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4-07-29

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精选6篇)

篇1: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参加到城市快速发展的行列中来,从事着第二、第三产业,大量的农民工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加快了城市的发展步伐,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大的战略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民工较低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与社会越来越脱节,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式的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国家采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方式,创造机会对农民工加以培训,虽取得一定成果,但问题和困难仍然不少,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技能;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当前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上仍有不足

虽然近些年来,一些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中,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整体素质有所提升,对新事物的接收也较以往有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农民工以往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思想观念上仍很保守,加之多年的生活习惯所致,相对于社会的发展速度,思想上还比较落后,眼界较窄,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长远的规划,开拓性也不足,往往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对于技能培训这项需要以后慢慢体现出好处的工作,往往认识不到其重要性,内心对此事漠不关心,不愿意参加到培训中来。另外由于农民工在城市所从事的多为简单粗放的体力劳动,所得收入除了生活以后,往往余下可支配的资金并不多,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必不可少的要承担一些直接和间接的花费,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花钱去培训不值得,认为城市终究不是自己的家,最终还是要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只是希望暂时赚点小钱便可,没有往长远考虑,再有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有些培训的效果不明显,更加制约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1.2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实际的教学中,理论教学内容过多,实际操作较少,往往存在脱节现象。教学的模式单一,多数情况是教师只顾讲,很难考虑到学员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生活习惯的差异,互动较少。而培训科目的设置也单调陈旧,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差距较大,满足不了市场用工的需求。农民工的流动性、分散性、文化层次差异、教育时间、约束程度等原因都直接间接导致农民工培训的质量不高。

1.3 培训工作的各部门需要资源整合

农民工技能培训这项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如劳动、人事、农业、教育、科技、院校等等,虽然是人多好干活,但是当前的情况是由于政出多门,往往这些部门通力配合的程度不够,没有形成统一的合力,资源整合不够,在统一组织、协调关系和业务衔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存在,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培训的质量,而且也浪费了很多资源。

1.4 就业服务体系尚不够完善

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技能、提高素质、提高就业机会,但由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够,与市场需求脱节,虽然农民工接受了培训,但所学并非能达到所用,就算能用,多数也是发挥作用不大,受益效率不高,在增加收入方面达不到预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训的积极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市场所需不能指导培训内容,造成培训脱节,学而不能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培训纳入就业服务体系全局去考虑,制定适合市场和农民工需要的培训计划。

1.5 培训的经费不足

培训的主要经费来源靠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加上用人单位及个人的小部分。很多地方的财政收入本就不足,很难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到农民工技能培训上来,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培训工作的开展,对教学的硬件投入,师资力量的配备,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相关对策

2.1 提高认识、改变思想

充分利用现代的媒体优势,大力宣传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和组织引导,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现代的手机通讯设备,强化农民工的培训意识,并积极地参加培训,让农民工深深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政府要起主导作用,组织好企业、学校、培训机构,要大力宣传,切实抓好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有效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2.2 紧跟市场抓培训,注重实效性

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用人单位的要求为目标,在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上,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做到培训有质量,操作能上手,按照需求开展培训,做到培训和就业相结合,在技能的实用性上进行加强,达到学有所用,学而能用的培训效果。另外培训的时候也要注意要符合农民工的实际,要因材施教,不能不顾农民工的实际文化水平进行拔苗助长,反而事倍功半。

2.3 整合资源、理顺机制

充分整合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各个主政部门的资源,形成合力,对于教育培训项目,进行统一制定计划,财政、教育、建设、科技、工会、妇联等部门要通力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建立集中统一、规范有序的农民培训管理与协作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民工培训成本,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2.4 培训资金多元投入机制

各级财政要按规定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培训资金,合理确定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要充分调动企业的培训资金投入,让企业认识到培训投资给企业带来的益处,逐渐增加培训的资金投入;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筹措培训资金,对农民工培训这项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事给予资金上的保证。

作者简介:?S亚杰,女,中专学历,磐石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研究方向:农业技术及农民成人教育。

