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风险防范制度

2024-08-01

医院医疗风险防范制度(精选8篇)

篇1:医院医疗风险防范制度

医院医疗风险防范制度

一、严格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医院管理核心制度、等有关法律文件,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防止医疗差错。

二、实施风险管理,成立医院院长为组长的医疗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小组,对参与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风险进行排查。

三、定期或不定期在医务人员中进行医疗安全、质量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增强医疗安全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发生。

四、鼓励全院职工及患者参与医疗风险管理,科室或个人若发现质量上的差错或事故应主动及时的向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报告,领导小组根据情况展开调查,必要时提请医院院办公会讨论。对患者发现的医疗风险,及时给予反馈及奖励。

五、对医疗风险较大的疾病(手术),科室应先组织科室内部讨论,如仍未排出风险的,如实将病情告知家属,征得患方同意,申请全院会诊或其他医院会诊,直到医疗风险的排出。

篇2:医院医疗风险防范制度

医疗风险防范培训总结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医疗行为,预防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的发生,改善服务态度,增强医务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预防医疗纠纷,杜绝医疗差错及医疗事故,强化医务人员执业风险防范意识与医患沟通技巧。我院采取集中培训与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共分三次对全体职工进行“医疗风险防范”培训。

培训重点强调了各临床、医技及相关科室,特别是重点科室必须围绕“患者第一、医疗质量第一、医疗安全第一”宗旨,完善医疗质量保障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并从强化医院、科室管理入手,通过大量具体的案例及本院近期发生的医疗事故(纠纷),分析医疗纠纷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指出医疗事故(纠纷)的具体表现、防范与处理和医疗纠纷案件的赔偿和适用法律等,结合具体案例强调了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1、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技术水平不高,工作疏忽大

意;医生态度生硬或冷淡,引起病人不满;或病人叫医生,医生不去看病人,看过病人后不做处理或无交代和解释,或说病人不是我管的,等管床医生来了再说。

2、值班医生对在值班过程中发生的的病情变化,不在病程

记录中及时记载。对危重、疑难、诊断不明确的患者,不请示汇报,擅自做主,自以为是,或碍于面子,不好

意思请上级医师会诊,从而延误病情,或观察不仔细,失去了最佳的抢救时机,消极等待。

3、应急能力不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不熟悉、预后

估计不充分,病情交代不够,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知识把握有限,对病情发展不熟悉,有些危重患者病情变化比较快,假如没有及时将病情向患者家属交代,很容易引起患方误解而出现纠纷。

4、不重视病人的主诉,三级查房过于形式:查房时,不查

体,自以为是,过分相信自己,思路狭窄,不仔细检查病人,不认真思考,不耐心解释病情和回答病人疑问,经常出现误诊,或出现新的情况而束手无策。

5、交代病情无记载:病历中反映不出上级医师的水平,对

疾病的分析如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处理原则、预后判断、及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家属的要求和意见在病历中不能体现,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6、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对疾病不熟悉、病情判断失误,询问病史不详,检查过于简单、粗糙,过分相信仪器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自己没有认真分析病情,对病情没有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病情继续发展,延误疾病的诊治,造成问题扩大或引起医疗纠纷。

7、违反技术操作规程:例如,注射操作失误、内窥镜检查

粗暴、手术违章操作,给患方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

8、违反规章制度:错用药物、错误输血、错报病情、擅离

职守等,都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医疗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的结果。

9、术前预备不充分,急于手术,对疑难、复杂手术不进行

术前讨论,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不足。没有严格执行告知制度,医务人员对手术患者都能术前谈话,但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术前没有考虑到且有可能影响手术效果的问题时,部分医务人员抱有侥幸心理,没有及时将病情变化告知家属,从而留下隐患或在手术台上争论,而患者有时是清楚的,轻易造成误会,部分有创检查时,医务人员也没能及时将检查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告知家属而引起纠纷。

10、抢救病人,应该专病专治,及时会诊,会诊无申请单或

无记录,会诊后不关心会诊结果或处理情况。

事实上要妥善处理好各类医患矛盾,维护好医患双方共同利益并非易事,只有了解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理顺解决纠纷的途径、程序,才能找到对策,处理好医患关系,积极防范医疗风险,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明确各级各类医师职责,实行科主任、医疗组长负责制;

一级对一级负责,科主任、医疗组长为医疗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各位医护人员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病人。

2、严格执行各项要害性医疗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

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治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3、加强医患沟通,使病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有大概的了解,不能盲目的治疗,你自己心里有数而病人不理解,一旦出现效果不好,极易导致纠纷的发生。

4、严格手术分级治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严格

执行大、中型手术前讨论制度,重点是:术前诊断、手术适应证、术式、麻醉与输血选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必要时可以请医技科室一起参加。围手术期治理措施到位,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正确,术式选择合理,患者预备充分,与患者签署手术和麻醉同意书、输血同意书等。手术查对无误,术中意外处理措施果断、合理,术中改变术式等几十告知家属或代理人等。术后,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并发症预防措施科学,术后观察几

十、严密,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

5、麻醉安全治理,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麻醉充分,麻醉

意外处理及时、正确、输血正确、麻醉复苏实施全程观察等。

6、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颁发《医师外出会诊治理暂行规定》,加强各类医师外出会诊的治理,杜绝医师私自外出会诊行为,如私自外出会诊,属非法行医。

7、认真执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三合理规范,严格按照《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生素药物分级使用。

8、强化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医生要有一种“如临

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医务人员的医疗文书、治疗情况都有着法律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法律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9、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书写医疗文件;病历内容

