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法规习题

2024-07-04

教育政策法规习题(通用6篇)

篇1:教育政策法规习题

教育政策法规

一、填空题

1、新《义务教育法》第五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3、新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教育教学应该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该将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5、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和教师按照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6、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7、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变考试制度,并改变高级中等中学招生办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于(1999)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9、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10、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

1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12、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1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14、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学校应该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15、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得公开审理。

16、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脱离社会,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17、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

18、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19、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20、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的考核,以(工作业绩)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21、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22、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23、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24、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三)年内不得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25、学校应该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26、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的申诉,由所在区域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受理

27、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8、科学发展观是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9、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30、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 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2、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3、(和谐)是党的十七大修正的基本路线新补充的内容。

3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5、要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促进(人都全面发展)

36、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8、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9、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40、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篇2:教育政策法规习题

第一章 导论

一、如何理解依法治教?P2-4 答:依法治教就是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规范教育行为。即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依法治教的主体既包括各级行政机关,也包括各级权力机关:既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包括各级政府的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师生及社会企业与公民。

依法治教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管理教育的有关活动,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动,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接受和参与教育教学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和参与的教育活动。依法治教的依据不仅包括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也包括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基本要求的基本条件:

1、具有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

2、具有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3、具有高素质的教育执法队伍

4、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

5、具有健全的有关教育民主与监督制度

二、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加强和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P5-6 答、1、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 和必然要求。

2、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求

3、依法治教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

4、依法治教是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三、我国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6-8 答:

1、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3、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4、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四、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我国依法治教?P9-11 答:

1、提高教育法律意识,转变教育管理观念

2、依法治教的重要条件是有法可依

3、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促进、深化教育改革

4、初步建立新的运行体制,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能力与水平

5、继续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

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P12-13 答:(教育法律的概念)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一致性:本质上是一致的。内容都体现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在 教育领域中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实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教育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区别:

1、指定的主体不同;

2、表现的形式不同;

3、实施的方式不同;

4、作用不同

关系:

1、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而法律是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

2、政策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

3、政策和法律有着不同的特点。

六、依法治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何意义?P1 答:依法治教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关系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针。依法治教成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任务。加强教育的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教,使教育工作全面走上法治轨道,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章 教育法基本理论

一、谈谈对《教育法》的理解P16-17 答:

1、教育法是一种行为规范

2、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3、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二、教育法的基本特征和原则有哪些?P18-19 答:特征:

1、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

2、教育法的规定性具有强制性;

3、教育法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4、在教育法之上没有统一的法典。原则:

1、方向性;

2、公益性;

3、平等性;

4、终身性

三、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的作用有哪些认识?P19-20 答:

1、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

3、教育作用;

4、预测作用;

5、强制作用

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1、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

2、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保障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4、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

5、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四、谈谈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教育法律文件、法律条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P21-22 答:联系:教育法律规范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己内在的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教育法律规范是教育法、教育法律文件、法律条文的内容,而教育法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法律条文是教育法律规范的载体,它们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区别:

1、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的区别:二者在逻辑上是从属关系。教育法是种概念,它的外延大于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规范是属概念它的外延包含在教育法概念的外延之中。

2、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文件的区别:(大小关系)教育法律规范是教育法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基本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各个具体的教育法文件中,除了大量的教育法律规范外,还有些关于立法目的、立法依据和有关概念等的规定和说明性文字,它们是非规范性的内容,不属于教育法律规范。

3、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条文的区别:(内容和载体)教育法律规范用教育法条文来表现,但教育法条文不一定是教育法律规范。要掌握一个完整的教育法律规范,往往要将许多教育法条文甚至有关文件总和起来考察。就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来说,其余全部组成部分往往不全在一个教育法律条文里出现。

4、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文书的区别:(规范和结果)教育法律文书包括司法文书,是使用法律规范而使用的特殊法律文件。其特点是指在特定的地区和事件内,对某一特定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具有约束力,它们是使用法律规范的结果,而不是法律规范本身。

五、简述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P22-23 答:

1、法定条件

2、行为准则

3、法律后果

六、我国教育法的主要渊源来自哪里P24 答:

1、宪法

2、教育法律

3、教育法规

4、教育规章

5、教育法的其他渊源

七、简述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特征P29-30 答:含义:教育法律关系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特征:

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照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根植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3、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社会关系

4、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为前提。

八、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P30 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性法律关系,一般称为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另一 类是横向性的法律关系,一般称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九、简述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P31-32 答:

