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的价值

2024-08-20

关注生命的价值(共9篇)

篇1:关注生命的价值

关注生命的价值

——读《新基础教育论》

骆驼实验学校王贤中

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这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全书由3大编共12章组成。第一编是“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社会基础论”,分别从“生存基础”、“世界变局”和“中国主题”三个层面作出阐述。第二编以“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为题,从宏观变革的反思和宏观变革的性质、人物、主体、策略等方面构建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的理论。第三编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重建论”,从中回溯了我国自1840年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百年中国学校转型变革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学校教育日常实践和管理实践的重建作了系统论述。使我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师角色、师生关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熟悉。

名家宏论,字字珠玑,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感受颇深。当我读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不禁感触万千。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的“重组者”角色,就不可能有高质、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可能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意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在教和学,不仅仅是在认识世界,不仅仅是在围绕着书本转,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在向着无限的可能性伸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育人之举。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激发起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深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谁也不会认同 “把学生当作一件物品来处理”的论调,这就要求教师能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视他们

潜在的可能,不可用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要求学生。我们常常忽略了孩子们的能力——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不敢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但事实上,即使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不少生活经验和知识,有了一定的交往、合作、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的主动性,让他们通过自身的行动来体会学习过程的艰辛和愉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可能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等待浇灌的一朵花、一棵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惟一的,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都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通过努力、奋斗、学习、反思在不断超越自我。”我们只有把这样的观点扎根在脑海中,才能用崭新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才能给予他们真实的教育,才能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付出取得明天的辉煌。

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光,却并不知道它对于人生的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努力。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依旧茫然,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在等待中一晃就晃就走了好多年。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责备,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人们常说的“你们是早晨8-9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能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沟通,如果可以让学生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实生命形态,如果我们能尊重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让一个个丢失了理想的人,重新找回生命的理想,正如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那该有多好啊!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叶澜教授精辟的理论、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基础教育真的是春天的事业!

附: “新基础教育”语丝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它能够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的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一种探索的精神,要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人怎样生活,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如若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养成了依赖、等待、随从等对待生命的消极态度,那么,走上社会以后,他们还会依然期待着有决定权的人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而且,一旦他们拥有了决定权,还会无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应属于每一个人,还会同样以主宰者的身份去控制所能管辖的人。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 ?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我总认为,在课堂实践中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个创造空间应该还给教师,不用你去做那么多细致的规定,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他完全可以从当时的情境、他的感受、他的一些想法去做起。我们不是要给他一个模式,我们是要他有这样的创造的冲动,要他生长出智慧来,要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主动地、自主地创造的人。“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在这里,“新基础教育”的艰难也就在这里。

“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篇2:关注生命的价值

我们有了平安,爷爷、奶奶才能以休闲的心情漫步在夕阳下;我们有了平安,爸爸、妈妈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我们有了平安,才能在优美的学校环境下,孜孜不倦地学习。生命,两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生命之花是刚毅的,它让人思索,它让人追求,它让人领悟,只要有毅力,它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然而,生命又如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草,那么脆弱,只要稍不注意,它就会从你的手中溜走。

可见我们的生命多么需要安全啊!如果有了安全,我们就可以开开心心的生活;如果有了安全,父母就能安安心心的工作;如果有了安全,国家就会和谐安康、繁荣昌盛……安全,像一根长长的纽带,它系着我们的生死存亡、喜怒哀乐。可是,有很多人一失足成千古恨,成了“马路杀手”的刀下魂。 当前,全国道路交通形势十分严峻,每年在车祸中死的人数在10万以上,每年有50万人因此受伤,平均每天死亡300余人。鲜活的生命和宝贵的财富由此被无情地吞噬,也给千千万万的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痛。无数的现实警示我们:安全不是儿戏,生命不能重来!

叔叔、伯伯,当您驾驶病车急驰的时候;当您放下酒杯手握方向盘的时候;当您跨越护栏横穿机动车道的时候;当您无视红灯闪亮肆意前行的时候……您可曾想过,此时此刻平安因您不文明出行而离您远去,危险因您违规违章而一步步向您逼近。据统计,我国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每1 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

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可是有的人还是凭着侥幸的心理违章行车、酒后驾驶;为了金钱利益超载、超速;为了抢几秒钟的红灯而断送后半生。英年早逝的牛振华再也不能叱咤影坛;多才多艺的洛桑再也不能给我们带来欢声笑语,横穿机场高速路的那位外地民工再也不能回到家人的身边……道路是连接此地与彼地的线,是连接现代生活、现代经济、现代文明的网络枢纽,是人们寻求幸福生活的桥,而此时,它却成了扼杀生命的无情的杀手,成了肆意宰割幸福和安宁的罪恶尖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让人们更安全的出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法规法则,但依旧有人因违规违法而丧失了生命。

