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产业扶贫

2024-07-09

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共6篇)

篇1:金融支持产业扶贫

关于对西峰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工作 的思考

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坐落于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腹地,是庆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西峰成立县级市,2002年撤市设区。全区现辖5乡2镇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856个自然村、15个社区;总人口37.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31万人);总面积9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24万亩,山、川地14.8万亩),境内沟塬交错,植被稀少,年均降雨量不足500毫米,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雨养旱作农业区。

一、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及现状

西峰区自1986年开始扶贫攻坚,1996年整体解决温饱;2002年国、省扶贫政策和资金中断后,全区上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老区精神,坚持不懈组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年我区被列为六盘山“天窗”县(区)之一,2013年被列为省级“插花型”贫困片带扶持范围。目前仍有贫困户4585户,贫困人口1.83万人,贫困面7.12%。今年以来,在省、市各级领导关怀支持及上级业务部门精心指导下,区委、区政府动员全区上下全力开展扶贫攻坚,走精准扶贫之路,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初显成效。

二、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工作现状

由于我区不是国扶省扶重点贫困县区,贫困农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资金短缺。去年以来,为了破解这一制约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同时积极学习兄弟县的好经验好做法,决定在10个行政村开展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领导,政策护航。区上成立了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区扶贫办设立互助资金监管办公室,乡镇设立了扶贫工作站,各试点村均成立了村级扶贫互助协会,配备了大学生干部。讨论出台了《西峰区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扶贫贷款资金管理细则》、《西峰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实施规划》、《西峰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4-2017)》。区政府向国开行兜底承诺,区财政列支100万元作为担保金注入担保公司,由市经投公司在国家开发银行甘肃分行(以下简称国开行)为我区贷款1000万元。

二是严格选村,精准定户。按照“1+9”试点模式和5个选择试点村的标准,选定新庄村为区抓试点村,罗杭、湫沟、左咀、铁楼、沟畎、东坪、老山、芦子渠、田畔等9个村为乡抓试点村,实现了乡(镇)试点工作全覆盖。贷款资金拨付我区专户后,我们在1个工作日内将贷款资金拨付到试点村扶贫互助协会专账,由乡村负责投放到467名农户手中,主要用于扶持农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其中贫困户占60%以上。单笔贷款2万元及2万元以下433户,单笔贷款2-5万元34户(大户带小户)。

三是多措并举,降低风险。紧密跟进贷款资金后续管理工作,安排专职人员进乡驻村严格抓好扶贫互助协会财务管理及跟踪问效。聘请种植、养殖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了田间、地头、圈舍现场指导为主,集中授课、座谈交流同步开展的方式,结合试点村产业特点,持续开展“143”技术到户培训,共培训养殖户300余人,种植户450余人,技术员、防疫员30余人,使受训农户掌握了致富产业技术技能,确保贷款户在春耕生产中利用培训过的技术技能科学经营,取得经营实效。

一年的实践证明,建立“一体系四保障”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机制,采取五户信誉联保、“双联”干部担保,“143”技术到户实保,风险防控措施强;贷款条件优惠,按年结息,贷款审查效率高,农户使用便捷,放款速度快;充分发挥了政府组织优势,实行全程公开透明公示制度,可复制性强,易于推广。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不是简单地发放贷款和扶持产业,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政府“一头热”的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变政府过去包办代替为指导服务,实现“过去给钱给物要我干”为“今天主动参与我要干”的思想观念大转变,从而彻底根除群众“等靠要”思想,引导群众树立“借鸡下蛋、下蛋还鸡”的创业意识,推动群众依靠贷款资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今年,区委、区政府在全区扶贫攻坚暨“双联”行动推进大会上对我区的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进行了重点安排部署,计划4年争取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4.9亿元,把这项工作作为我区今年减贫摘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即知即改的重要任务。继续按照“先抓试点、探索路子、总结经验、示范带动、全区推广”的工作思路,争取落实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2000万元,新增24个试点村,共在34个行政村开展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占全区行政村总数34%,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三、西峰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金融供给总量不足,资金来源仍显单一。一方面,我区2014年计划争取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2000万元,按照单户贷款额度在2万元及2万元以下计算,仅能覆盖1000余户贫困户,而我区现有贫困户4585户,覆盖率约为22%。另一方面,全区直接面对贫困农户的准金融组织仅有村级扶贫互助协会,扶贫贷款资金来源局限于国开行,没有其他银行的资金投放。二是金融支持深化程度不够,到户贷款贴息覆盖率不足。一方面,我区金融扶贫产品缺乏,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近年来金融扶贫的主要抓手仅有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同时由于我区属于“插花型”贫困县区,也没有双联惠农贷款的投入,多年来处于财政扶贫资金、扶贫贷款资金“双缺”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到户贷款贴息资金较为缺乏,今年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仅为我区整村推进项目村配套了到户贷款贴息资金,贴息期限只有1年,而国开行扶贫贷款最长期限为2年,且仅涉及8个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村,覆盖率24%。

