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心象训练的核心原理

2024-08-22

如何掌握心象训练的核心原理(精选4篇)

篇1:如何掌握心象训练的核心原理

通过在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 中外专家对于核心区域、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的概念论述大体相近, 仅在论述上有所差别。

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在运动中通过核心部位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 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 为身体重心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的身体姿态。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位于核心部位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 即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是指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 核心力量不仅是人体核心稳定性形成的主要能力, 而且在竞技运动中它还能够主动法力, 是人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发力源”。

总之影响核心力量的因素被普遍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神经支配能力、肌肉的支撑收缩力量和运动过程中呼吸与运动的配合。

二、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从竞技体育的角度讲核心力量存在晕所有的运动项目中, 所有体育动作都是以中心肌群为何行的运动链, 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任何竞技项目的技术动作都不是依靠某单一肌群就能完成的, 必须是许多肌肉的协调做功。核心肌群在此过程中担负着稳定重心、环节发力、传导力量、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 对对上下肢的协同工作和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其次, 核心力量的提高和核心部位的稳定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脊柱这一人体薄弱环节的保护;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核心部位的枢纽协调作用, 为上下肢的发力建立稳定的支点, 减小和缓冲末端肢体和关节的负荷, 达到预防损伤的目的。最后, 核心力量的提高, 还有利于将其发达的四肢肌肉力量充分运用到专项运动中, 有利于整体力量的整体发挥, 提高专项力量的实际应用率, 避免造成错误的技术动作或运动损伤。

三、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在排球竞技运动中的运用

高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技巧性。所以发展排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对于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提高都应该是具有积极影响的。

专项核心力量训练的的提出并不是对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一种舍弃, 而是加入一个更新的训练理念, 促进我们深层肌肉的发展, 和在运动中的肌肉群的动员, 用更节省力的方法完成更好的技术动作, 以此进一步促进技术动作发展。核心力量的训练仍然是机体力量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应该和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相结合, 它们之间应该是一个互补的关系, 而并非是对立矛盾的。

排球运动的核心力量训练原理

排球技术的分类如图所示:

从各个有球技术的技术要点分析 (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排球的整个技术动作要求都很强调整个机体的协调用力, 从蹬地动作产生地面对人体的一个反作用力获得能量, 然后通过核心部位的传递, 从而带动上肢有力的爆发, 并作用于排球上。排球技术动作从下肢蹬地到最后的垫击球后的重心跟随, 扣球时的鞭打动作以及起跳扣球后的落地缓冲等, 这些技术都是需要上肢和腰腹力量的参与, 而这种参与的程度和好坏主要取决于人体对核心部位的控制。在比赛、训练中, 充分发挥整个肌体肌群的力量, 共同作用, 必然会提高排球进攻的攻击性, 为比赛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创造前提条件。在实践中,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运动员, 其力量素质在单一训练时, 力量素质都处于比较高的状态, 但是在进行的排球技术的有球训练时却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和技术的正确掌握与使用;在进行扣球技术的训练时, 也常常会看到上下肢的技术脱节, 鞭打不够充分;在进行发球练习时, 也常常会出现, 手臂力量不错但却不能将球击过球网的现象。出现这一系列原因的运动员往往是只能用上肢或下肢参与而不是一个整个肌体的力量参与。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核心力量的薄弱所导致的。核心部位的稳定、平衡和协调作用往往是专项技术的关键环节, 它可以在高速、多变的运动中为四肢的运动建立稳定的支撑, 并形成合力的肌肉运动链、衔接、传递和协调肌肉力量。

四、结合排球专项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根据核心部位的核心肌群的特性和在排球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结合当下比较流行的瑜伽和普拉提运动, 提出了一些对核心力量进行的训练的方法, 以此改变传统的枯燥的痛苦的力量训练, 使力量训练内容变得多元化, 避免运动员的心理抗拒, 为运动员主动参与力量训练课程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1、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核心力量训练的负荷一般以克服自身体重和轻负重为主, 这是因为核心部位是人体肌肉力量的薄肉环节, 参与工作的肌肉相当一部分是位于机体深层的小肌肉群, 它们不可能承受大的负荷重量。再次, 非稳定支撑是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形式, 尤其对于竞技体育来说, 不稳定支撑加大了训练难度, 提高了参与工作肌肉的力量投入。因此核心力量训练更加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而不是快速度和高负荷练习。

