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前沿问题

2024-06-03

企业内部审计前沿问题(通用6篇)

篇1:企业内部审计前沿问题

财会前沿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 许佳妮

学 号: 2004530160

专 业: 会计学

班 级: 会计专本2001班

完成日期:2020年12月26日

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内 容 摘 要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已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并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的确立。新审计准则体系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审计理念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转变到风险导向审计。目前我国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探索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具有很多与传统审计模式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必将对完善我国审计技术方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对风险导向审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特性 问题 建议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评估审计风险为中心的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通过各种角度了解企业内部经营风险以及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使审计人员能够全面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确定总体审计策略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研究其特性,虽然在实际工作中风险导向审计使审计人员能够主动地控制和降低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但其存在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建议及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两个决定性因素,生产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而消费则是最终实现生产的目的。一百多年来,虽然审计的根本目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审计环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的调整。现代审计实际上始终是围绕着会计师提高效益与降低风险两方面的考虑来发展的。早期的审计所面对的公司账务比较简单,会计师还可以负担详细审计的成本。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业务种类的增加、业务性质的日趋复杂,详细审计的时间成本已经变得让会计师无法承担,会计师必须寻找一种在时间成本可以承担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审计手段。面对控制时间成本和控制审计风险这对看似矛盾的要求,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找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有些会计师事务所通过采用以电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收集手段,大幅提高审计现场和后期复核效率,从而保证在审计测试时间不减少的情况下,明显降低审计的总时间成本;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则提出了围绕重点风险领域加大审计测试,而对风险较低的领域减少甚至不作测试,从而降低审计时间成本。这种思路逐步发展,形成了风险控制导向的审计策略。2007年1月1日起已全面施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标志着我国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并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的确立。

二、风险导向审计内涵辨析:传统与现代之比较

厦门大学吴水澎教授认为,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审计活动。厦门大学薛祖云教授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把审计的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这一模式逐渐为世界各国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和采用。由此看来,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一)与传统审计方法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更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对审计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和多变,企业管理层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会计准则和制度需要企业进行更多的专业估计和判断,传统审计方法的效果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在传统风险审计模型下,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而仅从内部控制层面上评估风险,很难形成对财务报表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的合理期望。同时,由于注册会计师仅关注与内部控制有关的风险评估,很难发现因企业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导致的内部控制失效,以及因此引起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各种角度了解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及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使注册会计师能全面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据此确定总体审计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而且,风险评估程序中包含了对管理层舞弊动机的分析,能帮助注册会计师合理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弊,尤其是管理层舞弊。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

注册会计师通过运用新审计风险模型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并将识别和评估后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能据此做到有的放矢,将审计资源恰当地集中到重大错报领域,促进审计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提高审计效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可以理解为:审计师需要有一个框架或者模型来帮助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主观的评估,也就是帮助其更有效地控制非抽样风险。注册会计师的报告可以有效地说明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降低会计报表使用人进行决策所面临的信息失真风险。审计目标是证实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同时考虑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评价审计风险为导向性目标并指导审计的全过程,审计风险模式不等于风险导向审计,只有在其运用于审计全过程时,才是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1.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新思路

首先,它要求评价客户的控制环境,并鉴别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项目,考虑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审计目标。最后,根据审计目标确定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它克服了制度基础审计的明显不足之处——审计资源在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分配不当,防止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不足。

2.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双重披露模式的特点

不仅要确定公允性,还要证实可信性,即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分析和决策的重大舞弊和错报。从审计目标看,账项审计模式和制度基础审计的指向均为一元论,即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客户所审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3.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全面认识被审计单位

审计过程是审计人员不断加深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情况的认识过程。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验证某项认定,最终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审计人员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风险审计模型合理地体现了这个过程。制度基础审计关于控制风险的评估,意在确定内部控制的信赖程度,从而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常流于形式。而风险导向审计则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结合考虑,特别是固有风险,通过对企业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做出规避、转移、减少、接受和利用的策略,以使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4.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比关系。如果期望的审计风险较低,那么就必须接受较低的检查风险水平,以便扩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规模或追加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比关系,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比关系,则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正比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地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就是指在对企业环境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审计策略,运用审计风险模型,积极而有效地采用分析性审计程序,以规避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三、风险导向审计问题分析

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建议,我国于 2002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 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推向了风险审计的轨道。这一系统性的改变,必将使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也充分考虑了这一新动向。2004 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的征求意见稿,对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2005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第三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将风险管理审计纳入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并要求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从该批准则的发布和实施中,足见我国的内部审计已发展到了风险导向阶段。由于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均开始对其进行关注和探索,但尚未成熟;企业往往是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被动地进行这项工作,并非出于企业自身考虑主动进行,而且企业的这种风险管理活动往往只是采取“亡羊补牢”式的风险应对措施,显现出我国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单一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导致内部审计范围过窄,审计效率低下,且难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难以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风险管理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而落后的风险管理方法直接导致企业不能恰当地预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进而影响到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还不甚了解,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尚未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使审计未能在风险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一)成本与效益配比性差

