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024-07-28

浅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精选12篇)

篇1:浅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瓮安五中:敖灿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方位角”时,我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体验各种方位角的大小和方向。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把全班同学分成红、蓝两队,分别坐于教室两边,在教室中间画上十字形(交叉点为原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出方向。然后由红、蓝两队分别派代表向对方提问并指定对方某一人作答,作答人要站到与所提问题相对应的位置上才能得分。如:红方要求蓝方的张三表示出“北偏东450、距离原点100厘米”的位置,则张三就应站到表示该点的位置上。如此轮流提问,大家一齐评判,累计得分,决定双方的胜负。

一、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做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然后再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教师也可利用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图案设计”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以下问题:(1)我喜欢的数学图形(2)收集一些公司或企业的标志图案(3)为我们班设计班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上课前我先把每个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学中再进行分类展示。这样做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

篇2:浅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感于杜郎口中学体验式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主动参入学习的研究、问题的探讨全过程,教师如何根据新大纲策划课堂教学,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的平台呢?杜郎口中学“体验式’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理论修养,更新观念,让新的理念真正起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杜郎口中学不大,可新的观念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办公楼的标语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两栋教学楼的标语是《自主·自信》、《探索·创新》,校门口的宣专栏目的内容是《课堂教学十大转轨 》、《课堂教学十大关系》、《成功课堂十大要素》、《自主教学十大能力》、《备堂十大要素》、《十大素质》等等这些抬头便是指导性标语,醒目的新理念的内容边沟见了乡村中学校园文化,最终内化为老师的教学思想内涵,休正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方针,让教师通过这些耳熟能译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这些教育方针积蓄力量,走向成功的彼岸!

教师、教学一体化,每位教师都按“体验式”模式课型上课,各门学科虽教学内容不同,但方式大致相同,因而老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每位老师都随时将教学的感悟提供给大家分享,因而通过教学实践对理论的认识更深,更透彻,最终形成立体网络,构建了体现新理念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完整体系。为持续发展提供更可靠的理论基础。

第二,只有课前下苦工,课堂合作才能见成效。

如果仅利用课堂40分钟来完善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形成个性化风格,来应对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那是难以办到的。必须指导学生课外如何下功夫。杜郎口中学“体验式”是课堂内外有机相结合新教学模式,它借用了课谈教学平台,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将目标问题化,将问题分别交给各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在课前研究、探讨。最终带着思考后的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各组呈现组员们感悟理解的知识,并提出本组成员在运用中遇到新的问题。通过学习其他小组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通过课堂教学使知识更系统化。运用更灵活,变通后内化能力从而得到提升。当然,让学生能演好角色,当好演员,老师的策划更富有挑战性,每组课前探讨什么内容?如何呈现?将知识在哪些方便拓展、延伸?怎样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怎样及时捕捉学生的灵感,智慧的火花?怎样让学生的经验成果化?怎样让学生以少的题量迅速达到“质”的飞跃?。。教师思考的范围,备课的内容更广、更深。不备学生,不去利用,挖掘学生资源,是不可能实现兵带兵,兵强兵;让教学焕发青春的活力与魅力的!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走廊,楼梯间到处可见师生展示的各种形式的成果,有图示,表格,画,论文等等。及时总结提升,体现自我的价值。学会抬头看到的不是昂扬斗志,振奋精神的警示语,就是想要解答的凝难问题方法、和重要的经验规律规律,这种学习气氛无法让学生松懈下来,去忙一些无聊的事,而是去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为自己的成长,为他人的进步去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停止就是退步,一个小规模的乡城中学充满的生机与活力。

杜朗口中学的以全新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课堂?课堂不仅是老师传道,解惑之地,更应是学生展示自我,走向自我的舞台,并为学生的课后活动指明方向,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探讨新的解决方案,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树立自信。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只有坚持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才能转换成内在的素养。

