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国运

2024-05-13

国学与国运(共10篇)

篇1:国学与国运

国学与国运

我们来谈谈国学与国运。从我个人来讲,对中国现状和未来命运的基本判断是极度悲观的,而且接近绝望。我悲观到了只能笑的地步。因为我想,哭的人还是乐观的,因为哭完以后明天会更好,我天天笑,只能迎来一天比一天坏。

为什么如此悲观?因为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面临非常根本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恐怕很难解决。在逻辑和本质性的层面,我们看不到解决的可能性。

这几年在中国发生很多奇怪的事情,有些事情已经奇怪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不久前在上海,一位从日本回来的男孩子连续捅了他母亲9刀,这个母亲居然还说我家儿子是懂事的,这个事情在人类史上也不会多见。

最奇怪的事情是国学复兴。我对它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复兴”非常可疑,且来历不明。我们从小唱儿歌打倒孔老二,到30年后的今天孔夫子再度成为圣人。30年在历史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为什么能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发生在一个民族的精神最深处?这就极其可怕了,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比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更可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我们先不讨论概念,也不讨论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问题太抽象或者太复杂了。我想思考的是,国学为什么最近三五年会在中国大陆地区如此盛行?那些30多年前被批判、被彻底地践踏在脚底下的东西,为什么到今天会翻身起来?

民族老年症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历史,已经有了老年人的症状。老年人有两大特点:眼前的事情记不住,50年前的事情比谁都清楚;该睡的时候不睡,不该睡的时候乱睡。中国历史有时候看不清楚,主要是我们对当下历史、对100年来的中国历史看不清楚。中国今天发生的一切,其实都是中国这100来年历史的缩影和反思。

从1979年到现在短短30年,中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但如果有人问,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很少有人能讲清楚。

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文化能够在短短的30年里,物质财富增长如此之快。今天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还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而且,过去3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和平的年代,中国200年以来的历史,从来没有超过30年不打仗的。

有快速增长的财富、有无须担忧的国家安全、有日益增长的自由空间,按照人类以往所有的经验,这个民族不可能不幸福,它不会缺乏幸福感。但是中国现在就缺乏幸福感。我们的时代同时具备了财富、安全和自由这人类历史的三大要素,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真正具备这三大要素的时代还不太多,可是我们这个民族突然发现没幸福感了。

改编练性歌

------------------2011/5/14 23:50

页面内容

学国学,烦心安,所遇之事皆有缘。

看人长,观己短,破除习性度量宽。缓发言,胜心勉,人前逞能总不敢。

私要除,过要减,总要吃亏无天遣。淡权利,送名誉,利誉事以让为先。

私欲少,内心安,努力工作干在前。常感恩,思根源,有恩无我天地宽。

早锻炼,晚内观,思过神清意志坚。事已毕,心不烦,心安理得帐已还。

色不变,气不喘,心火下降回光返。无明尽,罪苦满,回头莫把别人管。

时助人,勤奉献,功德圆满得自然。

显示标题(细览页)【大家谈】从经典国学看今朝 2011/8/26 7:37

页面内容

什么是“国学”? “国学”者,即是中国学问、中国文化也。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它浸透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里。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应该把重点放在传播“国学”经典文化方面。

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保持基本统一、各民族和谐共荣辱的格局,就是得益于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辉煌的优秀精神、文化血统,这其中“国学”经典所载述的内容是主要部分。众所周知,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出自中国最早的文化典藉《易经》之语,这短短的八个字集中、凝练地概括和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品质的精髓。《辞源》对经典解释为:“典范的经书”;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诠释为:“权威的著作”;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

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

北京大学教授王炳照认为,“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人民日报》的文章表述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大师孙双金说:“要读就读经典,经典具有种子的力量!”

