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历史论文

2024-07-23

学生历史论文(精选8篇)

篇1:学生历史论文

历史教给了学生什么

我想每位历史老师在讲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心情都是异常的沉重。面对近代中国的落后与屈辱,每位中国人都会为之而心痛。读大学时,教我们《中国近现代史》的是一位老教师,我直到现在都清晰的记得,她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对中国人民进行血腥屠杀时,眼睛里闪动着泪光,我们都知道她是在用心、用灵魂上课,无形当中,对这样的老教师我充满了敬佩之情。今天,我也站在了这五尺讲台上,我也在给同学们讲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的心理充满了对日本的不满与仇恨,我也利用了大量的史实来揭露日本的残暴。每每上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时,我都情不自禁的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在历史课堂上,而学生也同样和我产生了共鸣,我曾为自己利用历史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年,我才从这错误的引导和盲目的爱国热情中惊醒,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人类工程师的我们,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我彻底的反思着┄┄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这个学期讲好日本侵华以后,我象以往一样,让每位学生写一篇小论文交上来。在交上来的论文中,大部分学生都用充满激情的笔端,写下了对日本政府的不满。在这么多的文章当中,只有一位学生他提到了日本侵华罪行的同时更多分析了为什么中国会挨打,如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高中生,在同学们都声讨日本,抵制日货的言论中,他却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理想的社会。这令我震惊,也让我警醒,以往因历史课堂倍受学生欢迎的心情跌落入深谷,为自己的渺小而悲伤,但最多的就是让我多年来从狭隘的爱国热忱当中觉醒,用博爱的胸襟去包容社会,用真挚的热情去感染同学。虽然只是一篇很小的论文,却让我思索很多┅┅

古往今来,社会平等、安定、和谐是人们追求的共同理想。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高中的历史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我们应从历史知识的讲述当中,剖析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观,大世界史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时中国更要融入到世界的发展中,而高中生的今天就是祖国的明天,作为高中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交给学生什么,是件令人反思的事情,我想在此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求抛砖引玉。

一、“救救孩子”

我想这句话对历史和语文老师来说一点都不陌生,鲁迅在他的《狂人日记》中呼吁社会,不要出现人吃人的现象,不要让礼教吃人,让人们觉醒。我们在讲《新文化运动》时经常会提到这句话,那么我们在讲历史的同时,是否也感觉到,我们也正在把自己的思想去灌输给学生,我们是否压制住了学生的创造性,是否认同了或听取了作为21世纪新生力量的心声。回顾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多的是斗争的精神和作用,少的是人类共同发展的智慧、法则和美德;长的是“真理只有一个”,短的是人文社会、文明竞争中的多元理解和谅解。

当今世界,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从上一世纪后期起,人们就意识到“和平与发展”“合作与竞争”是世界的主流。就国内而言,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同时,中国政府一再提出“祥和”“和为贵”“和平崛起”“和谐社会”的号召。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在空谈姓“社”还是姓“资”。在经济建设中,公开我们的落后,承认资本主义的先进。欢迎全球企业“领袖”、商界“精英”、金融“巨擘”来华投资的大字不断见诸报端。这说明“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时代已经过去,化敌为友,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力量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这也是我们痛定思痛,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极端思维的根本否定。否则,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教育必须为此培养具有民族认同、爱国情感、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人与人,文明与文明如何求同存异,如何谅解容忍、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事实不胜枚举,代表了历史的方向和主流。可我们中学历史课程的主基调是什么呢?

当你点击网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FLASH动画,或是文章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是激进的中国人采用的过激的手段在网上漫骂、指责日本的罪行。当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时,中国人在BBS上基本上使用了世界上最难听的语言来诅咒他,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砸毁日本料理店,并出现了“抵制日货”的高呼声。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出来的,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中国人未来的形象吗?今天的他们能够这样极端的仇视日本,难道与我们的教育无关吗?难道这不值得每位历史教师去反思吗?历史到底让学生们记住什么?仇恨还是教训!网上的漫骂、指责难道就能够反映出中国人的愤怒和爱国的热忱吗?相反,是不是更毁坏了中国人的声誉的,是不是影响了中国人在国际上的礼仪之道呢?那么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怎样在历史的教学中去构建和谐的社会发展观呢?

