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儒林外史》读后感摘抄

2024-08-20

七年级《儒林外史》读后感摘抄(共12篇)

篇1:七年级《儒林外史》读后感摘抄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这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同学们读完这部作品后可以将自己的感受或心得写下来。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儒林外史》读后感摘抄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儒林外史读后感一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现在读来,仍感叹不已。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被折射了出来,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可是当他们考取了功名,真正为老百姓做事,当一个好官的又有几人呢?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但与他们相比开头出现的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们却又为富不仁。贡生严致中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这林林总总的丑态也正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2021儒林外史读后感二

儒林儒林,儒者之林,当时的社会究竟有多么黑暗,引发作者的想象与感慨。他描绘了这一批批人物性格鲜明的儒仕名贤,形成鲜明且强烈的对比。这令作者不禁感叹,何不能醉酒一杯,沉沉睡去?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极多,堕落的文士,腐败的政官,贪吝的官员,仁义豪放的贤人,淡泊的隐者等。作者十分善用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时注重尊重现实,虽无十分离奇的情节体现,但一两句细节就将文中的人物描刻得栩栩如生。

例如文章中的匡超人,作者在描写他时就用了许多细节描写。在匡超人回家后,母亲关心儿子有没有顺应季节而添厚衣服,便“捏一捏他身上,见他穿着极厚的棉袄,方才放心”,这细节虽短,但却将母亲对他的关心和爱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表现出匡超人的孝顺,体贴。可惜因为料举制度与周围的社会氛围,这样孝顺乖巧的孩子竟活生生地扭曲了心灵,变成一个虚伪自大、攀权附贵、见利忘义的人。

在“儒林”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杜少卿这一个贤士。他虽有一个虚伪的弟弟,但他的表现与他的亲生弟弟截然不同。即使他出生在资产阶级的家庭,他不但不去用他的高贵身份去诋毁别人、去落井下石,反而用自己的家产帮助别人。

杜少卿的性格十分豪放,又乐于助人,他如王冕一样淡泊名利,拒仕于门外,慷慨资助杨裁缝葬母;给鲍延玺一百两银子助其重操旧业;王知县被罢官后接其到家中住;给门客娄老太爷治病,并赠予其家人钱财等,是如此扶困济贫,慷慨大方。再看一眼他弟杜慎卿,实属两个不同的家庭出身的。他弟杜慎卿虽有其哥一般的才情才学,但是他自大慵懒,虚伪狡诈。口上说要当一位雅士,可心里还想着八股科举,因为延续香火娶亲。这很明显地是封建礼数,歧视女性。不像他哥,尊重女性沈琼枝,尊重个性,尊重人格。看完,我不禁感叹作者的讽刺手法,写这对兄弟俩形成对比,借以突显主题。作者其实还写了另一对兄弟俩,那就是严监生和严贡生。

严贡生确实是一位横行乡间的乡绅,若是土地改革在那时,早就当做地主被打了。他强占他人的猪,以虚钱实契去讹诈农民黄梦统,装病用计赖掉船家的船钱。这些似乎都还没有多大的事,但他却在弟弟尸骨未寒之际便夺取弟弟家的房产,可见他忘义贪利、虚伪的心灵。但这样可恶的人也有破绽的时候,当他正在吹嘘自己“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寸粟的便宜”时,小厮来报“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讨哩。”这一言行不一的举动将他欺诈无赖的行为揭露出来。

他的弟弟严监生却比他哥有一点人情味,帮他哥处理官司,思念已逝妻子等,尽管他还是挺坚吝的,临死时还恐费了灯油,迟迟不咽气。

作者写的这一系列人物,都有其个性与品行,但作者塑造这些人物的目的是为了讽刺当时科举制度,揭露人性的扭曲,借品德高尚人士来表达自己改造世界的愿望,何人不愿成为王冕那般淡泊名利的贤士,不过是没生活在对的时代罢了。

2021儒林外史读后感三

《儒林外史》是清代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的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小说假托明代,实则为读者重现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与生活。

自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了科举录取的规则: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用《四书》、《五经》、八股文作为考试内容。当晚,天上就出现了“贯索犯文昌”的奇观。随后,一百多个小星星向东南方向坠去。贯索象征牢狱,文昌象征文运,古人以天比人,“贯索犯文昌”,预示文人有灾,而后则是老天降下一伙星君维持文运。王冕不愧为奇才,纵观《儒林外史》,的确与之相符……

科举在明代的确危机四伏。文人为了参加科举、中进士及第,不择手段;而且文人只有写八股文这一条做官的途径,把其他的处世准则看轻了。于是,有些人不满于此规章制度,走出了这个名叫“科举”的怪圈,涌现出了一批可能当时被众人所误解的名士——

虞博士,淡泊名利,进士及第却丝毫不留恋官场;杜少卿,乐善好施,看重道义,对官人们嗤之以鼻;凤四老爹,为人行侠仗义……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虽然如此,但有些人对他们并不理解,尤其是杜少卿,他曾被高大人批判为“杜家第一败家子”、“专和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这些下等人来往,没有一个正经朋友”甚至连杜少卿的父亲这样爱民如子的太守,也在他嘴里变了味儿:“呆子”、“不知道尊重上司,一心只想讨好百姓,‘敦孝悌,劝桑农’之类古文里假大空的客套话经常挂在嘴边上,惹得上司不高兴,官也丢了。”

为什么杜少卿让高大人如此看不起?原因也是他亲口说的:“杜少卿若有真才实学,就应该中举当官,征辟算什么正道?”对,原因还是科举!中举,甚至进士及第,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出人头地,这才是当时民众的普遍看法,书中就有证据:马先生告诫匡超人“要以举业为主”“人生在世,只有举业可以出头,没了举业,就一事无成”;鲁编修教育女儿“要是八股文不好,没有讲究,不管你做什么东西,再好也都是野狐禅、邪门歪道!”所以,随后该才女评价蘧公孙“误了我的终生”也不足为奇了。科举对当时的人真的很重要,“周进倒龙门”、“范进中举”就是很好的证明。