1、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2、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教育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3、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依法成立的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某种权利和应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义务)

十、如何理解教育法权利和义务的关系P33 答: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相一致、相转换、相冲突的。第三章 学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一、如何理解法学视角上学校的概念与特点?P37 答:概念:学校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场所。

正确理解法学视角上学校的含义,应注意三点:

1、学校是经法律调整的对象;

2、必须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和登记注册,否则不能成立;

3、学校一经批准设立和登记注册,就享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特点:

1、设立学校的目的与衡量标准不同于企业;

2、学校的经费来源不同于企业;

3、对学校的调节手段不同于企业

二、简述学校的法律地位:1.行政主体(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法人地位(民事上);3.行政相对人(上对上级行政机关,下对学生)

三、学生法律地位的确立对保障学生的权利有哪些作用?P45-46 答:法律意义上的学生是指在依法成立或国家法律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规定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

1、地位变迁:尊卑—平等;

2、学生观转变:教育对象—独立主体;

3、法律意识提高;

4、立法保护

四、特殊学生群体有哪几部分构成P48

1、女生

2、经济困难的学生

3、残疾人 第四章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的法律概念与法律地位P55-58 答: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法律地位:教师法律地位就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主要通过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从本质上确立了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专业人员所特有的政治、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

1、我国教师的政治地位通过其享有的政治权利体现并享受有关法律的确认与保护;

2、我国教师的经济地位通过法律所规定的收入水平和其他物质待遇来体现

3、《教师法》的颁布确立了教师的职业声望。

二、教师资格的分类、条件、认定、丧失是如何规定的P62-65 答:分类:教师资格主要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等学校教师资格、高级中等学校教师资格、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及高等 学校教师资格

条件:

1、国籍(中国公民)

2、思想品德(良好)

3、学历达标,4、有教育教学能力

5、身体素质好

6、心理素质好。

认定:幼儿、小学、初中资格由县区人民政府教育部门认定;高中、专资格由市级人民教育部门认定;高校教师资格由教育部或省级教育部门认定。丧失:1)受到剥夺政治权利(包括期限已满)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包括刑满释放)以上刑事处罚的人员,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2)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法之日起,自动丧失教师资格,今后不能再取得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资格认定机构收缴。

三、教师的任职条件是什么?P65

1、教师资格;

2、遵守法纪、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3、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面、熟练地履行职务职责;

4、具备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年限的要求;

5、身体健康

四、教师聘任制度的形式有哪些?P65-66

1、招聘;

2、续聘;

3、解聘;

4、辞聘

五、学校与教师法律关系P67-68 答:

1、校方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既有通过行政任命的形式使用和管理教师的任命制的行政法律关系;

2、又有双方地位平等、双向选择,各自具有相应权利与义务的聘任制的民事法律关系

六、教师与学生法律关系的特点P68-69

1、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2、主体平等的关系

七、依法维护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P69-70 答:

1、各级政府要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和职责;

2、加强教育执法力度;

3、学校、教师、学生等各类教育主体,要勇于和善于运用《教育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与各种形形色色的侵权行为作斗争。第五章 教育法律责任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点是什么?P72-73 答:概念: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特点:

1、必须有法律明文的规定;

2、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

3、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

4、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和制裁方式P73-74 P77 答:行政法律责任(行政制裁;包括:

1、警告

2、记过

3、记大过

4、降级

5、降职

6、撤职

7、开除)

民事法律责任(民事制裁)

刑事法律责任(刑事制裁;包括: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三、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P75-76 答:

1、有损害事实

2、损害的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

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四、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有哪些?P78-79 答:

1、制裁。

2、补救。

3、强制。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及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有哪些?P80-81 答:教育行政机关:警告;记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

教师;行政处分;解聘。撤销教师资格。学生:警告;记过;留校擦看

六、什么是学生伤害事故,其类型表现有哪些P89 答:概念: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类型表现:

1、运动伤害

2、课余伤害

3、校外活动事故

七、学生伤害事故的原因P89-91 答:

1、制度不严,管理不善;

2、设备陈旧老化,3、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

4、体罚或变相体罚;

5、安全保护措施不力;

6、学生体质或疾病;

7、学生自尊心较强,心里承受能力低

八、监护职责与教育保护职责有什么区别:P92-93 答:监护职责与教育保护职责是两个不同的法律范畴。学校没有法定的监护职责,而有法定的教育保护职责。

所谓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设定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区别:

1、主体和对象不同(监护的主体为自然人、社会组织;对象是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教育保护的主体是国家和学校,对象是在校学习的成年和未成年学生。)2.产生的根据及性质、方式、内容、手段、责任均不相同。3.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法律制度。

九、巜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97—98.1。关于学校责任范围的界定;

2、关于适用的范 围;

3、关于学校责任的性质;

4、伤害事故的类型;

5、处理程序;

6、赔偿原则及经费来源。

十、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特征?P99—100.1、学生伤害事故必须是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职责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事故。

2、必须是在校学生发生的事故。

3、必须是人身伤害事故。

十一、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标准是什么?P99—111.学校是否有过错?是承担学生伤害事故的标准 第六章 教育法律救济

一、什么是教育法律救济,其特征和途径分别是什么P103-105 答:概念: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怖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特征:

1、权利受到伤害是教育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

2、教育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

3、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途径:

1、诉讼渠道

2、行政渠道

3、其他渠道

二、教师申诉制度的概念、特征及范围P107-109 答:概念: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特征:

1、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

2、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

3、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范围:

1、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

三、受教育者申诉制度P110-111 答:概念: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指受教育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法律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特征:

1、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受《教育法》保护的法定的申诉制度,不同于其他意义的申诉制度;

2、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具有特定性的权利救济制度。

范围:

1、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包括学籍、考试、校规等方面,有权申诉;

2、受教育者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的可以提出申诉;

3、受教育者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利的可以提出申诉;

4、受教育者对教师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可以提出申诉;

5、受教育者对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出申诉;

6、受教育者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可以提出申诉

程序:申请提出——受理——处理

四、行政复议的概念与特点P111-112 答:概念:教育行政复议,指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利,向作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原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请求给予补救,由受理的教育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判明其是否合法、适当和责任的归属,并决定是否给予相对人以救济的法律制度。

特点:

1、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严格的法律制度;

2、教育行政复议必须依 照法定程序进行;

3、教育行政复议机关对于相对人提出的复议申诉必须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或裁决。

五、行政复议的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

六、教育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P115-116 答:概念: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补救;人民法院对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维护和监督行政职权的依法行使,矫正或撤销违法侵权的行政行为,给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特殊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特点:

1、主管恒定;

2、诉权专属;

3、标的确定;

4、被告举证

5、不得调解

七、教育行政诉讼的管辖P118 答:

1、级别管辖

2、地域管辖

3、裁定管辖

八、教育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和诉讼过程P119-120 答:起诉条件: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

5、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诉讼过程:

1、起诉

2、受理

3、审理

4、判决

5、执行

九、教育行政赔偿的概念与特点P122-123 答:概念:教育行政赔偿,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依照《国家赔偿法》由国家给予的赔偿。

特点:

1、侵犯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2、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过程中

3、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

4、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

5、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十、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P123-124 答: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1、职务行为主体

2、职务违法行为

3、损害

4、因果关系

篇3:教育政策法规习题

关键词:科学方法,习题教学,控制变量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物理科学方法是认识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强调:“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三个内涵: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因此,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方法是以知识为载体的, 所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可以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实施。下面笔者就自己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控制变量法谈一谈感受。

控制变量法是指对于多个变量的问题, 转变为单个变量的问题, 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 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 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 分别加以研究, 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科学方法容易理解和掌握, 应用非常广泛, 亦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一、认识控制变量法

例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 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 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 他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 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 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 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 他找来了一些琴弦, 其规格分别见附表所示:

(1) 为了验证猜想一, 可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研究。

(2) 为了验证猜想二, 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这个例题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控制变量法。学生通过问题 (1) 明白控制变量法是在若干个变量中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 (横截面积) , 而控制其余几个变量 (材料、长度) 不变, 进而研究横截面积与音调的关系, 学生很容易填上A、B、C或E。 (2) 问是对 (1) 问的强化。

二、理解控制变量法

例2.如图甲, 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1) 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相同、________相同的水和煤油 (ρ水>ρ煤油) 。选用相同电加热器, 其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实验采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法。

本例题比上一个例题难度加大, 但只要学生牢记“控制变量法是在若干个变量中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 而控制其余几个变量不变”这一规律, 也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在例题 (1) 中的第二问, 也是对控制变量法的加强理解。

三、应用控制变量法

方法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理解并能应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 教师就可以再增加一些应用类的问题。