素质教育也可说是养成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并且多年来始终如一,终见成效。老师要让学生当好演员,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要组合成一支优秀的团队,让学生在这支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团队中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使团队充满了活力,这样才能持久就不会乏味,当教育教学成为了一门创新的艺术,年轻人的心活跃起来,就像春天充满蓬勃的生机。

因受教育的平台,使孩子们养成了渴望发展自我,乐于团队合作,懂得为人办事的方法,分辨是非善恶。懂得知识、能力是自我发展的基石,这样的孩子习惯会坏吗?久而久之内化为自我素养,走向社会的大舞台。服务于社会时,他们会知道自己的路该怎样走,精彩的人生该怎样实现,当这样一批批年轻人充满活力的队伍,注入社会建设中来,时代才能进步、发展。杜郎口中学通过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让杜郎口中学起死回生,也成为全国各地教育同仁的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些乡村城镇教师也在教育战线上更好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始终如一便是结果,杜郎口中学“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学会做学习生活的主人,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窗口。

篇3:浅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人是学生, 那么,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

谈中我尝试了课前三课堂学习的主人呢?分钟演讲的做法在语文课堂教学:

从真让学生根据教材每课的内容, 确定演课正讲主题, 自选演讲的内容, 创新演讲的前成文形式。这样一来, 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演为刘/准备中, 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性、自由讲学士度, 成了演讲的主人。课上演讲时, 我入习英让学生针对演讲者的姿态、声音、形式手的以及演讲的效果, 给出自己的公正评, 让主人人价。, 并根据表现演讲者演讲, 给出得完毕后, 分有。从评价到权抽取点评学得分, 都由学生自己做主, 学生评价的生认真而公正, 课前三分钟演讲取得了

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使学生在预习课文方面有了方向性

因为有演讲内容, 因此学生在课下预习时, 必须使学生除了学会字、词外, 还要考虑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因此使预习比以前更细致、更深刻。

二、指导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必然会使学生产生许多疑问。从而促使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去查阅一些资料。以便于解答疑问, 写出一份合格的演讲稿, 从而指导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该阅读哪些书, 记录哪些知识, 有了依据, 克服了盲目性。

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由于学生阅读的知识较多, 获取的相关资料也很多, 但演讲时间有限制, 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促使学生去认真斟酌资料, 合理取舍。做到短小精悍, 这样锻炼了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 从而使演讲稿内容丰富, 又精辟短小, 天衣无缝, 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完成演讲稿后, 在上课时脱稿上讲台演讲, 要求达到通顺连贯、停顿恰当、感情充沛。从而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有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这样坚持下去, 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五、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

现代社会, 人与人的交流日益密切, 在这过程中不但要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 抓住主要内容, 而三分钟演讲则着重侧重于这两个重要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演讲完之后, 其余的学生要求对演讲的同学进行评议, 包括演讲水平及内容, 并针对内容做一些必要的补充,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能力。

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有许多内容过于简略, 对学生理解课文起了一定的障碍, 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 对水城威尼斯的介绍很少, 针对这方面内容, 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演讲, 使学生对水城威尼斯有了感情的认识, 更好地理解了小艇的作用, 以及和威尼斯的重要联系。再如《伟大的友谊》一课, 对《资本论》的介绍很少, 而《资本论》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箸作, 集中反映了他们的共产主义思想, 因此在课前三分钟演讲这方面的内容, 对学生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志同道合的伟大友谊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因此三分钟演讲是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 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条件, 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 《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分钟演讲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沃土。如《蝙蝠与雷达》一课, 课前演讲仿生学方面的知识, 并结合课文内容, 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从而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展

体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补充一般是由教师讲述, 这难免单调与重复, 而三分钟演讲把这个权利还给了学生,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群策群力, 团结协作,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 课堂气氛活跃。

九、便于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分钟演讲加入了学生的体会, 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从而使教师在讲课时针对学生认识不深刻的地方重点突出, 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十、便于教师导课