篇2: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王村口中心成技校—周建友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农村发展、城市繁荣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 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当前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在知识经 济时代,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 经济地位和发展潜力。目前,农民工素质较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 培训的只占 9.1%,没有受过任何培训的占 76.47%。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第 二劳动力市场就业,他们之所以作这种选择(其实是别无选择),原因当然与他们 自身的素质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训练情况使他们很难 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已不再需要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的员工。因此,农民工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有大批农民工将会加入城市失业者的行列。这些都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将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安全隐患,同时也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1.相对于巨大的农民工培训需求,政府的投入可谓杯水车薪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据统计,2004 年至 2006 年,中央政府投入农民工培训 工程 12.5 亿元;近两年,全国省区市级政府部门也为农民工培训投入约 12 亿元。在此条件下,平均每位农民工培训的政府投入大约100多元。而在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中,国家对一所大学的投入都常常数以亿计,甚至十几亿。

2.虽然政府规定企业要发展职业发展培训,但实际多数企业没有履行 企业急于追求短期可见利润,往往忽视间接投资及收益,农民工培训投入力 度非常小。

3.由于存在二元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和分割,农民工工资待遇明显偏低 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月工资主要集中在 500 至 1200 元之间。显然,去除日常花费后,农民工根本无力支付培 训所需。农民工收入水平过低,自我投资能力弱,成为我国农民工培训投入不足 的重要原因之一。

4、教育培训的内容定位不准确。目前,农民工培 训仅仅局限于农民进城后的短时技能培训,转移前的引导性教育、城市生活常识 教育和法制普及严重滞后。此外,技能培训缺乏针对性,存在课程与教学、岗位 需求脱节现象;培训课程的职业分布局限在一些低层次的范围,具有一定技术含 量的培训难以满足需要;适合需要的公益性服务和培训项目也不多,影响了培训 实效。

5、教育培训的对象定位不准确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差异性。而我国现在的农民工 教育培训大多数是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能力高低,不看健康与否,只要参加报名 培训,来者不拒。这样参差不齐的教育培训其质量效果可想而知。

6、农民工自我认识不到位,自我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工受教育年限短,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 势做出科学分析,对自身的职业与发展缺少合理的规划;同时,传统的自然经济 思想和小农意识,使得农民工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人力资本意识,因而 缺少自我投资意识。这使得农民工更关注眼下的工作与收益,而不会投入经费和 时间去接受培训。

二、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探讨

1、完善机制,加大投入 当前,对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农民工的认识还处在一个相对肤浅的阶段,在制度层面还不完善,而要制定更带有长久性、稳定性的一套全面、协调的政策、法规制度及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

2、细分市场,优化内容 针对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动态的调整培训内容,形成有效高质量的“订单式”培训。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 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细分市场,安排培训 内容,设置培训课程。目前,还缺乏农民工培训系统教材和统一的考级标准,培 训内容与农民工需求仍有差距。除对家政服务、餐饮、旅店、保安、制造等方面 进行培训外,对农村政策法规和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及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 方面知识也要培训。同时要注意区分层次,对农民工中文化水平较低的没有专业 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工,主要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 农民工,要实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以定 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在城区和各县、市、区设立若干个农民工培训中心,分地区 对农民工进行系统培训。也可采取逐级培训的方法,努力扩大培训的覆盖面。

篇3: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 劳动力素质差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 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 留下的多数是妇女、老人和儿童, 他们的文化水平低, 基础薄弱, 长期以来依靠简单体力劳动获取生活资料的观念浓厚, 接受新知识、新观念速度慢, 缺乏创业意识和营销意识, 求学目的不明确, 求学愿望不强烈, 培训难度大, 短时间的培训根本无法使他们的素质产生质的飞跃。

2. 乡镇领导认识差异大, 新型农民培训组织推进力度不够

部分乡镇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型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宣传不到位, 组织不得力。

3. 现有的培训队伍和培训设施与新型农民培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型农民培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培训条件有待改善。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对策分析

1. 找准着力点

新型农民培育的对象多、内容多, 既不能一刀切, 也不能太乱、太杂, 要以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 突出重点, 分类培训。

