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思考

2024-07-19

浅谈对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思考(精选8篇)

篇1:浅谈对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思考

浅谈对精准扶贫的认识

FENG 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和完善精准识别机制,针对新一轮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户主要致贫原因,因户因人施策,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扶贫工作从未间断,而且投入力度都是有增无减,持续的扶贫攻坚使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大水漫灌的扶贫不能彻底解决现有的贫困问题,扶贫仍留有死角,唯有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方可挖穷根、治穷病。

一、要以思想观念教育为先促进贫困户观念转变 现在农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还很少,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初中毕业或中途辍学。即使有少数的“两后生”也因多种原因不能继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普通的劳动力,甚至成为剩余劳动力。而村里的成年人尤其是妇女读过书的更是少之又少,上过初中的已经是高文化水平了,多数是小学毕业或者只读过小学一二年级,五十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与半文盲居多。很多具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因为没有文化而只能

2决基本生活需求才能脱贫。一方面,对于纳入建档立卡范畴的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通过政府“兜底”的办法,由民政部门按照序时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按期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对于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人口的增收脱贫必须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带动、组织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等途径和措施,确保实现脱贫目标。通过对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汇总和全面剖析,大体可以归纳为因病、因学、因残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动力等因素,全面把握和正确分析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主要致贫原因,才能做到因户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和“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四、要以产业开发建设为重提高贫困户人均纯收入 通过进村入户、建档立卡,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通过贫困家庭档案,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通过科学规划,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并将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等向重点村集中投入,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包扶人帮助,村委会支持,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此外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通过“协会+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与“四个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种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五、要以精确管理为帮扶工作提供保障

精准管理,就是要建立完善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信息档案台账,强化精准扶贫监测,及时跟踪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情况,确保帮扶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证明,无论是开展精准识别,还是实施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都离不开一支精干高效的扶贫干部队伍。县、乡两级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工作的承担者,要重视和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调齐配强扶贫部门领导班子,充实扶贫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大扶贫政策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事有人干、有人干事,为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实施精准扶贫要完善各类管理机制

在对农村低收入扶贫户进行分类和全面摸清主要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完善各类管理机制,因户因人施策,强化责任落实和推进,确保脱贫奔小康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一)必须完善帮扶对象动态识别管理机制。在农村低收入户建档立卡二次确认的基础上,坚持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和实行动态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

篇2:浅谈对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思考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就扶贫开发提出的新战略。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这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做好我省扶贫工作,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

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扶贫开发提出的一项新战略。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集中力量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变贫困农村落后面貌,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让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这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与背景

何谓精准扶贫?精,就是精确;准,就是对准、瞄准。精准扶贫,就是精确对准扶贫。其主要内容是: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是手段,扶贫是主体;精准是途径,扶贫是目的。精准扶贫也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和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一种扶贫方式。对贫困农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谁贫困程度深扶持谁的力度就大。

“十二五”以来,我省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工作落实,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改变。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扶贫开发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些地方贫困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对谁是贫困农户、贫困原因是什么、怎样帮扶、帮扶效果如何等问题不清楚、不明确,不少扶贫项目是“漫灌”,不是“滴灌”,是“扶农”,不是“扶贫”。检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一个办法,就是看是否瞄准真正的扶贫对象,对他们实施的帮扶措施奏效不奏效,是不是按照时间节点脱贫。

二、实施精准扶贫的紧迫性

扶贫开发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一项艰巨任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一系列新战略、新思想和新要求,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对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提出“四个切实”的具体要求。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准发力,确保他们如期摆脱贫困,这是一项时不我待的工作。如果不把它做真做好做出实效,就会影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进程,拖全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后腿。

近些年,云州扶贫开发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区域、经济等方面原因,我们面临减贫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4年底,全省还有360个贫困村、54.6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0.2%。加上大部分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在中部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干旱地区、北部火山岩地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发展后劲不足、脱贫难度较大。要按时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扶贫攻坚,两年巩固完善”的“十三五”扶贫开发行动计划,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不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瞄准扶贫对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那么就无法确保扶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贫困地区群众就不能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三、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1.精准识别。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的要求,在原来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对这项工作“回头看”,进一步摸清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通过申请、评议、审核、公示、公告等合规、有效的程序,识别出贫困农户,找准真正的扶贫对象,并把相关信息录入电脑,按照贫困原因、贫困程度、年龄与文化结构等进行分类排队,找出症结所在,找准“靶向位置”,建立工作台账,搞清楚“扶谁”,弄明白“帮什么人”。

2.精准帮扶。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制定帮扶措施,选定帮扶项目,逐项逐个抓落实。一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改造危房、改厕改圈、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电话、通互联网、通广播电视等。二是发展产业。通过“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能人带动等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业,提高现金收入水平,加快脱贫致富。三是实施“雨露计划”。招收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中职班”、“引导班”等各种劳务输出学历班和培训班学习,组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参加各种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当家理财能力。四是助学助医。对因学、因病致贫的农户,除了帮助他们落实好政府各种政策性补贴外,还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给予支助和救助,确保他们如期脱贫又不返贫。五是社会保障。做好贫困户与农村低保的有效衔接,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残疾人优先扶持其发展产业。六是转变思想观念。教育引导贫困农户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扬苦干实干精神,用自己的双手、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

3.精准管理。一是制定规划。重点制定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并逐项抓落实。二是用好资金。中央、省、市县各种扶贫资金要着力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和贫困户产业发展、居住环境改善、素质能力提升等。三是有人做事。市县党政一把手对扶贫工作负总责,各级主管部门对扶贫开发组织实施和监督指导,乡镇设立扶贫专干,选派第一书记履行对贫困村、贫困户精准扶贫的职责,与班子成员一道带领村民完成脱贫解困各项任务。四是因户施策。分析掌握各贫困户致贫原因,帮助他们找准脱贫门路,落实帮扶措施、帮扶项目资金,做到每个贫困户都要有帮扶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五是动态管理,根据贫困户发展变化情况,定期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该进的进,该出的出,该巩固提高的巩固提高。

篇3:浅谈对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思考

关键词:标准,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精准扶贫

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是促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工作。开展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创建,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现《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也是进一步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的重要支撑。

旅游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和旅游业自身发展新态势,均对旅游标准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旅游标准化整体质量效益已成为旅游业面临的重要任务,创建具有示范意义的旅游标准化试点,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提高旅游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加强旅游行业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旅游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广西凤山县通过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在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落实,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监督考核等方面,走出一条让人耳目一新的标准化试点创建路子。通过国家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创建系列工作,凤山县推动各项旅游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规范旅游企业服务行为,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使旅游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旅游业如今已成为凤山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游客的满意度得到大幅提高,旅游效益持续增长。

1 凤山县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1.1 凤山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凤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南缘,桂西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260万亩,林业用地面积211万亩,森林覆盖率80.94%,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41%。旅游资源种类齐全,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的喀斯特峰丛景观,神秘奇特的天窗、溶洞、天坑、地下长廊、天生桥景观,曲折变幻的地下河流等,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但是,凤山县受到区位偏远,交通滞后、山多地少、经济不发达等多种条件制约,旅游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旅游产业链不完整。凤山县委、县政府一直苦苦思索,经过深思熟虑,2012年,决心以“国家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为突破口,希望通过标准化试点创建,为旅游涉及的相关行业设立了规范和标准,解决旅游业各个环节相对滞后的问题,打通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各个堵塞的“经络”和“穴位”。从而使旅游业走向快速发展,实现规范化,与国际接轨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这对于一个区位偏僻,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县份,全县上下能够把“国家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作为全县重中之重来抓,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可以说,凤山县国家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创建工作,是凤山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它不仅是引领旅游行业各项工作的技术支撑,也是促进凤山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对提升凤山县整体形象,建设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2 凤山县规范旅游服务业的需要