三是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风险防控机制有待加强。一方面,尽管我区村级扶贫互助协会严格按照金融行业财务管理标准运行,使用互助资金管理软件进行财务管理,但未与业务主管部门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担保手段较为单一,“5户联户信誉担保+双联干部担保+财政工资担保”的“三选一”担保模式,虽然降低了农户贷款“门槛”,也降低了贷款资金风险,但是双联干部的数量毕竟有限,财政工资担保更是“一人难求”,大多数贷款户只能依靠本村亲朋好友联户担保。按照每村有50名贷款户计算,需要担保户250户,而我区部分规模较小的行政村,全村户数不足300户,面临担保力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143”技术到户培训、公办担保公司担保、农业保险推行等风险防控机制虽然已经健全,但进展程度不平衡,如农业保险介入深度不够,覆盖产业种类较少。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贷款总量,拓宽贷款资金来源。通过突出抓好34个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村的产业增收、能力建设、技术到户、民主管理、参与式扶贫等体制机制创新,树立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进一步增强国开行加大贷款资金投入的信心,坚定其他银行向我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村投放贷款资金的的决心。

二是优化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贷款供给,争取贴息资金扶持。探索改进扶贫贷款资金投入方向,重点支持农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贷款资金优先投向扶贫对象,优先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推行以“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扶贫贷款资金”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以贷入股,使贫困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丰富增收渠道。支持家庭农场、明星示范户等“职业农民”的信贷需求,通过适当放宽产业大户的贷款限额,提高他们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热情,同时将帮扶效果与第二年申请贷款限额挂钩,建立奖惩制度,推广“大户带小户”及“致富一户,带动一片”发展模式。努力向上争取国、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扩大到户贷款贴息受益面,降低贷款户使用贷款成本,提高贷款农户收益率,激励农户利用贷款资金脱贫致富的信心。三是提高扶贫互助协会服务水平,强化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扶贫互助协会贷款资金管理体系,逐步实现电子化、网络化财务管理与手工账务管理同步运行,逐步实现担保措施合理化、多样化,逐步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加大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保险的补贴额度和范围,积极开发保险品种,将保险责任扩大到包括暴雨、暴风、洪水、冻害、常见病虫害、大规模疫病等主要大灾,丰富种养业保险品种,切实降低贷款资金风险。

篇2:金融支持产业扶贫

(一)宏观推进

年 1 月 25 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年 )》实施之后,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文件对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提出了要求,突出强调改革创新,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对于落实中央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形成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明确指出: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这为下一步的扶贫攻坚战做出了部署,发出了动员令。金融和财政是两个资金供给部门,做好扶贫工作是离不开金融和财政这两个资金供给部,为此,金融和财政体制扶贫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在精准扶贫中运用财政金融体制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村极端贫困人口从 1978 年的 2.5 亿降低到 年的 2 000万左右。农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 年的 2 475.6 元到2012 年为 7 916.6 元。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国的扶贫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的特点,也面着新的`挑战。我国财政资金的投入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最优的规模:在财政扶贫资金总量增加的情况之下但在财政支出所占比重极不稳定。在结构方面,更是趋近于重点县域扶贫,非重点扶贫县域或乡镇很可能会受到忽视;扶贫对象上,更多的将企业作为扶贫的重点对象,少有贫困户可以得到实在的扶贫帮扶。在贫困人口众多,财政资金投入出现新局面的此时,实施精准扶贫和运用财政和金融体制进行精准扶贫具有必要性。