有的人认为闯一次红灯没事的,结果却丢了性命;有的人为了方便,横穿马路,结果却酿成了一场悲剧;有的人认为自己的酒量大,喝一点开车没问题的,结果却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就是这些侥幸心理的作怪,使一些原本幸福团圆的家庭家破人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遵守交通法则,避免车祸。安全是伴随我们生命始终的一位良师挚友,事故是在你思想打盹时向你偷袭的毒蛇;为了家庭的幸福,生命的安全,使爸爸妈妈放心工作。让我们牢记,只有珍爱生命才更加安全,生命有了珍爱才更加灿烂。当我们沐浴在清晨和煦的阳光下,愉快地开始一天的学习和工作时,我们都企盼着平安相伴;当我们在傍晚的余辉中悠闲地信步在草场湖畔时,我们都在分享着合家欢乐。

篇3:课堂 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一、数学, 不是告诉

分数从哪来的?苏教版教材上的第一个分数”1/2”是直接给出的。但我认为, 教育必须尊重生命, 遵从学生的生命规律。它不是急功近利地赶鸭子上架, 更不是直奔主题地追求结果, 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简单地告诉, 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和积淀。

【教学片段】

1. 平均分, 得整数。

(1)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几个?4÷2=2 (个) 。

(2) 把2瓶水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到几瓶?2÷2=1 (瓶) 。

2. 认识分数。

(1)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得多少?

(2) 如果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2=0.5 (半个) 。

(3) 师:齐读3个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有些时候, 物体的数量不好用整数表示, 那“半个”用什么样的数字来表示呢? (分数)

【思考】

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分数也是一个数”。由于它是一个数, 所以, 我们从它的“参与计算”这个属性入手研究。同时, “分数”这个词是由“分”和“数”组成的, “分”就是强调要“平均分”, “数”就是要突出数的属性。所以这个教学环节, 主要研究分数是除法“平均分”的结果, 使得学生初步的感受到, 分数与整数一样, 也可以参与计算, 更好地构建完整的“数”体系。

“让学生重蹈人类思想的那些关键步子……而且是仅仅是关键步子”, 教师在教学时就有必要让学生追溯知识的“来龙”和“去脉”, 使学生不但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这样才使数学不会成为枯燥乏味的东西被学生厌烦, 而是变成活生生的知识牢记在学生的心中。

二、数学, 其实不难

数学教学中有2条看不见的线, 一条是老师心中预设的线, 一条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线。教学“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有“4, 6, 7, 0, 0”共5张卡片, 选4张摆一个四位数。教师的预设是让学生发现摆数的规律, 可实际活动时, 学生思维并没有打开, 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双方都觉得学习数学真是很难。

【改进教学】

师:摆一个不读0的四位数。

几生摆数并板书:4600、7400、6400、4760、7640…

师:太乱了, 我来整理一下。6400写在4600的下面。

生:这两个数好像一对双胞胎兄弟。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他们都把0放在了末尾, 末尾的0不读。前两位是4和6, 换了位置。

师:你也能找到不读0的双胞胎吗?

生1:7400和4700。

生2:4760、4670、6470、6740、7640、7460。

生3:哇, 是六胞胎呀!

……

【思考】

在本课中, 学生们个体板书数字之后, 我顺势点拨“太乱了, 我来整理一下”, 学生们居然发现“6400写在4600的下面, 这两个数好像一对双胞胎兄弟”。“你也能找到不读0的双胞胎吗?”这样的教学顺应学生学习的天性, 遵循学生自然的学习规律, 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 学生们对读数规律的认知越来越完善了。

好的教育教学要“知时节”、“细无声”, 在”随风”、“潜入”上做文章, 教师心中要有一盏明灯, 把学生从“野径云俱黑”的环境中, 引到“花重锦官城”的境界, 让学生觉得“数学不难”。

三、数学, 不要当堂过关

数学老师从课堂中走出, 常常是“阴云密布”, 少有的是“阳光灿烂”。寻其原因, 不外乎是“课堂作业”惹的祸。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 为了让学生体验笔算算理形成的过程, 我先设计了动手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感知。可课堂作业中, 学生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我及时反馈, 反复结合算理纠正, 可在几天的课堂作业中, 个别学生还是出现这样的问题。天天错, 天天纠;天天纠, 天天错。索性我就放手不管他们了。但数天后, 这些孩子的笔算开始正确了, 似乎突然“开窍”了。

【思考】

我想, 这正如《教学大道》中俞正强所说:学习是基于一种成熟, 就像小朋友学跳绳, 一个月前怎么也学不会跳绳, 一个月后自己就会跳了。其中的原因便是“成熟”。而教师的放手, 则给了学生成熟的时间。

课堂作业指向的是知识体系, 强调的是“学会”。确实, 有的学生接受的特别快、学得特别轻松, 但正如不能要求所有运动员都跟刘翔同时到达终点一样, 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同时掌握一样的内容。其实, 课堂作业能检测学生当堂掌握的情况, 过不了关, 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存在缺陷, 但对于学生来说, 也许他们会有一些知识掌握得不太牢靠, 但他们收获的是对知识的热情, 对自我成长的信心, 对生命的珍视, 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所以, 课堂作业不一定要当堂过关。

总之, 践行生本教育, 老师也真的需要处处留心教育资源, 关注教育对象, 以一个呵护的姿态倾情投入教育, 时刻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在生命教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转变师生观, 提升教师素质是实现这种成功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 2004, (4) .