旅游行业是由“吃、行、住、游、购、娱”六大要素组成的行业整体。对旅游者来说,他们需要购买和消费的是在一次旅游活动中所得到的整个感受。因此,在旅游全过程中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环节上供给不足,服务不好,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都会被认为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从而影响到整个旅游业的声誉。如果不实施有效的旅游服务行为规范,消费者会对旅游服务质量心存疑虑,而且服务产品质量的好坏也没有评价的依据,因此,开展旅游标准化工作是发展旅游业的客观需要。旅游业必须像制造业一样采用标准化管理,尽快制定并推广实施相应的服务标准。凤山县旅游业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服务业,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通过贯彻标准化体系,使旅游业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提高旅游整体服务水平,规范了企业各个岗位的操作规范,提高了服务质量,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了良好和谐的环境,提升了旅游企业的社会形象。可以说旅游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是凤山旅游服务业规范建设的需要,是加强旅游企业组织管理的有效措施的需要,是加强凤山县旅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1.3 凤山县脱贫攻坚的需要

中国各级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2015年11年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习近平主持会议并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强调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指示。

凤山县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又是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核心片区县之一。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凤山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15年底,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11.3855万人减至4.9386万人,减贫6.4469万人。但是,由于凤山县区位边远、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薄弱、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凤山县仍然是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份。而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当今最具潜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通过旅游扶贫也是扶贫效率高、成本低、带动性强、返贫率低、促进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一种扶贫方式。凤山县依托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龙头,旅游与扶贫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旅游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是在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过程中,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行业监督管理,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夯实旅游产业基础的重要抓手。因此,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创建,是实现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的发展需要。

2 凤山县国家级标准化建设的经验

2.1 高度重视,全面部署、上下联动抓机制保障

2012年凤山县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成立了凤山县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综合协调、标准推广、宣传活动4个工作分组,从县质监、旅游等部门抽调16人具体承担全县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全县提出的“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的要求,制定了《凤山县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并将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列入全县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和县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纳入县委督查范围和县政府挂牌重点督查项目,投资旅游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公共功能,提高服务标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从组织、人力、资金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有力推动了凤山县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各项工作的落实。

2.2 营造氛围,增强意识,层层发动抓宣传培训

凤山县通过在各级政府、各部门、各旅游企业进行了层层动员,使标准化试点工作全面铺开。举办了全国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启动仪式,分别在河池日报、广西金质网等十几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累计发稿30余篇;在主要街道、试点单位制作了大型LED户外宣传屏,印发宣传广告、宣传手册100余份,在县区主要道路设置了标准化宣传灯杆旗、标语牌;通过宣传发动和氛围营造,增强了全县旅游服务标准化意识。同时,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知识培训,更新凤山县旅游政务网旅游服务标准化专栏内容,搜集整理旅游国家标准86项、行业标准67项、地方标准2项,分门别类编辑印发旅游标准256个、200余册,提供旅游服务标准化专业知识培训资料。邀请广西标准院,广西旅游专科学校、广西旅游协会等专家,对全县的行政管理层和企业管理层进行了专题辅导和培训,举办各种培训班10多期,参训人数300余人次,培养了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骨干力量。

2.3 彰显特色,突破创新,示范带动抓体系创建

凤山县紧密结合当地长寿养生资源特色,开展数据挖掘、信息萃取、专利分析、国内外标准查询,加强行业调查、市场需求等探索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在制定地方特色标准上实现新突破。凤山县制定并实施《景区游船安全服务规范》、《景区攀岩和速降安全服务规范》等两项广西地方标准,特别是制定的《景区攀岩和速降安全服务规范》,填补了广西极限运动旅游标准的空白。目前,全县已建立了一整套包含景区、酒店、超市、旅行社服务等行业共1,447个标准的服务标准体系。其中,收集或制定服务基础标准267项,服务保障标准718项,服务提供标准462项。4家试点企业共制定企业标准488项,凤山恒升酒店制定143项,三门海景区制定128项,新华超市景区制定114项企业标准,凤山青年旅社制定103项。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极大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4 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加大资金抓标准实施

从全县30个业态中遴选了涵盖景区、旅游购物、酒店、旅行社等4家企业进行试点,按照“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全力推进试点单位工作。全县在财政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加大对标准化试点资金投入,拨付旅游服务标准化专项资金60多万元用于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培训、标识标牌等项目建设,充分调动了试点工作积极性,按照旅游服务标准化要求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一是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投资200万元开通凤山县城开往三门景区的旅游观光巴士;投资100万元用于交通标志线类设施建设,设置旅游导向牌30余块。二是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资1,500万元建设4个旅游信息、咨询、投诉、指挥调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凤山县游客服务中心已经投入使用,极大方便和服务了来凤旅游的游客;在公共场所设置触摸屏4台。三是加强旅游厕所建设。投资510万元新建公厕3座、改造4座;在重点景区内设置旅游厕所5座。四是结合创建美丽乡村,开展全县范围内旅游秩序治理整顿,清理旅游景区私搭乱建违章建筑及广告牌等20多处。

2.5 结合优势,改善环境,树立品牌抓效益提升

旅游服务业标准化项目经过4年多的创建,凤山县结合优势,常抓不懈,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落实。2016年3月,凤山县最终以高分通过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评估验收,圆满完成了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任务。目前,全县的旅游景区、酒店、超市、旅行社服务等企业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特别是三门海景区实施标准化管理以来,通过了国家4A级景区评定和世界地质公园中评估。全县涌现了一批A级景区和四星级酒店、世界地质公园等旅游服务品牌,先后荣获“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最美地质公园”称号。全县旅游环境秩序明显改善,顾客满意度达98%以上,旅游效益持续增长。2015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00.71万人次,同比增长26.23%;国内旅游收入17.02亿元,同比增长24.14%;接待入境游客1.2203万人次,同比增长11.9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5.31万美元,同比增长19.37%。同时,旅游项目投资吸引力大大增强,吸引了深圳华昱集团、广西景寿天成生态开发公司等大批投资商来凤山投资,总投资12亿元的三海景区建设等7个旅游大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强力拉动了凤山县的旅游经济发展。

3 凤山县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3.1 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性

凤山县虽然已拥有“中国最美世界地质公园”、“中国休闲养生旅游名县”“中国长寿之乡”等荣誉,但是由于凤山县旅游资源开发与周边的乐业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等旅游产品具有雷同性和同质性,造成凤山县旅游资源差异化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因此,在市场上形不成独特性、唯一性的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凤山县的旅游市场。这就要求凤山县要有长远的品牌规划意识,顶层设计思维,以创建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为契机,规范化建设旅游景区景点、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扩大凤山县的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建议进一步深挖资源特色,围绕“世界寿源、不老凤山”的形象品牌,开发喀斯特峰丛核心景观、长寿水发源地、长寿山森林养生、有机农业食品养生和红色旅游等系列产品,逐步将凤山县培育成为桂西北长寿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国内旅游业异军突起的一支奇葩。

