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基础》学习心得

2024-04-13

《文艺理论基础》学习心得(共11篇)

篇1:《文艺理论基础》学习心得

《文艺理论基础》学习心得

原创: 娜伊人

12月3日到12月23日,用了20天的时间,我学习了我大学的一门课程的教材——《文艺理论基础》。

为什么会想到重新学习这本书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去年听优秀的前辈杨老师讲古诗,讲到一个点是“含蓄”的写法。于我而言是新鲜的,我并不熟悉这方面的内容。于是我从这本书里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点看了一下,但是由于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了,我没有通览这本书。

二是今年李校长要求我们读叶老的《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刚翻开书我就看到这几行字,引起我的深思。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这几句话简单明确,切中语文教学的要害。对比自己的教学我反思,第一点做得还不错,第三点正在努力研究努力做,可是这个第二点,让我有点心慌,欣赏文学的能力……这个能力,似乎我做的并不好并不够,因为我对文学作品的优秀的欣赏似乎只是止于印象,太模糊,太笼统,这样给学生教肯定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你总不能对学生说,文学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还站在讲台上教什么呀?

就这样,我从我琳琅满目的书架上选定这本书作为我十二月的学习内容。

而这二十天,它也从未让我失望。虽说它是一本理论书,但是,大概是我有一定的积累了吧,大概是我到了一个需要理论的阶段吧,我从本书中读到的语句都让我觉得欣喜,珍贵,字字珠玑。它好像把我对文艺作品的模糊印象一下子点透了,提炼了,总结了,让我觉得沉甸甸的全是干货,看得特别过瘾。每每看到精彩处,都想拍案叫好,忍不住想要跟别人分享我的喜悦。而且本书的理论都联系了鲜活的文艺作品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以,一点也不晦涩。

从这本书里,我了解了五大古典小说的结构方式各不相同:《西游记》是直线型,《三国演义》是网状型,《水浒传》是串联式,《儒林外史》是锁链式,《红楼梦》是辐射型,了解了《三国演义》每次大战前总要写一些诸如饮酒赋诗,花前月下一类轻松活泼的场面作为铺垫,收到欲抑先扬、对比衬托的效果……虽然我也在读书,但是说实话,这些东西没有一定水平是概括不出来的。文艺理论恰好弥补了我这方面的知识短板。

我还了解了伟大作品的典型形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典型性是衡量艺术形象成功与否的一个尺度,我才知道为何鲁迅笔下的阿Q那么有价值;同时也对文艺家的创作有了更多的了解,“文艺才能要想提高,没有捷径可走。最主要是多观察,聆听,阅读前人杰作,仔细揣摩其间所隐藏的新意与技巧,同时还要反复练习。”

目前刚刚读完,最直接的关于教学的帮助有两点,一个就是我经常带着孩子欣赏的精彩对话从戏剧里学是最好的,因为戏剧语言是非常有特点。另一个是音乐欣赏就是要写出心灵中的视觉形象,这不就是如何写音乐的最直接的指导吗?

我还有个疑问,我国古典文艺理论大多停留在即兴印象式的评点或简略感悟式的泛论上,虽有精炼之长,却往往缺少理论应有的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这个感觉我由来已久,总觉得我国的思维特点似乎就是这样,而西方人往往重数据、重分析。为什么呢?这究竟和什么有关系呢?

文艺理论可以指导文艺创作,提高作家、艺术家进行文艺创作的自觉性,科学性;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培养独立分析文艺作品的能力,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文艺批评和艺术教育。上大学的时候,这门课是老师讲给我们听的。也非常认真地听课做笔记了,但是由于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经过时间的冲刷,真的所剩无几了。可见,书要自己读,知识要自己思考,才能真正地融会贯通,化为己有。这本文艺理论啃下来,我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必然会提高一个档次,我离我的文学梦也似乎又近了一点点。

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很喜欢,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最坚决,最顽强,最持久的动力。而如今,成长和学习是我最大的需要,这样的需要化为动力,让我一本接一本书地阅读下去,也许这样努力也不会绽放,但是,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已经足够让我欣喜和满足。

篇2:《文艺理论基础》学习心得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 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后面我如果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以上便是我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三个月的心得体会了。

孟晨凝

2017.2.8

篇3:移动学习技术与理论基础研究

一、技术背景

1.云计算技术发展。云计算最早是由谷歌公司提出的用于商用领域的概念,是继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后的又一种新的计算模式。所谓“云”的思想核心就是资源的集中共享。“云”将所有资源集中在一个先进的平台上, 使资源在统一平台的统一管理调配下,具备最大的灵活性和利用率,最终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云计算提供的虚拟化技术能够解决移动学习资源的不足,整合最丰富的教育资源来为移动学习所用;在云计算提供的各种“云教育服务”下进行移动学习,能大大降低对移动终端设备的配置要求。因此,随着云计算的发展,移动学习将能够突破瓶颈,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并形成一种新型的移动学习模式——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模式。