[2]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王菁.生命教育要回归生活实际[J].湖北教育 (教育教学) , 2010, (3) .

篇4:关注生命教育 提升生命价值

一、人性化管理学校,真正尊重每个生命

教育理念,治校方略已经确定,就要努力实施。校长是落实科学教育理念,实施治校方略的领头雁。为了让雁队有秩序高飞,加强管理才是保障。

学校就是教育人产生思想、产生人才,提升广大师生生命价值指数,体验生命意义的地方。为实践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许多主题活动,如:利用公共节日评判生命价值,讴歌为救人而献出生命的人的壮举和奋斗的历程;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抓住教材内容进行人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阐述各自的观点,气氛活跃,显现生命灵气;在建设“平安校园”过程中,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学会自护,如:灾难逃生,安全走路等,这些活动让学校真成了发展学生个性、放飞生命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而且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学校更加重视教师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了解和尊重,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一个自己都无法体会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对生命热爱的学生。

因此,教师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二、用科学发展观建设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放飞生命的平台

社会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更要有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作为一所学校,最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是校园文化,为了建设科学的校园文化,我们经过学习和论证,确定了“着眼小学,放眼人生”的办学目标。为落实这样的目标,我们重新规划校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

1.在物态文化建设中:我们重新设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每条通道、每面墙壁,让这些教育资源成为激励师生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放飞生命的良田沃土,充分体现出学校方方面面的文化氛围和底蕴。

2.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既重视显性文化,包括师生的精神状态、言行举止的观感,又重视隐性文化,包括学校充满生命灵气的办学理念、思想、作风和态度。我们确定了“崇德尚智”的校风,“唤醒、激励、体验、共生”的教风,“自主、探究、领悟、创新”的学风和与之配套的校歌、校操、校标等文化载体。

3.在人际关系文化方面:变管理为服务,改变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关系。因为我深深认识到学校生活、学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过程,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形式。师生间关系越和谐融洽,教育教学效果就越好。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以教师灵魂塑造学生灵魂,以教师人格影响学生人格,以教师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对话、唤醒、交流、沟通、合作、创新的生动过程,没有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师生间无法交流沟通,没有交流沟通的教育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生活,是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生命之所以让人敬畏,不仅是其个体的迥然不同而且还要有其社会属性。社会公共道德的修养及养成也是小学阶段极其重要的。小学德育也要求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整体性的德育内容,通过生命主体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健全、健康的德性与人格的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达到生命体的内在知、情、意和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成为真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今后一个时期内德育的主要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在学校和家庭,社会是德育载体,为德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并检验和规范了学校和家庭的德育效果。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经常沟通,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和谐,减少不同步,而抵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效果。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身就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不是“渗透”,而是挖掘和展示,在挖掘和展示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篇5:关注生命的价值

关注消防生命至上话题作文1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火也和水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火在古希腊神话中是一位叫普罗米修斯的天神冒着生命危险从天上带下来的。人类用它来驱赶那些危害人类的猛兽、驱赶寒冷,迎接温暖。可是,如果不善于利用火,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危害。如果把一根火把扔到森林里去,这片森林便会烧得一干二净。

就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吧。有一次,我们去坟场扫墓。烧香的时候,我点燃了火苗,一瞬间就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势很快蔓延,烧完后,我用土泼上去,就灭了大火。妹妹说:“为什么要把火灭掉啊?”我回答道:“如果不把火灭掉,就会毁掉整个森林的!”“真的有那么厉害吗?”妹妹又问。我耐心的回答道:“当然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妹妹又看了我背后一眼,说:“哥哥,又着火了!”说着她也捧起土盖灭了火苗。爸爸都夸妹妹做得好。

火可以让你在寒冷中感受到一丝温暖,火可以让生食变成熟食……我们在烧饭、取暖、发电等等方面都需要火,所以,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火。可是,火又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只要人类的一个疏忽,就会引起火灾,让大量的财产化为灰烬,甚至会危及生命,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所以,我们要好利用它,不能让他变得暴躁起来。

在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东西也要重视,比如说:一根电线、一个电闸、一个打火机等,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火灾。有一次,我在新闻上看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视频:有一个人由于没有安全用电,引起了火灾,大火蔓延了整幢大楼,消防官兵及时赶到,仍未能控制住火势。经过消防官兵一夜的扑救,终于扑灭了这场大火。在这次火灾中,牺牲了好几名消防官兵,烧毁了整幢大楼,造成了人民财产和生命的损失。这个视频告诉我们,一定要安全用火用电。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时刻牢记消防安全,只有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关注消防生命至上话题作文2