既然科举对当时的人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只要剖析一下科举,就能知道该时间段的历史潮流。科举对外在的危害开篇就提到了,那么科举自身有没有毛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批范进试卷的周进在书中的一段话:“原来他的文字得看好几遍才能知道其中的妙处,可见世上的糊涂考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评价一针见血,充分地揭露了科举自身的黑暗面。中举可以出人头地,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吗?书上有一段有趣的对话:景江兰说:“你们所说的考科举中进士,是为名,还是为利呢?”大家都说:“是为名。”景江兰说:“赵爷虽然没有中进士,但外面的诗选上刻着他的名字,行遍天下,只怕比进士的名声大得多呢!”众人都笑了。读到这儿,我也笑了。

不管从隨到清活了两千多年的老寿星——科举,对古人有多么深重的危害,那也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希望现在的素质教育能早些完成,这既能帮助学子们脱离学习的苦海,也能帮助国家培养时代的栋梁!

坐在书桌旁,打开清秀的《儒林外史》,任凭书香溢满整个院落。书香伴着的思绪,轻轻地、自由地飞翔,撷一朵知识的彩云,牢牢地贴在心间。《儒林外史》,真的给了我很多,很多……

2021儒林外史读后感四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经典,可以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就如书中写道:蘧公孙由“名”的驱动来拜会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听说蘧公孙不曾致力于举业,便把举业与做官的紧密联系不加掩饰的揭示出来,充满讽刺之意。古人致力于举业来取得功名富贵,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吗?

很多人都认为搞科研十分辛苦,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想出名也十分困难。就如《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和屠呦呦的半个客厅》这篇文章所述一样,科研人员所得收入还不如一个戏子收入高。屠呦呦毕生致力于科研,饱受艰苦,可所得奖金却只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于是就有些人本想从事科研行业,但却因为诸多困难而放弃了。可是,如果人人因此而放弃为国贡献的机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发展;如果人人都因为功名富贵才致力于举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的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愿世人少为功名富贵而忙碌,静下心来保持职业操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21儒林外史读后感五

我喜欢读书,有些书是写得很美,但是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儒林外史》,它没有社么美丽的词藻,但是一个个的故事却深入人心。《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作者吴敬梓。吴敬梓出生在康乾盛世的官宦人家,世代为地方旺族,家世显赫,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第一,突破传统说书体小说的叙事模式,进入文人书面化创作;第二,通过独特、鲜明的讽刺艺术成就反讽艺术的巅峰之作;第三,创造了新的小说结构形式——以思想贯穿的连环短篇结构。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讽刺艺术达到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并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让人深刻地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

说到读史,有必要说说读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种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读史的境界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大概不会偏离这三层意思:第一层境界是只看到历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层境界是能透过历史表象看到当时社会的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是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炼出能为当今社会所用的意识并运用于当今社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闲斋老人说《儒林外史》“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此仅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一层境界;透过《儒林外史》深刻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以理学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尤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统治者的玩偶、学而无用的市侩,此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二层境界;《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但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看不清当时的社会现实,则纯属当时人们的主观意识问题,吴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独醒”,他深切期盼能唤醒世人,或者说得更伟大些,他想医治社会、拯救世人。

如果这当真是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话,则他的思想意识很值得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所借用,此当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三层境界的首要内容。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应当如吴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认识社会、认识事物,准确表现和揭露社会,了解社会和事物的本质,掌握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清是非,引人爱俗、乐俗,或者因为忧世伤俗,奋而医世救俗,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事物,愤世嫉俗,蛊惑他人弃俗、反俗,让人误入歧途,更不可以扰乱社会谋取个人私利为目的做出反人民、危害人民,反社会、危害社会的事情。

篇2:七年级《儒林外史》读后感摘抄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极多,堕落的文士,腐败的政官,贪吝的官员,仁义豪放的贤人,淡泊的隐者等。作者十分善用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时注重尊重现实,虽无十分离奇的情节体现,但一两句细节就将文中的人物描刻得栩栩如生。

例如文章中的匡超人,作者在描写他时就用了许多细节描写。在匡超人回家后,母亲关心儿子有没有顺应季节而添厚衣服,便“捏一捏他身上,见他穿着极厚的棉袄,方才放心”,这细节虽短,但却将母亲对他的关心和爱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表现出匡超人的孝顺,体贴。可惜因为料举制度与周围的社会氛围,这样孝顺乖巧的孩子竟活生生地扭曲了心灵,变成一个虚伪自大、攀权附贵、见利忘义的人。

在 “儒林”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杜少卿这一个贤士。他虽有一个虚伪的弟弟,但他的表现与他的亲生弟弟截然不同。即使他出生在资产阶级的家庭,他不但不去用他的高贵身份去诋毁别人、去落井下石,反而用自己的家产帮助别人。

杜少卿的性格十分豪放,又乐于助人,他如王冕一样淡泊名利,拒仕于门外,慷慨资助杨裁缝葬母;给鲍延玺一百两银子助其重操旧业;王知县被罢官后接其到家中住;给门客娄老太爷治病,并赠予其家人钱财等,是如此扶困济贫,慷慨大方。再看一眼他弟杜慎卿,实属两个不同的家庭出身的。他弟杜慎卿虽有其哥一般的才情才学,但是他自大慵懒,虚伪狡诈。口上说要当一位雅士,可心里还想着八股科举,因为延续香火娶亲。这很明显地是封建礼数,歧视女性。不像他哥,尊重女性沈琼枝,尊重个性,尊重人格。看完,我不禁感叹作者的讽刺手法,写这对兄弟俩形成对比,借以突显主题。作者其实还写了另一对兄弟俩,那就是严监生和严贡生。

