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论文集

2024-07-14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论文集(共8篇)

篇1: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论文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讲稿人 刘燕雪

一、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

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现今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禁锢小学语文教学的“三中心”被打破了。1.破“课本为中心”

语文课不再是“教教科书”

语文不再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学习,教学目标为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2.破“教师为中心”

师生关系得到一定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权利。

3.破“课堂为中心”

改变封闭、僵化的“小语文”,倡导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语文学习重整体感悟,重培养语感,重情感体验,重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成绩是可喜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今天的中小衔接教学研讨会,旨在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三)小学语文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讨论、表演 2.多媒体的课件精美即是现代化教学的标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是体现教学民主的好方法 4.多多提供课外资料就是有课程意识 5.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就是要反复读 6.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预设的问题 7.新课程的语文课要像活动课一样热热闹闹 8.学生质疑其实是走过场,问题是教师预设的

课程改革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应该是主动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对教师满堂灌以及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三、高年级阅读教学应当担负的任务。

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做有道德、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要求:阅读教学要有较大的阅读量。要通过精读,学会朗读、默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略读,粗知大意;通过浏览,学会迅速提取有用信息,学会根据需要加工、应用信息。还要学会理解地读,批判地读,欣赏地读。有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有了阅读方法的积淀,便会形成较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应发展思维。要学会一边读一边想,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再造想象能力;要学会凭借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学习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述见闻、表达思想的方法。

(要求:阅读教学既重视读,又重视写。很多高年级课文,都昭示着学生应该学习并掌握的写法。教师要落实从读悟写,从读学写。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学读、学写,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到。1.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教师视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钻进去,跳出来)

2.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是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教学内容不宜多、泛、没有章法。扣住学生的疑点展开教学,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一种简便方法。

(二)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步骤清晰。

要下决心改变烦琐的问答式教学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的套路。基本教学环节: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音,读通句段,有初步感受(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交流,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理清文路。3.梳理学生问题,结合教学前预设,确定本课教学重点。

4.学生默读重点段落,或感兴趣内容,体会语句含义,感受语言表达特点,练习写批注。5.师生共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力求一课一得。6.回归整体,对课文赏读、积累背诵或局部写法迁移的练习。

(三)教学方法多样,年段特点凸显。

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年段:

默读、浏览、感情诵读、自由读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品词析句、谈体会

问题少提,书要多读;读书要有目标,有层次。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一旦我们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轻松感和单纯的心灵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力便会被这种所谓的快乐教育所磨钝,再也没有力气去探看复杂的世界。

(四)注重读写结合,加强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145万字。

阅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幸福。建议:

安排语文课上读课外书,读整本书,师生共读,注重读后交流。

教师应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方法,做摘记的方法,写心得的结构。坚持,坚持,坚持,最终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

(五)小学语文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内涵:

(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知识与技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3)过程与方法:语文学习策略;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

五、小学生应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1)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二年级)

教给学生几种常用的查字典方法后,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查字典比赛,并布置学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预习。

(2)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入学后)

认真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对学生书写要求应明确,并坚持严格要求,重视鼓励先进。

(3)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三年级)

中年段开始,指导学生建立摘抄本,鼓励学生分类摘抄,并积极运用。(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一年级)

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的关键。尽早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和家长一起,保证学生有读书的时间与条件

(5)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五年级)

高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学会几种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定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6)养成高声朗读的习惯。(一年级)

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文章的意思,教师通过示范、配乐等方法指导学生高声朗读。教师可适时开展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7)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二年级)

利用黑板报和上课前五分钟时间,鼓励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由学生抄写在黑板报上,教师定时或不定时指导学生背诵。

(10)养成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入学后)

一年级入学后即教会学生如何听讲、如何发言。

六、我们共同努力„„

让小学生活成为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篇2: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论文集

【内容摘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成为大家讨论、关注、实践的热点,而读书,讨论,练习和媒体的科学综合利用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阅读 讨论 练习媒体

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们都在努力地实践着,探索着,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使得主导与主体,预设与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好的体现。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老师的能力水平不同,理解角度不同,致使对理论、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颇。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泛语文”活动和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下课后,认真反思一下,课堂缺少了语文味,感觉到学生没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语文效率低下问题十分明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的重视。为此苏教版小语专家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主张,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发展满意”,这都是对有效语文课堂的诠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涉及的面是相当广泛的,笔者单从阅读方法有效性这一层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读”的有效性

“读”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的方法。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可以说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读”有自己精辟的理解:“‘读’奥妙无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绝大多数情况,只要学生能阅读,都应该是有效的,只是阅读的效率有多高,值得思考。特别是小学生当阅历不够丰富,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目的不够明确,阅读方法没有掌握,再加上老师仅仅把读当作是一种手段来运用,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效率往往是不高的。怎样做才能提高读的效率呢?就一篇课文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强化初读

初读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独立体验文章的阶段,是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部分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己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不能作为形式走过场,必须给足学生的时间,认真落实,没有三至五遍的认真阅读,学生是不可能对文章有较好的整体把握的,理解水平低的学生更是如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我们的一些老师,为了追求课的完整,为了达到自己的预定目的,拼命地赶课,缩短了初读的时间,结果是没有前面的铺垫,后面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就不能落实到位,只能以老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致使课堂陷入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泥潭。

