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英汉词汇的文化意义

2024-07-26

探析英汉词汇的文化意义(共14篇)

篇1:探析英汉词汇的文化意义

探析英汉词汇的文化意义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中的`文化大多蕴舍在词汇中.本文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了英汉词汇中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在语言学习中.我们应联系社会文化学习词汇知识,或追根溯源、或随文加以诠释、或剖析文化喻义、或点明其文化制约.从而进一步掌握词汇并学好语言.

作 者:杨郭婷 王娟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大外部,安徽,巢湖,238024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3)分类号:H3关键词:词汇 文化 意义

篇2:探析英汉词汇的文化意义

论英汉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异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使世界上的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文化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意义,相同的文化意义又由不同的英汉动物词语来表达.英汉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契合与冲突主要是由于语言和变化的差异造成的.

作 者:李霞 LI Xia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外语系,陕西,榆林,719000刊 名: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0(2)分类号:H313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汉动物词汇 异同

篇3:略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

1.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1.1 英语文化环境中词汇的内涵大于中国文化环境中的词汇内涵

英语中“modern”一词指历史时代时, 主要是和“ancient” (古代) 和“mediaeval” (中古) 区别的, 本身包括汉语中“近代”和“现代”的概念。此外, “modern”还意味着对中世纪的反叛、追求人文主义精神、反对禁欲主义、尊重科学、不受缚于中世纪教条等, 这些文化内涵在汉语的“近代”和“现代”中都无法找到。汉语的“近代”和“现代”仅仅是简单地和“古代”相区别, 或者说在中国文化环境中, “近代”和“现代”主要是时间概念, 而在英语文化环境中, “modern”既是时间概念, 又是文化概念。这样的词语还有“Renaissance”, 它在汉语中是“文艺复兴”, 而在英语中, 除了表达这一概念之外, 还指文艺之外许多事物或精神的复兴。再如“goat”一词, 除了“山羊”这一层意思之外, 在英语文化中, 它还象征着邪恶、淫荡的人, 而汉语文化环境中几乎没有人有这样的联想。

1.2 中国文化环境中有些词汇的内涵大于英语文化环境中的内涵

“metaphysics”等同于汉语的“形而上学”, 在中国文化环境中, 用来指同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法。此外, 由于历年来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 “形而上学”这一汉语带上了一层贬义色彩, 意味着脱离实际的玄思臆想, 但是英语文化环境中没有这层贬义色彩。

1.3 词汇在英语文化环境中和中国文化环境中内涵不同

汉语中的“政治”一词与英语中的“politics”, 文化内涵大大不同。在中国文化环境中, 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是道德问题、祖国前途命运问题、国家重大方针问题等。而在英语文化环境中, “politics”可以指一种政治家从事的职业, 也可以指政治家的策略或手腕, 或者指政治家在做出卑劣或邪恶事情时选择程度的艺术。再如“知识分子”一词, 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指一些有知识或具有高深学问的人, 而在英语文化环境中指具有某种气质的人。

2.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产生的原因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具有弹性的成分, 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部分。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精神信仰往往通过这个民族特有的词汇表现出来。不同民族无一不将其外部世界的独特性及对世界认识的独特性灌注在民族语言词汇当中,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造成英汉词汇意义的差异。具体说来, 影响英汉词汇意义差异的主要文化因素有自然环境、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及文学艺术传统等。

2.1 自然环境的不同

由于生活地理位置不同, 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主观感受不尽相同, 反映在语言上, 就造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差异。如“东风”二字对生活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的人来说, 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美好、春天”。在诗人辛弃疾的笔下有“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这样美好的诗句和意象。这是因为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 东风盛行于春天, 而且是温暖的热带海洋吹来的。再如“西风”二字给中国人以“寒冷、萧瑟”的感觉。元代杂剧家马致远有“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样悲凉的描写。因为西风是从寒冷的欧亚大陆内陆吹来的, 盛行于冬季, 寒冷而干燥。英国位于欧亚大陆的西北, 情况恰恰相反, 西风从大西洋吹来, 温暖而湿润, 恰似中国的东风。正因为如此, 诗人雪莱写下了《西风颂》这样的传世佳作。东风在英国则如同中国的西风, 所以Matthew Arnold写道:“a sort of spiritual east wind was at that time blowing, neither Butler nor Gray could flower.”

2.2 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生产生活是词汇文化意义的一个重要来源, 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反映在词汇方面便折射出不同的文化韵味。如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 人们用牛犁地, 因此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和牛有关的词语也就比较多, 像“体壮如牛”、“多如牛毛”、“汗牛充栋”, 等等。而在英语传统社会中, 马在人们生活中地位较为重要, 和马有关的词语也很多, 如“as strong as a horse”, “eat like a horse”, “work like a horse”, 等等。

另外, 许多日常事务或现象由于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也会产生一些文化意义。如在英语社会中, 颜色词blue含有沮丧的、猥亵的、忧郁的意思, 像feel blue (闷闷不乐) , make blue joke (说下流话) 等。而汉语中, 蓝色使人想起天空、海洋, 给人以辽阔、宽广、公正之感, 所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 老百姓称廉洁公正的官员为“青天”。生活中常见的有些动植物因不同的联想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意义, 如英语中人们认为鸡“胆小懦弱”, 而汉语中认为老鼠是这样的。在汉语文化中, “松树”的联想意义是“长寿”, 而英语中, “松树”却无此意。

2.3 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的不同

英汉民族生活在不同环境中, 数千年发展形成的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是产生词汇文化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生活习惯, 使得不同民族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因而产生词汇的文化差异。如在英语社会中, 举行婚礼时新娘穿白婚纱, 这是因为白色被看成圣洁的颜色。而汉语文化中, 白色是悲痛的颜色, 用于丧葬仪式。英语中红色使人想起火、鲜血、革命、危险等, 如英语社会中, 交通灯用红色警示前方有车, 须停止驾驶、而汉语文化中, 红色象征着喜庆、欢乐、幸福临门, 人们过新年经常贴大红对联, 挂大红灯笼等, 结婚则贴大红喜字。中国古代社会判断妇女美的标准之一是“三寸金莲”, 经常见到描写妇女走路优美姿态为“挪动莲步”。而在英语社会里, 有些人把线条清晰的脚踝同女子优美的身段联系起来, 如“He was slightly disturbed by the cashier, a young and giggling Wisconsin School teacher with ankles...” (那个年轻漂亮的出纳员, 威斯康星州女教师的咯咯笑声和一双漂亮的脚弄得他有些心慌意乱……)