会计师事务所执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普遍增加了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但审计收费却没有得到同步增加。新的审计模式扩大了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均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量,审计成本不可避免地有所增加。但由于现实市场竞争的激烈和行业环境的限制,实际情况是该部分成本无法转为审计收费的同步增加。

(二)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流于形式,无法鉴别出风险点

注册会计师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经验不足和时间紧迫,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在行业数据库建设、各种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收集方面的欠缺,导致该评估程序的执行缺乏目的性,存在为了完成审计程序而完成的现象。

(三)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无法与实质性程序相联系

由于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审计模型和规程,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实质性程序时,很大部分没有确立审计目标与认定的对应关系表,没有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及重大错报风险,按照既定的审计模型和规程来设计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设计细节性测试时亦没有考虑样本量及选样方法的有效性。

(四)面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评估和识别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序时,很少有从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机会和借口入手进行评估,亦没有重点关注最容易发生舞弊的几个方面。在无法识别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情况下,更谈不上有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

四、对策研究

(一)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和方法的研究

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容较为全面,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可资借鉴。因此,在引入风险导向审计之前,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标准部或专业技术部首先应对新准则中风险导向准则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制订符合准则且操作性强的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开发能正确引导注册会计师执行和判断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

(二)加强风险导向审计的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客户分类服务体系

会计师事务所可考虑建立与客户内外经营环境尤其是与行业相关的信息数据库,为注册会计师进行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提供及时、必要的信息,减少其收集相关信息的时间成本。同时,风险导向审计中需要实施大量分析性测试程序,事务所可开发便于各种数据加工、分析的软件,注册会计师可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快速检验、核对、计算和比较,提高审计效率。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下,对客户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分析与风险判断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客户所在行业和性质有充分了解,行业分类服务越来越成为必要。随着事务所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带来更高的专业化要求,事务所应逐步建立客户分类服务体系,通过对客户行业和业务性质的划分,配备具有相关行业经验及同类项目经验的小组成员,并在事务所层面统一调配人力资源,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利用客户持续跟踪制度降低风险

在新审计准则实施以前,国内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业务的实施往往仅集中在审计报告出具之前的一到三个月,审计业务一结束,即很少继续关注客户及其环境的变化,直到下一次审计业务开始。在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工作均需在审计期间完成,时间和人员方面的压力通常会影响风险导向审计的质量。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在一次审计业务结束后持续跟踪了解客户所在行业和经营形势的变化,与管理层建立坦诚的日常沟通和联系,及时防范风险。对特别复杂的审计项目,最好在一次审计业务结束后即开始下一次连续审计的预审,其作用不言而喻。

(四)改进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判断力

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基本上都是财会专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有所欠缺,无法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应结合企业生产技术的特点,增加具备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知识的专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包括项目控制专家、风险管理专家、公司治理专家和信息系统专家,以组成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审计项目组,逐步改善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使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趋向合理。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下,注册会计师不仅应具备足够的会计审计知识,还需具备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经营目标和战略及其相关经营风险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因此,必须对员工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提升和拓展。

(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注册会计师除了具备判断所需的专业知识外,其是否在执业过程中坚持勤勉尽责、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和应有的关注,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效果至关重要。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注册会计师坚持职业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六)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审计资料库,尽可能地借助专家的工作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有较完善的资料库,并聘有很多行业专家。在了解客户控制环境时,审计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查找相应的资料,以判断客户经营情况是否合理;在缺乏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则较多地利用专家的工作。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目前普遍缺乏资料库,审计人员无法判断企业经营的合理性,以致于中天勤的审计人员无法判断银广厦的二氧化碳项目的利润情况。

(七)继续推行法律体系的演进与变革,完善准则体系

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备、健全的法律规范体系,法令的制度与配合必然更能带动一种新方法的运作和发展,对于风险导向审计也是如此。因此,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环境,是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前提。

五、结 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符合现代审计目标多样化的要求,缩小了审计期望差距,突破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风险导向的思想体现了审计活动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制度层面与技术层面的统一。从西方发达国家审计职业的发展规律看,经济发展要求审计职业同步发展。审计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的地区,势必对审计业务需求旺盛,因而注册会计师的经济与法律责任随之增加,职业风险加大,客观上有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难以预测,面临的不确定性与多变性大为增加,经营风险相应增大。市场经济的高度确定性使人们对审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而风险导向审计正好适应了公众对审计期望值不断提高的要求。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又迫切需要内部审计的参与,因此,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已成为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由“亚细亚”失败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0,(9).[2] 薛祖云.会计信息市场与信息管制[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3] 陈少华.内部会计控制[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4] 王光远.制度基础审计学:审计测试、审计风险、审计决策[M].湖北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2.[5] 陈汉文.审计[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6] 刘金星.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问题评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审计,2007,(8).[7]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2).[8] 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兼论“五大”在我国审计市场的行为[J].会计研究,2002,(2).[9] 张连起.风险导向审计:避免审计失败的利器—— 兼评“银广厦”事件[J].中国注