如何让二十一世纪过得更好?就必须回到孔子那儿去,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只有真正大声去读,用心去记,才能品尝出经典的魅力,不是吗?我们的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灿烂的文化经典呀,都是我们最好的素读大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老子》《琵琶行》《木兰诗》《长恨歌》《春江花月夜》......希望大家能够反思自己民族的文化,带着自身现实问题,以科学的精神和虔诚的态度,结合现代文明的成果与人类历史上的梦魇,分析比较研究华夏六千年来宝贵的文化遗产,十分有必要,也很有意义。(沧州实业公司工程队

徐桂敏)

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2014/4/1 14:03

页面内容

来源: 求是理论网

作者: 呼俊敏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思想精华,今天仍然可以发用?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我们中华文化,有儒家的心系家国、忠恕仁爱,有道家的潇洒自然、无为无不为,有佛家的慈悲天下、诸法缘会而生,这三家思想构成的中华文化的主体,蕴涵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人立国、为官、作人的基本依据。笔者纵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对历代执政者的操守要求与为政规则一般不外乎五个方面:即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中国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显得厚重和务实,除却其愚忠、功用的色彩外,放之当代仍有引人深省之处,分享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经世致用的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做事的遵循、从政的操守,在修心开智,修行精进,修身养性,大有其用。

一、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

习近平在围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时强调“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这是对中华民族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

华夏民族从渔猎采集到男耕女织,从手工劳作到大机器生产,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时代,从物质生产到创意经济,回望千年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凤凰涅盘,文明形态的每一次旧貌换新,都是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的结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内忧外患,也经历过闭关锁国,但始终保持了在学习中生存发展的优秀品质。如,先秦时期苏秦悬梁刺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孙康“囊萤映雪”、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东晋“书圣”王羲之“墨池”,隋朝李密牛角挂书,我国现代文豪郭沫若,数学家华罗庚,国学大师季羡林,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终身学习的光辉典范。学习开启引领了华夏儿女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恢弘历程。

《论语》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明代大文学家方孝孺说:“人可不食也,不可不学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地把学习当做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才能自觉地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长期地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广泛地读百家之书,开阔“大视野”;深入地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古今中外历史证明,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如果不善于学习、思考,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则会僵化,能力必会退化。我们要“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

二、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

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在古代优秀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发轫,到宽以养民,慈以爱民的民本实践;从君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国思想,到廉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无不强调以仁爱治天下,恤民养民,推动社会发展。

民本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忠诚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情怀。民本思想必须通过“爱民”的举措,内化在“重民生”的途径上,从而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统一。即所谓立君为民、政在养民、以政裕民。也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历代贤良耿忠的官吏总致力于在厚生利民、宽政惠民、济世为民上有所功绩,以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清正追求。正是有了以民为本的认识,所以才能有与民生息的政策。百官勤廉为政,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统治方能长久。

借鉴古代民本思想的合理元素,要求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群众思想;坚持群众路线,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执政为民,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心,诚心诚意干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三、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视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为政以德。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已提出“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并以九德作为官吏的基本修养。周公更明确提出“以德配天”,强调“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都提出了对官德与政德的主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事实上,“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历代明君贤相常告诫官吏为政以德,将政德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进行了积极探索完善,为后人留下了取用不尽的政治智慧。

廉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孟子最早提出“洁其身”的概念,宋代周敦颐赞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元代王冕提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都表达出古人对洁身至上、清白做人的推崇。“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清正廉洁是对人的行为及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党员干部执政操守的核心,是应有的基本政治品格,是从政道德的原则和底线,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加以坚守。

公正,“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政者,正也”,《盐铁论·疾贪》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可以说,一个“正”字,阐述了从政的真谛。古人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好官必然是行正道,坚持一身正气、清正廉洁,才能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只有在内心确立“公正”的品德理念,才能胸中有正气,脚下走正路,做事讲公正,对人讲正派,做到心正、人正、事正。

敬畏,“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中华文化的最高经典主要是“四书”、“五经”。他们的义理都是一致的,就是“敬”,它是中华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的概念。敬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敬仰、敬重,另一个是敬畏、畏惧。敬畏是一种因内心感到神圣,而自发的敬重和自觉的畏惧。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敬畏什么的人是可悲的。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