2.4 文学艺术传统的不同

英语社会和汉语社会都有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传统, 这些传统积累沉淀下来, 赋予语言词汇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文化意义。如汉语读者看到“杨柳依依”这样的词句, 反映在脑海里的不仅是柳树随风摆动的样子, 同时会感受到“依依不舍”的隐含意义。前者是“杨柳依依”的字面含义, 而后者是其文化意义。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文化意义, 是因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杨柳”这一意象是和“惜别”、“怀旧”这样的情感相联系的。例如, 宋代诗人柳永写道“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英语文化中缺少这种文化意象, 因而英语读者难以把这一意象同它隐含的意义相联系。再如汉语中“松树”给人的意象是“挺拔、坚韧”, 如陈毅有诗“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而英语中却说“as strong as an oak” (像松树一样坚韧) 。

3. 了解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意义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深层的东西。了解并掌握这些差异, 无论对英语语言学习者来说还是英汉语言工作者来说, 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词汇, 它是人们表达思想, 进行交流交际、传递信息的载体。只有通晓这两种语言词汇意义方面的文化差异, 才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和运用这两种语言, 才能正确地、成功地进行交流交际, 才能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和提高社会文化语用能力, 从而真正从本质上掌握这两种语言。在当代国际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 这些意义显得更为突出。无论是对外政治经济交流, 还是文化体育交流, 具有词汇层面的跨文化意识是最基本、最关键的, 有时牵涉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外交问题或者经济效益问题。如在经济方面, 因缺乏了解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而造成损失的例子是很多的。吴祯福曾经举过“白象”牌电池的一个例子。这种电池是中国最好的电池之一, 然而在英语中, “白象”意味着无用而昂贵的东西, 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不愿购买以“白象”为商标的产品。因此, 只有从文化差异角度关注英汉词汇, 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它们。

4. 结语

英汉词汇意义方面的差异, 归根结底是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了解这些差异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可以进一步了解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并由此丰富英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 提高英汉语言学习者和运用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篇4: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关键词:英汉词汇 文化 差异性

0.引言.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国度使用的母语,两者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因为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审美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等不同而产生其差异性。对于研究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必须对其进行相关的了解,这对于减少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有很大的作用。

1.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概念.

词汇意义和指称意义构成了英汉词汇意义。前者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且是此意的隐含意义,在字典里没有相关的解释;后者是词汇的原本的意义,通常说来是词语的字面意思,在字典里能够找到相应的解释[1]。

由于人们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历史不一样,对英语和汉语两者的词汇都有其相互对应的意义,且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是从文化背景这个角度来看,意义有比较大差异。

2.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展现形式.

2.1文化意义基本相同

语言的文化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然而也有其特例。比如:parrot(鹦鹉)一词,在英语中表示“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话的人”;在汉语中则有“鹦鹉学舌”的说法。又如donkey(驴)象征着“固执”、“愚蠢”;在汉语中有“犟驴”、“蠢驴”的说法。

2.2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不同的国度里,也存在文化意义部分相同的实例。例如:汉语中的“玫瑰”和英语中的“rose”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意义一样,都象征着“爱情”,然而“under the rose”中的“rose”则是“沉默”、“秘密”[2];又如:在中国人们的观念中“猫头鹰”往往和“厄运、不吉利、倒霉”等联系在一起,把它当作是一种不吉利的鸟,从这五个角度上看,两者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是“owl”还有“机警的人”、“精明”等文化意义。

2.3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一个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相同的概念意义,然而文化意义却不尽然的相同。例如英语和汉语中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在字面意义上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在联想意义上却大相径庭。如黄色。在汉语中黄与皇同音,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地位尊贵的颜色,黄道吉日(auspicious day),“黄马褂”(yellow jacket),“黄榜”(im-perial edict),都和尊贵荣耀联系在一起。相对而言的英语中的黄色的意义则是“猜忌、胆小、卑鄙”。如: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如中国的俗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说的是一个男的对一个在各方面超过自己的女生的不符合实际的追求,而“swan”是对才华横溢的诗人的赞美之词,而在汉语里面是高贵、优雅的代名词。

3.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产生的原因.

1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生产生活方式也是英汉词汇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勾勒出不一样的文化图景。比如:在汉语之中“蓝色”会让人想起浩瀚的大海、万里无云的天空,甚至是给人一种公正[2]。辽阔的感觉,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有老百姓把公正廉洁的官员称为“青天”的缘故。在英语中“blue”则是忧郁的、沮丧的意思,比如“make the air blue”(诅咒)。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牛是主要的耕种工具之一,如“多如牛毛”、“健壮如牛”等等。而“马”在在英语传统的社会中也有许多的先关的词语,如“work like a horse, eat like a horse”等等。

3.2不同的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的不同也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国的农业耕种主要依靠马,有与其相关的词汇如: back the wrong horse(押错宝)、a dark horse(实力难测的竞争者);中国则是牛,如:牛角尖、牛脾气等[3]。

3.3不同的文学艺术传统

英语和汉语的文学艺术传统赋予其词汇各异的形态,展现出色彩斑斓的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展现于中国人的海脑中的形象则是:多愁善感、忧愁漂亮的才女,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对于理解其中的文化意义是非常困难的;诚然对基督教和《圣经》知识缺乏了解的中国人来说是一样的情况[4]。

4.结语.

英汉语词汇文化意义差异性的原因和展现形式是由很多的原因造成的, 对其差异性的认识和把握对于英汉语言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对其熟知的情况下,才能从更高的视角去认识和运用这两种语言,进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从本质上掌握英语和汉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峻.动物词汇看词语的文化差别[J].洛阳大学学报,2011(12).

