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总结

2024-07-08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总结(通用9篇)

篇1: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总结

大学生毕业总结(毕业总结)

毕业总结sO100 本人于1998年9月来到长沙电力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学习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学校领导老师们的悉心栽培下,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我从一个无虑的农家孩子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青年。在这四年当中,我干过许多许多的事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又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缺陷,主要情况表现如下:

(1)专业与自学

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学习是学生们的天职。”为此,入学四年来,我一直都很重视自己的专业学习。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尽可能不浪费任何一堂上机课程。为了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在第三个学期,我自己购买了电脑,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经过一番努力,我对计算机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取得了多门课程“优秀”或者“良好”的成绩,并获得奖学金。现在,我已能够熟练运用《Windows98》操作系统、《Office2000》、《Vfp6.0》、《Authorware5.0》等应用软件,独立组建小型局域网。此外,我还在Internet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在“湖南高校网页设计师联盟”里担任栏目斑竹。现在,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中国IT界的神奇,并立志向网络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先后参加了第32、33次全国自学

统一考试,报考湘潭大学文秘专业,通过四门,获得单科合格证书。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我在二级优秀的基础上报考了大学英语三级(专科)考试,并顺利通过。现在我正在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准备,已能够正常地用英语与朋友们进行书信交流,轻松读懂英语材料。在英语听力方面,自2002年以来,我一直坚持收听湖南电台新闻频道的英语讲座,促使听力、口语水平都有所提高。

存在的不足:偏科现象严重。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我很少在上面花时间,导致某些单科成绩偏差。

(2)爱好与特长

我的爱好非常广泛,尤其是对于文学和写作。来校的第一个学期,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我建立了奔马文学社。被推举为首届社长。第二个学期自行出版了社刊《草原》,发行数一千份,在校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加入了到校记者站,成为一名光荣的校园记者。在进行校园采访和发布新闻的同时,我开始自学《新闻采访和写作》等课程,有了很大的收获。由于成绩突出,我被聘为《湖南水校报》责任编辑,同时被哈尔滨《中专天地》杂志社聘为特约记者,湖南电台经济频道校园特派联络员。作品也开始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到现在累计达40余件。其中2002年7月,在“榕树下”上发表作品19篇。目前我已在网上申请了个人文集,网址是:。

(3)思想与能力

“学问未必全在书本上。”学好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在我的思维中,学历与能力并重。所以,我很注重在全方位锻炼自己。入学四年来,我先后担任了共青团湖南省水利水电学校委员会东院团总支宣传委员,湖南女大、中南工大、有色职专、湖南水校四校广播联站副站长、校团委委员、计算机学生会宣传部长、班级团支部书记等学生干部职务。在任职期间,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同学,尽力帮助。做到公廉明,积极发挥桥梁作用。每周星期二下午的政治学习,班会,大都是由我主持。此外,我曾多次组织同学们进行课外公益活动。如在2000年三月份开展的学雷峰倡议活动,打扫七里庙、黄土岭居委会街道卫生等。这些活动的实施,使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办事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我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

在这些过程中,我的思想发生了大的改变,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我开始学会正确地评估自己,学会一分为二看待问题,学会定义自己的人生目标。1999年5月,我参加了学校团委举行的第四期团干培训班,在班上我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怎样才能当好一个班干部?)获得了学员们的认可。2000年5月,我参加了学校业余党校第四期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章程。2002年3月,我参加了校团委举办的首届学生干部培训营。团委举行了全校性质的整风运动,在这项活动中,我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接受了来自同学们对我的教育。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阅读了许多名人传记,从伟人的

经历中获取养分,更进一步地充实自己。我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提高了自己鉴赏水平。我又学习了为人处世伦理哲学,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所有这些,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人生追求的意义。

我的中专生涯就要结束了,感觉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一定得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改正缺点,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篇2: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总结

室内装饰属于环境设计艺术,设计是室内装饰的龙头和灵魂。

建筑和室内设计作为作品,对风格的关注是很重要的。对风格的评述,不一定是优劣,而是在于风格之间的区别,探究其特征之所在。例如文学,《水浒传》与《红楼梦》,不能说孰优孰劣,只能说两者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前者大刀阔斧,后者温馨文秀,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如现代建筑,密斯·凡·德·罗的作品,往往从“净化”出发,少就是多,简洁中求精美;赖特的作品,则在造型和空间处理中见韵味,在环境中追求有机整体性。这两位建筑大师,几乎每一件作品都贯彻着这种风格,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特点。

风格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可谓一言难尽。但回答这个问题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倒是研究作者的创作思路是很有价值的。什么叫“思路”?思路与思维形态有关。英国哲学家休谟(1711—1776)认为,人的思维有两大类:一类是逻辑思维,抽象的、结构性的;另一类是形象思维,形象的、感觉的。(后来生理科学研究认为,大脑的左右两半球,一半为逻辑思维,另一半为形象思维)作为艺术文化的创作,显然属形象思维。建筑和室内设计(创作)当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与绘画、小说、音乐等相比,却有更多的逻辑思维成分,因为建筑和室内设计含有功能性和科学技术性,因此也并不是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对于作品的创作来说,不是收敛、归纳式的,而是发散、联想式的。