严贡生确实是一位横行乡间的乡绅,若是土地改革在那时,早就当做地主被打了。他强占他人的猪,以虚钱实契去讹诈农民黄梦统,装病用计赖掉船家的船钱。这些似乎都还没有多大的事,但他却在弟弟尸骨未寒之际便夺取弟弟家的房产,可见他忘义贪利、虚伪的心灵。但这样可恶的人也有破绽的时候,当他正在吹嘘自己“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寸粟的便宜”时,小厮来报“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讨哩。”这一言行不一的举动将他欺诈无赖的行为揭露出来。

他的弟弟严监生却比他哥有一点人情味,帮他哥处理官司,思念已逝妻子等,尽管他还是挺坚吝的,临死时还恐费了灯油,迟迟不咽气。

篇3:七年级《儒林外史》读后感摘抄

以往,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大多停留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层面上, 总感觉意犹未尽, 也为此听过其他老师的课, 并请教了更多的同行, 但都没能获得什么新突破。而今, 再次教学这一单元, 我多方面收集资料, 深入钻研文本, 突然顿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只是表象, 斑斓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 这才真正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精髓!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传统节日蕴涵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 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信仰、理想、价值观, 是我们民族之根。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 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例如, 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忧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 长期以来, 传统节日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常常被忽视或忽略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 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 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 结果却大失所望, 他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有人说韩国“端午祭”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端午节没有申报太遗憾了, 这不也能说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吗?上海某中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 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 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去年, 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县”的活动中, 在我展示的一节省级优质课《端午日》上, 当我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多数学生表示过洋节是时髦, 传统节日没气氛。不可否认, 在90后的新生代意识里, 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挤压等。但是, 学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冷落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 在“韩流”“日流”“欧美流”正严重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 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肩负起将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呢?

一、思想上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识

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主要是它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绝大部分节日中, 都留有大量神话故事、文人作品、民间谚语, 如人祖传说、屈原故事、节日诗词等。节日文化还包含着绘画艺术, 民间在过春节、立春、清明、冬至时, 留下许多鞭春牛、游春、九九寒消图画等。在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节中, 祭祖时多绘有祖先神像, 这都是民间绘画的形式之一。节日文化中饮食文化也很丰富, 如春节的饺子、年糕, 元宵节的汤圆, 端午节的粽子, 中秋节的月饼, 重阳节的菊花酒, 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 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饮食, 至今仍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饮食佳品。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诸如踩高跷、扭秧歌、划龙舟等, 这对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许多文艺形式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新文艺的土壤。

二、课堂上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语文课本涉及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作品还有很多, 上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穿插进行相关的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教育。由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更能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节日文化, 交流各自不同的认识, 辩论中西文化的冲突;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相关的节日文化汇编成讲义, 课后分发给学生阅读, 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感性认识。我教学本单元时, 就汇编了“端午节文化”“春节文化”“中秋节文化”等讲义。如“端午节文化”, 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歌谣、诗词、图画、少数民族过端午、海外华人过端午等多项内容。我还穿插播放了2006年春节期间央视十套播放的系列节目《我们的节日》的视频。学生读后、观后反应相当强烈, 拓展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仅仅教教材。

三、组织“节日文化”系列活动

在校园内, 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 把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学生, 用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点燃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在情感。例如,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时, 就利用课外时间分两次对全年级的学生做了“节日诗词”的专题讲座。学完本单元后, 就要求学生办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各显其能, 涌现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色彩缤纷的好作品。我们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画廊中展出,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此外, 由于传统节日文化本身产于民间生活, 因此对孩子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更要延伸到课外去。因为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比课本的讲授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教师可利用每个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如清明节扫墓等一系列活动, 表达了对祖先或逝者的怀念, 回顾和重温了家庭之源、民族之根。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是我们的根。我们在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 必须重视传承节日文化, 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开阔历史与文化的视野, 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 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 获得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 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让我们留住我们的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编号:E-c/2009/052) 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 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 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篇4:儒林外史读后感五年级500字

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看古人,好象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又好象只是个旁观者。随着吴敬梓先生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有人悲苦,有人疯狂,有人逍遥,有人经营,… 我没有活过的年代,仿佛也都走过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 比照我所处的当下,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古今 (中外不敢说) 都一样。

王冕不慕荣利,不随流俗,蔑视功名富贵,讲究文行出处。他是吴先生推崇的上上人物。王冕若活在当下又何尝不是上上人物呢?

我最佩服的是杜少卿,不甘理法约束,也不和庸俗生活妥协。他居万贯之家,只娶一妻不说,人到中年,携妻漫游千山万水,平居豪举。唉,当今又有几人? 我恨不得也能生在他那个年代, 也能仰慕闺中。 呵呵, 痴人说梦。

吴先生讲得更多的是官吏 乡绅 衙役 书办和豪奴,还有地主盐商艺人和尚道士,林林总总。我又要无知了,这些人和现在的某某,某某,何其相似! 吝啬,市侩,皮里阳秋,可笑可鄙。周进中举了,看见和当年自己一样高龄的范进坐在场中应考,不免同病相怜,于是, 范进也中举了。还有匡超人,假牛布衣,严监生,等等,冒名顶替,营私舞弊。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一样。有几人是为了实现人生梦想,为了理想报复而读书。还是不要谈理想,太奢侈!