要真实完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不得随意涂改,给自己提供证据,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能懒惰,病情交代了一定要在病历上签字,或注明,努力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10、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的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提高

医疗水平。由于医疗事故使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受到的侵害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并给社会、医疗单位及当事诸方面带来不良后果及沉重的经济负担。

通过培训,提高了全院职工特别是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加深了他们对《医疗风险防范》、《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查对制度》等相关法律的认识,使全院职工了解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掌握医疗纠纷防范的措施和应对技巧等。

篇3:基药制度下的医疗风险防范

一、医疗纠纷逐年下降

1. 兴化市地处江苏省中部, 全市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56个, 其中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 乡镇 (中心) 卫生院42个, 村卫生室513个, 辖区内户籍人口157.79万人。

2. 近三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纠纷及赔偿情况。

表一中可以看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纠纷发生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3年较2011年下降了30.77%, 但赔偿金额有所上升, 特别是平均赔偿金额三年间上升了50.99%, 据调查, 单笔最高赔偿费用也由20多万增加到40多万。由此可见, 发生医疗纠纷给单位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越来越大。

二、医疗纠纷原因分析

1. 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方面存在专业人员缺乏、职称偏低、年龄老化的困境, 另一方面又存在进人难、招聘难的现状。我市连续几年招考乡镇卫生院卫生专业人员尽管放宽条件, 但完成招录计划仍不足50%, 相关岗位无人报考的现象普遍。有的乡镇卫生院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 非卫技人员从事卫技工作现象难以杜绝, 给医疗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2. 诊疗水平不高。

由于乡镇人员结构不合理, 医疗设备陈旧落后, 卫技人员知识更新慢, 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在处理急难重症过程中经常发生诊断不准、违反操作规程、救治不力的情况, 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和事故比例较高。

3. 服务态度和医德医风问题。

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漠, 脸难看、话难听, 缺乏医患沟通技巧, 甚至极个别医务人员存在收受红包等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也是导致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因素之一。

4. 社会因素。近年来, 由于医疗体制改革深层次的矛盾引起医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医闹、暴力伤医案件屡见不鲜。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政府相关部门在协调过程中, 为维护稳定, 经常让医疗机构花钱买平安, 即使没有责任, 也经常以“人道主义同情”进行补偿, 导致患方产生“大闹大赔、小闹少赔、不闹不赔”的错误观念和行为。

三、医疗风险防范具体做法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疗卫生工作永恒的主题。近年来, 我们通过加强培训、严格监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健全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推行医疗安全责任保险等方面的工作, 努力降低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1. 加强人员培训。

持续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以及对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近年来, 共组织45名青年医师参加“务实进修”项目学习, 组织10人参加全科医师转岗培训, 30人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市共有783名在岗乡村医生参加了中专学历补偿教育, 99.5%的学员取得了《毕业证书》, 其中776名学员报名参加国家乡镇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1518名乡村医生参加了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全市1769名乡村医生中, 具备中专以上学历有934人, 取得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证书509人, 国家执业 (助理) 医师证书129人, 有效提升了我市农村医疗卫生队伍整体水平。

2. 强化行业监管。

加强医疗机构监管, 规范人员、技术、设备准入, 根据国家卫计委和省卫生厅统一部署, 开展了2013年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 对全市41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现场督查工作。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和创建“平安医院”活动, 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 强化核心制度的落实, 强化“三基、三严”训练, 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保障患者安全。

3. 推进医德医风建设。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建立医德医风电子考评系统, 加强医务人员日常医德医风和医疗服务考核, 结果与评先评优、经济待遇、职称职务晋升等直接挂钩。同时, 深入开展“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建“无红包医院”、“廉政文化进医院”、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等主题活动, 建立出院病人回访、双向承诺、病人告知等长效管理机制, 不断改进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 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提高社会满意度。

4. 健全医疗纠纷调处机制。医患纠纷具有成因复杂、责任认定困难、适用法律繁杂、易激化和难调解等特点。为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医疗纠纷, 减少广大群众的维权成本,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我市在医疗纠纷调处中引入人民调解工作, 由政法委牵头, 成立了兴化市医患纠纷调解服务中心。中心设在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内, 负责调处全市医疗机构内发生的10万元以上的医疗纠纷, 协调保险部门做好医疗责任险理赔工作, 协助政府处理医疗纠纷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

5. 建立医疗风险责任分担机制。

篇4:医院医疗风险防范制度

关键词:新农合;风险防范;防范机制

收稿日期:2011-03-12

基金项目:

200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防范机制的创新研究”(NJ09145);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巩固和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农合制度研究”(10XMZ00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玉芬(1968-),女,河北故城人,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2003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试点工作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司长李斌在2010年12月11日卫生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已达到8.35亿,参合率达到95%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大大减轻了我国广大农牧民就医负担。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着眼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的重大举措,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制度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一项制度之所以会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有人需要它,另一方面是由于有人可以生产出它来,这就是制度的需求与供给。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参与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制度的供给方是政府,制度的需求方是农民,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大病统筹为主。目前这一制度的推广运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制度的供给方、需求方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今后的运行中存在潜在的风险。风险是那些业已存在、面向未来的种种有危害性的不确定因素。它会影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需求方农民的逆向选择的风险