2、重视精读

《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体要求。”这里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所以,有了充分的初读,精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牵一发动全身就成为可能,精读的目的也才能达到。

(1)把握“基调”,从读好每一句话做起

一般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朗读时能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基本上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的再现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课文讲的是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两只鸟蛋的事,课文的基调是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萌发了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自然的热爱,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如何读好这句话呢?① 可以引导学生轻读课文提问:“为什么说两只鸟蛋就是两个生命?”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小鸟(或小鸡)的孵化过程,老师此时可相机引导学生表达:“一只鸟蛋就是一个生命,一只小鸟;两只鸟蛋就是两个生命,两只小鸟。”所以要爱护每一个鸟蛋。指导朗读“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②想象说话。以“假如现在你就是鸟妈妈,孩子丢了你会怎么样?”为题练习说话。来体会、想象鸟妈妈这会儿怎么“焦急不安”。指导朗读“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③再进行角色朗读。让学生做一回小男孩的“妈妈”,对小男孩说话。“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读出“妈妈”的语气。至此,学生在讨论、想象、说话中理解了句子,读好了句子。

(2)用好朗读的方法

朗读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范读、个别读、齐读、轮读、轻声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方法,各种朗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要恰当合理,适合文体和教学的需要。这里就范读、个别读、齐读的方法来说明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策略。

①范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个要求对我们的一些老师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既然是个性化的阅读,老师就不好范读了。在这里要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学生年级高低、基础优劣、知识多寡、能力大小等各不相同,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灵活地运用范读这一形式。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受到启发、帮助和感染。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是这样对自己说的:“要努力使自己的朗读具有艺术的魅力,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调、节奏、韵律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动听的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学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初读前范读,可帮助学生正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分析重点词、句、段时范读,可以使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涵;在学生读得不理想的时候范读,可以使学生在“愤悱”之时及时得到“启发”。特别是低年级,加强范读,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唱读的发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

②个别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个别读的机会是很多的。其目的,有时是为了检查学生初读的情况,通过个别读,了解学生生字词的朗读和理解,长句的断句,段落内容的把握,已经理解的内容等情况;有时是为了加深理解,体验感受,切实地品味语言的韵味和情感,再如一年级下册中《两只鸟蛋》第一节的朗读。为了读好这一节,老师可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鸟蛋,分组让学生看一看,模一摸,亲身感受到鸟蛋小小的,白白的,凉凉的,滑滑的(体态语言辅助朗读),一种爱鸟蛋的感情油然而生,你能把这种爱鸟蛋的感情带入文中读出来吗?此时,采取指名个别朗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有时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有时则是组织教学的需要,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③齐读。齐读是经常运用的一种读书形式。它的目的有时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时是为了激发感情,有时是为了强化记忆,有时则是为了创造气氛等。但低年级朗读教学中齐读的运用必须要慎重,很容易造成学生一字一顿不动脑筋地拖腔拉调等唱读习惯。更有甚者,为齐读而齐读,齐读真的成了一种形式,成了一种无效的阅读教学活动。

3、科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是能否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保证。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读得好要表扬,读得不好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敢和自信,表扬他的声音响亮,表扬他某个词读得有味道。在这方面,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为我们作出榜样。他在教《三顾茅庐》卧龙岗景色一段,让一个学生站起来读书,结果,这个孩子读得结结巴巴,错了很多字,但孙老师即刻就表扬这个学生,表扬他的声音好听,将来能做播音员,如果能把文中的个别字读对就更好了,保护了孩子的自尊,保护了孩子的读书兴趣。而我们有些老师,在学生读完一段话,一篇文章后,不是找优点,而是找缺点,而且发动全体学生一起来找,找得学生心灰意冷,提不起兴趣。试想,这样的评价怎么能激起学生对朗读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由此可见,评价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于朗读的兴趣。

二、讨论的有效性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其中的合作、探究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多以小组讨论形式为主。应该说讨论式的学习方式比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方式多了一种交流的渠道,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进传统课堂教学的许多不足。就语文课程而言,更加注重的是感性的学习,注重体验、感悟、理解和应用,因而,语文学科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要注意有效性,不能盲目地滥用,占用有效的教学时间。那么,什么情况下语文课堂不适合应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呢?(1)班级学生数较多的情况下不适合。班级学生基数较大,给老师的指导、分工造成问题,即使操作起来,也是很困难的,容易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

(2)新知识传授的初始阶段不适合。学习新知阶段,要遵循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使之处于“愤悱”状态,提高研究问题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此时如果进行小组讨论,则是违反认知规律。

(3)低年级学生不适合。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多处于感性状态,对于学习的方式方法很多方面都需要老师的认真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是由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如果盲目应用,讨论必然是无效的。

(4)体验、感悟性的问题不适合。如苏教版十册《广玉兰》一课,课文中描写了四种花型的美,每一种花型美在哪里?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还有像苏教版第六册《赶海》一课,课文中写到了许多赶海的趣事,它们趣在哪里?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我想,这些问题更适合让学生去朗读、品味、理解,而不是去讨论。

