益来压制个人的利益。这样一来,个体的主体性就得不到尊重,本能欲望也会被排斥在个体的精神生活之外;合理的要求常常被当作有害的东西而加以压制,有些个人创造探索也会被遭到无情地扼杀。这也就是说,人的克制能力被强化了,但是,人的活泼的情感要求和感官欲望却被磨灭。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当然,高扬理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从蒙昧状态进入到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清醒的理性战胜了原始社会的神秘迷狂,这是思想意识的一个重要而深刻的必不可少的行程。

再谈谈中西方古代艺术对宇宙意识的认识。人的宇宙意识,主要表现在艺术对宇宙无限、人生短暂觉醒式的描写。中西方古代艺术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典型音调是:赞叹宇宙永恒,重视生死存亡,哀伤人生坎坷,感慨人生无常,思考人生劳碌的意义,感悟人生空漠等等。而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常常表现的是人和命运的冲突,但最后都是命运战胜了人。人在宇宙面前是极为渺小的。古罗马人体雕塑无数,都毫无顾忌地肯定了人自身各种特征的美,表现了象征性的永生的精神满足和生命快感。中世纪的理论美学和宗教艺术,长达一千多年,它最早回答了人类自觉反思自身时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那就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又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种反思借助于基督教尽管是一种折射性的产物,但它毕竟显示了人类的宇宙意识,这是人类历史上一大进步。

宇宙意识在中国艺术中表现得最为细腻、最为丰富。诗经中的《豳风・七月》有“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古诗十九首》有“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曹操的《短歌行》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等,不一而足,数不胜数。特别是众多诗人把这些感慨和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等等结合杂糅在一起显得更加沉郁和悲凉。因此鲁迅有“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感叹,梁启超有“千余年中国文学都带悲观消极之象”的说法。从表面上看,这些艺术所反应的欢乐少有、悲伤长多,呈现出的是悲观、消极的色彩,但深藏的恰恰是对宇宙永恒的思索和探

求,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对原来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繁琐经术等等的怀疑和否定。表明原来意识形态的规范、标准、价值等等都是虚假的,是不可信的。只有宇宙永存,人生来去匆匆才是真的。人类宇宙意识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有“人生几何”的悲叹,又有放纵享乐的表白;有遨游仙界的想象,也有心境怡然的显示;有向往主观精神的超脱,也有实现客观现实的欲求;既有对生的迷悟,又有对死的遮蔽;既有自欺的逃避,又有养生的追求,等等。这种宇宙意识已经表现得十分清醒,说明了人的生命之后在当时就已经去想完善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篇3:谈谈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某一个形象或某一类人物的评价, 不仅关系到对这一人物或形象的理解, 更是对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的认识,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促进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多样化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重新认识与评价, 能够促进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多样化。很多读者对家长形象都是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甚至将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简单地贴上“封建家长”的标签, 导致长期以来家长形象一直是单色调。一旦读者打破了传统的人物评判方式, 转而对作品进行多层次的探讨和多层面的研究, 例如从文化传统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或从语言艺术或哲学人生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等, 就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方法论更趋多元化。

(二) 加深读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

当阅读者开始理解作品中的家长形象, 而不是给其贴上“封建家长”标签, 简单的将其看成是破坏和践踏青年一代爱情幸福的罪魁祸首时, 阅读者已经加深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 进而也会推进对作品中人物的研究。例如《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篇, 杜十娘为了追求爱情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 就会让我们思考爱情的价值与生命的价值, 两者之间是否应该有个界限?进而可以教育青年一代不要将“反对封建家长”作为借口违法或违反道德, 也不能以轻易舍弃生命为代价去获取爱情的纯真和自由。

二、如何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重新认识与评价

(一) 将封建家长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加以区分

在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可以发现, 很多家长形象并非都是“封建家长”, 他们对内是家庭乃至家族的长辈, 关爱着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 对家庭负有管理的义务和权力;对外他们是家庭的代表, 代表着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利益。他们在家庭管理中也会遇到各种利益冲突, 当冲突发生时, 必然会有所取舍。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在做决定时也会考虑孰轻孰重, 并非都是一味的冷酷无情, 因此不能将“封建家长”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简单的画等号, 需要加以区分。