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文明的展示,道德的根本。“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即诚实守信之意。古人称诚信为“政事之本”、“国之大纲”。《中庸》也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信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现实中,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稳,世无诚信不宁。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也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则,更是社会公共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石。党员干部讲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只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尊重,领率队伍才能有凝集力、号召力和说服力。

务实,“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汉代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提出:“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真实做人,扎实干事,踏实从政,既是一种敛住纷扰、潜心事业的修养与品行,也是一种韬光养晦、耐住寂寞的积淀与历练,更是一种厚积薄发、扎实踏实的素质与精神。

宽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胸襟宽厚,容人容事,也是古今官德修养的应有之义。《论语.阳货》:“宽则得众。” 明代学者杨继盛在给儿子的书信中写道:“宁可让人,不要使人让我;宁可容人,不可让人容我;宁可我亏,不要别人吃亏。”细细品味这段话,教益非常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涵养、理解;是关怀、体谅;是给予、奉献,是密切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党员干部善于容人、容事、容言,培养出“登泰山一览众山小、临大海海纳百川无”的境界,才能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宽容一切可以宽容的事,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

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论断,常被人们引用来表达一种求实创新的精神。《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旨在提醒人们一切事物都不会亘古不变,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始终保持生机。新形势下做好领导工作,应有新思想、新视野、新举措,对事业充满激情,对组织充满感情,对群众充满深情,只有具备这“三情”,工作思路才会宽,革命干劲才会大,创新办法才会多。实践证明,故步自封守摊子,越守问题越多;开拓创新干事业,越干前途越明。

四、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

在中国传统官德文化中,不仅强调为官要清正廉洁,而且还强调为官要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遵循规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万事万物都有着自身规律,古人称这些规律为“道”,提倡人们去学道、知道、循道。《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世界万物的本体,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它推动事物的变化。老庄提出的“无为而治”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道”,顺其自然、顺物而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臣道务勤,勤则职业修而事无壅塞”。党员干部,本事从哪里来?除了从学习实践中遵循规,就是勤奋工作,别无他途。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对自己的职业要心怀崇敬、常存热情,雷厉风行,永不懈怠。

五、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

“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法规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的特点。“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和政治品格。只有自觉把法规作为行使权力的“红绿灯”,把政策作为部署工作的“斑马线”,真正做到执行法规不讲情面,才能确保权力服从法纪,感情服从政策,关系服从原则。让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由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

文化是民族的根,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刨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深才能叶茂。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借鉴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篇2:国学与国运

论国德与国运

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德,是其建立、维系、绵延与垂续的根本存在.以德为本,就是亲民、养民、保民,就是蓄大德以仁爱天下.自古有国有天下者,其兴衰治乱,嗣续绵延,未始不以德为本.惟建大德,立大本,方可绵延世泽,嗣续不已.

作 者:司马云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刊 名: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年,卷(期):“”(2)分类号:G04关键词:国德 国运 以德为本

篇3:汉字与国运

相信每位在国外生活过的中国人,读到汉字时感觉都是暖洋洋的, 那时你像是历尽艰辛,终于爬出密林瀚漠,于恍惚间见到了父老乡亲。

我住在一幢公寓里, 邻居里有位叫DUC的越南教授,中文名字叫“德”, 我们时常在一起聊天 ,DUC对中国充 满好奇与 敬意。起初他甚至教我说几句越南话, 但很快,DUC便少了热情,DUC说其实他并不喜欢越南文字。那是一堆用拉丁字母、部分汉语读音以及几个注音符号七拼八凑出来的文字,无论是和中文还是西文相比,都显得捉襟见肘。越南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发明了自己的“字喃”,后受法国殖民者的影响, 将文字彻底拉丁化,因此有了这“四不像”(法语、汉语、字喃、拉丁语)文字。