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就要运用这种形象思维方式。当然室内设计还应当顾及许多条件:功能的、结构的、材料的以及时代性、室内语义的等等。

室内语义,这是一种专业所特有的设计思路。例如有些初涉者不懂得材料的特定意义,因此做出来的形象好像纸糊成的,虚假的;或者空间缺乏均衡感等等。当然,室内语义,也和建筑语义一样,是个难以说得清楚的词,不过你可以在应用(设计)中学,边做边体会,慢慢会理解的,这就是“悟”。

室内设计思路须从功能、技术出发,但如果作为一个作品,仅仅用这些要素进行创作是不够的,这些只能视之为基础性的(但是又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还应当上升到对风格和特点的追求。当然初涉者会难以把握这一层次,但不着急,在设计过程中自然能把握的。

风格总是表现性的。表现什么?表现对时代、思潮的见解,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态和艺术倾向。例如居室中的客厅,往往是居室所有空间中最值得表现的地方,这里是家庭中的公共空间、共享空间。因此,这里也最能体现出设计者的风格和设计思想。在这里,可以看出设计者对“家庭”的理解,人际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时代的理解等等。通过这里的一门一窗,一墙一柱,地板、天花、过道、楼梯,以及各种材料、色泽、灯光配置、家具等等许多的“语素”,表述出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特点。每个设计者都有自己作品的特点,如何理解特点,用室内设计自身的语义难以说清,还是回到音乐,回到贝多芬或刘炽的作品,相互比较,也许能有所领悟,这就叫“比兴”。

风格总是表现性的。风格与功能、技术等要素没有什么关系。说得更确切些,风格是在功能、技术等实现的基础上表现出来。例如茶座,是在满足人们喝茶(功能和技术)的基础上,追求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空间形态。这里的“茶”,就是风格所追求的“表现”。中国的茶文化,包括种茶、采茶、制茶、包装、水质、沏茶、茶道、茶具、茶室空间及关于茶的故事等等综合而成。要做出茶室的风格、特点,设计者须从这些文化(当然还应当包括当代的时代理念和当代茶文化理念)中寻找,表现出自己的作品风格和特点。

如上所说,美国建筑师赖特的作品,很有自己的特点。他的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就在于对形的表现,以他自己的话说:“我喜欢抓住一个想法,戏弄之,直至最后成为一个诗意的环境。”。他的作品在理念上是表述他的“有机建筑论”,但在形式上、直观的形象上,则表现出自己的作品特点,造型多变而统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他的代表作流水别墅,就其形象来说则是:不同方向、不同材质,但同一要素,有机地结合(上下、前后几个块体的组合)。他的另一个代表作———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也同样,圆的、方的、高的、低的,前面的、后面的,但也有同一要素(母题)贯串起来,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或者叫和谐。

其实室内设计作品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之美。如芬兰科学中心,从特点来说则是强调对未来的探索的表达,反映在空间形态上,其特点(风格)就表现在空间的莫测乃至消失。人似乎置身于茫茫宇宙,令人产生更多想象的余地。当然我们不太清楚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果把他的几个作品放在一起,也许更能领悟他的风格和特点。

风格和特点还有更深层的,须我们去研究、发掘。设计师也要创作出具有鲜明风格和特点的作品,让我们喜闻乐见。

风格和特点,也使我联想到我们的一些媒体,如《室内设计与装修》、《现代装饰》等专业杂志,能否对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方面进一步关注、多作评论呢?如今,对建筑和室内作品的评论局面还没有完全打开,我们没有专门的评论家。笔者以为室内设计作品的评论局面甚至比建筑评论还不景气。关于建筑和室内作品的评论,在一些发达国家,不但有专门的评论家,而且其地位高于设计师。这个局面如何打开?还须靠我们自己。专业性杂志关注评论也许责无旁贷。能否在这些杂志上开个专栏,对古今中外各种室内形态都可以评论,尤其更须重视现代的作品。

诚然,在这些杂志上也有许多文章,但多为对作品的介绍。其中也有评论性的文章,但多为虚浮性的,如评述某个办公楼的室内设计,说它如何在“简约”中有“诗意”,但读者很难解读其中的“诗意”表现在何处,故未免玄谈。有的文章,对在室内添加一些植物之类,就说成是“生态环境”。殊不知“生态”如何理解,没有作更进一步的分析阐释。又如有的评述某餐厅,说它用“结构要素”来表达“主题”。文章中说是用矩形空间的“理性”来表达,也令人费解。对建筑和室内作品的评论,提高理论水准也是当务之急。