所谓逆向选择,是指高风险比低风险患者更愿意参加医疗保险的现象。一般而言,人们患大病的机率较低,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一段时期后,会有一部分健康者认为没有得到实惠而不再参保,而参保者往往又是经常患病的人,逆向选择由此产生。逆向选择一旦产生,推广合作医疗的难度就会增加。这不但影响参保率,还会使医疗经费出险,当医疗经费入不敷出时,合作医疗就难以持续发展。尽管现在有政府补贴,新农合的参合费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愿意缴纳年人均10元的参合费;尤其是那些在参合之后全家老小都身体保持健康因而无从获得"报销"的人,更加感到"吃亏",往往选择第二年不参加新农合。可以说,新农合工作面临着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为了应对逆向选择问题,许多地方的新农合不得不放弃大病补偿的原初设计,把门诊服务纳入补偿范围,同时还为没有生病的参合者提供一年一度的身体检查。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新农合的收益面,让那些没有生病的人不感到缴纳了10元的"冤枉钱"。但是,这些做法又增大了新农合的支付压力。当逆向选择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医疗开支增长甚至入不敷出,保险基金就会出现赤字,失去了分担风险的功能。国际的经验表明:逆向选择会迅速破坏并最终导致一个建立在完全自愿基础上的保险计划的解体。

(二)供给方政府运作基金的风险

政府运作基金的风险就是基金运行风险。基金运行风险,是指在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结存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管理者违规操作或管理不善给基金运行造成的风险。基金运行风险从筹资、结存和支付三个环节表现出来。第一,基金筹集环节的风险主要是参合资金的到位。由于中央财政补助经常滞后或被地方财政滞留,导致很多县上半年空账运行,下半年基金沉淀。此外,地方财政虚假补助或补助不到位、参合农民未按时足额缴纳保费也增加了筹资环节的风险。第二,基金结存环节的风险主要是结余基金的安全。在试点推广初期,考虑到收支平衡问题,在方案设计上限制补偿种类项目、提高起付线、压低封顶线、降低报销比例以及人为设置繁琐报销手续,造成基金结余较多。大量结存的新农合基金为资金的账外停留提供了空间,对基金的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隐患。第三,基金审核支付环节的风险主要是两方面。从需求方农民看,一些合疗办允许复印件报销,参合农民出租合作医疗证、为他人带药,这些都增加了重复结报、套取货币资金的风险。从供给方看,村医编制门诊费用月报,虚报冒领,套取家庭或个人账户资金。由于审核不严、违规违纪、技术性差错,可能造成合作医疗基金的损失。具体分析我国目前基金运行的现状,最大的风险是县级财政对合作医疗基金的挪用。从制度的长期运行看,最大的风险是基金收支增长不同步。

(三)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存在医疗道德风险

首先在新型农村医疗运行中,医疗的供给方政府向农民提供医疗服务是委托定点医疗机构这个第三方来进行的,这就存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医师的道德风险问题。在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表现如下:一是多品种用药,超药品报销目录用药,违规使用有特殊限定的药品。二是为患者提供数量过多、价格过高的药品,为患者提供不必要的检查,擅自夸大医疗范围、延长医疗时间、增加医疗项目,甚至为患者提供有害的医疗技术服务。三是自行提价或不按规定及时调价,未经许可擅自收费并纳入新农合结算,分解收费,收费数量与病史资料的记录不符,巧立名目收费等。四是医院与患者或医院与监督机构合谋,骗取新农合补助资金。其次作为合作医疗需求者的农民参合后也存在道德风险。按照信息经济学理论,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医疗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即参合者缴纳了保险金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医疗消费水平,扩大医疗费用开支。根据保险事故的发生是否故意制造,道德风险可分为欺诈性道德风险与非欺诈性道德风险两类[1]。新型合作医疗中的道德风险多属于心理风险因素的非欺诈性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小病大养、无病拿药;伪造票据、无病骗保;借证就医、冒名就诊等。参合人在利益驱动下做出的短期利己行为,最终会引起新农合基金透支,导致新农合运行的低效益。

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剑桥大学教授、中国社會科学院名誉院士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就风险的成因而言,风险更多的产生于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我认为这不无道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风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一制度设计和安排的缺陷。

(一)国家设计的与农民实际需要的保障目标存在差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以保大病为主要目标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民保大病又保小病为实际医疗保障需求的目标相冲突。国家为了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将新制度目标设定为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形成了新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国家在农村推行规模巨大的农村医疗保障,充分体现了关注农民健康保障的国家意志,该制度的目标起点是高的。但是,根据国家的经济能力,新制度的落点却很低,局限于“大病医疗保险”上。政府以“花最少的钱办最难办的事(低投入高目标)”,实现“新制度创新替代传统合作医疗(低水平高覆盖率)”,而不是推行普遍意义上的医疗保险保大病又保小病。然而,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设定的医疗保险目标持理性选择的态度。农民期望新制度能给他们带来全面而直接的医疗保障,既“保大病”又“保小病”。同样,农民也是以“花最少的钱办最难办的事”解决看病难为目标的,但是与政府目标存在明显差异。在征求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资金投向的意愿时,90%以上的农民坚持将自己的缴费用于预防保健和常见病、多发病,政府的补贴用于大病。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调以保大病为主的合作医疗模式,导致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高,产生逆向选择。

(二)供给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选择受益对象有冲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农村社会群体已经发生分化,农村出现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央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选择受益对象是农民,即确定为农业人口的农村居民。并且,中央财政转移拨款是按参加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进行预算的不包括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而部分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将所有农村居民定为保险对象,其中包括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农村居民;有的地区则将县城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农业人口(乡镇居民)也设定为新制度的参保对象。地方政府之所以进行制度受益对象调整,源自于实践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一则可以解决非农业人口医疗保障问题,二则可以增加参保人数,增加合作医疗基金筹资份额,以利于基金安全(大数法则)。然而,地方性扩大新制度受益范围,并不能得到中央财政的配套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益对象的范围,因而,在新制度对象选择方面,存在地方政府实践与中央宏观制度安排上的冲突。