那么,什么情况下语文课堂适合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呢?(1)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适合讨论。

(2)一个问题或一段话可以多元解读的适合讨论。(3)具有教育性、拓展性的问题适合讨论。

从以上方法的选择可以看出,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尊重学科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选择要超越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超越方法,这种超越就是要心中真正有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在超越的基础上研究、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才能择善而得其法。

三、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大家知道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为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对于“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从平时的语文教学来看,我们的老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这些要求开始重视,但远远不够。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例如《赶海》一课的第三段,写的是赶海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我们有很多老师只是注重朗读,体验,品味,而忽略对其中语气词“嘿、哩、哎哟(ai’yo)、咦、哦、呢”的教学。这些语气词的使用恰恰烘托了赶海的“趣”,引导学生去掉这些词读读看,马上感觉就不一样了。教学时结合学生平时的积累,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语气词,紧接着进行迁移训练。

出示:

(1),怎么这么疼?(2),妈妈,中午吃什么?(3),三年级的同学真棒!(4),我成功了!

再如,教学《三借芭蕉扇》中,孙悟空大战牛魔王一段:“孙悟空请来了猪八戒,叫来了众神。”与“孙悟空叫来了猪八戒,请来了众神。”的比较来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

以上只是有效练习设计的两个小例子,教学中,老师只要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深入地挖掘和解读教材,在字、词、句、篇上下功夫,在听、说、读、写上做文章,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语文能力水平。

四、媒体使用的有效性

一段时间老生代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仍然在当今教坛占有一席之地,拒绝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我想,这里更多的不是拒绝,而是没有习得或没有条件习得。著名小语专家袁浩说得好:“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现代教育技术。在任何一个时代,科学的发展必然要带来一些新的传媒,这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我们要积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效率。”

与此相对的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多媒体运用的意识太强,走向了形式化,书本上的大段文字上了幻灯片,还有一些精美的文字变成了粗劣的图片,在学生眼前晃动,代替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验、理解。实际上,画面只能作为理解语言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作为丰富语言内涵的全部。台湾小语专家苏兰老师说得好:“别让语言输给画面。”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任何脱离语言感悟、品味的画面欣赏都是肤浅的。更有甚者,部分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组织学生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看多媒体演示,造成了教学情境的过分晃动,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品味、感悟语言,教学效率低下。这些都是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应当克服的。

篇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1.自主式阅读教学

自主式阅读教学能够发挥不同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让学生带着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和疑问学习, 在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下, 有助于小学生发挥想象, 理解阅读教学内容。这种以发挥小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模式, 就是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的特征。如在教学 《索溪峪的野》 时, 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理解之前可让学生理解“野”的含义, 从文中体会哪些方面描绘了索溪峪的野?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最感兴趣?让学生按照自己阅读心得理解课文内容, 这样的阅读对学生都会有收获。在全班交流过程中,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发表看法, 文章顺序可重排, 只要是有价值的观点就值得肯定。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可预设几大活动板块, 将教学流程进行梳理。教师设计流程不要面面俱到, 只要整体方向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环节可随时更改变化。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多角度质疑问难, 对学生思维开发极有好处。 教师在此环节不要过多干涉, 不必做过多提示, 批注时应鼓励学生深入挖掘课文最有价值的东西。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这一环节也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 在互动过程中相互求知, 找出课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反馈提升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对各小组的交流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提升。

2.合作式阅读教学

合作式阅读教学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有可塑性特点, 在教学中可独立进行, 也可与其他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这种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突出合作共赢的特点。不是几名学生回答问题, 而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其流程与自主式阅读学习类似。自读课文—批注看法—小组交流—反馈归纳, 但是重点环节落在小组交流反馈上。学生通过自我阅读, 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简单批注, 查找有价值的问题和答案, 以供小组学习交流。在小组交流过程中, 小组成员逐一发布各自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容, 主持人现场组织小组成员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记录。在全组其他问题得到满意答复后, 拿到全班中进行交流反馈。在全班小组之间进行有价值问题的发现和探讨, 教师对集中反映的问题做重点关注解答, 以学生完全弄懂问题答案为止。这种合作式阅读教学, 是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学习的提升, 在教师让学生完全掌握这种阅读学习流程之后, 很容易掌控操作, 有利于阅读教学的管理。

3.探究式阅读教学

探究式阅读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 问题的价值并不能以简单论处, 能促进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积极的思考就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积极鼓励,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次训练, 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式, 这样学生就能逐渐在阅读文章中提出高水准的有价值的问题来。下面以 《四时田园杂兴》 古诗阅读教学为例:

师:这首诗歌什么地方告诉我们农田的信息?

生1:“蜻蜓蛱蝶飞”显得农田静悄悄, 说明是农闲时节。

生2:篱落是农村家庭的围栏, 在诗中体现了庭院静悄悄, 显然农人都到田里耕种, 是农忙时节, 不是农闲。

师:现在出现不同时节的看法, 怎样分清呢?

(有人提议, 文章时令是春末夏初, 正是插秧季节, 应该属于农忙)

生1:我认为这是农闲季节, 如果是农忙, 农民伯伯们忙什么去了呢?