总之,多着眼于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一面创作,一面评论。可以让我们在这个领域立于不败之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室内设计这个领域,必然会跃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篇3: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总结

回想参赛过程, 有一些遗憾, 但是更多的是收获。昔日的比赛, 同学们顽强奋战的情景历历在目, 也许只有亲身经历并看到了比赛的现场, 才能体会其中的苦与乐。

一、举办ACM程序设计大赛的意义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科技活动, 提高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学校计算机科学教学水平, 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增进高校教师之间以及参赛选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引导高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 大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 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各教指委、学校联合企业, 推出了一系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措施。通过大赛, 让学生把关注点从书本知识投向实际应用, 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2. 大赛促进教学改革

指导教师通过带队参赛, 深入了解计算机教育的最新进展, 并提炼、转化为新的教学项目。同时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培养目标, 结合竞赛内容, 对现有课程教学模块进行了相应调整, 为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信息素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大赛促进了校际交流

大赛给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使参赛院校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展示自我、共同提高的机会;另一反面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 教师之间相互学习, 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大赛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

二、参赛经验总结

1. 邀请兄弟院校有经验的老师做讲座

为了提高我校参赛大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进一步加强学习和能力提高, 我们聘请兄弟院校具有丰富编程经验的老师为我校参赛学生进行赛前辅导, 使学生尽快掌握一些编程技巧和赛场灵活应变能力, 促使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

2. 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是取得良好成绩的保证

积极倡导“校兴我兴、校荣我荣”的爱校精神, 加强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教育, 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不断的增强。能够亲自辅导学生并代表学校参赛是每个教师的心愿, 因此每个教师都很期待带队参赛。有机会参赛的学生, 积极鼓励为学校争光, 十分希望有丰硕收获。指导教师从精神方面、价值观方面引领,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大赛不但为学校争光, 更是自己人生中难得的机会, 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更能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

3. 制定合理的辅导方案

采用科学的辅导方案, 精心指导方能出成果。科学的训练计划是提高辅导效率的关键。由于学生基础较差, 距参赛选手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训练中要有合理的训练方法,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中从最基本的试题入手, 由简到难, 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将学生最初的兴趣转化为引导为对竞赛项目的热爱、着迷, 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积极性。

4. 加强实战训练

我们从2011年开始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上机实战学时由24学时增加到42学时, 加大了实验教学, 解决了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脱节的问题,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上机操作课中以实例进行引导, 用任务进行驱动, 强调学为所用和学以致用, 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鼓励学生多思考, 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关爱学生, 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

心理素质过硬, 摆正心态是参加任何大赛取胜的重要保证。指导教师应高度重视参赛选手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 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发挥长处, 使他们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心情舒畅的投入训练和应战。要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 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使他们对又苦又累的训练感到轻松,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三、几点反思

前八届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有一些学生没有发挥好, 成绩不理想, 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反思:

1. 选拔参赛选手要关注学习成绩的稳定性。

2. 加强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

3. 加强与其它学校进行交流的机会。

4. 进一步提高指导教师的编程能力和水平, 多给教师一些学习机会。

四、今后的工作想法

1.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进一步突出技能教学, 实践教学。

2. 组建程序设计学习兴趣小组, 坚持平时训练与突击训练相结合, 平时训练促学会, 突击训练促提高。

3. 通过多渠道收集与竞赛有关的信息, 加强与高水平学校间的学习交流, 做到知己知彼, 取长补短。

4. 学校应完善体制机制, 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ACM程序设计大赛的指导训练工作, 加大投入力度, 为无私奉献的年轻教师创造专业成长的平台;同时加强提高教师培训层次, 进一步提高辅导水平。

参考文献

[1]章小永, 魏建.开展技能竞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J].职业, 2010, (5) .

篇4: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管理系统

关键词学生成绩管理;成绩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科学规范化;必要性;模块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179-01

学生成绩管理作为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是现代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成绩信息管理是为学校提供教师、学生教学活动信息的综合化展现形式,是为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提供正确决策参评依据的重要渠道。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成绩管理方式莅现了诸如工作效率低、安全保密性差,反馈时间长等弊端。现代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运用计算机对学生成绩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具有着传统人工管理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促成了学生档案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本人作为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专业人员,结合现代教育新形势,针对传统学生成绩管理方式,分析了学校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管理学生成绩信息的优越性,阐述了本人对成绩网络化管理模块功能的认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1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的特点

信息管理系统是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维护和反馈使用的程序。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主要是学校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针对各种课程、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成绩等基本信息,进行合理的采集编排与统筹安置,同时,能够方便快捷的对学生自身各种基本信息进行有效的查询和反馈,是学校教学管理手段的主要环节形式。

相对于传统的成绩管理方式,计算机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方面的运用,体现了以下优越性:

1.1存储大、效率高

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运用现代技术针对学生的各种基本信息设计的管理程序,拥有存储空间巨大的数据库管理形式,它可以及时的将各种相关信息反馈在网上,方便教师学生在一定权限内进行快捷查询、获取和交流等活动,达到资源共享的高效教学管理。

1.2方便性、快捷性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电子管理手段,它不仅可以提供随时编排,采集录入等工作程序,而且能为师生提供方便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查询形式。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有助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率。

1.3开放性、灵活性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采用数据库管理形式,实现了对学生成绩的输入统计、添加修改和采集编排。针对广大教师和学生为服务对象,具备很大的开放空间;教师、学生可以根据系统的反馈功能,随时查阅获取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资料,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2开发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广大教师、学生及时掌握和反馈自己学习信息的渠道。随着现代教育的迅速拓展,学生成绩数据管理愈加程度化,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使用传统人工的操作方式去管理学生成绩,工作效率低,信息反馈慢,阻滞了现代教育管理的更快发展。

因此,开发学校通用的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必要的。

现代网络技术下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可以存储所有的学生成绩档案信息,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其快捷高效、安全可靠地反馈功能,有力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开发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实现学生成绩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是现代教育新形势的必然趋势。

3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功能细化及模块应用

通过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的论证,参考各种资料和进行数据库编程实践,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基本上满足了学校在学生成绩管理方面的需求,确保了信息资料管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具体功能表现在系统的添加修改功能;反馈查询功能;统计总会功能;检测删除功能等几个方面,并借助以下模块协助完成:

3.1用户登录模块

它用于检测用户的合法身份,是维护系统安全的重要程序,系统通过审核用户身份、学号、密码等信息,验证用户的使用权限,保障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3.2信息管理模块

该模块是系统的最基本的模块,它主要是根据个人基本信息提供相应的录入、存储、查询、修改等功能。

3.3成绩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具有处理相关成绩的统计与汇总功能,它通过提供单科、總分排名等信息,实现报表统计。对于考察学生学习成绩、反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4班级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是配合成绩处理的对象分类来设计的管理程序,主要面对不同班级和年级的学生成绩进行群体化处理,从中得出具体的成绩分析数据等相关信息。

3.5课程管理模块

课程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员可以针对教育形式及时添加和删除相关课程信息,课程添加的功能包括添加相应的学科和学科的学分。如果要添加学生的成绩,管理员必须要添加学生号,然后才能添加。

3.6用户管理模块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最终是为用户服务的,在这个模块当中,提供了诸如添加新用户,设置用户权限、删除用户等功能来限定系统的用户群和单个用户的权限。

4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4.1数据库设计要合理

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要尽量合理地减少数据库数据的冗余,优化存储空间的结构,减少混乱程序的影响,提高计算机的运行效果。

作为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必须能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①学生成绩信息表;②学生基本信息表;③授课计划表;④学生补考信息表等。

4.2界面的设计要有序

信息界面的友好质量是系统优劣的重要表现,为了确保系统中学生各种成绩信息的的客观性和安全性,系统要首先设计一个具有保密性和权限控制的用户登陆窗口界面,要求对特定的人员对该系统进行操作审核。

4.3窗口设计要多元化

设计登陆后系统的主窗口,要求能够显示学生成绩的基本信息,可以实现数据的录入,更新,删除、查询、统计、汇总等多项功能。另外,窗口界面的设置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创新功能,体现窗口的多元化格局。

5结束语

篇5:学生毕业设计个人总结

当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关乎会计工作的诚信与准确,关乎国家的利益、企业与个人的发展。所以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建设也是迫在眉睫。会计职业道德的树立并不单单是会计人员,而是需要社会、企业领导、负责人等等多方面的来共同配合,并且不断的追求崇高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如果领导能够把好财务收支关口,公正明确地反映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不渎职。并且会计人员能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不存私心,不怕打击报复,能自觉、大胆地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作坚决斗争,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那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将会渐渐走出两难的境地,会计人员的诚信度也会渐渐的提高。这样会达到高的会计职业道德境界,造就出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只有努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加强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搞好服务和保密守信内容建设,才能在金融海啸到来前建立一个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营造良好的会计从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准确可靠的会计经济数据,为国家、企业与个人抵御金融海啸风暴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想:我作为一个会计专业的学生,我要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秉承正确的理念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热爱会计事业,把个人的理想同会计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精通专业知识与技能胜任会计工作,争做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我学到了新知识,增长了见识。脚踏实地,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在这次设计中另一大收益。我想这是对我实际能力的一次提升,也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仍然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争取在会计领域有所作为。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篇6:毕业设计总结大学生精选

20xx年3月,我完成了论文的大概,就发了一封E-mail给x老师。x老师对我的论文提纲、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给予了必须的修改,比如论文提纲写的太简单,不够具体,重点不突出;开题报告中的任务要求和可行性分析部分不够严密科学以及文献综述中思维逻辑有些混乱等问题。我对论文提纲、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论文提纲、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的撰写。