消防,这个词语对大家来说有些陌生,却又曾有所听闻。的确,在人们的生活中,消防安全常识并不是很普及,人们并没有过多地了解消防的安全措施,导致每当灾难发生时,才会真正认识到消防知识的重要性。

就在几年前,高砂镇防火办接到农民报告,端溪村发生了森林火灾,由于风大,大火蔓延迅速,火苗飞过沙溪河,使对岸起火,并越过高速公路,向不同方向蔓延,形成大连山隧道、高砂镇龙江村、青州镇涌溪村多个火点。受火灾影响,当地部分高速公路、铁路和电力一度受到较大的影响。而这场灾难的原因,是因为农民烧树肥地,而触发森林大火。一个小举动,就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后果,然而,如果当时那些农民对消防安全知识有所了解,那么,也许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

“火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确实,火能给我们带来好处,但如果不好好利用,那么,带来的将是灭顶之灾。所以,“祸在一瞬,防在一时”,我们应该提高消防安全意识,了解一些消防安全措施,这样,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就能镇定、机智地应付。

我听过一个故事:当时,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在做作业,突然闻到煤气的味道。当她检查后发现她的爸爸妈妈已经在浴室里被煤气熏晕了。就在火烧眉毛之际,她果断地打开窗户通风,并拨打了报警电话,阻止了一场灾难的发生,救了自己的父母。想一下,如果小女孩根本不了解消防知识,盲目地做出举动,例如开关电灯,就可能引发出一场火灾,造成一场悲剧,家破人亡。从中可看出,了解消防知识是多么的重要,不仅能为己所用,还能求助他人,将一场噩梦的开始转变成可喜的结局。

而当火灾真正发生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拨打火警电话,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地披上浸湿的衣物、棉被向安全出口冲去,不能贪恋财物,不可乘坐电梯,若是逃生路线被大火封锁时,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但千万不可盲目跳楼,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落水管等逃生自救,也可以用绳子或把床单、被套撕成条状连成绳索,紧拴在窗框、暖气管、铁栏杆等固定物上,用毛巾、布条保护手心,顺绳滑下,脱离险境。

其实,火灾大多数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往往是一个烟头,一点儿小伙星,也能造成一场大火,“疏忽一时酿火灾,痛苦一生追悔迟”,所以说,我们要防范于这种一时的疏忽,勿造成一生的痛苦!

消防安全须重视,了解措施避火灾!

关注消防生命至上话题作文3

火是生命的起源,它给我们带来希望与温暖,但同时也带来了危害。有时它是无情的:多少个家庭因为它而破碎,多少条生命因为它而失去。我们不得不要提防它,所以现在要多学习消防知识自救逃生。

我们都知道,火灾致人伤亡有两大原因:一是浓烟毒气窒息,二是火焰的烧伤和强大的热辐射,只要能避开或降低这两种危害,说不定就能在火里逃出来,获得第二次生命!

火灾自救,时刻留意逃生路。每个人对自己工作、学习或居住的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要做到有所了解,要熟悉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这样,火灾发生时,就不会走投无路了。当你处于陌生的环境时,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

扑灭小火,惠及他人利自身。当发生火灾时,如果火势不大,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应充分利用周围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设施将小火控制、扑灭。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乱叫乱窜,或置他人于不顾而只顾自己“开溜”,或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

突遇火灾,保持镇静速撤离。突然面对浓烟和烈火,一定要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冲乱窜。只有沉着镇静,才能想出好办法。

尽快脱离险境,珍惜生命莫恋财。在火场中,生命贵于金钱。身处险境,逃生为重,必须争分夺秒,切记不可贪财。

迅速撤离,匍匐前进莫站立。在撤离火灾现场时,当浓烟滚滚、视线不清、呛得你喘不过气来时,不要站立行走,应该迅速地爬在地面上或蹲着,以便寻找逃生之路。

善用通道,莫用电梯走绝路。发生火灾时,除可以利用楼梯等安全出口外,还可以利用建筑物的阳台、窗台、天窗等攀到周围的安全地点,或沿着落水管、避雷线等建筑结构中凸出物滑下楼。

烟火围困,避险固守要得法。当逃生通道被切断且短时间内无人救援时,可采取寻找或创造避难场所、固守待援的办法。首先应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用湿毛巾、湿布堵塞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蒙上门窗,然后不停用水淋透房间,防止烟火渗入,固守待援。

跳楼有术,保命力求不损身。火灾时有不少人选择跳楼逃生。跳楼也要讲技巧,跳楼时应尽量往救生气垫中部跳或选择有水池、软雨篷、草地等方向跳;如有可能,要尽量抱些棉被、沙发垫等松软物品或打开大雨伞跳下,以减缓冲击力。

火及己身,就地打滚莫惊跑。火场上当自己的衣服着火时,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能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喷灭火剂就更有效了。

身处险境,自救莫忘救他人。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尽快拨打“119”电话呼救,及时向消防队报火警。火场中的儿童和老弱病残者,他们本人不具备或者丧失了自救能力,在场的其他人除自救外,还应当积极救助他们尽快逃离险境。

有一个成语叫“玩火自焚”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玩火,要不然就会烧到自己。为了不要让火灾发生,我们应该多了解消防知识,学习消防知识,听取消防教育、宣传消防知识,要注意生活的每个小细节,凡事都要小心谨慎,做到懂消防、知消防、了解消防。

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丝快乐,少一丝隐患!

