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2024-07-24

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共14篇)

篇1: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巳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在探讨素质教育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悄悄地走进英语课堂,它利用电脑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进行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无疑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进了新的`活力.然而多媒体教学是把“双刃剑”,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不当,就得不偿失.我们只有做到扬长避短,才能使英语课教学如虎添翼,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 者:杨峰 作者单位: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教育管理处朱仙庄矿中学,安徽・宿州,234111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33.4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教学 角色转变 教学效果

篇2: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辅助作用,如果运用恰当,则能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滥用,则适得其反.本文拟就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得与失做一探讨.

作 者:马强 李芳 作者单位:马强(宝鸡市姜谭联立高级中学,陕西宝鸡,721008)

李芳(宝鸡市马营镇旭光小学,陕西宝鸡,721013)

篇3: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1.1 信息量大 , 形象直观 , 方位角 度多

语文知识范围大, 记忆量大, 知识点分散, 理解感悟多, 而多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 用它来扩展知识, 开阔视野, 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 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 学生耳闻其声, 目睹其形, 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1.2 创设情境 , 营造气氛 , 调动主 观情感

语文课是工具课, 是文化课, 也是情感课。能否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是语文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借助音乐、美术等多种手段则能创设情 境, 营造气氛, 让学生身临其境, 亲身体验, 调动主观情感, 提升审美情趣, 提高教学效率。

1.3 跨越古今 , 连通中外 , 极尽娱 游之盛

语文课最大的特点是古今中外, 天文地理, 纵横几万里, 上下数千年。由于多媒体教学声、像、文并用, 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 古今中外, 纵横沟通, 可以全方位骋目娱听, 引发想象, 促成联想, 让学生坐地日行八万里, 形不动而神游三界, 教学效果自当显著。

2 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不足

2.1 多媒体教学的教室环境并不 理想

多媒体教室排斥自然光线, 要求教室光线昏暗, 所以往往是门窗紧闭, 帘子高挂。长时间在较昏暗而空气又不新鲜的环境中学习, 学生容易疲劳打瞌睡, 影响教学效果。

2.2 人机对话代替了人与人的对话

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 而不应是人与机的对话过程。多媒体课件, 哪里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哪里提出问题, 哪里又解决问题, 都已提前设定, 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是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演示。这样的教学, 教师少了传统教学中的分析、启发、引导环节, 而学生也少了深入思考、讨论、解答的过程。教师以演示为主, 学生以观赏、接受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对话。

2.3 多媒体教学中有走马观花的 弊病

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容量应有一个限度。有些语文课堂, 为了追求课堂容量, 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学内容繁多, 一会儿音响欣赏, 一会儿图片或动画观看, 一会儿文字阅读, 速度很快, 给人走马观花的感觉。这样的课堂, 就是坐在下面听课的教师都感觉有些目不暇接, 难以接受, 何况初学的学生呢?

2.4 多 媒体教学有喧宾夺主 、 哗 众取宠之嫌

任何教学都是为了传授知识, 启发心智, 训练能力, 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都应该有所指, 有所归。欣赏音乐, 观看图片应有具体的目标, 不应为欣赏而欣赏, 为观看而观看。有些多媒体语文课, 为了追求新异, 为了博得听课者的欢心, 在准备材料时, 往往会忘记教学目标, 喧宾夺主, 加入太多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视听材料。

3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

(1) 课前 , 利用多媒体放一首歌曲或一曲轻音乐, 给学生以优美的音乐享受, 营造气氛, 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他们的思想彻底放松, 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准备上课, 以便提高学习效果。

(2) 文学以文字为媒介塑造形象并表情达意, 但离不开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可读者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对文字所表现内容理解各异, 深度和广度不同。更重要的是, 有些事情因缺少亲身感受, 想象会受限制, 影响教学效果。例如, 对内陆没见过大海的学生谈大海, 对江南的学生说西北高原或沙漠, 对远离北京的学生讲颐和园, 会有想象的缺失。在制作语文课件时,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 多方搜集视频材料, 给学生观看。例如, 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 让学生观赏长空飞翔的雄鹰、奔腾的长江、香山的红叶等画面或视频;学习《雨巷》时, 可以欣赏江南的小巷、绵绵的秋雨、撑着油纸伞踽踽独行的女孩等视觉形象, 借此让学生对文章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

(3) 文字形象或许给读者永远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固然很好, 但对理解能力有限、生活积累不足的学生来说, 把握一个形象也会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不妨将别人对该形象的理解提供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例如, 学习戏剧时, 如《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 可以将这些戏剧的相关剧情给学生观看。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很容易把握剧情, 理解形象, 二是让学生明白, 影视形象与文学形象是不同的, 提供多角度理解的可能。

(4) 在讲授实用类文本时 , 多方搜集与文本有关的文字材料与视频材料, 在对比欣赏中, 开阔学生的视野,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 学习《别了, 不列颠尼亚》时, 搜集几篇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稿, 下载一些庆祝回归的新闻视频, 将这些材料与文本对比阅读, 这篇新闻稿的特点会全部显现出来, 学生的理解也会深刻。