有人说,喜爱回忆往事就是老了。那我爱看古人,是不是也老了? 窃以为,有往事可以回忆,实乃莫大的幸福. 有古人给我们当镜子,今人是何其幸运。

篇5:七年级语文摘抄格式

一、每周三篇,标明日期。(如11.13—11.17)

二、第一篇:自写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由老师统一规定。

第二篇:摘抄一段或者几段优美段落(共计200字左右),并背会。第三篇:写一篇读书笔记,格式如下:

1.摘抄两个好词(注明意思)

如:

(1)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2.摘抄两个佳句。(注明写得好的理由或者仿写一句)

如:(1)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 鲁迅《 朝花夕拾》

点评:写出了寿镜吾老先生读书入神的动作。

或者仿写一句话。

3.写自己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感想。(200字左右)

要求:1.按照格式,每周都保质保量认真完成,随时检查。

篇6:初中七年级好句摘抄

32、生活的真谛在于创新,生活的理想在于远大,生活的艺术在于选择,生活的步履在于踏实,生活的乐趣在于追求,生活的安乐在于平淡。

33、过于欣赏自己,就发现不了别人的优点;过于赞赏别人的优点,就会看不见自己的长处。

34、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

35、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却并非每个人都能读懂生命;每一个人都拥有头脑,却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善用头脑。只有热爱生命,善于动脑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拥有生命。

36、拥有了一颗赤城的心,便拥有了朋友;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便拥有了友爱。

37、不要悲观地认为自己很不幸,其实比你更不幸的人还很多;不要乐观地认为自己很伟大,其实你只是沧海之一粟。

38、财富是一种寄存,你不能将其带走;荣誉是一道亮光,你无法将其留住;成功是一颗硕果,你无法四季品尝;生命是一种过程,你不能让其停步。

39、事物是辩证的,当你得到一些东西时,同时也会让你失去另一些东西;当你失去一些东西时,同时也会让你得到一些东西。

40、弱者只有千难万难,而勇者则能披荆斩棘;愚者只有声声哀叹,智者却有千路万路。

41、学会赞赏吧,它能拉近朋友间的距离;乐于赞赏吧,它能鼓励朋友不断上进;自我赞赏吧,它能激发自身的潜能。

42、在人之初,别拿人当幼欺;在人之暮,别拿人当弱辱;在人之前,别拿己当众扬;在人之后,别拿人当猴谤;在人之上,别拿人不当人;在人之下,别拿己不当人。

43、当你习惯过一种日子,那么,你的一生只过上一天;如果你生活常新,那么你每一天都会过得很精彩。

44、什么都可以丢,但不能丢脸;什么都可以再来,唯独生命不能再来;什么都可以抛去,唯有信仰不能抛去;什么都可以接受,唯独屈辱不能接受。

45、你可以忘掉失败,但不能忘掉教训;你可以忘掉昨天,但不能忘记历史;你可以忘掉苦难,但不能忘却艰辛;你可以忘掉伤疤,但不能忘却耻辱。

46、一切皆可以变,唯有我们的理想不能变;一切都可以长,唯有我们的傲气不可以长;一切都可以老,唯有我们年轻的心不能老;一切都可以退,唯有我们前进的脚步不能退。

47、失去的我们不妨让其失去,因为它可让我们少些惆怅;得到的我们不妨少些满足,因为它可让我们多些清醒。

48、如果你的童年不游乐,少年不好学,青年不立志,中年不创业,那么,你的生命就将随着年老而逝去。

49、不求牛气冲天,只求默默耕耘;不盼牛高马大,只盼俯首成孺子牛!

50、生命因运动而精彩,生活因乐趣而充实,学习因思考而深刻,交友因真诚而持久!

51、当你对自己微笑时,世上没烦事能纠缠你;当你对自己诚意时,世上没人能欺骗你。

52、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最易迷失自己;处在别人的关爱中,最易弱化自己。

53、敢于面对困境的人,生命因此坚强;敢于挑战逆境的人,生命因此茁壮。

54、要感谢给你提意见的人,他使你成熟;要感谢给你造困境的人,他使你坚强。

55、成功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走向胜利;智慧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勤奋思索;快乐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用心体验。

56、运动使人充满生机活力,音乐使人充满浪漫快乐,思考使人充满智慧理智。

57、没有运动,生活等于昏睡;没有思考,生活等于盲从;没有节制,生活等于毁灭;没有快乐,生活等于凝固。

58、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工作中最困难的是创新;生活中最痛苦的是自扰;做人中最苦恼的是委屈。

59、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篇7:七年级《儒林外史》读后感摘抄

张天翼说过:“吴敬梓的兴趣全不在故事本身, 而是在人物上, 只要借点事情把一个人物之为人写了出来, 就已经是交代清楚了, 以后他怎么样, 就不大去关心了”, “作者或许是简直无意于讲求什么结构”。 (1) 我很赞同他的说法。张天翼甚至认为“这种照着原本原样而老老实实映出了人生本相”的《儒林外史》“或者可以算是一种最高明的自然主义作品”。 (2) 也许正因为如此, 该书的结构也基本无精巧琢磨的痕迹。

在研究《儒林外史》的结构时, 我们可以联系到结构也很特殊的《茶馆》。曾广灿在《老舍研究纵览》中说:“《茶馆》在艺术结构上的‘单粒’、图卷画式的特殊性, 是不应当用习惯的传统的一个统一故事和人物命运贯穿始终的格式来加以否定的。” (3) 《茶馆》反映世态, 所采用的是单幅画卷联结起来的结构, 《儒林外史》的结构大体看来也差不多如此。胡适说:“《儒林外史》没有布局, 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拆开来, 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 可长至无穷。” (4) 但不同的是, 读完《茶馆》, 我们却可以有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 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二者的区别。

从标题来看, 《儒林外史》, 标明了它所记载的是一段历史, 写到了元末、明朝, 时间跨度极大, 这就注定了作者不能用单一的故事和几个人物的命运变迁来写作。而《茶馆》的标题则确定了其叙述有一个中心舞台———茶馆, 也就注定了其记载的不可能是过宽的社会层面。

从体裁上看, 《儒林外史》作为小说, 活动的人物范围就比《茶馆》要宽得多。《茶馆》则由于是话剧, 其活动的人物范围是限定了的。所以《茶馆》反映的社会人物层面就小于《儒林外史》所表现的。如果要表演, 《儒林外史》是没法上演的。

其次, 在陈文新等学者所著的《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一书中, 提到了《儒林外史》的叙述方式为“史化叙述”。史化叙述模式的作品, 具有历史演义的主要特征:一是它关注的不是某个具体人物的命运, 而是一个大的集团或阶层的命运, 因而人物繁多;二是它不是围绕某一个人物的命运展开情节, 因而整部作品充满插曲性的故事。 (5) 这种形式的小说是没有固定的主人公和情节的。