3月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关键又十分艰难的一个月,真是身心疲惫,心力憔悴,由于一边要为找工作而奔波,一边要为写论文而忙碌,工作关系到毕业后的去向,而论文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的问题,二者对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刻是论文的初写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如果论文提纲没写好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写作,于是我就努力克服困难与痛苦。为了能摆脱因找工作所带来的无奈与苦闷,我就使自我尽力的往论文里钻,以此来打发我那空闷、疲倦、伤痕累累的心灵,真是黄天不负有心人,在3月中旬也是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份工作,给了我极大的慰藉,也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去更好的完成论文的撰写,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边工作边撰写论文。

20xx年4月,我透过与x老师的不断交流和沟通之后,在5月1日时我提交了论文初稿。从x老师所回复的邮件中,对我的论文初稿给予了必须的肯定,另外,也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论文的大部分是陈述行的资料,真正融入个人的理解很少;论文结构有些松散,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不够,未能很好的理解博客文化与个人学习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格式不严格;参考文献也未标注。我反复的研读了x老师给我所提出的宝贵推荐,重新审读论文的题目并与x老师及时的沟通,于20xx年5月20日,我以最快的速度提交了论文二稿,x老师给予了我很高的评价和肯定,较之一稿有了很大的突破,不足之处就是细节上的问题太多,另外,对我所设计的基于博客文化的个人学习环境设计框架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个人学习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理论依据及技术性、实用性等方面的支持。x老师对我的工作和生活给予了必须的帮忙和关怀。

20xx年5月25日,我上交了论文三稿。x老师对我的这次修改很满意,说注意一下格式方面的修改就基本能够定稿了。当我从电子邮件上看到这些文字时,我顿时很欣慰,也感觉到整个人简单了许多,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尤其是看到自我所设计的有关个人学习环境的框架图时,很自豪,很满足。

5月27日最后定稿了。28日早上我匆忙的赶回学校,准备论文答辩,时间很紧迫。我反复熟悉和研读了我的论文资料,做了答辩时所务必的PPT文稿,同时也猜测了一下评委老师会问到的问题。答辩时虽有些紧张,但基本还算满意。

这就是我大学三年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很艰辛,但也很幸福和自豪。

在那里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同学在我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所给予的帮忙和鼓励。尤其是我的导师x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细心的指导。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我收获颇多,不仅更加熟悉的掌握了以往的专业知识,还对许多以前不常用的知识有了提高,现在我的毕业设计已经完成,我要写下一篇总结记录我们在这次毕业设计完成后的心得和收获: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因为是三个人一组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在此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对我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给我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毕业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大学三年就会在这最后的毕业设计总结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曾经以为时间是一个不快不慢的东西,但现在我感到时间过的是多么的飞快,三年了,感觉就在一眨眼之间结束了我的大学生涯。毕业,最重要的一个过程,最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过程就数毕业设计了。这也是我们从一个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转折。另一个生命历程的开始。毕业设计的这一个月,我学到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我现在将我的过程以及所学到的总结如下:

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是指直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证明文件其主要作用是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写原始凭证的内容为原始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编号、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对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给予说明如购买商品的名称、数量、单价和金额等填制单位及有关人员的签章。记帐凭证记帐凭证是登记帐薄的直接依据在实行计算机处理帐务后电子帐薄的准确和完整性完全依赖于记帐凭证操作中根据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填制记帐凭证的内容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制单日期、科目内容等。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明细帐。明细分类帐薄亦称明细帐它是根据明细分类帐户开设帐页进行明细分类登记的一种帐薄输入记帐凭证后操作计算机则自动登记明细帐。根据记账凭证及明细帐计算产品成本。根据记帐凭证及明细帐用逐步结算法中的综合结转法计算出产品的成本。根据记账凭证编科目汇总表。对帐编试算平衡表。对帐是对帐薄数据进行核对以检查记帐是否正确以及帐薄是否平衡。

首先明细分类账本身是根据二级账户或明细账户开设帐页的,分类,连续地登陆经济业务以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账薄,在登陆明细分类账的时候因为分录过多,明细过多,导致在做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还因为容为原始凭证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靠,进而不能完全的融入到实践当中去,所以在做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漏洞,不是这个写错,就是那个忘记登陆,尽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低级错误,因为自己的不细心,谨慎,导致在登陆的时候总是漏洞百出,总是做不好,在审核过后又尽可能的把错误的都更正过来,完成了明细分类账的登记。

还有记账凭证一直在重复的改动,特别是后面的本年利润,不过通过这次的毕业设计让我系统完整的掌握了会计的各个流程账务,不得不说是次很大的提升,而且打字速度和办公软件也越来越熟练,这也算是额外的收获吧。