(5) 以强调知识为主的内容 , 应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速度快的特点, 多方展示,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 文题背景、作者简介、生字词、课外阅读料、习题等内容, 全部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学生或阅读, 或摘抄, 以达到扩充、积累的目的。

篇4: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化工原理教学 传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25-01

当今社会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一名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化工专业教师,能够熟练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已经成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必修课,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应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工具和手段。那么我们应如何恰当的将多媒体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呢?下面就我在化工原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经验,谈谈多媒体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运用和引发的思考。

1 多媒体辅助《化工原理》教学的作用

1.1 多媒体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工原理》,可以充分发挥其信息量大,省时省力的优势,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首先,它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讲授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其次,它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记课堂笔记,有的同学只记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认真听讲,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专心听讲,只需下载教师的备课笔记或课件即可达到复习的目的。再次,它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教师上课时须写大量的板书,非常疲劳,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需大量书写板书,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1.2 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使教师讲授的内容配合多媒体器材,通过多种色彩、多种形象与多种声音去传递教学信息,生动形象、富于变化,克服了传统教学色彩、声音单调乏味、平铺直叙的缺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及听觉器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巩固记忆所学的知识。如讲到牛顿粘性定律时,可以用多媒体制作一个动态软件,在A、B板间充满液体,将A板固定,而对B板施加一个恒定的切向力,采用动画的形式将B板在这个切向力作用下以恒定速度u沿x方向运动。此时发现两板间液体就会分成无数平行的薄层而运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黏附在B板底面的一薄层液体也以速度u随上板而运动,其下各层液体的速度依次降低,而黏附在A板表面上的液层速度为零。当速度u不是很大时,A、B板之间流体沿y方向的速度变化规律将是线性的,通过课件学生直接可以看出这个线性的变化趋势,更加直观。

这样利用多媒体就将原来比较抽象的,复杂的,枯燥的东西变成浅显易懂和生动形象的东西,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力。

1.3 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原理更加直观具体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观念较强的学科,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绝大多数学生不具备实际工作经验,教师在向学生阐述,剖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学生听起来感到很吃力,并有抵触情绪,而用多媒体课件,这一问题就较容易地解决了。如在讲到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时,就可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画代替静态图,同时辅以文字,声音对抽象的原理进行讲解,实现声,图,文并茂,将离心泵如何启动,能量如何转换,以及如何出液向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效果逼真,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时应注意问题

化工原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不能恰当地运用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1 多媒體在《化工原理》教学中不能喧宾夺主

媒体是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和方式。由此可见,不能简单的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传授,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同时使用传统的教具教学,而不是撇开传统教学。比如对模型的使用是不可以丢掉的,在上课的时候,把准备的模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如讲到蒸发器结构特点及操作原理时,对于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的结构特点,完全可以利用模型对照进行讲解,先整体介绍它主要是由外壳,加热室,中央循环管,蒸发室组成,接下来对照模型介绍每个部件的作用是什么,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此种蒸发器称之为循环管式蒸发器呢?引发学生思考,大多数同学从这个蒸发器的组成部件上可以得出答案,接下来我就顺着学生的这样一个思路再进一步介绍这根中央循环管的工作原理,这样边对照实物讲解,概括出这款蒸发器的工作原理,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而且听课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同时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

2.2 提高对多媒体的认识高度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中用的黑板,挂图一样,都是属于“教具”,但是很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往往偏离了多媒体本身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过多的依赖多媒体课件,甚至连板书都没有,化工原理本身就是一门公式繁多的工程基础课,如果将所有的公式都直接利用幻灯片放映出来,有时屏幕上的公式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幻灯片就已经切换过了,学生根本来不及理解,所以对很多知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而综合、概括、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因此一些重要的公式,是很有必要利用板书进行推导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进一步掌握这个公式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 要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

目前,很多教师对化工原理课件制作的比较粗糙,只是简单地将讲稿做成课件,把板书搬到投影屏上,内容枯燥,缺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平时要注意积累素材,恰当地运用到课件制作中去,不要过分追求页面的华丽,而忽略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手段受到了冲击,多媒体正快步走进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我们不能盲目接受,也不能一味排斥,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地把多媒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发挥传统教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工原理》教学恰如其分地整合,使《化工原理》教学进行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振中,张利锋.化工原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

[2] 王立中.多媒体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35~36.

篇5: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我们农村基层的教学,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而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导,忽视了教师的模仿作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形,依据学科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运用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更好的辅助数学教学。关键词:辅助,模仿作用,教学资源

从事数学教学已有十七年了,经历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人说到下课钟;转到教师十分钟,学生练苦功;再到将来无纸化办公,无尘化课堂,实行“班班通”计划。标志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我和你,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我和你,不得不去学习它,掌握它。因为这个世界是科技的世界,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现代信息技术被人类应用到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构建起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为农村教学的我每每运用,每每与同行交流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却总反思不出一个好的结果,其实我们也想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但总是事与愿不同。

