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冀教版

2024-08-05

四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冀教版(通用10篇)

篇1:四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冀教版

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引导学生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陶冶爱美的情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本课主要词语:无瑕、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认识排比句。注意分号的用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河非常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没去过听说的也可以。(请同学们说)你们听说过我国广西省内有个桂林市吗?有谁知道这里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为什么?的确,桂林山水比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她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这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那么究竟山有多青、水有多秀、洞有多奇、石有多美?今天,让我们通过《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学习,来领略一下桂林风光吧!

(二)出示课件观察彩图。

老师来给同学们做导游,让我们一起来游览桂林山水吧!请同学们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幅图的主体是什么?

(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2)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画面?(由远及近、由主到次。)

(3)按观察顺序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看到这些景物使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观察,注意水的清澈、山的奇特,边观察边想象,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请二三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观察后的感受,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1、2段。1.学习生字、新词。

1(1)拼读,记住不好读的字音。如:“峦” “翡”。

(2)分析字的结构,记住容易写错的字形。如:“瑕” “筏”。(3)查字典,理解字义。(4)读课后词语,了解词意。2.默读课文,说出各段段意。3.学习第1段。

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板书:甲天下)“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桂林山水天下第一。4.学习第2段。(1)默读并思考: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边默读边画出描写桂林水的特点的句子。)①“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句话的?

(听不到水流动的声音,看不到水流动的样子,好静啊,使人感到周围一片宁静。)②怎样描写水清的?

③描写水绿时,文中怎样比喻的?(板书

水:静

绿)

(2)指名读课文第2段,体会桂林水的三个特点。(3)认识排比句。

(文中描写桂林水的三个特点,运用了三个分句,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桂林的水美。课文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成结构相同的一串句子,我们管这样的句式叫排比句。)请同学反复读排比句。

齐读。(女生读第1分句;男生读第2分句;男女生齐读第3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请同学说说排比句的作用。

(加强句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4)讲分号。

(这三个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分号的停顿时间比句号稍短一点。)(5)指点烘托的写作方法。

第2段开始,作者先写大海、西湖,再写漓江,这一段主要是写桂林的水美,为什么要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两者都很美。而漓江水更有它独特的美,它的静、清、绿,是其他江湖无法相比的,所以作者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

(五)齐读第1、2两段。

(六)作业:读课文,找排比句。

第二课时

(一)老师引导学生,仿照学习第2段的学法自学第3段。

1.学生默读课文,看彩图,思考:桂林的山怎么美?(边读课文边用“——”在书上画出不懂的语句。)

2.学生质疑,老师解释。

(引导学生结合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积累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各不相连”“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义。)3.为这段分层,说出每层的意思。

4.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反复读,理解句子的意思。5.小组讨论:

(1)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三个排比句。说说对排比句作用的理解。(2)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奇”的?

(3)“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鲜丽”,你是怎么理解的?

(4)“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6.老师小结: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板书山:奇 秀 险)

(二)学习最后一段课文。1.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

2.“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山水相依,互相辉映,美如画卷。)

3.想一想,这段与课文开头第1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三)再读课文、评议欣赏、领悟意境美。

1.看图,再次听配乐录音,展开对桂林山水无比美好的想象。2.讨论。

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背诵课文。

(四)作业: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分:

水: 静 清 绿

山: 奇 秀 险 总:

连绵不断的画卷

篇2:四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冀教版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漓江的水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特点的词作记号。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比较排比句式的特点。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五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篇3:四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冀教版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习作任务, 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每单元后安排的“我的小笔头”, 一个学期共六次;一部分是平时的小练笔, 包括每篇阅读课文后的仿写、续写、改写等, 还包括课外的日记、摘抄等。下面笔者就每单元后“我的小笔头”的习作教学谈些认识和建议。

习作1, 写“我喜爱的地方”。“阅读链接”和“口语交际”中都涉及了家乡最美的地方, 这为学生习作作了必要的铺垫。例文《梦中的外婆家》也写出了外婆家的藤花书屋、淡红的花朵、大竹园……是那么美, 那么亲切,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美美地读一读例文, 亲切地感受这一切。这时, 教师再适时引导:喜爱才能写出美, 你最喜爱哪儿?然后,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 想清楚自己最喜欢什么地方后, 再回忆那个地方怎么让你喜爱, 想清楚一个个细节, 一幅幅画面, 一个个情景, 然后及时转入书面写作。当学生有了初稿或写了一部分时, 可以再做一次简单交流, 教师把有表达特色的习作片段展示出来, 让大家比较、借鉴。比如:通过什么方法突出了景物特点?是通过对比, 借助想象, 运用比喻、拟人?还是恰当引用?或是通过排比增强语势?教师用学生活生生的习作说明怎样作文, 这样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也给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范例。

