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2024-08-04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精选6篇)

篇1: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教育局“特色发展”、“推进高效课堂与校本教研”为行动指南,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加强常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研究为重点,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创新教研形式,倡导高效课堂,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对教师专业引领,勇于实践,为全面提升我校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年级2班的数学教师,我班的孩子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其能力还有待提高。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合作交流的效果,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有余数的除法:⑴、有余数除法的认识;⑵、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 ⑴、千以内数的认识; ⑵、万以内数的认识;

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 ⑷、估算; ⑸、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3、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 ⑴、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 ⑵、简朴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估算; ⑶、稍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 ⑷、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验算。

4、万以内加减法

(二): ⑴、较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 ⑵、估算; ⑶、应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⑷、回忆整理。

5、混合运算: ⑴、两步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⑵、带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⑶、应用加减运算解决问题。

6、时、分、秒的认识:认识时、分、秒。

(二)、空间与图形

1、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⑴、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 ⑵、长度单位的进率和简朴的换算。

2、对称:认识对称现象。

3、图形与拼组: ⑴、平面图形的认识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②、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 ⑵、图形的拼组。

(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分段统计。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奇妙的动物世界: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2、户外活动:加深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五)、回顾与整理:回顾整理全册内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数与代数:①、结合详细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②、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③、能准确辨认钟面上指示的时刻,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朴的换算。

2、空间与图形:①、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朴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③、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

3、统计与概率:

①、能用合适的方法②、在详细的统计活动中,把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运用:

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②、加深对统计意 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二)、数学思考

1、在详细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从生活情境中认识较大数的过程,能用万以内数描述详细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3、经历探索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索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4、在解决简朴的混合运算问题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朴的、有条理的思索。

5、在对长方形及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6、经历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过程,体会统计的工具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三)、解决问题

1、能用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

2、能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简朴的实际问题。

3、能用统计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

(四)、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和爱好,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碰到的一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材重点内容分析:

在教学“数与代数”教学内容中,要害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使他们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体会出“万以内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性和有

余数除法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会较好地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所以说在该类知识中,教学的难点是学生会结合详细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把握。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是教学上一个难点部分。在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知识。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分段统计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六、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效率。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5、借助实物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6、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7、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例如,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在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

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在学习测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

8、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七、创建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1、“四段”教学构建。即辅助导学——讨论、交流——师生质疑发问——当堂练习10分钟左右(完成作业)。

2、“三讲两不说”启发、引导。为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行为,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三讲”、“两不说”,并对教师的讲和不说内容进行规定。为了便于老师记忆和操作,我们把“三讲”、“两不说”进行口语化。三讲:⑴重点内容讲。⑵对学生理解有帮助的讲。⑶利于学生创新和发展的讲。两不说:⑴学生讨论互学能懂的不说。⑵超标难懂的不说。着重点拨、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3、建立“三清”屏障。“三清” 屏障的建立,实为减少学困生,提高教学效率之举。⑴堂堂清。当堂完成作业,达到人人会。⑵日日清。每日教师对学困生进行辅导,达到人人都会。⑶单元清。每单元练习后,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对学困生进行专项辅导,达到人人都会。

八、课时安排(一)野营

——有余数的除法„„„„„„„„„„„„ 5课时

(二)手拉手

——万以内数的认识„„„„„„„„„„„ 10课时

(三)甜甜的梦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2课时 实践活动

——奇妙的动物世界„„„„„„„„„ 1课时

(四)勤劳的小蜜蜂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 10课时(五)田园小卫士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 8课时

(六)做鸟巢

—— 图形与拼组„„„„„„„„„„„ 3课时

(七)去姥姥家

—— 混合运算„„„„„„„„„„„„ 8课时

(八)庆元旦

—— 时、分、秒的认识„„„„„„„„ 3

(九)我锻炼 我健康

——统计„„„„„„„„„„„„„„ 2实践活动

——户外活动„„„„„„„„„„„„ 1

(十)奥运在我心中

——总复习„„„„„„„„„„„„„ 5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篇2: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期以教改为锲机,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以教育部颁发的《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的进入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研透新教材,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家庭、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通过含有丰富信息的综合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十个单元:数与代数包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二单元“手拉手”——万以内数的认识;四单元“勤劳的小蜜蜂”——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五单元“田园小卫士”——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七单元“去姥姥家”——混合运算;八单元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十单元“奥运在我心中”——总复习。

空间与图形:三单元“甜甜的梦”——千米、米认识;六单元“做鸟巢”——图形与拼组。

统计与概率:九单元“我锻炼 我健康”——统计。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选取的素材既广泛又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家庭、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注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优化单元结构。本册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将口算、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策略。

3、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本册教材不受严格的体系束缚,由解决现实情景中的问题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景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