比如, 教师可给例1增加下面的问题:

(3) 随着实验的进行, 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 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 验证这一猜想。

例2增加:

(3) 水和煤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 根据图甲可判断出a物质是______。 (2) 根据图乙可判断出_______吸热能力强。

学生在通过以上的训练能够熟练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 做中考题就会觉得简单。比如下面的题目:

2009广东中考物理第6题:小明在一支铅笔的下端粘上一块橡皮泥, 将它分别置于甲、乙两杯液体中, 观察到铅笔静止时的情形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杯液体的密度较大

B.乙杯液体的密度较大

C.铅笔在甲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D.铅笔在乙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2011广东中考物理第12题:如图5所示, 密度为ρ的液体中有体积均为V的A、B、C三个实心物体, C正在向上运动, B静止, C正在向下运动。此刻它们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A、FB、FC, 三者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请写出B物体所受的浮力表达式FB=, B物体的密度为_______, 三者的密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 (本问是作者加上的)

2009第6题中, 物理重力相同, 故F浮相同, 由F浮=ρ液V排g可以看出, V排是显而易见的变量, ρ液的大小关系也就很明确了。对于2011年第12题, 找到不变的量体积V排和浮力F浮, 剩下就是不确定的量———物体重力和密度了, 重力关系从题目中较易得出, 向上题一样, 密度也就明确了。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注重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使学生学会探索和归纳,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篇4:浅谈数学习题情境的教育功能

在新课改背景下,情境习题大量涌现,习题的载体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具有时代的气息,其背景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也有的是虽经过加工但有现实生活原形。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习题情境的教育性、培养性功能一般具体表现为“积累性功能”和“启迪性功能”两个大的方面。而且,它不在于知识含量的深浅,而是通过恰当的情境“包装”在不经意间传达某种具有拓展视野的、富有启迪性意义的信息。

一、积累性功能

例1:2006年5月18日,英美科学家公布了人类第一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图,这个染色体是人类“生命之书”中最长也是最后被破解的一章。据报道,第一号染色体中共有2.23亿个碱基对,2.23亿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

A 2.23×105B 2.23×106

C 2.23×107D 2.23×108

例2:据广东信息网消息,2006年第一季度,全省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初步核算,全省完成生产总值约为5206亿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为( )

A 5.206×102亿元B 0.5206×103亿元

C 5.206×103亿元D 0.5206×104亿元

例3:废电池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污染源,一粒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0000升水,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升水。

这几个例子所包含的都是最简单的科学记数法知识。但是,学生在解题的同时,可以了解到诸如“基因测序图”、“染色体”、“碱基对”、“激光测距”等等带有先进科技色彩的名词、了解到工业经济生产的成果、知道废电池严重污染的危害性……于是,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在积累着科技的常识,感知着知识的价值。这里体现的就是习题的积累性功能。

如果把它们的“包装”完全剥得干干净净,只用一些必要文字说明或数字,习题就会变为干巴巴的。

二、启迪性功能

例4:某水果店有200个菠萝,原计划以2.6元/千克的价格出售,现在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水果店决定将所有的菠萝去皮后出售,以下是随机抽取的5个菠萝去皮前后相应的质量统计表(略)(单位:千克)

(1)计算所抽取的5个菠萝去皮前的平均质量和去皮后的平均质量,并估计这200个菠萝去皮前的总质量和去皮后的总质量。

(2)根据(1)的结果,要使去皮后这200个菠萝的销售总额与原计划的销售总额相同,那么去皮后的菠萝的售价应是每千克多少元?

这道题将统计问题与方程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检查学生用样本估计总体思想、方程思想等核心的数学内容,情境是水果店出售菠萝。水果摊点,在城乡随处可见,菠萝的两种卖法,学生司空见惯,因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其中竟然蕴含着数学知识,可以用数学知识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生可能还未必能思考,因而解答本题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

例5:三等分角的问题(题目略)。

“三等分角”是由尺规作图而产生的三大难题之一,即用直尺与圆规不能把一个角三等分,而数学家帕普斯借助函数给出的一种“三等分锐角”的方法把不可能转化为了可能,体现了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把一个角三等分是一个几何问题,而函数知识是代数问题,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把代数与几何有机结合起来也是数学思考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这对学生未来碰到类似问题思考某种创新性方案时,极有可能是潜在着的“灵感火种”。这里体现的就是习题的启迪性功能。