综上所述, 《儒林外史》由于地点变换较多、人物繁多且重复登台的频率较小, 所以其内部结构较松散。由于《茶馆》的人物和场景并不多换, 相比较, 《儒林外史》的章节结构便有脱节的危险。所以, 其便采用了一种钩连状的叙述方式。在上一节人物叙述完后钩连引出几个新人物, 随后跟随新人物带动场景的变换, 展开新的叙述。例如第二十回, 匡超人进京, 在船上结识牛布衣。随后叙述转向牛布衣, 牛布衣到芜湖客死在甘露庵, 庵中老和尚入殓牛布衣, 带出牛浦郎在甘露庵读书。随后老和尚进京, 线索中断, 转向牛浦郎盗诗冒名牛布衣, 赴扬州途上结识牛玉圃。由人物的变换带动场景的变换, 再由场景的变换又引出新的人物, 就这样辗转变换地写完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儒林外史》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小说不拘泥于一个规定地点和几个规定人物, 又避免了小说节与节之间的脱节, 并使小说叙述流畅自然。

再者, 由于《儒林外史》叙述的时间性, 使得其结构具有流线性, 绵延不断、跨度极大, 所以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总结构去囊括全文。现在众多学者都认为其散漫的情节中仍有章法可循。如黄秉泽在《论儒林外史的长篇结构》中说:“除了楔子和尾声之处, 主体部分, 大致分为儒者, 名士, 贤豪, 恶俗四个段落”。“从第二回到第十七回是第一个段落, 主要写举业途中的三种人”。“从第十八回到第三十回是第二个段落, 主要写杭州, 扬州, 南京三批人士的庸俗无聊”。“从第三十一回到第四十三回是第三个段落, 主要是通过作者所设想的人物, 反映以礼乐兵农改革社会的理想无法实行”。“从第四十回到第五十回是第四个段落, 主要写社会的腐败庸俗, 从正面揭示社会的不可救药”。很多学者都在寻找吴敬梓行文时的思路以概括总体结构。《儒林外史》固然有着重描写的一些人物, 但是更多人物就是匆匆一现, 没有个完整的故事。例如, 第三回由周进进学引出范进中举。随后, 周进的叙述便退居第二位, 主要开始叙述范进。在第四回, 则由范进等人又引出严贡生, 严贡生的叙述又逐渐占主体, 引出吝啬鬼严监生。书中涉及的许多人物都只叙述了一小段生平。《茶馆》每一幕中虽然也有人物是活动一下就下场, 但是总体上《茶馆》的人物命运是有始有终的。而在《儒林外史》中, 有很多人物, 我们都无法了解其生平全部。由他们去分析, 《儒林外史》的结构只能概括出个大概。所以我认为, 《儒林外史》的人物活动重点是起推动情节的作用, 而不以构成结构为其主要作用。让形形色色的人物流水似地登上历史表演的舞台, 表演完后就不再关注, 任其自然流动而过, 这才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儒林外史》实际上是在带领我们去审视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 它的总体结构实际就是一个延伸的自然时间段。而在其内部叙述中, 则以钩连式的叙述方式保证了情节的不中断。其实在不注重主题的情况下, 用这种钩连状的叙述方式来写作, 完全可以表现完一个社会的全景乃至一段很长的历史风貌。只是这样的小说未免存在主题问题。《儒林外史》避免了这样的问题, 因为作者是有批判目的的。然而也正因为作者的思想性, 所以导致了我们都力图从小说的大致内容去分析其基本结构。近年来的不少学者考证出了书中许多人物的原型, 发现作者多以原型人物的行实来作叙述, 在李汉秋先生所著的《〈儒林外史〉研究》一书中, 甚至发现了小说中以作者自己为原型的杜少卿出现后, 小说的情节和作者的活动情况基本达到了一致。那么我们何尝不可以由此来猜想, 吴敬梓对于小说的总体结构, 就是抱以一种以时间为序的自然主义的态度呢。

我认为吴敬梓并未致力于结构太多的关注, 《儒林外史》就是一部自然主义的著作。其人物轮换的章节结构安排保证了小说的连贯, 而其随波逐流似的描述让人感觉犹如欣赏一幅社会风俗画, 绵长繁杂。

《儒林外史》的结构方式影响甚大, 胡适说:“这种一段一段没有总结构的小说体裁成就了近代讽刺小说的普通法式”。 (6) 书中的一章一节, 就是一个社会面的反映, 合并起来, 就是社会的全貌。我们甚至可以猜想, 后世小说要反映一段长而繁杂的社会风貌, 除此写作方式外, 似乎还没有什么更好的。《儒林外史》以时间为顺序, 以人物的流动带动场景的变换, 场景的变换带动人物流动的写作方式, 成功地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先例。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李汉秋著《〈儒林外史〉研究纵览》第77页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2]转引自李汉秋著《〈儒林外史〉研究纵览》第77页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3]曾广灿著《老舍研究纵览》第954页天津教育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4]《胡适文存二集》卷二, 第173页

[5]陈文新鲁小俊王同舟著《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第28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篇8:七年级写作积累:好句摘抄

2、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无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尘埃遮蔽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心是一棵树,一个个故事被年轮携载;一回回驿动与飞鸟相约;一次次碰撞使它绵密柔韧;一幕幕经历造就了它博广的胸怀。心是一棵树,独木不成林。因此,树与树既独立又相联,心与心既相异又相亲。

3、正所谓“学海无涯”。我们正像一群群鱼儿在茫茫的知识之海中跳跃、嬉戏,在知识之海中出生、成长、生活。我们离不开这维持生活的“海水”,如果跳出这个“海洋”,到“陆地”上去生活,我们就会被无情的“太阳”晒死。

4、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她都不会在你背后留有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从头再来,她绝不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

5、要改造世界,得先改造自己;要成就事业,得先劳苦自身;要胜利登顶,得先奋力攀登。

6、幸福是什么?是功成名就、受人敬仰吗?是恬静悠闲、无牵无挂吗?是高朋满座、儿孙绕膝吗?我说:幸福是……

7、我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感受到了李煜人生沉浮的无奈;我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味苏轼壮志难酬的压抑;我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中聆听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心语!