4、强化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本册教材沿用了前两册教材的编排特点,通过丰富信息的综合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

5、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数与代数: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计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③、能正确辨认钟面上指示的时刻,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2、空间与图形:①、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③、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

3、统计与概率:

①、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②、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运用:

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②、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二)、数学思考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从生活情境中认识较大数的过程,能用万以内数描述具体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3、经历探索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4、在解决简单的混合运算问题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5、在对长方形及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6、经历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过程,体会统计的工具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三)、解决问题

1、能用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用统计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

(四)、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共有74个人,人数比较多,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在维持课堂纪律,合理有序的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难办,毕竟二年级的学生自律能力不强,需要靠别人,或老师、或家长、或同学的积极鼓励,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能老老实实坐着的时间也只有20几分钟,他们能集中精力学习、听课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最好吸收期,利用一切教具或多媒体条件跳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且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对百内数的认识及组成非常了解,能正确快速计算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熟练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看钟表及统计等。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认识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图形与拼组;认识时、分、秒;分段统计。这些知识是基础,为今后的学习打下铺垫。

难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容易混淆,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

六、单元教材分析

(1)、第一单元:本单元是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初步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表内乘法”第一次初步认识乘除法后,对除法竖式的第二次学习,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余数和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出发的计算方法。

(2)、第二单元:本单元继续是一个校园活动的题材,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展“手拉手”活动,而活动的双方大多都是一个城里的学校,一个农村的学校。本单元反映的是农村的孩子到城里,成立的孩子到农村,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以往信息窗不同的是,本单元的信息窗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每隔窗内是有若干个小窗组成,是同学们所看到的一个个新奇的镜头,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内容有:

1、千以内数的认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近似数

4、估计。

5、整百整千的加减法口算。

(3)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百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验算。

(4)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较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估算,以及应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5)第六单元:图形与拼组。本单元主要学习习近平面图形,期中有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了解五边形、六边形,学会图形的拼组。

(6)第七单元:混合运算。本单元的内容是两步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带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应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应用题。

(7)第八单元:时、分、秒的认识。本单元主要认识时、分、秒。

(8)第九单元:统计。本单元主要学习分段统计。

(9)第十单元:总复习。是对整册教材内容的全面回顾、整理和升华。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教材通过数小正方体木块,10个是一长条,100个是一层,这样的10层就是一千个,有这样10个大正方体就是一万个,体会“千”“万”的实际含义。通过设计图案复习认识图形,通过实验泡黄豆,填写和绘制统计图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再如: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八、教学进度

日期 周次 教学内容

2.25-3.3 1

一、有余数的除法

3.4-3.10 2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3.11-3.17 3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3.18-3.24 4

三、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3.25-3.31 5

四、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4.1-4.7

4.8-4.14 6

四、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7

五、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4.15-4.21 8

五、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4.22-4.28 9

六、图形与拼组

4.29-5.5

5.6-5.12 10 劳动节放假 11

七、混合算运

5.13-5.19 12

七、混合算运

5.20-5.26 13

八、时、分、秒的认识

5.27-6.2 14

九、统计

6.3-6.9 15 综合复习

6.10-6.16 16综合复习

6.17-6.23 17 综合复习

篇3: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课前预习, 提高学习积极性

预习, 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对于语文课, 预习似乎很正常。对数学课的预习是否有必要, 看法却不尽相同。我认为, 预习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有效的预习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与整理,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与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讨论,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1】《平均分 (2) 》教学片段

师: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 每只小猴分几个? 请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代替8个桃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独立操作, 同桌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先给第1只小猴分4个, 再给第2只小猴也分4个。 (边操作边说)

师:还可以怎样分?

生:沉默……

【反思】在第一个班上课时, 把8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 课前我预设会出现多种分法。但是在课堂上, 学生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 追问学生:“还可以怎样分? ”此时的学生沉默。而在第二个班上课时, 不仅出现了书上的几种分法, 而且想到了别的分法。课后, 我陷入了思索中, 为什么两个班的差异这么大? 突然想起, 一个班前一天布置学生回家预习, 而另一个班忘记说了。也许是预习的原因, 造成了课堂上的差异。以前听同事说过, 数学课不需要预习, 预习了学生上课就没心思听了。从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来看, 要让学生把一些物体根据“平均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 似乎不是很难, 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 对平均分配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 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基于认知水平, 大部分学生会想到“先给第1只小猴分4个, 再给第2只小猴也分4个”这种分法。只要预习, 学生就能从教材上学到其他几种方法, 这几种方法也有学习的必要。学生预习后, 提高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看来, 低年级段的课前预习是很有必要的, 但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合理选择, 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恰当追问, 捕捉融错资源

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融错教育观”令我记忆深刻。他指出:课堂差错是指互动情境下, 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解法等。“融错”是指把课堂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 为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服务, 课堂并不是容纳了“差错”就精彩, 而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才精彩。而追问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 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 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

【案例2】《口诀求商》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做)

汇报交流。

生1:3÷3=9。

生2:他算错了, 3÷3=1。

师:究竟谁的答案对呢?