篇7:学生毕业实习总结

我是一名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大一暑假的时候就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当然那个时候因为大一学的东西都是理论上的,所以实战方面进行的很少,但是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体会过了一家广告公司是怎样的一个经营模式,以及那些平面广告的成品的制作过程,当然也初步的学习了专业方面的软件。收获颇多,这也是我坚持大二的时候也一定要出来实习,不要呆在家里荒废时间的原因。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不应该把自己锁在那个学术的象牙塔里,我们更应该在社会上多实践,把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运用到实践当中,只有我们亲身体验过才会有这样的深刻体会,可以理解父母工作的辛劳,这样可以让我们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更快地融入社会,而不是措手不及。

篇8: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总结

关键词:结构设计,抗震,减震,节点连接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是三重檐攒尖顶仿古楼阁模型制作与测试, 赛题的大体结构框架都已经规定, 虽然不能从模型主体结构的设计入手创新。但构件的设计完全可以有所创新, 譬如梁与柱的连接设计, 柱子和顶层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构件的截面设计。总体设计可以按“强剪弱弯, 强柱弱梁, 强节点弱构件”的要求来做, 除此之外结构的抗震和减震设计都可以通过构件的构造设计来达到。另外, 对于结构的刚度分配, 应遵循“从下往上, 逐级递减”的原则。

1 赛题回顾与分析

1.1 模型要求

模型结构形式。大赛给定模型为三重檐攒尖顶仿古楼阁 (见图1) , 模型现存实例可参见西安钟楼。此次竞赛模型如图1所示, 共有3层, 1层, 2层分别设有屋檐。1层~3层楼面标高 (由底板上表面量至各楼层梁的上表面最高处) 分别为0.24 m, 0.42 m, 0.60 m。该模型正是效仿了西安钟楼古建筑的构造特色, 以其高台基、柱脚的平摆浮搁、梁柱节点的半刚性榫卯连接、柱架的生起和侧脚、梁端的雀替、枓栱铺作层以及“大屋盖”等特殊的营造技术, 使得古建筑木结构有着不同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等建筑物的优良抗震性能。

1.2 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模型失效评判准则。模型在进行加载时, 出现下列任一情形则判定为模型失效, 不能继续加载。同时将上一次加载级别视为该模型实际所通过的最高加载级别, 并作为模型效率比计算的依据:1) 模型中的任一构件出现断裂或节点脱开。2) 配重脱落 (包括配重条一端沿长度1/3部分脱离其支撑构件而另一端悬挂于结构上情况) 。3) 第三级加载完毕:较加配重前, 第1层屋檐的屋脊曲线段末端和檐口直线段中点沿铅直方向下挠度超过10 mm。模型效率的计算如式 (1) 和式 (2) 所示:

设Emax为所有参赛模型中的最高效率参数, 第i参赛组模型加载表现分Ki的计算公式如式 (2) 所示:

其中, α为抗震调整系数, 通过第一级加载取0.5, 通过第二级加载取0.75, 通过第三级加载取1.0。第一级加载失效者, 为0。以上A~D各项得分相加, 分数最高者优胜。

1.3 对竞赛评分规则的分析

此次结构设计竞赛有三个加载阶段, 每一阶段抗震系数分别为0.5, 0.75, 1.0。针对这一规则, 我们分析得出:能否获得奖项的决定因素在于模型质量的轻重。此次竞赛作品中质量最轻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模型, 其质量为47.6 g。虽然没有全部通过地震模拟加载, 但是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类似的, 其他高校的模型质量也很轻, 但均未通过全部加载, 依然能得到奖项。我们此次竞赛虽然顺利通过了所有加载, 但是质量太重, 足有176 g。根据比赛评分标准, 我们加载环节得分仅相当于一个88 g的模型通过一级加载的得分, 而在各个高校的模型加载中, 质量在80 g以内的作品大多数很容易通过一、二级加载。因此, 大多数高校的质量都在80 g以内, 采取的是“保三等奖, 争一等奖”的策略。