1、农村电脑普及性差,教学效果打折

(1)现在农村网络还没普及,信息意识差,更多的是不懂电脑。所以一般电脑不会成为家庭必备的电器,父母更不会象使用电视一样细致、清楚的教会子女使用电脑。

(2)九年的义务教育中,学生都必需学电脑。但即使学校开齐开足所有的电脑课,每星期一节电脑课又能学到什么呢?不是消除学生的好奇心,反而是更加吸引学生,增强其好奇心。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学生很难学好。如果老师现再精心制作个课件,想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客观事物,充分的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使之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许你的目的很容易达到,但达到的只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大部分人都不会注意或挖掘出鲜艳的色彩底下、优美的图案背后有些什么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再现的客观事物替藏一个什么样的规律,更不会总结出知识,也别提激发出什么兴趣和欲望。两个字——好玩。

2、数学课件资源匮乏

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逻辑性,能力性要求较高。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创作者往往只注重于实践、探索类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性强的有关课题,却避开基础知识方面的有关课件,因为那是枯燥的,乏味的,只能说是纯理论的,不能用或是用不上现代的教学手段。课件的单一展示,更会让学生大感无趣。譬如:课件讲授解方程,图片展示题目,出示解题步骤(在展示过程中讲解方法),得出答案,再加巩固练习。还不如老师写出题目,讲解解题方法,写出解题步骤,再让学生巩固。两者一比较,你就会发现后者来的实际,让学生熟知、贴切,更容易掌握知识。因此,创作内容单调,无新意,也就没人去做了,再加上数学图形、字母、符号难书画;解答过程长而乏味。以致于数学的课件资源真的很少。

3、忽视了学生心里发展的特点

学生发展是从孩子学步开始,逐步的模仿,逐步的积累知识,再由形象发到抽象。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正视这一特点,不要一味的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其好奇心。认为使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就够了。教师以教为主就能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其实不然,数学学科特点制约着我们,也许看完一节课,听完一节课,下课后他什么都没有了!作为数学教师是要从小学“手把手”教会学生写会1、2、3、……到初中老师要无数次解方程,写出证明过程,画出作图方式,每样都需学生一板一眼的描,一步一步的学。所以教师模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理科中。

4、现代教学资源不配套 现处农村中小学都在建设所谓的多媒体教室,却只是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仪外加一个投影屏,所谓的多媒体上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让学生过过眼,养养目。特别是理科,整个课件只有下一张,下一张,学生也只能是看下一张图片,看下一张图片。所以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内能配有无尘化黑板,书写台,让学生能走近老师,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触摸老师的思维,模仿老师的解题方法,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篇6: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李刚 2011-09-26 15:39:40

运用多媒体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

锦官驿小学李钢

计算机辅助教学首先改变了一直以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能替代一些传统教学的手段,而且能达到的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利用计算机的动态画面、来表现一些抽象的东西。这在一些辅助教学软件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所表现出的特征来看,它具有明显的先进性。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教学,而软件的易传播性,也是引起教学方法进行变革的巨大动力。从历史的角度讲,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有力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动了现代社会向前发展。同样,好的教学软件,也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可随着软件迅速推广全国各地,这就促进了教学方法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信息化工程的一部分,必将会体现它独特的魅力,发挥巨大的作用。

下面就我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对教学相长的看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个转变不是简单的转变,而是教师本身素质的转变,从掌握单靠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向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转变。这是一个飞跃,由不会电脑技术到会运用电脑技术,而且还会把先进的电脑教育技术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来。教师的这种飞跃,是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飞跃。从而挤身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的前沿,紧跟社会步伐,紧跟科技的发展潮流,走在教育现代化的前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教师用笔写教案。现在教师不仅会用电脑写教案,还要把教案改编成多媒体课件脚本,然后根据课件脚本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就是教师的学习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过程。做一个课件并不是容易的,一个课件要凝聚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操作的基本功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教师以往上课的方式,比如,过去对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能用形象具体化的手段,让学生弄清楚。所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都发生了影响。这种影响是好的。这种影响促使教师去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技术。

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同样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语文课时,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春天到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前学生只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通过抽象的想象去回答问题,这样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播放五、六幅春天美丽景色画面,播放几个鲜花绽开,植物破土发芽的动画画面等,教师以讲解员的形式进行旁白。学生通过欣赏春天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倾听老师的旁白,兴趣顿生,萌发想象,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求知欲受到激发,注意力被画面和动画吸引过来,学生就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了学习的佳境。因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乐于去学,主动去学。通过多媒体有声有色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如,小学生在学习自然课动物这一章节时,以前教师讲授的方式主要是以课本为主,教法也比较死板,很难让学生接受,学生只是看一看书,听听教师对黑板上的板书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怎能激发呢?现在我们用多媒体对学生讲授这一章节,采用这样的方法构建,用现实生活中的逼真动物画面让学生看一看动物的外形,听一听动物的声音。又选取一种动物作例子,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物的组成部分讲解,如以狮子为代表,讲组成部分头的时候,把狮子的头动起来,这样既直观,又生动的认识自然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接着是四肢也在动……每讲一部分,多媒体画面就变化一次这种方式配合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然能明白。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使难理解的东西变为容易理解的东西,而且还可以把空间放大或缩小,把时间的间隔缩短或延长。例如,在春天讲解有关冬天的课文,肯定看不到冬天的景色,但通过多媒课件我可以让学生在春天中欣赏冬天白雪飘飞的景色不仅可以欣赏南方的冬天景色,也可以欣赏北国的冬天景色,更可以看一看外国的冬天景像。学生视野变得更广阔,学习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从综合的知识面上学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其一,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究竟是利还是弊呢?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其二,多媒体并不仅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二、对教育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合理运用的看法

