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习新课改教学总结

2024-08-22

2018学习新课改教学总结(通用9篇)

篇1:2018学习新课改教学总结

学习新课改总结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思维、质疑,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从而达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最终学会发展的目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具富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自主学习的方式多样,本学期教学中本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情感投入,激发创造热情

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成就大小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意志、志向、毅力等创制性人格因素,这些因素将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烈、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得投入教学情感,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情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和态度,变被动学习过程为积极主动探索过程,变学好为好学,变学会为会学。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只有积极主动的“做”与“悟”,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发展。

二、问题导学,发展创新思维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不会质疑,就不会有思考、不会有研究探索。强化问题意识与宏扬质疑精神是成功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教学的切入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段话,令人深思,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答’,而提问的权利大多是教师,这就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应从学‘问’开始,而不是学‘答’。学‘问’应直面‘原始问题’。这是扬振宇教授取得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如何抓住一些有利时机提出问题,应成为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样,促使学生在勤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好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求知的需要,是创新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地理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1)为学生质疑问难做出示范;如: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形态的水吗?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有无存在生命产生条件的星球?“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井水不犯河水”等是否严密?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坡上发现有海生贝类化石,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探明有煤的分布?(2)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例如: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应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有同学质疑:那么在日界线以东的西十二区日期为什么要减一天呢?对于这样的疑问,教师首先应给予鼓励,然后经学生讨论后作答,千万不可打击其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3)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例如:我们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许多地表形态和构造的形成,以及在找矿、找水、找植物、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激发学生质疑:板块构造学说无懈可击吗?学完“温室效应”后,激发质疑:地球“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都是恶果吗?

学生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关注未来、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的良好愿望,是学生创新品质的良好体现,我们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没有肯定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发展创新思维。

三、注重实用,达成创新目标

注重实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生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会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运用能力,进入信息社会,大量信息以图像数据形式出现,而地理图像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图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并应用于实际尤具现实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就十分广泛,比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塑料大棚的角度、楼高与楼距的比例等都涉及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过程是重点。

高小军 2018年7月

篇2:2018学习新课改教学总结

一、培训收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伴随新世纪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重要力量.·

这一深刻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中国人才“高分低能”缺陷.面向全体学生,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改革,进一步改革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爱训老师认为: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制约,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忽视活动类课程,偏重必修课程和分科课程,忽视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偏难和过分关注学科体系完整,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受“标准化”规范化”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统一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等等.、新课改趋势受训老师总结出,新课改要向以下几方面发展

1.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方向,注重学生潜能开发、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2.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培养.工作范文、尽在百度

百度文库:工作范文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比例.4.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5.重视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6.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不同发展需要,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问题,课程多样化尤其是课程内容载体即教材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客观需要.7.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新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8、课程设计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体现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精神:强调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价值;改革课程结构门类过多、整齐划一,改革过分注重课程知识传承价值.缺乏统整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综合性与多样性;改革过分注重经典内容、学科体系严密性和系统性偏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联系;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偏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革考试过分注重学生知识记忆,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惟一评价标准偏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标准多样评价体系.这些目标及其所体现基本精神应成为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基本依据.9、课程评价如何进行,必须明确是,课程评价总是具体,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改变以往考试结果定终身弊端.、新型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工作范文、尽在百度

百度文库:工作范文

监控)、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学生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二、存在问题、社会对新教材没有全新认识,家长不理解新课改,对学校教育持怀疑态度;家长素质低,没法开展适应新课改家庭教育,致使学校教育效果不明显,有时还不得不用陈旧教学方法.、信息化程度低,教育资源缺乏,难以适应新课改全面推开.、新教材反映农村生活情景内容并不是太多,教材中有些内容虽然来源于生活实际,但对农村孩子来说仍然很抽象,学生一时没法接受.谢谢阅读!