(三)供给方政府的监管机制需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卫生部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它既要代表需求方购买卫生服务,又一定程度上代表医疗服务提供者。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保障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卫生行政部门要调节和平衡卫生服务供给者和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者的利益,实现“适度保障”难度很大。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的问题依然存在,少数医疗机构开大单、乱检查、开贵药、有意拖长住院时间,一些药品报销后仍高于医药公司的价格,群众对此反映较为强烈。有的地方转诊手续规定过严,强调除急诊外,首诊必须在当地定点卫生院,客观上形成了农村医疗服务市场新的垄断,使农民产生了逆反心理。一些不法药商还会同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把一些过期药和被污染的药品收起来销往农村,再加上流向农村的其他假药泛滥,农民在用药方面付出的代价十分惊人。另外,还存在管理人员贪污、挪用资金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风险会影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和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建立这一制度的风险防范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是为消除或减少风险,化险为夷甚至转害为利,而制定的策略,计划,方案,组织制度等。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者政府、农民、医院三方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风险防范机制必须依赖于三大主体间的联动保障机制,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力资源配置、服务质量与价格及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构建医疗服务的供给机制;重塑参合农民的主体地位意识,设计合理的参与机制及相应的培训,提升参合农民的参与意愿与能力,构建医疗需求主体的参与机制;通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界定、立法规范支持机制、制度安排、财政刚性投入机制等方面构建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立起医疗需求方、供给方、监管方三者制衡的有效机制,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化险为夷。

(一)探索稳定的筹资机制

筹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起点。筹资机制首先要解决筹资量的问题。在中央财政加大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2])的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开发其他社会资源、拓宽筹资渠道。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的总体变化趋势也是上涨的,即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补偿水平不变,所需要的合作医疗基金也必须相应扩大。而要提高补偿水平,就更需要筹资水平相应提高。为此,建立富有弹性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是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稳定运行的根本性保证。可考虑,在筹资机制上,以农民收入的一定比例来确定筹资标准,这样可以大大增加筹资机制的弹性。特别是在农民收入水平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建立弹性的筹资机制更显必要。建议建立三项制度:政府筹资水平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制度;地方政府承担合作医疗管理经费的保证制度;政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保证制度。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贫困县以及贫困地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缓解贫困市、县的财政压力,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持续发展。

(二)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中,要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的原则,坚持以解决农民大额医疗费用负担为主、兼顾受益面的原则,在维护实施方案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设计,适时调整和优化补助方案,使补助方案更趋合理,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补偿机制的建立依赖于下面几组矛盾的科学解决:保障农民大病与小病的矛盾(或者说门诊与住院的矛盾);保障面与享受水平之间的矛盾;保障需求与有限资金的矛盾。为此,一是要适当扩增用药范围,尽可能地让农民更多地享受补偿政策的好处。二是兼顾大病住院与门诊、体检相结合,完善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制度,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没有领取过住院补偿的农民也能受益。三是建立科学、严密合理的结算补偿机制,规范合作医疗的结算补偿过程,在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不出险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补偿比例,让农民真正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

(三)健全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

根据组织管理原则,建立管理与服务分离的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是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新农合制度的管理体系可划分为领导协调、管理机构及经办机构三个层次,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角色。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构。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能级原理,试点县区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审计、扶贫等部门组成的新农合试点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对新农合制度的领导、组织、协调等宏观管理工作,定期向同级党委、人大、政府汇报合作医疗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在省、市、县成立有农民代表参加的新农合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有关政策决策、宣传发动、组织监督及管理指导等工作。三是建立健全经办机构。积极探索逐步建立管理与服务分离、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理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管理体制。合管办在执行合作医疗协调小组与管理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基础上,具体负责宣传发动、政策业务指导、补偿公示及政策咨询等业务管理工作。目前全国合作医疗试点采用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独立管理、保险公司受托管理、财政专项账户管理及医保中心管理四种模式[3](P.21-22)。独立管理模式是指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县级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办公室)负责新农合的业务管理;受托管理模式是指社会保险组织商业保险公司部分或全部负责新农合业务管理模式;专项账户管理模式沿用的是收支两条线程序,即将新农合基金收缴至财政在银行开设的专门账户,支出定期向财政提出申请,由财政专户予以批准,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医保中心管理模式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心部分或全部负责新农合的业务管理模式。试点推广经验表明,合疗办独立管理模式虽然仍是目前的主导管理模式,但容易浪费医疗资源,造成政府职能部门间的条块分割、自成独立体系的局面。因此,在试点推广转向持续规范发展阶段,应鼓励西部地区逐步有序地向财政专项账户管理模式及保险公司受托管理模式迈进,促进新农合的健康发展。

(四)强化监督机制

良好的监督机制能增强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信心,为制度的持续稳定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合作医疗的监督机制,说到底即是要加强对参合农民、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管理机构三方面的监督。从行政组织监督看,根据管理与监督分别设立的原则,单独成立新农合监督委员会,成员可由监察、审计、农业、农工委等部门和参合农民代表组成,对同级和下级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经办机构管理行为、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狀况、参合农民就医行为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评议,从而充分保障农民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从社会监督看,主要包括行业监督、群众团体监督及社会舆论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成要由临床专家组成的新农合医疗技术专家组,制定所选病种诊断标准、治疗常规、入院标准、出院标准、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建立新农合医疗资料审核制度。农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一些非政府组织,比如新的农村合作组织,对制度供给方的政府以及医疗服务部门进行监督,增加农民的言语权和监督权。总之,通过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行业监督、法制监督,对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在合作医疗基金、合作医疗服务及合作医疗管理组织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制订相应的措施来纠正偏差,以保障参合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保证合作医疗的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医疗保险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国务院办公厅.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EB/OL].中国政府网,2011年2月17日.