师:究竟是农忙还是农闲?现在一时半会尚不能辨得清楚, 但是大家能够通过文字或者借助其他材料来进行探究的方法是很不错的。课后, 持不同观点的双方可以进一步寻找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篇4:分析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84-01

一、目前我国小学阅读教育的现状

1、小学重视基础教育而忽视阅读教育

我国小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重视应试教育,在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投放的精力过多。这样的结果就是对于阅读教育的忽视,在素质教育不断普及的今天,小学教学应该使用课改需求,不能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准则,如果从我国国民阅读育本身来看,其就存在阅读性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为了获得高分数,教师在学生个人精神以及人文修养方面必然所有忽略。

2、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随意性大

教学效果是够能够得到了实现,教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我国,教师问题由来已久,并且已经成为了阅读教育中的一个硬伤,加大制度的制约我国阅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具体的表现为:

(1)教师自身的阅读修养不够,思维守旧不灵活,最主要是对阅读教育没有兴趣,缺乏热情。一名合格的阅读教育工作者,拥有丰富的阅读底蕴以及对本职工作的极度热情,是最为基本的素质。同时还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与时俱进。作为阅读教师,不懂得语言的运用,没有科学的授课方法,那么学生将无法真正领会到阅读的真正意义,更无法对阅读产生兴趣。

(2)一部分教师在授课时过于主观,散漫,讲课内容松散,毫无系统性可言,还有一部分教师授课方法死板,不懂得创新,授课内容陈旧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对于阅读作品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心思想挖掘不深,这些问题都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的意思,找不到终点,更无法真正体会阅读作品的深刻内涵,对于阅读课程缺乏兴趣,不能够主动学习,由于课堂缺乏趣味性,死气沉沉,因此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也无法从作品中得到启示,提升阅读修养,阅读课程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3、小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娱乐化

当代小学生对于阅读的热情可谓寥寥,与之相对应的对于阅读学习的功利性却在日渐凸显,从目前我国小学生对待阅读的态度来看,怀揣阅读梦的孩子已经十分不多,人们不再是因为热爱而学习,他们大部分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为了博得家长的赞赏而学习,为了能有个好的未来而学习,那些光鲜夺目的证书对于人们的吸引力远远大于阅读作品,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文章,但仅仅限于动漫、玄幻、武侠之类的小说,真正的阅读作品很好有人问津,这些都是造成了我国小学生缺少阅读底蕴,对我国文化知之甚少的重要原因。

二、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1、阅读与艺术合并教学,注重学生阅读鉴赏与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未来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将阅读与艺术相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侧重于阅读与历史、艺术等联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国外很多小学校都会在校内为学生开设阅读活动课,并且这些授课教师的整体素质都非常高,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消除学生心中的枷锁,使他们在不同的艺术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殿堂,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认知,进而培养其独立研究能力的形成。

2、新时期阅读教学的思路创新

(1)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抓住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地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学习能力。

(2)实现阅读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双基”的训练,即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训练。其次,教师还要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等进行“精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注重讲练的结合,例如:要带领学生进行语句的扩展以及句子仿写练习,从而使得学生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而且,为了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开放性学习等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合作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交流。在学生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其给予指导,告诉学生应该自学哪些内容。

例如:文章的体裁与背景等等。要为学生传授科学的自学方法,例如如何细致地分析文章内容,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活跃阅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从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万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甘肃教育.2010(01)

篇5: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问题提出:

语文因其特殊的属性:课堂的灵活性、多样性、多变性,使语文教学显得扑朔迷离、气象万千,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教法,一千种课堂;语文阅读教学,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阅读教学的“少”、“慢”、“差”、“废”问题在新一轮课改后依然存在。历来只重视“文”的分析,轻视了“语”的训练与指导现象并不少见,引起了语文教研部门、语文教育学界的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语文阅读学习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阅读方法指导不力,学生天然阅读兴趣丧失等问题严重存在”;语文课堂缺失师生对话,课文阅读缺少“悟”和“猜”的能力培养,学生读不出作者藏在文字背后的意思,感受不到语音、语调、音韵的铿锵,体会不了语言文章材料的“美感”。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从教师本身来看:

1、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学生课堂阅读没有足够的时间;

2、阅读教学仍然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方式,阅读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使所要争取的阅读教学效果没有达到;

3、课外阅读没有指导,即使有课外阅读教学,教案设计也是千篇一律;

4、教师普通话水平不高、阅读表现力不强加之对阅读基础知识缺乏系统、有效地训练,不会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从学生方面来看:

1、学生对一些规定的篇目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囫囵吞枣,粗粗浏览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很少深入思考,没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学科作业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作深入地思考阅读,提高不了阅读的质量;

3、课堂上,受教学内容的挤占,学生的阅读时间“缺席”;

4、课外阅读,被“五花八门”的补习占据,学生的天然阅读情趣丢失。

从阅读教学双向交流来看:

1、阅读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不一致,课堂上,教师讲解的课文不是每一篇都是学生喜欢的内容;