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体现着不同的智慧。这种智慧的积累,对于学生未来创造性的影响,是不能用能否正确地求解题目本身来简单衡量的。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观照习题的视野,要从单一的工具性层面拓展到多元的培养性层面,注重习题的教育功能。

但是,如果翻开一些习题集或分析一些中考试题,发现在习题的情境设计方面,值得推敲。常见的问题有:

1.不自然。就如课堂教学的情境设计一样,首先是自然,不要故作姿态,不要为了情境生搬硬套。

2.不适当。现在到处讲以人为本,习题的情境也不例外。不同学龄段的学生有其特定的经验、知识、认识的背景,如果情境离他们太远,过分超出他们的视野或是想象水平,反而会“雾里看花”。

3.不通俗。“自然”与“适当”都要求通俗。如果“自然”与“适当”主要是指选材方面,那么“通俗”就主要是指语言方面。有了好的情境选材,还要讲究描述情境的语言组织。语言要简练、形象、易懂、生动活泼。

篇5:教育政策法规习题

●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某寄宿学校承担责任。

●在聘任制条件下,学校与教师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

●依法治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依法治教的法律依据是教育法律和与教育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

●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教育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可在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办学,用于实施义务教育的危房改造和修缮,新建校舍,不得挪作他用。”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具有行政主体、法人和行政相对人三种不同身份。

●任命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是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某教育厅工作人员李某到一所学校检查工作,因工作与学校工作人员王某发生争执,最后动起手来,并将该工作人员打伤。本案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是(教育厅与王某)。

●某校教师张某在教学过程中违反《教师法》,未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其法律责任主体为(教师张某)。

23.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相同点是(性质相同).25.《教育法》的渊源是指教育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31.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33.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34.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39.如果要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和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4.学校应对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应对不法侵害。47.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

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52.《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不仅适用于公立各级各类学校,也适用于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的原则)。

53.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和地方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

54.我国的教育法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教育立法主体的多元性)决定的。

55.《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体现了教育法的(强制作用)作用。

56.对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目的、形式和任务作出原则性规定并且规定了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是(宪法)。

62.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询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证人、未成年被害人,应当(通知监护人到场)。

63.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或者没有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标志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视情节依法给予(行政处罚)。64.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己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监护人)应依法承但相应责任。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计20分)●行政赔偿程序由非讼诉程序(行政程序)与诉讼程序(司法程序)两部分组成。

1.教育立法的目的在于教育法的实施。教育法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B.教育法的执行 C.教育法的遵守)。

3.《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1.宪法B.教育法)制定本法。

4.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可以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实施初等义务教育C.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根本上要(A.靠教师C.靠法制)来保障。

7.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C.职业道德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突出地位。8.侮辱、殴打教师造成损害的,(A.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C.追究刑事责任)。

9.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A.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C.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10.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11.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A.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C.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12.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在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A.表彰 C.奖励)。

13.任何单位不得占用学校的校园、场地为(A本单位修建办公楼 B.本单位修建家属住宅)。14.小民在学校发生被开水烫伤的伤害事故,学校应当(C.及时救助小民 D.及时告知小民父母)。

15.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A.安全教育 B.自护自救教育)。

16.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给予(A.劝诫 B.制止)。

17.因追查犯罪的需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有权利依法进行检查的机关是(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19.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体现为(A.法律法规的制定权 B.法律法规的执行权)只能由国家机关或有关机构在各自的职责权限范围内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行使。

20.当前我国横向层次的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A.实体法 C.程序法)的缺失。21.我国的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表现为(A.内容体现上 D.根本任务上)的相同。

22.教育法律规范一般具有两个特征即(C.规范性 D.概括性)。

23.以下的教育法律法规属于教育单行法律的是(A.义务教育法 C.民办教育促进法)。24.教育法的特征表现在(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 D.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强制性).25.教育法律关系就其性质而言可以分为两类即(A.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B.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26.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将可能会被(B.行政处分或解聘C.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27.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A.歧视 D.开除)

29.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法律关系主体(A.教育法律关系客体 B.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30.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教师聘任制度、(A.教师资格制度D.教师职务制度)31.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一般采用警告、(A.记过

B.留校察看)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十题,计10分)

(×)1.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物。(对象——包括物、行为以及精神物品等)

(×)3.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组成。(组成部分及相应关系)

(√)5.学校意外事故不是由违法行为引起,所

以不具备法律责任的条件。

(×)6.用学生成绩优劣排队的方法,既可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学生成绩及相关情况提供便利条件,又可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侵犯学生隐私权、名誉权)