布朗夏尔是我认识的一个布列塔尼族小伙,我们曾聊过《别再死了,语言! 》(Halteàla mortdes langues! )一书 ,当时他近乎哀叹地摇头———世界 正以每年消失25种语言的速度 (该书观点)走向“文明一体化”,布朗夏尔相信15年后布列塔尼语也在劫难逃 ;同样悲哀的是,法语在挤逼布列塔尼语的同时,未来也可能会“在英语文化的强大攻势下走投无路”。空前的文明兼并,阳光下可见的弱肉强食的水印,在整合世界文化的同时也让世界失去许多色彩斑斓的东西,直至人类文明的丛林里只剩下一种讲英文的动物。自19世纪以来,英语就是这样,在推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同时, 它也扮演了“语言断头台”的角色。法国人所以恨英语文化,既是世仇,也源于英美今天的咄咄逼人的优势。

和布朗夏尔一样, 我的不少法国朋友对中国文化都十分感兴趣,比如中国结艺、剪纸、京剧脸谱,当然也包括汉字。在许多西方人看来,东方之所以神秘,和汉字不无渊源。这些像“被刀耕火种出来的”方块字,每一枚都散发着原始绘画与图腾的气息。一位名叫马奥尔的法国男孩, 见到我时常会掏出一个小本儿, 让我教他习汉字。每次看他写中国字,我都难免会笑出声来。确切地说,他是在画汉字,像学素描,讲究“三停五眼”。听我说普通中国人能认几千个汉字时, 他吓得半天没合上嘴。他大概在想, 东方人的脑子的确神秘伟大,黑发之下竟然藏了那么多幅图案而不混乱。

当然,真爱汉字的还是中国人,那是一种融于血液的热爱,而不只是出于文化上的好恶或实用的考量。一位来自沈阳的留学生朋友,听我背了句席慕蓉的“渡口船头风里翻飞的裙裳”,欢欣难抑,旋即将它写在黑板上,然后站在一边,浩叹汉字意韵之美。当时的情形让我一生难忘———他双手近乎掬着了“裙裳”二字,像圣·埃克绪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呵护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那一刻我相信,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每个汉字都是和狐狸一样可以被“驯养”的,而不止于唐诗宋词的意境之美———世界大概还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可以供人享受人生。

近几年在网上看新闻, 时常会读到一些让我欢欣鼓舞的文字, 世界经济“中国一枝独秀”,欧洲流行“汉语托福”,美国兴起了“中文热”,大家嚷着“你好!”到中国搞投资……洋子洋孙们不知道,当年八国联军大闹北京城,唯一没能抢走的,大概就是汉字了。他们更想象不到的是,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汉字险些被中国人自己“刨个坑儿给埋了”。

汉字,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我庆幸汉字逃过了上一个世纪的劫难。它祸起中华衰微的国运, 也源自城市脆弱的人心。好在这毕竟是个伟大的民族,穿越历史无穷的险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以忍辱负重之心,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未蒙没顶之辱。

篇4:国学与国运

为什么如此悲观?因为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面临非常根本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恐怕很难解决。在逻辑和本质性的层面,我们看不到解决的可能性。

这几年在中国发生很多奇怪的事情,有些事情已经奇怪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不久前在上海,一位从日本回来的男孩子连续捅了他母亲9刀,这个母亲居然还说我家儿子是懂事的,这个事情在人类史上也不会多见。

最奇怪的事情是国学复兴。我对它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复兴”非常可疑,且来历不明。我们从小唱儿歌打倒孔老二,到30年后的今天孔夫子再度成为圣人。30年在历史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为什么能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发生在一个民族的精神最深处?这就极其可怕了,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比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更可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我们先不讨论概念,也不讨论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问题太抽象或者太复杂了。我想思考的是,国学为什么最近三五年会在中国大陆地区如此盛行?那些30多年前被批判、被彻底地践踏在脚底下的东西,为什么到今天会翻身起来?