习作2, 重点练习书信体写作。在根据例文明确书信写作的基础要求和了解书信的格式后, 进行有目的、有实际意义的写作实践。“你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受感动的事?请写封信告诉亲人和朋友。”教师可以就“口语交际”中“我看课外兴趣班”的话题, 结合学生生活中上各种辅导班的实际情况, 谈谈自己的感受、建议, 这样, 让学生有一种表达的需要,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次习作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我手写我心, 说出心里话, 即使这种心里话有些偏差, 如厌恶学习之类的, 教师也不该“一棍子打死”, 堵塞学生表达的欲望, 教师正好可以此为契机, 疏导学生的这些想法, 寻求教育良方,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习作3, 写自己收藏、收集的经历和体会。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读导语中的排比句和省略句, 启发学生思路;也可以提前布置, 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周围的人有哪些收集或收藏;还可以让学生拿来一些实物介绍, 例如集邮册、标本、贴画等, 讲述收集与收藏的有关知识和趣事, 讲述这之中的苦辣酸甜, 在此基础上完成习作。

习作4, 由漫画编故事。这是继本单元文化主题“生命离不开绿色”之后, 关于环境保护的一幅漫画。教师应先跟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的内容, 进一步感受“生命离不开绿色”, 从而关爱自然, 关爱他人, 关爱自己, 继而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弄清图意, 展开想象, 创作故事。其中, 加强看图指导是重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观察图画, 不可写成千篇一律。习作完成后, 必须让学生的习作有更多的欣赏者, 让学生得到情感的满足, 这就要加强习作的交流、评改。教师可以组织小组交流, 可以让全班进行交流, 也可以是面批面改, 还可以是同学互批互改, 并且把优秀习作和对它的修改、评语, 都放在“习作园地”中展览。

习作5, 编故事。如果让你在海里投放一个“漂流瓶”, 你会在瓶子里放些什么?结果怎样?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习作练习, 学生乐于来写, 教师则用启发谈话帮助学生把思路打开, 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来写作。由于此类文章学生容易完成, 教学时可以限时来写, 要求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之后, 打好腹稿, 当堂完成, 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习作6, 要求写人。要想写出人物有意思的事,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习作范例, 看清提示, 突出本次习作的重点注意事项。在进行写前指导的同时, 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习作心理, 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并帮助学生做好材料的筛选, 以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此外, 评议要放在课内:一看是否切题, 选材是否突出“有意思”。二看内容是否具体, 是否运用了已学的习作知识, 如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等。也可以请文中所写的“当事人”来评议。最后, 学生根据大家的评议进行修改。学习修改也是本册习作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册教材在读写结合方面, 有些做得很好, 值得以后借鉴使用。如根据《海上的风》仿写自己喜爱的事物, 根据《地震中的父与子》续写对父亲的话, 根据《门前的小树死了》仿写调查报告, 写《龙卷风》后的小练笔, 为《准时的登陆表演》设计海报等。阅读与习作是密不可分的, 二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书, 从而使学生做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篇4:四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冀教版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想象,具体记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增加了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课前收集信息

1、到大自然中观察松树,注意松脂的特征(形态、颜色等)。

2、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一)交流信息,激起兴趣

同学们,关于琥珀,同学们一定了解了不少知识吧,那么赶快把你们知道的告诉大家吧!(学生互相交流、补充,教师相机点睛,小结。)

(二)图片引路,读文质疑

有这么一块琥珀,琥珀里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这两个小东西怎么一起被永远封锁在了这块琥珀里了?作者作了怎样的想象?他为什么作出这样的想象? 一边读课文1——12自然段,一边提出问题。(学生质疑,解疑,弄清想象的依据。)学生小结琥珀形成的条件。

(三)感情朗读,品味语言

作者将琥珀形成的过程写得精彩生动、有情有趣,找出喜欢的自然段有滋有味地朗读,我们要进行一场朗读比赛。

(四)资料再现,想象描述

篇5:四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冀教版

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特点的。

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录像片。

3、制作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

3、让学生畅所欲言(看后,你们想说什么呢?)