[3]谷峰,陈文,潘爱华.从文化延伸的视角研究英汉词汇文化意蕴差异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10(10).

篇5:探析英汉词汇的文化意义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本文探讨了在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中,通过时比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涵义、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异同来分析、总结如何融文化知识于教学中,以导入文化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联想记忆能力,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从而使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起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 者:段新苗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刊 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年,卷(期):200814(5)分类号:H319关键词:文化差异 概念意义 文化内涵 文化语境 交际价值

篇6:探析英汉词汇的文化意义

不同的民族语言对颜色的.分类往往不同,一个民族语言对颜色的分割同该民族的生态、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以红色、白色、黑色等六种英汉基本颜色词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它们在英汉语言环境中不同的文化语义.

作 者:戴磊 蔡晨 作者单位:戴磊(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1198)

蔡晨(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篇7:英汉动物词汇文化语言学透视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语言学透视

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异同有助于语言学习.通过对同一动物词在英汉语言中内涵相同、相反,不同的.动物词汇可能引起相类似的联想、零对应等诸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透析出文化对词汇的影响,也生动地揭示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这些联系和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传递信息.

作 者:刘英杰 LIU Ying-jie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年,卷(期):“”(6)分类号:G04关键词:文化语言学 动物词汇 文化内涵 比喻 联想

篇8:从词汇的内涵意义看英汉文化差异

语言是最为常见的表达形式, 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种种不同, 比如词汇含义、词句组成、句法结构、段落构成等都是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词汇含义作为英汉文化差异表现的一项内容, 其形成原因以及表达方式并不是可独立分割的主体, 而是与其他影响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笼统的来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一种历史沉淀, 是一个民族在不断变化的地理形貌、历史形态、群众组成的大环境下积累而来的。同样影响着文化演变的因素也是文化表现的方式, 比如不同的文化氛围可铸就不同的国度形象, 其群众会有不同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语言习得、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规范条例、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传递符号。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形态及表达方式, 语言是民族象征的表现之一。

文化一个民族形态沉淀的表现, 而语言则是如何表达民族形态沉淀的语音和文字符号。因此,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 不同的文化影响着其语言如何构成、发展。同时, 语言也是文化表现的一种直接方式, 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是文化差异的体现。小到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 大到一个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 都可以通过语言透视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形式与内容一般, 是承载与被承载的关系。并且文化与语言之间是互相影响, 互相成就, 是因也是果, 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将二者区分开来。所以说, 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就不能透彻的理解这个民族的语言, 不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习惯, 很难适应一个民族的文化氛围。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语言学角度而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是掌握一种语言需必备的要素之一。在英汉词汇中, 不同的文化内涵为每个词汇注入了丰富多彩的含义, 使得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因此, 词汇也是文化储存和传播的载体之一, 是掌握文化差异的不可忽视因素。

2 词汇中的文化内涵

在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中, 语言是最为活跃和丰富多彩的。词汇、句子构成、表达方式又分别是语言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 其文化承载、文化差异表现功能是最为显著的。中西方语言词汇数量以及内涵意义都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 中西方语言词汇的种类、内涵意义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词汇的意义可以主要划分为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如果从词汇的表面词义来将英汉语言相连接, 则不会真正的了解到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反只会加重中西方文化代沟。因为, 词汇的内涵意义才是英汉语言信息不等值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英汉语言信息等值, 为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我们需挖掘英汉词汇的深层含义。

其一, .概念意义。词汇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含义, 它可指代或描述某一事物的物理特性。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 词汇的概念意义是较为固定的。比如“8”“eight”的概念意义是一致的, “公鸡”“cock”的概念意义也是对等的。

其二, 内涵意义。内涵意义是词汇概念意义的衍生, 是语言所属民族的文化赋予其的文化信息。每个词汇的都有概念及内涵两层意义, 当我们所指某个词汇意义时, 应考虑词汇及内涵两层含义。比如, 当“狐狸”一词出现在脑海中时, 我们不仅想到狐狸这个物种, 同时也会想到“狐狸”意指的奸诈狡猾的内涵意义。同样在英语中“fox”和中国的“狐狸”在概念以及内涵意义上是相同的, 指的是同一物种, 并且都有狡猾奸诈的含义。但是中西方语言中, 由于文化差异, 很多词汇的内涵意义是不对等的。比如上文提到的“8”“eight”的概念意义虽然相等, 但是“8”在汉语中有着大吉大利、招揽财富之意, 但是在英语中“eight”则显得姿色平平, 除了数字象征, 并无其他内涵意义。英语中的“thirteen”和汉语中的“13”概念意义也相同, 但是“thirteen”在西方文化中是忌讳的, 有着黑暗、倒霉的含义, 如果和“Friday”相连, 形成“black Friday”, 其霉运意味更加浓重。相反, 在我国数字“13”并无此意, 也无因忌讳而不设置13楼层等现象。再如汉语言中的“爱人”是指夫妻、男女朋友等爱恋关系, 而英语中的“lover”则指情妇、地下恋情关系。此二者之间的内涵差异也是一目了然的。汉语“红色”代表吉祥、喜庆, 是重大节日、婚庆等上乘之色, 然而在英语中“red”有着灾难、血腥的含义, 而“白色”则有着神圣、纯洁之意, 是庆祝重大节日的首选之色。那么, 众所皆知“白色”在汉语中是悲哀、痛苦之意, 常与丧礼等关联。

这些都是文化不对等的表现, 中西方文化不对等的词汇数以万计, 跨越数字、颜色、动物等多个领域, 甚至有些词语原语在译入语中根本没有与之对等的词汇来接受。比如, 汉语中的“龙”, 是神话动物之一, 是万兽之王, 象征着高贵、神圣、皇权等, 是中国图腾的象征。英语中也有“dragon”, 有人则将“龙”和“dragon”化等, 认为其是一物。但是, 据有关材料显示, “龙”是骆头, 蛇脖, 鹿角, 龟眼, 鱼鳞, 虎掌, 鹰爪, 牛耳的结合体, 有五爪, 其神态高傲、潇洒;而“dragon”则是一种长有翅膀、形态凶恶的物种, 所以“龙”和““dragon””实则不为一物。再看二者的内涵意义, 再加上“dragon”是凶猛、恶势力的象征, 所以将“龙”在西方文化中是没有对应体的, 与“dragon”根本是风牛马不及的。有人建议音译“龙”为“Long”, 则不仅说出了“龙”和“dragon”的区别, 也将中国的龙文化带进了西方。文化差异使得词汇内涵意义不尽相同, 同样词汇的内涵意义之中也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信息。