8、好身体是锻炼出来的,好头脑是三思出来的,好习惯是养成出来的,好品德是自律出来的,好才艺是磨练出来的,好脚板是行走出来的。

9、一个人只有保持快乐和满足,才能远离痛苦;一个人只有保持青春活力,才能激流勇进;一个人只有坚持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一个人只有坚持奋进,才能永远年轻。

10、语文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语文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得丹心照汉青”的浩然正气。语文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达。语文就是杜少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11、在经受了失败和挫折后,我学会了坚韧;在遭受到误解和委屈时,我学会了宽容;在经历了失落和离别后,我懂得了珍惜。

12、我们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对机遇的把握;我们缺欠的不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本领;我们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学而不厌的态度;我们缺少的不是理想,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

13、什么是幸福?没有痛苦就是幸福。什么是快乐?内心愉悦就是快乐。什么是成功?不懈追求就是成功。什么是前进?没有止步就是前进。什么是真诚?实事求是就是真诚。什么是朋友?危难相助就是朋友。什么是伟大?能给人幸福就是伟大。

14、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在我翻阅纸张的指间滑落;记不清有多少支蜡烛,在我的凝视中化为灰烬。逝者如斯,我时时刻刻会听见自己对生命承诺的余音,感到岁月的流转在渐渐稀释我的年少无知,我愿自己是一只上足了发条的时钟,在昼夜不停的流转中留下自己充实的每一刻。

15、最不幸的生活是生活在不幸的回忆中,最不科学的生活是生活在不良的习惯里,最不理想的生活是生活在覆辙中,最绝望的生活是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理想。

16、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刚正不阿。骨气就是陈然”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的凛然不苟。

17、失去的我们不妨让其失去,因为它可让我们少些惆怅;得到的我们不妨少些满足,因为它可让我们多些清醒。

18、信念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信念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

19、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归“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篇9:七年级的好词好句摘抄

2、老态龙钟,虎背熊腰,如花似玉,心慈面善,张牙舞爪,愁眉苦脸

3、自鸣得意,自我陶醉,自命不凡,自以为事,妄自尊大,光明磊落

4、威武不屈,舍生忘死,肝胆相照,忠贞不渝,誓死不二,宽宏很多

5、目空一切,目中无人,恃才傲物,忘乎所以,唯我独尊,自高自大

6、暴风骤雨,小雨沙沙,风雨交加,神采奕奕,眉飞色舞,昂首挺胸

7、伤天害理,口蜜腹剑,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私心杂念,得寸进尺

8、克己奉公,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永垂不朽,顶天立地,豁达大度

29、冰清玉洁,拾金不昧,表里如一,卖国求荣,恬不知耻,贪生怕死

10、日积月累,勤学苦练,不求甚解,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悠然自得

11、气宇轩昂,生龙活虎,喜笑颜开,局促不安,面红耳赤,呆若木鸡

12、愁眉苦脸,大惊失色,如坐针毡,有气无力,嬉皮笑脸,油腔滑调

13、神采奕奕,眉飞色舞,昂首挺胸,炯炯有神,精神焕发,龙马精神

14、见利忘义,穷凶极恶,坐享其成,斤斤计较,游手好闲,兴高采烈

15、乐不可支,满面春风,落落大方,惊慌失措,没精打采,兴高采烈

16、冰清玉洁,拾金不昧,表里如一,卖国求荣,恬不知耻,贪生怕死

17、好学不倦,勤学好问,发奋图强,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孜孜不倦

18、威武不屈,舍生忘死,肝胆相照,宽宏很多,光明磊落,持之以恒

19、花言巧语,夸夸其谈,闭花羞月,沉鱼落雁,出水芙蓉,如狼似虎

篇10:七年级的好词好句摘抄

2、希望大海风平浪静,却常常有狂风和恶浪。希望江河一泻千里,却常常有旋涡和急流,希望生活美满幸福,却常常有悲伤和忧愁。

3、的和最宝贵的书,读了以后,会把你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样的书会在我们心里唤起新的,崇高的意识,强烈的渴望,纯洁的感情。这样的书会推着我们向前,还会带动我们周围的人;这样的书会从沉睡中把我们唤醒,使我们摆脱困惑的泥潭,引我们走上开拓生活之路的人生。

4、只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平静的湖边,只好让污泥环绕;只有狂风暴雨,才能洗涤污泥浊水,而和风细雨,只能留下泥沙;只有一望无际的森林,才能创造出大地的翠绿与娇美,而孤独的树木,只好任狂风摧残。

5、没有运动,生活等于昏睡;没有思考,生活等于盲从;没有节制,生活等于毁灭;没有快乐,生活等于凝固。

6、瞩目远方,你才会加快步伐;观赏风景,你才会步履轻盈;结伴同行,你才能欢歌笑语;风雨兼程,你才能成功登顶。

7、多少个夜晚,小台灯闪闪发亮,陪伴着我复习功课,它最知道我的烦恼和欢乐。

8、平凡的工作要用不平凡的态度来完成,简单的问题要用全面的思考来决策,当今的事情要用将来的目光来审视,遥远的理想要靠现实的努力来实现。

9、生活充满着辩证法:工作忙说明你还没有失业,竞争失败说明你雄心犹存,恋爱失意说明你还在追求,误入歧途说明你还在奔走。

10、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记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的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11、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时,一定会欣喜不已。你可曾想过,那盎然的春色却是历经严寒洗礼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却是接受酷暑熔炼后的结晶。