2 对结构设计的分析

2.1 结构柱子的刚度合理分配设计

对于一个需要满足足够抗震性能要求的建筑结构而言, 刚度的分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底层柱子不宜过刚或过柔。理论上, 下柔上刚式的结构有隔振的效果。由于底层柱子刚度小, 其变形大, 因此能消耗地震的能量, 而底层以上各结构由于刚度大, 结构变形小, 故保持在弹性范围内。但是, 对于底层柱子刚度不足的模型结构, 在地震模拟加载时会引起下柔上刚式结构的破坏。在此次结构设计竞赛中, 某高校因采用下柔上刚式的结构刚度设计导致在第一级地震加载时出现底层柱子的破坏。其原因就是忽略了底层柱子在承受水平方向荷载的同时, 也要承担起竖向荷载的作用。如果柱子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破坏, 就不能承受竖向荷载, 会导致整个结构将不安定, 甚至压坏。这种下柔上刚式结构失败的原因就是忽略了柱子对于水平荷载及竖直荷载所引起的双重作用。所以在设计结构各层柱子刚度分配的同时, 既要考虑底层柱子的柔度, 又要考虑其不会发生下柔上刚式的破坏。第2层和第3层柱子要做得相对柔一些。顶层的配重使得模型在加载时第3层结构会承受很大的惯性力, 柔性支撑会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 会减小地震产生的晃动幅度, 从而较好的保护结构构件。如图2所示为上海交通大学参赛模型, 其框架结构为柔性结构, 其中一些柔性支撑在模拟地震加载中可以消耗地震能量, 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但总体而言, 模型结构合理的刚度分配应遵循“从下往上, 逐级递减”的原则。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底层柱子的长细比不宜过大, 在满足柱子刚度的同时, 为了防止柱子因长细比过大而失稳, 可以在柱子内部按一定距离加隔板, 但是隔板不宜布置的过疏或过密, 过疏则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过密则在加载过程中会引起隔板过密处柱子部分应力集中而导致其破坏。

2.2 构件的连接方法及其抗震设计

在结构抗震设计中, 可以采取“以柔克刚, 摩擦耗能”的设计理念来制作抗震构件。在梁和柱的连接上, 可以采用类似古建筑的榫卯连接方式 (如图3所示) 。榫卯的连接方式是介于铰接和刚接之间的半刚性连接, 它具有比刚接变形大而比铰接变形小的特点。在模拟地震加载的过程中, 梁柱的榫卯连接方式在水平反复荷载的作用下, 榫卯节点由于榫和卯之间的滑移和限位转动产生摩擦和挤压变形, 从而达到减震耗能的作用。对于悬臂构件, 由于悬臂构件会承受较大的弯矩, 导致其竖向位移过大, 使节点发生破坏。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可以改变悬臂构件和柱子的连接方式, 采用加腋的方式使悬臂构件和柱结合成一个整体的刚性连接, 在靠近节点部位可增大悬臂构件的高宽比, 增大截面惯性矩, 从而可以有效改善构件竖向位移过大导致的节点破坏。

2.3 构件的截面设计

构件的截面设计也应按照“强节点, 弱构件”的原则。构件的节点连接处易发生剪力破坏, 节点处的连接有许多方法。例如, 加腋或使用类似钢结构中节点固结的连接方式等 (如图4所示) 。

构件的截面设计有工字形、槽形、箱形、T形、L形、三角形、圆环形等。比如柱子构件可以采用箱形、三角形、圆环形和L形, 梁的设计可以适当减弱, 可做成工字形、T形或I形, 甚至顶层的构件里梁可以不用。构件截面的设计可以按其工作性能的需要来合理设计, 应遵循“强柱弱梁”的原则。

3 结语

模型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到模型在加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首先, 刚性结构的模型承重大, 加载过程中变形小, 但节点处易发生因应力集中导致的破坏, 而且相对较重。而柔性结构的模型与之恰好相反, 柔性结构在满足承重的前提下, 加载过程中变形大, 可以消耗地震能量, 达到减震的效果。所以合理的刚度分配是在模型的设计和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其次, 对于这种仿古建筑而言, 可以借鉴古建筑的方式。榫卯的连接方式是古建筑中十分常见的, 榫卯连接方式可以通过摩擦耗能, 并且可以发生限位转动, 这种连接方式十分有利于抗震。最后, 构件的截面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其受力的特点, 从而采取不同的截面设计方式。通过多次地震加载试验, 可以测试不同种截面设计的优劣。大体而言, 构件的设计应遵循“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 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来制作模型。在这次比赛中, 虽然我们的模型没有得奖, 但顺利通过了三级加载。由于没有振动台, 无法进行模拟试验, 所以模型的制作偏向保守。我们制作的模型是刚性结构, 所以在人工实验过程中, 只要发生节点破坏, 就对节点的连接设计进行多次改进, 使其能在加载中承受更大的惯性力。比赛加载的效果也充分展示了其节点的牢固性, 并顺利通过加载。然而, 我们对构件的设计不合理, 没有有效地对结构进行减震设计, 这也是我们模型的一大缺陷。图5为我们的参赛模型。

这次参加竞赛, 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相互学习, 我们学到了很多优秀作品的设计方法和形式。通过赛后分析, 将一些优秀作品的设计方法总结下来。优秀的作品不仅在以上各方面设计中面面俱到, 而且模型的设计也是千奇百怪, 新颖独特。结构设计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运用, 更是打开了土木人的眼界, 让我们去探索结构的奥秘, 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结构设计对土木工程莘莘学子巨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帅.殿堂式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抗震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2]苏军.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3]傅金华.日本抗震结构、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姚侃, 赵鸿铁, 葛鸿鹏.古建木结构榫卯连接特性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 2006 (10) :168-173.