民族老年症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历史,已经有了老年人的症状。老年人有两大特点:眼前的事情记不住,50年前的事情比谁都清楚;该睡的时候不睡,不该睡的时候乱睡。中国历史有时候看不清楚,主要是我们对当下历史、对100年来的中国历史看不清楚。中国今天发生的一切,其实都是中国这100来年历史的缩影和反思。

从1979年到现在短短30年,中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但如果有人问,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很少有人能讲清楚。

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文化能够在短短的30年里,物质财富增长如此之快。今天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还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而且,过去3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和平的年代,中国200年以来的历史,从来没有超过30年不打仗的。

有快速增长的财富、有无须担忧的国家安全、有日益增长的自由空间,按照人类以往所有的经验,这个民族不可能不幸福,它不会缺乏幸福感。但是中国现在就缺乏幸福感。我们的时代同时具备了财富、安全和自由这人类历史的三大要素,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真正具备这三大要素的时代还不太多,可是我们这个民族突然发现没幸福感了。

“全民不高兴”

现在中国没有谁是高兴的,这个事情很奇怪,我把它叫做“全民不高兴”。中国经常发生一些和人类经验不相符的事情,比如高兴不高兴的事情,人类肯定是一部分人高兴,一部分人不高兴,可是中国今天真是谁都不高兴了。

这个问题是我的朋友任志强提出来的。我对任志强说:“任总,你身上反映出了中国最怪的事情,你造的房子销售那么好,你应该高兴;我是买房子,应该不高兴,怎么你也不高兴?,,

后来我就发现谁都不高兴,医院里的医生不高兴,公安局的警察不高兴,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都不高兴。你到一个政府部门,一般干部不高兴,领导也不高兴,大家别以为领导高兴;你到一个企业里面去看员工不高兴,像富士康一下跳十几个,大家以为郭台铭不想跳吗?他也想跳,只不过旁边拉着的人太多。

我们整个社会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中国的发展可能出现了极严峻的问题,这不是经济问题,经济学理论解决不了。

3年前,我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西游记》之后,就有地方领导打电话给我,说他那里是孙悟空的老家,要请我去演讲。我说我比较喜欢猪八戒,我还是先去猪八戒的老家吧。

去年还发生一件怪事,中国有四个地方政府争夺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家乡。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名人故里带来的是旅游和GDP增长,哪管什么善恶美丑?

30年来,中国走了一条非常奇特的路,不能说这条道路是错误的,但可以说我们把手段和目的搞错了。我们把经济增长、创造财富作为整个社会的目标,而实际上创造财富只是让人民“高兴”、获得幸福的手段而已。但我们把压抑很久的对物质财富的拥有、追逐的欲望一下子释放出来,赋予它道德的正当性、政治上的正确性,过去30年中国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财富浇灌幸福的花朵

从任何逻辑任何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只能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政府以发展经济积累财富来证明并获得合法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政府的功能不仅限于此,政府更是一个转换器,把巨大的物质财富转换成~个终极的兑换品,而这个兑换品就是人民的幸福。我们古代人讲视金钱如粪土,这个粪土是用来干嘛的呢?用来培育人生幸福之花,粪土越肥幸福之花越娇艳,这就是粪土的价值。

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一直问那些搞经济学的朋友,有个问题我想不通:国有企业怎么能那么盈利?一些地方政府怎么能那么赚钱?

谈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问李世民时代的GDP是多少?外汇储备是多少?这个谁都不知道。我们之所以认为那个时代非常辉煌,因为有强大的国力,而他们把国力转换为了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国家命运真的不是由经济问题而是由文明程度决定的。幸福感与GDP、与财富没有必然关系。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是不丹,不丹的人均GDP世界倒数第一,世界上快乐指数最高的国家是瓦努阿图,它的GDP总量是世界例数第一。

幸福感和什么有关系?和文明有关系,和你生活的社会和环境有关系。你生活的环境越文明、政治越文明、交通越文明,你的幸福感就越强。经济应该抚育文化和文明,我们忘了把经济成果转化为文明成果。中国人现在这种道德状况和文明状况,国学和国运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中国经济依然将带着所有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和预测的问题飞速前进。整个民族还是沉浸在物质财富增长的狂欢当中,我们觉得很安全,历史说“落后就会挨打”。中国今天不贫穷不落后了,怎么会挨打?