2.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的目标是让任何人、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人们通过无线通讯技术可以实现无缝的信息交流,快捷方便的获取信息资源,因此无线通信技术的教育应用潜力巨大。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移动通信技术共经历了四代的发展。第一代移动通讯技术是采用FDMA技术的模拟蜂窝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容量相对第一代更大,这类系统是采用TDMA及CDMA技术的数字蜂窝系统,其主要的移动数据业务GPRS传输速率较低,因此主要用于语音和低速数据的传输;随着人们对移动互联网需求的增长,第二代移动网络传输速度在进行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传输方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产生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我们熟悉的3G技术。他与第二代移动通讯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幅提高了传输语音和数据的速度,并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的实现无线漫游,能处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提供视频电话、网页浏览、移动电子商务等多种网络服务;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即4G,他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其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移动学习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模式也不断的发展。在2G时代,由于受传输速度的限制主要是基于SMS短信、MMS彩信的学习模式和把学习资料从计算机中拷贝到移动设备中进行学习的离线式学习模式;在3G时代, 无线通信速度有了质的提升,3G网络将提供各种移动宽带的信息业务来支持移动学习,教育者可以把文字、声音和图像甚至动画性质的教学资源放到移动网络上去,方便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下载、浏览和学习;在已经来临的4G时代, 4G网络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文件上传速度能达到20Mbps,几乎能够满足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所需无线服务的所有要求。

3.移动终端设备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是移动学习活动开展的必要工具,终端设备的特性决定了移动学习的内容及形式。移动学习对学习工具的依赖程度要远远大于其它类型的学习。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掌上电脑PDA、上网本UMPC、平板电脑等具有存储器和内存的便携度高的智能计算机设备。由于移动终端设备便携性更强;处理器速度更快; 显示屏幕更大、效果更清晰,因此,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能够得到近似以前只能在计算机上才能得到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并且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使移动学习越来越被广大学习者所接受。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 移动设备价格的降低及性能的提高,以无线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移动学习产生和发展是必然的,这一新型的移动学习模式能突破传统课堂学习的局限性,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 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二、移动学习理论基础研究

移动学习的实践必须有新型学习理论做指导。移动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情境学习、境脉学习、微型学习等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移动学习又为这些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方法。

1.非正式学习,它是一种隐含式的学习,其主要是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非正式学习源于学习者直接的交互活动以及来自学习伙伴和教师所提供的丰富的暗示信息。该理论认为学习既具有个体性特点(思考、阅读等),也具有社会性特点(听讲座、讨论等)。基于阅读和思考等个体性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深刻且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个人感兴趣的),但花费时间较多,需要一定的毅力; 而基于听讲座、讨论和社会交往等社会性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广泛且不深人,且花费时间较少,不需要太大的毅力。现代社会中,除学术研究人员外,大多数人倾向于主要通过听讲座、讨论和社会交往等社会性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非正式学习理论为交互式的移动学习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当其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时所进行的自我知识建构的活动。它强调外部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当学习活动发生在运用该知识的情境中时,才有可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移动学习将学习环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学习者提供真实学习情境,使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随时访问学习系统,获取有针对性的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3.境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者本身具有一个内在的、完整的记忆、经验、动机与反应,当学习者处理外部新信息时,会与其内部知识发生意义的建构,这便产生了学习。境脉学习理论认为,大脑本能的在自身境脉中寻找意义进行建构,即在学习者所在环境中搜寻与其内部世界发生意义或看似有用的新知识或新信息。境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在因素对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对学习者已有知识水平、 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分析。在移动学习中,能够方便的记录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分析总结学习者的已有知识构成与学习风格,因此移动学习为境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境脉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4.微型学习——是以微小的模块来组织学习内容,微型的内容借助微型媒体表现出来,这些微内容具有小片段、松散连接及动态重组的特点。美国学者达希认为微型内容具有一定的自包容性、蕴含元数据标识、易于格式处理等特性。 移动学习为微型学习理论中微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移动终端设备在屏幕尺寸、分辨率、容纳文本容量等许多方面的特性均符合微型内容的传播,因此,移动学习是微型学习的最佳传播媒介,而微型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微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基于知识点的移动学习课程设计,能够满足移动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

三、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

虽然目前在云计算环境下开展移动学习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但其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在未来的“云”世界,移动学习将不仅是一种学习趋势,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这种打破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方式,让“掌上学堂” 成为一种时尚。与基于PC的网络相比,由于移动设备具有接收推送信息的特性,使得移动学习将具有智能化、人性化的特性。在课程形式上与传统课程形式不同,其更加生动活波,短小精悍。在学习模式上,移动学习将开创新纪元。从百度发布的《2013年暑假作业大盘点》来看,32%的学生已经开始用手机问作业,这个比重只会越来越多。目前,人们关于“什么时候移动终端可以取代PC移动终端的学习”的讨论越来越多,甚至有很多面授的培训已经逐渐在移动端完成,书本+移动终端”这种模式,将会是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自然选择。

摘要: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技术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的产物,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辅助方式,代表着未来的学习模式。本文介绍移动学习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移动学习的技术基础和理论基础,阐述了移动学习的可行性,进而探讨了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

篇4:移动学习技术与理论基础研究

【关键词】移动学习 技术基础 理论基础

近年来由于移动计算技术、无线通信网络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的应用范围由PC机扩展到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上来。互联网专家纷纷表示未来十年将会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人们除了可以进行移动通信外,还可以进行移动办公、远程视频会议、网上冲浪,甚至可以用来学习。利用智能化、便携化的小型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活动就是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由产生到发展已历经十余年,已初步形成自有的学习理论及学习模式。它的出现是顺应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潮流,具有其深刻的技术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技术背景

1.云计算技术发展。云计算最早是由谷歌公司提出的用于商用领域的概念,是继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后的又一种新的计算模式。所谓“云”的思想核心就是资源的集中共享。“云”将所有资源集中在一个先进的平台上,使资源在统一平台的统一管理调配下,具备最大的灵活性和利用率,最终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云计算提供的虚拟化技术能够解决移动学习资源的不足,整合最丰富的教育资源来为移动学习所用;在云计算提供的各种“云教育服务”下进行移动学习,能大大降低对移动终端设备的配置要求。因此,随着云计算的发展,移动学习将能够突破瓶颈,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并形成一种新型的移动学习模式——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模式。