导言是讲好一节课的开端, 导言的好坏往往会决定一节课的优劣, 而结合三分钟演讲导入新课, 则可使导入自然, 有的放矢, 从而为一节课的好坏打下基础。

篇4:浅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体验 发展 享受美 主人

中国分类号:G613.15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以生活内容为课程资源,以生活情境为课程的实施方式,要求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要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体,而非简单的“认知体”。因此,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先入为主”的原则,让儿童真正成长为“生活”的主人。教学时,要给学生一片广阔的生活天地,让学生在“学”中放飞理想,在学中自由翱翔,在学中自主发展。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让孩子们的思维在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上飞扬。

一、以“研”激活课堂,让学生有创意地生活

新课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元化,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这一切都在于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小组学习法,组织学生研讨与交流,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交流型”“开放型”的课堂中来,充分应用“差异教学法”,积极消除差异性对课堂教学的不利影响,让课堂形成互动关系、互助關系、合作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利用生活实例,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以“演”激活课堂,让学生有个性地生活

过去上课以“灌输”为主,把学生当成“木偶”,当成“教”的对象。叶澜教授强调“只有关注学生潜在性,才会去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这就需要一种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气氛,需要给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人生的直接生长提供发展的“空气”、“阳光”和“水”,需要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过程称为一个寓有生命的个性化的过程。

教学中,让学生上台绘声绘色地表演,通过“我能行”“露一手”等平台,既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和胆量,又让学生“身临其境”,融入到“演一演”的舞台。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学习的单调、枯燥、被动等现象发生,突出了个性张扬。如教学《正确的姿势》一课,我放手让学生当一当“小导演”、“小演员”,让学生自己选一个“坐、立、走”的生活场景,自编自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创能力,使其展示个性,发展个性。

三、以“玩”激活课堂,让学生有体验地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游戏在教学中所采用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把生活嫁给游戏性的活动,使其完美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生活,使其完美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生活,领悟道理。例如,我在教学《我们生活在一起》一课时,从学生喜欢游戏入手。如老鹰抓小鸡、跳皮筋、跳长绳、老狼几点了、攻城等活动,诱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游戏,使学生得到亲历游戏全过程的真切体验,使学生明白,即使是游戏,参与者也要遵守规则,付出努力。从而达到在“玩”中学,“玩”中悟,“玩”中体验生活情趣的教学目的。

四、以“练”激活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学生的知识,直接经验,来源于生活这个宝贵资源。课堂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尊重学生生活,发挥“童心”,“童趣”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练”,在练中实践,在练中习得,在练中发展。大量的练能在学生心中充满想象的激情,蓄积创造的欲望。于是,智慧的火花在固守本色的作用下,就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出色。如教学《我的小手》一课时,我让学生练习做“手指操”创作手影动作,课堂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达到了全身心投入的境界。训练时,学生练得专注,经常有创新的动作。这期间,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着成功的体验,分享着成功的快乐。此时,课堂不仅是充满生机的求知课堂,而且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乐园。从此,“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

五、以“美”激活课堂,让学生享受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一特点,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让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幸福人生。期间,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味美,传承美、实践美、弘扬美,从而感染、熏陶、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和审美习惯。于是,教学中首先在欣赏“自然美”中热爱生活。其次,在感受“社会美”中学会生活。第三,在“鉴赏美”中享受生活。如在学习《让校园更美好》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两组画面,一组是在校园里有人乱扔垃圾、打闹、乱刻画等现象;一组是值日生做清洁,同学互相问好、诚信服务的行为。让学生观察后说出哪种行为是美的,为什么?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美与丑的差异,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引导学生去辨别真伪,分析美与丑,完成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让学生感受、领略到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大家要积极、乐观地学习、生活,要自觉创造社会生活中一切的美。

综上而言: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与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这是课堂教学的责任。因此,在我的课堂中增加了许多“允许”。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大声发笑,允许学生间争论,允许学生寻找合作伙伴等等。学生的思维在“允许”中发散,课堂在“允许”中飞扬,在一切“允许”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1、魏书生著的《学生实用学习法》,38———58页。