[3]詹晓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J].卫生经济研究,2005,(7).

篇5: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缺陷、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和因此而产生的医疗投诉及医疗纠纷,结合本院实际,制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一、医疗风险警示范围

凡实施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生任何“作为”与“不作为”的医疗事件,无论病人与家属有无投诉,都是医疗风险的警示范围。

二、医疗风险警示分级

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风险的缺陷性质、程度,将医疗风险警示分为三级。

(一)一级医疗风险警示

1、未及时完成入院首次病程记录、病历、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前记录(术前诊断)、术后记录;未及时签定各种重要的医患协议书等,影响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文献内容;

2、未及时查房,连续两次以上,病人有投诉,但未发生医疗缺陷后果(以下简称后果);

3、在诊疗过程中,有一定缺陷,但无后果;

4、各种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病人投诉但无后果;

5、其他未引起后果,但有病人投诉的诊疗行为。

(二)二级医疗风险警示

1、超过24小时未完成住院病历、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记录、超过8小时未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等重要医疗文件,或超过6小时未补记抢救记录,可能酿成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投诉;

2、非特殊、疑难病人,未及时确诊(超过72小时)或未及时确定与更正、补充治疗方案,延误治疗,造成病人投诉;

3、三级查房不及时,特别是上级医师查房不及时,造成病人投诉;

4、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鉴定或法院判决虽未构成医疗事故,但有一定的过失或差错;

5、一年内,被二次一级医疗风险警示。

(三)三级医疗风险警示

1、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或人民法院判决为医疗事故;

2、由于各种“不作为”因素,酿成医疗纠纷,责任人过失严重,虽未认定医疗事故,但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的损害;

3、由于责任人的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的;

4、一年内,二次被二级医疗风险警示。

三、被医疗风险警示责任者处罚程序

对被医疗风险警示责任者的处罚参照《贵州航天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办法(试行)》、《贵州航天医院医疗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及相关终末质量考核标准执行。

四、医疗警示制度的相关措施

(一)认真落实《医患沟通制度》

1、住院病人沟通制度

住院医师接诊病人后,认真向病人介绍自己,同时将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计医疗费用,告之病人,并记入病程记录。

2、实施有创性检查与治疗(纤维支气管镜、胸穿、腰穿、腹穿、肝穿、骨穿、心包穿刺等),必须在实施操作前向病人或家属交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医疗意外及医师在操作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将谈话内容记入病程记录。

(二)认真落实高风险环节签字制度

1、为了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同意权、认真履行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作为”义务,在诊疗环节中实施规范性签字制度。如输血同意书、纤维支气管镜手术同意书、各种介入诊断(造影)治疗协议书等等,这些协议书规定了向病人告之的内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医疗意外,并要求患者或家属(监护人)签署同意书。

2、对上述高风险医疗环节,除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同意权,同时也尊重病人的拒绝权。病人明确表示不同意的手术及操作,原则上不做,以避免医疗纠纷;

3、医务人员在危重病人交接班环节中要认真签字,书面交待,医学影像报告单、病理、检验报告单要实行复核双签字。

(三)敏感时段查房制度

1、落实节假日主任或上级医师查房制度

节假日副主任以上医师查房是使住院病人在特定的时段不间断的处于质量控制中;副主任以上医师节假日查房有利于危重病人、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病人、新入院病人的确诊及治疗,有利于对值班医生的考核、监督与管理;

2、夜班、交接班、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等敏感时段,必须坚持督查岗位责任制,使医疗工作始终处于警戒,应急状态。

(四)绿色安全生命通道

1、建立以病区为龙头的全方位、全天候院内急诊急救机制。

2、抢救病人过程中涉及的各医技科室、通讯、后勤保障部门实行限时制度。因超时影响急救工作,追究责任。

(五)卫生行政部门参与、法律援助及医患勾通

1、发生重大医疗事故、纠纷,邀请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一起处理。

2、在医疗事故、纠纷应诉案件中,重视法律顾问在诉讼程序中的作用,认真对待病人的诉讼请求,注意医疗文献资料(病历、录像等)在举证中的责任地位,用法律来维护医院、医师的合法权益。

3、注意病人的心理需求,医患间相互勾通,是控制医疗纠纷投诉,搞好医疗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

篇6:医院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制度

一、医院要根据查找的风险点及制定的相关防范管理工作方案,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管理和监控,及时纠正不当行为,避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演变为违法违纪行为,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二、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整体要求,各科室要根据医院《廉政风险防范实施方案》,特别要制定对相关权力运行的管理的制约制度,规范其权力运行。

三、建立责任监控和廉政风险预防责任体系。按照“权力制衡”和“风险分散”的原则,对一级风险权力,实行院、科室二级监控;对二级风险权力,以科室预防为主,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三级风险权力,以岗位责任人预防为主,科室定期或不定期抽查。

四、各科室负责人,要经常检查本科室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领导小组将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各科室落实廉政风险防控措施的情况进行抽查。