问题是,这句话对吗?1840年的中国贫穷吗?1840年的中国GDP总量还是世界第一第二,贫穷吗?如果中国贫穷,怎么有那么多银子去买鸦片呢?穷谁打你呢?穷是不值得打的。你在马路上看到三个要饭的,你打他们吗?他们揍你还差不多。贫穷没人会打,但富而不强有人打,中国今天就是标准的富而不强。

信仰创造文明

从1919年到今天,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都是以牺牲传统文化、摧残传统文化、贬低传统文化为代价的。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现代化模式,把传统视为走向现代化的包袱。中国第一批现代思想家把传统和现代截然两分,认为传统就是腐朽的就是坏的,只要现代就是好的。

大家知道鲁迅先生读中国古书,读出来只有两个字:“吃人”。到了后来,中国所有政治运动都是以批判传统文化开始、摧残传统文化结束,无一例外。当年跟彭德怀吵架,结果要评《海瑞罢官》,批判彭德怀和海瑞有什么关系?批胡适和《红楼梦》有什么关系?批林彪,你批孔老二干嘛?批周恩来又要批周公,周恩来和周公有什么关系?

传统和现代的断裂,导致整个民族精神谱系的崩溃,因此才会发生30年前踩在脚下的“孔老二”翻身成圣人。不是说孔子不是圣人,而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我们用来判断当下事物的价值观、价值体系被摧毁和扭曲了。

中华民族一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不能说中国没有神圣信仰的东西。汉族人最神圣的信仰是什么?是孝道。现在还有人认为,一个人再坏,他只要孝,也有人帮他说话。今天中国孝道的现状是什么?我请助手到网上搜一些孝道的反例,结果他打印了一寸厚纸:最最不孝的案例是弑母、孙子杀奶奶。不孝子孙每一个朝代都会有,但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拥有巨大的物质财富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曾经问一群中国问题专家:你们当中有谁相信中国威胁论?我请他们写下来。我以为他们会讨论中国的快速发展、军备扩张、政治问题,等等,但没想到五六张纸条上没有一个谈这些问题,谈的问题是什么呢?是信仰。他们认为中国快速富裕起来,那么大的民族居然没有信仰。他们说我们知道中国人能做到什么,但是不知道中国人不能做什么或者不会去做什么,我们不知道你们到哪里会停下脚步。

篇5:《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性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测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和洋溢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好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2、同学:

自行查阅有关本文的背景资料、作者的情况资料。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内容】

雄健精神的具体内容;比喻说理的手法。

一、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

(播放《国歌》的音乐,大屏幕投放《国歌》的歌词)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身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著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突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这文章的题目是《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板书课题)

2、感悟内容:

⑴假如他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⑵假如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读重音?(“雄健的国民”重读)

⑶我们再读一次,将两次读得体会结合起来。

⑷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先请大家朗读课文。要求要准字音。比方:逼狭、亦复如是、浊流、魄势、阻抑。

⑸国民为什么能“雄健”?请同学们采集课文内容说话,这样说: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国民靠什么雄健?

⑹明确雄健精神的具体含义。(播放课件或小黑板)

⑺选读课文,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昕,并谈谈喜欢理由:

(解决比喻运用的问题)

投影比喻长江大河一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元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老师小结: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播放课件)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3、朗读体味:

⑴下面一个人读一段,请五个同学读。

⑵四人小组讨论,哪个同学读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3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⑶分部朗读:男、女各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男同学读第三段。第四段男、女生轮读。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合读。

二、体验反思,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大家好交流一下。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教师向同学提间,同学答;同学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总结: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突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三、延伸作业,模仿课文