文化差异使得中西方词汇各具特色, 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的空缺一方面赋予了各自文化的神秘感,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彼此之间理解文化内涵意义的困难程度。很多人不明白西方国家宗教历史, 对“the last supper”中所蕴含的宗教信息、价值观颇为费解, 其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西方中圣经的而发展历史遗迹宗教对西方子民的感染渗透。

3 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原因

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地理、历史、和名族风情, 也就造成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不同的文化也不断影响着各自语言的促成形式和表达方式。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连接的整体, 语言即是文化的表达形式, 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造就了文化的差异, 同时也使得各自语言别树一格。

其一, 生存环境的差异。生存环境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这其中也包括语言词汇以及文化的形成。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如何, 对其词汇的构成、使用频率以及文化表现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 中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各有特点, 同时其语言应用和文化表现就各不相同。我国地貌内陆发达, 气候四季分明。而英国四面环海, 气候、饮食深受海洋影响。因此, “东风”“西风”这两个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就有着不同的内涵。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 源自大西洋的西风是春天盎然的代表, 是无比温和舒适的;而我国第十西高东低, 西风是来自西伯利亚地区, 是严寒的代表。恰恰相反, 我国的“东风”恰如西方的“西风”一般, 是温暖的代表。因此西方国家有《西风颂》来讴歌春天, 我国则有“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月二日江上行, 东风日暖闻吹笙”等诗句来歌颂如春天般的东风。类似的还有英国夏天受海洋气候影响, 舒适凉爽, 因此莎士比亚将爱人比拟成夏天, 有“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lovelier and more temperate.”著名诗句, 而我国夏天多以闷热、潮湿此外, 与夏天有关的词语多是“赤日中天”“赤地千里”“汗流浃背”。我国农业发达, 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习俗皆取自农业, 比如“沧海一粟”“豆蔻年华”“披荆斩棘”等;而英国海洋业发展发达, 许多俗语则是和海洋有关, “a drop in the ocean”其含义也是“沧海一粟”, 其词选用的则不是“wheat”而是“drop”。还有一典型示例, 英国常年降雨, 谈论天气是英国最普遍无公害的话题之一, “How‘s the weather today?就是典型的英国式问候语言, 而“吃饭了吗”才是典型的中国式问候语言。

其二, 风俗习惯的差异。中西方风俗习惯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表现形式从吃、穿、用、想等多个方面。西方以刀叉作为饮食工具, 而筷子则是中国餐桌前的的第一把手。这些使用习惯的不同, 皆来自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 西方餐饮多以生食蔬菜作为菜肴, 而中国餐饮则多采用煎、蒸、煮、炸为主。此外, 问候方式的不同, 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现的形式之一。英国朋友见面会以亲吻示好, 而中国则只是以问候语来表达。在中国, 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来表示感激之情, 但是在西方国家“thank you”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 不仅用于同事、朋友之间, 早家庭成员之间使用频率也极高。再者, 西方国家可直接称呼长辈、父母的名字, 并且为了纪念长辈, 会长辈的名字来命名后代。但是, 在中国直呼长辈的名字, 或者以长辈命名后代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是关乎礼貌和思想的表现。

其三, 宗教信仰的差异。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 并且各自成一派别, 影响着各自世世代代子民。在中西方国家中, 大家耳熟能详的宗教派别分别为:西方人多以“Christian”为主, 多信奉天主教, 而中国则是佛教、道教的虔诚子民。因此, 在西方国家, “God”“angle”, “church”“Easter day”这些词都源于圣经和天主教, 并且语贯穿于西方生活。而在中国, “舍利子”“菩提““佛诞节或者浴佛节”都是与佛教有关的词语。在西方国家, “oh my god”是最为耳熟能详的口头语句, 而“天呐”, 则是中国人民表达情绪的语言之一。并且从一定程度上而言, 此两句口头语有着相同的内涵意义, 是信息等值的。除此之外, 信仰的不同, 使得中西方宗教人物、神话、礼拜习惯, 甚至佩戴饰物都有所不同。“Nora”“Solomon”“Judah”都是圣经人物, 而“菩萨”“如来”等则都源于佛教。

其四, 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习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脑部思维运转的模式决定着如何将所想内容、以何种语言措辞、顺序来表达出来。众所周知, 中西方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某些在中国是理所当然的思想观点, 在西方人民看来却是古怪、不得其解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 东方人对西方百姓习以为常的举止行为、语言话语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 比如“不做亏心事, 不怕鬼叫门”在英语中说来则是“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的真实含义在汉语也有对等体, 只是让人备受惊讶的是, 其内涵意义竟然是“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再如“新官上任三把火”与“A new broom sweeps clean”等值, 同样也说明了文化差异使得思维表达方式的不同, 进而产生语言表达方式的个性化。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中英文化既有许多共性, 又有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而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 产生了许多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将二者进行对比, 既可以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的认识和理解, 也可以提高我们对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敏感度, 并充分利用文化内涵, 更好地作好翻译工作, 最终达到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摘要:语言一种社会现象, 它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 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 是文化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其组成形式以及使用习惯不仅受到文化的影响, 并且也是文化特性、差异的直接表现形式。该文章通过介绍语言、文化的基本内含义, 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词汇的内涵意义为媒介介绍了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继红.从词汇的内涵意义看英汉文化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

[2]李悦.从词汇意蕴看英汉文化的差异[J].温州大学学报, 2003 (4) .