资金是支撑精准扶贫的核心。无论是扶贫还是精准扶贫,资金都是支其的核心。现阶段的财政资金不断地向精准扶贫倾斜的同时,但还存在着资金匮乏与结构不平衡、投入占比不平衡等问题。精准扶贫中有效地配置好资金需求,避免单纯的财政投入无法有效地配置好资金需求,极易导致资金外流,形成了农村的“资金洼地”,其次,除了金融信贷扶贫资金以外,财政扶贫资金本身不能以现金形式直接流入到农民手中,均需要以金融扶贫项目等形式与农民需求对接,这样,客观上需要农村金融信贷提供资金支持和补充,及时真正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形成农村资金流的良性循环。

二、现有精准扶贫中财政金融体制的现状评价以及对策建议

(一)现状评价

1. 财政金融体制在精准扶贫中未深入结合。精准扶贫财政资金的划拨和信贷资金的发放,两者本应结合,但在现目前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很大程度并没有结合的运用。在农村金融和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村不良贷款率高、资金回收率低的情况之下,贫困户很难能够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对于银行而言,金融扶贫,处于其的边缘,并不是他们主要盈利的方向,受潜在的利润影响,更多的信贷资金已然投入非贫困户。

2.财政金融体制过于陈旧,难以突破,金融造血功能缺失。

在精准扶贫中,由于多年扎实的农村扶贫,一系列较为陈旧的扶贫措施和扶贫观念深入人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更好地创新财政金融体制。以往单纯的资金发放、单纯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已经形成了资金不到位,贪污腐败的滋长,以及投资计划和实际建设工程相脱节。

金融扶贫的本质而言在于造血,在于资金的回流,在信贷资金都不到位的情况之下,金融造血功能严重缺失。

(二)实现精准扶贫的财政金融体制改进及对策建议

1. 加强金融体制与财政体制的结合,深入精准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财政金融体制,第一步是实现精准扶贫。再用财政金融政策对其对症下药,现目前的财政资金在不断向精准扶贫倾斜的同时,也应该向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倾斜,完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体制和贷款体制,发挥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的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完善金融体制造血功能。

2.试点有偿使用财政资金进行扶贫,滚动式使用财政资金。

首先这部分的财政资金可以由金融造血中获取,再者,在政府的扶贫中存在着“资金怪圈”,当政府拨款扶贫时,贫困户生活改善,少拨或不拨时,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原因在于贫困户存在着思想上的落后性。在解决贫困户贫困的同时,要提高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节约财政资金。在更多的增值额中,是贫困户自我生产力的开发,同时也是符合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要求。

3. 创新使用财政与金融政策。要改进落后陈腐的财政金融体制扶贫观念,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创新使用财政工具和金融工具。例如,开展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对贫困户“优先配股、双重配股”,有效助推精准扶贫进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新科技支撑机制,选派科技人才到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扎实开展农村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积极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发放贫困户贷款。

参考文献:

篇3:“金融+产业”扶贫模式研究

目前河北省有仍有310万贫困人口, 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片区、环首都地区和黑龙港流域, 实现精准脱贫的任务十分艰巨, 这对河北的金融扶贫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贫困地区尽快脱贫, 就要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模式。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 是因为缺乏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发展资金, 要彻底摆脱贫困, 必须“输血”与“造血”并行。金融在以往扶贫工作中一直扮演的是“输血机”的作用, 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资金问题, 但是贫困地区可持续能力依然较弱。加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政策性、公益性”的金融扶贫方式难以为继。要促进金融扶贫的时效性和可持续性, 变“输血”为“造血”, 就要推进金融扶贫的市场化, 即依托扶贫产业基础, 推动“金融+产业”扶贫模式, 开发市场化的双赢模式。

一、河北省扶贫产业概述

河北省自然资源丰富, 农业产业品类众多, 包括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休闲观光业等。一些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如农业休闲观光业等, 部分产业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 形成了产业链。产业支持扶贫的情况从表1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2016年上半年,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了3016.5亿元, 2015年河北省GDP总额为29806亿元, 可以推算农业产业化对GDP的贡献达到了20%左右。现全省贫困人口数量为310万, 而全省农业产品加工基地、种植业生产基地、养殖业生产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联系农户约1668万户, 农业产业扶贫前景不可限量。