2、徒手静力练习法

篇2:如何掌握心象训练的核心原理

这需要音乐课堂下下功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掌握音乐技巧,远远比教会学生多少首歌要重要的多,比教会多少技巧重要的多。我在教学经验中,重视训练学生的呼吸训练,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熟悉呼吸生理特征,了解歌唱的生理。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没有气息的冲击声带是不会发声的。有的歌唱家甚至说“会呼吸就会歌唱”,这说明了气息对歌唱的重要性。当我们想要发出一个高质量的,年轻的,漂亮的声音时,是离不开正确的发声法的,然而正确的发声方法的关键就是正确的呼吸运用。在歌唱的每一分钟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凡是不用正确气息支持的歌唱,必然是挤着或是压着嗓子在歌唱。在长期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凡是高音卡、挤,声音不自然、不放松的学生通常都没有正确的呼吸。

一般来说,在初学歌唱时,对于气息在领会及其运用上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充分理解掌握后,对声乐演唱会有很大好处。用强调气息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声音比较自然,副作用较少,而且是气息与发声、与歌曲的情感内容、与舒适自如的演唱心理相结合,能较好的培养声情并茂的良好演唱状态。与之相反的是,片面地从生理上强调某个部位,训练某个局部的肌肉,这就破坏了学生整体的歌唱状态,脱离了气息的支持,让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舌头、后部肌肉、下巴或腹肌……那就往往会不同程度的引起“越想哪里越紧张、越僵硬”的副作用,以致事与愿违。如果长期忽视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单纯地训练局部肌肉的作用,即使是练出了洪亮的声音,但这种声音也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声音。

二是要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提高音乐感。人的呼吸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啜泣,哽咽时锁骨和上胸部位的呼吸方法,但这种方法气息太短不易歌唱。第二种是普通的胸式呼吸,这种方法气息虽然吸的很多,但呼吸的时候仅仅靠肋骨及胸部的肌肉收缩,控制力差,限制了演唱技巧的发挥,尤其是到了最后就像是泄了气的气球,此时再想做个渐强或者是唱个高八度的音就很困难了,因此专业歌唱中不采取这种方法。在初学的阶段,由于对歌唱中呼吸的陌生和呼吸时的心理紧张,导致身体紧张,在不知不觉中就可能使用胸式呼吸这种方法来控制呼吸。第三种是婴儿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因为它接近自然。第四种是横膈膜来调节呼吸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的优点是吸气多,换气快,气息大小和变化自如,因此歌唱家多采用這个方法。可见关于歌唱的呼吸说法很多。那我们究竟用哪一种呼吸方法是最好的呢?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觉得哪种方法更容易控制呼吸,就用哪种呼吸方法。

歌唱中的呼吸众说纷纭,由于气息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只有从感觉上加以理解。歌唱时气息的呼吸总体感觉是“漂浮的感觉”或是总感觉“吸着唱”。正确的方法是:让声音坐在呼吸上而不是用呼吸来使劲推声音。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发声器官——声带在受到气息冲击时,喉咙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打开,而是为了保护声带不受到打击而变得紧张狭窄。因此,声带在这种非自然的状态下很难正常发声,即使发出了声音也是苍老的,嘈杂的音色,而且唱出的音不是音不准就是到高音时破嗓。长期用气息冲击声带,就会使得声带产生器质上的损坏,例如:声带小结,声带充血等。因此,要永葆歌唱的青春,就必须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气息,而且要充分理解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要注意音乐歌唱中呼吸与生活中呼吸不同点,有针对性变换调节。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稍有不同,不是一边唱一边收腹,恰恰相反,歌唱用气时,全部的呼吸器官(包括横膈膜、小腹)要有一种扩张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歌唱处于一个舒服的歌唱状态:喉咙松弛,不会挤、卡、压等紧张感觉;有效地避免了压胸而导致的胸僵、下巴紧张、牙关打不开;能感觉到身体中的气柱、通道、膨胀的感觉。很容易就能体会到歌唱中放松与通畅的感觉。