2、学生的阅读情趣不佳,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内容由于受网络和电视的影响严重,有的家长课外强迫学生读唐诗宋词,课内阅读受内容的制约,致使学生的阅读情趣不佳,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3、阅读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规范对应不一致,语文阅读课程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有规范(规范是课标的要求)可循的,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考虑阅读教学与听说读写的规范之间的对应关系,出现在课堂上,表现是常常草草阅读即了;

4、多媒体化造成阅读教学的失色,之所以把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称为“多媒体化”,就是因为这种行为放大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抹杀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直接感受--形象思维和人性亲和力的对话;所有这些,都是造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在研究了学生阅读汉语过程中的眼动情况发现,近半数中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有待改进。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许多中小学生阅读时,缺乏明确的目的,速度慢,灵活性差。沈德立通过10年时间对我国大、中、小学生阅读记叙文、科技说明文、寓言等文体的眼动实验,取得了大量的数据。在实验室里,通过利用眼动仪记录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轨迹、眼跳距离、回视次数、注视时间、瞳孔直径变化等数据,使阅读心理活动得到客观化研究和量化。这些实验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阅读方法、习惯、兴趣和难点。沈德立认为,良好的阅读方法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较快的阅读速度,二是能准确获得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但目前多数中小学生远达不到这两个标准,而沈德立教授的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表明,有效阅读方法是可以改进的、效率是可以提高的。

《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年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初中三年级的阅读要求来看:“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进行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的要求中,我们通过听课看到的是,不少学生并未达到这样的效果;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的文字中,要得出课表要求的“心得”常常是很艰难的;从考试成绩来看,阅读题失分是一个严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现代文的阅读,200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共10分,从绵阳考区B56号(本)试卷统计来看,学生平均分不到6分。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程度不高,与课标要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很有研究的空间。

本课题就是基于以上原因,提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目的是从师生的现状出发,从教师语文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出发,积极探索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方法与策略,力求达到中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二、课题的界定:

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是学习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具体是指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在教师指导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任务、目标及阅读材料特点等因素所选用的促进有效理解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阅读策略与课堂阅读方法相比,阅读策略更具有技术性、实效性和针对性。阅读有效教学策略大致包括师生筛选信息策略、处理信息策略、理解信息策略、质疑解疑策略。学生学会筛选信息的前提:一是能够识别文章中信息的价值,二是掌握各种筛选信息的方法。这些方法是:(1)在文章的关键部位提取重要信息;(2)在略过“枝蔓”后提取重要信息;(3)在提示语后提取重要信息;(4)在详细描述处提取重要信息;(5)捕捉句子主干提取重要信息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基在他的专著《有效教学方法》指出:“有效”包括有效效益与有效效果,有效效益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目标应指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说,衡量新课程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否有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审视:(1)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关注“全人”发展的教学;(2)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促进语文学习的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3)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呼唤效益意识的教学。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立足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教学,并不排斥课外阅读对有效教学的辅助。

三、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基本目标

按照文献综述——研究假设——实践活动——实际测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验证假设——原因探讨的研究技术路线,我们对研究的内容进行细化,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通过对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指导和训练”构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自主阅读”教学模式,改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结构,为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可行性途径及解决办法。

2、主要内容

对应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标准(课标),可分小学低段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生高段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逐段分解进行子课题研究。①探究中小学生阅读效果不理想的真正原因。

第一: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的产生、形成、提高的机制、程序、途径研究。

第二:学生语文有效阅读学习中教师、家长的指导与训练的动机、价值取向、可能性、期望值研究。

第三:教师与学生“语文阅读有效学习”的双边关系、互动作用。②形成课堂的“自主阅读”操作模式和具体方法研究。

第一:指导学生语文有效阅读学习的重点内容、范筹,确定和选择有效策略研究。

第二:指出正确的阅读学习的方法,将这些方法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提高中小学生有效阅读的能力。

第三:学生语文有效阅读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和操作模式研究。

③提高实验教师阅读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指导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观测和测评方法研究。

3、研究重点

教师中介地位的确立是中小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实现的前提。认真研究和探索中小学生、教师在中小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中“价值、地位、作用”是本研究的重点,目的是改进中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加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有效策略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中小学生语文有效学习的水平。

四、研究创新及方法

(一)研究创新

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兼顾类似阅读有效教学策略取得的研究成果,依托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重点课题——“语文阅读学习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第一,在“有效阅读学习”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策略。第二,实践和推广“语文阅读有效学习策略”,着意解决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轻视阅读的问题。第三,本研究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在实践中总结语文有效阅读学习的指导与训练策略,形成生态化的效应。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深入实际,有目的、有步骤针对可能影响学生有效阅读的各项因素进行详实调查,准确定位所调查学生的现状及症结所在。

2、行动研究法,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根据研究实际情况调整研究内容、方法、程序等。

3、文献研究法,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多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4、经验总结法,研究中把实践的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

5、实验观测法,通过对有效阅读效果的观测作出对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效果的进一步评判。