(二) 结合作品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的认识和评价, 需要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去研究和思考, 而不能简单的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受儒家思想熏染, 主要讲求家庭和睦。从这个角度来看, 即使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对儿女婚姻或爱情进行干涉, 其主观并非要故意破坏儿女幸福, 而是希望儿女能够步入家长所希望的幸福, 这一点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家长有共通之处, 也是传统中国式家长的特点。因此, 在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时, 不能简单将矛盾对立和尖锐, 而应该侧重解读家长对子女的关爱。

三、以《警世通言》中杜十娘一篇为例, 重新认识与评价其中的家长形象

当下学界对《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作品中李布政的形象多持批判的和否定的态度, 但如果试从客观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一下这一家长形象, 则评价结果将会有所不同。李布政作为家长一直从各方面影响着小说中主人公李甲, 这也是历来对其进行批判的主要依据。文中说李甲“志诚忠厚”, 不管其是天生还是后天养成, 都可见李布政对其要求之严格, 同时, 李布政在对儿子学业上要求严格的同时也关心着自己的儿子。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有出息, 不惜重金为其买了监生的名额, 可是儿子却将学费和精力葬送在妓院之中。即使当代开明的家长也不会对儿子这种行为给予认可, 就这一点可见李布政并非简单只是一个反面形象。

从李甲方面来看, 李布政不承认这个儿媳, 李甲就没有勇气带回杜十娘去面对家人。也就是说, 李甲在父亲面前只有驯服, 无力反抗, 显示其生性懦弱。在李甲的生活选择天平上, 其一端放置的是杜十娘的人生幸福, 另一端放置讨得父亲的欢心时, 李甲心中的天平无论是在别人的诱导下还是其他深层次的原因, 最终偏向了后者才引发了人间悲剧。可见李布政不属于“好人完全是好, 坏人完全是坏”的扁平式人物, 而是活生生的真人。

摘要:长期以来, 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的评价并不客观, 没有将其放置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去做评价, 而只是做简单的符号化处理, 脱离了文学作品的实际, 同时与生活常识也不相称。要正确理解文学作品, 并且做到文学史的正确撰写, 有必要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重新做正确和公允的评价。

篇4: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日本文学 《红楼梦》 《源氏物语》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日本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大支脉。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气魄的布局,细腻的人物刻画,对社会无情揭露和深刻剖析,还有从作者到作品的很多不解之谜,都使得这部作品极为耐读、历久弥新。《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成书比《红楼梦》还要早900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刻画了以源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爱情生活。《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从写作背景——所展示的场景均为本国的贵族阶层,及人物性格——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公子多情的性格以及对他们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一位大师曾言道日本文化深义的特质是“苦涩”与“闲寂”,而从《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四句诗中,读者是否也体会到这文字后面掩藏的苦涩呢?

一、作者背景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州贵族,祖父、父亲、叔父连续担任江宁织造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六次南游,五次就住在曹家,充分显示了曹家的财富和排场,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大概在曹雪芹二十岁左右,曹家因为贪污案发而破产,曹雪芹开始贫穷潦倒。对一个从富贵中长大的人来说,从衣食无忧到衣食无着,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巨变。于是,他以过去的生活为蓝图,开始创作《红楼梦》。《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息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后来,家道中落,在丈夫去世后,她曾做过皇后的女官,这期间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为她后来创作《源氏物语》储备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从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出身和经历都颇为相似的两位作者,在他们的笔下诞生出两部颇为相似的文学巨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两个女主人公

《红楼梦》中的潇湘才女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宝玉于众多美女而不顾,独衷情黛玉,就是从黛玉身上找到了一种自己也一直追求的不加伪饰、未经世俗沾染的“纯真”。她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气,不相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她要用自己的爱情跟那个社会抗争。她虽然征服了宝玉的心,但在那样的社会和大家族制度中她所追求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美好的结局。在当时的社会里,爱情不仅不是婚姻基础,还是离经叛道的另一种表现,所以,这一场爱情与家族制度的战争中,她最终以痛苦而死做为对自己爱情的最后的捍卫。