(√)8.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

(√)9.公共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宪法”。(基本法律)

(×)11.我国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是《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2.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关系参加者。(教育法律关系中)

(×)13.《教师法》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学历。(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学历)

(×)14.制定《教师法》是为了纠正教师的错误行为。(为了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15.依法治教的主体即指各级行政机关。(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学校、教师学生及其监护人等)(×)16.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终身的。(起始于受聘之日,终止与解聘)

(×)17.学校的法人资格,使学校享有民事权利,因而学校和企业一样,可以广泛的参与各种经济活动。(学校属于事业法人,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18.以法治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依法治教)

(×)19.依法治教的依据就是教育法律法规。(还包括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20.教育法的一切规定只有通过国家的强制措施才能得以实现。(由于教育法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般情况下可依靠人民群众自觉遵守的执行)

(√)21.一个教育法律条文并不一定包含全部的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要素。

(√)22.教育行政机关是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行政主体。

(√)23.行政行为特别是损益性的行政行为作出前,学校有获得听证的权利。

(×)24.实践上对于某一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方式只能是一种。(不仅限于一种,可以在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同时,追究其刑事责任或民事法律责任,三种形式也可并处)(×)25.制裁的实质在于强制违法者履行其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而强制的实质在于剥夺违法者的某种权利。(制裁与强制倒过来即可)(√)2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27.教师在教育法上的权利与义务,始于其获得教师资格,并受聘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任教,止于解聘。

(√)28.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29.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30.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31.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32.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灵魂.(×)33.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负有监护职责.(教育保护职责)

(√)34.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35.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申诉的十五日内,作出处理.(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接到申诉书后,应对申诉人的资格和申诉的条件进行审查,三十日内分别就不同情况做出受理、不予受理和重新提交等处理)

(√)36.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五、论述题:(12分)

2.为什么说《教育法》为全面依法治教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答题要点:一是《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已经结束;

二是依法治教就是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规范教育行为,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三是《教育法》为教育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地位、性质、方针、体制和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制度、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以及权利义务,规定了教育与社会、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益保护等措施。未依法治教提供了法律规范 ;

四是按照《教育法》的要求,依法治教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性原则以及教育法制统一原则。

六、案例分析:(20分)

1.某中学因片面追求升学率,借口教室不足,对一些成绩不好,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采取停课或开除的办法,要求他们“立即离校回家”.然而这些学生一离开,该校又接受了一部分初中毕业生。为此事,被责令退学的14名学生家长联名向上级行政部门提出申诉.试分析该校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并阐述法律依据.答题要点:该中学“对一些成绩不好,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采取停课或开除的办法,要求他们“立即离校回家””的做法是错误的;此做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四条“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二十七条“不得开除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对品德有缺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的规定。应当按照《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胁迫或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学童失学、辍学的”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条有关规定,对该中学予以行政处罚。2.2000年5月某中学初二班主任李某,怀疑该班一女生与一男生关系亲密,于是将双方家长请到学校,在办公室当着其他人大谈其早恋问题,并当众翻查该女生的书包,强迫她交出日记.第二天,该女生没有到校上课,并离家出走,其家人后来在南京寻回.2000年8月1日,该女生对李某和学校提起诉讼,指控李的行为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2001年12月27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责令李某和学校分别口头向该女生赔礼道歉,并承担交通费,误工费等共计3000余元和精神抚慰金500元.法院为什么判该女生胜诉?法院对此案判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

答题要点:教师李某在代表学校行使教育教学职责期间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三十九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不得开拆、查阅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等)的法律规范,并造成损害事实,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且损害结果与违法事实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所以法院判该女生胜诉。其法律依据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条“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3.2000年12月25日,安徽淮南市某小学六.四班班主任张某,认为其班上的9个同学挤进会议室观看演讲比赛,给班级丢了脸,“脸皮太厚”,于是要求这些学生当众用小刀刮脸,直到出血为止.事发后,学校对张某作出了停职检查决定.2001年8月,其中受害的6名学生及其家长向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2001年12月淮南中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张某及淮南某小学在全校向6名原告公开赔礼道歉,淮南某小学赔偿6名原告精神抚慰金各3000元.此案中民事赔偿部分为什么由淮南某小学承担,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答题要点:教师张某在代表学校行使教育教学职责期间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应是学校和学生,张某代表学校行使职权,应由学校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法律依据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条“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学校作为行政主体在赔偿后,可责令有故意过失的张某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行政诉讼法》)。