关注消防生命至上话题作文4

山上一阵阵烟雾升起,遮住了山中碧绿的树林,也托起了一片片带着火星的纸片。

火炙热地燃烧在坟头,发出噼哩叭啦的声音,迎面扑来的热气让人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像被烧了一样。我眯着眼,顶着那“热风”,艰难地靠近了外公的坟墓,将纸钱撒在坟头的火堆上,退后。

风将烧得焦黑的纸片送向远方,几个火星在我眼前闪烁,又忽地灭了,像永远失去了生命的枯叶,悄悄地飞走了。爸爸踩灭了坟头最后一丝火苗,我也捧起一把沙子,将火堆中剩下的能够引起火灾的火星压灭了。

弟弟好奇地看着我们:“爸爸,你们为什么要把火熄灭?”“那是为了预防火灾”。爸爸笑着说。“那森林着火会发生什么事呢?”弟弟好奇的眼神中不乏庄重,他知道火灾是什么的。我严肃地回答“森林会被烧掉,树木都焦了,说不定还会烧到山上住的人和来扫墓的人呢。”弟弟睁大了眼睛“人会被烧到?”我点点头,爸爸也笑着摸了摸弟弟的头“是啊,一根火苗就能烧光整个森林,更何况人呢?”弟弟望着熄灭的火苗,若有所思。

一根火苗引起一场火灾,而一场火灾又会夺去多少人的生命呢?望着飘过的纸片,我不禁打了个寒噤。被火烧过的纸片焦黑一片,似乎一碰就碎,如玻璃般脆落,一张张在空中化为灰烬,在阳光下分散,在我的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回去的路上,弟弟突然叫了起来:“姐姐,你快看!”只见一个坟墓上的火已经蔓延到周围,花草烧焦的声音噼哩叭啦地响了起来,黑烟弥绕着那块坟地,并带着呛人的气息向我们看来。

弟弟想也不想,便直冲了进去,捧起土,撒在火起的地方。爸爸会心地笑了,他站着,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脸上是父亲才会有的骄傲。我也笑了。一根火苗引起的火灾,为什么不用一双手去扑灭呢?看着弟弟忙碌的背影与他脸上的汗珠,我觉得连那带着火星的纸片都像为他的勇敢表彰似的,被风一吹,便散到山中了。这座山会记得他的。

一根火苗会引起一场火灾,但一双手会扑灭一场火灾,我们不怕困难,只怕困难由自己引起。只要每个人都把火堆熄灭,不放过任意一根足以引起火灾的火苗,世界上又怎么会为火灾呢?

弟弟跑了回来,他红扑扑的脸蛋上满是汗珠,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那块墓地上隐隐飘出的黑雾也在空中消散,在阳光下隐循,在我的眼中消失了。

关注消防生命至上话题作文5

消防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命财产。如果不能正确的了解有关消防知识,后果将不堪设想。近几年来,学校成为了火灾的多发地点,玩火的学生越来越多。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17年11月24日凌晨,位于莫斯科城区西南部的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6号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近200人受伤。其中有中国留学生46人烧伤,11人死亡。有几个中国学生就是在火灾时想乘电梯下楼逃生,结果被困在内活活呛死。在火灾时是不能使用电梯的。如果在入口处有这样的显着标志,他们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一死呢。在发达国家都见到有这样的标志的。该校代校长比利宾27日宣布对火灾事故“负有个人责任引咎辞职”。后来得知失火原因是电线短路。

这可真是血的教训啊。要知道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再有来世。

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不能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这无情的火。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每个人对自己工作、学习或居住的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要做到有所了解,要熟悉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这样,火灾发生时,就不会走投无路了。当你处于陌生的环境时,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

2.当发生火灾时,如果火势不大,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应充分利用周围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设施将小火控制、扑灭。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乱叫乱窜,或置他人于不顾而只顾自己“开溜”,或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

3.突然面对浓烟和烈火,一定要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冲乱窜。只有沉着镇静,才能想出好办法。

4.在火场中,生命贵于金钱。身处险境,逃生为重,必须争分夺秒,切记不可贪财。

5.在撤离火灾现场时,当浓烟滚滚、视线不清、呛得你喘不过气来时,不要站立行走,应该迅速地爬在地面上或蹲着,以便寻找逃生之路。

我们时刻要记住:不玩火才是远离火灾最好的方法!