先进科学技术在学校的应用,促使每位教师自觉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紧跟时代的脚步。这样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认识到要以多媒体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存贮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视频图象等多媒体信息技术集于一体,提高教育质量。也促使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德育、学科教学、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管理等改革上,促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应用,促使了学校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还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在远程教育上,学生通过多媒体电脑就可以与学校电脑网络相联,查询有关的学习资料,学习练习题,在网上做题,网上给分。可以把网络技术应用到资料管理中去,实现资料管理电子化、资料信息查询电脑化……一句话,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校教育教学迈入信息化的时代。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教育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那么简单。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是一段时期以来的潮流。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因此某些时候就会出现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其次,教育手段的先进,并不意味着教育思想便先进。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故我。

我觉得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当今社会互联网以迅猛之势进入千家万户,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快速普及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它在教学领域中体现着无限生机。那么,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何好处呢?本文就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浅谈几点体会,与同行共勉。

一、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科教学、活动教学和环境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而这正是一种具有发展的潜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的优越性在于既能使用图像符号又能通过声音符号激发学生的兴趣,传播教学内容。能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动静、美的画面展示出来,诱发情感,并激起获取知识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由静变动,由死变活,传统教学是学生要面对“静而死”的黑板,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录音、录像的功能,它以声相俱佳,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体现了视、听、说结合的原则,学生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在外语教学氛围中,从而做到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教学效果。如: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

联想起单词的汉语意思。如教球类运动的单词时,可分别将basketball.baseball.volleyball.soccerball.ping-pong bat等的图片与这些单词放在同一个图片上。再按音节划出来,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些单词。过去形容词、副词、数词比较抽象,难以呈现,而多媒体教学很轻松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讲解动物的名称与特性。农村孩子大多比较陌生,记忆这些单词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于是在制作课件时,找出这些动物的图片,加以整合,通过播放,栩栩如生的动物流动画面,充满其自身的魅力特点。成为学生的视觉盛宴,例如,正在吃竹叶的熊猫(panda),一眼看出,它的可爱、漂亮渗透出害羞感,再在熊猫图片下面打上panda.右边打出beautiful cute.friendly and kind of shy等形容词,再出示一个狮子正在打哈欠,不难看出它的丑、懒、危险等特点,可以在图片的右边打出ugly.lazy.tall and dangerous等形容词。以此类推,顺利地完成了形容词、副词的教学任务。

三、可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识记单词难的问题,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在说的方面,学生学会一个单词,再组成一个词组,再由词

在屏幕上打出一段范文,让学生反复读熟后,仿写一篇作文。这样既能拓开学生的思维,又能从中吸取出其语言精华。坚持使用这些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写英语作文了。

总之,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为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充实的、新颖的、动感的、直观的、快捷的平台。操作方便易行,从而不断地加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电子备课,资源共享,方便持久,省时省力。“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网上提供的信息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年级组的外语教师应抓住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进行有针对地筛选、取舍、增添、整合,实行集体备课,取其精华,达到信息资源本土化的目的。集体备课,具有针对性,本土性、科学性,校内共享、长久保存的特点,它不但让学生平等地接受了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克服了教师间的个体差异,对整体提高教师师资水平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8: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据调查, 近45%的同学认为思维跟不上幻灯片的速度, 就是因为抄写幻灯片内容时耽误听老师的分析。再加上老师讲课时不用板书, 点击鼠标的速度又快, 导致同学们忽略听讲而忙于记笔记, 最终既没有听全老师讲的内容, 也没有记全幻灯片上的内容, 什么东西都是残缺不全、囫囵吞枣。这让教学的付出与收效之间出现了极大的反差。

面对这种情况, 一些教师在感到灰心失望的同时干脆放弃多媒体的使用。我想, 这种做法是不是从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我们是不是应该进行一个深刻的反思?是多媒体用不得, 还是我们没有用合适?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一线教师, 我认为幻灯片可用, 但必须学会辩证地用, 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首先,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性、互动性被淡化, 演化成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而学生没有经过思考, 就不会融会贯通, 反而形成思维惰性。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知识并没有进入学生的脑海, 时间一长, 危害是极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格局, 运用多媒体的同时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 有些问题要亲自提问而不是展示在课件上。另外, 该板书的地方最好还是要板书, 如一些知识系统方面的板书, 要是把知识系统地板书在黑板上, 让它贯穿着整节课堂的内容, 学生就会既清楚又明白。而板书没有显现的, 需要学生与老师共同推出来, 这样学生就会跟着老师的引导, 不会离开老师的思路。如果仅仅看老师的课件的话, 就少了一次知识积累的过程。