2.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的目标是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人们通过无线通讯技术可以实现无缝的信息交流,快捷方便的获取信息资源,因此无线通信技术的教育应用潜力巨大。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移动通信技术共经历了四代的发展。第一代移动通讯技术是采用 FDMA 技术的模拟蜂窝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容量相对第一代更大,这类系统是采用TDMA及CDMA技术的数字蜂窝系统,其主要的移动数据业务 GPRS 传输速率较低,因此主要用于语音和低速数据的传输;随着人们对移动互联网需求的增长,第二代移动网络传输速度在进行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传输方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产生了第三代移動通信技术,即我们熟悉的3G技术。他与第二代移动通讯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幅提高了传输语音和数据的速度,并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的实现无线漫游,能处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提供视频电话、网页浏览、移动电子商务等多种网络服务;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即4G,他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其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移动学习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模式也不断的发展。在2G时代,由于受传输速度的限制主要是基于SMS短信、MMS 彩信的学习模式和把学习资料从计算机中拷贝到移动设备中进行学习的离线式学习模式;在3G时代,无线通信速度有了质的提升,3G网络将提供各种移动宽带的信息业务来支持移动学习,教育者可以把文字、声音和图像甚至动画性质的教学资源放到移动网络上去,方便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下载、浏览和学习;在已经来临的4G时代,4G网络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文件上传速度能达到20Mbps,几乎能够满足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所需无线服务的所有要求。

3.移动终端设备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是移动学习活动开展的必要工具,终端设备的特性决定了移动学习的内容及形式。移动学习对学习工具的依赖程度要远远大于其它类型的学习。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掌上电脑 PDA、上网本 UMPC、平板电脑等具有存储器和内存的便携度高的智能计算机设备。由于移动终端设备便携性更强;处理器速度更快;显示屏幕更大、效果更清晰,因此,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能够得到近似以前只能在计算机上才能得到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并且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使移动学习越来越被广大学习者所接受。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价格的降低及性能的提高,以无线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移动学习产生和发展是必然的,这一新型的移动学习模式能突破传统课堂学习的局限性,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二、移动学习理论基础研究

移动学习的实践必须有新型学习理论做指导。移动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情境学习、境脉学习、微型学习等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移动学习又为这些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方法。

1.非正式学习,它是一种隐含式的学习,其主要是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非正式学习源于学习者直接的交互活动以及来自学习伙伴和教师所提供的丰富的暗示信息。该理论认为学习既具有个体性特点(思考、阅读等),也具有社会性特点(听讲座、讨论等)。基于阅读和思考等个体性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深刻且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个人感兴趣的),但花费时间较多,需要一定的毅力;而基于听讲座、讨论和社会交往等社会性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广泛且不深人,且花费时间较少,不需要太大的毅力。现代社会中,除学术研究人员外,大多数人倾向于主要通过听讲座、讨论和社会交往等社会性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非正式学习理论为交互式的移动学习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当其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时所进行的自我知识建构的活动。它强调外部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当学习活动发生在运用该知识的情境中时,才有可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移动学习将学习环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学习者提供真实学习情境,使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随时访问学习系统,获取有针对性的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3.境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者本身具有一个内在的、完整的记忆、经验、动机与反应,当学习者处理外部新信息时,会与其内部知识发生意义的建构,这便产生了学习。境脉学习理论认为,大脑本能的在自身境脉中寻找意义进行建构,即在学习者所在环境中搜寻与其内部世界发生意义或看似有用的新知识或新信息。境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在因素对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对学习者已有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分析。在移动学习中,能够方便的记录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分析总结学习者的已有知识构成与学习风格,因此移动学习为境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境脉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4.微型学习——是以微小的模块来组织学习内容,微型的内容借助微型媒体表现出来,这些微内容具有小片段、松散连接及动态重组的特点。美国学者达希认为微型内容具有一定的自包容性、蕴含元数据标识、易于格式处理等特性。移动学习为微型学习理论中微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技术支持,移动终端设备在屏幕尺寸、分辨率、容纳文本容量等许多方面的特性均符合微型内容的传播,因此,移动学习是微型学习的最佳传播媒介,而微型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微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基于知识点的移动学习课程设计,能够满足移动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

三、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

虽然目前在云计算环境下开展移动学习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但其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在未来的“云”世界,移动学习将不仅是一种学习趋势,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这种打破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方式,让“掌上学堂”成为一种时尚。与基于PC的网络相比,由于移动设备具有接收推送信息的特性,使得移动学习将具有智能化、人性化的特性。在课程形式上与传统课程形式不同,其更加生动活波,短小精悍。在学习模式上,移动学习将开创新纪元。从百度发布的《2013年暑假作业大盘点》来看,32%的学生已经开始用手机问作业,这个比重只会越来越多。目前,人们关于“什么时候移动终端可以取代PC移动终端的学习”的讨论越来越多,甚至有很多面授的培训已经逐渐在移动端完成,书本+移动终端”这种模式,将会是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自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赵萌.云计算及其在移动学习模式下应用初探.河南省计算机学会年会论文集[C].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66-271.

[2]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6.