过渡:孩子们说得真好!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游赏桂林山水吧!

二、揭题、板题

(2

桂林山水)。

三、师范读课文

。(思考:你能听懂什么或有什么不懂的?)

四、就以上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

(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词)。

五、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配音让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小组讨论交流朗读成果。

如:1、我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2、我知道了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3、我知道了桂林的山的特点是奇、险、秀。

4、我知道了文中有很多好词好句……(师相机板书)

丨一静

|----漓江的水一丨一清

|

丨一绿

桂林山水----|

|

丨一奇

|----桂林的山一丨一险

丨一秀

七、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读懂了这么多,非常棒!那么,什么地方、哪些词句令你感受最深呢?为什么?课后请探讨,下节课让我们一起分享!)

八、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带着老师的问题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你们学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老师看一看谁学得最好!有没有信心?(生:有。师:真棒!)

过渡:现在老师看一看谁的记忆力最好!师问:上节课老师给你们留下的问题是什么?(生自由谈:课文中什么地方、哪些词句令你感受最深?)▁▁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二、依图启发引导学生学文,理解重点词句。

1、让学生自由读文。

2、同桌或前后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3、学生各抒己见。

如:学生1:我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学生2:给我体会最深的是描写了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

a、学生回答,教师概括相机板书。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b、屏幕示句,指导朗读。

⑴ 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⑵ 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nga、nga、ya),“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

(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的感觉。)

(3)品味词句,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可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师对生、生对生、男女、小组等)

▁▁师可适时给予表扬及鼓励!

(4)

启发引导学生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5)

师问:读了这个句子,你还发现了什么?(生答)师启发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这个句子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6)、仿照课文,写句子:如:()的水真()啊,()得();

真()啊,()得();

真()啊,()得()。

(7)引导学生总结第二自然段的学法。

学生3:给我体会最深的是描写山的句子。

生读句,师相机屏幕示句: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在倒下来。(师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去学习,相机板书。)

注: 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及啊的读音(ya、wa、na)。

⑴ 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⑵ 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语,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还会像什么?如: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可指名上台展示)

(4)、用“……像……像……”写一句话。

(5)、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

(6)

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山的特点。

过渡语:

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图,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配音齐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交流: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

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五、学生质疑问难。

(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六、引导学生谈收获。

七、总结(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谈)。

八、作业布置: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

|

绿

在桂林山水

|

|

|

--

篇6:四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冀教版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2、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今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你准备怎么过呢?

老师送大家一首歌,听完后把你听得感受给大家说一说.

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把课文读一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2.、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3.整体回顾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4.小结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采蜜集上。

教学反思:

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有怎样的色彩,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语文就有什么滋味。怎样“联系生活感受促进文本感悟”,我就这节课的几个片段进行自我反思。

一、想象画面,激发感悟。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如画的画卷,例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时,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老师,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的!”“老师,我看到了一条瘦长瘦长的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二、创设情境,驱动感悟。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走月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

2.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3.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计划范文

4.冀教版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上册

5.小学四年级冀教版科学上册教案

6.冀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7.17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题

8.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7: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1) 小学学科:语文。

(2) 课时:两课时。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总—分—总的写法, 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 以优美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标画出自然段;自学生字新词, 读准字音, 理解词意。

设计说明:本课教学, 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 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 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 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 做到因道学文, 以文悟道, 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旅游吧, 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桂林, 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 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 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二) 切入中心, 突出重点, 教给方法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 提问:谁知道文章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呢 (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这里“甲”是什么意思?和全文存在什么关系?

过渡句: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我们就随着作者陈淼先生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去领略一下桂林的美丽景色吧!

2.作业

(1) 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好的词句, 抄在本子上并且背下来。

(2) 阅读与本文类似的写景的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桂林山水, 共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畅游桂林山水。

(二) 抓重点, 读课文

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1.品读第二自然段

(1) 请大家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直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象桂林水的美。

(2) 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大海和西湖的照片, 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师:我们继续来学习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三个分句。

教师提问:这几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静、清、绿) , 再读“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从哪方面突出了“静”? (生答:感觉) ;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从哪方面突出了“清” (生答:视觉)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答:这样写能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漓江的水静、清的特点。) ?