2、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篇5: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点滴见解:

[b]

一、培养预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b]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抓好预习,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每组课文都有“导读”、“预习”或“阅读提示”。为了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我在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时,采用课内指导的方法,在预习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能认真地预习新课。对他们的表现,我及时表扬鼓励。这么一来,学生预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外也能主动地预习好新课,自学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b]

二、建立和谐关系,创设学习氛围。[/b]

教学时,应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以学生的身份与学生共学。多放手,少控制;多鼓励、少批评。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习,课堂上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的?在小组进行讨论时,我轮流到中间充当每个小组的成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我惊喜地发现:大多学生都能从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入手,展开议论。班上的后进生也都开“金口”了。这样,同学们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强了,思维也活跃了,那节课确实上得蛮成功的!

[b]

三、精心设计教法,学生学得轻松。[/b]

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还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如教学《林海》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时,我相机在黑板上画“云横秦岭”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想象秦岭高大、险峻的样子,再画出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与之对比,温柔的特点跃然呈现脑海中,形象地感知大兴安岭“温柔”这一显著特点。这样,变难学为易学,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大家都“跃跃欲试”,纷纷动手操作,把两幅简图画在笔记本上,自己比较、领悟。课堂上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b]

四、鼓励学生质疑,肯定独特见解。[/b]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教学上还应鼓励学生质疑,并且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独特见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时发出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到邱少云自己呢?”再如,《鸟的天堂》一文,学生提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鸟的天堂现在到底又怎么样呢?”对古诗《泊船瓜洲》,学生提出“为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不用„过、满、到、临、吹‟等字呢?”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不管他们提得中不中肯,我都很高兴,肯定他们善于钻研,深思乐问,富有创新的精神。同时,我也很乐意当他们的导师,为他们释疑解难。

[b]

五、教给学习的方法,及时给予赞赏。[/b]

由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不同,因而学习方法也各有各的特点,教师不能搞“一刀切”,应该教给学生学法,鼓励其用自己喜欢的学法学习。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对于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用什么方法都行:反复朗读体会可以;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可以;同桌合作讨论也可以……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有了这样的宽松,学生学习就变得主动、活泼了。由于发挥了特长,因而学习效果较好。

不但如此,课堂上,我采用多种表扬方法:或用赞许的口吻:“你的想法真棒!”“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老师相信你能行的!”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摸摸小脑袋,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

篇6: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姓名:黎应秀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和忽略导致了教学活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 兴趣 主动 学习探索.参与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是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教与学,师与生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偏差。学生的头脑被看作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仓库”。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和忽略导致了教学活动的种种弊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这就是说,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谈不上主体的发展。而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授人以鱼,饱餐一顿,授人以渔,却可受用一生。”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索,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兴趣的驱动给学生以学习的原动力,促使他们爱学习,从而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没有兴趣,学生对知识感到 索然无味,不可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冷冉在《谈情知教学》一文中讲得十分清楚:“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有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有真切的情绪感受,受到‘美’的陶冶。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有没有学习兴趣,是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习的根本前提,”兴趣是少年儿童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少年儿童主动探索知识面的心理基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去点燃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如在新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当中,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可讲每一个学生都喜爱的动画《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正走得口干,路过一片瓜地,八戒迫不及待地想跑去摘西瓜吃。唐僧说:“想吃瓜可以,我得考考你们。”“你说!你说!”徒弟们七嘴八舌答道,“那摘8个瓜,我们4个人平均每人吃几个?”唐僧问。“2个”徒儿们答道。“那摘4个,平均每人吃几个?”“1个”徒儿美滋滋地答道。心想,这下有西瓜吃了。“现在只摘两个瓜,平均每人吃多少个?”“半个,半个”“半个”用数字如何表示?这下,徒弟们都傻眼了。是呀!“半个”用数字如何表示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别急,上了今天这堂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时,同学们都迫切地想知道答案,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数学课堂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性活动,而且是情感活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倾注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师生之间情意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状态下,投入教学活动,并在学习和创造过程中体验到充分的快感和乐趣,也因此热爱自己的老师,迷恋老师所授的课程。