3.2 优化标准,注重实效性

凤山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按照“简化、优化、协调、统一”的要求,突出标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努力抓好“行业服务标准化、企业管理制度化、公共设施规范化”三方面建设,在试点的过程中,培育一批旅游扶贫产业,实施一批旅游扶贫项目,培养一批旅游扶贫人才,探索一批旅游扶贫新路子,最终形成覆盖全县的旅游服务业标准体系。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抓好服务体系标准化。认真抓好国标、行标和地标的实施,建立以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组织旅行社、星级饭店(宾馆)、景区景点、旅游车(船)、旅游商店等企业,严格执行旅游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二是抓好企业管理制度化。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力求做到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实现管理制度更完善、管理硬件上台阶、管理方法更科学,从而使企业在管理中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彰显标准化管理特色。三是抓好公共设施规范化。制定符合规范的旅游公共设施标准,实施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旅游观光巴士、旅游刷卡无障碍、旅游导览标识等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带动效应,引导全县旅游公共信息、旅游交通、旅游安全、旅游便民惠民、旅游行政等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完善。

3.3 强化实施,检查连续性

对标准的实施和标准的监督是标准化活动的关键,没有实施的标准只是纸上谈兵或是一纸空文。凤山县各旅游试点企业已经初步制定出的系列标准,只是完成了标准化的重要一步。要想凤山县旅游业发展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凤山旅游业管理政策有效落实,必须要强化旅游标准化的实施,各项标准要落实到位,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也尤为重要。建议凤山县在服务业标准化项目通过验收的基础上,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委、国家旅游局的部署要求,保留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机构,把标准化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继续推广旅游服务标准化,总结推广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体系,进一步扩大旅游标准的覆盖率,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继续抓好标准实施评价,提高综合效应,为推进全国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3]25号.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4]《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5〕89号.

篇4:浅谈对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思考

一、战略目标: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国家扶贫战略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思想。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国家总体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国家扶贫战略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一国家总体战略思想,国家扶贫应该为实现“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这一战略目标而努力。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国家扶贫领域的核心体现。

国家扶贫战略目标要与扶贫的内在功能相吻合。扶贫有二大内在功能,一是直接功能,即减少贫困人口、缓解贫困程度;二是拓展功能,也是对当今我国发展更具深刻意义的功能,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扶贫的内在功能标示着国家扶贫能够实现“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这一战略目标。

国家扶贫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相吻合。我国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始于1986年,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到2006年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至214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8%下降到2.3%,我国政府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伟大成就。期间,国家扶贫战略目标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温饱”鲜明地写在了我国政府扶贫开发的大旗上。战略目标清晰准确是我国政府扶贫开发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因素。扶贫开发的伟大成就为我国政府农村“低保”政策的顺利出台创造了条件。农村“低保”政策的顺利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从制度上得到了解决。扶贫开发进入了“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的“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农村低收入人口进入扶贫的对象范围,意味着扶贫开发从此要由解决生存问题为主转入到解决发展问题为主,要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为主转入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主。把国家扶贫战略目标定位为“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正是顺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

二、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扶持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战略重点要服从服务于战略目标,扶贫战略重点选择要为“缩小发展差距”服务。发展慢收入低是能力低的结果,能力低是发展慢收入低的原因。不断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是“缩小发展差距”的必经途径,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通过发展教育、加强培训去实现,但更重要的是要牢固确立扶贫对象在反贫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让扶贫对象参与整个扶贫开发的议事、决策、干事的全过程。让他们在当家作主参与开发的过程中实现“三增”,一是增强自信,二是增长才干,三是增加收入。才干是收入的基础,自信是增长才干的基础,只有在“三增”基础上的发展和收入才能实现可持续。我们部署所有的扶贫开发工作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扶贫对象能力的提高、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大局看,这牵涉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振兴。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村民的能力,二是村级组织(包括行政、经济、服务组织)的能力。相比之下,后者能力的提高更紧迫。

三、战略措施:构建“大扶贫”格局

战略措施也要服从服务于战略目标,扶贫战略措施要为“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服务。构建“大扶贫”格局作为战略措施是实现“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这一战略目标的最有力保证。“大扶贫”格局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扶贫对象的“大”,二是扶贫力量的“大”。两者的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扶贫”格局。

扶贫对象的“大”,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扶贫对象,包括中央政府的扶贫对象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扶贫对象。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关注民生的大背景下,“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后,2009年中央政府的扶贫对象是4007万人。地方各级政府在保民生、保稳定的过程中,也开展了大量的扶贫活动,其扶贫对象只有一部分,有的地方(发达地区)甚至只是小部分是中央政府的扶贫对象。也就是说整个国家的全部扶贫活动所包含的扶贫对象远大于中央政府确定的扶贫对象(4007万人)。这是我国当前全部扶贫工作的现实。把地方各级政府的扶贫成果计算进去,我国政府的扶贫成就对全球反贫困事业的贡献会更大,会更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大国形象。我认为,规范我国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扶贫活动已经势在必行。

要规范我国政府的全部扶贫活动,就要实行中央扶贫标准加地方扶贫标准的政策。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决定了只有中央扶贫标准是不够的。增加并规范地方扶贫标准,对增强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思想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十分有利。

“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标示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了由解决生存问题为主到解决发展问题为主,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为主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主的新阶段。解决发展问题、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时,扶贫标准不宜继续采用绝对数指标,而适宜采用相对数指标,也就是用相对数划定贫困线。

中央政府的贫困线定在8%比较合适。按贫困线8%计算,线下人口约6500万人。今年全国农村“低保”人口约4300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4.5%),其中丧失生产经营能力的长期“低保”人口约1500万人。扣除长期“低保”人口后,中央政府的扶贫开发对象在5000万人左右。中央政府每年对5000万人实行扶贫政策,应该力所能及。今后中央政府专项安排的扶贫资源就要依据中央政府确定的扶贫对象的分布情况进行分配。地方政府接受了中央政府分配的扶贫资源后,其扶贫活动必须无条件覆盖并解决中央政府确定的扶贫对象的贫困问题。这样,不发达省(区、市)的贫困线就会高于8%,发达省(区、市)就会低于8%。低于8%的地方也要按8%(可以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提高标准)确定本级的扶贫对象,增加部分由自身筹集扶贫资源予以解决。由此类推至市、县,

这样,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贫困线和扶贫对象就分别确定下来了。逐级计算后,整个国家实际覆盖的扶贫对象将超过1亿人,和当前国际社会认可我国的贫困人口基本吻合。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贫困线确定下来后,就要纳入各级统计部门的年度统计,每年得出贫困线收入数,再用贫困线收入数与当年农民平均收入数进行比较,得出“贫困收入线与平均收入线的差距”指标。年初逐级确定目标,年底逐级考核。

这个指标的意义,一是由于它是相对的,会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自动做出调整,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精神,科学适用;二是现有评价体系中只有“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这只是一个平均数指标,如果没有“贫困收入线与平均收入线的差距”指标,很容易造成“平均水平掩盖不平衡”的结果;三是“贫困收入线与平均收入线的差距”是一个综合的结果性指标,体现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是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的标志性指标,是社会稳定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指标,可以反映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思想的成效和水平,对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各级各地政府分别制定具有本级本地特色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措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扶贫力量的“大”包括政府及政府各部门、民营组织和社会的全部扶贫力量。扶贫具有的“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内在功能,决定着扶贫投入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不仅是政府的职能所在,也是民营组织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是构建“大扶贫”格局的理论依据。要据此建立和完善国家扶贫政策体系。

四、政策体系:政府的职能责任、民营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全社会的志愿精神的统一

要紧紧围绕政府履行职能责任、民营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和全社会提倡志愿精神,去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政策体系。

政府履行职能责任。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的扶贫投入机制,政府扶贫投入要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政府各部门要从改善国家宏观发展环境高度去提高对扶贫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履行扶贫责任,制定落实扶贫的政策,形成政府完整的扶贫政策体系。