册会计师,2001,(10).[10] 谢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2004,(5).[1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12] 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背景分析与框架建构[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4,(6).[13] 罗伯特·莫勒尔,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M].北京: 中国时代出版社,2006.[14] 张龙平.更新审计执业理念 推行风险导向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3).[15] 秦荣生.审计风险与风险导向审计[J].当代财经,2003,(7).[16] 陈锦烽,苏淑美.内部审计新纪元[M].大连: 大连出版社,2006.[17] 柴童,黄国成.风险导向审计及在我国的运用[N].中国财经报,2007-8-10.[18] Jones M.&G.Sutherland.Implementing Turnbull:A Boardroom Briefing[ R].London:The Instituteof Chartered Accountantsin England and Wales,1999.[19] The Instituteo fInternal Auditors-UKandIreland.Position Statement:isk BasedInternal

Auditing[S].London:IIAUKand Ireland,2003.[4]Yu LIU,Rui ZHAO.Risk Control Strategies for Loan of Commercial Banks to Small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9,11(02):19-25.

篇2:企业内部审计前沿问题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在此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伴随中国经济近三十年来的持续增长,国内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都急需建立和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机制。2008年以来,美国的华尔街爆发了金融危机并愈演愈烈,已在西方发达国家演变成一场经济危机。无数国际知名企业、投资银行、政府深陷其中。我国国内经济形势伴随国际形势也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企业经营风险正在不断增加。国际上的经济危机以及多家著名企业的倒闭和破产再次印证了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立足之本,同时更是像中国企业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组织的“防火墙”。

一、企业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内在动力。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迫于政府压力,并非是自觉的认识。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只是资产的经营者,而不是资产的所有者。他们客观上想摆脱所有者的监督和约束,心理上存在排斥内部审计的观念,对内部审计抵触情绪较大。有的甚至将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当作异己力量,不愿意也不敢配备精通业务的审计人员,目的是“防范于未然”。而且,我国立法上存在缺陷,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强制性。因此,每逢精简机构,内部审计便首当其冲。这就使许多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极不稳定,力量单薄,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更难以赋以内部审计咨询的功能。

2.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莫茨(Mautz,1990)曾指出:“独立性问题对内部审计总是一个难题”。内部审计作为企业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其人员配置、职务升迁、工作地位等都由本企业领导决定,导致内部审计在组织、工作、经济等方面都不独立。一些单位负责人或领导人认为:设立这样一个机构来监督自己,就等于给自己套上了一个“紧箍咒”,因此采取不欢迎、不重视甚至是消极抵触的态度。从内部审计的工作过程看,内部审计报告的形成、采用和跟踪整改等等无不依赖本企业领导的意识和行为。即使有时候内部审计人员发现了本企业领导或其他部门或其他相关人物违反财经法律、财务制度和经济违法犯罪问题,也无权处理。因此内部审计在某种意义上看对本企业领导来说是形同虚设。再从监督和作用看,有权力者监督无权力者最为有效,上级监督下级效果也是显著的。而同级之间的监督,因权力相当、互相制约、互相抗衡,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下级监督上级,可能是正面效力无几,负面效应随之而来。

3.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配备单一。企业内部审计组织中,审计人员清一色是会计出身的。他们中有正规学历并经过相应工作实践的人很少,大多数是在旧的财会制度下通过多年的会计工作实践,通过职称岗位培训出来的。他们具有会计的实践经验,对加工对外会计报表的工作驾轻就熟,但是对企业自身需要运用的管理会计以及控制理论与实践、风险管理、经济预警等方面,还是显得很不够,其知识结构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相距甚远。企业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忽视其独立性、专职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及控制管理上的实际需要考虑粗略,缺乏对不同专业人才的合理搭配。简单地发个文件,组成一个审计处或审计科,内部审计机构就算建立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较为随意,许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了又并,并了又设,审计人员很不稳定。

4.内部审计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的时代,企业内部审计还依然停留在经验估计、手工操作阶段,审计经费极其有限,相关信息不通畅。审计人员的工作视线一般只是放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后,平日主要干的事是进行查错防弊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损益表等会计报表。审计范围是历史的财务记录,检查评价的是过去的利润或亏损。而内部审计的重心-企业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几乎没有涉及。即使在一些企业有类似内部审计的工作,也做得过于形式化,粗略化。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相互脱离,审计人员工作中也很少顾及企业控制管理以及其他部门的需要。审计工作往往等到企业销售、供应、生产等经营活动完毕后,再去对其经济价值综合反映的财务会计那里“找刺”,不注重经济活动的事前或业务执行过程中的检查和评价。

5.内部审计很少关注风险因素。在审计行为导向上,内部审计已经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个阶段。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发达国家对风险基础审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并陆续将这些成果用于审计实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更是通过修订内部审计新定义和《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把内部审计全面推向风险基础审计和风险审计。而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在确定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时很少关注企业的风险因素,甚至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都不做过多的了解,完全将审计工作机械地停留在账目的具体审查上。这样的审核检查根本不能适应目前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形势,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使内部审计变得既无效率又无效果。