五、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制度

1、对在风险点岗位的党员领导干部及风险岗位工作人员要加强反腐倡廉思想道德教育,构筑党员领导干部及风险岗位工作人员自省自励的思想道德防线。

2、采取多种生动有效的形式,对党员领导干部及风险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正面教育、警示教育,规范日常行为。

3、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理想宗旨、职业道德、法制纪律和正反方面的典型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和临床医生廉洁从政、廉洁行医的意识,提高抵御腐败侵袭的能力。

4、认真学习领会《廉政准则》,自觉接受监督管理。

六、建立廉政风险自查报告制度。医院各科室每年初根据职责和工作计划开展查找廉政风险活动,针对廉政风险因素,对廉政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写出自查报告。

篇7:XX医医院廉政风险防范考核制度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考核是在实施廉政风险预警与预防管理之后,按照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考核内容及考核方法,结合党员干部和职工年度考核、工作目标考核、干部述职述廉以及其他的专项考核或调研检查等方法,对廉政风险预警与防范管理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一、考核的原则。

考核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领导与职工共同参与原则;自查与组织检查相结合原则;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原则;注重实效原则,确保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努力提高医院党风廉政建设水平和科学管理的效能。

二、考核的依据。

医院《廉政风险防范实施方案》、《关于在医务活动中收受“红包”或回扣行为的处理规定》《XX医院医院管理实施细则》、、《廉政准则》等有关规定。

三、考核的内容

1、重视程度。是否对廉政风险防范预警与防范管理工作重视,制度机制健全,责任分工明确,界定廉政风险准确,工作方案及相关制度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目标具体。实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责任是否明确,风险点确认是否具体、全面、客观、准确,防控措施是否有较强的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约束力。

3、注重实效。政风行风是否明显好转,职业道德、服务理念是否有明显增强,测评群众满意度是否有所提高,制度机制防范措施是否贯彻落实,风险点及轻微违规现象和行为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有无重要来信来访和越级上访,有无违纪违法案件发生。

4、材料详实。各项制度、机制、措施是否健全,文字材料是否齐全,台帐是否详实,记录是否详实,资料是否及时备案归档。

四、考核的办法

1、个人自查。医院领导、重点岗位部门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自查。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各医技科室负责人;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和各科室临床医生每二年进行一次自查,依据考核内容,客观真实地分析风险产生的根源、认真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制定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自觉接受监督的主动性,并形成自查报告。自查报告送科室领导审核后,报医院办公室备案。

2、科室自查。重点岗位部门每年进行一次自查,各科室每两年进行一次自查,均要依据考核的内容,围绕科室职能、工作流程、内部管理制度等情况进行,重点是执行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并形成自查总结报告,报医院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办公室备案。

3、综合考察。按照党风廉政责任制和《廉政风险防范实施方案》的规定,由医院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每年的综合检查考核,采取听取主要负责人汇报、召开座谈会、民主测评、查看相关材料等方式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考核。重点岗位部门每年进行一次,各科室则每二年进行一次。

五、考核结果。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档次。对考核结果不及格的科室和个人以书面的形式下达整改通知,督促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措施,抓好落实并通过再次验收。对经再次考核扔不合格的,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责任追究。

六、结果运用

1、将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检查结果列入重点岗位部门及临床医生党员干部年度考核、工作目标考核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考核结果将作为职工业绩评定,作为临床医生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依据。

2、对廉政风险防范成效显著的科室和个人予以表彰。

3、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和个人,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以书面形式下达整改通知,并进行监督。

4、对仍不能有效落实科室及个人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5、对廉政风险防范措施拒不执行的科室和个人,依据相关规定,追究科室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XX医院

篇8:医患沟通与医疗风险防范

医患沟通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是指医护人员就患者的就诊原因、就诊目的、初步诊断、特需检查、治疗方案选择、各种治疗方案预后和监测与患者进行交流、知情告知和选择并最终实施的过程。由于在医疗过程中医患所处角度不同, 知识水平和经历的差异, 任何诊疗措施的非完美性, 使诊疗结果不能实现患者所期待的理想状态, 即使具体诊疗措施是在医生进行充分的知情告知后由患者最终选择的。不可否认的是医生在知情告知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语调应用和出于专业角度考虑而对患者进行的倾向性导向, 也常使患者留下是医生的导向导致其选择了“迎合性”诊疗措施, 若结果不能达到患者的期望效果, 则可能发生医疗纠纷风险。

1 医疗风险产生原因

1.1 疾病状态导致诊疗结果的不确定性 患者的遗传异质性、患病后就诊时间差异、各种诊断措施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局限、具体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和各种检查结果) 的不同、对各种治疗措施反应的差别, 导致诊疗结果的不确定性。生命、疾病发展和诊疗过程均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动态过程, 不同医生在同一时间对相同疾病的诊疗选择建议和结果判读不可能取得完全一致, 同一个医生在不同时间对同一疾病在同一发展阶段的诊疗选择建议和结果判读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显然, 不同疾病发展阶段中的诊疗选择建议和结果判读存在差异是自然的。虽然现代医学已经积累的成果使医生在建议患者选择诊疗措施前对部分诊疗措施的风险做出预测, 但这种预测仅反映所预测结果的发生概率, 是否发生也仅在诊疗过程结束后才见分晓。患者常对缓慢发生的风险能理解接受, 对短时间内发生的风险如手术风险、分娩期并发症发生风险多难以认同, 这正是导致目前国内外产科领域内的纠纷、法律诉讼和医疗赔付高居各医学专业之首的主要原因。