民营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民营组织要通过经济协议购买扶贫对象的产品和服务,为扶贫对象提供产品和服务,并力所能及地承担一部分经济风险,来履行社会责任,达到改善发展环境,提升组织形象,加快自身发展的目标。

全社会要提倡责任意识和志愿精神。社会扶贫的力量潜力巨大。要提倡、发动和鼓励财富拥有者回报社会。国家要以激发财富拥有者的社会责任和志愿精神为目标,以满足财富拥有者捐赠财富的意愿为内容,制定出台鼓励政策。积极探索财富社会分配管理的新机制,一方面要完善政府现有接收机构的管理制度,取信于财富捐赠人;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接收管理组织,努力搭建爱心责任平台,为尽可能多的财富拥有者和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回报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科学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将推动社会尊重财富,尊重财富创造者,消除仇富心理,营造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为财富创造者带来更好的创富环境,加快创富步伐,推动社会财富持续增长。社会财富持续增长又为社会财富更好更公平分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特殊政策:加大对特殊地区的扶持力度。特殊地区是指革命老区、小小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特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制定特殊政策,加大对特殊地区的扶持力度,是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例如,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特别强调,要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但由于革命老区在界定标准和界定方法方面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加大扶持力度的措施迟迟落实不了。革命老区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而且在保护生态、优化环境方面还在继续做出牺牲和贡献。但就目前的情况看,革命老区无论在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社会发育,还是在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相对于周边地区都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还呈现着继续扩大的趋势。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势必造成这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土地上的人民心理上的不平衡,不平衡即不稳定。因此,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刻不容缓。我认为,可以打破行政区划,把革命老区纳入宏观经济区划的整体规划中去,让它在宏观经济区划中得到协调发展。以中央革命根据地为例,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承担着这两块经济区保护生态,优化环境的重任。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连片开发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总体规划中去,中央给予特殊的支持政策。这样,不仅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精神得到了落实,而且对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十分有利。

——政策的制定、执行、落实和监督。政府要成立强有力的扶贫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国家扶贫战略和扶贫政策的制定、执行、落实和监督的行政权力。当前我国政府扶贫部门的主要问题是,机构不统一、职级低,人员少、设备差、能力弱。二十多年来,全国扶贫系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发展中国的扶贫事业在努力探索,积极工作。中央已经明确,“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要完成好这一长期历史任务,强化机构、明确职责、提升能力已经势在必行。今后政府扶贫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1、制定、执行、落实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

2、指导、监督政府各部门扶贫政策的制定、执行、落实。

3、制定、执行、落实政府扶贫规划;分配、管理、使用政府专项扶贫资源。

4、宣传、发动、鼓励、组织民营组织履行扶贫社会责任。

篇5:浅谈对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思考

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 也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四个全面”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我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是四个全面中的目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部署, 它是围绕目标实现而提供的动力系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战略部署, 它是围绕奋斗目标实现而确定的法治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奋斗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组织措施和提供的组织保证, 是目标实现的调控系统。“四个全面”围绕实现目标, 就如何改革、怎样治国、怎样管党的问题, 结合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把党对治国理政的认识提高到了新高度, 也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论源泉和指导思想。

二、甘肃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㈠甘肃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1.客观原因。

⑴自然原因。甘肃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干旱地区、南部高寒阴湿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中部干旱地区位于甘肃中部, 以定西市和会宁县为代表, 属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 突出特征是严重干旱缺水, 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 是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干旱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当地就存在着“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说法。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的地区, 一般常见的有旱、霜、雹、震等多种自然灾害, 有时会出现粮食绝收的现象, 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陇南、临夏、甘南等地州为主的南部高寒阴湿及少数民族地区, 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西秦岭山地的交汇地带, 山大沟深坡陡, 土地贫瘠, 气候寒冷阴湿, 冻、旱、涝、雹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 地形条件恶劣, 交通极为不便, 是甘肃省贫困程度最深、剩余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

⑵经济原因。甘肃东南部地区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水利设施、能源、交通、信息条件等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教育落后, 卫生条件差, 劳动力素质低下, 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导致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严重影响了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 而且产业结构单一, 农民增收难度大。此外, 由于甘肃气候条件差, 第一产业效益低, 凡是以种植业占主导地位的市县, 贫困面就大, 以定西市、会宁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 农村一般种植小麦、玉米和土豆等农作物。近年来, 定西大打土豆牌, 打造中国“薯都”, 但农民收入提高并不明显。例如, 2013 年土豆价格创历史最高, 田间地头的土豆单价每公斤达2~3 元, 而2014 年又降到了每公斤0.7~1.2 元, 较之前一年下降超过50%, 政府鼓励农民种植土豆, 将种植品种以计划的形式强力推行, 而收购价格却让市场调节, 这种双轨制运行导致的结果是农民增产并不一定增收, 造成了脱贫的困难。

2.主观原因。

⑴人文因素。由于甘肃的多数贫困地区沟深山大、交通不便, 人们与外界的联系较少, 视野不开阔, 缺乏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 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甘肃农村贫困地区普遍存在, 并且每年有部分大学毕业生愿意回当地参加一年一度的进村进社考试, 尽管省外企业的收入是当地村官收入的好几倍, 可多数学生宁愿连续几年在家门口徘徊, 等待竞争激烈的招录考试, 也不愿到外地创业。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们尚且如此, 而没接受过高等教育, 常年待在农村的农民, 由于改革开放之前连温饱都无法解决, 现在虽然贫困, 但是比起30 多年前是天壤之别, 因此他们极其安于现状, 不图发展, 怕担风险, 缺少竞争的勇气, 造成贫困在代际之间的遗传。

⑵因病因学因惰致贫。对贫困农户来说, 生病以后, 常常是小病扛, 大病拖, 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 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 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生病和积累的医疗费用, 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 在会宁县尤为普遍, 虽然基础教育阶段国家免收学杂费, 但是一旦上高中, 考上大学, 沉重的学费和生活费会让他们难以承受。此外, 在农村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懒散且不务正业者, 吃着国家的低保, 还要天天想方设法上访告状的贫困户。

3.政策原因。

中国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行的是城乡分离的二元体制, 即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是国家, 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则是农民自己, 这便加重了农民负担。

㈡甘肃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困境

1.精准识别, 农户缺乏参与度。扶贫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 其目的是把贫困的对象找出来, 避免扶贫资源投放打偏跑漏, 使真正符合帮扶政策的个体得到有效扶持, 建档立卡的贫困识别工作主要是村上来搞, 有相应的程序, 还要公示, 公示后上报名单, 但是现在群众对此不太关心, 觉得无所谓, 确定不确定或确定谁都没多大关系。且因家庭困难的农户要么是外出打工, 要么是身体残疾或疾病缠身无心过问, 所以精准识别的工作只能做个大概。正因如此, 部分农户根本无法知晓建档立卡之事, 无论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都存在该情况。如果没有农户的充分参与, 那么精准识别就难以实现。

2.精准帮扶, 措施缺乏差异性。精准扶贫要求针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 但是在工作中, 因村制宜和因户制宜的扶贫措施并没有出现, 对于一些渴望发展且有一定技能的贫困人口的扶贫措施, 应该不同于懒散且不务正业的贫困人口的扶贫措施, 但事实上, 针对两者的扶贫措施并无任何差异, 甚至是全村的扶贫措施千篇一律。