其次, 容量和限量的关系要摆正, 最终使之达到适量的良好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 根据实际需要把握好课堂容量, 展示最精华的部分, 坚决舍去华而不实的部分, 时刻有限制意识。比如在教学文言文时, 我们可以下载到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 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有侧重地选择制作。这堂课重点是文言文翻译, 那就展示相关的文言知识而不是面面俱到, 涉及其他。就是单纯的知识也应提炼最需要补充的为宜。所以我们应该抓好重点、难点的突破。一张幻灯片可以根据需要反复使用, 不要贪多求全, 反而成了过犹不及。

篇9: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教学有如此多的优点,按说应该比传统教学手段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从一年多的教学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班级与使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学的班级相比,无论阶段性检测或期末考试成绩都不占优,相反,接受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阅读领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似乎还优于接受多媒体教学的学生,这着实令笔者疑惑,为探究其原因,现将平时思考总结如下:

首先,相比较声像材料,传统的文本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是作者情感的凝结,声像材料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此其一,其二,学生个体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情感交流的过程,他们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重新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这样文字经过大脑的转换必然出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在形象感知上的区别。

其次,语文教学有很多问题并不要求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多媒体教学中往往设计了过多的可能性,学生为了获得与标准答案一致的结果绞尽脑汁,抓耳挠腮,但由于课堂容量的关系,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在给学生引导的同时却恰恰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当老师演示出这些结果时,因为答案过于完美而导致学生否定自己的能力,要么记下笔记,死记硬背,在还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生吞活剥,教师的教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第三,传统教学手段中教师因为实际的教学情境而改变了原先的备课计划,比如,学生的接受效果与教师预设的不一致,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的生发,这些,传统的教学可以灵活处理,有些可以多讲一些,可以旁征博引,这些随意性看似是缺点,但对学生来说恰恰是非常需要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整个课堂内容事先已经设置好了,而且有些课件的内容预设过多,或者老师为了让学生多学一些知识,使得课件内容过于庞杂,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遇到偶发事件,往往会打乱原有的教学计划,造成一堂课上不完,两堂课不够上的现象,结果教师为了教学进度,匆匆结束新课。

第四,师生互动问题。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师生互动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对于听写生字词,默写古诗词等基础知识方面,宽大的屏幕显然限制了学生的书写空间,而这方面的练习复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往往会忽视这方面的教学,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第五,不同体裁的课文使用多媒体的效果不同,一般来说,说明文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要好些,因为比较直观。但对于叙事类文章,像记叙文、小说,部分叙事类散文之类,其故事情节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教与学终归还是要回到文本本身,只有透过语言文字才能感受其形象,理清文章的脉络,多媒体的运用容易让学生忽视对课文的精细阅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不能结合文本来进行,导致学生就事论事,不能对人物进行充分挖掘。而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语言之美,或者是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对人生感悟、对世界的认识,以及所总结出来的人生哲理,这些只有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体会,把玩,才能跟随作者去领略、去感受。

因此,多媒体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工具,但是如果不能有效运用,很可能使学生造成眼高手低的后果,结果课堂热闹了,学生并没有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不必每堂课都带上电脑。此外,教师在上课之前也应做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尤其在内容上更要精心设置,既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内外知识,更要把握课堂节奏、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并能做到预习复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常规教学手段切不可轻视。

篇10: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浅谈INTERNET在教学中的几点运用

 

东茅街小学     莫岚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计算机校园网络建设、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越来越为学校与教师所重视,大家试图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于课堂,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现有的一些多媒体课件由于其本身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局限,存在着交互性不强,学生参与性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开放INTERNET学习环境,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

所谓INTERNET学习环境是指:计算机设备通过电话线路经由INTERNET连接到世界各地的学习资源;学习者通过这些设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这样的环境可以是单独的一台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也可以是配置齐全,局域于广域环境融合的局域网。

所谓英语拓展阅读是指:就英语教学某一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和阅读。

纸质媒体的诞生对人类发展而言是一个突破,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第四媒体的形成,对我们加速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自身来说,则可能是一个飞跃。网络技术具有便捷的检索功能,可以进行快速的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有助于我们高效收集、利用信息。

在处理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或其他手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新世纪小学英语第二册课文《AT THE ZOO》的拓展阅读中,我事先在INTERNET冲浪,在国外的一些动物网站(如WWW.ANIMALS.COM)中,了解网上用英语介绍关于动物的资料,下载一些相关内容,如图片、声音等,甚至动物短片,作成网页作为学习导引,让学生以更直观的视角去学习,从而更明确了学生学习的主题。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INTERNET搜集与某一主题相关的资料,制成纸质卡片或者电子媒体卡片。如在小学英语人教版第三册LESSON 23中,我就“model”一词在网络上搜寻了一些资料和图片。如model ship , model plane , model car,另外还有一些model的图片,并用POWERPOINT做成动态的`电子读书卡片,让学生更深体会model在不同情况中的不同意思。

所以在INTERNET环境下的英语拓展学习,计算机象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工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师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的局限。

篇11: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进入课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教学如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心理压力,消除谈文色变的恐惧思想有极佳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作文变得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让学生作文鲜活、丰富起来。关键词:多媒体