《源氏物语》中的紫姬是源氏公子众多姬妾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名门子弟的私生女,这样错综的命运,使她一方面出身名门,一方面难以见人。于是,当源氏公子在她十岁左右把她偷接到自己府中时,就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她这一生的职业是做源氏公子的姬妾,她这一生的追求是让源氏公子喜欢、不被厌倦。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命运,还是当时日本所有待嫁或已嫁女人的命运,她们必须要成功地依附上一个男人,只有男人才能保障她的生活和荣耀。相对来说,紫姬是成功的,虽然源氏公子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着一个又一个女人,但紫姬永远是他心灵的港湾。他一手将她养大,她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妻子,这种既是亲情又是爱情的复杂情感使他的心一直停驻在她身旁。虽是这样,紫姬的一生也是痛苦多于幸福、等待多于相聚。

黛玉和紫姬虽然爱情的结局各有不同,但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女人一生的爱情、幸福、理想、追求都只能依附在男人的身上。

三、两个男主人公

光源氏为《源氏物语》中的浊世浪子,贾宝玉则是《红楼梦》中的秽士叛逆。两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却有着共同的命运:终生为情所苦,最终遁入空门。耐人寻味的是,紫氏部和曹雪芹在塑造他们各自心爱的主人公时,都为他们的身世遭际串上一条佛教色空观念的主线。《红楼梦》第一回云:“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由空空道人这一《石头记》第一阅读者的反应,道出“空空”与“情僧”实为一体,在“空—色—情—色—空”的流转中,情是参悟的媒介和对象。“情僧就是情之真觉者,是对情的神识彻悟,葆有情的慧性灵根,达到情的涅磐境界。”这不仅适用于“绝代情痴”贾宝玉,也是对多情的源氏公子一生的形象概括。可以说,他们两人的生命便是一个由情悟空的过程。

四、语言风格

《红楼梦》用纯北京话写就,北京方言音调悦耳、词汇丰富等特点在红楼梦里充分发挥出来,宝玉的丫头小红回答凤姐的那一段话,把一群身份和关系互不相同的人的一些凌乱言语,用极快的速度、极精练的语言表达得非常清楚,这无不得益于北京方言的特点。

《源氏物语》大量引用汉诗及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使读者读起来经常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紫式部在书中152个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布设了131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句和诗句,作者仅引用的“白诗”即达90余处。尤其是作为《源氏物语》情节发展基础的第一帖《桐壶》,基本上是套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框架,使《长恨歌》的主题几乎贯穿全书始终。

无论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多么巨大、强烈和持久,日本民族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都会对其进行认真地鉴别、甄选,最后再谨慎地取舍。因此,这种日本化的过程,加之日本岛国民族固有的审美特点,便使中日两国文学产生诸多差异。