(三)、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和基本思路

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方法,在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做到求同存异。注重方法指导和情绪体验。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达到相应的效果:1.调查我市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有效现状并制定好改善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2.要求教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阅读有效策略的方案;3.让学生自己拟定一些阅读有效的方法;4.汇总参研人员和学生拟定的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整理成书面材料;5.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学生中,适时充实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6.根据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总结阅读有效策略的效果;7.得出结论,将阅读有效的策略运用到阅读教学中。

五、实施步骤及研究措施

(一)实施步骤

本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09年12月——2012年7月。1.准备阶段:2009年

完成课题论证,组建成立课题组,上报《课题申请表》,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发展课题学校,学习相关理论,举办开题会。

2.研究实施阶段:2010-2011年

制定课题实施评价细则,进行过程性评价;组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1)举办专家讲座,进行学习培训,使参研教师切实掌握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操作方法,以便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2)各校级子课题认真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3)组织校际交流、考察观摩,推进研究深入。

(4)开展阅读活动、主题报告、课堂展评等活动,检阅研究成果。(5)举办课题教师论文评选活动。3.总结阶段:2012年

根据实情调整研究,整理研究成果,准备结题。具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编制论文集等。

(二)研究措施

1、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①完善课题管理体系:市课题组——片区联合教研组——学校教研组。市教研室确立市级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负责市级课题研究和市内中小学各校课题研究和管理指导。

②各市示范初中、小学及有条件的其他中小学成立确定校级课题,成立校级课题研究小组,负责学校所选课题的研究和管理。

③各学校中小学教科室负责课题的研究管理和指导。

④加强市(县)、校两级课题研究的中期检查和评估,纳入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考核。

2、加强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

①市教研室通过会议、教研简报、教研网站等渠道,广泛宣传省、市、县有关课题研究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全面提高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课题研究的认同度和参与性。

②学校加强课题的策划和宣传,动员全体教师尤其是参研的语文教师深刻学习和理解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向社会、学生家长和学生进行宣传,增强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

③注重宣传策略和方式,把课题研究对“中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把全面改进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教学策略和质量放在首位,提高课题研究宣传的有效性。

3、强化课题研究的专业指导

①每学年度组织2-3次市(县)内课题研究研讨会,安排骨干成员交流经验,通过同伴互助优化课题研究。

②定期邀请省、绵阳市课题组的学者、专家在本市内开展课题研究学术报告和讲座,培训和指导中小学参研教师,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课题研究效益。

③加强与上级总课题组的联系,及时收集和精心选择省内外、市内外优秀课题研究资料,为市内课题组提供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参考借鉴学习依据。

④在师生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动员师生订阅国家级优秀刊物、本课题指定读物——《学语文之友》杂志,引领各级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4、搭建课题研究的活动平台 ①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研究专项教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召开和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②每学年度开展一次课题研究的优质课竞赛,优秀论文评选,优秀习作评选等活动,并择优推荐参加上级和《学语文之友》杂志社组织的有关评优推先活动。

③在市教研室网站开辟专栏,展示师生优秀作品,建立课题研究博客群,供教师、学生教学交流和学习对话。

④及时准确介绍省、市总课题组研究活动信息,组织参研骨干教师代表参加学习培训研讨活动。

5、建立课题研究工作的激励机制

(1)、每学年评选一批中小学优秀课题研究单位,表彰鼓励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2)、每学年评选一批优秀课题研究教师和管理指导人员,表彰、奖励在课题研究工作中的先进个人。

(3)、择优推荐优秀课题研究单位负责人和优秀教师参加上级课题组开展的有关考察和交流活动。

6、确立课题研究效果的检测制度

①每学年由课题研究小组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测评,检验课题研究实施的实际效果。

②通过中小学教学质量调研,验证课题研究实施的水平和质量。

③组织学生参加总课题组开展的有关知识能力竞赛,验证课题研究实施的客观成效。

六、预期成果和效益

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或阅读活动现场;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编制论文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和相关成果。

研究期间,我们将研究成果向总课题组推荐公开发表,研究结束后,部分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将结集,最终形成《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论文集。另外,本研究由《学语文之友》杂志社参与,还将形成《语文阅读有效策略研究》资料汇编,以课外辅导书、杂志等形式出版。

1、《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使中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具体反映在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实在的阅读效果。

2、中小学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学习方面,有强烈的阅读教学指导和训练意识,掌握科学的阅读指导策略,能有效引领和帮助学生获取阅读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高水平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

3、学校、家庭在中小学生阅读环境、氛围、条件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初步构建学习型校园和学习型家庭的生态环境。

4、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5、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丰富中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并提升其审美情趣,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七、课题组织机构

1、课题顾问:龚林泉(绵阳市教科所副所长、中学特级教师)

刘怀明(资阳市教科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王丽容(绵阳市教科所中教室主任、中学特级教师)

2、领导小组

根据江教研(2009)第4号通知精神,成立江油市《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曾仁亮(江油市教体局副局长)副组长:刘道福(江油市教体局教育股长)

黄俊荣(江油市教育研究室主任)

成 员:赖 云、徐天林、李小功、吕金梅、贺木俊、江联双、尹智萍、片区主任以及具有子课题学校的校长或副校长。

(2)、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黄俊荣

副组长:赖 云、徐天林

主研人员:李小功、姚 宏、郭良蓉、贺木俊、江联双、尹智萍、杨亚莎、子课题学校的主研人员;