篇5: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大一上学期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虽然我们已经结束了对于它的学习,但是对学习方法地谈论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深入个体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四、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篇6: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中医的理论整体性使然。因为并不是这些疾病只要杀死了寄生虫或者将某些传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体马上回复到健康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所以中医还会在杀灭这些治病因素的同时,还要增加调理已经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改变,从而来进一步扶正祛邪,尽快使机体康复。比如在治疗肠道寄生虫服用清除寄生虫的专用方剂的同时,还会从中医湿热生虫的病症辩证认识论上着手清热祛湿,用以调理机体。

再有就是,或者病变的体征表现正好就是这些疾病从健康发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严重的病理环境。如肠道寄生虫病的病症可见有湿热表现,或者湿热正好产生比健康状态更趋偏碱性或者偏酸性的肠道寄生虫优势生存繁殖环境,这同样也是机体调节或者说是正邪交争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的明显病症表现。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即从清除寄生虫卵入手又从调理机体阴阳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提高机体机能入手。

篇7:《文艺理论基础》学习心得

刚开学的时候,我拿到了教育学基础的课本,一翻开,只觉得大段大段的理论、概念印入眼帘。书中用来解释概念的案例很少,使书中的理论更加晦涩难懂,我对这门课产生了一丝恐惧。但是作为一个师范生,必须明白教育是什么,如何教育,才能在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所以我觉得这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教育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教育的发展史、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现代教育的特征。在学习中,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课本中的概念,鼓励同学们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在这个过程里,课本中抽象的概念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具体化。我也对自己接受的教育和我国当前的教育进行了反思,认为教师需要同课本中描述的一样,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度,深刻理解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努力学习教育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从而提高教学工作的理性自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育坚定的教育信念;摆脱习惯的束缚,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从传统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第二章讲的是教育的功能,这一章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从多个角度对教育的功能进行了分类:从作用对象看,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还有多维度的复合分类。然后我们具体学习了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实现。在本章的学习中我深刻地了解到了教育对于个人、国家、世界的重要性,也深刻地明白了自己可能作为未来的教师,承担着怎样重要的责任。

第三章我们学习了教育的目的,这一章也是重点之一。我了解到了:广义的教育目的和狭义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性和功用性、终极性和发展性、正确决策和非正确决策、内在和外在;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基本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我国的教育目的地精神实质、理论基础、基本构成、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

第四章我们学习了教育制度。通过了解我国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对比国内外各种教育制度的异同,了解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我认识到了我国现有教育制度的利弊和未来的改革方向。

第五章我们学习了教师的概念和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教师的职业作用和地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途径;现代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角色、职业形象;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的地位、学生的发展;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师生关系的类型及调节、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我觉得作为师范生,了解教师是怎样的一种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明确自己在未来的岗位上承担着怎样的责任,要有怎样的职业能力、道德和操守。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自己未来的教育对象,懂得如何跟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

第六章讲的是课程。本章中我们讨论了课程的含义,了解了历史上学者们对它的定义以及他们的理论缺陷,了解了几大课程理论流派;学习了课程目标的定义、特征、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课程内容中的标准和教材;课程的类型;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影响课程改革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课程的未来发展。本章也属于重点部分,其中,基本的概念相当多,但是本章节的内容离现实很近,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状况。

在课程刚开始时,老师就布置下了本学期的任务,即教育新闻播报和定期的书面作业。我们小组很荣幸被安排为新闻播报的第一组,在经过认真的资料准备和小组讨论后,我们小组播报了《小谈莫言的教育改革》,但是那天,播报员的我表现的并不理想。虽然前期内容准备的很充实,但由于时间限制,再加上接近下课,同学们的注意力都比较涣散。我讲得十分匆忙,几乎就是在读稿而已,也没有注意调动大家的注意力。播报结束后,老师表扬了我们小组准备的内容,但是也指出了我的不足。我深深地感受到,不管作为一个演讲者还是老师,光有像是充分的讲话内容是不够的,演讲者或老师都需要充分调动听众或学生听讲的积极性,讲话过程中要多与台下沟通,才能更好地把讲话信息传达给听众。我也看到有些小组表现得非常好,内容生动有趣,成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我从他们身上吸取到了经验。

篇8: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研究新进展

统计学习理论(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简称SLT)是针对小样本统计问题建立的一种新理论,是V.N.Vapnik[1]等人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学习机器要与有限的训练样本相适应。其主要内容包括关键定理,学习过程一致收敛速度的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和算法研究与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在模式识别、函数拟合、数据挖掘、遥感图像分析等许多方面都有应用,这使得SLT和SVM成为了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统计学习理论也有局限性,比如它是建立在概率空间上的,所处理的样本是实随机样本等。为了使统计学习理论有更广的应用,学者们纷纷打破其局限性来研究统计学习理论。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研究的新进展:即从概率空间扩展到非概率空间;随机样本变成复随机样本、噪声样本等;同时变换概率空间和随机样本,并提出了对统计学习理论未来发展的展望。

1 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研究新进展

1.1 概率空间的扩展

概率空间上的集函数具有很强的可加性,而实际应用中有大量的非可加集函数,因此非概率空间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将统计学习理论从概率空间推广到了各种非概率空间上。这里的非概率空间主要涉及到的有不确定空间、粗糙空间、拟概率空间、泛空间、可能性空间等,解决了非慨率空间上学习理论的关键定理;非慨率空间上学习过程一致收敛速度的界;部分非概率空间上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