要学会来控制呼吸,而不是呼吸控制歌者。歌唱中呼吸是用来保持的,要保持住吸气时的状态,而不是把气息“送来送去”的。例如:在学声乐的过程中,老师总是说,要均匀地出气,不要突然喷出,要节约着用气。好似在说吐气的过程,其实是暗含的道理是要让我们学会对气息的控制。亨德森说:“实际是,不费力的歌唱是建于快速的但轻松的吸气和节约的呼气习惯上。”可以这样理解亨德森的话:吸气时要放松,不要吸的过饱、过涨,否则会导致呼吸器官僵化失去弹性;吐气时要有控制,不要随意吐气。发音要求保持和节约气息,而不是送气,用气息冲击我们宝贵而又脆弱的声带。逐渐地和最小限度地呼气的结合构成呼吸控制。

还要学习借鉴诗歌的技巧,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从文化中体会歌者的韵味。总而言之,歌唱时不要用气推声音或是送气、给气等等。凡是这么做必然导致“憋气”“泄气”现象发生,特别是在起音时,任何送气给气,都必定给气流造成一定的空气压力,造成喉咙收缩,导致后部肌肉紧张,无法正常发音,达不到音乐本身的效果。

篇3:如何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一、明确声带的作用及训练闭合与拉紧, 相对拉紧不是僵硬控制声带。

声带在歌唱发音时是完全闭合的, 它不同于生活中的闭合状态。它是指艺术演唱时声带的技术功能, 在教学中, 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对声带闭合状态不理解, 常常出现喊叫、嘶哑的声音, 声乐教学又比较抽象, 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声带真正闭合状态。通过教学实践, 我觉得要让学生掌握声带闭合状态, 就先要知道声带的位置, 体会声带的变化。说起来很简单, 声带就在喉结的里边, 是两片薄薄的肌肉, 属于不随意肌。所谓不随意肌, 就是说不像胳臂腿那么随心所欲地调节, 这正是我们训练的内容。我指导学生这样练习:发音器官全部放松, 发音器官不受任何肌肉力量作用。微微给一点气息, 发出最弱的声音, 弱到只能使自己听到。这个发声部位非常集中、明显, 不包含其他共鸣腔扩大的作用很容易体会声带的位置。要注意的是, 这只是找声带位置, 不是训练的目的和内容。此时的状态不是我们要求的积极闭合状态, 我们的目的是训练声链的闭合, 学生感觉到了声链位置, 体会到了它的变化, 训练闭合就有了基础, 然后通过发A1音训练声带闭合, 拉紧声带增强效果。

提到拉紧声带, 有些同学就容易出现喉音, 这是由于喉部肌肉及下颚、牙关、舌根部位肌肉紧张而造成的。经过训练完全可以避免, 也就是注意在拉紧声带、调节声带时, 必须与发声器官配合活动,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之中, 如果孤立地、过分地强调局部, 就必然会使这种平衡失调, 形成不良的发声习惯, 故而在指导训练学生声带功能时, 不能离开发声器官的总体协调控制运动。

二、进行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是任何声乐学派都很重视的问题。气和力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歌唱发音内在的联系, 并融入歌唱发音的过程中。这里我虽然把呼吸作为重点来谈, 是强调呼吸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应力求使两者统一在发声的过程中。

所谓歌唱呼吸, 也就是歌唱发音中的用力即运气, 也就是老艺人们常说的“丹田运气”, 指的就是气息支持力的着力点应该在“丹田”这个位置上, 在这个部位的支持下, 一种情况是气在体内会成了憋气, 一发声先吸满一口气, 等声音一出来就会憋得脸红脖子粗, 不用说唱, 整个身体都僵硬了, 失去了调节与控制。另一种情况就是开口唱第一个音, 气息就全部放了出来。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歌唱所要求的呼吸状态。歌唱的呼吸状态是怎样的, 只能通过训练让同学们体会。在这里强调体会也是自身的感觉很重要, 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1.要求学生气沿着喉壁向上运行入鼻, 咽腔呼出, 又经口腔上部再收入鼻咽腔, 如此循环, 这样运气虽然向上运行但绝不能脱离丹田的支持, 还需要有力的相对支持。