篇9:英汉词汇文化内涵探析

一、英汉词汇的内涵差异折射出不同价值观及社会意识形态

中国人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和影响下,把和谐视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奉行“礼为用,和为贵”的观念,并形成了一套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准。行为能否合乎礼的要求,做到“和”是很重要的。因此,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对集体荣誉、群体观念有很强的归属感,在群体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国人崇尚的美德。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方面,要求“与集体或领导保持一致”“克己守”“循规蹈矩”,避免“锋芒太露”。因此,“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在中国文化中带有强烈的贬义,与自我膨胀、自私自利相联系,是遭社会抵制的一种价值取向。与中国文化相反,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以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一个突出特点。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个人主义意味着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人的行为、言论、思想都体现出与别人的差异,差异几乎与个人主义同义。人们强调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而保持一致是个体人格丧失之表现,因而西方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由此,英文辞典中以self-(个人)为前缀的合成词超过100个,如self-control,self-confidence,self-dependence,self-esteem等,足以见“个人”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此外,一些字面意义相同却褒贬有别的英汉词汇,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如英语中的“politician”带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精明圆滑的人”,意思与汉语的“政客”相当。汉语中的“政治家”含有褒义,应译为“stateman”,指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或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而非“politician”。

二、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差异

文化是心理的折射,民族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深层心理的产物。一个社会里的任何人都必定带有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基因决定着他的思维方式、行为走向、精神气质等,并由此构成不同国别、民族、地域的人的特点与差异。常言道“言为心声”,不同的民族心理产生不同的民俗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最基本的构建单位,必然蕴含着与语言相关的种种民族心理因素。

英、汉民族在心理因素、思维方式,及日常生活和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上尤为突出。比如,“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个图腾形象,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东西;在古代传说中的龙能腾云驾雾,是虚幻神奇、法力无边的灵物,是吉祥、高贵、权势的象征;龙又是帝王之象征,历代帝王都自称“真龙天子”;汉语成语中又有“望子成龙”、“龙凤呈祥”、“攀龙附凤”、“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说法,华夏民族素称“龙的传人”。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人都把龙当作美好的东西来看待。但是,英语中dragon(龙)则被视为邪恶的象征,是凶残肆虐的怪物。这一典故出自《圣经》旧义“启示录”中的第l2章第9节中,魔鬼(撒旦)被称作“Dragon”,而且它是迷惑天下众生的,一些圣徒就以杀死“dragon”为荣。英语中,甚至把年老脾气暴躁的凶女人称为“dragon”。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中国人常把狗视为卑劣的动物,一说到狗,往往会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与其相关的词汇也大都是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走狗”“狗咬狗”等。但在英美人眼中,狗是人们所钟爱的、有灵性的宠物,被视为家庭中的一员,用狗象征可爱、忠实、勇敢、聪明等优秀品质。英语词语中绝大多数有关狗的短语不含贬义,如“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优胜者)“gay dog”(快乐的人)“old dog"(老手)“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三、英语与汉语对应词的数目不等

中国的社会结构重视亲属关系,有一整套严格区分亲属关系的称谓词语。因此,现代汉语有关父系和母系亲属的称谓是不同的。而资本主义关系下的家庭,其构成和社会作用完全不同于封建主义关系,强调自我和独立,忽视亲属关系。因此,现代英语中有关父系与母系亲属的称谓没有细致的区别。例如,通常使用uncle来称呼“伯父”“叔父”“舅舅”“姑父”“姨夫”以及父母的男性同事和朋友。

四、不同的词汇表达同一个概念

英汉语言中有一些词汇,虽然字面意义不同,但引申意义却相同。这是因为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联想和比喻,这是由语言的随意性决定的。英汉语言尤其是在俚语和方言中,有许多这样的词汇,给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以下英汉词汇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没有经验的人(新手)——greenhand;不受欢迎的人(坐冷板凳)——wet blanket;讨好(拍马屁)——polish the apple;竞选失败者——dead duck;瘦得像猴子似的(骨瘦如柴)——as thin as a shadow;过着牛马的生活(当牛做马)——live a dog’s life;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怒发冲冠——raise the roof。

五、英汉语言中一词多义所带来的问题

英汉语言中有许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汉语中的“吃”字,最基本的意思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而在许多由“吃”构成的词语中,例如“吃食堂(吃饭)”“吃苦(受)”“吃香(受欢迎)”“吃官司(被起诉)”“吃醋(妒忌)”等,由于搭配词不同,其含义大相径庭。英语中的“eye”也是如此,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意义也不同。例如,“blind man’s eyes(盲人的拐杖)”“score a bull’s eye(命中靶心)”“do sb.in the eye(欺骗某人)”“be bright in the eye(喝醉)”“He is up to his eyes in debt(他债台高筑)”“an eye in the sky(侦察卫星)”“the eyes of night(星星)”等。

六、英汉文化中不同理念造成的词汇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老”字既是人们表达敬意的方式,又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常用“老人”“老爷子”“老太太”来称呼自己的父母、同事朋友的父母或上了年纪的老人;“姓氏+老”是对德高望重的长者的敬称。还有许多是在表示姓氏、职务或身份的词前加上一个“老”字以表达亲切尊敬之情,如“老张”“老师”“老总”“老革命”“老职工”等。而英美人对老有一种恐惧,忌讳用“old”一词来表示“老”或“老人”这一概念。因此,英语文化中有许多表达这一概念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an;the aged;a veteran soldier;an experienced worker等。另外,用于指代年老的Mature在英语中表示“成熟”“年长”。可在中国老太太无论自称“成熟”,或被称为“成熟”,都可能成为笑料。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这一点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影响着对语义的理解。因此,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如原译文语言与文化因素与译文基本一致时,可采用对等直译法、形象套用法、借用类似法等;如果原文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译文不对等时,可采取求同存异法、意义对等法、添加注释法等。当然将一种语言译为不同文化的另一种语言并非易事,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语词翻译成同样体现文化特色的语词就更是难上加难,有时难免引起学习者误解和曲解。这就要求学习者应特别谨慎、仔细地分析隐含在语词背后、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根据具体语境,在不违背原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真正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10:探析英汉词汇的文化意义

邵阳学院外语系2010级

语言一班 1040501290

引言:

关于文化这一术语,早已有许多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先后提出不同的解释和定义,诸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是包括音乐、艺术、文学、建筑、技术、科学和哲学在内的一个民族所取得成就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等等。”[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反映记录不同文化的各个侧面,语言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中最典型的符号子系统。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是语言创造的动力和表达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广告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也就是广告文体。在当今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传递和理念传播时代,已融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广告语言属于“鼓动性的语言”,有着强烈的“说服力”,广告语言必然会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是为了达到“推销商品”这一共性目的,然而,由于东西方在哲学观念,思维模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风习俗、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的审美情趣、消费心理以及对商品的认识角度等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故而英汉广告语言为激起民众购买欲望所采用的广告词汇自然也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差异。本文拟就从广告语言词汇运用的角度赏析生活里的广告语进而讨论出隐含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英汉广告语言;词汇运用;文化差异;

正文:

一、词汇运用看中西不同的哲学观念

I、中文广告:

1.天上彩虹, 人间长虹。(长虹牌电视机)

2.天有不测风云, 我有人生保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这两则广告都注重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选取选取“彩虹”做“长虹”的喻体,(天或自然)“风云”和“我的保险”形成言语上的对仗工整,利用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用迂回曲折的方式,采用移情手法,唤起读者对商品的好感,使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理的效果。此外长虹广告把其产品与美丽的彩虹联系起来,竭力创造美感,抒发情怀,使人感到天和人之间,彩虹和“长虹”之间自然而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激发起消费者美好的想象和强烈的购买欲。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广告词也正是为迎合中国人的这一心理,巧妙地借格言来增强说服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英文广告语言受其多元论观点的影响,时常鼓励个人自由,发展和创造性,鼓励人们去 改造世界,征服自然。

如:What distinguishes the leaders from the followers? In dependent thinking.(The960LuxuryVolvo)

Volvo is never meant to be a car for any but the discriminating few.以上两则都是沃尔沃小汽车的广告,诸如“distinguishes”、“leaders”、“followers”、“independent”、“any”、“discriminating”和“few”的措辞,准确地唤起了目标消费者追求独特的个性、希望与众不同、渴望获得成功的心理需要和共鸣,从而打动他们,促使他们采取进一步的购买行动。

再如:It makes you feel like the man you are.(别克)

If you could,you could.(Audi)

这是别克小汽车的广告语和奥迪小汽车的广告语,这两则广告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都分别用了两个you,不仅尊重作为个体的消费者“you”(你)的个性,还带给消费者无限自由“假如你能,你就能”,这正是西方消费者所追求的———一个可以自由地设计自我并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自由世界。广告语很好地表达了消费者对个性、成功和自由的追求,因此容易打动消费者。

“就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论,中华文化是一元的,而西方文化是多元的。”【2】(朱炎1989)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坚持一元论,即天,地,人是自然而和谐的整体。天具有人格精神,人具有天的品行。“天合一”的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的哲学观念。孟子曾经提出“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天人相同”,天是有德性和意志的,所谓“道德之天”。汉语中有很多词汇和词组都反映了这一哲学观念,如“天才”, “天赋”, “天子”等【3】(郭锦桴1993)。与中国文化相反,欧美文化历来坚持多元论的观点,注重物质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特别强调自然界的变化和差异。一再强调个人自由,自我发展和个人进取心。这种差异也常会在广告中反映出来。

二、价值观念

I、群体倾向与个人倾向。

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根深蒂固,“认为“大家用的一定是好货”,不少广告以此为卖点,大肆渲染和说服消费者去购买同一产品,如:“(某洗衣粉)洗了都说好”,“„是时尚追求”。”[4]这类说服方式在汉语广告中颇为流行,再看如下广告语:

1、妈妈,我又梦见了村边的小溪,梦见了奶奶,梦见了您。妈妈,我给您捎去一样好东 西。威力洗衣机,献给妈妈的爱。(威力牌洗衣机)

2、朋友情谊,贵乎至诚相处,互相支持帮助,互相激励。啊,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情浓味更浓。(麦氏咖啡中文)

3、有朋自远方来,喜乘三菱牌。(三菱汽车)

4、让妻子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这是每个丈夫的职责。

(金鱼牌洗衣机)

中文广告中,广告撰写人还充分利用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所具有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在广告语言中唤起消费者的共鸣和情感,从而获得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和好感。

如:

5、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集团)

该则广告自豪地宣称美菱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产品专为中国人设计,广告语言带给目标消费者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深深地激发了消费者的爱国主义情怀,消费者容易被该广告词打动从而采取购买行动。

在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推崇无私奉献,个人的价值在奉献中体现出来,即群体倾向。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博爱,仁义一直是社会推崇的的价值观, “独乐不如众乐”的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社会道德的沃土之中。对中国人而言,个人的幸福和快乐应和集体的利益一致,体贴和关爱一直是人们所崇尚的情怀。故中国人对国事、家事、事事关心,给人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被认为是美德。在以上的几则广告语中“献给妈妈的爱”、“朋友情谊”、“丈夫对妻子的责任”等虽然不朗朗上口,但广告词的撰写者都围绕着古老中国千年文化精髓积淀成的价值观念即人生在世定当懂得重情重义这种以群体好为好的思想为中心进行设计广告语。

但在西方国情况则不同,他们比较注重个体与个性,常以“个性”、“独立”、“隐私”等作为主题有时甚至以针对个人的口吻,对消费者进行说服。如美国著名运动品牌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就符合崇尚个性、提倡自由的美国青少年一代的心态:要做就做,要与众不同。

Our personal service will appeal to your individual taste.(Lufthansa Airline)Lufthansa 航空公司的广告并没有介绍我们的服务有多好,而是用“您的个人品味”(your individual taste)这个短语说“您”能得到什么享受,以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使人们读起来飘飘然,仿佛整个世界惟我独尊。

II、权威意识与量化数据。

中国人有较强的权威崇拜心理和等级观念,在广告语用词上通常以“获得某某金奖”、“省优、部优”、“国家免检”、“中国消费者协会推荐”等作为权威认证和承诺的依据,或以“王者至尊”、“王朝”、“皇家”等作为最高级别的修饰语来显示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霸气。