生 (齐) :等于1。

教师追问:那为什么他会等于9呢?

生3:我想他可能题目没看清楚。

生4:他可能乘法口诀想错了, 想的是三三得九, 所以商是9了。

师:那么, 用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口诀呢?

生5:想3和几相乘得3, 因为一三得三, 所以商是1。

师:那这儿有两个3, 分别是“一三得三”中的哪个三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反思】以上片断 中 , 学生之所以发生 “3÷3=9”的错误 , 是因为学生在初次用口诀求商时和用口诀算乘法时发生了混淆, 特别是被除数和除数的数字相同, 有的学生就搞不清用哪一句口诀来算。我认为发生这样的错误是正常的, 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当这位学生出现错误后, 我没有立即否定, 而是把即时性的问题抛给学生, 也把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在我的不断追问下, 学生找到了错误的根源:想错乘法口诀了, 找出错误原因后, 我再追问学生应该怎样想, 学生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法。通过恰当地追问, 把“迷途的羔羊”顺利地牵引了回来。在这同时, 也带回了可能会犯错的一大批同学。正是这样一个看似“绕圈”的过程, 却在尊重学生现有的数学基础上将错误转化为资源, 将学生置于良好的“问题场”中, 实现学生数学认知的不断碰撞、圆融, 在恰当的追问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实现了融错的精彩。

三、观察比较, 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吸引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引发认知冲突,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案例3】《除法竖式》教学片断

师: 用竖式计算6+2, 6-2, 6×2。请3位小朋友在黑板上板演。 (展示学生板演, 全班评价。 )

师:在用竖式计算加、减、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小结竖式计算要注意的地方。

……

师:6÷2等于几你们都会算了, 除法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想不想看除法竖式? (课件出示6÷2的竖式)

师:这就是除法竖式, 很奇怪吧! 仔细观察, 说说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1:为什么会有2个“6“?

生2:“0“是从哪里来的?

生3:在竖式里, 除号怎么没有了, 到哪里去了?

师:孩子们, 你们的问题提得非常好。等你们学完除法竖式后就会明白了。除法的竖式比较难写, 想不想挑战一下啊?

师讲解除法竖式……

【反思】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 从课的内容看肯定不如其他课生动有趣。怎样才能把这样的一节课上得“有滋有味”, 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初始就在思考的问题。首先我通过复习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6+2、6-2、6×2, 通过3个学生的板演, 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完全回忆起列竖式的注意事项。接着通过情境图的展示, 列算式, 很自然地过渡到如何列除法竖式的问题。由于除法竖式很特殊, 和加法、减法、乘法的竖式都不一样, 对学生来说, 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在这里我是让学生先看除法竖式, 然后说一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我这样设计的目的, 是想让学生通过对除法竖式和加法、减法、乘法竖式的比较, 就从除法竖式的形状到具体的数字位置都打破了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常规壁垒, 撬动了学生知识库里从已知到未知的不平衡的支架,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产生疑惑,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从而带着问题进行新知学习, 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四、经历过程, 激发成功体验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 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只有这样的教学, 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数学教学更有效。

【案例4】《6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师:茄子老师给我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有的小朋友记不住怎么办呀?

生:画张表算一算。 (有前面学习的经验)

师出示表格。

师:1次可以坐几人?

生:6人。 (师填6)

师:2次可以坐几人?

生:12人。 (师填12)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6+6=12 (人) 。

师:那3、4、5、6次分别可以坐多少人, 你会填吗? (学生在书上独立填表)

汇报交流 (略) 。

师:根据这张表中的数据, 你们会自己编写6的乘法口诀吗?

生: (大部分说会)

师:想想以前我们是怎样编乘法口诀的?

生1:先要列出乘法算式。

生2:要想一想几个几相加。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编一编6的乘法口诀。

【反思】这节 课在第1个班上时 , 编口诀的 环节还是和 前面一样, 我问学生答, 结果效果并不好。因为好多孩子在家父母已经教过, 学起来难免会感到无趣。课间我及时进行了反思, 有什么办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呢? 在第二个班上时, 及时进行了调整, 我把编口诀的权力交给学生, 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有挑战成功的喜悦感, 接下来就能进行快速有效的自我探索, 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行了。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找规律记忆口诀, 效果较好。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 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样的教学, 为学生创造了有开放度的自主探究空间, 激发了学生主体体验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积极探索, 快乐发现, 掌握规律。这样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学得积极有效。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让课堂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激发课堂活力, 提高教学效率, 强化教学效果,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是有效教学的追求之路。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 有实用性的知识, 促使学生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作者结合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以学生为本, 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课前预习,恰当追问,观察比较,经历过程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篇4: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基础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都给出三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写在括号内,共10分)