篇6:教育意义心得:对生命的关注

学习生涯仅仅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片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生活需要的品质了吗?一个人不仅是生命的自然存在,还是生命的精神发展,我们需要给予学生回归真实生命的环境,唤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注。

对生命的关注是教育本真的存在。特级教师李镇西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给予无限关注。他认为,师生之爱,同学之爱,都不应仅仅止于班级内部,而应该有爱的扩展和升华。这种爱的扩展,是对周围其他人的爱——同学、邻居、以及一切素不相识但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爱的升华,是对我们祖国的爱。

作者:思荣

篇7:文本解读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

王益民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梦溪路50号)

212003

***

今天这个话题好——“走进文本深处”,它的指向是“教什么”而非“怎么教”,语文有很多的这个“派”、那个“式”,他们大都在研究“怎么教”。我这里不是说“怎么教”不重要,有点“过”了,动辄就在语文前面加个定语,这个语文、那个语文的,崔峦老师说,在“语文”前加任何一个定语都不是“语文”了,窃以为然。

但这个话题的本身还是有些问题,因为决定是否最终要走向“文本深处”还取决于我们的阅读主体——学生,于永正老师一次在新疆面对上千名听课的老师,发现学生连文本都读不通,于是丢开原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一起读课文,整整40分钟;还有余映潮老师,他对于同一文本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学生也有不同课案。所以,我宁愿相信今天的话题是“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一个精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观照客体从而与文本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文本的终极价值。但这种对话与体验在大的文化语境下一直存在着三个误区:读蒲松龄的《狼》马上想到面对邪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政治化误区”;如同中考阅读题一样,规定格式让学生填空甚至填空的词也是“推荐”的,这是“应试化误区”;用自己所谓的深度解读替代学生的解读过程是“殖民化误区”。中国基础教育的标准化作业已经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任何个性,他们往往沉湎于一种宏伟而神圣的群性话语体系中不能自拔。

三种误区最大的误区是忽略了解读主体之间的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是有差异的。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有可能千差万别。文本解读的价值是在于解读的过程,即对此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的培养学生解读其他文本的潜在可能,而非对文本的机械意义的解构或完成。

本学期我写了十几篇关于文本解读的论文,从约翰尼斯·延森的小说《安恩和奶牛》中我读出了“同样孤独的还有安恩”;从刘禹锡的《秋词》充满豪情的“晴空一鹤排云上”诗句中我读出一种“悲情”;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我读出了一种“乡愁”情结。“孤独”、“悲情”、“乡愁”,对于一个刚刚到异地工作的我来说是很容易产生的一种情愫。“同样孤独的还有安恩”的那天我一个人踯躅在下班的路上;《次北固山下》的“乡愁”产生在中秋的夜晚;《秋词》中“悲情”的那天是我生日……应该说,这些作品正因为与我的生命体验发生了共鸣,才有了这些十分温热的解读。

学生呢,他们在母语习得中也是带着已有的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进行自我文本解读的,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认知文本中构想的世界,那么,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也有一个与自己生命相遇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文本的终极价值的多层取向上观照这种“相遇”。首先,从知识与能力的生存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的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拓展,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尊重他们自己的价值关怀,尊重他们自己的情感、个性、人格发展的过程。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

《安恩和奶牛》学完后,我让学生以“回家路上……”为题续写一段文字,王琳琳同学在想象安恩和奶牛在路边“谈心”后是这样结尾的:“温暖的阳光、散发着植物清香的土地、蜿蜒的小路,还有那相依相偎的奶牛与老人,渐渐地,渐渐地,消失在地平线上!”小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真实生命体验下的“母女”晚归图!

第二,从过程与方法的终身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的解读要为学生后继学习奠好基石,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继发展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前源。

那天,我们在学习《狼》的过程中,一开始可能是由于孩子们对于动物的一种天然的喜爱,他们并不赞同蒲松龄说狼“黠”,认为“狼”是个聪明的动物,我顺势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他们竟然找到六处狼“聪明”的地方!并且告诉我,相对于狼的“六黠”,屠夫有“六幸”,屠夫“晚归”遇“两狼”,“担中肉尽”,但还有“骨”,一幸也;他“投以骨”,毕竟“一狼得骨止”,二幸也;天已晚、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但“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三幸也;“一狼径去”,四幸也;剩下一只狼,“目似瞑,意暇甚”,五幸也;他“转视积薪后”此时,狼“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六幸也。最后一位叫陆婉莹的学生慷慨总结:“有一种胜利叫侥幸;有一种失败叫悲壮!”