篇6: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反思

针对这一点,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对教材的处理、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则学生不大愿意谈“爱国”,有时是觉得没话可说,谈来谈去就那么几句话;有时是认为在同学们面前谈“爱国”,怕别人会笑话,说他(她)假等等。总之,在这样的课堂上,较难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我在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设计了四个开放性的问题:

1、在导入环节,请同学们听《国歌》,谈感受。学生会围绕爱祖国、爱人民等主题展开,先在上课初营造一份与祖国紧密联系的情感氛围。

2、听读、初读课文后,谈谈你对课文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4、文章结尾处的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这些开放性的问题留给学生一定大的答题自由度,并联系到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给师生之间的对话带来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能在文本的基础上生发、扩展,谈出自己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畅所欲言,无所拘束,这为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奠定了基础。

篇7: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案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并领悟到文章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的比喻。

3、体会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

重点 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 体会并领悟到文章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的比喻。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问学生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和“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在正如歌词所言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20世纪代,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李大钊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他对畏难者,怯懦者,歧路徘徊者的警戒和鞭策,对奋勇前进的革命者的深情地送颂赞和鼓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李大钊先生所提倡的雄健精神。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五四运动领袖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这篇小品文写作的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在黑暗中徘徊,苦于找不到光明,精神疲惫。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雄健的民族精神,在当时,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

三、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明确:全文分为四部分

(1)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

(2)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3)以旅途上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4)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四、由题入文,朗读体味。

1、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是述说我国当时的国运,--艰难,二是强调我国国民并具备的精神--雄健。自由朗读课文,他的文章是如何写国运的艰难和国民需要怎样的雄健的精神的。

明确:艰难的国运--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2、选择一些你最有感触的语段或语句朗读,并向同学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

比喻:长江大河--民族生命的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千里--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

扬子江、黄河穿越沙漠、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千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革命必胜,民主必兴。

3、朗读课文,加深感受。

五、质疑探究。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试结合当今的时代、生活或自身谈谈对这种趣味的理解。

讨论并明确:这种“趣味”,其实是经历艰难险阻之后的趣味,是一种战斗的快乐,是一种奋斗的幸福。

六、小结。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但是,我们只要拿出这种雄健的精神,那么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挫折不能经受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也拿出这种雄健的精神,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可以屹立于世界。

板书设计:

人类历史道路

民族生命过程艰难国运

人类历史生活雄健精神

雄健国民

中华民族史路壮美趣味

中华民族精神

作业布置:必做题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上的词语2遍

选做题

刘洪波

篇8:李国运与他的书法

作者简介

李国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高级会计师,曾任长城证券经纪业务管理部总经理,现供职于日信证券(公司领导成员)。李国运自幼喜好涂鸦,后得名师指点并系统研习书法篆刻,终有所获。书法自柳体入手,继而遍临颜楷诸帖,后专攻魏碑多年;也曾沉溺于王铎、赵之谦的世界,羡王之奔放、赵之灵动;偶尔研习金文石鼓,近年致力于晋唐小楷的研习,工作之余,怡然自得。作品曾数度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出版有钢笔字帖3本,楹联书法1件,书法理论著作2本,书法专业报刊和省、市电视台曾专版(栏)予以介绍。

篇9:汉字与国运

相信每位在国外生活过的中国人,读到汉字时感觉都是暖洋洋的,那时你像是历尽艰辛,终于爬出密林瀚漠,于恍惚间见到了父老乡亲。

我住在一幢公寓里,邻居里有位叫DUC的越南教授,中文名字叫“德”,我们时常在一起聊天,DUC对中国充满好奇与敬意。起初他甚至教我说几句越南话,但很快,DUC便少了热情,DUC说其实他并不喜欢越南文字。那是一堆用拉丁字母、部分汉语读音以及几个注音符号七拼八凑出来的文字,无论是和中文还是西文相比,都显得捉襟见肘。越南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发明了自己的“字喃”,后受法国殖民者的影响,将文字彻底拉丁化,因此有了这“四不像”(法语、汉语、字喃、拉丁语)文字。