数据来源:河北省统计局

河北省具有的扶贫产业基础深厚, 如果能与金融实现深度有机结合, 创新“金融+产业”扶贫新模式, 升级金融扶贫工作方法, 以“金融+产业”模式助力金融精准扶贫, 充分发挥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金融的能动性, 对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河北省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成功实践模式

2012年以来,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分行与丰宁县政府分别建立了龙头企业类与投融资类两个合作机制, 主要合作机构分别为京北缘天然公司和融华城建公司, 合作额度5亿元。以“积极探索, 着力实践”为原则, 分行创新提出了“银行+政府+龙头企业+担保平台+养殖基地+农户”的“六位一体”融资模式, 通过“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等形式, 实现了农民多元化增收, 成功打造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开发性金融“丰宁奶业”扶贫模式, 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具体来说:合作机构京北缘天然农牧有限责任公司 (龙头企业) 与丰宁满族自治县融华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政府平台) 作为统贷平台, 负责统借统还;朔天通淼信用担保有限公司 (域外非政策性) 与丰宁满族自治县农业政策性金融担保中心 (域内政策性) 作为担保平台, 负责提供第三方连带责任担保;丰宁县奶业发展办公室组织全县的奶牛养殖小区成立信用协会 (奶牛养殖促进会) , 建立平辈压力机制,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丰宁县开发性金融合作办公室作为组织平台, 按照“三公”原则在丰宁畜牧网同时建立了公示平台, 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各个养殖小区和专业合作社等作为用款人负责项目建设, 构建销售渠道, 确保农户收益, 落实还款资金。丰宁模式中, 贫困农户主要通过“三金”, 即租金、薪金和股金的形式增加收入, 从而具有股东、产业工人等多重身份, 享有多重收益。

三、“金融+产业”扶贫路径探索

(一) 做好“金融+产业”扶贫的顶层设计

成功的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模式, 如庆阳模式等表明, 领导推动的顶层设计是扶贫模式成功的关键。科学系统的“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应当由河北省政府牵头, 引导下属各级地方政府, 联合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银行监管部门、扶贫办、农业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以及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 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制定出台“金融+产业”扶贫的工作指导意见。科学规划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明确金融扶持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的扶贫对象, 明确“金融+产业”不同工作阶段的金融手段, 制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金融服务措施以及落实保障, 完善“金融+产业”扶贫工作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提升“金融+产业”扶贫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 创新产业扶贫中的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

政府要结合贫困地区的产业特点, 依托当地资源禀赋以及产业特色, 甄选出优势高效的龙头产业, 提高优势产业的产业化和专业化生产水平, 并引导贫困户组建合作组织, 提高优势产业生产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当地的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开发适应贫困农户、扶贫龙头企业或经济组织差异化融资需求的扶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即根据产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开发适当的金融产品。为此, 大型金融机构如大型国有银行等要将扶贫金融产品的创新权限下放至市、县分支机构, 鼓励重点贫困地区的分支机构加大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 探索符合当地产业的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模式。各级政府创新工作机制, 鼓励和引导各类等金融机构实施特惠金融政策, 通过降息、降低贷款门槛、免抵押等方式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要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以拓宽扶贫资金来源, 增加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关系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金融资金供给, 扩大产业扶贫小额信贷规模, 弥补大型金融机构最后一公里的不足。

(三) 完善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

篇4:浅议扶贫开发亟需农村金融支持

关键词:扶贫开发农村金融信贷资金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全国扶贫减贫工作,12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还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尤其是金融支持的力量。