首先,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在用灵魂、用激情上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爱国主义史观,冲破狭隘的民族主义,爱自己国家的同时,也要懂得爱世界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弘扬积极的生命情感,要有和谐的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历史。中国需要世界,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而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中国是在和平中崛起的国家。

其次,在历史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历史史实中去反思,去借鉴经验教训,通过近代史中国与世界的差距的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为近代的中国出谋划策。让学生通过近代史的学习,焕发出对生命的真爱,对他者生命的同情,拓宽人的生命情感,珍惜现在和谐的社会。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更是明天前进的动力。俗话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而我则认为记住历史的同时,在心中却埋下了恨的火种,就不如忘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有权利也有义务去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在世界的发展中看中国的历史。

最后,把历史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1世纪的学生是有主见、有创造力的。那么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就要放手给他们更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历史的天空中翱翔,听一千遍不如自己实践一遍,教给他们思想,不如让他们在探索中求得真知。

斗争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正确认识与解释却大有学问。历史上的暴力、杀戮、战争、奴役、灭绝、掠夺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付出的代价。我们应该试图让学生懂得从历史的发展当中汲取经验教训,争取在未来的建设中和平与发展贯穿人类的历史上。所以,救救现代的孩子吧,不要让他们的心中只装满仇恨,不要让复仇蒙蔽了孩子们双眼,应该让他们懂得珍惜,懂得如何在和平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二、“救救老师”

曾经作为中学不可缺少的历史课,现在似乎被边缘化了。有很多对历史课不利的理由,说明当今历史课的尴尬。一方面,课程改革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很多地方将历史融入社会科,使得历史教师体验到了失落感;另一方面,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我曾通过不记名的形式让学生们写“如何看待高中历史课”,有的同学写道:教师总是在讲解怎么也说不完的历史,学生们学习的兴致却不高;历史知识不断地增长,使原本已浩如烟海的历史看起来像座无法攀登的巨大山峰;记忆、记忆,总是记忆,年代、地名、人名实在太多等等。可想而知,在学生们的头脑当中,历史只是永远不断的反复的记忆的过程,这无疑是历史教育的可悲之处,因为除了史实的罗列与记忆,学生们从历史的教学当中并未真正的体味道,历史是一面镜子,学史可以使人明智的道理,以史鉴今的效果并未出现。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偏差认识呢?我想大多数人马上会想到的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上出现了问题,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历史教师的苦恼呢!

我作为一名高中的历史教师,我深刻的感受到来自历史教师身上的压力。每一位历史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很精彩,让自己的每节课都亮起来。然而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有一个衡量教学的标准——学生的成绩。你的课是亮了,而你学生的成绩却暗了,你作为历史教师的前途也

迷茫了。有人会不理解,为什么你的课亮了,而学生的成绩会暗呢?这两个不应该成正比吗?非也!就高一历史课程而言,《中国近现代史》从学习历史开始这就是起点,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讲的无非都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与漫长的过程,学生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而高中的老师除了用少之又少的时间给学生增加一些历史的启示和教训外,大部分时间还在讲史实,因为高一的学生要面临着会考,老师要将考试要考的东西。因为我们要向学校、要向家长、要向学生有个交代,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就变得说者无味,听者无趣,考前狂背的现象。这是学生的可悲,更是教师的可怜。如何让教师从历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呢?

首先,历史老师不要拘泥于分数,要跳出分数。有的学生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而现在的每一次考试,考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因为现在老师比学生还注重成绩,学生的成绩好象成了老师辛勤汗水的验证似的。成绩成为衡量老师优秀与否的杠杆。历史学科不同与自然学科,历史本身就是没有对错之分,然而,为了每一次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老师只能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全神贯注的落实考试的考点,特别是高一,会考本身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可是为了追求优秀率,已经抹杀了历史吸引学生的本性,也抹杀了历史老师的创造性的发挥。分数,你这“杀人”不见血的刀,何时能让历史教师从你的锋利的刀尖下逃脱出来。

其次,历史教师不要拘泥于书本,要跳出书本。现在的历史教学仍然是以本为本,而老师为了应付会考更是视教材为指挥棒,上课贯彻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考试的要点,下课做那些为迎接考试而精心准备的练习,学生是为了应考而读书,教师是为了应考而教书,这无疑是一个恶性循环。现在历史教学正在进行改革,作为历史教师的我是大力的赞同,在改革中增加了地方史,这也就给历史老师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可以依据地方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锻炼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让学生们从探索中找到真理。而教师也可以多方面的去引导学生,不要让书本成为束缚教师发展的枷锁。