1.2 随机样本的变化

实随机样本是统计学习理论所研究的样本,现实中存在着大量非实随机样本,学者们给出了一系列非实随机样本的统计学习理论的新结论。主要有复随机样本、双重随机样本、模糊样本、随机粗糙样本、Hybrid样本等。解决了非实随机样本的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理论。统计学习理论所研究的样本都是假定不受外界的干扰的。现实应用中样本往往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考虑到样本受到等均值噪声影响的统计学习理论有了许多新成果,尤其是和非概率空间相结合在一起,解决了噪声样本的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理论。

1.3 概率空间的扩展和随机样本的变化两者相结合

将非概率空间和非实随机样本、噪声样本相结合,得到了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研究的更多更重要的新成果。文献[2]给出了基于Hybrid样本的学习过程一致收敛速度的界文献,文献[3]给出了拟概率空间上样本受噪声影响的SLT关键定理,文献[4]给出了受噪声影响的复Hybrid样本的学习理论关键定理,这些成果极大地拓宽了统计学习理论的研究范围,为其更广泛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研究总结和展望

统计学习理论作为机器学习的基础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非概率空间上的非实随机样本的统计学习理论的建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近五年来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研究工作,介绍了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研究的新进展.从中看出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研究工作中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5]的研究有涉及但比较少,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少。总之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研究工作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目前,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研究需要进一步做的主要工作有:

第一,进一步完善非概率空间上和非实随机样本的关键定理和学习过程一致收敛速度的界。

第二,进一步研究非概率空间上和非实随机样本的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证明该方法的一致性。

第三,构建非概率空间上和非实随机样本对应的支持向量机(SVM)。

第四,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非概率空间上和非实随机样本的支持向量机在各个方面的应用。

相信统计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将不断深入,必将推动支持向量机走向更多更广的实际应用中。

摘要:统计学习理论是研究小样本情况下机器学习的理论。在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支持向量机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系统地整理分析了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研究的文献,将其主要划分为概率空间的扩展,随机样本的变化,以及两者相结合三个方面介绍了统计学习理论基础研究的新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统计学习理论,非概率空间,非随机样本

参考文献

[1]V.N.Vapnik.Statistical learningtheory[M].New York:A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1998.

[2]李俊华,白鹤举.基于Hybrid样本的学习过程一致收敛速度的界[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13-116.

[3]杜二玲,王英新,李俊华.拟概率空间上样本受噪声影响的SLT关键定理[J].模糊系统与数学,2015(6):119-123.

[4]李俊华,李海军.受噪声影响的复hybrid样本的学习理论关键定理[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4-18;82.

篇9: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基础综述

建构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美兴起之后形成一股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思潮,并作为批判性的理论被各个学科领域引入,尤其对教育学科领域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对传统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甚至被誉为是‘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多种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的发现和发展为前提,有一定的哲学渊源和心理学的基础。

一、建构主义直接产生于科学的发展

1,自生产理论

智利生物学家马图拉纳1984年和瓦雷拉合作发表了《认识树——人类认识的生物学根源》这部著作。他们从“自生产”理论角度去寻找人的认识和知识建构的生物学根源,试图找到一条新的途径来解释生物活动和关于认知问题。

传统的达尔文生物学思想认为,在自然世界中适者生存,一个生命体只有尽可能完美地与环境相适应才能继续生存。生命个体的发展完全被动地依赖于客观的外部世界。然而,马图拉纳和瓦雷拉所代表的系统的生物学认为,事实上并不完全这样。这种“客观的”真实实在是不存在的。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系统在内,当自身的生命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具有自己去创造世界的自由,并非仅仅对预先确定的环境作出反应。因此,生命个体作为主体在创造性的进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图拉纳的认知生物学的认识论观点主要有:①关于认识与行动的关系:马图拉纳认为行动就是认识,认识就是行动。②关于观察问题:马图拉纳认为“我们看不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Matu-rana/Varelal987);“人仅仅看到他所相信的东西”;“所有的话是由一个观察者讲的”(Maturana/Varelal987,S,148);“一种行为方式的成功或者失败,总是由观察者所确定的期待来定义的”(Matu-rana/Varelal987)。③关于结构决定等问题:马图拉纳认为“去影响另外一个人的行为或者有目的地确定使另外一个人实现了什么,这是不可能的。您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去‘激扰(摄动)某人。在另外的随时实现的总是从它的结构中得出的结论”;“人从不能通过与一个结构决定的生物的相互影响去规定在他那里进行了什么。人仅仅能够引起结构的变化,即随时通过结构自己来决定”。

2,自组织理论

自从Matucana和Varelal976年提出自组织理论以后,其影响波及所有的学科领域,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将自己植根于自组织(self-producfion)理论,并从其中得到证实。

“所谓自组织是系统在没有外界关于系统内部模式的任何现成信息输入的情况下,通过适当的物、能、流自发地形成某种时间模式、空间模式或时空模式”(宋抗军、施禧新,1996年)。自组织指的是生命个体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无需接受外部指令而自行产生的特定的有序结构的过程。自组织是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趋向于某种预先确定状态的特性,是指事物可能造成的某种状态。自组织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自我推动,二是自我拉动,三是自我趋同(赵凯荣,2001年)。

自组织是自发自觉的过程,是系统本身各种因素组织起来的走向,是系统固有的一种演化发展的能力。系统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和边界条件(即开放和远离平衡态)出现的时候,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而形成某种特定结构和功能。正如复杂有序的世界是从简单的单细胞发展而成,自组织不是按系统内部或外部的指令完成的,而是自动的组织化、有序化和系统化的。只要通过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而组织成有序结构,都是自组织。但是,自组织也不是仅靠内部因素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自组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的反馈机制。因为系统在到达预定目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干扰,即受到自身非线性作用和外界环境的扰动,从而偏离预定的路线。因此,只有依靠反馈机制,不断地调整系统的方向,才能实现其目的。”