6.内部审计服务内容单一。随着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向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倾斜,内部审计除了对企业的财务资料是否合法、公允、经营活动目标是否恰当、管理组织是否合理、管理机能是否健全、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等做出确认评价外,还应该积极主动提供咨询服务,就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经营目标的确立、经营方式的选择、管理理念的确定、管理措施的实行等方面为管理层提供有益的建设性意见,与确认服务一道为组织增加价值。而我国的内部审计长期局限在财务

信息的查错防弊上,很少涉及组织的经营管理,不注重,也难以为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二、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

1.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和法律规章为主体的外部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监控机制,积极探索采用新的监控方式,如加强董事会建设,提高外部独立董事的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利用独立董事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性;董事会下设必要的专业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等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归属,合理配置审计资源,解决内部审计监督不力和“对下不对上”的状况。

2.提高认识,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只有所有员工都清楚他们在企业、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并协调一致,才能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转。其中,企业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企业领导者经营活动中的随意性往往会限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反之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就能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3.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需要有监督力量。作为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手段的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更能从企业全局角度监控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决不止于提出问题,更能从企业利益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提供防范风险加强内控的有效建议,帮助管理层落实整改措施。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要建立有精通财务会计专业的人士组成审计委员会,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内审业务开展以及内审资源的配置进行指导、监督;二要挑选素质高、业务精的人士担任内部审计师,并保持内审团队的稳定性;三要建立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内部审计行为,不断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内部审计管理水平;四要积极转变内审工作方向,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延伸,努力帮助企业增加价值。

4.建立统一、高效、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极大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沟通系统是否通畅,决定着企业能否及时收集外部和内部信息,及时掌握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能否实现信息在企业各层次、各部门之间迅速地传递和交流,把握先机,对可能发生的异常状况做出反映,从而及时报告,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5.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内部控制实施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培训,首先要端正态度,正

确认识什么是内部控制,为什么要进行内部控制,从思想上重视内部控制。金融危机是美国公司惹的祸,但实际上我们企业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现行制度规定企业的重大问题由集体决策,集体决策的结果就是谁也不承担责任或推卸个人责任。这种培训是让每位员工都有内部控制的意识和责任。其次要完善制度、流程、授权和职责分工,加强实务指导,让每位员工都知道自己在内部控制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责任。真正将内部控制融入员工日常工作中。最后要提高内控检查人员工作能力,真正掌握内部控制实施技术、方法和工具,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6.梳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以制度的形式存在的,我们要围绕财务报告真实性、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达成企业发展战略和遵循法律法规四个目标,从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方面建立一套渗透所有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控机制。

7.加强内部控制检查监督

从当前国内外内部控制实践看,企业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大多由内部审计部门承担,这对企业内部审计资源安排和专业能力产生重大影响。据统计,内部控制实施初期1-2年内审部门会将大部分审计资源用于内部控制,被迫减少常规审计项目,从第3年开始会降低分配给内部控制的审计资源比例,但仍占审计资源的40%左右。从笔者所在企业看,现有内审资源远不能满足内部控制检查需要,临时从下属企业抽调人员组成工作团队的方式也有其弊端,不仅团队人员不够稳定,而且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得不到持续提升,给内部控制检查工作的质量带来重大影响。

参照美国公司内部控制检查较为成功的做法,内审部门要积极改变现有工作方式,采用先进技术和方法加强内部控制检查力度,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内部控制自评(CSA)技术,将内部控制检查工作逐步转移到下属单位和业务管理部门,即由下属单位和管理部门开展自我评价工作,内部审计进行指导,并进行抽样检查。这种方法对于管理部门来说,管理人员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业务流程、重要风险、关键控制点以及存在的缺陷,有利于加强管理;对于内审部门来说,可以减少检查工作量,节省审计资源,也可以缓解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工作时人际关系的紧张。另外,我们也可以积极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固化内部控制检查程序和方法论,规范内部控制检查、报告、披露、归档、后续跟进等工作,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汇总和分析能力。

总之,建立一个独立的、权威的、综合性强的内部审计部门,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针对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诸多问题,企业应积极开展监督、评价、咨询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监督与评价企业管理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还可以把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所在,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准确、有

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温州市内部审计协会.现代内部审计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李文超.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商业,2008(5).[3]贝利,格拉姆林,拉姆蒂.王光远译.内部审计思想汇[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4]高子宏.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及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新对策 [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2).计[M],时代经济出版社。

[5]严守一,2003-12-25:内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http://. [10]劳伦斯·索耶.《现代内部审计实务》.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审计学发展前沿》作业

篇3:企业内部审计前沿问题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前沿问题

一、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前沿问题

(一)虚拟经营战略

在市场需要、技术要求、管理观念都有着很大改革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初,虚拟经营这一新型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产生之后得到了学术界与各个行业的重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经营方式,网络经济时代的虚拟经营模式横空出现,让虚拟经管战略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前沿热点理论。

虚拟经营是在战略管理的角度下,经过资源组合、功能组合、行业组合而产生的功能改变,满足动态需要的柔性经营方式。它的本质精神是突破企业原有的界限,扩大企业的功能左面,使用外部资源非产权组合的方式,企业使用虚拟经营战略大豆知识保留它的价值链含有的优势或者主要的部分,也就是保留它的核心价值,而其他的作用是依靠虚拟技术与信息技术经过非产权的形式得到,叫做企业的虚拟化。