1 汉中市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现状

陕西省汉中市“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11个县区中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省级重点县,9个革命老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6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74.68万人,贫困发生率24.5%,比全省高4.5个百分点。按2300元的国定新扶贫标准测算,贫困人口约 12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2.1%。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占全市国土面积94%的丘陵、山区,区域内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2011年末,汉中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4.24亿元,占全年扶贫计划资金的69.37%。其中,扶持农户7774户,到户扶贫贷款1.33亿元;落实扶贫项目32个,发放扶贫项目贷款2.91亿元,较好的满足了全市贫困农户从事种养殖业、多种经营和移民搬迁的资金需求,支持其发展茶叶、生猪、药材、蔬菜四大主导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年末,农民从事农业主导产业的收入已占其纯收入的56%以上,贫困农户的收入稳步增加。截至2011年末,汉中市累计启动实施互助资金项目村177个,互助协会组建联保小组2687个,发展会员1.49万户,其中贫困户7362户,占总会员人数的49.40%;互助资金总规模3845万元,其中,中省财政配套资金2301万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383.94万元,农户缴纳互助金1118万元,社会捐助资金42万元。年末,累计发放借款6484笔3571万元,其中贫困户借款3047笔1515万元。协会投入种植业项目资金1282万元,投入养殖业项目资金1444万元,投入加工、运输、服务等项目资金841万元。累计还款3683笔1946万元,其中,贫困户还款1505笔838万元,全市未出现互助资金的风险问题。

2 汉中市金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汉中市财政局、农业局和相关金融机构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实施以来相互配合,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在扶贫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重视金融服务的缺位现象。

2.1 财政投入不足,扶持标准较低。目前贫困地区多数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少,多为“温饱财政”,地方政府无更多可支配资金,有的甚至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工作运转。2011年,汉中市扶贫办申请市级项目贷款44个共4.3亿元,中省审批通过32个共2.93亿元,财政扶贫资金满足率仅为67.24%,资金缺口严重。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汉中实际,每个贫困村建设需要投资在150万元左右,每个移民搬迁户投资在8万元左右,而目前国家的扶持标准是每个扶贫重点村25-30万元,每个搬迁户1.6万元左右,国家扶持标准太低。

2.2 信贷扶贫产品缺乏与扶贫贴息贷款效果不足叠加。陕南贫困地区信贷扶贫主要依靠扶贫贴息贷款以及专项用于农村残疾人的康复扶贫贷款。2008年,国家对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到户贷款贴息期限短,贷款额度偏小,中长项目得不到扶持。其次是扶贫项目贷款政策缺乏灵活的可操作性。实施新的扶贫贷款管理体制后,扶贫贷款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由省扶贫办审批立项,有效期只有一年;许多贫困地区急需的小项目得不到立项难以实施,一些大项目因评估和运作程序复杂,错失发展机遇。

2.3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作用不显著。近年来,汉中市在加强金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了诸多措施,但总体看相关的措施务虚的多、务实的少,难以在贫困山区、贫苦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畅通、有效的沟通桥梁与纽带。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还未实现全国网络资源共享,结算上仍没有网上银行及电话银行。邮储银行网点遍布农村各个乡镇,但现阶段依然以存、取、汇等传统业务为主,没有开办针对农户的贷款业务,信贷扶贫无从谈起。信用社开展的林权、农房、土地流转权等抵押贷款,范围较小,推广不足。以信用农户、信用乡镇为代表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开展多年,农民的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针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组织平台的信用建设仍在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2.4 贷款难与扶贫开发信贷投入结构不均相互交织。一方面,贫困农户的生产性资金和生活性资金都很缺乏,虽然他们也有一定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由于抵御风险能力太弱,基本被农村金融机构排斥。另一方面,有限的信贷资源主要投向移民搬迁领域。自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启动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扶贫的热情主要集中于农户建房贷款,仅2012年上半年,发放移民搬迁贷款1.75万户,金额8.6亿元。由于缺乏相应的担保中介机构,农业扶贫发展项目受自然条件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

3 促进汉中市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扶贫工作,主要要靠公共财政,但是在财政不足的地区更需要发动全社会其他的力量,尤其是金融的力量,共同探索消除贫困的道路。有关部门和机构应着眼于农村金融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扶贫新机制。

3.1 加大投入支持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全覆盖,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在西部连片特困地区配套资金的政策。从重点项目入手,解决好饮水、行路、用电、基本农田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居住在边远山区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移民搬迁与重点村建设、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产业开发等相结合。

3.2 发挥金融“纽带”作用,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重点项目、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提高贫困地区工业化水平。积极推行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贫困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支持农村社区、农业科技、农业产业示范园、“一村一品”产业、农村能人大户等信贷需求,培育“职业农民”,以此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贫困群体中,支持贫困农户移民搬迁信贷需求,彻底改善贫困农户生产发展环境,支持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提高贫困地区城镇化水平,以城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大对就业和再就业、助学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