(1) 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将重点培训与普遍性培训相结合

重点培训是对村社干部和专业大户的培训, 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强精神、协作精神和营销能力, 通过培训, 使他们管理能力、营销能力有较大提高, 在农村中真正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普遍性培训是对广大农民进行政策、法律、卫生、农技知识的培训, 通过培训, 使广大群众提高生产技能, 破除迷信, 转变观念。

(2) 抓好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新农村, 关键要延长农业产业链,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农村职业教育要顺应市场需求和农民特点, 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的, 对即将从事大农业工作的农村青壮年进行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 抓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隔代抚养或寄养, 他们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文盲率最高的老人, 骨肉亲情的缺乏和教育管理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冷漠、任性, 他们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是农村未来的新增劳动力, 如果现在不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 那么今后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付出的代价将会是沉重的和得不偿失的。

2. 加强队伍建设

中国的农民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培育新型农民, 必须建立一支了解农村、熟悉农民, 具备“爱”、“实”、“苦”、“变”思想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1) “爱”, 就是爱岗敬业, 就是爱农业、爱农民

只有热爱农业, 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也只有热爱农民, 才能想农民之所想, 急农民之所急。农业教育工作者只有带着对农民朋友的深厚感情开展工作, 才能带领农民一步一个脚印地靠科学走出贫困, 用文明取代愚昧。

(2) “实”, 就是实际、实用

现在农民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除了在家从事种养业外, 有的进城务工, 有的从事经营, 还有的流动就业, 所以农民对技术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故我们的培训要有针对性, 要实际、实用, 使农民学得会, 用得上。“实”, 就是工作扎实。农民掌握知识的切入点是通俗易懂, 作为农业教育工作者, 要使农民听得进, 听得懂, 平时必须注意多积累, 多探索, 多与同事交流, 主动征求农民意见, 广泛收集知识信息, 讲解内容、讲解层次、语言文字等方面都要进行反复推敲, 做到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扎实讲好每一堂课。

(3) “苦”, 就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农民教育是最艰难的教育, 施教面宽, 学员量多、面广, 个性差异大。教师既要做好生动细致的教学工作, 又要协调搞好组织管理工作, 既是教学者, 又是组织管理者。来回奔波是常事, 日晒雨淋是常事, 没有周末是常事, 嗓子失哑是常事……从事农民教育, 辛苦是必然的;从事农民教育, 付出的劳动与收到的效果往往是不等价的。

(4) “变”, 就是我们的立足点要变

目前, 我国农业面临着资金、资源与市场的三重压力, 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卖难、种田亏本等问题突出。要走出这种困境, 我们培训的立足点就必须有所改变, 必须转变千百年来的传统农业观念, 除了让农民掌握新技术、新信息外, 还应当让农民接受相关的农业经营、创业知识和创新理念培训, 使农民既是生产者, 又是消费者, 同时还是经营者。

3. 建立健全机制

(1) 建立健全培训监管机制

农民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农民培训面广量大,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但目前这项工作成了人人都想管, 人人都管不好的局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培训机构, 更是冲项目而来, 有钱一哄而上, 无钱则无人问津。重复培训、低质量培训现象突出, 资源浪费严重。因此, 从中央到地方必须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监管机制, 明确谁牵头, 谁负责, 怎样规划, 如何落实等问题, 使农民教育统一规划, 有序培训, 让渴求知识的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2) 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相对接的网络机制

目前, 农民教育存在着培训与就业脱节的现象: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民工荒”现象严重, 另一方面,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又找不到合适的“出口”, 多数劳动者为自发型、互动型转移。没经过培训, 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在城市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并实现稳定就业。政府部门应统筹协调, 加强管理, 发挥各部门的比较优势,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培训——就业”网络机制, 形成农民与培训单位、培训单位与就业单位的有效对接, 使农民真正培有所学, 学有所用。

(3) 建立健全农民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制

篇4: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一、桃源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不够合理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农民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湖南省桃源县现状来看,新型农民培训的内容还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