3.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缺乏执行力。精准管理和考核, 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既面临着基础数据缺失形成的障碍, 又面临着多头管理体制、多重考核办法不协调的掣肘。甘肃省扶贫开发存在的“九龙治水”管理体制, 在扶贫考核中面临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扶贫工作考核、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等多种考核并存却无法对精准扶贫进行考核的局面。

三、以“四个全面”引领甘肃精准扶贫

㈠以全面小康的时间表倒逼精准扶贫的路线图

2014 年, 甘肃省精准扶贫工作正在新起点上高位推进。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到2015年初, 全省扶贫对象达412 万人, 规模为全国第7, 贫困发生率由2011 年的33.2%下降到19.8%, 为全国第二。这412 万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连片特困地区, 面临着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就是难啃的“硬骨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强调:“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 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 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表征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只有贫困地区同步实现小康才是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是实现共富达到全面小康的战略选择, 是打通贫困地区同步实现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政治经济保证。在新时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能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掉队。

㈡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

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自觉向改革找突破、要效益,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攻坚任务, 常规手段往往效果有限, 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才能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甘肃省从40 万名干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 到实施“1236”扶贫行动年均减贫140 万人, 再到最新出台“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大力推动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 确保做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 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此外, 甘肃省还创新社会扶贫机制, 按照中央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和大学定点扶贫、东西协作、“双联”行动、“民企陇上行”行业协会帮扶五个层面, 分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和办法, 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㈢以全面依法治国营造精准扶贫的法治环境

在扶贫工作中要自觉用法守法。紧密结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实际, 牢固树立法治思维, 推进扶贫立法。2012 年3月28 日由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5 月1 日起施行的 《甘肃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是甘肃省对多年扶贫路径思考的产物, 弥补了甘肃省长期依靠政策, 短期突击扶贫的短板, 也掀开了甘肃扶贫历史的新纪元, 是推进依法治贫的重要方式, 该条例的颁布比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要求早两年时间, 充分表明甘肃省在扶贫工作中的前瞻性以及时代对扶贫工作规范化的倒逼要求。

㈣以全面从严治党筑牢精准扶贫的政治保障

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关键在党, 搞好精准扶贫工作离不开广大基层党员的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就曾指出, 基层就是基础。正是依靠广泛的基层组织, 使党有了坚实的基础, 形成了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 习近平多次强调, 抓基层、打基础,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要选好村支书、要依法治村, 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无论何时何地, 都不能放松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 只有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 才能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力推进提供坚强保证。“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殷切期望和重托。甘肃省主管扶贫工作的省委副书记欧阳坚说“: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干部资源, 我们用‘双联’这种特殊的方式, 把特殊的‘人力资源’直接配置到贫困的地方, 立体地、多元地给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带来特殊的关怀、特殊的指导、特殊的帮助。通过精准扶贫, 切实解决‘扶谁的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的问题”。甘肃省还出台了干部“逢提必下”政策, 拟提拔干部必须先到基层锻炼, 已提拔干部如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要到贫困地区“补课”, 鼓励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建功立业。

篇6:关于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探究

摘要:我国的扶贫相关工作在这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的扶贫任务仍然是很艰巨的。我国的目标是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距离现在就只有5年的时间而已了,因此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很紧迫的。我们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将扶贫战略有针对性的调整,稳定落实好“真扶贫,扶真贫”的相关工作。本文主要围绕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展开探究。

关键词:精准扶贫;战略;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66-01

一、将贫困人口的识别方式进行升级

第一:贫困识别包括了贫困率以及失业率等等多项指标,因此它是作为一个综合系统来进行运用的。但是在我国的扶贫工作中,我国为了能够高效的开展“精准识别”,从而根据一定区域的收入贫困线来参考。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识别贫困的机械模式。这就需要在我国现有的贫困人口规模基础上针对性的建立一些与贫困识别有关的制度从而更好更快的将贫困人口数量和规模修正并确定。不仅如此,要一视同仁的看待扶贫工作中的集中片区以及片区外的贫困群体,这样不仅能够大范围的帮助贫困人口,还能高效的将扶贫工作的识别性以及帮助性最大效率的发挥出来。

第二:在原有的识别方式基础之上朝着“准确度高、易操作且成本低”的识别方向前进,为了将贫困人口的变化适时地、有效的监测出来,就应该要最大效益的考虑到行政成本的增加。举个例子,就拿贵州省威宁县来说,该县识别贫困人口的主要方式就是“四看法”,这个“四看法”主要是看房子、看家里粮食、看家里劳动力以及看家里读书人。这样能够准确地、最大程度地将贫困人口数量以及规模识别出来。

第三,将横向识别的“参与式”这种识别方法逐步的推广实行,通过同一个村子里的居民们自行评选,或者使居民自己申请贫困户以及居民推选贫困户等等方式来让其他居民清楚地知道并了解真正的贫困户是谁,从而通过一系列的评选过程来确定相关的扶贫对象。

二、有针对性的、符合实际的探索相关扶贫路径

我国的贫困人口还很多,就目前的扶贫形式来说,我们还应该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寻求更为合适、有效的扶贫方式。第一,通过生产方面和就业方面的相关性,可以扶持这两方面的发展从而使部分贫困人口通过劳动力实现脱贫。并且,还可以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产业,并发展特色产业连带的相关工作。第二,重点解决移民搬迁这一类贫困人口,寻找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点让他们搬迁过去,这样一方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又能够改善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一举两得。第三,对于一些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口,要通过低保政策来对他们进行生活上的支援和帮助。第四,对于一些因为生病致贫的贫困人口,要通过医保政策来帮助他们解决医疗费用问题,同时在后续的生活问题上,还可以给予这一类贫困人口生产与就业方面的帮助。

为了能够在2020年使农村人口全面实现脱贫,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贫困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扶贫工作。与此同时,要通过“施工图”、“进度表”、“工作台账”来对我国的592个重点扶贫工作县进行脱贫工作。同时,在扶贫工作进行的每一个过程当中,要将所有的工作流程、目标任务、帮扶措施以及帮扶干部名单等全部公示到墙上去,要做到扶贫工作透明化。在进行扶贫工作的同时要明确工作任务以及把握工作时间,保证扶贫工作从集中攻坚上升至巩固提高直至最后的全面消除贫困。

三、将相关的扶贫管理机制建立并完善

(一)为了能够高效的实现精准脱贫,要将主要重心放在“扶贫对象退出机制”上。同时,在贫困户脱贫以及贫困村县脱贫之后,相关的退出程序以及退出标准要根据要求来进行,做到严格实施。在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的时候主要考核社会保障现状、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减贫人口数量以及贫困群众增收等几个方面,并根据考核这些方面得出的结果更好的进行相关扶贫工作。同时,根据省级下达的指标为基准,在对不同情况的贫困地区要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以及扶贫方式。鼓励相关贫困县更早的完成扶贫工作,在提前完成任务的县区可以继续享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其他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县区就要受到否决,通过这种压力促进贫困工作的高效完成。

(二)为了能够有效的开展扶贫工作同时推动扶贫工作更好的发展,有关机构和部门要构建相关的扶贫工作平台。就目前情况来说,省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的是指导和监督方面的工作,因为县级地区已经能够审批扶贫项目了。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扶贫工作上的原因,扶贫工作的透明度、效率以及可持续性往往不尽人意,因此要构建一个社会扶贫服务平台就迫在眉睫了,这个服务平台的作用主要是将组织人员、传播信息以及整合资金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当然,这些措施的实行都是建立在有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服务平台当中的组织人员相当于一个社会力量,他们能够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志愿的参与到特定的扶贫工作当中去。信息传播功能指的是能够将不同时间段以及不同贫困区域的扶贫工作信息以及贫困信息发布到某些平台上,促进社会的发展循环。资金整合功能主要是进行融资方面的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拓宽扶贫工作各方面的项目渠道,还可以高效的管理扶贫工作的相关资金。

(三)就新时期的扶贫工作来说,主要的力量就是金融扶贫措施,这种时候就要对小额贷款工程进行大力支持,在每个乡镇点以及贫困村设立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建立健全各类与贫困户生活息息相关的风险补偿基金,与此同时还要加大贫困村的扶贫互助资金力度,让居民们更早脱贫。

参考文献:

[1]韩雪峰;王春宇;农村贫困人口走出贫困的路径[J];辽宁经济;2009年05期.