第三,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生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本身。长期以来,语文工具论“拔乱”了但还没有“反正”,又加上教学方法的技术论、操作论,教育理念落后,导致解读的简单化。语文不仅仅是平面静态的语言文字,更包括由这些平面和静态的材料所组合成的主体,动态、生生不息的言语流。

对于《七颗钻石》的童话教育意义我是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完成的,徐乐凡同学写了篇文章题目叫《有一种爱你不懂》:“你相信一个小姑娘在自己饥渴万分时,还能把仅有的一罐水分给素不相识地小狗与路人吗?你相信她会不顾自己吗?你可能不会相信,但是,托尔斯泰笔下的小姑娘却是一个为了爱别人而忘却了自己的人,这种爱,甚至超越了亲情,你不懂这种爱,她叫博爱。托尔斯泰说:“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或许,这才是一颗真正的钻石!”

虞心怡同学则在《爱的资格》中说,“作为一个人,连自己也保护不了,照顾不好的话,你又有什么资格与立场来支援他人呢?爱自己,并不是自私的表现,只是生命,是你需要保护的最重要的东西。当你确保自己的安全后,你大可以毫无顾忌的给予别人以帮助,可现在,你没有资格。博爱固然伟大,可自身足够强大,强大到保护所想保护之人而不必担心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后,博爱,才能真正受人景仰。”

篇8:教育科研应关注鲜活的生命

我们的教育研究机构非常多,教育科研经费也不少,从县一级开始有教科室、教研室,到市一级、省一级,科研人员众多。全国1000多所大学,每个大学差不多都有教育研究机构,都出版自己的刊物。每个学校都有课题,甚至有的达到人人有课题,每个课题要开论证会。许多学校开课题论证会的经费比课题本身的经费还要多,因此,用在真正的研究上面的钱太少了。我们的教育科研成本很大,但效率很低,真正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太少。

其实,教育科研关注鲜活的教育生命。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关注教室里发生的事情,教室是教育的舞台,几乎所有重要的教育事件都发生在教室里。雷夫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克拉克在教室里发现了55个细节;杜郎口在教室里完成了课堂的革命;山东金茵小学的新教育实验老师常丽华在教室里引领学生学习了“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课程。但是,有多少教育科研人员能够沉下心来,研究在教室里发生的这一切?

二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新教育实验提倡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究竟有多少老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情绪,有多少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厌烦心理?有多少研究人员关心过教师的喜怒哀乐?有多少研究人员考察过学生的课业负担?

篇9:回归中华经典 关注生命价值

关键词:德育改革中华经典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1)10-0018-03

生命是可以用来体会的人生经历,对于生命的关注是一切教育的尺度和归宿。回归经典是一种探寻智者人生足迹,借以获得人生启迪的活动,教育就应该激发人去感悟人生智慧,体验人生的幸福。所以,破解学校德育工作难题必须在生命教育视域里去思考和谋划,要回归人的本质,启发人去开启智慧的天窗,积极面向人生幸福,孜孜以求之。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思考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可以回归中华经典,进一步弘扬生命的价值和真谛。

当下国学进入校园似乎成为一股热潮,对于其中“形式多于内容”等一些不足现象,专家学者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国学经典进校园是民族反思的必然,关键是要思考“进什么”和“如何进”两大问题。生命教育与生命价值尺度应该成为思考这些问题的坐标轴。

关于生命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有经典的阐述,即“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年)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生命,须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他曾与中国台湾学者肖师毅试译过《道德经》,经日本铃木大拙介绍并涉猎过禅宗学说,他企图借东方智慧之光,跳出西方传统逻辑思维的套路。这为我们德育工作者提示了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回归中华经典,守望生命历程,改进学校德育。

教育是指向人生幸福的事业。学校德育首先是让孩子感受幸福并教会他追求幸福。个体的生命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生的幸福感,生命价值观是个体或群体幸福指数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个体对于生命自我、生命的社会要求是否符合主观需求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反映出个体的基本的生活追求、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应培育生命感悟能力,指导生命过程,提升人生幸福指数。关注生命价值,实施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改革的新方向。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生命价值观教育资源系统性的“稀缺”,教育的急功近利却令生命价值观教育资源成为了“稀缺”资源。生活、社会与学校教育充满隔膜与屏障,生命教育资源因为各种原因被教育系统整体屏蔽。生命教育资源,尤其是生命价值观教育资源的稀缺成为一种整体性缺失。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无数圣贤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生命价值理念。朱自清先生曾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分析,我们会发现,回归中华经典,可以找寻到可资利用的丰富的教育资源,达到浸润文化,感化心灵的作用。这就是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含义。

基于上述分析,学校德育改革,必须回归中华经典,选择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内容对学生实施教育。因此,甄别和筛选内容是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做的事情。