二、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教学进行得是否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信息在师生间交流与反馈是否顺畅、及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一改过去那种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多给学生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要使全体学生都乐于参与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地思考、探索与实践的空间。

1.让学生多说,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地运用知识,有些教师急于求成,教给学生解题的窍门、绝招,结果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熟练地灵活运用知识。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我们教师讲完新授知识后,尤其是难懂的应用题,应让学生多说解题思路,先个别说,再同组说,人人说,多给学生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一方面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在发言中思维得到训练,并逐步提高解题说理能力。学生有了说的机会,必然会注意听,认真想,主体主动参与使教学活动亲切、和谐、轻松、自然。

2.让学生多动手。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有助于枯燥的概念、算理等知识的理解,教师一定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如低年级的进位加退位减,倍数关系的理解,都可借助小棒的操作,几何图形的认识,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的认识等许多知识都应该让学生亲自用实物操作并从中获取新知。例如,讲圆柱的认识时,学生可以用自带的工具,圆柱形的药瓶、饮料灌等,把可代表圆柱体侧面积的商标纸取下并剪开会得到什么图形,它的长与宽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兴趣很高,不但顺利地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了什么图形,还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能得到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学生在动中求知,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教给了学生一种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这样的学习活泼、轻松,学生很乐于接受。

3.让学生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脉博,把学生吸引到参与问疑解题过程中,并使学生在参与思考过程中,学生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锻炼思维、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例如,在学完倒数后,让学生讨论,任何数都有倒数吗?学生立刻展开激烈的讨论,都用所学知识证明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动脑筋,遇事总爱问个为什么?做题总能有根据,教学中提出问题的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与讨论时间,问题讨论出结果这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4.多给练习时间。练习是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发展、深化的重要手段。对于每节课,应使每位学生都有练习机会,习题设计要有层次,除全班学生必做的基本题外,还要出一些适合优等生的选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提高,还可设置手势题,这样的题反馈及时,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练习题型要多样,难易要适度、重点突出,学生通过十多分钟的练习,应能掌握本课所学重点为宜。

三、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让学生从“学会”变“爱学”“会学”让教师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成为互相交流的参与者,在学生尝试学习初期,教师的指点应详细一些,明确一些,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后,再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学习。看书质疑,让学生掌握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每堂课讲完,应留给学生一定看书时间,并给学生提供质疑解疑的机会,教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进行有意识的学法引导,日积月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逐步形成。

篇7:浅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兴义市丰都街道办事处龙塘小学 王克成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真正发挥导的作用,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记,变机械训练为积极实践呢?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开发者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教书匠”转向研究者,促进以学生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健康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共同参与的双边教学活动中进行充分的情感及信息交流,这样才能使教者得心应手,使学者胜任愉快,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常用

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时,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学习的材料感兴趣。因此,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是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动力。从激发兴趣,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着手,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自主参与的潜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的看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会更足。例如,我在上《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石拱桥,由学生怎么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石拱桥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营造了氛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就更强了。此外,在教学的外在形式上,可运用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还可通过开设语文鉴赏课、举办知识竞赛活动、编排课本剧等形式,丰富自主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自主的兴趣。

四、创设富有感情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心灵碰撞中发展语文能力

有人说过:“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 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凭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我们要创设一个感性的课堂环境,引领学生以情悟情。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传情载道的媒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对优化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

活动是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活动对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对学习潜质的培养,而且语文教学最具活动潜质,课内课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使学生活动起来,使语文灵动起来。在教学中可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我就是我”自我介绍会,“谈人生”诗歌朗诵会,“开卷是否有益”辩论会等一系列综合活动课。这些语文活动课既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陶冶了文学素养,丰富了业余生活,又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篇8: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科学地创设生物教学情境