教师继续提问:谁能描述一下我们平常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议论, 这两种水一对比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出桂林漓江的水静和清的特点。

最后, 学习“绿”的特点, 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教师提出问题: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翡翠的图片, 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 可见漓江水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绿) ?

2.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 即该怎样读, 为什么这样读, 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 读时语气要缓, 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 不要过分强调重音, 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 “清”略显示轻快, “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 整体感觉轻缓, 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 (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 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 ——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3.仿写句子

(1) 公园里的花真美呀, 美得……

(2) 会场里真静啊, 静得……

(3) 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及时运用课堂上刚刚学过的句式, 很好地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刚才对这一段的学习,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 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 看到了桂林水的美, 激发了学生们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同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赞叹之情。还让学生学到了读段的方法和写的练习。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比较二、三两段,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

(2) 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 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而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 多媒体放映桂林的山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用词的精妙之处,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运用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并选一座山峰, 发挥想象说话。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 理解“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三) 研讨写法

这样的美景可以说在天下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 在文章的第一段才说“桂林山甲天下”。引出本文的写法。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 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 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总—分—总)

(四) 朗读全文, 整体背诵

(1) 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 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 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 练习背诵全文。

(五) 总结方法, 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 教师引导, 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明确:

(1) 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 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 理解“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并理解“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的词意) 。

(3) 同样,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

(4) 桂林的山很“险”, 抓“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等词语, 领会山势之险。

(5) 结合学习比喻句, 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 反复诵读课文,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 (ya) , 真秀啊 (wa) , 真险啊 (na) 。

(六)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 看半句抄半句, 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 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 (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 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 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 可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

(2) 背诵课文。

摘要:《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在以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辅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扫除学生的认识盲区,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篇8:四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冀教版

第五单元:神奇的大千世界

21观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笼罩、沸腾、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语。

过程与方法:

.借助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根据整体推进,立体发展的教学思路,在读中学,在读中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重难点分析: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这种孩子们不太熟悉的情景,要充分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从读中感悟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江面的平静,潮来时的壮观和潮来后的水涨江面。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感受,去想象画面,如本设计中让孩子们想象,充分利用此处进行说话的训练。在过程中的渗透远远胜于最后的升华,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在说的过程中领悟。

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通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图片。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2.教师播放录像,并介绍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展示。

3.请学生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感受。

4.过渡: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学文。

(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展示自读提示。

2.检查自学结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展示介绍一下你的记字方法。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默读课文,谈感受。

.谈谈钱塘江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边读边想,作者在描写这个奇观时,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完成填空。(展示)

小结: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板书)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勾画语句。学生交流。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2.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指导朗读。展示

(三)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

.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语句。

2.读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然后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指导读好这句话。

(2)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读大潮过后的语句。

5.指导背诵。

(1)出示句子,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展示。

(2)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四、课后延展。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利用自己手中所收集的图片或资料,介绍时可用上书中好词佳句。

22龙卷风

教材分析:

龙卷风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本篇课文围绕着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重点介绍了“陆龙卷”和“海龙卷”。运用列举数字、举例、比较、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谈虎

色变、特异、面目全非”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解词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体会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龙卷风。

3.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继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自然现象对人类生存的利与弊,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自主感悟,体会龙卷风的形态和气势。

正确的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自己的收集资料和图片。

2.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检查自学。

.检查生字。展示。

(1)哪些字较难记?

(2)有什么记字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

3.交流读后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读了这篇课文,龙卷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来展开教学。组织学生交流。

4.哪个词体现了人们的感受?