中国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日本文学则游离于政治,不主张将富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引入文学,具有较强的超政治性倾向。《红楼梦》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文词奇巧,悲喜映照,表面温和、委婉,而内含刚劲悲壮,写人叙事,笔含春秋,真假互见,把本能的色欲净化、雅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慷慨悲歌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悲怆之美感。日本文学重视内心的感受,强调“以心而求情”,属于主情主义文学,追求的是优雅沉静、细腻纤弱的文风。《源氏物语》的总体艺术风格是通俗优美、文词高雅,全书无一秽笔,充满诗情雅趣。女性心理明显,感情丰富,写人叙事缜密细致,行文流畅、舒缓,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温柔典雅的艺术风格,清新恬淡,温柔委婉,给人一种柔婉之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一是促进了日本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日本最初没有文字,只有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等。中国典籍东传之后,日本人才借用汉字创作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中国典籍的东传,日本书面文学的诞生肯定要推迟许多年。二是丰富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日本古代歌谣的音拍是不规则的,从两音到九音,长短不一。日本古人似乎从五、七言汉诗的音律中,找到了和歌的最佳途径,最终使和歌得以以“五七五七”七音相间的形式构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汉诗对日本和歌的定型发挥了一定作用。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影响了日本文学的风格。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就从白居易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长恨歌》中,汲取了大量的滋养。江户时代,中国的志怪、传奇小说的怪诞离奇、飘逸而富有想象的文风,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巨制中的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的假名草子、浮世草子、读本等通俗小说的流行,使日本这类作品更具有魅力。四是中国古代文学促进了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日本首部歌论《歌经标式》为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部歌论从批评标准到和歌创作的方法、论歌病、歌体等理论体系,基本上都以中国的诗论为依归。至江户时代,我国明、清时期的诗论“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等,对丰富日本文学理论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中国古代文学为日本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日本《古声记》、《日本书纪》里的神话以及《今昔物语》等书中的佛教故事,有不少取自中国典籍。日本传奇故事《竹取物语》的情节,与我国的民间传说《斑竹姑娘》十分相似等等。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日]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M].佩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5: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一:什么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说到运筹帷幄,最给力的要算诸葛亮了,能算到关羽放曹操,能算到魏延要造返。但那毕竟是演义故事。解放战争期间,最著名的三大战役,毛主席一直在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村指挥。他老人家没有亲自上过前线,但能调动千军万马,所向披靡。靠的是什么,除了毛主席卓越的战争指挥才能外,更多的是信息的准确传递。辽沈战役时林彪的部队已过百万人了,战场状况顺息万变,随时要调整部署,但西柏坡的毛主席等都能在千里之外做出准确调动,这充分说明解放军的信息传递是快捷而准确的。反醒我们自己,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电话、传真、手机、网络。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应有尽有。但我们常会因信息不及时,不准确而导致工作严重失误。同过去只有一部电台而且还要用密码翻译来比,我们真够汗颜的。

二:硬件设备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在中国一个地方进行残酷战争的时候,另外一个地方照样歌舞升平,那些达官贵人继续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因为没有人相信战争会漫延到自己身边,他们认为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军队不可能打得赢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敌人给我们送上前。”我小时候就会唱这首歌,也只有今天才真正理解没枪没炮没吃没穿进行战争的艰难。最后,船坚炮利的国军还是被没枪没炮的解放军给打败了。所以,我们不能整天抱怨父母不是富翁,抱怨公司给我们的资源太少。一切皆可自己创造。有条件的要利用条件,没条件的要创造条件,一切困难都是可以被克服的。

三:干部在队伍中的力量。在长征中,团以上的干部,在战争中出现负伤情况,抬都要给抬走,直到伤好可以重新回到队伍中去。红军将领们把干部当成宝一样看待,每次牺牲一个团以上的干部,周恩来都会很心痛。解放战争期间,一个营一个团常常会被打的只剩下几个人,但兵源会很快被补充起来,又投入战斗。常言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队伍,即使打的只剩几个人了,只要番号还在,干部还在,一拉又是一支有战斗力量的队伍。

四:士气的重要性。战争是残酷的,要流血与牺牲的。为什么战士不怕死地往前冲,一切来源于战争的正义感,来源于战争的利益归属,来源于士兵的士气。美国的军事观察员评论国军将领:“文官贪污,武官怕死。”战争是为四大家族的利益来打的,战争是为蒋介石当总统打的,这样的军队哪来战斗力。当国共双方军队面对面交战时,不管是谁冲到了谁的阵地上,中要共军一亮刺刀进行肉搏战,国军马上就崩溃了。近代军事家研究表明,刺刀在现代军事上已失去其实战意义,但却能给士兵带来心理上的威慑作用。在解放战争的许多战役中,国军兵败如山倒,还没打就逃了,攻坚战变成了追捕战。一个解放军战士大喝一声可以俘虏一个排,甚至许多国军坐在地上等共军来收编。他们士气没了。有个培训老师讲南京大屠杀时说,日本人打一枪装一颗子弹,速度很慢,如果中国人如果一齐上,拿牙咬都打胜了。他是不知道,中国人民那时没了斗志,没了士气,给他们大炮也不会去打了。