生物学习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生物知识和情感氛围的学习活动, 它有着承上启下、桥梁过渡作用。良好的学习情境,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学生思维。创设生物教学情境, 可以通过观看录相、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图表、观察实验、质疑甚至某个小故事或谜语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适时、含蓄地提出有趣、诱人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 抓住契机, 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学生思维, 启迪学生的灵感。这样用问题把学生组织调动起来, 用问题来组织教学, 用问题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 欲罢不能, 欲说还休。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节课的教学中, 我在讲完了发酵的原理之后, 就创设了一个学生分组实验、质疑、释疑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利用老师给他们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实验。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 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二、加强实验教学, 丰富实验教学的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在培养学习动机中的作用,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 把挂图、标本与活体实物结合起来, 将学生实验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采取边实验边讲的教学方法, 尽量使学习变得直观、形象、轻松。如膝跳反射实验, 这些实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中, 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老师只指导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自主探究, 不拘形式。其次,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如讲“昆虫的呼吸”时, 设计了蝗虫头部浸入水中却淹不死的实验。实验前, 让学生亲自到野外捕捉蝗虫,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教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实验时, 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器材、做实验, 当学生用放大镜在蝗虫的胸腹部找到了呼吸器官时, 自己就找到了答案, 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会使他们被学习的强大动力所吸引。

三、巧妙设问, 启发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 启迪学生思维, 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 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 曾风趣的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智者问的巧, 愚者问的笨。”可见, 在教学中, 问很重要, 还要问的巧妙。至于设问的内容, 我觉的应做到两点:一是问题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二是问题的答案不能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记忆中直接获取, 而是存在于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的联系之中, 通过学生的一番思索, 才能找到答案。如在学完有关植物“烧苗”现象的知识后, 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二个问题: (1) 每次施肥第二天为什么马上要浇水? (2) 从根毛吸水的角度分析, 为什么植物在盐碱地上长不好?在学完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后, 要求同学回答:在生产中, 为什么要提倡合理密植?通过多种形式的提问, 使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 从而学得主动, 掌握得牢固。至于设问的时间, 一般用在研究某个知识点的开首, 或一节课的开头, 有时也用在一堂课的结尾处。设问用的巧妙, 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使学生直入佳境。例如, 讲述生态平衡时, 可先设问:为什么古代武松打虎成为英雄, 而现在打虎将受到法律制裁?这样设问一下就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 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当然, 除了设问, 还有个别提问, 集体发问和书面式发问;同时, 还需注意问时语言的科学性, 针对性和启发性;控制发问的频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比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等, 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 摸不着,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 在讲授消化道的物理消化———蠕动的生理作用时, 过去我用“讲述+板画”的形式讲授, 以语言讲述为主, 板画为辅, 虽然也能强调重点, 但缺陷是既不真实, 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现代化电教媒体———教学录像片演示这一生理过程, 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出来的镜头, 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消化道蠕动的动态过程, 使其具体形象,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演示录像过程中, 我还通过暂停放映, 教师解释, 或边放边解释的方法, 把两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 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 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 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当过一段时间测验这一内容时, 全班所有学生都准确地掌握了这一知识。这就启示我们:电教媒体的生动、直观, 接近于现实;合理使用, 则使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中的途径增多了, 记忆加深了;若再与讲解结合, 其形象化、趣味化与化难为易的效果, 是单纯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

篇9:浅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让动脑思考贯穿于课堂,在动脑中获得主动权

1.给动脑思考创设一个好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使学生产生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的吸收知识的。因此,課堂教学一开始我就想方设法去吊动学生的胃口。如在讲授“生长素发现”时,我在屏幕上投影一棵向日葵的图片后问“引起向日葵花盘转动的外因是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是太阳”,我继续问:“那么引起向日葵向光生长的内因又是什么呢?”学生一齐陷入沉思,并急切的想知道答案,因此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由于选择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吻合的导入,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处于高昂的状态。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愿望。