3.3 完善金融扶贫担保体系,推动涉农保险发展。首先各级政府推动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由财政、银行、企业及社会共同建立担保基金。其次是探索扶贫信贷抵押新方式。因地制宜探索和扩大房屋抵押、林权抵押、土地流转、养殖基地等用益物权进行抵质押融资贷款。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农业保险的补贴额度和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起扶贫贴息贷款的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

3.4 加大社会联扶,构建金融扶贫新格局。切实加强与省市包扶单位的联系,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全面报道工作实绩,重点宣传先进典型,积极主动地为省市包扶单位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和帮助。继续坚持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社会参与的定点包扶制度。加强各级包扶单位的管理,组织动员各包扶单位为包扶村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助困送温暖”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加强对贫困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素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争取早日走向富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芳芳.贫困地区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J].武汉金融,2006.11.

[2]黄建新.国外反贫困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及思考[J].农业经济导刊,2007.5.

[3]庞庆明.论当前中国农民贫困新特点与民间组织参与式扶贫[J].甘肃理论学刊,2007.3.

作者简介:潘丽萍(1982-),女,甘肃武威人,硕士,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助教,研究方向:会计审计。

篇5:金融支持产业扶贫

进出口银行

精准扶贫是国家主席习近平针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思想,是我国为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最早由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相关机构相继发文详细规划精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从此,精准扶贫思想全面落地,进入实践操作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贫困地区普遍面临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发育不完善、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技术知识落后、创新能力低下、资本吸引力不足等问题,难以吸引优质企业入驻,也难以吸引长期稳定资金参与建设。为此,政府需主动出击,发挥引导作用,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可引导优质企业入驻贫困地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精准扶贫提供资金支持。

一、内生性精准扶贫

内生性精准扶贫指的是,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扶贫措施,与贫困地区其他因素有机结合,并对其他因素产生持续的、正面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使贫困地区改善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脱真贫、真脱贫”的要求。能否实现扶贫的内生性,直接关系扶贫是否有效、精准扶贫任务能否成功。

每个贫困地区有各自的经济发展实际,能否在扶贫的助力下实现经济增长,受当地资源禀赋、人口文化教育程度、周边市场状况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扶贫措施不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不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融为一体,则扶贫不具备内生性,不能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达到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只有从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当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行政管理、人力资本等方面情况,听取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使扶贫真正内生于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才能有效发挥扶贫措施的作用,激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潜能。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较长一段时间持续投入资源,因此扶贫工作也需要有较强的计划性和政策连贯性。

例如,总部位于宁波的某光伏龙头企业在山西开展了扶贫“惠民·暖阳”工程,联合政府、企业、金融、保险以及村级各方力量共同打造户用光伏发电系统。该工程以村级光伏电站、户用光伏电站为抓手,充分利用山西当地丰富的太阳能和屋顶资源,为当地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同时也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保证了项目的可持续性。

二、精准扶贫路线选择的理论基础

柯布—道格拉斯经济增长理论是与精准扶贫路线选择相关的理论,该理论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共同提出,认为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受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影响,投入更多劳动力或资本都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根据该理论,某地区要实现经济增长,需要提高成熟劳动力的数量或增加资本投入。提高成熟劳动力的数量既要求提高劳动力的数量,也要求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劳动人口流向沿海城市,促进了沿海地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繁荣。目前,贫困地区在劳动力数量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劳动力质量不高,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生产经验较少,生产技能相对不足。这方面需要国家提供更多支持,通过项目输出经验、传授技术、培养当地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就业水平,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真正受益。《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开办发〔2014〕30号)规定,各省(区、市)扶贫和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人社等部门,实施雨露计划,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贫困学生家庭发放补助,提供扶贫贴息贷款支持,还要建立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对于增加贫困地区高质量劳动力有重要推动作用。

精准扶贫还需资本的大力投入。地区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实践证明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单纯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并不能有效实现脱贫的目标。单纯的资金支持没有实现扶贫的内生性,不能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产业、技术和管理技能方面取得有利于后续发展的进步;资金支持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不能为当地创造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

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受到基础设施薄弱、技术缺乏、财政资金有限、高质量劳动力不足等众多因素的制约,项目往往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难以吸引商业资金参与。