如下面广告:

花牌女鞋,牛头牌男鞋商业部最畅销国产商品,荣获金桥奖,被轻工业部选为质量信得过产品,四次被全国大型商场推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轻工产品皮鞋类第一名。(上海皮鞋厂)

这则广告都罗列了该产品所获得的许多荣誉来说明产品的高质量和可靠性,这实际上正是中传统文化中权威崇拜观念在广告语言中的体现,可这种广告语即使译成英文在西方消费群里很难达到预期的语用效果。诸多英文广告中,即使一些国际品牌的广告,均未见有任何鉴定证书,荣誉证明。在以自我价值为主的英美文化中,人们对官位看得很淡,并无刻意追求之意,他们所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们通常更注重实用,注重证明商品品质的试验数据和调查结果。广告宣传多以量化的数据和个性化的感受去说服消费者,并以此作为承诺的依据。

例如:

Standard dual air bags.Steel safety

cell construction.Side door guard beams.24-hour Roadside Assistance.Available antilock brakes.Available all2speed traction control.Airconditioning.Electronic AM/ FM stereo cassette.Air filtration system.Dual remote mirrors.Rear defroster and

more.(Ford)这是一则福特汽车广告。广告从安全性,舒适性,和售后服务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突出了产品的特点,充分体现其主义精神。

三、语言习惯中的含蓄与幽默

中西文化差异在中英文广告语言中还体现在英语广告中夸张和幽默的语言,西方广告人很少掩饰他们对自己产品优势的骄傲,他们会竭尽所能证明自己的产品质量最好或独一无二,广告撰写人不遗余力地使用夸张的语言,可以说他们是使用诸如“attractive”,“beautiful”,“delightful”,“gorgeous”,“superb”,“luxurious”等刺激情感的词汇的高手。英语广告中的幽默也能很好地被目标消费者接受,这些手段都给消费者该来愉快和满足的感觉。而中文广告多采用朴实直白的语言,因为多数中国人都比较含蓄,也不像多数西方人一样有较强的幽默感;所以,中文广告较少使用幽默的语言。

【结语】

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威廉.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每一种语言在它所隶属的周围设下一个圈子,人只有同时跨进另一种语言的圈子,才有可能从原先的圈子走出来。”[5]故而我们知道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不同民族风俗,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价值观,哲学观,世界观等等统称为民族文化都会对语言产生影响。广告语是语言的另一种呈现形式,中西的广告语言定折射出中西的文化差异,本文就从英汉广告语言的词汇运用方面入手,主要探讨了中西方人在哲学观念、价值观念以及语言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远远不止这几方面,由于篇幅有限,尚不完整详尽,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Lado,Robert.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3rded)[M].AnnAr2bor: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19602、朱炎.1989.“中西文化之异同”,载«中西文化异同论»北京: 三联书店

3、郭锦桴.1993.«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人大出版社

篇11: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英汉语中表示各种不同植物的词语都很丰富.由于英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的不同,导致植物词引起的联想意义不一致.探讨英汉植物词语方面存在的跨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 者:潘乐 吴澜  作者单位:潘乐(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吴澜(台州学院,浙江・台州,317000)

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1 关键词:植物词   联想意义   文化差异  

篇12:英汉语言中文化差异探析

英汉语言中文化差异探析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不同语言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文章论述了英汉语言中文化之间的差异及造成这种文化差异的根源和表现形式.

作 者:王晓俊 WANG Xiao-jun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经贸系,河南郑州,451191刊 名:周口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5(3)分类号:H0-05关键词:英汉语言 文化 差异

篇13:英汉动物词汇的语言文化对比

动物自古以来就和人类各方面息息相关, 并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甚至是生存和发展。因此, 各民族都有大量有关动物的词汇, 来表达对动物不同的感情。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环境、以及价值观的不同, 每种动物在不同的国家就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1 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在中西方国家, 人们根据动物的外在形态、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惯创造了一些词语。例如蜗牛 (snail) 的爬行速度极慢, 因此在汉语中会用它来比喻一个人做事情缓慢, 英语中也有“as slow as a snail”和“at a snail’s pace”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此外, 中西方国家的人都认为猫头鹰 (owl) 聪明智慧, 英语中也有“as wise as an owl”这样的说法。与此相反, 驴 (donkey) 这种动物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愚蠢的含义。又如蜜蜂 (bee) , 整天嗡嗡叫着到四处飞翔, 忙着采蜜, 给人忙碌、勤劳的感觉, 因此汉语中有“勤劳的小蜜蜂”一说, 而英语中也有“as busy as a bee”, 来比喻勤劳忙碌的人。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原因对动物怀有一定的情感态度, 因而和动物有关的词汇很多都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甚至是不同的褒贬意义。由于一些动物特征明显, 给人的感觉大致相同, 因此对待这些动物, 很多民族都持有相同态度, 因而这类动物词汇也具有相似内涵和意义。如, 天鹅 (swan) 在中西方国家都给人高贵优雅的印象和感觉, 因此英语里有“as graceful as a swan”来比喻人举止端庄, 姿态优雅, 汉语里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羊 (sheep) 是一种温顺可爱的动物, 英语中有“as gentle as a lamb”或“as meek as a sheep”这样的说法来比喻某人像羊羔一样温柔, 汉语中我们也时常会形容某人“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鹦鹉是一种比较有语言天赋的鸟, 会模仿人说话。但是汉语中“鹦鹉学舌”这个成语却是贬义的, 指人云亦云, 没有自己的看法。无独有偶, 英语中“parrot”这个词既指鹦鹉, 也表示“机械地模仿别人”, 有拾人牙慧的贬义色彩。再比如猪 (pig) , 中西方人都认为它懒惰、肮脏、贪吃贪睡并且生活环境又脏又乱, 所以有关猪的词语大多是贬义。所以中文里有时会用猪字来形容某人非常贪吃, 好吃懒做, 蠢笨甚至肥胖。英语里也有“make a pig of oneself”这样的俚语来形容某人狼吞虎咽的丑陋吃相。