第一,培训内容结构不合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桃源县各级机构开展的农民培训多是引导性培训,即对农民开展传统的种植、养殖科技培训;求职技能、法律普及、安全卫生和最简单的上岗前技能培训,而对农民进行系统职业技术培训则很少。具有转移需求的农民希望培训的专业技能主要有:车床、模具、修车、焊工、电工、电脑、酒店管理等,然而,在地方为期15天或10天的引导性培训并不能满足这批学员的培训需要。调查显示,有80%的农民认为自己需要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有70.5%的农民认为自己需要接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仅有18.6%的农民选择传统种植、养殖培训。由此可见,农民的培训需求与我们所提供的培训存在明显差异。由于职业技能和技术知识相对缺乏,培训的就业率就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当谈到对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是否满意时,有10%的农民认为很不满意,12%认为不满意,57%的农民表示满意,28%认为非常满意,其中不满意主要原因集中在培训实用性和能否保证就业方面。

第二,培训专业重叠。县内各种培训机构开设专业重复,甚至培训基地之间其特色专业都是一样的。在本身办学条件薄弱的情况下,同一地方专业重复建设,一方面造成了培训资源分散,使得培训质量层次得不到提升,另一方面在转移就业上造成内耗。

(二)培训方式单一

由于观念认识、培训资源、经费等多因素的影响,加上经验缺乏,目前部分培训机构在开展农民培训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培训质量达不到农民就业要求。

第一,培训时间过短。目前农民培训主要以课时计算,15~30天的短期培训不多,2个月以上的培训少之又少。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真正学习到过硬的劳动技能是很困难的。由于培训后技术水平不高,培训后的学员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现代用工企业就业,这样不仅不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同时还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就业的竞争。

第二,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根据调查,农民培训中,通过课堂讲授形式完成的有60.2%,现场指导仅占30%,而调查发现,农民更喜欢通过现场培训、专家一对一指导、跟师傅学习等培训方式,只有20%的人选择课堂讲授的形式。大部分农民更希望在培训中心接受培训期间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这样培训针对性、实践操作性强,培训后就业岗位也有保障,学习时就能更加用心。由此可见,和农民多元的需求相比,目前的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明显跟不上新型农民的需求。

(三)培训资源缺乏整合

桃源县农民培训的机构很多,劳动部门有就业培训中心;教育部门有职业技术学校;农口部门有农广校及农机培训中心;群团组织有各自的培训实体;还有各类民办培训机构。但各类培训机构自成体系、相互分割,基本上各自开展工作,各自发挥作用,没有多少交流,没有形成合力。同一个县域内,培训机构林立,良莠不齐,专业重复设置现象普遍,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分散,这些状况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教育培训在发展上的不平衡,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使得本来有限的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办学效益,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培训深入发展的“瓶颈”。

二、完善桃源新型农民培训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培训内容

首先,要紧密围绕桃源农业结构调整,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重高效、特色种植技术的比重,逐步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种养结构。

其次分类指导。对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从业人员,如农机手、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建筑工匠、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等,开展从业技能、法律法规及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包括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及有关农业政策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对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造就一批农村创业者和现代农民企业家。

(二)创新培训方式

现有的部门组织请专家教学的培训模式往往流于形式,参加培训的农民少,收效不明显,进而影响了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甚至影响部门形象。因此,要注意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与本地龙头企业、招商引资企业的需要相结合,特别是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地方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所急需的农业技术工人培训。可以扶持一批专业的中介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和组织,通过他们设计科学、合理、系统的培训内容,采取广大农民能够接受的培训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专家授课,增加权威性和专业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

(三)整合培训资源

新型农民培训主体的建立和创新是达到培训目标的重要环节。各部门应理顺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做好政策制定、总体协调、资金筹措、监督检查等工作。各有关部门按分工抓好落实,劳动部门重点抓好劳动技能的培训,农口部门重点抓好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教育部门重点抓好劳动预备培训,经贸部门重点抓好本地用工的培训,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乡镇则具体负责培训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制定计划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乡镇的配合下,充分利用其师资、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培训主阵地作用。职教着重培训劳动技能,成教侧重培训文化知识,中介机构注重提供就业信息,三大载体既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整合农村各类教育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篇5: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老师: 职 称: 完成时间:

谢淑谦 20097530110005 2009春行管专科班 汪 燕 讲 师 2011年6月

目 录

摘要„„„„„„„„„„„„„„„„„„„„„„„„„„„„„„„„1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研究的背景„„„„„„„„„„„„„„„„„„„1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1