[2]王思铁;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J];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4年04期.

篇7:大数据时代精准扶贫思考

2015年6月习近平到贵州省进行考察, 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 重在精准,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那么, 如何在扶贫过程中做到精准呢?这就需要借助大数据来深度了解地区贫困状况, 做出精准的决策。

一、大数据概述

(一) 大数据的内涵。“大数据”的概念最早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提出, 指对采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而不是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数据进行随机分析。人类可以花费更低的成本, 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数据中隐藏的价值和信息, 也可以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大数据时代给人类深入探究事件的规律, 获取潜在知识, 得到更有价值的商业信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大数据有4V特点, 即Volume (大量) 、Velocity (高速) 、Variety (多样) 、Value (价值) 。

(二) 将大数据应用于精准扶贫的原理。在传统的数据分析阶段, 我们一般是采用抽样方式进行数据分析。这也就是说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样本选取的随机性,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做到样本选取的随机性。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避免了数据样本选取随机的缺陷。“大数据”放弃了随机抽取样本的方式, 而是将所有的数据充分利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思维, 在掌握所有贫困人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选取多重角度进行分析, 深入、透彻的研究贫困人口状况, 做出科学、精准的判断和决策。

(三) 将大数据应用于精准扶贫的技术支持。将大数据应用于扶贫, 首先要有关于贫困地区的人口具体情况、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交通便利程度等信息。上述信息的取得则依赖于网络、计算机和遥感测量等技术的应用。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求所收集的信息具有准确性、全面性, 还要考虑到实用性和重要性。贫困信息采集工作结束后要将信息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 以便后期使用时便捷。

二、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

(一) 利用大数据确定贫困对象。做到精准扶贫的关键点是确定精准扶贫的对象。粗放式的扶贫是通过样本数据的分析, 确定贫困标准后再选取合适对象, 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样本的选择不具有严格的随机性, 容易产生偏差。大数据下的精准扶贫避免了粗放式扶贫在样本选择上的弊端, 其利用新技术摒弃了样本分析的方式, 转向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 以数据的全面性和精准性为支撑。扶贫对象的确认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在传统的粗放式扶贫阶段, 只有县级或村级政府对扶贫对象才有了解。大数据时代下的精准扶贫可以为每一村、每一户的贫困人员建档, 将贫困人员的基本信息、动态变化录入平台, 建立动态化的贫困人员信息平台。当然这种平台的初设阶段明显存在工作量繁多的弊端, 采集的信息全部需要录入到平台绝非轻巧。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基础准备工作:第一, 建立信息录入小组, 按照层级分工进行数据的录入;建立监督检查小组, 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核实, 确保初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第二, 可以发动群众的力量, 形成自下而上的申报、监督制度。民众可以按照国家颁布的贫困人员认定标准自行识别并确认自己、他人是够符合标准, 发挥民众的自治性、监督性。这种监督管理可以提高信息录入的精准性, 也提高信息录入的效率。

(二) 利用大数据对贫困对象进行动态化监管。第一, 利用采集的数据、信息建立贫困人员管理平台并进行信息化管理, 建立标准识别系统对贫困人员是否仍符合贫困标准进行动态化监管, 提高系统的精确性、准确性, 避免贫困人员认定的滞后性、静态性的缺陷。在动态化的监管过程中, 要做到对贫困人员的基本信息动态变化的全面把握与管理;第二, 在平台上建立资金管理系统, 全面监督贫困资金的流动情况, 确保资金的专项专用, 确保每一笔资金能够发放到每一个贫困家庭手中;第三, 平台要做到贫困人员有进有出, 体现扶贫的动态变化。不可能每个贫困人员永远都是贫困人员, 平台动态化的监管可以准确监控到已经脱贫的人员、仍处于贫困中的人员。实时更新或定期更新可以省去统计这项琐碎的工作, 也节省了人员设置。

(三) 利用大数据对贫困人员进行预测。依靠对贫困人员的动态化监管可以做到工作重心从信息采集向信息分析的转变。大数据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贫困人员的确定、平台的建立, 更重要的应用于对贫困人员的预测, 这也是将大数据应用于精准扶贫的核心作用。将贫困人员基本信息、贫困地区基本情况运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计算, 对尚未发生事件进行可行性、可能性的预测。通过这种科学的预测, 准确把握扶贫工作的实施效果,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数据的预测结果只是作为扶贫工作开展的辅助性工具, 真正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和形式还有赖于因地制宜的政策设置和决策实施。

三、精准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建立工作责任制。2015年五中全会提出脱贫工作责任制理论, 要求强化脱贫工作的责任考核制度, 重点关注贫困地区脱贫工作实施效果。中央、省级政府加上财政支持, 贫困地区积极进行商业性融资, 整合财政支持和自筹资金研究开发和利用贫困地区的资源、为扶贫工作的进展提供新思路。工作责任制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脱贫工作的开展, 还有利于上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领导班子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责任制的建立有利于对资金的流向进行观测, 确保资金不得私用或滥用。

(二) 调动贫困人员脱贫的积极性。有些贫困人员已经习惯处于生活的底层, 也没有积极性和上进心自我脱贫。这就需要领导班子鼓励贫困人员积极采取一切方式进行自我脱贫, 增强贫困人员脱贫的内在动力。首先领导班子应该鼓励贫困人员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结合优势进行互补;其次领导班子可以建立富足人员带动贫困人员的互助制度。

(三) 扶贫工作要彻底, 切勿虎头蛇尾。扶贫工作的开展不能一蹴而就, 应该细水长流式的抓住重点坚持不懈。随着“十三五”的到来,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迫在眉睫, 扶贫工作进入了冲刺阶段、攻坚阶段。前期工作做得好, 也需要后期系统的工作和政策来延续和支撑。政策制定要连贯, 保障措施也要与时俱进, 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状况不断地修正和调整。

(四) 精准扶贫也要涉及到城市贫困人口。每当提起贫困人员, 多数人想到的是贫困县、贫困村, 而忽略了在城市居住人口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员。城市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无业人员、残障人员, 他们虽生活在城市中, 但依旧有可能生活在温饱的边缘, 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生活都达不到。这就需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涉及到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口设立专项基金, 对丧失劳动力的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对残障人口提供医疗救助保障, 做到真正的精准扶贫。

(五) 扶贫战略思想的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精准扶贫采取的战略思想是普惠式, 这种陈旧的方式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扶贫效果差。为了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精准扶贫要求我们转变普惠式扶贫为适度竞争式扶贫。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贫困人口积极寻找致富途径, 使贫困人口自立门户、自力谋生、自力更生, 这样才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最有效的方式。

摘要:随着“十三五”的到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 精准扶贫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精准扶贫是相对粗放式扶贫提出的概念, 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特色”而制定专属性的扶贫计划。“大数据时代”的兴起, 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以使定位更加精确, 扶贫更加精准。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公衍勇.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3.