五:执行力的作用。在解放战争初期阶段,解放军只有一个打法:“围点打援”,今天说来很老土:先用兵把一个城市的国军给围起来打,然后判断国军从哪个方向来支援,半路设埋伏,把援军吃掉。这一招用了很多次,而且后来是明着用,国军也很清楚这招儿,但解放军次次得手。因为国军的执行力出现了问题:援军计划两天的路程用了六天还没走到,计划支援一个军的,结果只支援一个师,甚至根本就不出动援兵。这样的战争不败才怪。解放军在决策上也会有分歧,但通过内部会议协调,大家很快就会意见一致,朝统一的目标执行下去。而国民党军队,高层会议上意见是统一的,而在执行时却又是各是各的意见,各是各的利益。,执行起来大打折扣。本来应该是一个拳头的力量,最后变成一个手指的力量了。

六: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济南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前线粮食达一亿四千万斤,支前民工五十一万四千人,门板两万两千五百块(难怪解放初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铁锹八千把,麻袋两万条。我们五十一万百姓车拉,人挑,畜驮,灯笼火把,风餐露宿,昼夜奔走在千里的运输线上,将大批弹药,粮草,军需物质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战争是极大的消耗,任何一个战争绝不仅是战场上有生兵力与武器装备的比较,更重要的是各种军需物品,后勤物品的支持与供应速度的对决。

篇6:谈谈对玩具的认识

玩具,算是我们无聊时打发时间时玩的东西,早时候因为某个东西比较好玩,就将它作为自己的玩具,比如说芦苇。

玩具从古时候便有了,黏土玩具大量出土的汉代,文物的成型工艺和塑料技术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水平。各种图像由简洁生动,有一个不同的主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后来雕塑艺术和乐器(如陶器荀和其他音频玩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发展。

象棋:玩具玩具,汉朝,唐朝在国外传播,被列为钢琴、象棋、书画文化的四大要素之一。象棋,宋代形成后,已经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中国象棋游戏是最受欢迎的玩具。拨浪鼓:最初是一种古老的乐器,然后失去了音乐的作用,如儿童玩具。根据系统是一个摇铃鼓,两边的球的声音。喋喋不休的形状的不同地区,如长腰,有平如鼓,鼓和四个叠加,声音,大声的音乐。

皮影: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甘肃省陇东Piying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庆阳县、集中陕西东部的三角形面积越多,宁夏。影子在明清时期(14世纪-19世纪)已经非常流行,英俊和慷慨的影子形状,挺拔的轮廓一般,好光滑的雕刻。影子用年轻的黑人男性皮衣、皮革厚度的介质,艰难的和灵活的,透明的绿色。当牛皮革是干净的,空气清晰,净。第一个示例轻革,然后使用各种类型的工具或雕刻或凿。在透明的色差,颜色一般不协调,因此纯粹的辉煌,对比。雕刻、着色完成铁“水”,这是最关键和最困难的一年。水,然后干燥后,绑定到舞台表演。

风筝:乐、健身、运动,甚至看通信与不同的功能检测,和当代艺术文化和民俗节日,反映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玩具文化的发展。早在汉代,我国使用固定翼飞行技术实现创建飞行。后来在飞机和航空科学发展的发明,和可爱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据说中国风筝挂在华盛顿的大厅空间博物馆在华盛顿。“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我们的风筝在十二世纪达到了国外。直到1804年,英国航空先驱乔治·凯利创造了风筝滑翔机,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在滑翔机引擎,美国空军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飞机。

篇7:谈谈对网球学习的认识

网球运动在国外已有接近100年历史,是广泛开展的群众性运动。中国网球一直以专业性为主,网球人口少,群众基础薄弱。而任何运动要发展,要出成绩都必须依赖于雄厚的群众基础的;由于受到不富裕的经济条件限制,很难全面开展这项运动,这就决定了普及和普及基础提高的难度之大。我国现有的体育竞赛体制又决定了国家不可能把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投入到少年球员的培育上,因此,我国的球员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竞赛机会太少,球员难以在大赛中得到锻炼、提高,可供选材的范围很窄,人数有限,真正有潜质的苗子可谓少之又少。