4.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纸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和权利,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再者他是从家里出走的,这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我也没有责任。”请问:吴老师的做法和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试述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答题要点:吴老师的做法(私自拆阅学生信件的行为和当众宣读学生信件)是不正确的。其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三十九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不得开拆、查阅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等)的法律规范。吴老师的解释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教师虽然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以教育和爱护学生为借口,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案中吴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5.谢某是初一女生,一天下午课间,因与学生吵架而私自离开学校,晚自习时班主任检查发现谢某不在教室,同桌报告说谢某与同学吵架,可能回家了,班主任信以为真,未予追查,原想待谢某回校后再予批评教育,第二天下午,班主任上课发现其仍未返校,这才与家长联系,但家长说谢某昨晚并未回家,经家长与亲友联系,仍无下落,无奈中家长报案,但至今仍无其下落,家长最后到法院状告学校,要求学校赔偿10万元。问题:谢某失踪,学校和谢某班主任是否承担责任?如果承担,学校和谢某班主任可能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本案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题要点:班主任老师代表学校形势教育教学职权时没有履行“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的义务,也没有履行“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和“教育保护”职责,所以,对于谢某的失踪,学校和班主任老师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

篇6:教育法规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

3、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5、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教育评估

教育评估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认可的其他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进行的综合或单项考核和评价,是政府对教育机构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7、学校

学校是经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教育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

8、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教师职务

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条件和任期,并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10、学生

学生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注册并由其记录学生档案的受教育者。

11、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其主要包括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可进一步分解为物权关系、债权关系、人格权关系、身份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和继承权关系。

12、捐赠

捐赠是指为了社会公益事业或其他目的,无偿地将财产给予他人的法律行为。

13、保险

保险是保险人通过收取保险费的形式建立保险基金用于补偿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在人身保险事故发生时给付保险金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

14、学校融资

学校融资是指学校从自身资金现状和运用情况出发,根据学校未来发展建设需要,经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通过一定的渠道,采用一定的方式,利用学校内部积累或向学校的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团体及个人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学校现实与未来发展建设需要的一种经济活动

15、教育经费的监督

教育经费的监督是指为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依法对教育经费的筹措、使用等情况进行的制度建设、督促检查等管理活动。

16、法律救济

法律救济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17、教师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及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处理不服,或认为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

18、学生申诉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教师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

19、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20、教育申诉制度

教育申诉制度是指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个体及教育行政相对人,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相应的国家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制度。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教育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是指国家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不同效力和地位的法 的具体表现形式。教育法的渊源则是指教育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教育法的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和规章。

2、我国主要对哪些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作了法律保障? 第一,对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

第二,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 第三,对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

第四,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 第五,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

3、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特征是:

(1)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内容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4、教育法律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

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主体有: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和国家。

5、作为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条件有哪些?

(1)须是一种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2)必须具有希缺性。

(3)必须具有可控制性,可以被需要它的人为一定目的而加以占有和利用。

6、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有几种类型?

一是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二是义务教育制度;三是职业教育制度、成年教育制度、扫盲教育制度;四是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五是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

7、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教育法》为保证学校的公益性,规定了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必须有合格的教师;

(3)必须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必须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济来源。

8、教育督导的任务是什么? 教育督导的任务是: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9、如何理解学校的法律地位?

学校是经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教育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我国学制系统内的基本教育阶段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校的法律地位是:学校是法人,同时我国现行法规定,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在某些具体事项上具有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10、我国教师享有哪些权利?

(1)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

(3)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

(4)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5)教师享有参加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6)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其他培训的权利。

11、我国教师应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2、学生的权利义务有哪些? 学生的权利是:

(1)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2)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的权利(3)获得公正评价和证书的权利;(4)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学生的义务是:

(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2)养成良好品德的义务;(3)努力学习的义务;

(4)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的义务。

13、学校民事行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学校作为一般的民事主体,具有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第一,它是能够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第二,它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第三,它以取得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

(2)学校作为特定的民事主体,其民事法律行为还有其特殊性: 第一,它以教育的公益性为基本前提; 第二,它与学校行政行为相互依存和制约。

14、学校捐赠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学校捐赠的基本原则:

第一,积极做好宣传、奖励工作; 第二,坚持自愿量力的原则; 第三,保证捐赠的合法性。

15、学校融资的表现是什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融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

第一,形成多元化融资体系;

第二,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融资;

第三,广泛吸引社会投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16、教育投入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教育投入基本原则是:

(1)教育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2)教育成本的公平负担原则;(3)教育经费的逐步增长原则。

17、我国现行的教育投入体制是什么? 《教育法》第七章用14条的篇幅对教育投入体制做了法律规定,其中第53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18、教育经费按用途分为几类?具体是什么?