2.让学生把气沿着喉壁进入鼻腔呼出后, 经口腔上部又沿着喉壁向下运行进入胸腔, 感觉好像气从胸腹运出来体外又再收回, 进入口腔一样, 如此循环。

3.训练学生在运气中将气提到胸口上, 感觉气自下而上垂直于内运行, 但也需要一定的控制力, 即喉结稳定和声带的闭合力。

4.在发声过程中胸腹内要随着运气而提气, 感觉好像在闷着气发声, 它的主要动作是胸腹联合扩张, 喉结稳定支持点较深。

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歌曲、情感要求, 采用不同的方法, 灵活运用。

三、对学生进行共鸣训练。

歌唱共鸣训练是声乐教学中十分艰巨的任务,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歌唱一开始就要有声乐的整体观念。

1. 用图片让学生了解共鸣器官及作用。

2. 训练学生体会共鸣, 分辨声音。

在共鸣训练中, 有两点是很重要的, 一是鼻咽音的获得, 一个是喉结的相对稳定。

所谓鼻咽音不是鼻音, 它是在气息支持下通过口腔后部的咽音, 坐喉结而产生的, 学生在练习中往往把鼻咽音误认为鼻音, 克服的办法是通过口咽音的过渡而直接把声波送入鼻腔, 注意胸音的支持形成一个音柱的感觉。强调不要把气息直接送入鼻腔, 这样是完全错误的。喉结在歌唱发音过程应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须用语言发音, 喉结的运动规律是自然向上移动, 再向下用力, 使之坐住, 这样就形成了气息的推动力 (向上) 和喉结坐力 (向下) 的对抗力, 从而保证了共鸣的统一。感觉在发声时躲过喉头就是把声带上受到的各种错误力量的压力摆脱掉, 并把发声的各种力量严格地集中到后咽壁下端的支持点上来。还要抛开身体, 在发声时唱高低、强、弱的音, 上胸不紧张, 不是有力量牵挂的感觉, 更没有憋气的感觉。真正感到声音被拉上去了, 而力量则进入后背掉下来了。上身体放下, 腰带周围有明显的向外扩张的力量和感觉, 使身体得到“解放”, 这是歌唱持久力的秘密所在。再有, 竖起管子, 从声音上讲当感觉到声音上下竖起来了并且有一种“柱子”的感觉, 形成一个音柱, 无论唱高音, 无论唱多长的乐句, 音柱都始终存在, 唱歌所使的劲一定是与歌唱有关的肌肉群。而这些肌肉群的运动, 完全是靠人的“意感”来指挥的。

篇4:如何掌握历史专题的核心词

一、寻找核心词

1从专题标题里直接找出核心词

有些核心词直接出现在单元标题中,如必修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该标题直接告诉了我们本专题的核心词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在复习中主要把握“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不必对上述四件事以外的其他方面作过多阐述。

再如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该专题核心词是“人文主义”,围绕这一核心,各子课题进行了如下阐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于古希腊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权威。苏格拉底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近代的文艺复兴运动则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随后的启蒙运动中啟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2将专题标题、课题、课题子目进行综合,找出核心词

如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围绕“政治制度”结合各课课题及各课下面的子目,可以得出:奴隶社会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封建社会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本专题的主要核心词。

再如必修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结合“经济政策的调整”进一步思考:调整之前是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为什么要调整,调整之后又是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这种调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将这些思考与各课课题、各子目相结合,可以得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本专题的核心词。

二、理解核心词

在学习中,有些同学虽然能很快找出核心词,但对它的理解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需要我们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和归纳,逐步加深理解。通常我们可以从背景(或原因、或条件)、过程(或内容)、性质、特点、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多角度进行把握。下面试举一例:

例如: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持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依赖于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和抗击自然灾害。

(3)演变过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朝正式建立;西汉时期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清空前强化并逐渐衰落。

(4)基本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5)评价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方。

三、巩固核心词

核心词的巩固可以通过练习与反思相结合来进行。巩固的途径有两种:

1选择单一的典型例题并反思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三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谁?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的设置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反思:该题突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重要政治制度,从不同的切入点考察了这一制度在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的演变情况,同时还要从中判断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收集整理多个例题并反思

例2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连接通道。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片略)

(其中的第3问)综合上述史实分析图三(世界成一家)反映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例31500年前后,近代社会的曙光已出现,世界逐步走向一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图略)富尔顿发明汽船图;贝尔发明电话图;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图;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图。

材料三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其中的第4问)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四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其中的第4问)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上一篇:医师定期考核试题下一篇:五年级数学上册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