篇3:2018学习新课改教学总结

一、“课题学习”教学概述

(一) “课题学习”教学含义

“课题学习”教学是新课改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以研究型教学为基础, 以研究型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综合性的探究学习活动。“课题学习”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实践获得知识, 并且能够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提高对学科的兴趣。

(二) “课题学习”教学的理论基础

1. 实用主义理论

杜威坚持探究性的活动课程形式, 他提出活动应该唤起儿童的新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应该把儿童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 否则, 无论活动是多么令人惬意, 也是毫无价值的。他认为应该在活动中设计问题, 让儿童去探究以前从来没有接触到过的问题而使儿童的思维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使儿童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 不仅获得了有关该问题的知识、经验, 而且还获得了思维的策略。

2. 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罗杰斯始终强调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过程应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是“助产士”和“催化剂”。他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

(三) “课题学习”教学的特征

1. 综合性

“课题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综合能力为最终目的, 因此, 综合性是“课题学习”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在“课题学习”教学中, 学生不只是要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获得相应的知识, 还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合作才能进行, 此外“课题学习”教学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2. 开放性

“课题学习”的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使得很多情况下“课题学习”的内容往往不够确定和完善, 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来选择课题的机会。并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3. 实践性

“课题学习”教学十分重视实践活动, 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走出教室, 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学到知识, 锻炼能力, 并且能够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

二、“课题学习”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 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课题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因此, 实施“课题学习”教学就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只重视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 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进步。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遇到的数学难题要勇于探索,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此外, 教师要认真分析历年中考数学试题, 把其中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汇总出来当做学生研究的课题, 以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己总结出应对这种题目类型的方法。

(二) 教师要重视“课题学习”的实质

有些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充分理解“课题学习”教学的实质, 在教学中只是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 但是忽视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完全曲解了“课题学习”教学的实质。例如, 有些教师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 为了追求课堂效果气氛, 过于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应课题的辩论, 但不进行必要的总结和知识的讲解, 使得课堂气氛虽然热烈, 但学生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反而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初中数学教师要注意, 在“课题学习”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数学的基础知识, 而且还要提升数学逻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体现数学教学的综合性。

(三)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课题学习”教学需要提升学生的知识以及综合能力, 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 实施“课题学习”教学, 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使自己能够驾驭“课题学习”教学。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扩展自身有关数学的知识面, 还要提升把数学知识与理论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初中数学实施“课题学习”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 准备阶段

初中数学实施“课题学习”教学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做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知识准备。数学教师在进行课题实施之前要把与课题有关的基本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具备做课题的数学基础知识。二是课题准备。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把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能够创造出学生能够操作的数学课题。并且教师在提供数学课题之前要对课题进行检验。

(二) 实施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 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手段对相关数学课题进行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学到新的数学知识并能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三) 总结阶段

在这个阶段, 学生不仅要总结自己在“课题学习”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以课题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并且要对照学习目标对自己的课题研究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这个阶段是学生和教师对“课题学习”的总结和反思的过程。

四、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教学的选题策略

“课题学习”教学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课题的选择,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课题的选择。教师在进行课题选择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紧密结合当前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不能脱离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使学生能够学到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内的基础知识。二是选择的课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能够乐于探究课题, 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三是选定的数学课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能够解决,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 教师在讲到图形对称的条件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出这样一个课题, 要求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图形对称的例子, 并且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图形对称的条件。

总之, “课题学习”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它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 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因此, 应当鼓励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课题学习”教学方法。

摘要:数学是初中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学科之一, 它对于为学生以后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如今, 新课改正在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深入进行,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 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初中数学教学中。“课题学习”作为其中的一种,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有其自身的优势, 本文对“课题学习”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课题学习

参考文献

[1]厉小康.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2) :89-92.

[2]顾鑫盈.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认识与思考[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05 (5) .

[3]宁连华.数学探究学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4 (4) .

篇4:2018学习新课改教学总结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评价;指导思想;内容;方法;表现形式

一、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以前,我们评价学生的学习,往往只是把学生的测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忽视了对学生技能、情感、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1.评价学生应包括评价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对应学段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应强调的是,学段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若干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

2.新课程评价倡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新课程评价认为评价标准是为被评价者设定的前进目标和发展方向,对于不同的学生,这个目标和方向应该是不同的,因而评价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新课程评价尊重被评价者的差异,通过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为被评价者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不同的评价标准意味着允许不同的被评价者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3.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不仅指老师,应有教师、学生、伙伴、家长几位评价主体,要特别重视伙伴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与其他的评价方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笔试也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改变目前把笔试作为惟一的考试手段、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方法。如,我教学“用三角函数测物体高度”这一节内容时,检查了学生的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的内容