1.2 医生的临床失误 James Reason认为“人类失误”是“人们为实现期望结果而计划好的一系列心智和身体活动的各种非偶然性失败”, 包括计划本身是错误的 (计划失误) 和没有正确执行正确的计划 (执行失误) 。从理论上讲, 医生的临床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一是医生所掌握的现有理论和诊疗方法本身存在缺陷或不成熟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包括现有理论和诊疗方法错误或具体医生未接受正确的理论和诊疗方法或所掌握理论和诊疗方法是错误的, 导致计划失误。前者需要医学实践发展来纠正, 后者则需进行培训来解决。二是部分已经掌握了正确理论和诊疗方法的医生可能因疏忽、注意力分散、疲劳、家庭或工作环境所引起的心境不良、遗忘或记忆混乱等, 使其在制定或执行具体诊疗计划时发生错误, 制定并落实严格的技术准入和医疗核查制度, 可一定程度地防止此类失误的发生。

1.3 医生的临床违规行为 临床医疗实践标准体系由规范临床医疗行为的医学伦理原则、道德规范、普世价值观念、专业行为守则、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操作程序、诊疗指南、工作职责等组成, 严格遵守和执行该体系是维护患者权益、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和法律诉讼败诉的核心措施。违反临床医疗实践标准体系是任何专业发生医疗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生基础包括对该体系的不知、 不在意、故意违反和期待侥幸脱险而违反。不知有两种情况, 即部分或完全不知道临床医疗实践标准体系和未更新而继续使用已经过时的临床医疗实践标准体系版本。不在意通常在医生过于自信、自负, 长期的不正确临床实践均“侥幸脱险”使其产生错误的“经历和经验”, 而忽视遵守执行临床医疗实践标准体系的价值时发生, 违规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当医生怀疑或否定特定医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程的价值时可能导致其故意违反行为。并非所有的违规行为都是错误的, 如果由于时间、地点、临床情况反常, 以及现行的临床医疗实践标准体系已经被证明可被更有效的措施或规则替代的情况下的违规行为, 属于合乎逻辑的违规行为, 多见于抢救患者生命或者追求极有可能出现最佳诊疗结果。

2 医疗风险防范的通用原则

2.1 建立并严格执行临床医疗实践标准体系

“尊重、公正、有益或无害”是基本医学伦理原则。在医疗活动中, 患者自主, 医生对患者知情告知和病情记录保持真实, 对包括患者病情在内的隐私的保密, 保证忠诚和崇尚生命神圣等也是必须遵守的医学伦理原则。各医疗单位均应当成立独立的医学伦理委员会, 医生在开展所在单位尚未开展的涉及人的临床新技术和医学科研时, 均必须提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审批。道德规范和普世价值观念在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是不一致的, 但不得歧视和违犯。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相关医疗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执行, 对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应该按正规程序反映并提出修改建议。各医疗单位应该根据本单位的人员水平、设备条件、横向和纵向的专业单位联系情况, 将中华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能完成的诊疗活动应按规范完成, 不能完成的应提出转诊或会诊程序, 保证患者诊疗技术享有的国家或地区均等化。各医疗单位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临床医疗实践标准体系的落实, 制定各类各级人员工作职责以保证患者在所在单位获得最优化的诊断治疗。

2.2 建立医疗风险识别和管理体系

医院应建立医疗结果不良、差错、疏忽、错误和事故的报告、监控和管理制度, 以识别高风险疾病和高风险医生。科室应建立医疗结果不良和医疗纠纷的报告和分析制度, 根据自身科室医疗风险发生的情况和国内外本专业临床研究现状, 制定医疗风险识别、预防和发生后处理的专业指南。对高风险疾病应实行接诊后的重点关注, 启动科室或医院的危急重症应急机制, 对高频率发生医疗不良结局的高风险医生应采用培训或调离所从事专业科室。在不歧视的前提下, 应该培养医生识别和处理发生医疗纠纷风险的“高危”患者及其家属。

2.3 注重医生的培训, 严格技术准入

医学是一门注重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科学, 其经验的积累主要来自自身实践和学习他人实践结果。理论培训、技术观摩和技术操作培训等学习他人实践经验是提高医生理论和操作水平的主要方法。对医生的培训内容应该包含医疗风险的识别、预防、处理和医患沟通的技巧。医院和科室应建立临床技术水平评价体系, 严格医生协助或独立开展专业医疗工作的技术准入。目前我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认证仅限于医生进入医疗行业的资格准入, 而具体医疗操作技术即“临床特权”必须由所在医院和科室加以确认和准入, 不能单纯按照学历和技术职称来进行技术准入。

2.4 充分的医患交流, 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在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后, 进行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实施治疗前均应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在医生要求一定的体位和状态进行体格检查后, 患者配合性完成体位和状态;医生开具无创性或极少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的有创性检查后, 患者去相关科室完成了检查;医生开具药物处方后, 患者在未提出异议的情况下购药并按规定服药, 这些属于患者隐含同意, 不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如果患者不配合或拒绝相关检查, 应在病历中加以记录。除非紧急诊疗、法律授权和诸如癌症患者的治疗性豁免等特殊情况, 对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的有创性检查和各种手术治疗, 均应以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形式确认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患者不具备知情同意选择能力时, 应该取得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3 医患沟通与医疗风险防范

医患沟通是使患者接受临床风险 (纯技术风险) ,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减少医疗纠纷 (社会风险) 的有效措施。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获得更详细的疾病临床表现和导致疾病发生的心理、情感和社会背景信息, 如生活习惯、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工作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个性或性格特征、对医院和医生的印象等, 这些信息对医生在决定向患者提出诊疗建议时, 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3.1 医患沟通的主要内容