[2]罗江月, 唐丽霞.扶贫瞄准方法与反思的国际研究成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4.

[3]刘永富.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J].老区建设, 2015.3.

篇8:精准扶贫的教育路径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以及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贫困人口已大大减少。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有大约7000万人口未能脱贫,旧有的扶贫方法已不能起到显著成效。为改进我国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本文承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发展教育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思路,阐述了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强化职业教育三种手段,来实现精准扶贫,达到良好扶贫效果。

【关键词】精准扶贫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30-0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扶贫工作。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我国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贫困人口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制定的标准减少了2.5亿[1];如果按照世界银行 1天 1 美元的贫困标准进行计算,中国在 30 年左右的时间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2]。1981至2010年,全球的贫困人口从 15 亿减少到 8.05 亿,同一时期我国贫困人口减少数量达到全世界总量的约93%[3]。但是,截至目前我国仍有大约7017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全国14个地区,592个县,12.8万个村[4],并且还有许多刚刚脱贫不久生活水平刚刚超过贫困线的家庭,他们的收入仍然十分不稳定,存在着“脱贫后返贫”的风险。因此,我国扶贫工作的形势依然复杂而严峻,扶贫工作面临的挑战仍然巨大。

我国过去的扶贫工作大多数都是粗狂的,强调面而忽略点,政府往往面对较大范围内的贫困人口实施单一方法的扶贫,这样的扶贫方法已经不适用于今天扶贫工作的实际需要,打个比方,在大地普遍干涸的时候洒水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当大地缺水不再是普遍现象,而是在特定位置特定区块才有缺水的现象时,洒水就会造成浪费和效率低下,只有对缺水的区域定点滴水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扶贫工作刚刚起步时是国家指定贫困县,后来演变为指定贫困村,最后变为指定贫困家庭。虽然扶贫工作对象划分越来越细化是一大进步,但是九十年代以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相继开始实施并取得巨大成效,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已经大量减少,如果扶贫的方法仍然一成不变的话必然会造成扶贫资源浪费和扶贫效率低下。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全民脱贫致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理念。这一理念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 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则对这一理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在讲话中提到,到2020年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5]。总理李克强也在大会上讲话,他强调要加强教育扶贫,对贫困家庭的高中学生,要全部免除学杂费,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6]。除此以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时曾多次提到精准扶贫,他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6]。“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7]。“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脱贫,还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8]。“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9]”。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对于实现精准扶贫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扶贫并不是一个新提法,它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资源投入和资金支持,使贫困人口自力更生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群的科学文化水平以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内生性扶贫方式[10]。常言道“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作为智力扶贫的一种主要方式,需要通过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来加以实现。而要通过发展教育实现精准扶贫,就必须要做好发展学前教育,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强化职业教育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使贫困地区儿童智力得到及早开发

学前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关系到孩子们一生的发展,因此,一定不能忽视。要在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教育来实施精准扶贫,不让贫困家庭孩子因贫失学,因不能入读幼儿园输在人生起跑线上,而是让他们今后有更好的学习机会,就一定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

1.将现有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及贫困地区倾斜

政府应该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行政村延伸,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要加强贫困地区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在适龄儿童较多的地方新建标准化幼儿园和改扩建老旧托儿所。政府财政要投入专项资金采购幼儿园园区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用具,涵盖课桌椅、玩具,以及休息场所的床上用品购置和厨房、餐厅等的基本配套设施。此外,保证教学活动的安全至关重要,采购的设备还要涵盖安全保障设施采购,以应对突发事故,保障幼儿园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2.保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质量达到全国统一标准

要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贫困地区幼儿园配齐配足幼儿教师,财政支出需要涵盖教师的基本工资薪酬以及任教于贫困地区的相应补助。教育部门应选拔幼儿师范专业高校毕业生,参考其个人志愿及其生源地采取“点对点”形式精准分配到各个尚未配齐师资的幼儿园任教。政府应向社会公益组织及相关非盈利、非政府组织招募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任教,政府要对投表现优异的组织和个人进行嘉奖,对他们进行财政补贴,以减轻他们组织的经济负担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扩大提供公共服务。另外,政府除了需要在物质上的优待社会组织外,还应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在精神上以及经济上予以表彰和鼓励。政府应该实时掌握各支教组织的活动情况,将一些表现较为突出的组织作为试点,推进优秀人才短期支教常态化,通过将短期举措长期化,将临时举措常态化,实现社会组织公益成效的最大化。政府应当加强对各个社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将他们的行动纳入国家的统一规划之下,持续为农村教育的毛细血管输入新鲜血液。同时,政府应该实施国家统一标准的幼儿园干部师资培训计划,对全国范围的农村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对学前教研员、园长、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推动提升园长教师能力素质和保教质量。

3.加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政府应定期组织包括知名学前教育专家、国家级或省级幼儿园优秀教师在内的流动培训团队,采取专题报告、观摩课、教学课分析、教师互动和经验分享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同贫困地区幼儿园干部和教师面对面交流,探讨和分享教学教育经验,以帮助贫困地区幼儿园干部及教师队伍提高专业素养能力。在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应定期举办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及观摩研讨活动,组织各农村幼儿园教师参与,以促进不同区域间幼儿园教师的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此外,政府还应该出台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学前教育规范标准,促进农村幼儿园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应建立全国联网的信息化学前教育资讯管理平台,提高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各地教育部门应同宣传部门合作,定期举办学前教育宣传活动,加强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各省应组织学前教育专家下基层检查贫困地区幼儿园基础设施和教学保育质量是否达标,同时开展对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排查,以保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质量。

二、在贫困地区确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与文化素质

义务教育是国家庄严承诺的国民免费教育,是涉及到社会公平和国家民族前途的重要工程。对于寒门学子来讲,九年义务教育是改变自己的人生,中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机遇。我国要通过发展教育来实现精准扶贫,就一定要保障贫困家庭学子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无法接受义务教育,更不能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

1.完善六位一体保障制度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国家要用好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生活补助、学费减免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而其中最立竿见影的措施应该是助学金、无息助学贷款和减免学杂费,国家有责任保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一个学生失学,就必须用好这些政策工具。要用好无息助学贷款,以保障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各地政府必须做好助学贷款在本辖区内全面覆盖的工作,并尽可能放宽贷款标准,对每一个有实际需要的家庭都进行资助。要通过发展教育精准扶贫,就必须精准掌握每一个受助家庭的经济情况,充分做好贫困家庭情况摸底工作,杜绝讲人情、讲关系的现象,进一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过程的透明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家、省、市等各级助学金评审、发放工作,确保资助过程和资助结果的公开透明,尽量帮助到所有需要的困难学生。各地应该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减免机制,使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化,要做到完全减免贫困学生的学杂费。另外,各地政府要要求全国各中小学从学校各项事业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资金作为贫困学生专项资助经费,用于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

2.做好各个渠道帮扶资金统筹工作

目前,我国来自不同行的许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以及国际慈善组织关注民生、支持教育,对各地兴办教育捐助了大量资金,但由于不同群体的帮扶资金缺乏统筹,导致集中发力有余,而兼顾公平不足,重复资助和过度资助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媒体报道一些典型家庭和学校后,不同行业、爱心人士、企业家反复捐赠,而一些未被发现的家庭和学校只能享受国家层面的政策帮扶,形成了重助、漏助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由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牵头,整合教育、扶贫、民政等各个渠道用于教育、学生的资助资金,杜绝重发漏发现象的发生。