(一)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制不健全„„„„„„„„„„„„„„„„„1

(二)政府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中角色的缺失„„„„„„„„„„„„1

(三)失地农民缺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2

(四)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不足„„„„„„„„„„„„„„„„3

三、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对策„„„„„„„„„„„„„„„„„„„3

(一)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3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权益„„„„„„„„„„„3

(三)增强失地农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3

(四)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和激励标准„„„„„„„„„„„„„4

四、结论„„„„„„„„„„„„„„„„„„„„„„„„„„„„„„4 参考文献„„„„„„„„„„„„„„„„„„„„„„„„„„„„„„4 致谢„„„„„„„„„„„„„„„„„„„„„„„„„„„„„„„„5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这一个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养老保障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成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中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包括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制不健全; 政府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中角色的缺失;失地农民缺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不足四个方面,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望更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对策.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开展,土地征收的规模不断增大,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失地农民,它是指由于原来拥有的农田被部分或完全征用或占用而失去土地的那一部分农民。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1987—2004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000多万亩,其中70%的耕地是通过行政手段征用,这还不算其他形式的失地在内。按照城郊人均占有土地0.7亩计算,估计失地农民数约为5000多万。2005年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我国现有耕地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2年的18.89亿亩,2004年减少为18.37亿亩,这期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约885万亩。按照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至少500万亩,若按照城郊农民人均0.7亩地计算,意味着每年增加7000多万失地农民,10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35亿左右,这个庞大的数字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失地农民既有别于一般的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大部分处于种地无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状态,这一群体的养老保障现状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更是成为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关注这个群体,不重视这些问题的话,势必会影响城乡的稳定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一)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制不健全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政府并没有将失地农民纳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险范围,导致失地农民没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障待遇,根据以往的调查发现,对于失地农民的补偿,现行做法中大部分地区采取货币安置,而且大都是一次性补偿,只有极少数地区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养老问题,并且现行失地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农民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并不高。(二)政府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中角色的缺失

在社会保障运行中,政府扮演着分配、调节、保障和执行的角色,在维护失地农民的权益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却往往是政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履行应有的职责:村委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同时作为政府职能代表和群众自治代表,无法完全代表农民利益与征地方进行谈判并公平分配土地收益,失地农民的养老权益究竟有谁来保障并不明确。[1]政府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中角色的缺失还表现为:

1.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

土地是农民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征地补偿费是其未来生活的基本保证,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生活的状态。[2]然而,现行的征地方法仍然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占用方式,具有强制、垄断性,把农民排除在土地利益的分配体系之外,失地农民的利益受损、失去保障等问题由此产生。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地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这种补偿的办法完全没有考虑到土地的增值收益,并且征地补偿费大都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仅能得到一小部分。

2.土地征用补偿费的管理使用不当

土地征地补偿费可谓是失地农民“养命”的本钱,在农村,失地补偿费通常由村干部直接掌管,但由于部分干部素质不高,村务公开流于形式,财务缺乏透明度,土地征用补偿费以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形式流失,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另外,一些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于非生产发展方面的其他用途,弱化了征地补偿费的保障作用。

3.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创业需求没有足够的重视

目前,各地普遍采取一次性支付补偿金,让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然而失地农民再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要么休闲在家,要么从事技术含量低且工资不高的工作,没有好的收入来源,导致生活水平下降。而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并没有采取有利的措施来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或创业。(三)失地农民缺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

失地农民对未来自身养老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很多中青年人还没把自己的养老问题提上日程,从来没有认真的考虑过,而是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考虑的是目前能分到多少钱,很少考虑以后的出路。

大部分失地农民习惯于传统的货币安置的补偿方式,并不了解或信任长远且预期的养老保障权益。况且,商业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相对的新生事物,由于政府宣传不到位、缴纳费用过高、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导致人们对该险种的不接受。[3]

另外,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又普遍不高,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大都只能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现阶段农民失去土地后获得的征地安置补偿费用偏低,普遍只能维持3—5年,而且补偿金大都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建房、子女教育和生活费用,失地农民没有更多的能力来自己缴纳养老保险费。(四)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不足