欲望

思路

情境 有感而发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作文教学必须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鼓励想象与幻想,鼓励自主写作和有创意的表达。而多媒体网络技术有着巨大的优势,因此我尝试引导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写作创新训练。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写作欲望,拓展思路

学习兴趣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作文课上,老师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关系到学生作文的成败。传统的作文课上,老师就着一个作文题,讲审题的重要,教选材的方法,虽然费尽心机,但学生却往往听得昏昏欲睡.而多媒体教学可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媒体展现一些与写作有关的内容,如几张图片、一段故事。由于这些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思维,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比如指导学生写话题作文《幸福》时,针对有些学生对幸福的无动于衷,我专门为此制作了一个课件, 课件上有“母亲轻放的一杯茶”、“爸爸风雨中的接送”、“校长弯腰捡拾校园的垃圾”、“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落后地区渴望读书的孩子的眼神”、“伊拉克地区的断壁残垣”„„这一切的一切,反差之美震撼了学生,让他们从内心里感觉到自己确确实实是“幸福的”,我们不应苛求一些,而应该多付出一些什么。从课后交上来的作文里,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再比如指导学生写《家乡的变化》这次作文时, 在音乐声中,我把家乡近几年的变化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形式,采用对比的方法制作成课件在课前进行播放。学生通过此种形式的回顾,真切的感受到家乡不同方面的巨大变化,学生选择出自己感受最深得的几个方面的变化来说一说,解决了学生无从下笔的困惑。伴随着画面播放时的讲解,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爱。让学生产生有的写,能写好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有了参与教学的浓厚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情可抒

表现真情实感,才能使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而“情”“感”的产生不会凭空,要源于产生情感的客体。多媒体便是提供这样的客体环境的唯一现实手段。因为,从本质上说,文章中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都须来源于生活,所以,在一般性的作文教学中,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教学方法屡见不鲜,但可惜只能局部应用,不能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具体可感的审美意境,因此也就很难使学生产生“情动”,多媒体作文教学,能把声、像、文结合,创设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使他们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唤起其已有的积极状态,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以激发灵感。

比如,在一次“感悟亲情”写作课上,我利用VCD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 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了,完全进入了角色。学生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的爱一吐为快,写起来也会情真意切。接着,我配乐朗诵了朱自清的《背影》,引导学生体味日常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浓浓亲情。优美感伤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整个教室弥漫着浓浓亲情,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然就会回想起父母对自己爱的片段,写作就变成了一种不得不的宣泄,写出的文章自然就真挚感人了.三、运用多媒体,关注热点,有感而发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写作更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注重实用。美国一位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而生活又是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在传统的写作训练中,由于信息传递的单

一、缓慢、刺激度弱,导致学生生活空间狭小,使学生写作内容陈旧,千篇一律。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写作则不同,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上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各类专门的网络特别是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大众生活的网越来越多。这使得网络信息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够让学生在捕获最新信息的同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网络写作时刻关注社会发生的事,学生在网上看到后,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评论,也可即时交流看法,这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的高尚道德情操。

收集当前校园及社会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参与评论,也是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途径。因为这些事件都是学生亲历的,熟知的,引导学生对此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为学生创设充分的自主作文的空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增强学生的作文热情。譬如,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发表后,我引导学生上网查阅网民、媒体等方面的评论以及各地的贯彻动态。然后引导学生畅谈对“八荣八耻”的看法。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围绕身边事、身边人谈体会;有的联系网上的评论谈看法;有的从网上找到一大堆背景材料,谈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形成褒荣贬辱浓厚氛围。我抓住契机,便以《身边的荣辱事》为题发起征文活动。此举不仅使学生得到了作文训练,更加延续了他们对于作文的热情,乐于用书面语言来表达内心感受。

四、运用多媒体,指导修改,提高能力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来”。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不是意味着学生作文训练的结束,而应把它当作另一种开始,成功的修改有时能给一篇作文以“新生”。而最成功的批改是引导并教会学生自己修改。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和共享性,教师可将批改的过程完整的展示给学生,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改变以往“纸上谈兵”的低效率批改方式。学生掌握方法后可进行交流评议,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可由别人品头论足,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小老师”,对别人的作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自己改,或学生互改,或学生循环改等等,方式灵活。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评后学生可根据反馈意见利用光标、移动、插入、改写、删除等对自己作文中的错别字、标点、词语等方面进行修改,是作文“更上一层楼”。这样,既减轻了教师批改量,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采用多媒体网络使作文的阅读对象不再局限于自己和教师几个人,而是全班师生。这样,既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好作文,也使得他们看到自己的作文能被当作范文与人交流心理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从而信心百倍,大大激发写作热情。另外,学生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对作文的自我评改能力得到提高,在互相学习中既培养了自己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又养成了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

篇12: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生活与哲学作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一个模块来说,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比较头疼的一块知识。有不少老师教完后感慨,自己都被搞糊涂了。学生更是不知所云,上课感觉都听懂了,可是一做练习就不知道从哪下手,没有方向感。

自从2006年以来,安徽省实行新课改,我就一直进行着高中政治这门学科的教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这三个模块学生总体把握的较好,可是到了《生活与哲学》,就不知所措了,总结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与学生的交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效果有了一定的提升。