随着时代的演进,尤其是新世纪的到来,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冲击着每一个地区。人们在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激烈竞争中,既渴望教育能够担负起促进国民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优胜者之责任,同时,也不得不放弃传统教育中过于保守的一面,即过分注重记忆的教学。历史学科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为避免失去存在的理由,当然需要切实地改革,而改革的起始,必先对其教学任务进行重新定位。不要让历史考出来的分数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本身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而智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会演变出不同类型的。传统社会需要听从的智慧,当代社会则需要独自面对世界的勇气与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个人智慧发展列为历史学科教学的新任务,发掘历史之中能够促进学生个体智慧发展的内容,并完善教学设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研究目标。历史老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透过历史史实看到的历史本质,通过对历史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才是历史教给学生的真谛。如果,要想让学生充满智慧的去接受历史的使命,那就先让历史老师从历史的枷锁当中解放出来吧!

三、“救救历史教学”

为什么读完高中的学生却不知道当我们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时,世界究竟怎样?为什么别的国家能够在近代迅速崛起,他们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对读完高中的学生来说,都会是难以解答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高中生只知道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只知道我们要强大,却不知道近代的中国到底与世界差在了哪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源于高中的历史教育,高中的历史教学应该说是不完善的。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那么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只看到了中国,而大多数同学不知道世界的形势。

高中历史教学的安排是这样的,高一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所有班级的必修课,要迎接

会考;高二学习《世界近现代史》,是文科班的必修课,对大多数的理科同学来说,世界与我无关;高三学习《中国古代史》,只有文科班的学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的辉煌与文明。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教学的安排才出现了我前面提到的现象,高中生却不知道,我们落后挨打之时,世界正在进行着怎样的建设。

高中的历史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史实的讲解,而更多的是教会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大历史的唯物观,培养他们的大世界观。应该让学生在世界的角度去看中国,从中国的发展去认识世界。而分裂性的历史教学,又怎会让学生树立大的世界史观呢?对世界缺乏认识和了解的学生,又怎能知道更好的去融入世界呢?不学《中国古代史》又怎会知道中国古代的辉煌和近代中国落后在哪里呢?割断了中国的发展,分割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这样的历史教学又能教给学生什么呢?

诚然,我们知道仅就高中的三年不可能让学生很全面、很透彻的去了解历史,因为高考这个指挥棒还在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员而在工作着。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祖国的兴衰匹夫有责,应该让我们从世界的发展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过去的历史中学会批判的继承和发展。正是因为现在的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的不足,国家也在极力的进行历史新教材的改革,希望这次的改革给历史更多的空间,让历史真的能够教给学生很多,让人们认识到“以史为鉴”的国家会在和平中崛起。

我们都知道,学史使人睿智,但这是从道理上说的;实践中还要看“历史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不是所有的历史教学都会使人睿智,学得不好,反而使人愚蠢。愿我们历史教师主动将生命的节奏与时代的脉搏共振,在历史的教学中让看到孩子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让孩子在历史课堂上真正的找到自己应有的价值。

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反思,一个学生的小论文,已昭然揭示出历史教育在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他唤醒的不仅仅是我对历史教学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祖国的明天和当代高中生敢于突显自我的精神。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含蓄的遮掩,有意的隐藏已经不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高中学生就要张显自己的个性。同时我们的历史教学也更应该显露出历史的特色,让过去沉重的历史带给学生明天前进的动力,让学生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让今天的学生成为明天世界和平发展的使者,让今天的老师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倡导者。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为祖国乃至世界的和谐发展而奋斗终身。

参考文献:

《獒奶、狼奶、狗奶和人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反思、机遇和责任》——聂幼犁刘立新

《历史教育:呼唤生命情感》刘振吉

《中学历史教育论》聂幼梨学林出版社

《历史学科教育学》于有西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效教学论》高慎英刘良华著广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宋乃庆徐仲林 靳玉乐编著中国人事出版社《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美)梅里尔.哈明/著罗德荣/译

篇2:学生历史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姓 名: 胡 俊 婷

地 址:山西省洪洞县第二中学历史组 联 系 电 话:*** 邮 箱:hujunting1973@sohu.com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摘要: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强调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严重地缺乏历史思维,致使历史教学中教学时间紧张,教学效率不高,也严重地影响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谈些做法,以与各位同仁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 键 词:

历史思维、教学氛围、质疑性、发散性、体验

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普遍弱,其惰性表现为:遇到问题不善于独立思考,依赖性强只是机械地到历史课本中找答案、念读教材;听课只记老师讲的结论,不注意学习方法及思路;概括事物本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受思维定势或者刻板印象的影响,喜欢按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思维灵活性差,应变能力弱;正向思维、集中思维多,逆向、发散思维少;批判思维弱,不善于提问和大胆质疑。如果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学生本人的话,显然是不正确的。教学活动本身是双边活动,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就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并具有可操作性。在当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下面我把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做法谈谈。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历史思维培养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常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水平,用理解的方式对待他们,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我都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历史思维形成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如中国古代历史记载“唐朝能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过波斯湾时需要换成小船,”学生质疑:难道当时造的船有波斯湾那么宽吗?就这一问题,我们知道虽然学生理解的不准确,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正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对这样的学生大加表扬,鼓励更多的学生对课本的一些观点进行质疑反思。

二、不断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一些使学生似懂非懂,但又能通过自身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一些见解的问题背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提问题是人的天性,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教师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趣为条件,以自主为核心,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景,制造悬念,启发思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使学生探索作答。例如,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疑难问题,就可以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化难为易:(1)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个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2)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质是什么?(3)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出现?不杀蒋呢?(4)可见,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这样,通过巧妙设计一些过渡性和递进式问题,架设思维的铺垫,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最终圆满解决疑难问题。这种分层次、构建思维“阶梯”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三、通过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呢,历史教学中我们也要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重视,通过课后的《学习延伸》内容中的“探究活动”和“争鸣”“讨论会”等内容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例如,商鞅变法中有“为田开阡陌封疆”这一重要举措,如何理解这一举措不同的著作中有不同的认识,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运用思维去判断分析。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穿越时光隧道,体验历史。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过体验的感觉才可能有比较好的思维过程。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如在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面对改革,我经常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会体验的是改革者,一会体验的是平民或者贵族,甚或让他们过一把导演瘾等等来激发他们的感觉体验,从而使学生会有正确合理的历史思维自然出现。

篇3:学生历史论文

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 我们党从领导革命队伍推翻封建制度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 再到与国际接轨实施市场经济的今天, 许多重要举措都十分重视借鉴国内外历史经验;许多优秀人物在做人方面, 也常常参考古人的成功经验。可以说, 中国历史是一座有着丰富内涵的宝库, 前人的经历、经验是宝贵的教科书,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 我们不仅要重视历史的学习, 更要重视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一、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目标

历史学科曾经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 但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使丰富而系统的史学变得枯燥乏味和支离破碎, 历史学科被贬为“副科”而备受忽略, 从而导致国民基本人文素质缺失;课程安排呆板, 难以留下自由机动的余地;教材内容视野狭隘, 且过于学究气和书斋味, 专业性和成人化倾向过强, 加之一时难于摆脱偏离学生和现实生活的积习;学生的学习过于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 仅满足于专心听讲和强化记忆。因此, 加强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在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中, 教学改革应体现前瞻性、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诸原则, 实现科学和人文的比翼双飞, 尤其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与潜能, 努力培养其“求实、求精、求新、求活”精神。

二、让学生走进历史, 对历史产生兴趣

多年来, 高中历史课普遍不受学生重视和喜爱, 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因为历史离我们现实生活过于久远而枯燥无味;其二是学生把学习历史当做应付考试的任务, 把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扼杀了;其三是教学体系与政治意识形态扭曲了部分历史真相, 历史现象不能切合实际地与现代社会现象加以对照分析, 没有深入分析的现象就没有继续研究的兴趣, 也就没有学习历史的热情。为适应历史新课程理念的教学, 就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只可远观, 不可触摸, 无法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表面学习现象, 缩短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之间的距离感, 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把历史现象与现代社会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变“严肃”、“干瘪”的历史为具有亲和力、触手可及、有益有趣, 使学生由触摸历史、找寻历史到对历史产生兴趣, 探究历史、学习历史, 再到感悟历史、体会生存意义, 最后化为智慧、学会生活、把握自我成长方向。

三、组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和历史教训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在历史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

一是寻找身边历史, 丰富历史资源。如教学红军长征历史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访问、调查、拜访当地的红军旧遗址或知情者, 掌握直接的历史知识, 丰富学生的感官认识。再让学生把自己活动的成果通过口头叙述或做笔记的方式呈交上来, 让学生了解、接触、认知本地区的历史, 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引导学生行为方式转变, 促进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