布朗夏尔是我认识的一个布列塔尼族小伙,我们曾聊过《别再死了,语言!》(Halte à la mort des langues!)一书,当时他近乎哀叹地摇头——世界正以每年消失25种语言的速度(该书观点)走向“文明一体化”,布朗夏尔相信15年后布列塔尼语也在劫难逃 ;同样悲哀的是,法语在挤逼布列塔尼语的同时,未来也可能会“在英语文化的强大攻势下走投无路”。空前的文明兼并,阳光下可见的弱肉强食的水印,在整合世界文化的同时也让世界失去许多色彩斑斓的东西,直至人类文明的丛林里只剩下一种讲英文的动物。自19世纪以来,英语就是这样,在推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同时,它也扮演了“语言断头台”的角色。法国人所以恨英语文化,既是世仇,也源于英美今天的咄咄逼人的优势。

和布朗夏尔一样,我的不少法国朋友对中国文化都十分感兴趣,比如中国结艺、剪纸、京剧脸谱,当然也包括汉字。在许多西方人看来,东方之所以神秘,和汉字不无渊源。这些像“被刀耕火种出来的”方块字,每一枚都散发着原始绘画与图腾的气息。一位名叫马奥尔的法国男孩,见到我时常会掏出一个小本儿,让我教他习汉字。每次看他写中国字,我都难免会笑出声来。确切地说,他是在画汉字,像学素描,讲究“三停五眼”。听我说普通中国人能认几千个汉字时,他吓得半天没合上嘴。他大概在想,东方人的脑子的确神秘伟大,黑发之下竟然藏了那么多幅图案而不混乱。

当然,真爱汉字的还是中国人,那是一种融于血液的热爱,而不只是出于文化上的好恶或实用的考量。一位来自沈阳的留学生朋友,听我背了句席慕蓉的“渡口船头风里翻飞的裙裳”,欢欣难抑,旋即将它写在黑板上,然后站在一边,浩叹汉字意韵之美。当时的情形让我一生难忘——他双手近乎掬着了“裙裳”二字,像圣·埃克绪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呵护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那一刻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每个汉字都是和狐狸一样可以被“驯养”的,而不止于唐诗宋词的意境之美——世界大概还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可以供人享受人生。

近几年在网上看新闻,时常会读到一些让我欢欣鼓舞的文字, 世界经济“中国一枝独秀”,欧洲流行“汉语托福”,美国兴起了“中文热”,大家嚷着“你好!”到中国搞投资……洋子洋孙们不知道,当年八国联军大闹北京城,唯一没能抢走的,大概就是汉字了。他们更想象不到的是,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汉字险些被中国人自己“刨个坑儿给埋了”。

汉字,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我庆幸汉字逃过了上一个世纪的劫难。它祸起中华衰微的国运,也源自城市脆弱的人心。好在这毕竟是个伟大的民族,穿越历史无穷的险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以忍辱负重之心,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未蒙没顶之辱。

篇10: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件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中精彩的比喻,以及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 了解作者,通过对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3.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

2、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教学内容:

一、整体感知

1. 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感情。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 每个段落表达了怎样的意义。

第一段:说明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第二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第三段: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来比喻愈到崎岖的境界,愈能感受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第四段:这一段谈到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通过两层意思,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精神联系起来,点出题目。

第五段: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结构上照应了第二段。

二、研读与赏析

1. 怎样理解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就是一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2. 怎样理解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一种壮美的美?

其实,这种种美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毛泽东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欢乐就是本文中的趣味。

3. 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进行了说理?

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千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穿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总之,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三、体验与反思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四、美诗放送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穷,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蕴涵其中。我在教这课时,采取了四步读法:老师配乐声情并茂地范读,感染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一读让学生通过读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二读让学生通过品读来感受课文语言美;三读让学生通过跳读来感知课文;四读让学生通过齐读来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暑假衢州之旅作文下一篇: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