自组织通过分形结构在时空上进行变化,自组织的分形结构主要有三种功能:自同构、自复制、自催化。

自组织的分形结构的这三种功能本身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而且他们都必须通过系统的自反馈和自我调控功能进行调整。在系统的自同构过程中,由于系统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涨落作用,某种偏离或变异会出现,并使空间上的自同构状态存在一定的对称性破缺。同样地,在系统的自复制过程中,各个系统内部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能动作用、相关作用与涨落作用在作用方式、作用方向、作用速度等方面均有不同,因而复制产物与复制原体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或对称性破缺。同样是由于系统结构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涨落作用,在系统的自催化过程中,各类系统在演化方向和演化速度等方面会形成非均匀、非对称的非平衡状态,系统自催化因此表现出不可能绝对重复、绝对回归的不可逆性,从而在不同的系统自组织过程中,既可能形成逐渐同化的趋同分歧,也可能形成逐渐异化的趋异分歧。但这一切并不会导致无序,因为,通过自反馈和自调控系统“对自身内部的某些信息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出来的信息加以再吸收,并根据自反馈的信息不断对自身结构的组织方式及组织程度等方面加以相应的调整,从而控制自身适应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变化,以使自身相对稳定地演化,并在此基础上具有了进一步使自身有序化的现实可能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同样作为一种生命系统,其学习也是一种自组织活动,具有“自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封闭性、结构模式的‘内生性、内在要素的‘整体协存共变性、运作机制的‘动态性、‘非线性、‘自反馈性,未来演化方向和方式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等自组织行为的一般特点。”

3,“没有区别的编码”原理

建构主义奠基者冯·格拉塞斯费尔德(Glasersfeld)等在运用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阐释自己的认识论思想时,首先援引的就是感知领域的“没有区别的编码”原理(Prinmple ofunspecializedand no-different code),这是神经生理学的一个主要观点,他把它看作是激进建构主义认识理论的中心概念。

德国神经生理学家米勒(Johannes Mueller,1801-1858)于19世纪中叶提出“没有区别的编码”原则,通过研究后他确认:在神经通道上从感知器官而来的脉冲刺激,具有一个锯齿形状,它在所有的感知器官上是一样的:即所谓的非特

殊的或者没有区别的编码原则。

外界所有的信息都以同样的无差别的方式作用于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冯·弗尔斯特把这种能被知觉的并被我们接受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为“咔嚓”一声的神经语言词汇。他曾这样具体描述:“令人惊奇的是,每一个感官细胞,眼睛的视网膜上的一个视网膜或视网锥体、耳朵基础膜片上的一个毛细胞、一个压力细胞或者疼痛细胞、一个暖细胞或者一个冷细胞,每个细胞只说‘喀嚓这种语言,一个神经细胞刺激的物理原因不包含在它的活动中,而仅仅是引起它的活动的干扰强度。大脑被引导出的信号不是说蓝、热、音、嗅等等,而是说‘喀嚓、喀嚓、喀嚓,即它们只说一种干扰的强度,而不说‘什么,仅仅说‘多少和‘从哪儿来”(Foerster,1987)。“可以说,神经生理学对神经系统研究的这种解释破除了‘感官是大脑通向外界的大门的传统观点。”大脑对外界的认知和反映最终由高级神经进行综合处理。

建构主义者特别是激进建构主义者因此认为大脑没有直接通向世界的通道,大脑作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其认知功能和语义系统是封闭的,是自我反馈和自我解释的。

罗特在《认识和实在:真实的大脑和大脑的真实》一文中认为:(1)大脑是一个自我反馈的和自我解释的自我封闭的系统。(2)自我反馈才使大脑系统具有认知能力。(3)根据它的自我反馈组织、真实的物质大脑创造了三种世界:环境世界、物体世界和观念世界。(4)虽然大脑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但并不意味着大脑是与环境隔绝的。

4,“黑箱”理论

格拉塞斯费尔德的“黑箱”(Blackbox)理论上阐述了观察者和有机体的之间的区别。他认为,从观察者的角度看,儿童的认知装置构成了一个黑箱,因为观察者无法直接观察到儿童的认知活动。知识结构的问题只能通过建模才能回答。“从认识者的主体角度看:不存在脱离经验的外部世界,认识者主体的‘感知器官所传递的不是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而仅仅是关于具有干扰信号特征的可能的刺激。在这点上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作为干扰信号的这种特征对于认知装置的结构来说不是绝对的,而只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对于认识主体来说,外部世界只能描述为黑箱,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获得一个关于自在世界图像的认识,而是获得所有的在他的经验上建构的、最终具有模式特征的区别和关系。”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心理学渊源

在追溯建构主义的渊源时,上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当首推心理学界的两位巨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及美国心理学家与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在皮亚杰的结构概念中隐涵着建构的思想。作为认知心理学结构主义的代表,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的起源问题作为认知发生论的研究对象,提出结构产生于动作。皮亚杰明确指出,儿童关于现实的概念不是一种“发现”而是一种“发明”。

皮亚杰“同化”(assmfilate)和“顺化”(accommodate)的理论观点对建构主义理论有较大的影响。皮亚杰坚持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学习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化”。所谓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学习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化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的信息时从而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现有图式能够同化新信息时,则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状态被打破,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化)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俄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理论在热衷于刺激——反应理论模式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盛行的时候,很长时间未引起重视。在20世纪60年代传人美国以后风靡一时,对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更是非比寻常。