二是用已有的历史经验衡量、评估生活。“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 也就是培养学生鉴往知来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如讲授第三单元统一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危机中的《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时可引导学生谈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各地的招商引资情况。再如讲授日本军国主义时, 可以结合日本历年的参拜靖国神社事件, 组织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从而引导学生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有力批判日本这种错误做法。

三是内化自身修养, 塑造健康个性。在学习中,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和探究, 如岳飞一生“精忠报国”的写照以及“文官不爱钱, 武官不怕死, 天下便太平”的格言, 体验岳飞的爱国情怀;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和反思, 如在对清朝衰落原因的探究中, 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社会规律;对商鞅变法, 从中明白“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变革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鲜活的内容, 引导学生感受向上的、积极的、忠诚的情感, 陶冶学生情操, 以此养成学生知荣辱辨是非的人生态度, 积极承担建设社会的重任, 克服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

尽管历史是已经过去的, 但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知识储量, 从中汲取智慧, 以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运用知识培养人: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 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篇4:学生历史论文

关键字 历史意识 创新 高中历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的步步加深,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也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提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然而,由于中学教育面临的考试压力,更多教师选择以“高考”为指挥棒,忽视了在历史教育中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一、历史意识的概述

历史意识是历史范畴内一种思想形态,瞿林东曾经提到:“所谓历史意识,从一般意义上说,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胡昌智也说:“历史意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丁怀超则认为,历史意识应该有三重含义:“一是要尊重历史传统,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减少盲目性,争取不重犯历史的错误;二是把历史趋势与现实的前途结合起来考虑,使我们对未来既有谨慎的乐观,又有深沉的忧患;三是通过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可以明是非,别善恶,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和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

总而言之,历史意识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它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作积淀,需要通过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进而根据已有的历史经验和历史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对“历史”的定义是:“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是发展着的事件,也是一门可供研究的学科,它也需要站在整体的历史层面上对历史进行全面地审视。因此在历史的学习中需要渗透发展意识、科学意识和整体意识的教育,同时历史意识也和创新意识、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参与意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如何提升学生历史意识,促进高中历史教育

第一,深化课程教材的改革。

首先历史课本的选材很重要。中学历史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在选材时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以及结论的开放性程度,避免内容太难或者出现争议太大的结论。

其次,教材编排的重心变化。传统教材重心在于历史事件的详细陈诉,陈诉方式也较传统,使学生无法融入到历史中去,很难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更别提学习了。经改革后的课本则主要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使学生养成了主动参与历史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最后,教学课程的增加。选修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的历史知识面的得以拓展,有利于学生将历史与现代的联结,而活动课的开设则为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的提高及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意识,也使高中历史教育内容更加的全面。

第二,提高教学质量,掌握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有重要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高考要考的重难点,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授历史知识,历史更是一门科学,不仅需要学生知道是什么,更应该掌握为什么以及怎么做。

第三,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重素质教育。

历史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那些有着全面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生,他们总是有着鲜明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总能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他们善于思考,对历史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而这些素质也是学习历史所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通过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使学生以科学的、全面的、发展地、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思考历史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历史事件中,让学生领会到历史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历史影视资料,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历史原貌,这不仅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趣味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生应对考试打下了基础。

三、结束语

历史之所以能使人明智就在于它能使我们更清楚我们的过去,并从中能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以及把握历史发展方向,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使我们能更好地走现在的路。而历史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在历史教学中则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历史教育,还有要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高中历史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琦.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黄天娥.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5.

篇5:学生历史论文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学生掌握了它,就能够比较正确地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应着重以下几点:

一、在讲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同时,要着重阐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决定着社会政治制度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变。我国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归根结底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以此启发学生积极投入四化建设,全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推动我们的社会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同时还要阐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历史上的统治阶级进行的一些改革,虽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但由于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了某些调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西汉、唐朝、明朝初期,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都曾调整过统治政策,从而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今天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虽然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改革有本质的区别,但其目的也是为了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加适应,从而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加速四化建设步伐。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就会提高学生投身当前改革的自觉性。