1.对数学知识的测评

传统数学知识的测验主要集中评价学生是否能记住一个概念的定义,给出或从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概念的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概念之间区分符合已知条件的某个概念。但是对概念的理解远不止这些。学生对概念的真正理解,意味着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并且认识到不同概念的差异及其所对应的不同解释;能够将概念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或口头的描述或表征。所有这些与概念知识有关的能力,对于学生应用概念和规则进行推理、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2.对数学技能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评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数学大多含有技能的特征,所以我们常常认为技能是最容易观察和考查的。传统的教学和考试也集中在这一方面,很少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隐含在技能应用中各概念之间复杂的关系及在数学思考过程中使用的解题策略。新课程强调“技能的掌握必须建立在相关知识的概念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学生能比较轻松和灵活地运用技能,而不是通过机械地模仿和记忆去获得。因此,评价技能是否被掌握的试题,既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技能的情况,又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那个规则以及什么时候应用这一规则”。

3.对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数学的认识(价值观)、态度和情感与在数学认知上的发展并不是割裂的,它们一同发展并相互影响和促进。研究表明,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创造能力与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态度和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态度与情感,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条件和环境,进而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诊断出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困难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个别化教学策略。

三、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评价的方法

新课程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强调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因此,考评的内容应涉及评价学生的进步,调节教师的教学,为家长提供学生在校学习数学的情况以及评价整个数学课程的成功性等几个方面。—般来说,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按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

1.教师评价

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当学生在回答提问或进行练习时,通过课堂观察,教师便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作出积极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与矫正。记录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关注学生突出的一两个方面。比如,观察××学生,对突出表现的行为,在相应的观察项目前打个“√”,若无,则不作任何记号。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测验与考试评价依然是学生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评价的性质已经不再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全面地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从而判断学生是否需要更多的指导,同时也为学生自我检测和进一步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

2.自我评价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采取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以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发现的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最喜欢的一本书、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等。另外,成长记录袋的内容还可以设计成包含学期开始、学期中和学期结束三个阶段的学习材料,材料要真实并定期加以更新,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

四、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

1.评分制

评分,如果从分数的解释来分,可分为绝对评分和相对评分。过去常用的百分制属于绝对评分,每个学生的分数都是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但如果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正确处理评价的结果,就能够使评价更公平、公正和合理。如,在实践中,对于学生的作业,我采取等级制,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从知识的掌握、解题的方法、书写的条理性几个方面为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2.评语制

评语可分为教师评语和学生评语。要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较为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使评语有助于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明确努力的方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作为评价对象学生,在新课改的评价体系中,已经不是一个被动的被评价者,而是一个对教师评价内容的接受者和应用者,他们不但接受评价,还要利用各方面的评价,结合自己的认识,加快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同时不断提高技能和情感,使评价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催化剂。

总之,我们今天的一切评价都是为了学生明天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张春莉.数学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2]魏超群,吴才忠.数学教育评价[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02.

[3]马复,春霞.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5:高中地理新课改学习总结

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改革自身的教学方式,以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视角对待这次课改,具体到地理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师提出的要求、关注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避免向学生传输说教式的、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学生的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如让学生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及全球资源状况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他们学习的使命感。在地理学习情感转化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去获取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信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分析、加工这些信息。

2、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要求的多元性。新课程标准从侧重生活的地理、侧重文化的地理、侧重科学的地理提出了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七个模块的课程要求。必修课程二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必备的地理索养。由于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掌握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思想动态,运用联系生活、启发兴趣、淳淳善诱的方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索养。由于教学对象是对地理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主动性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他们求知欲和探索欲。

3.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的活动的对象,是学的活动的主体。怎样检验学习主体的学习成效?新课程提出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举措,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定性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和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教学的参与度的评价,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也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通过质疑求异活跃度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如在地球的公转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影响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互动教学,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角时空分布规律的掌握,再通过质疑求异活动过程,让学生探讨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与建筑设计关系等生活实例,提高他们对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由于地理学科关注的是全球问题及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因而对学生参加探讨活动的评价,更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二、转变观念,真正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顺利开展地理学习。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的作用与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本人必须认识到位。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具体而言①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⑤由单向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⑥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⑦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师不仅要备知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即要把课程目标、学情、教学方式与教育技术、课程资源等统筹考虑,合理配置。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评价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乃至学习资源。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助。