2.训练方式保守,训练的自由度过大

网球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的科学性,除所有的训练必须分龄、分类、分量外,运动员的起居饮食的安排都有严格的数据支持,决不能想当然或凭感觉来处理。目前中国缺乏的正是现代化的训练方法。中国大部分教练员是从队员退役后直接当教练的,他们直接继承了前辈的训练方法。运动员在这种训练环境下,长期形成的一些不合理的动作,因为考虑到暂时的成绩,或教练员水平的原因,往往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所以改变教练员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接受最新的网球训练理念,引进新的教材、新的训练方法是必需的。

3.教练员与球员比例失调、教练员各方面素质急需提高

按照目前各省市各级专业网球队的编制,每个教练要负责多个队员,因此每个球员受到的关注必然就相应减少。全国现役专业队网球教练员总数为120人,其中国家级教练6人,高级教练25人,高级以上教练员大多数为大专学历,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视野不宽、业务不精的现象。特别是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不够,训练方法、手段陈旧,对新技术、新打法的学习研究不够。在教练员整体队伍当中,理论水平高、组织能力强、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少,更缺少象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优势项目的有威信的领军人物。

4.球员过早被迫出成绩

中国的青少年成绩相当不错,但一上到成年组就与外国球手拉开很大距离,通过对分析可以发现,在国外,11岁以下的大部分以培养球感为主,到13岁才进入竞技及技术的训练,在此之前不会对这些青少年要求成绩,还会强调胜负并不重要,直到13—16岁才开始强化训练。在国内,网球在青少年组已经要出成绩,而且这种要求青少年出成绩的年龄持续下降,甚至出现在短网比赛中。青少年在训练中备受压力,导致该项运动对他们来说已严重缺乏趣味性。这种情况很自然就会大幅度地削弱竞技的后备力量。同时,过早出成绩,会使青少年忽略网球的思考性、技巧性,从而制约他们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趋势就是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全面,比如现在排名世界第一的纳达尔,你很难发现他在技术上有什么缺陷,包括他的单反,也没有像过去那么不堪一击。而对于一满贯的罗迪克,如今却很难在大满贯赛事上取得什么突出成绩。因为他除了发球上占有绝对优势以外,就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了

3一.场地太少.在省会城市网球场都比较少.并且网球场占地面积大.一个场地最多

四个人.像蓝球的话,一个场地多少个人.如果是收费的,费用也比较

贵,一般的城市,便宜的胶地怎么也要二十左右一个小时吧.二.费用贵.网拍质量稍微好些的.都要上千.还是折扣后的价格.如果经常打球的 友,一般都有二个拍子.一支用于备用.因为打到一定程度会发力后,会经常发力击球.网线会经常断的.网球也是个消耗品,特别是刚开始

的时候,丢球也会经常出现的.三。教的少,费用也高。网球是个比较难上手的运动,如果没人教比较困难,最

少找个会的。我刚开始学的时候,自己打着完,也不错

但是动作,还是不正规,特别是想再有提高的时候。我 就去学了一下,大概还要几十块钱一个小时。在当地只

能算中等的价格。现在看看教的,一个小时,都上百了

篇8: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道家思想,作家,创作过程,文学作品

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宗,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道家在中国史上的时间不长, 且很快被道教所代替, 但是道家思想在各个方面对中国都有影响, 下面我们来阐述道家思想是如何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

一、道家思想对作家的影响

一个作家, 当他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之后, 他必然会有意无意在作品中流露出来, 在言行中表现出来, 在审美情趣中反映出来。中国人不仅受儒家的影响, 比较讲求实际, 注重现实人生, 尊重常识, 同时又具有超越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调, 胸襟开阔, 不断地在常识以外开辟精神上的新天地, 向往超迈脱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不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 生命富有弹性、耐受性和持续性, 这些特质不能说不得力于道家。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坚忍不拔、深沉从容、豁达大度等品德, 都是吸收了道家思想营养的。除了这些, 但是也要看到贵柔守雌, 以静制动, 以弱胜强, 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人们在处于劣势时使用这些原则得以转危为安。用这些原则来治国, 用兵, 往往收到奇效, 这些传统来自道家。因此, 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对个人的影响。