12、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我们的人生之路也随之拉开了序幕。人生之路曲折盘桓、错综复杂,看似一条路的终点亦是另一条路的起点。人生没有永远的居高不下,也没有永远的低谷失意,一路走下去,才是人生的本意。

13、生活中受伤难免,失败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一蹶不振,失去了对人生的追求与远大的理想。没有一个人的前进道路是平平稳稳的,就算是河中穿梭航行的船只也难免颠簸,生活中所遇上的坎坷磨难不是偶尔给予的为难,而是必然所经受的磨练。

14、不要悲观地认为自己很不幸,其实比你更不幸的人还很多;不要乐观地认为自己很伟大,其实你只是沧海之一粟。

15、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

16、如果你想博学些,就请勤奋些;如果你想尊严些,就请自强些;如果你想荣耀些,就请努力些;如果你想健康些,就请环保些;如果你想长寿些,就请宽心些。

17、灯,带有一种明亮的光,每当深夜来临,是它陪伴着你,如此默默无闻。它是平凡的,外表华丽与否,那都是一样的,珍珠点缀,水晶加饰的灯它只能用以装饰,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比起这,普普通通的日光灯是幸运的,因为它照明的本性没有改变,如同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平平凡凡却实实在在。

18、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红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快乐是你辛勤耕耘获得的果实,悲伤正是那成熟前的秕粒。

19、聪明人学习,像搏击长空的雄鹰,仰视一望无际的大地;愚笨的人学习,漫无目的,犹如乱飞乱撞的无头飞蛾;刻苦的人学习,像弯弯的河流,虽有曲折,但终会流入大海;懒惰的人学习,像水中的木头,阻力越大倒退得越快。

篇1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讽刺艺术;真实性;夸张性;喜剧性;悲剧性

“功名富贵无凭据, 费尽心情, 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 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吴敬梓生活的时代, 文士们除热心于八股举业之外, 其他全不在意, 吴敬梓厌恶这种社会风气, 通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把对科举的批判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在作品中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明朝中叶, 实际上写的正是他生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反对科举轻视功名富贵的基本思想, 作品剖析了在科举制度毒害下, 各类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对当时的官僚制度, 人伦关系乃至整个社会风尚都做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小说最主要的成就是描写了封建社会中各种典型的知识分子, 抨击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麻醉与毒害, 讽刺了那些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学子。作者以反对科举为中心, 写尽了封建社会之种种丑恶, 从而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整个社会的黑暗。

一、题材的真实性

《儒林外史》在讽刺题材的选择上正体现了真实性这种精神。小说中许多人情世故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只是对这些题材进行概括总结, 然后典型化, 让读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通过感悟来体会作者的讽刺意图。如在写范进中举时, 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而发愁时, 突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 邻居从集市上找回范进, 知道喜讯后, 他高兴得发了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 才打醒了他, 治好了疯病。范进中举之前, 在家里倍备冷眼, 妻子对他呼西唤东, 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 骂他“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当梦想变成现实到来时, 反而不敢相信。当范进跑进家里, 看着家里面那实实在在的捷报时, 范进“看了一遍, 又念了一遍,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 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便发了疯。看起来夸张, 仔细想想就不会奇怪了, 范进用了三十四年才中的举人, 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下他岂能不疯。所以, 看起来很夸张的例子却具有很真实的效果。

二、细节的夸张性

作者善于对人物的细节进行夸张性的描写, 即把某种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 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最著名的例子是写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 因为他不会说话, 大家就胡猜, 有说是为两个人的, 有说是为两件事的, 有说是为两笔银子的, 有说是为两处田甘肃定西●王锦亮

地的, 纷纷不一, 他都摇头表示不是。还是赵氏懂得他的心思, 她“分开众人, 走上前道:‘爷, 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 不放心, 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他这才“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登时就没了气。”从而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对于悭吝财主的讽刺, 真是由表入里, 深入骨髓。此外像胡三公子买鸭子前先拔下耳挖子戳戳脯上的肉看肥不肥, 这种种典型细节的描写, 都夸大地突出了人物本质的某些方面。

三、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作家善于从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 从悲剧中发现喜剧。悲喜结合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如周进, 读了几十年, 连最低的功名也混不到, 感到绝望, 因而痛不欲生, 当中过举人的王惠来学堂避雨时, 更是低声下气地曲意逢迎, 而自己却是“一碟老茶叶, 一壶热水”。周进精神上一次次受到创伤, 受尽了轻蔑和侮辱, 以在参观贡院时, 见了号板痛哭, “一头撞在号板上, 直僵僵不省人事”。这些描写, 无不深入地揭示了他积压在内心的辛酸、屈辱和绝望之情, 这就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以悲喜结合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此外, 《儒林外史》还恰到好处地掌握讽刺的分寸, 除直接抨击科举制度外, “刻化伪妄之处尚多, 抨击司俗者屡见”。针对不同人物, 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讽刺, 并且能随着人物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进行讽刺。

综上所述, 作家应用了一系列讽刺手法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儒林人物。吴敬梓清醒认识到八股取士制度“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 它通过以喜剧形式表现的一些悲剧性人物, 这些人物除极少数极端恶劣之外, 大多还是老实本分的人, 他们在封建八股取士制度和当时丑恶腐朽世风的影响下, 思想被禁锢了, 道德被腐朽了, 成为言语迂腐、举止鄙陋、思想腐朽甚至道德丧失的喜剧人物, 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有让人喜爱及同情的一面。作家对他们的讽刺态度是既嬉笑怒骂, 又哀婉叹怜。这是本书最出色的讽刺手法, 即“笑中含泪”, 所以该书成为“于是说部中乃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作者吴敬梓在吸取以往讽刺文学精华的基础上, 以极其严肃的态度、老辣犀利的笔调、幽默含蓄的言辞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八股科举制度, 刻画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儒林形象, 深刻揭示出封建八股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

关键词:讽刺艺术,真实性,夸张性,喜剧性,悲剧性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9.