1.注重在兴趣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信心,正是构建新的地理课堂教学的起点。这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即通过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高中地理新课标规定,新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必修课程以基础性和时代性为特征,具有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和内容的新颖性。选修课程由七个模块组成,时代感强、涉及领域广,与地理学科前沿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对学习的顺序也不作具体规定,目的是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来选择想学的地理内容。这样的内容设置意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应当在这些方面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为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程的评价标准更注重开放性,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强调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和评价所有学生,同时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2.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走向探究性学习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点的重要性,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有关地理问题,提出探究的方案,与他人展开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

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文素养。

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的亲身体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提出新的见解。教师在这种学习中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注意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筛选、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能力。

教师应该设法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全球大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地理学习中“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全球变化形势,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适时鼓励并组织学生调查、搜集、处理来自生活实践、新闻媒体、书籍网络等方面的地理信息,让他们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价值。如天气预报、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旅游方面等等。

对这些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展开学习也应当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地理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当学生围绕某一地理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时,学生首先要为解释和评价某个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去搜集证据,然后运用证据,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解释有关的地理问题,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要交流对这个具体的地理问题的解释,正是通过相互之间评价和论证所提出的解释,才形成了高情感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学科教学中,要组织起在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五个方面都具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如对探究的问题来说,要是探究的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那当然很好,而且在科学教学中也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是高效的。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大胆创新尝试,整合课程资源,实践问题研究、合作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

1.注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无论是探究还是研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交流。这种积极的交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展开,以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同时,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例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也许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之间充分地交流,以比较各自的观点,直至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有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的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2.注重有效整合网络信息资源与技术展开课堂教学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研究,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首先,要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呈现过量信息的“电灌”课。现代课堂教学并不是提供越多的信息就越好,因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维的提高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输入反而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依据所学课题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信息技术。第三,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应该考虑教育成本,尤其是考虑时间成本,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最智慧的教育,不要过于追求在45分钟内面面俱到地使用信息技术。正确的原则应当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学习目标服务,是为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应十分和谐,应使学习目标在这种技术支撑下更高水平地达成等。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质量的地理教学。

3.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整合教学技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

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实施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具体要求。探究的方式多样,如发现、过程、规律、质疑、挑战、拓展等形式的探究,教师应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技巧,运用优选的教学技巧创设良好的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实践,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效。

5.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成效

要使教师的成长向良性的、可持续方向发展,关键是变被动的成长为主动的成长,而注重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许多研究表明,教师自身经验和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和能力的重要来源。在众多的反思内容中,笔者认为以下两大类的反思较为重要。由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而调查资料表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现已成为学生学习障碍产生的重

要一环。因此,首先应注重教学理念、行为和对学生关注的反思,常常思索我们教学的目标是否利于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是否研究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状况,只有全体学生健康地成长,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次对教学设计、方法、过程的反思,通过反思学生对知识、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他们的思维过程障碍处和闪光点,进而重新审视自已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

6.注重情感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

篇6:新课改培训的学习体会和总结

汶川中学 毛倩(8月30—10月1日)新课改培训体会和总结

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当堂达标教学”是我们借鉴一些现代教学现象的教学改革的新举措,作为一线教师,必然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通过新课程培训,我学习到了一种“以生为本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适合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既锻炼了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又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目标指示下,能够在有限上课时间内,掌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并通过达标练习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获得了成就感,更增加了他们自学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经过几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感触颇深。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陈旧观念,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而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我认为教师应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学习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经验与误区;

2、学生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专业意识:既要抓紧时间提高本学科专业知识,又要丰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如心理学、课程论、探究教学方法论等知识,特别是树立终身学习习惯;

4、过程意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知识的有效形成过程,而不是结论,还知识原有生命力,关注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评价;

5、研究意识:熟练掌握探究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6、困难意识:课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初期教师都普遍欢迎,踌躇满志,一旦实施,将会面临巨大困难与困惑,教师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7、开放意识:教学中要不断引入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注重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以开放教学培养开放学生;