篇9:《居住空间设计》教学总结

引言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室内设计行业随之繁荣,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设计公司对设计类人才的急需。但由于现代设计教育进入中国时间相对比较短,加之近年来艺术高考招生扩招,专业建设不够成熟,导致有些学校开设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往往不能和社会实际设计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各大高校设计专业同时也面临着培养设计人才的压力。所以如何提高室内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率,是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以下通过黄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居住空间设计》为例,进行探讨。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由设计基础课学习向专业课学习的过渡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习居住空间设计的流程、设计的风格、常用材料与施工工艺、家具陈设等相关知识,为后期专题设计打下基础。课程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独立完成居住空间设计任务。黄山学院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我校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笔者通过研究探索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脱离设计实践

传统《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授过程一般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大部分时间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并通过布置设计任务进行考核的上课方式。学生面对设计任务往往无从着手,设计方案东拼西凑,大多流于形式,设计作品缺少对方案的科学性与功能性考虑。这种上课方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缺少对市场与客户的了解。

2.设计软件与专业课程衔接有待完善

软件课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例如Autocad,3Dsmax,Photoshop等软件课程,这些课程为居住空间设计等专题设计课程的表现做好前期准备。但由于软件课程开设一般只讲述基本命令与技术,缺少与后期专题设计内容的衔接,造成学生后期设计表达上的盲目。

3.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生对于专业课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专业课的了解,加之学习任务重等问题,有些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够主动去学习,这对于设计能力提高有很大的阻碍。

4.课程上课时间短,课程涉及知识面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48课时,学生课上学习实践时间相对较少。虽然居住设计空间相对较小,但涉及的设计问题比较多,例如设计理论、材料、人体工程学、空间布局流线等等问题,学生需要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多,涉及的范围广,学习任务重,学生课程学习吃力,最终设计方案不完善,设计不规范,缺少实际解决设计问题能力。

5.《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室内设计专业对教师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双能型”教师的队伍建设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地方型,应用型”办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探索创新

1.校企合作实践课堂的建立

为把课堂所教授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黄山学院艺术学院与装饰公司签署的校企合作项目为大学生设计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现场量取平面图

由教师指导学生在校企单位以实际案例设计为目标进行实地设计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到工地现场,讲解房间水、电、采光、墙体承重、功能分区等内容,让学生现场感受空间。同时指导学生对业主毛坯房进行测量,教师通过示范教授学生手绘平面图的方法和要点,同时组织学生采用分组方法去分别量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实践过程中,并掌握量房的技巧。

(2)分析案例,方案导入

教师结合业主户型,选取类似设计案列进行方案分析,分析设计空间如何组织功能划分,空间界定,界面处理,材料的选取,色彩搭配等设计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分组讨论与初步设计,让学生初步掌握组织设计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写出设计案列分析,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优秀方案,分析方案的能力。

(3)方案初步设计

方案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对方案设计的基本构思、设计风格定位、材料选取、色彩搭配等,通过手绘或软件画出初步的设计草图。教师对较差的方案与较好方案进行重点分析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完善改进设计。这种讨论、设计、学习、修改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到设计实践的转化和理解。教师布置课下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方案进行材料市场调查,撰写材料属性、价格、尺寸等信息表,以起到学生对材料深入认识。

(4)施工工地现场考察

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到工地去调研,根据工地现场教师进行施工工艺与注意事项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邀请工人师傅进行现场答疑。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材料与工艺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设计的深入认识,为方案深入设计奠定了基础。

(5)方案的评定与确立

邀请公司设计师与客户对方案进行现场评价,让学生零距离与设计师、客户沟通,了解自己方案存在的问题。学生结合工地考察与设计师指正完善自己方案,进行最终定稿。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居住空间设计的练习,让学生清晰了解设计的流程及实际设计方案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设计体系。通过设计实践让大家更直观,更有效的接触到设计知识,让学生真题真做,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

2.课程作品与设计比赛的结合

居住空间设计最终作品要求设计创意、设计方案平面图、施工图与代表效果图、进行排版打印,教师组织学生在学校展厅进行展览。要求同学之间互评,同时邀请其他教师进行评分。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奖励。同时将优秀作品进行设计大赛投稿,进一步提高学生参赛水平。这种展览活动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增强。

3.软件课程的改进

设计类软件讲授时应有目的结合专题设计课程进行讲解,例如Autocad软件学习,通过实际设计方案绘制过程与制图标准展开讲解;3Dsmax课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建模渲染的技法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从cad到3d规范建模,如何表现自己的设计方案的特殊效果等;Photoshop软件重点讲授效果图后期处理及排版制作。通过一轮的软件课程学生能够清楚应用软件对设计案例表现。

4.“双能型”教师的培养

专业教师除了有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黄山学院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计划为设计类教师提供了转型的机遇,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让教师在设计一线去学习锻炼。通过锻炼教师学习到设计的整个流程及实践知识,这对教师自身职业技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对教学质量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公司九周年演讲稿下一篇:岭南小学美术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