以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和精准扶贫相关要求,在风险可控、财务可持续的基础上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例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宁波分行在深入分析企业上下游融资需求的基础上,为某宁波企业3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项目提供贷款支持。该项目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光伏发电园区内,该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建档立卡贫困村近40个,贫困人口超过1.3万人。项目主要利用当地大量的荒漠化土地和丰富的光照资源建设光伏发电站,自正式运营以来,年均发电量5544万千瓦时,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1657小时,年营业收入4000~5000万元,不仅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且吸收了近百人就业,提高了近百户居民的家庭收入,实现200余人脱贫。

政策性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具体方式包括:

第一,综合运用促进境内对外开放贷款,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通过转型升级贷款、服务贸易贷款直接支持贫困地区公路、桥梁、各类特色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贫困地区增加投资,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推动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通过农业产业化贷款支持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进而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加工贸易境内梯度转移贷款支持优质大中型企业向贫困地区转移生产板块,吸引这些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设厂、扩大生产规模,解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

第二,通过银行转贷模式支持贫困地区小微企业的发展。在该模式下,经政策性银行认可的金融机构作为借款人,向政策性银行申请贷款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按照有关信贷政策和程序对贷款进行调查、评估和审批,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借款人将政策性银行贷款通过转贷的方式发放给实际用款小微企业,对政策性银行贷款承担还本付息的义务。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降低实际用款小微企业的财务成本。

第三,加强银政合作,建立银政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政策性银行通过与各级政府、部门加强联系,建立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政府部门推荐项目、银行独立审贷”的运行模式。一方面,政府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掌握得更为全面,良好的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对政策性银行进行项目推荐、筛选、风险控制等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正通过提供财政资金、建立扶贫担保公司、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推动资金进入贫困地区、服务贫困人口,政策性金融可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第四,围绕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通过保理等方式为这些核心企业位于贫困地区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在提供融资服务时,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位于贫困地区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根据供应链中企业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引导和支持资金流向贫困地区,支持当地产业发展。

四、政策性金融支持精准扶贫 的主要风险点防范

在精准扶贫中,银行不仅需要关注扶贫的内生性,也需要防范风险。只有坚持市场化运营,实现风险可控,才能保障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

第一,防范信用风险。受贫困地区市场条件、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扶贫贷款的信用风险较高。应在扶贫信贷政策制定、贷款方案设计等前期环节做好风险管理,并在贷款条件设置、贷款评审、贷款合同签署、贷后管理等全流程注重风险控制。要在深入分析第一还款来源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地区的经济特点,重点关注第二还款来源,通过各种方式增强第二还款来源,同时注重借助当地政府的引领作用。

第二,防范市场风险。在贷款支持精准扶贫时要关注贷款对应项目的现金流情况,以保证贷款的安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往往具有投入金额大、项目回收期长、项目运营不确定性大的特点;贫困地区的农业项目及其产品的市场表现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产品价格具有较大的浮动性。因此,要在项目贷前环节对项目现金流情况进行全方位考量,尤其要关注特殊情形下项目现金流的回收情况及其对项目贷款的影响。通过在贷款方案设计时争取较好的第二还款来源,从项目运营收益中优先锁定还款所需资金,建立还款保障机制,防范市场风险。

第三,防范完工风险。贫困地区受区位、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难度较大,具有工期长、工艺要求高、现场协调难度大等特点,一些项目还涉及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存在较大的完工风险。应在贷前阶段严格审核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公司资质,在贷中和贷后阶段加强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力度,要求项目公司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严格落实,规定项目公司及相关方定期提供项目进度报告,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和协调,保障工程顺利完工。

第四,防范政策风险。一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多,当地的劳动力政策、土地交易政策、诉讼政策、争端解决机制等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银行在进行精准扶贫时,应提前了解当地政策情况,与国土、环境、法院、检察院、公安等地方政府部门积极沟通,防范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

来源:2018年第3期《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

作者:王法德(中国进出口银行宁波分行行长)、鲍晓俊(中国进出口银行宁波分行客户经理)