由于有些地方政府的“零招商”行为或是开发商有意压低土地出让金,再加上出让金内部分配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在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下,农民的负担比例过高,政府没有有效的资金支持,各方明确的负担比例没有规定,采取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大多数农民对养老保险持怀疑的态度。

三、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对策

(一)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要考虑到农民的长远利益,克服一次性发放补助的弊端,还应从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有偿收益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进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户,是失地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4]同时,建立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以家庭养老为补充,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人们积极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模式。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权益

政府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努力:政府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从农民的自身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同时加强土地补偿费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防止非法侵吞,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加强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使农民充分了接相关政策,了解其优越性;加强失地农民的培训,促使其就业,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咨询服务,拓宽就业渠道,以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能力。(三)增强失地农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年轻的失地农民来说,土地征用补偿费无法保证其未来几十年的生活,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为其未来的生活提供切实的保障。就业是生活的保障,也是未来养老的基础。[2]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与指导,增强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同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政府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正确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养老观念,增强他们的自我保障意识。

(四)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和激励标准,同时建立健全资金的运营和监督机制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而言,单一的靠国家财政拨款或失地农民自己负担是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养老保险资金的,所以应积极从多方面筹集资金,集合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促使投保资金多元化,同时增加政府缴纳的比例,增强农民的信任感和积极性。另外,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资金的运营和监督机制。

四、结论

失地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本身,还有一系列与土地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及由此引起的征地矛盾,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城市化战略目标的实现。[5]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更是其社会保障中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快建立并不断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以解决这一群体的养老隐患,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宣榆婷: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文汇,2007.5 [2]陈康来,赵芸: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D].山东大学,2008.5 [3]许月明,贾启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实证分析——以保定市康庄村为例[D].河北农业大学,2008.2 [4]张蕾: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现状调查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三农问题,2009.4 [5]蒋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D].2006.9

致 谢

对于这次毕业论文的撰写,最需要感谢的是汪燕老师。她在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充分的帮助与支持。老师不仅耐心地为我指出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对论文的改进提出宝贵的建议,而且还在我遇到困难时尽心地进行指点与解答。在此借论文完成之际,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篇6: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土地补偿长效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长期利

益。一是严格落实征地补偿政策,确保补偿资金足额到位。对青苗补偿及安置补偿款一律一次性划拨,实行专款专用,确保款项发放到群众手中。二是创造条件,落实村居安置地,通过土地开发利用,使被征地农民长期受益。大力鼓励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土地资源,在预留用地上统一建设厂房、商贸区等对外出租,探索依靠不动产收益富民强村的有效途径。三是加强土地补偿金监督和管理,保证资金使用安全高效。为保证资金科学合理使用,在明确土地补偿金及其收益由被征地农民拥有所有权的前提下,强化镇(街道)和村居理财小组两级监督管理职能,明确规定各村居动用土地补偿金及其收益,必须由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签字,经镇(街道)批准,定期公开帐目,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建立就业扶持机制,增强被征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建立人力资源培训制度,扶持被征地农民就业。拿出被征地农民培训专项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辖区内的待业青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在企业中安置就业。今年,已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村居青年2600人,受训人员全部在辖区企业实现就业。二是成立劳务工程公司,大力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出台具体劳务公司运行管理办法,创新劳务市场管理机制,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建筑工程、保洁绿化、物业管理等就业岗位。今年来,已通过各种途径为有关村居民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三是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被征地农民就业搭建服务平台。建成“人力资源数据库”,制定企业优先吸纳用工制度,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收集就业信息,定期举办就业供需洽谈会,使企业和被征地农民充分进行双向选择。同时,积极利用劳动保障部门和各类职业介绍机构提供的就业信息,免费为被征地农民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办理相关手续,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和劳务派遣。目前,累计免费培训下岗职工9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7100余人。四是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被征地农民创业。积极鼓励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优先提供信贷资金,并在工商、税务等方面协调一定限度的费用减免,激发被征地农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积极性。