二、要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又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都迫使统治阶级作某些让步,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1840年后,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扑后继的英勇斗争,才迫使帝国主义列强放弃瓜分、灭亡中国的企图。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就可以使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从而坚定不移地相信、依靠群众,更好地理解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三、在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还要正确阐明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他们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要求,比一般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做得好些,影响大些。如果离开历史发展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可能表现出重大的历史作用,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在讲历史人物时,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历史舞台,不能离开当时的社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人物的历史作用和成败兴衰的原因。例如,讲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首先应当指出,当时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已经出现了统一的趋势,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其次是由于秦国的强大超过了其他六国;三是由于秦始皇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了他个人的作用,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措施。由此说明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六 国,是由于他的统一行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民愿望。他统一六国后,本想长治久安,想一世、二世乃至万世地统治下去,但由于他暴虐百姓。违背人民意愿,结果不过两世就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再如刘邦、项羽,他们顺应历史潮流,举义兵,诛暴秦,推翻了秦的暴政。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由于他违背历史发展趋势,实行分封制,再加上地刚愎自用,结果被顺应历史潮流、实行约法三章、善于用人的刘邦所击败。“刘邦建汉后,由于汉初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实行一系列与民休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但到了西汉未年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阻碍社会前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潮的灭亡。像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个著名的反面人物--袁世凯,他利用资产阶级的软弱

篇6:高二学生怎么学习历史

高二学生怎么学习历史

1、以史为论据,理清线索

历史都是存在的,即使有些误差也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要以我们书本上讲述的为依据,虽然有的时候会出现错误,但是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应该是少之又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史为论据,不要片面的去理解和批判,理清我们需要的线索,不要断章取义。

2、唯物的历史观,辩证的思维方式

首先以史实为依据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更加应该掌握史实,尊重史实,这些才是我们解答历史学科问题、提高自己作答的能力前提。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养成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去出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思考、分析和评价历史的问题思维习惯。此外,历史也是一门内容比较丰富的社会学科,涉及我们人类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活动和科技、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中西的结合比较,以及注意它和其他学科的结合比较,看待任何事件都不能脱离具体历史背景和世界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下去思考问题。

3、多背诵,多记忆,多做题,多思考

历史,我们记忆中,我们理解的,首先就是背诵,接着是记忆,在接着就是多做题,从题海中积累经验,最后在总结思考下,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学好历史就该这样做。

4、加强训练,注重总结

历史学习注重理解和记忆,更注重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通过适当的练习强化对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的掌握,提高概括、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们的练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对重点知识、重点内容、重要结论、重要线索、典型题目、解题规律方法以及小专题的总结和掌握,以及注意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进而得到升华。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

1、记忆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

2、评价历史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练习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

1.学好历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细背背,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高中三年的教材都要反复看,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内容,以检验自己是否记牢,没记住的部分再重新背诵。

2.历史学习不在多而在精

其实每科都一样,做多少题目都一样,都只是巩固练习,目的就是见新题型,巩固知识点和公式。所以,大家不需要搞什么题海战术,只要踏踏实实把做过的每一道题目都彻底搞清楚了弄明白了,比什么都强。

3.学习历史最好要有兴趣

如果对哪门学科有兴趣,这科成绩自然不会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一科,就会不自觉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绩好了老师也会很关注你,你也就会越发积极,分数也越发的高了。

篇7:中学生历史写作

历史不会忘记:日本投降,小鬼子只好乖乖地滚回到被烧焦的岛国;历史不会忘记:抗战八年,有多少抗日英雄青史永垂。

我是一个女孩,我对抗日女英雄分外亲近、分外崇敬。 赵一曼的大义凛然、 八女投江的视死如归……惊天的壮举、革命的气节、铸就了光照千秋的抗日英雄。

赵一曼,就是英雄中的英雄。

赵一曼是英雄,因为她是抗战的功臣。她是东北抗日战场上名扬四方的女英烈,郭沫若说她“甘将热血沃中华”,连敌伪的报纸也惊叹于她“红枪白马”的英姿。

赵一曼是英雄,因为酷刑摧残了她的身体,却打不垮她爱国的信念。日本宪兵为了逼迫她供出抗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对她进行了残酷的拷问。刑讯前后采用的酷刑多达几十种,刑讯中,日本宪兵将赵一曼的手脚从背后绑在一起,将其一丝不挂地吊在刑架上,对她施以惨绝人寰的电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临终写信给儿子说:“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英雄让我羡慕,英雄更值得我们敬重。

今年八月一日,我在北京看天安门前升国旗,我在人群中向前挤,想挤到国旗前,看清升旗的场面,看清旗手的英姿,警察叔叔没有怪我违纪,还说:“大人让让,让那个小姑娘到前面来看升旗”,我听了之后,一分高兴、一分羞愧、八分责任。凭什么要让我这个小姑娘站在前排?在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的日子里,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忽有所悟:前辈英雄的付出,建立了新的中国;当今警官对我的呵护,为的是未来的中国,我是祖国的未来,为今天的优待,我要努力,为英雄的感召,我要奋斗。

不倒的中国,必有不倒的英雄!