首先,让学生整体上感知《生活与哲学》这个模块,再填实知识,最后回过头来再让学生整体感知知识。

讲简单一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生活与哲学》,要求把它比作是美术课堂中的素描,先是把框架描绘出来,再填实知识,最后再润色,一副好的素描就展现在眼前了。

所以,这几年在教学《生活与哲学》模块时,别的老师用一节课就开篇讲解,但是我却要用四至五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先梳理知识体系,让学生将《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先形成体系,核心知识分成四个模块:辩证唯物论(第4、5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6课)、唯物辩证法(第7、8、9、10课)、和历史唯物主义(第11、12课),这项工作做好后,虽然学生对具体的知识仍然很模糊,但只要他们先把握有哪几个方面内容就可以了,有一个整体印象。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具体知识的一一讲解,将知识一点一点填入到这个整体框架中去,让知识体系逐渐丰硕起来,当所有的知识讲解完成后,带着学生再回忆知识体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在其中只起到引导作用,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基本上把知识把握的较透彻,且不会出现模块上混淆。

其次,将理论性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生活与哲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性特别强,很抽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地用理论解释理论,最终的结果,越解释越迷糊,学生到最后不知道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所以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尤其是难懂的知识,我会采取举例法,举身边的事例,举学生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我在讲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时,我就用上课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来举例,“因为你是怎么想的所以你就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你的状态体现出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既简单学生又容易把握。当讲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时,我就用一个班级,每个学生以及整个

学校之间的关系来形容,班级相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它就是一个整体,但是班级相对于整个学校而言又变成了部分,整体与部分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学生在片刻之间就可以把知识把握、理解。如果我们换成理论来解释理论,既枯燥学生又听不懂,最终是越解释学生越听不懂,何苦呢?可见,在教学中,将理论化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的确很重要。

第三、对教材中几处知识在教法上的思考。

第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是:教材第16页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个课标题,我觉得有点问题,既然是精华那就必须是真正的哲学,而这样的标题无疑让学生产生迷惑,应该将其写完整“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免得学生犯不必要的错误。

第二个值得思考的地方是:教材第17页小标题“社会变革的先导”既然是先导,那肯定是积极方面的,如果没有这个限定性条件就不能用先导这个词,必须要标明哲学的性质。

第三个值得思考的地方是: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既然这节课介绍的是世界的物质性,所以下面的内容应该从世界角度介绍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三个角度,只有这三个角度都是物质的世界才是物质的。但是教材在知识排列时,只介绍了自然界物质的、人类社会物质的,而人的思维是物质的内容却在教材的第35页关于意识的内容时才讲解,我觉得在上新课时完全可以跳开章节的限制将这个知识点先搬到这个位置来讲解,以保证世界的物质性讲解的完整性。否则学生在以后的答题中容易遗漏这个知识点,造成知识不全面。

第四个值得思考的地方就是:教材第70页“矛盾的特殊性”,教材中在这个位置对矛盾的特殊性进行了原理的讲解,从三个方面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应该来说讲解的比较透彻,学生把握的也比较好。但是我觉得在这个位置上有一点处理的不够恰当。因为我们学习哲学是为了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否则就失去了学习哲学的真正意义。我们在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时,一般先用原理说明某个问题,然后再用对应的方法论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对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对应的方法论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方法论在教材的第73页讲解了,无非就是要说明它是一个矛盾分析法,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当我们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讲解完成后,必须要紧接着介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这样的话,学生在答主观题时就可以坚持“原理+方法论+材料”,而不至于产生迷茫状态。并且在第九课第二框我们主要介绍了矛盾分析法,在整个教材中就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文字,但在练习和考试中却经常性的出现,教师在讲解时需点出。

总之一点,教师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的调整,以真正满足教学的需要,让学生真正听懂,这才是最关键的,最后在高考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

第四、对安徽卷近三年《生活与哲学》两个主观题的思考。

从2009年安徽省新课改第一年高考以来,已经过去三年了,《生活与哲学》一直以来都占据了28分,选择题3个共12分,主观题2个共16分。作为主观题,学生得分的结果分析,要么是高分,要么是很低分。究其原因:学生不会审题,学生不会作知识的筛选。最终导致不得分或者少得分。

针对上述现象,我对近三年安徽卷中的《生活与哲学》两个主观题作了一定的分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三年安徽卷中的两道哲学主观题的设问:

1、“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09年安徽卷37题第2问)

2、“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网络的发展以及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探讨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09年安徽卷38题第3问)

3、“在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10年安徽卷37题第3问)

4、“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10年安徽卷38题第3问)

5、“并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说明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对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11年安徽卷37题第2问)

6、“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本次探究活动对我们的启示。“(11年安徽卷38题第3问)

通过对以上六个近三年安徽卷中出现的主观题分析来看,我们不难得出一些特点。第一个特点:每年两个主观题中必然有一个广度型的设问,一个深度型的设问。广度型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践的观点、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深度型的: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矛盾分析法、整体与部分关系。

第二个特点:一个直接问型的(显性范围),一个间接问型的(隐性范围)。直接问型的(显性范围):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的观点、整体与部分关系。