伟大的诗人李白, 正是反映道家思想的杰出作家, 人们称他为“诗仙”, 他也以“谪仙人”自居。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 李白诗歌有着狂放不羁, 肆意奔放的个人情感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 于是他采取一种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 急切地追求着个人的自由和解脱。他在诗里高呼“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他青年时代写过一篇《大鹏赋》, 在这篇赋里, 他描写大鹏鸟“上摩苍苍, 下覆漫漫”, “斗转而天动, 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 雄无所争”。他说这只大鹏鸟不受任何羁绊, 自由地翱翔于宇宙之间。这种狂放不羁, 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 在对山水的描写里表现的很突出。李白一生游历无数的名山大川, 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 他的山水诗充分地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也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让人感到一种冲决束缚, 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热情, 这一点与道家的崇尚自然, 反对人为雕琢的审美观是相一致的。

笔者认为, 道家以其沉隐的思想, 让中国知识分子有种功成身退, 回归自然之势。这一方面使知识分子对待挫折有豁达之态, 另一方面又使他们不以埋没自己为憾。因此, 道家思想要对文学产生影响, 首先要让其创作者接受自身的文化思想, 才能将这种思想蕴含到文学中。

二、道家思想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学的形成也是具有卓越贡献的。后世文学家正是从道家思想中悟出了众多文学创作的方法和理论, 从而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关于艺术构思的“虚静”说

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以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 疏五脏, 澡雪精神”, 《庄子》一书中关于文学创作的很多理论, 如“心斋”、“坐忘”等境界,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致虚静,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这就要保持“虚”和“静”到极致, 这样才能心志专一, 排除外部世界的色彩, 音声、形象、气味的干扰, 使心灵呈现清明澄澈的境论, 达到与“道”沟通的理想精神境界。然后, 经文学家对创作过程的经验的总结与理解, 就形成了艺术构思的“虚静”理论。因此可以看出, 文学创作的“虚静”说源于老庄。

2、艺术创作的“物化”境界

“物化”的概念最早来自庄子, 庄周梦蝶时,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 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之物化。”后代的文学艺术家由此悟出创作中的物化境界, 也就是说,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 其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客体融合为一, 从而达到“物化的”境界。如苏轼认为要“心识其所以然”就必须进入“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 只有这样的境界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 真正的对这个事物了然于心, 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达到主体与客体完美的融合, 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物化”。

3、对创作方法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古典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影响是很多人容易理解的, 因为庄子的作品中有着很明显的浪漫主义精神, 以至于闻一多先生说过,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庄子所提倡的这种写作手法与艺术风格, 虽然是为他追求和向往的那种虚无境界服务的, 然而却给予浪漫主义的文艺创作以一定的启发。

但道家思想对现实主义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道家从创始人老子开始, 就一直反对“虚伪”的文风, 老子提出的“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辨, 辨者不善。”已经公开亮出求真求实的要求。老庄认为朴素最美, 所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王争美。”这些都说明道家思想对“贵真”的追求, 对现实文学作品的影响, 同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影响, 如李贽的“童心”说, 汤显祖的“世情”说, 公安竞陵派的“独抒性灵”说等, 这些都是受道家思想“贵真”思想的影响。

4、对艺术表现法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方法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方法内容繁富, 如:虚实、形神、真假、情理、文质、情景、通变、风骨和辞采、法度与自然等等。道家对其中的诸多问题均有所涉及。如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虚与实之间的问题, 是直接从道家哲学的有无关系发展而来的, 老子最早对有与无的关系进行论述, 并且将“无”提高到主导的地位。《老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西汉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对其解释说“是故视之不见其行, 听之不闻其声, 循之不得其身, 无形而有形生焉, 无声而五音鸣焉, 无味而五味形焉, 无色而五色成焉, 是故有生于无, 实出于虚。”这里直接将有无与虚实联系起来。究其所自, 均出自道家思想。

三、道家思想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老、庄思想的深刻影响就在他们的精神境界、人生旨趣上, 那是一种看似无而其实又无处不在的影响。所以, 第三方面, 笔者就谈谈道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道家思想与先秦散文