8、社会意识:此次课程改革采用模块教学,弱化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社会意义,所以教学中,要树立社会意识,挖掘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来教学。

篇7: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学习心得

织金县第七中学

教师

徐立泽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变化,当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公布时,就从当中学习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那么面对这些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我们应该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呢?这些都是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迫切地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在课堂内完成,那么对课堂教学设计要认真重视,因为教学课堂是我们实施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地方。下面就教学改革方面总结一下,因为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教育的主要时间,所以具有良好的教学设计是重中之重。

教学设计思想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来进行,由于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是现行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积极围绕新课程教学理念来进行,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遵循:1.学科整合原则;2.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相结合原则;3.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有任务驱动法;课题解决法;协作学习法等。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课堂向课前开放,课堂向课后开放。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为双向互动。

1、我们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和追求,即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过程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主体的愿望和主观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说,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2、教学设计要注重分析教学对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3、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根据各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内容。其中信息技术是主要的部分,但不是惟一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与各学科整合。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相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联系学生实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世界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触手可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是单纯地囿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开放的,所以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就应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遵循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当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和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时,当人们辗转于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时,如何弘扬人文精神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学习某一软件时,可介绍相关的人物与成长经历;在体味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别忘了多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信息时代的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使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得到升华,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

4、设计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也强调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合作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过程中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要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每项内容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

5、组建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分为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

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常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民在网上获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关学习资源。

6、创设学习情景选择教学方法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7、构建互动课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8、开展教学评价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了做好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记录到档案袋中,如:学生发言情况、学生协作学习情况、作品评价情况、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

篇8:2018学习新课改教学总结

转变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开展探究学习式教学。探究是在注重创造性的前提下, 运用开放性思维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反复研究, 以期获得答案的过程。历史探究学习式教学, 实际上就是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 联系课堂学习内容, 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形式, 围绕有针对性的学习问题, 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 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 从而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

一、巧设疑是开展探究学习式教学的前提

(一) 疑要设在“文眼”上

所谓“文眼”就是课堂教学要突破的关键点, 在这个关键点上设疑, 解决问题就会势如破竹。如在《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教学中, 先采用了传统的“了解-理解-见解”三步引导法进行教学, 在学生掌握了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主要大事的基础上, 提出探究问题:“从辛亥革命的目的和结果看, 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教训?”这一道探究题首先打破了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法———既“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当然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其次设问思维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要求学生从辛亥革命的和目的结果来思考”。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 学生对中国民主革命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此外, 还渗透了通过对目的和结果的分析来评价历史事件的学习方法的训练。

(二) 设疑要科学, 要遵循课标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设疑应由浅入深, 由具体 (史实) 到抽象 (结论) , 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自主学”和“会学”的转变。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教师先要掌握探究学习式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程序, 其次明确每一课时的内容标准和要求, 并将内容标准和要求转化成在教学中可以操作和实施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问题。

如在上人民版必修Ⅰ专题六第二课“卓尔不群的雅典”这一课时, 我在课堂上穿插了一个很小的探究题:

材料:“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 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 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 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 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 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 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 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 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伯利克里。

设问:为什么伯利克里自信地说自己对雅典是问心无愧的呢?说明什么?这道探究题非常“小”, 但作用“大”:一方面设问的问题既是课标内容, 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思考, 掌握了课标所要求的“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知识点, 还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二、巧筑“铺垫”, 因势利导, 为学生探究活动创造条件

教育学家认为:在教学中, 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 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 就会产生疑问。依据这一理论, 在开展探究学习式教学中, 为鼓励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 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 就是要因势利导。

在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设置的探究问题要有思维的层次性和梯度。简单地设问“是不是”等, 是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的;二是教师在设问时, 要巧留“空白”;三是要鼓励学生探究, 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 不要怕学生发表错误观点, 因为即使说错了, 也说明学生在探究中曾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而且可以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史学观。四,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适当难度”、的原则设计问题。如:可应用内容铺垫。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通过对“小问题”的解决最终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思维的层层递进中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教材模块教学的形式和以学习专题为中心的编排, 为探究学习式教学过程中巧筑“铺垫”, 因势利导, 营造“思”的氛围, 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如设计人民版必修Ⅱ专题三第1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时, 我的操作是这样的:先提出探究问题, 有人说,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这些观点吗?问题一提出来, 立刻激发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但却无法应用已有的历史知识立即解决。为此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以下几组情境思考题作为解决问题的“铺垫”, 为探究创造条件。

第一组情境思考题:请你阅读课文, 说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结构状况:1)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第二组情境问题:1)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请举例说明2)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 。

拓展:此原因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关系?怎么看待?