维果茨基把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主要指人和动物共有的,是生命个体发育期间生物成熟和种系发展期间争取生存过程中的生物适应的产物,如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直观动作思维与情绪、冲动性意志等”;高级心理机能是受意识支配的并且为人所特有的,是“指观察(有目的的知觉)、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等”(同上)。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有:主动性、随意性,自觉性;概括性和抽象性;以符号系统(词、各种符号)为中介等。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历史的形成物。”他确信,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级水平的反映形式,他提出了理解人的意识的形成与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原则,要求在社会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而不是在社会环境之外去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

维果茨基最先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或强化业已形成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在掌握科学概念的时候,儿童将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概念与教师所教授的科学概念予以结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儿童应在社会环境中获取知识。西方大多数学者将维果茨基认为社会建构主义者。

三、建构主义哲学基础

1,“真理即创造”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哲学家维柯。Glassfield一再声称维柯的哲学思想对自己影响深远。维柯坚信,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所以提出“真理即创造”的原则。

世界各民族在神话和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原始的、最本原的智慧,富有强烈的感受性和广阔的想象性,维柯称之为“诗性智慧”。维柯把想象力置于抽象思维之上,认为“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力和实践智慧之源”。

2,“哥白尼倒转”

康德以前的以科学发展为基础的认识论是以客体为中心的认识论,康德批判性地提出以主体为中心的原则,即所谓的“哥白尼倒转”。康德认为认识的客观性并不来源于对象,而是来源于主体自身,“主体的认识活动(康德称之为‘统觉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时空建构和范畴建构来完成的,”在他看来,不是自然为人立法,而是“人为自然立法”。

康德还认为,认识的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客观世界,不是被动地、不变地将客观世界的现实印象直接投射到头脑中。作为认识主体根据先天的已有的认知结构而组织经验,发展知识,从而认识世界。

康德的建构学说与皮亚杰建构学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尽管二者有着原则的区别。在康德的认识论中,只有主体建构客体的过程而没有客体建构主体的过程,因而其认识过程是一个单向的建构过程。康德认为的主体的认知结构是先天的,他的这种充满主观建构色彩的思想观点无疑对以后的具有完全主观主义色彩的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3,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

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他认为,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相联系的,是与事物怎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的。经验在认识过程中非常重要,对事物的理解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他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而学生从经验中产生的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学习必须是主动的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主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是联系在—起的,正是不确定的情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才能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布鲁纳认为知识是由基本概念构成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他主张在每门学科的教学中从一开始就应该尽量将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作为教学目标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从伊始就形成对整个学科结构的较完整的感知。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也因此被称为结构主义。但是布鲁纳并不主张强行的灌输,认为应该让儿童在学习中模仿科学家的科研过程和方式,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因由学生自身的认知需要以及内部动机出发,在学习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虽然他们“发现”的是已经被发现的定理。

篇10:管理基础理论心得简述

在工作中如何去创造一个有利的管理环境,我们对现代管理方法摸索和学习已有二十余年经验。相对来说,现阶段主要的管理方式可以分为由家庭成员构成的管理团队和职业经理人代管模式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其余暂且不论,被事实证明确实行之有效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为何在我们的一部分企业实际导入中总是难以推行彻底。很多企业通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行之后就开始期望有所收获,一旦没有产生明显的改变,企业主就会感到食之无味,在市场竞争压力剧增的情况下,走向了急功近利的老路,又回到原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认为是企业在导入管理模式和挑选管理人员时过度去注重学术化,没有与实际的执行经验相结合所造成。

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与运行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生产力的性质和程度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程度;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企业管理的运用中,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执行能力就是生产力、企业的管理制度就是生产关系,二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遵循以团队成员执行力和职业素养为主观的前提下与相对应的客观管理环境进行优化。同理,一个稳步成长具备潜力的企业必然有一个稳定有力的执行团队,否则在主观环境不断产生变量的情况下又怎样去确定客观的管理规则。随之必然是朝令夕改,根本无法很好的贯彻企业的长远发展主张,相应的人适合相应的主张路线,人无法固定,路线又怎么可能贯彻到底,又何以谈执行力。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只能靠主要领导亲力亲为的去做调理建设团队内部的体力活,这就是维持内部稳定的重要性,即使再高明的管理技术也需要稳定的基础,而基础能力的提升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行的,唯有手把手。

那怎样制造一个稳定的内部基础结构,出自《庄子·外篇·箧第十》跖之徒问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君子备五德而人心自聚,但这种理想化的状态也就可望不可求,其实只要在其中择一施行,一样具有等同的效果,如五德不备,最后多半也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团队的基础执行力提升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司马光《续诗话》中有言:“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智者行事,贵于深谋远虑,使人执行有据。言外之言,弦外之音,画外之画,使人遐思,贵在言外之意;方略要案,有依有据,线路清晰明了,使人循有章法,行可着力。建设团队不可一味强求,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是受天生的性格再加上后天的影响和认知最终决定,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不断的施加影响潜移默化再依靠大量的时间去磨合,硬性的揣摩只会在最关键的时刻增添一些不确定因素而已。

篇11:企业管理基础理论与应用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2014、6、10日下午四点钟,由安吉迅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带队、杨副总、行政部及其它主要部门领导随同。在简阳市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大会议室进行了企业管理基础架构、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的培训会。我司绝大部分科室领导和大部分员工与会。我也怀着复杂的心情参加了此次培训,因为前几天张书记就在短信群内发出了通知,到时候要谈学习心得。顾怕到时抽到自己说,因为我自身的临场发挥水平一直都不好,很紧张。估计跟自己的文化水平、理论基础有关。