[2]黄清泉, 蒋松源, 谭帮和.明清小说的艺术世界[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2.

篇12:《儒林外史》道家思想辩

一、概述

许光庆在《<儒林外史>正面人物思想分析》这一篇文章中, 认为儒家和道家对吴敬梓思想及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文中所谓的“道家思想”是这样出来的:“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后世一些士大夫, 正是从儒家的这条“独善”之路, 找到了通往道家的思想之门, 在按照儒学出仕治国平天下而受到挫折的时候, 往往转向道家, 以道家的人生哲学作为补充, 寻求一种心灵的解脱。以庄绍光为例, 还认为“道”是指一批以杜少卿为代表的真名士对功名富贵更超脱的态度, 而王冕则是儒道合一的代表。

刘莉萍在《浅论道家思想对<儒林外史>的影响》一文中, 明确指出不论是从小说的主题创作上, 还是从小说的人物创作、表现方法上, 都可以明显地看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无处不在。文章从道家思想赋予杜少卿豪放的性格, 道家思想赋予虞育德淡定的性格, 道家思想赋予王冕沉稳的性格这三个方面论证道家思想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当然还有一些硕士论文也论及《儒林外史》中反映了道家思想。如论述《儒林外史》对《庄子》的承传与超越, 从《儒林外史》对《庄子》“贵真”思想的承传和对《庄子》思想的发展和超越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上述这些观点都显得很牵强。

二、原因分析

“在按照儒学出仕治国平天下而受到挫折的时候, 往往转向道家, 以道家的人生哲学作为补充, 寻求一种心灵的解脱。”文章在论述这一点时, 以《儒林外史》中庄绍光这个正面人物为代表进行分析。庄绍光应征辟, 结果辞爵还家, 小说第三十四回结语写道“朝廷有道, 修大礼以尊贤;儒者爱身, 遇高官而还不受”, 那么, 说明庄绍光辞去征辟的原因在于庄绍光是以儒家“内圣外王”思想自居的, 他认为既然国家无道, 不能“出则为王佐”, 那么就应该独善其身, 不与黑暗的统治者同流合污, 退而著书立说, 以完善自身。而且道家以自然超脱为标志, 但庄绍光这个人物并不是真正的超脱。如果他真超脱, 为什么他还以那忠君的思想去应朝廷的征辟?如果他真超脱, 就应该隐居山林, 为什么他还接受皇帝赐的玄武湖?还隐居玄武湖著书立说, 忧国忧民?在去应征辟之前, 他自己也说“我们与山林隐逸不同。既然奉旨召我, 君臣之礼是傲不得的。”可见, 他并没有转向道家, 那也不是真正的道家超脱、隐逸的思想, 只是儒家理想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时或者说邦无道时的一个无奈的选择。

说“以杜少卿为代表的真名士对功名富贵更超脱的态度”以及王冕最后不得已隐居山林, 反映了作者的道家思想,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也是没有道理的。笔者认为, 杜少卿、王冕都体现了作者的儒家思想, 他们为了独善其身, 保全自身, 不与朝廷同流合污, 所以被迫做出装病辞去朝廷的征辟、不辞而别, 隐居山林的选择。而不是道家思想的反映, 道家思想是个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思想, 道家思想的崇尚者主张自然、无为, 追求超脱、清静。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一套思想体系, 而不是在无奈之下的选择。

刘莉萍在《浅论道家思想对<儒林外史>的影响》一文中从道家思想赋予杜少卿豪放的性格, 道家思想赋予虞育德淡定的性格, 道家思想赋予王冕沉稳的性格这三个方面论证道家思想对《儒林外史》的影响。从性格方面判定作品反映了道家思想, 很明显, 说服力不够。笔者认为, 《儒林外史》中并没有反映作者的道家思想, 原因如下:

第一, 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说:“先生晚年亦好治经, 曰:‘此人生立命处也’。”考察作者的生平中只说他晚年好治经, 并没有体现作者具有道家思想的资料。程晋芳在《寄怀严东有》中说:“敏轩生近世, 而抱六代情。风雅慕建安, 斋栗怀昭明……”反映了作者对魏晋风度的仰慕和追求, 但也并不能说明作者在作品中体现了道家思想。况且魏晋风度与道家思想也并不能等同。

第二, 《儒林外史》这部书中并没有反映作者具有道家思想, 只有两处表现了作者崇尚隐逸的思想。一处是王冕说:“不见那段干木、泄柳的故事么?我是不愿去的。”一处是杜少卿道:“这人大是不同, 不但无学博气, 尤其无进士气。他襟怀冲淡, 上而伯夷、柳下惠, 陶靖节一流人物。”段干木、泄柳、伯夷、柳下惠、陶靖节, 他们都是不愿同当时统治者合作的人, 体现了作者崇尚隐逸的思想, 但并不等同于作者具有道家思想。

文中除了王冕外, 其他人没有一个是真正隐居山林的。只有王冕算得上是真正的隐逸, 但他的隐居行为是被逼出来的, 因为天下无道而走上了这条道路, 从根本上说, 仍然是儒家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时的无奈选择, 是对这个社会感到失望的表现, 归根到底, 还是属于儒家思想。张岱年先生说过“道学是隐士之学”, 道家思想的作用是让人摆脱以功名富贵为代表的外在物质的羁绊。作品中的人物并没有隐逸, 他们都没有真正摆脱以功名富贵为代表的外在物质的羁绊。他们, 包括王冕、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等和真正的隐逸有本质的区别。“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这些理想人物完全是根据天下有没有“道”来确定出仕或入仕的, 而讲究出处之道是正统儒家最基本的政治伦理原则, 既然国家无道, 他们还是要为国家做点事情, 于是他们提倡建立泰伯祠, 用古礼古乐致祭, 以助政教, 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儒家思想。萧云仙更是作者儒家礼、乐、兵、农思想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中华书局, 2009.

[2]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上一篇:建筑专业暑期社会实践总结下一篇:初中作文《以微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