篇6: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指农户与供销、加工服务主体的产销协作、经营组合。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发育,现在已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其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一些少量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尽管其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多样,但其参与的主体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处于产业化中生产环节的农户以及一些小规模农民专业户;二是起连接生产和市场的龙头企业,其中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城市商贸加工企业以及一些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三是以一些农户为主的合作中介组织,如专业合作性的专业协会;四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在产业化过程中,几类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本文以龙头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工作,以推动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一)农业产业化主体融资的特殊性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都在资本运作、融资方面具有弱质性,其主要表现在内部弱质性和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两个方面: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

农业龙头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现在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方面。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多为其它所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极不相称,且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条件要远远高于大企业,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利率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率优惠,而对农业龙头企业则不实行。少数金融机构还采取一些不合规的方式,擅自或变相提高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此外,这些企业单笔借款额小,笔数多,商业银行监管难度大、风险大、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高。而且在中间业务方面,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远难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各类代理等特殊服务则很少,服务层次低,大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效率。

其次,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通过争取额度直接上市,或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上市,还是发行企业债券,都存在一定困难。

(二)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忽视农业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业的停滞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因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带动农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农业产业化融资,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鉴于农业产业化达到重要作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状况,有必要对其融资体系进行制度的重新安排。现在各国政府大都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利用产业金融政策干预经济发展。完全“财政式”的产业发展资金的解决方式和寄希望于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营机制这两种思路都有失偏颇。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的模型主要有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一群人的自发行为所引起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以法规形式来实现的制度变迁。在目前金融秩序混乱,行为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完全依赖诱致性制度变迁将势必阻碍及延缓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利于我国农业发展,基于此,政府应以多种形式给农业产业化以金融支持,走政策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的道路。

二、构建完善的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直接融资系统,间接融资系统,信用担保体系。其中,直接融资系统包括并购、公开上市(主板、二板)、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四个层次;间接融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由政策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非盈利性的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盈利性的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三个层次的组织结构。

为使农业龙头企业顺利融资,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和内部各层次应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分担风险、共享收益。这三个子系统的融合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以间接融资支持企业兼并收购,以信用担保体系支撑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以金融机构为发起人、采取向社会公募或向特定对象私募的形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通过购并或公开上市撤出,以信用担保体系与银行信贷相结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创新建立新的切实有效的融资方式,寻找能真正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系统的构建重心

(一)通过兼并收购服务,支持资本扩张

兼并、收购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企业在资产规模、新产品开发、市场份额等诸多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对该企业的兼并、收购拥有了对该企业资产及劳动力的控制权,并通过这种控制权将被兼并、收购企业的资源与自己企业的资源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产生1+1>2的效果,从而企业带来整体价值的激增。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扩大资本,是迅速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理想选择。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兼并收购市场是很不完善的,政府有必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培育和完善中国的兼并收购市场。除了对中国股票市场上的一些上市公司实施必要的兼并收购政策以外,也应该重视数量众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兼并收购,给予更宽松的市场环境,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在农业企业采用资产重组方式扩大资本时,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亦可给予资金或信息服务等方面支持,资金支持方式可以是多种形式,如回租租赁、抵押担保贷款等等,信息服务包括目标公司评价、税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二)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通过对国家亟待发展的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以解决国家因财力有限而不能满足的产业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的困难,促进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约成长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农业投资基金,如已设立的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其投资目标主要是产业化链条上急需融资的微观主体。

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募或私募筹资,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引导全社会办大农业。农业产业化链条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要争取利用其投入产出利润率高、对资本牵引力强的优势,抓住机遇,加大农业产业化的资本运营力度,吸引大企业、民间资金、证券市场上的游资合理投向农业;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通过资金的有效流动,有助于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投资基金将会大量流向诸如优质种苗繁殖基地项目、各优质水产养殖项目、区域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工保鲜和运输行业、农业市场信息建设等方面,这些项目将带动农业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

农业产业化中的投资基金的设立将有利于减少政府对农业方面的投入,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解决了国家投资的部分不足,同时,农业方面投资基金需要一定的政府支持,如在税收政策上应实行优惠、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与此同时,还应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

(三)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由提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改变资本供求双方的利润流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结构,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进而优化金融结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降低部分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的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应以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内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约定风险承担比例,对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应该实行强制性的再担保。

上一篇:愚公尚在初中作文下一篇:从生活中学会坚强范文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