协研人员:我市全体中小学的语文教师

附录:《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备选)

1、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课堂模式研究;

2、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自主阅读”方法研究;

3、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课堂阅读兴趣研究;

4、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师生对话”阅读研究;

5、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任务性”阅读研究;

6、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学生阅读习惯研究;

7、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学生心理研究;

8、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美读对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

9、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与阅读教学对应问题的研究;

10、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有效拓展方法研究;

11、运用悟读、赏读、品读、练读方法,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研究;

12、新课标、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引领学生阅读生活的有效性研究;

13、展现阅读素材、记录活动内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

14、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有效信息筛选提取方法研究;

篇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导入策略

一、谜语、故事导入法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对此学生的态度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美丽的丹顶鹤》主要描写丹顶鹤的美丽外形和高雅姿态。教师可以用谜语导入法,利用课件出示谜语,教师朗读“腿细长,脚瘦小,带红帽,穿白袍。”学生猜出谜语后,教师说道:“刚才的谜语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种野生动物朋友――丹顶鹤,它是一种美丽、高贵的鸟类,想和它做朋友吗?那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吧!”《大禹治水》是二年级的课文,用讲故事方法导入比较合适。教师可以先把故事的前半截简单说一说,留个悬念,再问:“大禹治水是否成功了呢?想知道答案吗?那一起来看课文吧!”这样的导入方法,一旦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取得极好的效果。语文教师应该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相关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的讲述,在语言上应注意做到形象生动、声情并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多媒体视频导入法

多媒体技术以其方便的再现历史声音、展示文本图表、播放动画视频等特点,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中,在导入新课方面拥有传统的教学难以企及的优势。《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共四联,()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但长征是离现代小学生很遥远的事情,他们甚至无法想象当时的情景。在导入时,可以让学生观看《长征组歌》中的部分视频,如,《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跃大渡河》《过雪山草地》,《长征组歌》以深刻凝练的歌词、清新优美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会让学生观看得很投入。看完一组视频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刚才我们看的视频就是《七律・长征》这首诗里的一些场景,想了解更多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七律・长征》吧!”这样可以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对课文的创作背景有更多的了解。

三、音乐歌曲导入法

在语文课上,恰当使用声情并茂的优美歌曲导入,会营造一种别样的课堂氛围,使活泼好动的小学生不由自主地就投入学习中。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是著名作词家乔羽先生的作品,也是一首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很多校园里大课间的背景音乐都采用这首歌曲。在导入时,教师就可以先播放这首歌曲,让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怎么和我们的第一课课文是一样的啊!这样就会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做,教学前播放《月光曲》,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会吸引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娓娓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就是钢琴曲《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交代了本节课的重点。

四、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利用小学生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开课创设一些疑问,让学生在矛盾中、在悬念中,引发思考,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催生迫切的学习愿望的一种方法。设疑可以从课题入手――析题设疑;也可以从内容入手――悬念设疑。例如,《半截蜡烛》一文,导入时可让学生质疑,一般学生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课文中的半截蜡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以半截蜡烛为题?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样的设疑既能于“疑”中激发“思”,又直指整体性阅读的内核,直奔课文重点。一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究竟谁怕谁?是谁吃掉谁?”学生回答:“这还用问?肯定是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教师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听从狐狸的指挥。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导入就完全抓住了学生猎奇的心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开门见山直接揭题、简介作者及文本创作背景、复习旧知、师生谈话等也是简单实用的导入方法。无论什么样的导入方法都应服务于教学内容,紧扣课堂教学中心,坚持科学性,把握时间性,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有效导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丽静。重视课堂提问 开放学生思维[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9)。

[2]阮翠莲。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J].山东教育科研,1994(06)。

篇7: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技能是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当下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小学语文作为一种基础教学,其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形成和以后的继续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以下是笔者通过对阅读教学的摸索及实践,总结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如果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却对阅读毫无兴趣,就无所畏谈什么阅读教学。课前,我一般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们带到文本中来,使他们有一种阅读期待、有一种阅读悬念。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课文就产生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给予足够时间,深入感悟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走进作品。那我们如何引导他们走进作品去感悟,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感悟:

第一,用“情”去感受。这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运用自己的感官、知识水平、已有经验“走进语言的深处”,才能感受作品的一切,如我执教的《七月的天山》一文,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写景文章,文章展现了天山的迷人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无比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足够时间阅读感悟,从初读感悟到精读细品,采用“默读勾画——小组讨论——集体系统——谈感受的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当读到描写美丽的神奇的天山的景象的句子时,我乘机追问:“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在读文中感受,在感受中读文,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二,用“心”去想象作品意境。在学习描写有关意境一类的课文或古诗,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边读边想象作品中的画面,在脑海中作品中的画面,这样,学生的心和作者的心交融在一起,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此在现意境,才能产生和作者同样炽热的爱和心理共鸣。

第三,要“悟”出作品深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深有感触。若是不深入理解、体会作品的深层含义,学生就只能知道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以及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很难感悟到作者描写这么美的景色的用意是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感悟出作品的深义,教学中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细读,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反复品读去体会、感悟。