历史选择了我们

194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一天历史上郑重的记下了,历史选择了我们,成就了中国。

至今中国政府已成立了62周年,我们像一条刚刚腾飞的龙。在这之前,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雨,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不聊生,民族处在危亡之中。面对种.种灾难,我们大家才觉悟,才齐心协力的团结在一起,对抗危机。从此中国便开始从一条卧龙慢慢腾飞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用鸦片和炮舰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1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周恩来等为振兴中华、改造旧中国。19,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帝国主义分赃会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她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我们幸福的生活来自哪里,来自革命烈士的鲜血。

我们虽然有幸福的生活,但还是要预防天灾。像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雪灾、甲型HINI流感、手足口病。的雪灾,云南、缅甸、泰国发生了大地震,尤其是日本发生了9级地震,可他们临危不乱,看着电视里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办公楼里领导们开着会,突然发生了地震,而他们却还在冷静的开着会,在一位老奶奶家里一位记者正在采访,发生地震时,记者突然弯下腰来,用自己的背来保护老奶奶。可见日本人的精神,比起同时发生的云南地震当时的情景多么凌乱,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我们中国通过自已的力量取得了很多机会,像20的奥运会,的世博会,我们被世界认可。

我为是中国人骄傲,我们要创建美好的生活。

历史的眼睛

照片是历史的眼睛,一张照片可以见证一段历史。当我看到语文书上这张照片时,我的心被震撼了,血仿佛也凝固了,它让我了解了那一段悲惨的历史。

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记者拍下的真实情景。照片中被炸毁的人行天桥狰狞恐怖,月台、铁轨被炸的横七竖八,空中烟雾弥漫、尘土飞扬,一个孤零零的小男孩,衣衫褴褛,全身血迹斑斑,坐在铁轨上惊恐大哭,仿佛在呼喊着妈妈。

本该人流涌动的火车站除了小男孩再无一人,人都到哪里了?本该干干净净的铁轨上为何一片狼籍?受伤的小男孩为何独自一人,他的妈妈去哪里了?

面对画面,我似乎看到了硝烟中惊惶、哭喊、奔跑的人们,地上满是焦黑残缺的尸体,上面还压着铅皮和木板,受伤者被压在废墟下,伤口还汩汩流淌着鲜血,到处是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

面对画面,我似乎听到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的轰炸声,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天桥、月台的倒塌声,受伤者的痛苦呻吟声,小男孩孤独无助、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妈妈……你在哪里……”

战争让无数人失去性命,让母亲失去了儿子,让妻子失去了丈夫,让孩子失去了父亲,我们希望,我们祈盼,不要战争,保卫和平,让和平之花开遍每个角落。

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就让我们一起去寻访历史的足迹吧!

今天,我们参观了长生路上“湖边村”里的抗日战争时期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纪念馆。老师为我们介绍了那段历史。二战时期,日本占领了韩国,韩国人民和我们一样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1932年4月29日,上海虹口公园发生了爆炸案,日本的白川义则等两名最高司令官当场被炸死,另外五名军官,包括后来重光葵都被炸伤,原来这起爆炸案是韩国临时政府领导人金九先生和其他勇士干的。可惜投弹勇士尹奉吉被捕遭到杀害。之后,日本天皇准备报复,疯狂地到处抓捕金九等人。金九先生和其他韩国人来到杭州、嘉兴避难,得到我国进步人士的保护。直到二战结束,他们回国重建家园。现在建成旧址纪念馆就是为了记住这段历史。

从小,我就听过很多抗战的故事,恨透了日本鬼子,现在我知道原来日本除了侵略中国还侵略过这么多国家,杀害过这么多人。我也很钦佩金九先生等韩国的勇士,有勇有谋,誓死不做亡国奴。如果我生长在那个年代,我也一定会像那些勇士一样冲上去和日本鬼子拼命。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现在生长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也一定要牢记历史,时刻提醒自己: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以后让中国变得更强大,看谁还敢欺负我们!