学校德育工作者每天要问孩子的首要问题应该是“你今天过得怎样?快乐吗?幸福吗?有意义吗?”这是教育回归人本,回归生活的要求。

人类有别于其他生命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类有自己的生命经验和代代传承的文化,新生命因为有了实践和传统的依托才日臻完善。我们必须借助经典回应生命。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就是留存于世的经典。那么,何谓经典?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中华经典则是指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历史上典型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经典往往通过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传世著述、警世语录等形式表现出来,是学校教育最基础的、不可缺少的资源。中华经典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多种文化形态。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如何认识和选择呢?对此,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东西,它们都应该进入国民教育,正如英国人都要读莎士比亚一样,中国也有这样的精神遗产,比如《论语》和《庄子》等,儒家思想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泉,而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社会上不乏有许多热门与新潮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往往随时间而流逝,而《论语》《老子》《孟子》及《道德经》《庄子》等经典,几千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它们已深深融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蕴含其中的许多德育范例今天仍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典。所以,中华经典中与生命价值相关联的内容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重点把握的源泉性、基础性教育资源,因为它呼应了教育活动的本质,体现了教育的规律。

学校德育回归经典,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高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构成了中华传统德育经典,体现着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追求。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修身和做人。继承和发扬中华德育经典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审视和感悟中华文化经典,其博大、内敛、感悟、修炼等精髓理念对于我们当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引领和提示。

中国传统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理念与教育素材,这是需要我们继承发扬和加以充分利用的。对照西方非理性哲学思潮,许多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性学说是一剂良药。因为理性是人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充满理性智慧的价值观念、人生信仰在支配人的思维和行为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理性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重构学校生命观教育体系提供的重要智慧养分。理性智慧应该成为生命观价值教育内容重要的理论支撑。在找寻生命教育資源的道路上,回归中华经典,回归理性智慧应该成为必由路径。

中华传统经典博大精深,笔者只选取了与生命价值观教育相关的儒家思想片段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能获得一些启示。中华经典中蕴含的如下三方面的主题值得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进一步加以发掘和利用:

追溯生命的本源意义。学校德育工作要让孩子的人生过得“有依据”。中华文化经典中有许多思想是关于生命的尊严和意义的。其中,孔子的生命思想是十分明确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命最大的不安在于不知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意义的根源。孔子勉励人们应努力追求此“生命之道”,让生命能够及早得到真正的安心、满足与喜悦。透过孟子所叙述的“仁”之思想,可以挖掘出其终极的精神,即孟子尊重生命,保护人的生存权利以及要求实现人的生存价值的生命伦理。他们说表达的核心理念就是:生命对于一个人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我们要选择有尊严的生活,而有尊严的生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本源意义。

关注生命的社会价值。学校德育工作要让孩子的人生过得“有目标”。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统一体。在生命个体价值的追求上,当今许多人只是重视自身的物质价值或是将物质价值凌驾于精神价值之上。中华经典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解答的呢?在人生的存在状态上,儒家追求“孔颜乐处”的有道德的人生价值。儒家十分强调在贫困中乐观对待人生,并能乐于行道。所谓“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即为儒家所提倡之“孔颜乐处”。孟子高度关注现实的人生,他将人的生命分为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两方面,只追求低层次的生存和物质利益并不能算是完整的生命,只有精神层次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算是有意义和完整的人生。“舍生取义”是孟子对生命伦理的深刻思考。儒家告诉我们生命的个体价值最重要的在于追求“道”,即凡事秉持道德良知,不做不义的事,则不论生活境遇如何,总能长保心安理得、自在快乐。对于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儒家学说强调承担生命的责任。人生的价值如何实现?在这个生命观的核心问题上,儒家给出了“积极入世”的回答。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其治国的抱负而努力。尽管最终孔子的政治生涯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仍然给出了“出世”与“入世”的回答。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具有积极意义。

感悟生命的过程体验。学校德育工作要让孩子的人生过得“有意思”。中华经典主张在生命实践中积极体现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成就。在具体主张上,有两点是值得我们今天充分借鉴和利用的:

一是提倡过健康的生活。孔子提供了三种有益身心的追求心灵喜乐的方法,即所谓“益者三乐”。同时,也提醒我们有三种人们所追求的快乐实际上是有害身心的,即所谓“损者三乐”。什么是孔子认为有害身心的快乐追求呢?一是“以骄傲放肆为乐”,二是“以纵情游荡为乐”。今日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牺牲了睡眠、荒废了学业,浪费了宝贵的年华。第三个有害身心的快乐追求是“以酒食欢宴为乐”。孔子认为这种快乐也只是一时的感官之乐,终非恒久的心灵喜乐之道。

二是昭示生命的满足与喜悦之道。《论语》中记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通读《论语》之后,就会了解到孔子所谓的“学”的最终目的都是通向德性人格的成就与人伦关系的完善。这些生命的学问即孔子所谓的“道”。学道让我们了解为人的根本和生命的价值所在,藉由对“生命之道”付诸实践。学习《论语》可以使我们获得让生命能真正感到满足与喜悦的方法:追求人人所必需的生命学问,并透过生命实践,体现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30072 ;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430074湖北武汉)

上一篇:微型结球白菜春季栽培试验下一篇:最新八年级班级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