延伸:怎么去客观看待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这样通过以上两组学生能够直接思维的小问题的“铺垫”, 并及时拓展和延伸, 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课堂上, 没有过多的教师讲述, 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得到体现, 同时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也有部分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没有列强的侵略, 中国也会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 产生资本主义”。原来这部分学生是应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来看待问题。这是一个有自己独到见解的看法, 说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思维独立性, 应该肯定和鼓励。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帮助学生探究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在内容上有一些重要变革。一是由关注教师怎么讲, 转向关注学生怎么学;二是关注课堂和谐度的营造。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想学生之所想, 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开展探究学习式教学创设重要的条件。如:1)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调动多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思考问题;2) 课堂时间应由教师主要使用变为学生主要使用, 学生只有在拥有了充分的时间之后, 才可能充分思考、探究问题;3) 变一言堂为多言堂, 营造一个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

总之, 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 开展探究学习式教学, 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也有助于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现成历史结论的学习方法, 同时运用探究学习式教学法, 还可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开展探究学习式教学就是这种要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篇9:学习新课改探究美术欣赏教学

一、依据学科及学生特点,在美术课上搞好分层教学

美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以高中美术欣赏教材(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版)为例,美术作品的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几类: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艺术设计、陶瓷艺术等。分类很全很细,每个艺术门类的欣赏都有其特点。像绘画艺术又分中国的和西方的,如《最后的晚餐》《椅中圣母》《清明上河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点,主要介绍的是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同时还要涉及文化背景、哲学观念、宗教差异等方面的因素。凡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细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在美术课上搞好分层教学,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他们的美术基础参差不齐,对美术的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其美术素质也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而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不可能把全体学生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就需要因材施教地搞好分层教学,对学困生适当降低总目标的要求,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达到基本要求,树立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如果以优生为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就会导致中后生因跟不上而最终失去学习美术的信心;如果是以中后生为准确定学习目标,就会抑制优生的个性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因材施教,设立分层教学,实行分类推进。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坚持体现突出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不能简单理解为多提问,而是要善于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开放自己的思维,拓展自己的想象,其创新思维才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

例如,在欣赏世界名画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开展美术大师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美不美的讨论。当有的学生说不美时,老师予以肯定: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很好。然后开展为什么不美的全班讨论?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每个学生都在参与探讨,师生互动气氛良好。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得出结论。看待艺术作品,要有批判的勇气,在欣赏的同时,引导欣赏的方法。

三、善于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一般是师徒式的技能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无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一些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家生平等,老师不可能也没充足的时间讲解全面,因此,在教学中尤其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身理解能力的培养,知识只有通过自身的体会、感悟和思索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呢?如欣赏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在学生自己欣赏阶段,学生的结论是看不懂,画面“不美”。我就找来了歌曲和乐曲分别放给学生听,听完了我对学生说歌曲中有歌词,我们一听就知道歌中的意思以及歌中的某种情绪。乐曲中虽然没有歌词,但是我们通过乐曲中的旋律和节奏还是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情绪的。一幅具象的画就像是歌曲,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画的是什么。抽象的画就像乐曲一样,虽然画中并没有具体地描绘某种东西,但是通过色彩、笔触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画家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情感。希望以后我们欣赏这些抽象画的时候你们也能够像欣赏乐曲一样正确对待。以后在课堂上再出现抽象画的时候学生不再大惊小怪了。

通過欣赏现代派艺术让学生了解创新的价值。同时告诉学生,西方艺术是以思想表现为载体,通过抽象方式为表达的文化现象,世上的事情不要因为看不懂、不了解就妄下不好的结论。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不但拓展了学生欣赏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培养,在生活中提高。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以上所述,不尽完美,如何运用多种手段,结合本学科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共同努力、不断尝试、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抗洪抢险演讲稿下一篇:2011脉旺镇中心初中教学常规检查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