倾听历史的心声

时间铸就了一段段往事,一段段往事叙述了一个个人物;一个个人物创建了一次次繁华;一次次繁华写成了一本历史。一本历史也同样叙说了无限的往事,人物与繁华,也同样倾诉了它的心声。

我是悲凉的。因为我富有。我承揽了一尽人类羡慕目光,因为我的存在才创建那无数悲伤,凄凉,欢乐和拼博的故事,让人领略了我从古至今的往事,我是富有的,但我很悲凉。

每当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依然年迈体衰,却没有人关注我,他们只注重那最后结果的境况,我却无人问津,只在那本书的背面标注一个面积不足1平方厘米的字:历史书。

但我是聪明的,尽管我很孤独,多少名人之流,多少圣人的成就,都源自我的创立,牛顿的苹果,王阳明的棺材,杜甫的茅屋------因为我才有孔子,孟子的“以仁治国”。才有李斯的“吾欲与若复牵黄同上出察京门逐狡兔”的凄凉,才有韩信的“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哀,才有“出身未捷身先死”的哀叹,才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繁茂,才有于谦的“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强劲------尽管我如此聪明,创立了那么多伟人为国之忠,但我却十分孤独。

他们赢了一代代人的崇敬与哀叹,但他们又有多少人与我同在,随时间流逝,谁知道王阳,李斯那些志士,连我,一些中学生竟认为一切是从开始,我真孤独。

我是幸福的,却又是十分痛苦。

看过了无数的繁华盛茂,毕竟我是历史,所以我知道,繁华背后是多少悲惨,那繁华之后又是怎样的荒凉。度过繁华,又要忍受痛苦,内心如同外境一样,痛苦------

这就是真正的历史.

他聪明,富有,幸福,却孤独,悲凉,痛苦,每人可以更改,却不愿更改。

因为他是历史,几千年沉淀下的宝石,它也拥有心声。当你仔细倾听时,会听到欢乐与哭泣。

篇8:学生历史论文

一、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

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即使老师口才再好, 如果每节课都是老师的“独角戏”, 学生也会厌烦的。怎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呢?我进行了历史专题讨论课的尝试。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 我安排了一节活动课, 让学生就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举行一个辩论会。那节活动课上, 同学们的表现令我惊叹。他们积极参与, 热情高昂, 立场鲜明, 论述充分, 并不乏个性色彩, 高潮迭起, 情绪热烈。原来, 给学生一个舞台, 就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给了他们伸展心灵的空间。除了这样的辩论会, 还可以组织历史剧表演、历史歌曲比赛、历史典故故事会等等。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正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空洞抽象的讲解, 使人感到枯燥、乏味, 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二、用质疑设问, 引发兴趣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 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 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 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学习《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 学生已知道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如何正确认识这一举措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讨论深入不下去了, 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用这个建议? (从作用、历史背景来启发) “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在自主学习课堂中,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而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如:“官渡之战”中曹操胜了, 而“赤壁之战”中曹操败了, 这是为什么?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究, 效果不错。除了精心设疑之外, 我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 我依据这一理论, 大胆地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畅谈见解, 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 最后加以归纳,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动起来,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 学生要学会学知识, 还要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 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 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 通过课堂内互动, 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 让他们发现问题, 激励他们去探索, 去创新。例如, 对于丝绸之路的变迁和给当今的启示探讨。把全班分成小组, 每组任务明确,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资料、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 这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更容易理解我国现在的一些基本国策, 如西部大开发, 改革开放等。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在的中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了。记得在讲《宁为战死鬼, 不为亡国奴》时, 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 搜集了很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 并配以文字说明, 还配了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 以烘托气氛。最令学生震撼的是我剪辑了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片断, 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无比悲愤, 很多学生甚至义愤填膺, 握紧了他们的小拳头。此时, 不用我过多讲述, 学生自然明白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 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思想教育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 能够打破时空限制, 化远为近, 化静为动, 图文声像并茂, 生动感人, 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 创造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五、从课堂到课外, 让学生回归历史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知识, 而学生对于遥远的历史知识常常感到很迷茫, 那么实地考察参观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 学生在轻松、自如、感兴趣的条件下学到了在课堂上未涉及的知识, 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历史, 开展丰富多彩的参观活动是陶冶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充分利用本地历史遗迹、历史人物等资源, 让学生亲眼目睹历史、触摸历史、回归历史。学习历史知识不再只是局限在校内, 局限在历史课堂上, 而是走进了活生生的历史世界。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 发展了能力, 而且还陶冶了品德、美感, 了解到悠久的中国历史的过去和现在,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献身祖国建设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十佳评选活动方案下一篇:领导监管不力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