2.给学生的动脑思考留以足够的时空

科学的思维过程需要经历“知疑—思考—释疑”三个阶段。因此教师将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切忌自问自答。如在“种群的增长规律”一节的教学时,学习了种群增长的两种变化曲线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控制官湖镇老鼠的数量?”我不急着把答案全盘托出,把时间留给学生,还给他们思考的主动权,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他们提出的方法措施多种多样,如:处理好生活垃圾,吃剩的饭菜不要随便倒掉,保管好粮食,饲养老鼠的天敌—猫,投放老鼠药等等。尽管这些措施中有的不尽合理,但它毕竟是学生主体参与、认真思考的成果。因此对于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出,留下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体验。有时甚至要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形成思维的障碍,然后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主动思考,交流撞击,实现认知结构的升迁。所以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生命活力的和谐共振,课堂的节拍随学生的活动起伏,实现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动起来。

3.给受阻的动脑思考加以合理的引导

设计了问题的情境,留下思考的时空,但学生的思考中有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引导,思考有可能会就此中断,因此学生在思考中还要给以合理的引导。例如:在学习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某对夫妇男性多指患者,女性正常,却生下一个先天聋哑的男孩,请你预计他们再生一个仍然有病孩子的可能性有多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这时老师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就处于僵持状态,因此老师这时要加以引导提问,于是我将这一问题逐步分解成如下问题:

(1)多指、先天聋哑的遗传方式分别是什么?

(2)先天聋哑男孩的基因型是什么?

(3)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什么?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精心策划下,思考步步深入进行,最后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

4.给学生的动脑思考要给以及时恰当的评价

成就感是学生进行持续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有层次和梯度,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问题,都会思考,都能思考,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

二、让课堂充满“探究”,在探究中获得主动权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

如鉴定还原性糖实验是高中生物的课本所安排的第一个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与技巧的培养、思维的锻炼都非常有意义。我通过增加对照实验使本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一组为麦芽糖,一组为淀粉,一组为苹果组织液,同时进行操作实验。学生最初并不知道结果,结果是学生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一步步得出来的,并且设计严密,过程和结果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显然这样的设计与探究更加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与科学思维的养成。鲜明的对比结果,更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让学生动嘴议一议,在合作讨论中探究

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最佳入口和突破口,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学生在认识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个现象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当有的学生公布自己的解释时,其它学生就有机会对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错误,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于是每一位学生都需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展开讨论,讨论中往往会引发新的问题,导致进一步的求证活动和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此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全班同学这间都需要进行合作探究 。如:“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由于取材、操作等 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分离失败,没有得到四条明显的色素带。于是我就因势利导的问“怎样才能保证实验一次成功呢?哪些因素会影响实验的成功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这时我便投出一系列和实验成功有关的问题。

(1)色素提取的原理是什么?能否用水或者是酒精来代替丙酮?

(2)在选材上如果选老叶或者黄化叶对实验的结果有何影响?

(3)在色素分离时哪些操作来保证混合色素从同一起点进行扩散?

(4)层析液易挥发,操作中如何防止?

然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其它同学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对着全班同学解答那些问题。小组代表讲解后,同组可以补充,其他组同学可以质疑,而该组的任何一个同学都有解答的义务。经过这样的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很难忘记的。

3.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在探究中升华

如学完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后,提出了问匙:“一个人被困在孤岛上,那里只有一只鸡和一袋米,请你帮他设计一个能维持时间最长的一种食用方法。”有的说先吃鸡再吃米,有的说先吃米再吃鸡,有的说用米喂鸡,人再吃鸡蛋,最后再吃鸡等等。这时教室里一片沸腾,学生们的思维达到了高潮,学生自主探究得到了延伸,所学的知识也得到升华。

篇10: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只是我们的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及本校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出类型,拟定出教学方法,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下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转变思想,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目前,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往往由于教师的习惯,仍然不自觉地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在根本上没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适应。因此,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另外,我们应该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还注意以人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学生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等多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这两个阶段:

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分组,这正是我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的一种体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搜集、加工、整理材料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地位最集中的体现。这一过程虽然是在课下进行的,但却是最有价值的。正如有的老师在课后点评时所说:“这节课真正的价值在课外。”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间有效的沟通。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学生除了掌握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在课堂上学生仍然继续扮演着主人的角色。各小组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时都是由学生自己做主持,自己进行讲解。在整个汇报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配合默契,能高效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都得到了培养和熏陶。

二、在师生交流中尽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接受知识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每一课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生活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课堂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我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我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课文中的链接,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从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篇11:浅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人

作者:姜敏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3年第08期

《函数的零点》是《函数与方程》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在相对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新内容,它承接了前面的函数知识,同时也是学习后面“二分法”的基础,是函数与方程关系的重要体现.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我在备课、上课等环节上做了一些文章,通过教学实践,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收获.一、情景引入上做文章

在《函数的零点》的导入设计中,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函数的相关知识基础,但导入仍不能起点太高.所以,我在导入时先让学生画下列函数图像:(1)f(x)=-2x+3;(2)g(x)=x2-4x-5;(3)h(x)=2x.在学生顺利完成这几个常见的基本函数图像后,又出示一组问题:解下列方程:(1)-2x+3=0;(2)x2-4x-5=0;(3)2x=0.对于第三个方程,部分学生感到无处下手,但又发现其与刚才的图像有点关联,这样很快发现它的结果应该是无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上述函数与对应方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函数的零点的概念,并很好地借助上面的两组题目从两个方面给出零点的解释.二、在设问上做文章

本节课几个关键设问的地方分别是:

1.在零点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完成了画函数图像、解方程之后,问学生:这两组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学生很清楚一个是从形上表达,一个是从数上表达,感受了数形结合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我也启发学生,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同对应方程的解之间的统一,一方面为零点概念的理解打下伏笔,也为后面学习函数与方程做好准备.2.为了能让学生顺利理解和接受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观察下面函数f(x)的图像:

篇12:浅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一天我上数学课,教学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发给各个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课上的比较顺利,按照我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嘀嘀咕咕,拿着角在课桌上摆来摆去。我有点生气,怎么做小动作了?走过去一瞧,呵,这几个小家伙竟然用角摆了一架挺漂亮的飞机。我看着这架像模像样的飞机,想了一会儿: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比较合理呢?做小动作的孩子早已坐的端端正正,用忐忑不安的眼神看着我。看着这种眼神我心里涌出一股说不清的滋味,孩子有听老师讲课的权利,也有不听老师讲课的权利,孩子们不喜欢听课,说明了我教学的失败,接受目光审视的应该是我而不是孩子们。于是,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小朋友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拼得好吗?”“好!”那几个做小动作的小家伙脸上的神情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你们想拼吗?”“想!”声音特别的响亮。“现在请大家当回设计师,每组拼一幅图,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好,行不行?”孩子们一听说当设计师,各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在设计之前,各组要先做两件事,讨论一下:1、你们这组准备拼什么?2、分工一下,各人做什么?”立刻,教室里像开了锅,各组讨论的热火朝天,渐渐的,声音小了,大家专心致志地拼起图来。

几分钟后,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杰作:有的小组拼的是蓝天下小鸟飞翔;有的小组拼的是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有的小组拼的是草地上小鸡捉虫子;有的小组拼的是田埂上花儿朵朵;有的小组拼的是操场上小朋友在做游戏;还有的小组拼的是大海上轮船在航行……孩子们的想象的多么奇妙,多么富有创意啊!看着这些意想不到的作品,我非常激动,孩子们也玩的特别开心,课后,我让学生谈谈今天是怎样与人合作的,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地感受等等。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反思这堂课,我觉得这样处理是比较合理、成功的。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新课改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我坚信:新课改,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会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上一篇:上海位育中学下一篇:高新区政府采购答疑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