(二)动态能力理论

动态能力理论是代表组织为了让产品更快的上市、快速的掌握市场变化与能揉不断地建设、调整、种族它的内外部资源和只能来做到竞争优势的一种弹性功能。它体现了企业是怎样创造出其价值的。首先,“动态”是代表为符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企业一定要有迎合市场发展的能力。其次,“能力”是代表战略管理在创新自身技术、资源来满足环境变化方便所含有的关键作用。动态能力理论中假如把“资源观”认为是对稀缺资源的控制,那么许多技能、知识、与管理和学习的能力,就是根本性的战略。

(三)战略风险管理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使用,全球化、信息化与网络化正在快速的改革市场的商业模式,让企业必须要在一个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与改变性的商业风险中运行。比如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金融危机,让市场动荡,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很多企业在前几年还在制定自己下一步的发展策略,如今却又开始考虑生存与防御策略。在企业的运营中,突发事件随时都有可能会出现,企业要提高战略风险管理,如果出现事件,,就要立刻使用有效地方式解决危机,把不利条件变成有力条件。目前,防御风险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成为了重点,很多学者也不断地进行目前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其中战略风险管理就是非常值得开发的内容,有着很大的价值,所以,也成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前沿问题之一。

(四)知识管理战略

21世纪是知识为主的世纪,知识是企业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知识不光能够决定企业的资源配备与创新的能力,也是让企业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点,让企业在市场中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企业当做学习型系统所含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特别是有关怎样调节不同的生产技能与有机组合多项技术流的知识与积累性知识,以及所具有的无法被竞争企业所效仿的、包含组织资产与社会资产其中的隐性知识,已经是目前企业绩效与核心竞争力最深层次的原因。它决定了企业鉴别、发现、掌握、发挥甚至创新的能力,决定了企业运用、配备、组合、完善、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进而让企业获得有秩序、能调节、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战略网络理论

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是代表社会不同的机构或者个人为了相同的目的,经过一些西医或者契约,把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当成基本,而组成的具有战略意义、不断加深与完善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和它的管理是目前新的管理方式与市场晶振规则,是目前企业成功的重点。所以,战略网络理论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理论,并且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其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的领域与理论,在学术界很多人都开始重视。

(六)战略变革理论

战略变革(Strategic Moves/Change)的的意义是代表使用目前的计划与理念把企业改变成新的形式的慢慢改变与改革过程。在战略变革理论的研究方法上,不光吸收了目前战略管理理论当中科学的部分,并且在很多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再展开完善与调节,不光体现了重视理论研究,又结合实践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战略变革理论主要的阶段有两点:管理人员对“战略转折点”的战略认识(Strategic Recognition)和战略的变革(Strategic Change)。

(七)非市场战略

非市场战略是指在非市场的环境中,经过改变整体方式来增加价值所使用的统一行动方式。非市场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产生企业的市场环境,通常来说,非市场战略‘被政府控制的机会多就代表重要,被市场控制的多就代表不重要。非市场战略具有以下几点特点:(1)非市场是代表一个单独的高级宏观机制;(2)非市场是代表外在或者在市场中的非经济环节;(3)非市场是代表进入经济贸易的内生性社会因素;(4)非市场是代表一个改变所有机构自然衰退的政治制度。非市场战略在我国企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对此进行借鉴与实践。由于我国市场制度的改革与社会经济的改革,企业需要有系统的对公众影响的非市场制度,和政治香味相比较,面对社会公众的非市场战略更需要发展,可以更加速度的提高企业形象与知名度。

(八)战略生态理论

战略生态理论主要有两种(1)企业DNA进化理论。企业DNA四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决策权,组织机构,激励制度,信息传播。这四个主要因素经过不同方式的组合,让企业有了独特的特性,并且对于企业的绩效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DNA金华理论给企业的管理人员一个新的思考方式,企业的战略发展问题与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等,都需要企业DNA的特点进行,并且使用系统论来体现企业改革的内在活力。(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它是代表企业或则个个体的相互影响作为基本的经济联合体,是消费者、供货商、生厂商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互相搭配、完善、补充进而产生服务的群体。商业生态系统也有几个主要要素:

从整个系统中进行考虑与竞争;从系统中不同成员的相互联系来合作,用彼此的合作来面对竞争;经过开放环境引起注意,用“做一个更大的饼的方式,改变共同分小饼”的竞争模式;商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管理人员或者企业都一定要不断重视价值观念以及主要动力因素的改变,并建设好审查制度以及重组和构建商业生态系统的对策措施,用来创新体质,不断产生新的优势,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二、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特征及共同语境