一、首先由安吉迅公司分管培训部副总经理杨利军主讲《企业管理基础架构》。

1、管理就是明辨是非。

2、管理实际上就是一个两难的局面,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中国特色式的管理就是两难必须兼顾,不要二选一,因该是二合一。

3、原则就是,遇事有时间的话最多拖一拖,看一看还有什么变化,把各种的情况考虑进去。

二、其次由安吉迅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军主讲《企业管理基础理论与应用》。

1、系统管理理论:是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考察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以系统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体系。

2、系统论的主要思想是:

(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

(2)系统的整体性。

(3)系统的层次性。

3、系统管理理论的作用:

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致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致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4、系统管理理论分为四大系统:

(1)战略系统、(2)营销系统、(3)管理系统、(4)文化系统

5、系统理论的应用:(1)越位:在工作中,不越位,不要管超过你权限范围的事,该上级或者下级管的事你去管了就是越位。

(2)错位:不是你职责范围内的事,虽然是同级你去管了就是错位

(3)缺位: 通俗地讲,就是“该管的不去管”;是指在工作中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管理好属于本部门的事务,也就是“失权”。

(4)总结:爱吃苦的人,吃苦一阵子,不爱吃苦的人苦一辈子。

6、系统理论应用的误区:

(1)很多人都希望职务上升迁,享受随之带来的荣誉、利益。

(2)但是,对职务伴随的义务、责任、流血汗却不愿意承受。

7、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作用:

(1)生活、生理、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人们的最基本需求。所以,在对待员工上,物质奖励是最基本。(计件制、计时制)

(2)告诉我们每个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要求会不断提高,会更多地向求得社会认同和尊重这个方向努力。

(3)它要求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应该进行一种人性的回归,实行以尊重员工为核心的人本管理。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个性,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尊重员工的选择权利。所有的员工在人格上人人平等,在发展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8、安吉迅公司的作法:

安吉迅至力于提供良好的劳动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倡导简单而真诚的人际关系。

9、约哈里窗户理论:

(1)公开:是指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即别人知道我也知道的部分。

(2)隐私:即别人不知道但我自己知道的部分。

(3)盲点:即别人知道我却不知道的部分。

(4)潜能:未知之事:即别人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的部分。如你将来能取得怎样的成就,未来所释放出的光彩与能量,在这个项目中你将要做出的成绩与贡献等。潜能是任何人都不清楚、蕴藏在生命深处最卓越的能力。

10、潜能和潜意识:

(1)潜意识是意识的三万倍。

(2)主动的学习,增加意识,潜意识。

11、约哈利窗理论的应用:

约哈利窗理论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发现盲点、开发潜能。

(1)个人——挖掘自我盲点,突破定势思维、习惯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使个人潜能得以开启

(2)工作——发挥领导才能,发现员工的盲点与潜能,鼓励员工增加自信倍增业绩,提升员工自我价值

(3)家庭及社交——善于聆听,沟通无阻,增进感情

12、学习了《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通过今天系统的学习,两位老总耐心细致的从不同角度讲解企业管理基础架构、理论与应用。并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让我们在本次的学习中不光是学习了基础管理理论知识,也从这次难得的学习中,自己在平常的工作中,不注重基础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常常发生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而不自知,在这当中,由于自己把握不好这些分寸,既没有把工作做好,也增加了误会,更得罪了不少的领导和同事。在没有学习前,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在我身边时有发生而不自知。可叹!可悲!工作顺境时,心中有一份傲气,认为自己行;工作逆境时,而意志消沉,无所事事,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一直消沉下去。在工作中随性而为,而不会过多的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也摔了不少的跟斗。别人说的“吃一堑长一智”而我吃了无数的亏,也没有涨一点智。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找到了自己随性而为的原因,固然,自己的性格有一些缺陷,但根源确是在工作中没有很好地把握越位、错位、缺位。实际上,在某些做得好工作中,除了自己的努力外,离不开公司创造的这种良好氛围、领

导支持,更离不开同事们的默默奉献。“独木不成林”,这个结果都是在大家共同努力、互相配合、互相协调的基础上而完成的。荣誉是属于大家的,只是各自的分工不同而已。例如;在这十过多月的工作中,我推行的“7S管理”工作,门市拍卖、房产证的办理、土地证的办理到现在都已顺利地完成,这些工作又有哪一点离得开公司各级领导、部门同事的支持和关心。甚至在召开拍卖会的时候,连安吉迅总公司都投入了不少的人员和精力给予我大力的支持。使得拍卖会圆满完成。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奉献着,而又有多少的人在注意、在关注这一群人,这一些幕后英雄。荣誉是大家的!这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我现今终于明白。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在一个团体之中,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子。随便的意识也不可忘形,不该自己做的事,绝对不要做,如若随意而为的做了,难免会受到上司的戒备、同僚的排挤。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气度。找准位置,把本职工作做好。对于超出自己工作范围的工作,即使能力足够,也不要插手,如此才能不越位、不越权,才能走出一条平稳的发展之路。让大家都有发挥各自才能的机会,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宽容是美德,包容是促进人类和平的良方!凡事只要本着尊重与包容,一定能得人望。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新公司的蓬勃发展、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后勤科:曾亚军

上一篇:浅谈黑客与网络安全下一篇:星光如水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