医生是患者“疾病的识别人”和“治疗的代理人”, 要完成好这个角色, 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医患沟通:完整的病史询问, 医生对当前疾病及其病情程度的判断及依据, 进一步检查方法对疾病诊断和病情程度判断的价值, 有创性检查可能出现的风险, 疾病可能的发展趋势, 目前可选用的治疗措施的效果和风险, 治疗成功的概率, 治疗风险发生概率和严重性以及目前可采取的预防和发生后处理措施, 不接受治疗可能出现的结果, 所在医院和科室对患者所患疾病及风险发生后能提供的检查和诊疗方法, 科室医生对该疾病的处理水平, 患者对诊疗过程的保密范围和程度, 对治疗医生的技术级别要求, 对手术切除标本的常规处理和是否同意用于医学教学和科研等。必须注意的是, 医患沟通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而是贯穿于诊疗过程的始终, 医生必须在与患者接触期间, 及时将疾病诊断治疗进程和结果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3.2 医患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是一种人格特征, 虽是一个人的天分, 但可以通过学习而具备, 通过训练而掌握, 通过实践而提高。美国健康风险管理协会 (American society for healthcare risk management, ASHRM) 2004年提出的“临床医疗4E要素”已经在欧美的医患沟通中广泛采用, 由约定、感同身受、教育和争取患者合作组成。

3.2.1 约定

约定是建立医患关系的第一步, 在妇产科领域, 微笑面对患者、一对一交流、温馨的环境、恰当的语气、给患者充分的时间陈述而不随意打断、抓住适当的机会引导患者陈述等, 是构建融洽沟通的医患关系的简单有效办法。

3.2.2 感同身受

同情和理解是获得患者好感和信任的有效方法, 在患者陈述其病情时, 医生应该仔细倾听, 认同患者所表述的痛苦、恐惧和关切, 接受患者的感受和价值观念, 使患者感受到医生的表现不仅出于职业需要和习惯, 而是其已经在分担她的痛苦。

3.2.3 教育

针对医患沟通本身、诊疗方法选择和随诊要求, 对患者进行教育是医患沟通的主要组成部分。医生在倾听完患者的陈述后, 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 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 对医院和医生的信赖程度, 对自身所患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了解程度。然后就签署医患沟通的主要内容对患者进行解释, 在解释期间尽量让患者询问所不理解的问题, 并给予合理的、合乎现代医学科技的说明, 在患者表示已经理解后, 请求其复述有关疾病诊疗选择方面的要点。

3.2.4 争取患者合作

患者就诊的最终目的是清楚疾病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 医生行医的最终目的是明确疾病诊断和落实治疗措施。因此就目的而言, 医患是一致的, 但医疗活动的高度专业化, 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 患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医生为其确定诊疗选择的, 虽然从理论上的诊疗选择由患者作出。每个医生都希望患者参与医疗决定和鼓励患者遵从诊疗计划, 利用掌握的、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采用患者可理解的沟通方式而获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

4 医患沟通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卫生部领导曾指出, 90%的医疗纠纷是可以避免的。国内有资料显示, 90%的医疗纠纷源自医患沟通不畅或障碍, 致使患者或家属不能理解接受难以避免的不良医疗后果。有医院公布的资料显示, 90%的医疗纠纷发生于医院或科室10%的医生, 因此医生在医患沟通中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4.1 克服傲慢与偏见

媒体和网络的发展, 患者很容易获得先进且准确的有关自身所患疾病的知识, 即使医生在本专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造诣很深, 但患者完全有可能掌握自身所患疾病方面的知识不低于甚至超过其接诊主管医生, 医生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因此应克服在医患沟通中的傲慢与偏见。迄今为止, 绝大多数疾病的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不清、治疗选择多样, 常形成对某一疾病认识和诊疗方案选择的多学派现象, 患者可能对此均已经了解, 也可能倾向甚至迷信某一学说, 这时的沟通除克服态度上的傲慢与偏见外, 还需避免犯学术上的傲慢与偏见, 杜绝在医患沟通中随意批评别的医生或医院, 千万不要把医患沟通变成学术争论会。

4.2 保持坦诚和专注

诚实是获取患者信任的必要前提, 专注是赢得患者配合的基础。在向患者介绍各种诊疗措施时, 要运用平等的语言和语气, 在向患者介绍自己所倾向性的诊疗措施时, 应该取得患者的充分知情和理解, 避免使用“必须、别无他法、千万不要”等指令性语言, 杜绝采用欺骗手段、随意夸大诊疗价值或诊疗风险惊吓患者, 以使患者接受自己所倾向的诊疗措施。在患者陈述或询问时, 虽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引导, 不要随意打断或嫌患者啰嗦而表现为不耐烦, 禁止训斥患者, 避免对患者已经叙述的问题进行反复询问而给患者一种医生在与患者交流时“不在状态”的感受。

4.3 使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

医患沟通的目的是使患者对所患疾病做到充分知情和了解, 最后作出知情同意选择, 这就要求医生在沟通过程中将医疗术语转换成患者能理解的通俗语言, 可采用举例、比喻、适当的肢体语言、图解说明等方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汉语的方言语系众多, 在患者无法听懂汉语普通话时, 应该接受由患者寻找或接受的语言或方言翻译配合完成医患沟通。

4.4 做好沟通过程和结果记录

上一篇:团队运营管理方案下一篇:关于旅游的英语作文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