(一)战略管理理论前沿特征

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特征主要有以下六点:第一,从时间上,它具有时效性,由于时间的改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变化而成为前沿问题,体现了战略管理的时效性。第二,它有着矫情的地域性特征。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由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多国家或者地区的企业都开始进行合作,改变了以往在特定地区之中的营销模式,虚拟营销战略与战略营销理论都能够体现跨国或者跨区域的竞争以及合作。第三,战略管理理论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和价值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第四,具有动态变化性。由于时间的改变,理论和实践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变,企业的动态能力理论、虚拟经营战略、战略网络理论、战略生态理论、战略变革理论都表现了动态和变化的特征;第五,交叉性。理论的较差在学术研究中是经常发生的,战略生态理论中企业DNA进化理论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就很好地把战略管理和生物学科进行了结合,进而体现学科的交叉性,更好地表达了企业的发展;第六,创新性。前言问题都较为新颖,上述的所有前沿问题都是使用不同的角度与创新研究方式所得出的成果,有着很大的创新性,这在学术研究中是必须的主题。

(二)战略管理环境的共同语境:不确定性

了解了上述的前言理论,它们所拥有的共同语境就是,战略管理的不确定性。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知识经济以及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需要更加个性化,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复杂。目前世界中,到处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发展的共识。企业在开展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它的不确定性,特别要重视一些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可能导致企业成败的因素。实践中的战略不是理性与规划的成果,需要在失败中不断累积成功,在不确定性中,企业会不断改变自身的不足,用对策措施来产生战略,特别是当企业处于无法应对的外部复杂环境中,在失败中寻求成功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我国企业正在经济制度改革以及企业从粗放型到集约型改变的双层改革阶段,在目前的环境中,企业内外部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所以,更加需要认真了解,设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对于企业十分重要,能够给企业的战略管理做出相应的依据。从上述八个前沿问题,并不能包括当前战略管理理论的所有问题,战略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有关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与创新,让我国企业得到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1]宋波,徐飞,伍青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J].上海管理科学,2011,03:43-51.

[2]魏江,邬爱其,彭雪蓉.中国战略管理研究:情境问题与理论前沿[J].管理世界,2014,12:167-171.

[4]吴北平,郭苹.企业战略管理前沿问题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33:153-154.

[5]王东清.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企业能力理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51-53.

篇4:企业内部审计前沿问题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为了规范中国企业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2006年1月1日起执行的《公司法》当中,已增加了“公司的社会责任”的字样,这正说明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而社会责任的缺失也正是中国企业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国企业难以长寿的实质性原因。

企业的首要的和第一位的社会责任就是为社会提供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作为生产部门的企业只有履行了这个最基本的责任,才能有效地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从而使自己更好地在社会这个健康的肌体上健康地生存下去。所以一切生产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不符合标准服务的企业都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第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当成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细胞,企业管理者应当树立起大管理的观念,考虑问题多从大局、长远出发,才能保证企业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对企业的命运负责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些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为了企业减轻负担,允许职工贱价买断工龄,把下岗职工全部推向社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反过来会损害企业的生存环境。第四,企业制度建设与社会法制建设同步进行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必由之路。企业的制度建设不仅要规范企业的生产、规范职工的行为,而且要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明确的、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社会责任条款,才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与践行。

二、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企业管理文化的建设问题是企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中国企业管理文化建设应当侧重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中国尽管也有一些企业文化,但都很难形成独特的优势,不具有象美国或日本一些企业文化一样具有典范性、可推广性,这反映了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的不完善与企业管理的不成熟。

企业文化的推广应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只有深入人心,内化为职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才能发挥应有的凝聚、引导、激励、约束作用。要建设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企业文化,第一,要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少数管理者的事情,不宜仅采用自上而下的单一方式来建成或推广,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员工逐渐增多,所以发挥广大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形成专家、员工、领导层共建的局面,才能建成扎根于实践、有自身特色、既容易被接受又容易推广的企业文化。第二,要加强中国国内企业管理经验的比较与借鉴。加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家庭式企业等各种形式的企业管理的经验交流与借鉴,对于成功的经验,结合各自的情况学习吸收,同时注意吸取教训,可以避免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走弯路。第三,企业文化建设既要考虑如何塑造适合自身情况的企业文化的问题,又面临着企业自身文化建设与中国文化建设与中国会整体发展、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问题,这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三、企业管理中人的塑造问题

一个人在学校接受教育和培养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工作实践却是终身的,所以终身学习实际上是指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企业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承担着为社会生产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责任,而且也应当承担起培育人、塑造人的重任。

第一,培养企业员工的现代人观念。即培养企业员工树立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观念:竞争与合作的观念。竞争是现代社会活力的源泉,也是促进发展的动力。与竞争观念相携而行的还有合作共赢的观念,中国既要补市场经济的课,又要克服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在自由竞争中产生的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人与人之间的不良倾向,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双赢互利、多赢共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跨越,促使企业员工形成合作意识,凝聚力量,是企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基础。开放与创新的观念。只有开放与创新的员工,才有开放与创新的企业,所以,从思想、制度、环境等方面,鼓励每一位职工大胆探索,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是一个企业的当然使命。

第二,塑造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企业既要关注人、关注企业员工的利益,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塑造,如果说,利益人更多地反映了人的自然属性的话,那么,即道德人则更多地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企业在满足人的物质利益需要的同时,也有责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具体分配制度的完善与调整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促进职工道德人格形成与人性升华,这样,企业的管理活动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不断向着和谐社会迈进,更好地实现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