教育经费按用途分为教育基本建设经费和教育事业经费两种,教育经费的使用,即对教育基本建设经费和教育事业经费的使用。具体是:

(1)教育建设经费的使用

教育基本建设经费主要包括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经费和自筹基本建设经费两部分。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经费属于国家基本投资范围内的非生产领域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学校校舍建设和大型实验仪器、人民币5万元以上设备的购置方面。

自筹基本建设经费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部门按规定用于教育基本建设的各项自筹资金。自筹建设经费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在农村主要用于改造危房和兴建学校校舍。(2)教育事业经费的使用

教育事业经费是维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正常运转的经常性费用,也是目前教育部门独立支配的教育经费,按用途主要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19、在哪些情况下,教师可以提出申诉?

第一,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第二,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

第三,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20、在哪些情况下学生可以提出申诉?

第一,对学校作出的各种处分不服,如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可以申诉。

第二,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如在教育活动中对其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限制其人身自由等合法权益者,可以申诉。

第三,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财产权,如非法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非法没收其财物,强迫其购买非必须教学物品等权益者,可以申诉。

三、论述题:(答题要点)

论述

一、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相互依托

第一,受教育者的存在是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的基础;

第二,教育权主体与受教育权主体通过一定的权利与义务使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

第三,教育权的滥用或不合理设定会导致侵害、限制或剥夺一定主体的受教育权。论述

二、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相互关系

1、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共同特点是:

第一,两者都是教育法所确认和保障的一定主体所享有的利 益;

第二,两者都是教育法所赋予一定主体的一种资格;

第三,两者都是教育法所保障或允许的,一定主体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2、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不同特点是:

第一,两者的主体不同。教育权主体主要是以国家、机构或组 织的身份存在的,受教育权主体是以公民的身份存在的。

第二,两者的来源不同。在教育权主体中,国家教育权是公民素赋予的,它需要有公民承认政府的权利作为基础。而受教育权来源于人的生命权,是由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作为对人的自由、尊严的尊重,人人有资格平等地享受这项权利。

论述

三、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应如何保护?

1、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受教育权是其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对未成年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就学的平等权,以及对未成年学生受教育权侵犯的法律救济保护等方面。

2、一方面,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校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平等主体的法律关系。但在学校的教育中,还存在着只强调学生应尽的义务而忽略学生同样享有权利的状况,致使各种各样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事情屡屡发生。因此,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禁止体罚学生,同时学生也应该树立自身的维权意识,尽力维护自身的权利。

论述

四、结合实际论述“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1、(1)专业化是现代教师职业的发展趋势。《教师法》第三条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

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职业从实然状态走向专业化的一个过程的两个层面。教师资格制度保持专业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教师职务制度从法律的高度确立了教师地位及其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向广大教师提供了职务正常晋升的保障,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构筑了法律制度保障。

(2)结合实际论述。(略)

2、教师聘任制的运行是指教师聘任合同具体发生法律效力的过程。其中包括招聘、签定聘任合同、续聘(或解聘、辞聘)几个环节。

论述

五、教育的公共性原则在我国的教育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1、《教育法》第25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这说明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中国境内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坚持教育要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

2、《教育法》第8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这一规定要求教育要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公共利益负责,保证教育制度的正常运转。

3、《教育法》第12条规定:“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将汉语言文字规定为我国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能够满足我国大多数人和地区的教学需要,也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允许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这既是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又给予其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因此,在教学语言文字上的法律规定,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论述

六、学生伤害事故的防范策略主要有哪些?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及其他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对学生伤害事故的防范要从保障设施安全、重点排查隐患;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遵守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度;救治及时,形成合力四个方面入手。同时学生伤害事故的防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共同保证学生的生命健康。

论述

七、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合理有效使用教育经费?

1、加强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保证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和专款专用。

2、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财务等部门、学校以及有关财务人员,必须依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克扣。

上一篇:军训拓展活动计划书(林辉宏)下一篇:靖边七小双创工作领导小组及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