(三)建立社会保障机制,解除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一是实行福利性生活保障制度。近几年,**区各乡镇对建设占地达到耕地三分之一的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老年人,分别结合本镇(街道)实际,每人每月发放60-80元不等生活补助;对完全失去土地的村居民,采取发放基本生活费或粮、油等福利发放形式,直接对村居民生活进行补贴。二是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着“个人自愿、财政补贴、农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有效解决了广大被征地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的问题。三是严格落实城乡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有效的资金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做到对贫困村居民应保尽保。四是全面启动合村并点村居改造工程。如胜园街道,对园区内村居改造一期工程已实现开工建设,年内将有11栋住宅楼建成并交付使用。

(四)建立统筹发展机制,壮大村居集体经济实力。一是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做好中间环节衔接,积极组织引导村居围绕企业开展运输、销售、服务等相关经营活动,多渠道增加集体和村居民收入。二是引导村居集体搞好安置用地的开发经营。大力鼓励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安置用地,大力扶持村居建设标准厂房、公寓楼等基础设施,通过厂房、房屋出租、出售等形式增加村居集体收入。三是鼓励、引导村居在工业园和商贸区内利用土地补偿费等资金进行房地产、商业设施开发。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市尚未出台一套系统的被征地农民安置政策,相关保障措施缺乏刚性政策支持。虽然有些基层单位制定了《关于被征地农民安置的意见》,但受资金等因素限制,部分政策还没有得到较好实施。如被征地农民的创业和就业,在金融信贷、工商税务优惠等方面,仅靠基层职能权限难以有效落实。同时,失去土地后,新户籍制度体系下农民的身份问题如何界定,一系列体制性问题也急需解决。

二是资金投入机制有待健全。目前,因征地涉及的被征地农民安置工作基本依靠乡镇财政和征地补偿安置费进行,而土地补偿安置费由县区财政统管,随着被征地农民安置资金的逐年增加,资金筹集难度越来越大。以老年人福利生活补助费发放为例,该项资金由乡镇财政独自承担,随着征地总量的增加和进入老龄人口的增加,乡镇财政负担愈加沉重,影响了其它惠农资金的支出。

三是老年人生活保障标

准有待提高。老年人缺乏劳动能力、无固定经济收入,失去土地后生活保障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我市还没有实行统一的被征地村居老年人生活保障制度。有的乡镇虽然制定了被征地农民生活补助办法,但补助标准明显偏低。例如,对于一名男满60周岁领取补助费的老年人来说,以山东省2005年男性平均年龄男72周岁计算,按照每月领取80元的标准,补助费累计领取

总金额为11520元。随着当前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受近年来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老年人补助标准与当前农民的生活条件已不相适应。

四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力度不够。目前,我区尚未实行专门针对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规定,而镇、街道实行的是全市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受缴费主体单

一、保障能力差等因素制约,农民参保积极性普遍不高。按现行48元/人年的缴费计算,缴满40年后从60岁开始领取保金,每人每月仅可领取50元,对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意义不大。

五是村居改造工程独立实施有难度。合村并点村居改造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旧村拆迁,腾出土地多数为工业用地,是“政策性亏损式拆迁”。土地招拍挂费用少于拆迁费用,安置房建设费用更没着落,仅靠镇、街道和园区自身力量难以顺利实施。仍以胜园街道为例,姜王、陈家、东现河、西现河四村居的一期改造工程需建设和拆迁资金超过2亿元,根据目前辖区农民经济收入状况,在没有一定优惠政策的条件下,多数农民无能力购买所需楼房,街道和园区也没有足够的财力用于补贴。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建议县区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落实有关一套全面、科学、可操作性强、保障有力的被征地农民安置政策规定,将被征地农民安置工作纳入县区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挥财政、民政、土地、工商、税务、金融等相关职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被征地农民安置工作的浓厚氛围,形成工作合力,为被征地农民安置保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建议由县区、乡镇两级财政联合建立被征地农民安置专项保障资金,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救助、就业培训、扶持就业,并确保各项安置政策落实到位。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按照村居征地比例,将现有人均耕地较少的村居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并调整合作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县区财政承担一定比例的老年人生活补助费,并适当提高补助费发放标准,保证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针对被征地农民实际特点,研究制定专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上一篇:仓库装卸合同下一篇:银行信贷员年终总结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