然而, 由于不同民族在生活方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对一些动物也会由此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龙 (dragon)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龙早在几千年前就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传说中, 它是一种灵异神物, 上天入海, 兴云布雨, 无所不能, 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龙被人们敬仰, 认为是“天之子”, 而古代皇帝也自视为“天子”, 就成为最高权力和帝王, 甚至是富贵、卓越优秀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有褒奖之意, 如“卧虎藏龙”、“望子成龙”、“龙飞凤舞”、“乘龙快婿”、“龙马精神”等, 数不胜数。但是在西方人眼中, 龙的形象大多都张牙舞爪, 嘴里还喷着火, 象征着暴力、邪恶和魔鬼, 关于“龙”的词语多含贬义, 如“sow dragon’s teeth”指的是挑起纠纷或引起争端。另外, 狗 (dog) 在英汉文化中的感情色彩也大相径庭。中国人, 尤其是在以前, 认为狗就是一种看门的动物, 喜欢巴结讨好主人, 因此对其并不重视, 很多有关“狗”的词语更含有贬义色彩, 如“人模狗样”、“偷鸡摸狗”、“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西方文化中, 狗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 人们对狗充满了喜爱, 因此很多关于“狗”的具有褒义色彩的表达, 如“love me, love my dog”指的是“爱屋及乌”。如果说某人是“lucky dog”, 就表示他很幸运。而“Every dog has his day”这句常用的谚语则比喻人人都会时来运转。

2 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及非对等性分析

由于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差异, 不同民族对待同一种动物的感情色彩有可能相似, 有可能完全不同。当不同民族使用同一动物名称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寓意时, 则表现出了对等性。相反, 如果一个民族用一些动物词汇来表达特定含义, 而另一个民族没有这样的表达, 或者选择的是不同的动物词汇, 则呈现出非对等性。在表达某一语义时, 两种语言可能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 有可能用完全不同的动物。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例子来分析对比。

猫 (cat) 在英语中常被用来象征尖酸刻薄、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女人, 还用来喻指泼辣或心地恶毒的女人。“old cat”是指“脾气坏的老太婆”。而在汉语中, 猫却没有这样的含义, 它通常给中国人温顺、神秘的感觉。英语中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来形容“如坐针毡”、“局促不安”, 而汉语中用“狗急跳墙”、“热锅上的蚂蚁”来表示这种情况。

英语文化里中西方国家的人对狐狸 (fox) 都有狡猾的印象, 中文用“老狐狸”来形容一个人老谋深算, 老奸巨猾, 英语中也有“old fox”来表达相同意思。此外还用“as sly as a fox”去形容某人奸诈狡猾。而“play the fox”指的是耍滑头。英语中的fox还有褒美之意, 喻指“开朗活泼的漂亮女人”, 这与汉语却有不同。中国人认为狐狸善于魅人, 因此汉语中用“狐媚”喻指“用谄媚、阴柔的手段迷惑人”。也将“以色诱人的女人”称为“狐狸精”。狐狸虽然都有“美女”的含义, 但褒贬完全不同。

又如, 在英语文化里, 孔雀 (peacock) 是最骄傲的禽类, 含有“骄傲狂妄、好炫耀、爱慕虚荣”的语义。“as proud as peacock”常用来形容某人非常高傲, 目中无人。“play the peacock”指的是某人沾沾自喜地炫耀自己, 狂妄自大。汉语中“孔雀”也同样有骄傲的含义, 人们也用孔雀来比喻骄傲、爱炫耀的人。英语中有“a peacock among sparrows” (孔雀站在麻雀中, 喻指突出、非凡的人物) 这种说法, 而汉语中则用“鹤立鸡群”表达同样的意思。在英语中, 孔雀又叫“朱诺之鸟” (the Bird of Juno) , 因为在古罗马神话里, 孔雀是天后朱诺的圣鸟。朱诺是主神朱比特的妻子, 但她妒忌成性, 监视并惩罚所有朱比特喜欢的女人。人们害怕她的孔雀尾羽上像圆眼睛一样的斑纹, 那“眼睛丛生”的羽毛令人想到传统的魔眼。因此, 孔雀的尾巴在英语神话中是“魔眼”的象征。而在汉语中, 孔雀尾巴却是美丽、吉祥的象征, 孔雀开屏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事情。可见, 英汉语言中存在对等性、部分对等性和非对等性的特点。

了解中西方对一些特定动物所持有的态度异同、词汇的差异, 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并对比其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从而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方便, 也有利于我们今后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05 (1) .

篇14:探析英汉词汇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网络语料库、索引行、词汇意义、外语教学

一、引言

词语搭配行为一直以来是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重点。英文和中文的语言和文化内涵差异,给英语学习者辨别英汉词汇意义带来了挑战。自从语料库语言学开创以来,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数据,颠覆了以往以经验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网络语料库大量兴起,通过比较网络语料库的英汉索引行信息,可以为外语教学中英汉词汇意义对比分析提供大量的真实文本。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网络汉语语料库(CCL)分别对“问题”和“problem”两词英汉词汇意义进行对比分析。

二、“problem”的索引行信息分析

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搜索“problem”一词,进行随机抽取,可以得到如下表1所示的索引信息:

观察表1中的语境可以看出,“problem”的语义基本包括:(1)疑问;(2)困难的事、人;(3)[數学]解答题。

三、“问题”的索引行信息分析

在网络汉语语料库(CCL)中搜索“问题”一词,进行随机抽取,可以得到如下表2所示的索引信息:

观察表2中的语境可以看出,“问题”的语义比英文中“problem”的语义宽泛得多,包括:(1)疑问;(2)困难的事、人;(3)[数学]解答题;(4)话题;(5)议题;(6)事情;(7)事情的关键。因此,作为比较英汉“问题”的语料,英语教师在解释中文“问题”时应该还要检索topic、issue、matter、key、crucial point等英文词语或词组,然后再对这些检索语境进行搭配词的观察,使英语学习者在比较“问题”的英汉意义差异时有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

四、结语

上一篇:创建平安校园申请报告下一篇:四年级语文作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