三、课堂内外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注重引导学生对好词佳句进行积累。有关积累分为课内和课外进行积累。

课内积累就是在课堂的学习中,在学到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对于生动形象的词句加强朗读、背诵,并将词句分类摘录下来,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

课外积累,就是在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标语或是与人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见到美文、佳句,也引导学生归类积累。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对于阅读有了很大的帮助。

四、把握阅读艺术,增值阅读效应。第一,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

好的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富有成效。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时,学生在学习文章时都会理解到李博士的沉着冷静。如“你怎么知道李博士很沉着冷静呢?”这个问题时,我转化为:“你从哪些语句中能知道李博士不怕余震,从而体现出他的沉着冷静呢?”、“如果当时你就是李博士,你会怎么做呢?”如此转化问题,每个学生都会一下子投入课文的学习中来,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更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第二,转变学生的思考角度

转变学生的思考角度,我是使学生对课文的思考理解。这样,由“远”变“近”,由“表”及“里” 地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入,如果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显得外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考的结果只能是理性化和感念化的。如《巨人的花园》一文,问题:“学习了《巨人的花园》一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若我们把次问题改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巨人说什么,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什么?”这样,就使得问题与学生有直接联系,使学生对问题思考由外在的接受性思考转变为内在的体验感悟。第三,“阅”与“读”有效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略读和浏览。”这就是说语文阅读课既要“读”又要“阅”,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因为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接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越来越深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情悟境。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课堂张弛有度,“阅”与“读”并举,动静相宜,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增值效应。

五、重视语文实践,加强“三多 ”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谴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体会每篇文章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把主动权叫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活学活用,把阅读教学推向了高潮。我从“三多”加强训练。

第一、让学生多说。教学这中,我常结合教材,着力挖掘学生说的源泉,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气氛,让学生想说就说,只有多读多说,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大有长进。

第二、让学生多评。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经验、认识、智慧去认识美、感受美、揭示美。让他们拥有评判的权利,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第三、让学生多写。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了解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材,怎样谴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并从中学会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得认识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得到发展。

篇8:浅谈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一、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有效阅读教学的金钥匙, 当学生对阅读书籍产生浓厚兴趣时, 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 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体验中去。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因此, 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可以遵循学生阅读习惯,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诱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 多表扬积极主动读书的孩子, 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 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

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这样的意境,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首先通过录像展示桂林的山水, 让学生感受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阵阵赞叹, 深切体会到了漓江的美, 从而能感情地朗读课文,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后, 我便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自豪感, 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家乡。有的孩子写:“我的家乡儋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这里风景宜人, 物产丰富。”“家乡的小河是我童年的乐园, 我爱你——小河!”“千年古盐田, 生活比蜜甜!”……有些孩子竟情不自禁唱起了“假如你来到海南岛, 我要送你一只椰子果……”这样, 孩子们自然感悟到作者的情感, 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二、让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则是知识的源泉。可见, 对于教育者来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重要。然而, 长期以来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 我们的教育者大多数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一切仅以纸面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积累。如此的教育现状, 折断了多少学生想象的翅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放在首位, 让学生大胆地展开翅膀, 翱翔于语文阅读的广阔天空中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 课文的插图是形象化的语言含蓄表现, 其内涵丰富, 容易引起想象。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特定的音响、画面来激活学生的感观, 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想像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 活跃学生的想像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文章的内容想象情景, 创设情景, 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穷人》一课, 我设计了两次想象:一次是学完第一部分时想象, 如果内心忐忑不安的桑娜就在你们面前, 你想对她说些什么?一次是“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根据这句话, 我让学生试想如果孩子醒来后会怎么样?从而体会到了渔夫的善良。在阅读上, 教师可启发想象文章或诗词中所描写的人物或景物。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一个人受益终身。小学生刚开始接触阅读, 没有什么不良习惯, 正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征和机会, 结合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教给小学生有关阅读的良好习惯和方法, 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首先必须让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阅读时间有限, 仅仅靠课堂时间是很难完成阅读任务, 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检查预习效果进行总结评比, 久而久之, 熟能生巧, 阅读能力自然形成。其次, 要培养学生精读细品的习惯。每篇课文都要求多读, 每一遍都要有目的地读, 并带着问题读, 每次读要有不同的收获, 次要教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着重理解, 品出文章的感情, 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再次, 要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小学阶段, 就要着重培养学生一边读, 一边记, 一边写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应引导学生读到好的词句进行摘抄, 积累词句, 甚至写写阅读心得的习惯, 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亦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另外,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否定, 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他们多提问, 从不同角度提问。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既定的思维方式, 对某一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 思考想象, 提出具有多项性和跨越性的新见解, 提出新方案或新设想。在阅读教学中, 也会经常发现课文中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 要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质疑。《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冻死了”。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 认为大年夜里孩子们最快乐的, 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 她会微笑吗?应该改为“苦笑”。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 勇于质疑的精神, 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去理解, 并加以适当的点拨, 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上一篇:大学生 食品安全意识调查问卷下一篇:关于致敬向疫而行的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