3.加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保证资助金按时到位

同时,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教育帮扶大数据平台,对每所学校、每个家庭受助情况数据及时采集,加大受助资金情况跟踪监管,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在具体资助业务操作中,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应同工信部合作,积极引入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对贫困家庭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国所有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学生资助工作数据平台,实时掌握受助学生个人及家庭收入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资金发放额度,使学生资助工作更加高效和规范。应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考核制度,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工作考核指标的科学性,规范考核工序,保证考核效果,其中应重点加强工作条件、日常管理、管理绩效等有关内容的考核,完善学生资助工作表彰奖励机制。要加强资助资金监督管理,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应同财政部、审计署合作,强化对资助资金监督管理。财政、审计定期组织资助资金发放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并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应联合进行对资助项目实施专项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要严格依据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

三、在贫困地区强化职业教育,为贫困地区人口奠定好谋生的技能基础

职业教育是应需而生的,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教育模式,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在扶贫方面的作用早有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2001年发表报告称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是减轻贫困的一种有效方法,2005 年我国政府也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11]。可见教育有助于消除贫困是世界范围的共识,也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当劳动者从事低知识水平和低技能水平的劳动时,他得到的回报一定不会高,而当劳动者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他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从而提升其收入水平,教育毫无疑问有助于劳动者改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从这个角度看,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扶贫功能,但是,职业教育如果发展得当的话可以为我国精准扶贫事业做出普通教育所做不到的贡献。“精准扶贫”讲究对象精准,方法精准,效果精准,也就是扶贫效果出现的时间要尽量短,扶贫的投入要尽量少,但是效果要尽量显著。在这方面,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职业教育可以帮助贫困家庭快速脱贫

职业教育具有的明显的就业指向性,决定了其对贫困地区的学子有着比普通教育更高的吸引力。目前我国入读中职和高职的初高中毕业生往往是成绩不够理想未能升入高中或大专院校继续深造的学生,他们本身的学习能力和意志品质普遍低于普通学校的学生。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吸引力,就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要对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弟,在国家各项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再提供生活补助。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政府财政收入水平较低,使得该地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较少,再加上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贫困地区教育水平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贫困地区家庭收入微薄,严重挫伤了贫困家庭支持他们的子女接受非免费教育的意愿,这是造成贫困地区学生的升学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许多孩子无法通过普通教育渠道继续读书,接受高中教育需要承担一定的费用,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不小的经济负担。而国家通过制定中高职教育减免学杂费及提供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可以为入读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免去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这也为由于经济原因不能升读高中、大学的出身贫寒家庭的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从教学特点看,职业教育相比较普通教育更有利于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因为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主要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教育则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职业院校的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辅之以基础理论,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与日后工作的需要紧密相连,所以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更利于学生就业,甚至可以起到一人就职全家脱贫的扶贫效果。

2.职业教育是就业有着高度保障的教育

每一位学子寒窗苦读十几年都是在为今后就业做准备,对贫困家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是家庭摆脱经济困难的重要渠道。而在就业方面,和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较,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有着独特的优势。我国中高职学校往往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考取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这样通过系统的学习,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所在学校毕业证书,还能够学得一技之长,有毕业证和技能证双证在手的职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具备一定的优势。大学毕业生由于全国大专院校扩招,大学生数量增多以致遭遇严峻就业形势的情况下,中高职毕业生却在人才市场上越来越吃香,五年来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九成以上[12]。当今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为中高职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已进入经济新常态,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等国家战略的相继实施,预示着国家对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从目前各种统计数据看,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恰恰是我国人才战略的“短板”所在。近年来,与大学生就业连续出现“最困难一年”现象相对应的则是频频出现的“技工荒”。职业教育作为与就业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直接着眼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上追求与就业市场的无缝接轨,而相比较而言普通高校学生学到的往往是较为宽泛的基础理论知识,所以中高职院校毕业生无疑在就业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对于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的贫困家庭学子而言,选择职业教育,尤其是国家资助的免费职业教育,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通过强化职业教育实施教育扶贫,不仅有益个人,对国家和社会也有益处,各地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因为受到职业教育的培训可以更好地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过程,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在职业教育上,我国东西部地区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东部地区无论是教育、经济、文化发展都优于西部地区,但是近年来由于大专院校扩招,东部地区的中高职学校面临着生源不足、招生困难的问题。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积极作为,通过减免学杂费以及提供生活补助的方法鼓励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学生报读东部地区的中高职院校,这样既可以解决东部地区中高职院校生源短缺的问题,又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问题,既精准扶助了贫困家庭,又能够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但是,目前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老百姓普遍重普教、轻职教,形成了“政府重视、产业急需、社会轻视”的尴尬局面。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过去职业教育曾被称为“断头教育”,盖因在过去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没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极大地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其二,过去许多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时往往是非自愿的,只有极少数学生是因为对学习技术和实践技能感兴趣而选择了职业教育,更多的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够优秀导致不能升学,被迫选择了职业教育,这极大地影响了中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导致了职教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首先解决中高职院校师生的社会地位问题。政府应该提高中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水平,使其尽量接近同等学力普通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从而提高中高职院校教师职位的吸引力;应善用包括电视、报纸、电台、网络新媒体在内的各种宣传媒介,鼓励更多的老师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政府还应该改革目前的教育制度,使得普教和职教两个系统可以互相连通,改变目前职教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现状,让掌握了实践技能同时学习成绩优秀的职教毕业生有机会报考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打通职业教育的升学之路,从而吸引更多学生选择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提出的全新战略,也是本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劳动者报酬,既可以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又能够提高贫困阶层的收入水平。教育可以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农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培养新工人。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13],因为发展教育可以打破社会阶级固化,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差异性较大,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须深刻了解本地的实际问题,并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施政策,务求做到精准、扎实,才能实现教育扶贫的预期目标。

我国要在教育精准扶贫上做出成效,首先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财政部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注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扶贫工作的复杂性,注重教育精准扶贫的精准性和系统性。教育精准扶贫绝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要在根本上消灭贫困,拔穷根,必须要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以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分配,这不仅需要教育系统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最后,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上互相配合。要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主体和工作分工,中央政府负责统筹全国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并保障资金投入到位和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地方政府则需要保障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能够有效落实。同时,政府应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精准扶贫的行动中来,要统筹好爱心人士和慈善组织的人力物力,做到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为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按照国家标准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减少贫困人口2.5亿[OL],2014:1

http://www.gov.cn/2014-12/15/content_2791045.htm

[2]人民网.30年来中国累计减少逾6亿农村贫困人口[OL],2014:1

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64387-25849588.html

[3]新华网. 全球脱贫成果九成属中国:减少贫困人口6.6亿[OL],2014:1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0/15/c_127100041.htm

[4]新华网. 中国共有7017万贫困人口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OL],2015:1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11/03/c_128389551.htm

[5]央广网. 习近平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OL],2015:1

http://china.cnr.cn/news/20151129/t20151129_520628571.shtml

[6]人民网. 大国领袖的“扶贫情怀”:从《摆脱贫困》到精准扶贫[OL],2015: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3/c1001-27691901-2.html

[7]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习近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OL],2015:1

http://www.cpad.gov.cn/art/2015/9/10/art_624_24133.html

[8]人民网.朱永刚: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OL],2015:1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130/c40531-27871461.html

[9]新华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OL],2014:1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2/11/c_127297090.htm

[10]谢君君. 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3

[1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OL],2005:1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0710/27730.html

[12]新华网. 五年来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九成以上[OL],2015:1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5-12/03/c_134879708.htm

[13] 刘传铁.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J].内蒙古教育,2016,(02):1

上一篇:合格党员教师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左手爸爸,右手妈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