间接问型的(隐性范围):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矛盾分析法、“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通过对以上三年试题分析,得出的两个特点,对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很大的帮助。针对广度型和深度型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在对相关知识记忆时必须要从整体框架再到细节知识点,将知识形成体系,再由线索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既做到整体性又要做到细化处理,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

针对直接问型(显性范围)和间接问型(隐性范围)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既要从我们教材最明显的四个模块去认识哲学,又要重视单元和章节的标题,因为他们将是间接型主观题的一个重要命题范围,同时对于教材中的一些细化知识点的归类、称呼必须要全部把握。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将这些特点落实在平时中,我们的学生的解题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想在高考中将哲学主观题的16分拿到大部分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篇13: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一、某些课设置课堂情景。

有些内容,教师开课时若设置相关情景引入课堂教学,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讲解事半功倍。如在讲解钠之前,我就先播放录像:驱除“水鬼”。讲解氯气之前,先播放录像:1915年4月2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英法联军士兵使用一种黄绿色有害气体作为化学武器,许多士兵都中毒身亡或双目失明。重庆一化工厂发生氯气泄露,致使周边部分居民反应不适,事故发生地周边大片农作物被氯气熏成黄白色。消防队员不停用石灰水枪稀释气体,化解毒性。讲解硫酸工业制法时,先播放硫酸工业制法的全程录像。

二、动画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一些化学反应的断键方式,以及反应前后的变化等,变抽象为直观,提高教学效果。

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观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但人的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原子、分子、电子等微粒的运动,而借助动画模拟手段把这些微观粒子的运动描述出来,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便于理解接受。如:原电池、电解池的原理,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断键方式等。在复习有机化学反应时,我制作了一个动画,把主要的几种有机反应:甲烷的取代反应、乙烯的加成反应、乙炔的加成反应、苯的取代反应等各制作了一个按钮,点击即可出现相应反应的断键过程。

三、动画模拟某些现象不明显的、不易观察现象的、有危险性的、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的或错误的实验, 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对于教学起重要的作用,但化学现象肉眼能观察到的范围有限,距离远一点的学生往往观察不准确,如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有的化学反应现象不明显,如氯水的光照。有的化学反应速度过快,不易观察;有的又过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进度,如钢铁的的腐蚀。还有些实验有毒或易爆炸,危险大,如未检验纯度就点燃乙炔、氢气等可燃性气体,结果导致爆炸。对于这些实验可以用动画模拟、放大,让全班学生都可以看清楚,同时可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适当地放慢或加快,也可反复观察进而分析实验的微观原理,甚至可以把几个相似的实验放在同一画面进行比较、分析。如在复习有机物的燃烧时,我就先制作了一个课件,里面包含了常见的有机物:甲烷、乙烯、乙炔等的燃烧现象,可分别打开来,也可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界面内以便于分析比较。

四、把某些复习课制作成课件,可以增大课的容量,提高复习效率。

如化学实验的复习,我先用Flash制作一个课件,里面包含常见的实验仪器图、常见实验正确的整套实验装置图,其中的实验仪器可缩放至任意的你所需要的大小,可旋转至任意的你所需要的角度,可随时随意选择你所需要的仪器进行组装,并可将其与里面的正确的装置图进行对比,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还有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复习,我先用Flash制作一个课件,把常见的一些烃的球棍结构模型先制作好,把一些常见同分异构体设置出一些动态的转化过程,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更快地掌握。

五、思考。

总之,多媒体对化学教学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而忽视一些传统手段的不可替代性,无异于舍本逐末。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活化化学课堂教学。有些传统手段能实现的,我们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如:教师在讲解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氯气、硫酸、硝酸、乙醛等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可展示实物,让学生自己亲自体验,加深印象,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一些物质(乙醛等)的水溶性、与水密度的比较、钠与水反应等一些容易操作、现象明显的实验,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特别是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如氯水成份探究、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实验,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一些工业流程,有条件实地参观的,可带学生去实地参观,若有可能还可让学生参与制作。如景德镇及其周边的学校,在讲解陶瓷时,可把学生带入陶瓷厂参观、制作。同时,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要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漂亮,而忽略它的实用性,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都被那些闪动的图片、优美的音乐所吸引,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学到。再有,多媒体可以增加课的容量,有些以前教师提前用小黑板准备的资料,现在有电脑帮助贮存、投影仪加以显现,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接受、迁移能力是有限的,教师不能在讲授过程中,速度过快,间隔时间过短,否则,学生接受不了,将会事倍功半。特别是新授课时,教师的节奏不能过快,必要的板书不能省略,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做笔记。

参考文献

[1]蓝孝武.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中学化学, 2002, (9) .

[2]王钧.电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中学化学, 2002, (3) .

篇14: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06-01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能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教师教学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被抛弃,二者应根据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助益。但过多的、过滥的、片面追求课堂华丽的多媒体教学反而效果不佳。

下面是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手段,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用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味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如我们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节时,可设计NaCl、CsCl、CO2等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自然科学中首先必须具备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离开了科学性,也就失去了自然科学立足的根本。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注意不犯科学性错误,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而且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的“跑步走”与“立定”下一篇:推敲二字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