篇5: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企业层级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加强、完善各业务环节、企业各层级之间内控制度的建设,而公司内部审计则适应这一要求。目前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已成为国内企业上市成功重要条件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内部审计在企业内控部中的重要性地位。根据内部审计在企业不同环节发挥的重性层度,及结合我国国内企业实际情况,展开分析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总题,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监督;对策

一、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1.内部审计促进企业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涉及销售及收款、采购及付款、生产、存货、研发、固定资产、资金、会计税务等各个环节。要做好内控的工作,除了明确规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规定外,还需要通过建立内部审计机制来降低内控的风险,从而不断提炼、完善内控制度,防患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一些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点进行测试,分析各控制点是否存在薄弱点,是否需要整改,以及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业务活动中运行情况,同时审查各项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落实情况。

2.内部审计有利企业良性运作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对战略管理的影响作用是渗透在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步骤中的,甚至可以渗透到每位员工身上,是企业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为了让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企业的价值观,则需要借助内部审计规范企业经营活动每个环节的经济秩序,发挥内部审计最基本的经济督导职能。通过监督手段,推动、灌输全体员工坚守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可以帮助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降低、防患舞弊行为,从而提高企业良性运作。

3.内部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水平

内部审计贯穿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过程,对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评价经营业绩,总结经济活动效益,提出改进观点,从而推动企业内部人员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

内部审计除了发挥服务与监督两机制外,同时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反馈,并积级主?庸娣镀笠的诳刂贫攘鞒獭⒎阑嘉蠢捶缦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度不高

很多企业认为外部聘请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可以完成本企业的审计职能,认为设置内部审计人员或机构不但增加人力成本,而且没有外部审计机构的水平专业,发挥不了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水准。如,有些企业在发展初期未设置内部审计人员,在发展中期就算设置内部审计人员或内部审计机构,但往往在企业组织架构中不突显、不重视其机构的职能,导致业务部门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存在不相容职务未分离,最终产生贪污、行贿等舞弊行为,从而腐败企业。

2.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素质相对低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和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和成败。如企业价值观的践行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进行推动,而往往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较差,往往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及法律、预算、信息技术等综合专业背景的知识。

在企业内部展开经济审计时,若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做到自觉抵御经济利益的诱惑,且内心缺少强烈政治思想博弈时,往往因为一步之差的念头,做出违背内部审计客观、公正的原则,不但无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而且失去自我正确的价值观,让自己走上错误的人生。

3.内部审计缺少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机制

企业若不授予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则将无法发挥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的价值,而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是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企业在发展的经营中,往往误将审计人员或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或职业执行总经理下,如将负责全国销售审计工作的机构,设置在销售总经理下等,因销售审计团队的绩效KPI由销售总经理点评,销售审计团队担心个人经济利益的影响,从而使销售审计团队在业务执行过程中无法客观、独立、公正的工作,从而无法发挥销售审计的价值,甚至失去销售审计机构真正存在的意义。

4.民营企业审计定位局限,内部审计内容狭窄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往往偏向账务审计,如财务人员账务记账是否存在错误,发票报销审核是否严格按公司标准、流程、制度报销和审核等,而这块往往财务主管、经理等角色人员已做把关,审计人员对此进行二次复审,不但难以再审查出问题,反而增加成本。而公司生产采购、营销渠道或终端的资源,是否真实投放、投放的金额大小是否真实等,审计人员却未介入监控审查,但往往这两块费用是占公司主要的成本费用,而且是构成账务处理的原始依据,审计人员不应仅对产生后的单据的数据简单的相加减复核。

三、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1.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给予充分的授权

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行政系统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审计机构,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独立工作。如营销审计机构隶属集团董事长下,而非在销售部经理管辖下,以集团的角色充分授予销售审计机构权限,且其组织地位超然独立于企业的任何管理部门,发挥集团授权的权威性功能。这样有利于销售审计机构发挥独立性的作用,且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中各项所需资源得到充分的保证。

2.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培训

内部审计人员是一支权威而独立审查的监查部队,他有区别于其他职能管理人员,在企业内部,职能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同一政策,实现同一目标时,管理人员往往仅限管辖部门范围的局限,而审计人员可以无限地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工作领域非常广阔、甚至无界,那则必须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向多学科、多智能的方向发展,同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强大的内心素质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如营销审计人员在对营销渠道门店、经销商的费用投放进行审查时,不仅需要懂财务内控专业水平,而且懂营销的商业政策、渠道的操作模式等营销专业知识,同时时刻具备独立性思想,不受他人干扰、不受他人行贿等经济诱惑,必须具备财务、业务、法律等综合素质水平。

而上述这些综合性强的营销审计人员,集团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从业资格考试和不定期政治素质教育及考核,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梯队的后续教育培养,使内部审计计人员的知识随业务模式、政策制度的改变而提升,不断掌握新的内部审计手段、方法的新技能,让销售审计人员不仅懂财务知识、而且熟悉审计业务、又具备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且发挥审计机构的审查价值。