三、学文。

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龙卷风那“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展开教学。

体会“谈虎色变”“久久不能平静”等词语,指导朗读。

四、作业。

.把课后的生字一个字写两遍,并给每个字组一个词。

2.关于龙卷风,你还知道哪些,课下和同学交流以下。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龙卷风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龙卷风的知识呢?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

二、合作学习。

(一)组内交流:

.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龙卷风的知识。

2.学生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二)班内交流,理清脉络。学生可能这样总结:

龙卷风的种类和多发地;

陆龙卷和海龙卷;

龙卷风的速度;

人们的愿望……

(三)重点理解第三、第四自然段内容,展开想象,练习朗读。

.第三段:出示句子“温热无风的雷雨云从天外压来……爆炸似的响个不停”、“这个怪物摇摇晃晃……皮肉”,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带着感受来读。

理解“肆虐”。展示

2.第四段:指导学生对“高一千多米、直径有一百米”等词理解,加深学生对海龙卷形态的理解。(指导朗读)展示

3.文中运用说明方法,让学生联系课文体会。

三、课后延展。

从电视、广播或人们的交谈中,你知道近一周发生了哪些新闻事件吗?请以“新闻要述”的形式把一周的重要新闻总结一下。展示。

24琥珀

教材分析:

本文以讲故事的方式,推想了一块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把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融入一个描写生动传神、情节引人入胜、想象丰富合理的故事之中,使读者既可以体会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又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生动活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的八个生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

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表达特色,自主积累词句。

4.通过阅读,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的想象是否合理。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学生理解琥珀的形成有一定难度,通过多媒体能够直观地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是本文的难点,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于琥珀和化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2.简单介绍什么是琥珀。

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3.请大家欣赏一些老师搜集到的琥珀。出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展示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2.检查生字。展示

课文中有的字音容易读错,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3.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4.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到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

三、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展示

2.集体交流。

故事发生的时间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发现过程→琥珀的科学价值

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

学生回答。教师过渡: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出示问题。

.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第四,松脂不断往下滴。

5.出示。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归纳变成化石的条件。

(二)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根据课后提示进行推测。

2.分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三)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用“从那块琥珀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归整体。

四、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25准时的登陆表演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澳大利亚菲利浦岛上仙企鹅准时登陆表演的奇特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神奇大自然的赞叹之情,点出仙企鹅的准时登陆表演是体内生物钟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六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小巧玲珑、不厌其烦、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如痴如醉、赞叹不已”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

3.了解仙企鹅能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通过阅读体会,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感悟边想象,在此基础上练习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懂得尊重自然、师法自然。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重难点分析:

建立起仙企鹅登陆的表象,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对仙企鹅不是很熟悉,通过观看视频,对仙企鹅登陆表演有了形象的了解。

了解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生物钟有规律地安排着我们地生活。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于企鹅、生物钟的资料、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有关企鹅、有关生物钟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澳大利亚,了解它的地理特点(四面环海、在南半球、气候温和)。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学生通读课文。

学生提示: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工具书或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请学生思考回答:你喜欢仙企鹅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关于仙企鹅的材料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谈。引导学生体会仙企鹅可爱的三个原因:小巧玲珑的形态。(2)很雅的名字。(3)准时地登陆表演。

2.教师小结: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3.学生再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读书时注意几个词语:“小巧玲珑、不厌其烦、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如痴如醉、赞叹不已、发号时令”等。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刚才那些词语连成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课文,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

(一)学生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这是怎样的一场登陆表演?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展示

(二)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要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读出情感来。

.汇报交流第三自然段时,引导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不厌其烦、如期而至”来体会、感悟仙企鹅登陆的准时。展示

2.汇报交流第四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秩序井然、步履蹒跚、赞叹不已”来体会、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仙企鹅登陆表演的奇趣。体会作者抓住仙企鹅的外形、动作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放录像,展示

(1)勾画出课文中描写仙企鹅登陆表演的动词来并反复读一读,谈感受。指导朗读。

(2)在这段课文中“奇迹”和“奇观”两个词意思一样吗?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内容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3.汇报交流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生物钟的材料。然后从课文中的两个设问句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平时能恰当的应用这种形式。展示

(1)仙企鹅能这么准时的进行登陆表演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请结合你课前搜集到的材料来谈一谈。

(2)仔细读文中的问句看你能发现什么?展示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出示海报资料。展示

篇9:四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冀教版

课文从外祖母去世的悲痛引发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的道理。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从“我念小学的时候„„”到“„„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是第一部分,讲外祖母去世“我”非常悲痛,父母告诉“我””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了”。课文先写“我”失去外祖母的悲伤,“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儿又一圈儿地跑””跑累了就扑倒在草坪上痛哭。”接着写父母对“我”的劝慰与开导。爸爸的话很实在,也很深刻,“爸爸以前和你一样,也是个孩子,现在想回到童年却办不到了。你将来会长得像爸爸一样大,像外祖母一样老。”这番话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精辟而富有哲理,能够使人产生无限的感慨。