先秦文学中, 《诗经》是早于道家产生时代的作品, 因此, 真正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先秦文学作品主要是诸子散文与出国文学。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各个学术思想竞相争流, 因此, 道家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多是文学体裁和语言上的影响, 思想上都各自保留自己的流派, 所以, 这里笔者重点谈论楚国文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楚辞》中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地方随处可见。《天问》是一篇有关天-地-人之间问题的诗篇, 其结构与所探索的问题与《老子》有某种相似之处。《楚辞·远游》其总体思想显然是受庄子之影响, 希望摆脱黑暗社会的人身的羁绊, 寻求精神上的一种解脱。《离骚》中之神游大地, 虽最后又回到故乡, 但他在痛苦的时候想到解脱, 想到神游, 这些都是道家思想中对自由的追求与渴望, 心灵不受羁绊的体现。

2、道家思想与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品是汉赋, 主要代表作是贾谊, 他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是作者在政治失意之后创作的, 因而有着更多的人生感慨, 最突出表现其道家思想的是《鵩鸟赋》, 从写法到思想我们都可以看到《庄子》的影响。赋作以寓言的形式, 写自己与鵩鸟的对话, 其中大段引用的是道家的哲学思想, 原本满腔热血为朝廷的兴盛出谋献策的贾谊, 因受排挤而“俟罪长沙”, 在悲苦和哀怨中他只能以道家思想来排遣忧闷, 寻求超脱, 寻求心灵的慰藉。

魏晋南北朝时期, 继承了道家思想崇尚自由、自然的传统, 在文学上摆脱了汉代儒学经学的桎梏。主要代表人物有陶渊明, 他深受道家自然人性论的影响, 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言行。为此, 他写下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希望寻找到一块没有压迫和剥削, 人人平等自由, 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老、庄一直也在提“理想国”的建立, 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陶渊明笔下的一系列反映田园生活美好情景的作品, 如《归去来兮辞》、《饮酒》、《归园田居》等等, 这些作品的都是受到道家思想的热烈追捧而创作的。

3、道家思想与隋唐以后的文学

唐宋时期, 道家思想是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并提倡的, 唐代李氏皇朝将李耳作为自己的祖宗, 并封之为“太上玄元皇帝”, 令各州建观一所供奉。唐玄宗时又命令各家藏《老子》一本。因而可说是道家学说的大普及, 在这样的气氛之下, 士人罕有不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受到老、庄思想最深远的是诗仙李白, 前面我们谈道家思想对作家的影响时谈了李白, 尤其是他的《大鹏赋》受道家思想之深远。因此, 在这里就不在赘述。

宋代的欧阳修、苏轼、梅尧臣、黄庭坚等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其中苏轼最甚。前面我们提到苏轼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要“心识其所以然”。在其作品中《日喻》中苏轼提出“水之道”。认为只有掌握水的规律, 才能在水中自由出没, 即使在激流中也能自由的游动。物形于心, “心识其所以然”, 这和庄子的庖丁解牛是一样的, 显然受到庄子深刻的影响。

元朝的建立, 蒙族统治者未能按照过去王朝的惯例笼络知识分子, 向来有“九儒十丐”的说法。元杂剧是元代的一个重要文学体裁, 我们所熟悉的八仙过海的一些人物, 如吕洞宾、铁拐李等, 主要是宣扬道教法术的居多, 主要是扩大道教影响的。

明清戏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高峰, 这时也涌现一批戏剧佳作, 受道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汤显祖, 他尤其强调要再戏剧中表现人的真情。而真情正是道家学说中倡导的自然纯真的思想, 用以反对虚伪造作的东西。同时, 在作品中, 汤显祖特别推崇天然之情趣, 杜丽娘厌恶封建礼教以及身心的禁锢, 大胆喊出“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这一句, 将汤显祖的道家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他的“四梦”《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都是“因梦成戏”, 我们不得不说, 这与《庄子》喜欢以梦为寓言, 有几分相似之处。

由此可以看出, 道家思想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境遇下, 对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反映在文学作品上也是如此, 本文仅仅是选取了不同时代很小的一个例子而已, 这也从侧面看出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对作家、创作过程、作品都有深远的影响。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永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 道家思想都会在某个角落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任继愈.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何以影响深远[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上一篇:司法行政队伍中建设现状调研报告下一篇:散文答题技巧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