二、探索部分(26分)

1.想一想,画一画。(4分)

(1)先将○向右平移3个格,再将○向上平移3个格。

(2)先将△向上平移4个格,再将△向左平移4个小格。

2.量出所需要数据(保留整厘米数),算出右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4分)

3.拼一拼,想一想,再填一填。(5分)

有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4.找一找,填一填。(4分)

(1)狮子家在骆驼家的()面,金鱼家在大象家的()。

(2)狮子家的东南面是(),东北面是()。

5.分一分,想一想,涂一涂。(3分)

三、拓展应用部分(21分)

1.为迎接元旦邮票展,王乐和魏明在整理邮票,共有186张,每页可以放6张,一共可以放多少页?(5分)

2.元旦期间,希望小学组织中年级学生到奥运馆参观,三年级去了246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一半。希望小学共去多少人参观?(5分)

3.希望小学三年级五班为庆元旦买了一些彩纸装饰教室,刘燕小组负责做花朵,刘晓辉小组负责做五角星,魏春玲小组负责做彩旗,她们计划所用材料情况如下:

刘燕:我们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2/7。

刘晓辉:我们小组计划比刘燕小组多用这些彩纸的1/7。

魏春玲:我们小组计划用的彩纸比刘燕和刘晓辉小组共用的少1/7。

(1)刘晓辉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2)魏春玲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3)这些彩纸够用吗?请解答并说明理由。(3分)

4.希望小学举行迎元旦学科竞赛,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45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1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2人,两科都没参加的有20人。语文、数学两科竞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2分)

篇5: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本班学生13名,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学生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本册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二单元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第三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第四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第六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第七单元两位数乘一位数;第八单元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十单元总复习。

1、数与代数: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③、能正确认识克、千克、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2、空间与图形:①、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③、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

3、统计与概率:①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②、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运用: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②、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数与代数”中的认识万以内数及这些数的大小比较;有余数除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方法的多样性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空间与图形”中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及换算,认识对称现象,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统计与概率”中分段统计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是教学上一个难点部分。在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知识。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分段统计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游戏。

3、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6: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数学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始终围绕新课标的五个目标进行教学。扎实做好常规教学工作,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视学生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运算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全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20以内退位减法,认识钟表,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图形,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厘米、米的认识,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经过了一学期的小学生活,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课堂常规有所了解,他们的自制能力、自立能力、及自学能力在上学期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他们天真、好动,好奇、好问、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也有少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理解力稍差,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让每个同学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共同进步。

四、教学目标、理解并会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3、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 100 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计数单位 “ 百 ”,知道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能理解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5、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

6、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经历探索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 1 米 =100 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

六、教学措施

1、实现多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确立教学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能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知识与技能等显性目标上。

2、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使全体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教学时,就同一问题情景,允许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在自主练习时要为学生提供难易、数量不同的题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完成,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5、教师应创造性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虽然本教材已构建成以教科书为核心,以教师教学用书、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和教辅读物为辅助的立体化的课程教材体系,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教师还需因人、因地、因时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以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6、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实施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七、课时安排及教学进度

1、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逛公园(共计8课时)第二单元 下雨了(共计3课时)

第三单元 丰收了 智慧广场(共计7课时)第四单元 农夫与牧童 趣味拼摆(共计3课时)第五单元 绿色行动(共计10课时)第六单元 小小存钱罐(共计3课时)第七单元 大海边 智慧广场(共计15课时)

第八单元 阿福的新衣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共计5课时)第九单元 我换牙了(共计3课时)第十单元 儿童乐园(共计8课时)

2、教学进度

第1周3.5——3.6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P2-5 第2周3.9——3.13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P6-13 第3周3.16——3.20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认识钟表 P14-22 第4周 3.23——3.27 100以内数的认识 P23-31 第5周 3.30——4.3 100以内数的认识 智慧广场 单元检测 P32-36 第6周 4.7——4.10

认识图形、100以内的加减法一 P 37-43 第7周 4.13——4.17 100以内加减法一 P44-51 第8周 4.20——4.24 100以内加减法一、单元检测P52-56 第9周 4.27——4.30 人民币的认识 P57-62 第10周 5.4——5.8 期中检测、100以内加减法二 P63-67 第11周 5.11——5.15 100以内加减法二 P68-75 第12周 5.18——5.22 100以内加减法二 P76-83 第13周 5.25——5.29 100以内加减法

上一篇:抓基础创特色铸品牌下一篇:外经贸局办公室官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