从“每天放学回家„„”到“„„就常常试着预习五年级的功课。”是第二部分,讲“我”从日落和飞鸟中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决心和时间赛跑,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作更多的功课。课文先写“我”从日落、飞鸟中体会到“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但是今天永远不会再来了”,明天的“小鸟也不是今天的小鸟”,从现实中“我”终于明白了父亲话的道理。接着,写“我”明白道理后的行动,和太阳赛跑和时间赛跑,终于“跑在太阳前面了”,十天做完了一个暑假的作业,四年级开始预习五年级的功课。课文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讲“我”童年养成的和时间赛跑的习惯使“我”终生受益,懂得“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学会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对自己有启发的部分课文。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懂得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知道从小珍惜时间。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教师准备:生字词卡片。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再设计及随笔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或查字典。

2、出示文中的生字词,指名读,或开火车读。

三、深入品味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哪些地方对自己的感触最深,并做记号。对于有关的语句,反复朗读,用心体会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想法,全班交流。

(1)“最疼爱我的外祖母去世了。我无法排除内心的悲伤„„”(如果孩子也有类似失去亲人的经历,很容易勾起辛酸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的美好与宝贵。)

(2)“昨天过去了,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父亲的这番话告诉人们,生命时光的流逝是残酷的现实。面对未来的衰老使我们明白珍惜青春的重要,我们应该在自己拥有青春的年代,认真把握青春,美美地享受青春。学会阅读,享受在知识的海洋里采集奇珍异宝的乐趣;学习音乐,享受在音乐的世界尽情飞翔的快乐;学会运动,享受健康生命在大自然中迸发活力的绚烂;学会书画,感受在浓墨淡彩中的自我陶醉„„)(3)“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去””(小鸟向自己的巢飞去”„„目睹生活中这些大自然的变化,一个静下心来思考的人,总不免会有一些感触„„秋天到了,果园捧出了一个鲜艳诱人的收获,我能捧出什么?大街上人如穿梭,在忙碌,在奔波,我又该如何生活?„„)

(4)“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这句话含义深刻,是文章中心,更要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谈体会。)

四、记忆字型,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重点指导学生在运用中记忆生字。

3、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篇10:四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冀教版

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与“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抒发了对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叹和热爱。1.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打开教科书,看到标题,读者自然猜度文章肯定与鸟密切相关,可是作者开篇之后,偏偏没有一点写鸟的文字,这是为什么呢?读者读下去的兴趣油然而生。2.以趣促读,悬疑推移。

正当读者急于知道为什么取题“鸟的天堂”而开篇却不写鸟的时候,“我”和朋友乘船来到大榕树前,顺笔交代大榕树便是“鸟的天堂”,而且“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照常情,后文应该揭示这“天堂”的奥秘了。然而作者又一次笔锋陡转,却不见一只鸟影。那为什么以“鸟的天堂”为题呢?随着疑问的增多,读者更加急于阅读下文了。3.聚疑突显,恍然大悟。

当他第二天乘船再次经过大榕树前面时,看到了群鸟飞鸣的热闹场景。这时,“我”由衷赞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悬念到此才算开释了。

课文的悬念如同一条无形的情思线索,使文章结构上更加缜密无间,读者的感情也随着文中人物的感情而起伏,行文曲折尽致,很吸引人。

在行文表达上,全文将叙事与抒情融合在一起,动态与静态描写鲜明比照。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生动,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品味、学习。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陆续、继续”“缓缓、渐渐”“静寂、热闹”“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读准“的、应、干、禁、数”等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背诵文中描写榕树样子和鸟儿活动情景的段落。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边读边想像画面,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图片、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出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采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词语。

3、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4、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见到的所见所闻会不一样?

三、读中品味、深入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作者为什么慨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3、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并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要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读出情感来。

a:汇报交流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不可计数”“照耀”“颤动”来体会、感悟。

b:汇报交流群鸟飞鸣的动态美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到处”、三个“有的”、“应接不暇”等关键词语来体会、感悟。

4、教师小结。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上一篇:幼儿园韵律活动教学方法探析下一篇:小超市如何做好盘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