3.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办法

任何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运行好坏,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度和所赋予的权力大小,也就是对企业给予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高度决定内部审计的质量。但给予的定位高度或权力大小必须从独立性的角色思考,即设置的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任何审计工作时,可以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和威胁,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和客观性。

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后,需要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即不仅有经济监督职能,还要有经效益和战略发展目标服务的作用。明确职能后,再梳理清楚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建立内部审计各项规章制度,跟进内部审计机构运行的情况,对审计人员审计输出的成果进行评估,是否真正有效发挥监督角色的功能,是否提升企业的整体内控管理水平等,即从全方位提升内部审计管理办法来提升和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4.拓宽内部审计领域,积极实行营销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工作不应仅局限审查账务处理是否正确、财务报销审核是否符合内控等财务领域的事项,而应延伸业务的前端或终端。如耐用、快消品等行业往往在网络媒体、电视广告、市场渠道等不同方式,进行大量的营销宣传活动而费用投放,而这块资源投放的真实性,必须一支懂业务、审计两多角色内部销售审计机构进行监督审查。所以根据企业的特性,经济重要性角度评估,必须拓宽内部审计的领域,重视营销审计机构,积极充分发挥营销审计的价值,帮助企业提升营销内控管理水平。

一家成功上市的企业或基业常青的企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审计人员的成长性,发挥内部审计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审计方法,更新审计内容。同时,内部审计未来必须朝着服务与监督方向发展,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反馈,并积级主动规范企业内控制度流程、防患未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篇6: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与国家审计和与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审计相比,企业内部审计并不占有强有力的法律地位,显得有些势单力薄。要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就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高层次地位和独立的从属关系。如果地位和从属关系得不到有力的保证,只会压抑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人员的独立态度。内部审计目前开展工作的依据是《审计法》第29条及审计署发布的有关规定来进行的,这些法规的颁布实施对内部审计有一定的指导和保障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专门针对内部审计而制定的法规,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有些不足,难以对内部审计工作做出有力的保障。

(2)内部审计独立性差。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受外来或者内在因素的干扰或影响。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是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和他们所审计的活动保持独立,这样才能做出公正、无偏见的判断。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组织形式的不合理以及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不足。

一方面,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缺少完整的独立性。当前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就内部审计的实质而言,有些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只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之一,是管理当局主观意志的体现。

此外,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不够自由和客观,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不能可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自主抉择,而受其他部门、个人或者外来因素的制约。

(3)审计技术手段落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对审计人员、审计技术以及审计理念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探索更有效的审计程序,开发新的审计软件,改进计算机审计系统等手段来应对这种变化。在我国,运用现代电子信息及通信技术等手段的会计电算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速度也惊人。但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效率不高。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内审人员的素质。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日趋完善,内审事业呼唤具有复合知识结构、能力强、视野开阔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求内审人员要了解和掌握会计、审计、管理、科技、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且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判断力,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但是在我国,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知识结构老化,不懂现代审计的工作和方法;二是内部审计纪律不严,有些审计人员作风拖拉松懈,参与被审计单位吃喝宴请,形象很差;三是内部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应揭示的问题没有揭示,审计建议也不中肯,没有参考和指导价值;四是审计宣传不够,特别是与管理层沟通不够,以至管理层不知道内部审计是干什么的;五是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没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很多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有的审计人员还兼任其他职务,学历层次低,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从而难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影响审计质量,故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5)审计质量不高。内审人员长期的审计工作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局限性,导致审计质量不高。长期以来,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人手少,任务重,往往埋头于具体的事物,又由于审计人员多为从财务岗位上转到审计工作中来的,年龄偏大,接受新生事物及新的理念不及时,养成了一种微观思维和惯性思维的定势,不能举一反三,寻根探源,不能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加之有些单位的领导思想单一,认识不足,只重视审计的数量,不重视审计的质量,只重视审计的形式,不重视审计的效果。不少单位是年年审老问题,老问题年年出。

内审人员常常将内审工作范围受到限制,对促进单位宏观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关注度不够,导致审计质量不高。如内审人员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础,问题定性模棱两可。这都是使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防范风险。

在寻求解决我国内部审计对策渐行渐远之时,回顾过往的内部审计经典案例,总结前人成功经验,借鉴国外先进审计经验技术,汲取营养,也许对现行企业的内部审计对策的探索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建设的对策探讨如下:

二、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建设对策

(1)完善内部审计相关法律。应在《审计法》的修订时,结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增加有关企业内部审计的条款,明确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义务和职责等等,为内部审计工作者提供执法依据,使内部审计得到有力的保障。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协调,主要是与《公司法》、《会计法》、《证券法》等法律的协调。在立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立法的全面性、科学性、长远性,真正做到与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保证内部审计的合法身份,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审计人员有章可循。应尽快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准则或行业质量控制标准,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持续监督,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2)改革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是实现审计监督的组织保证。在组织模式设置上药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尽量与其他职能部门分离。当前企业设置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由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二是由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三是由董事会和监事会双重领导的组织模式;四是由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五是由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以上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其中以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相对来说有较强的独立性,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较为理想的组织模式。

现阶段,在我国企业中较普遍存在的的内部审计机构由高级管理层或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都存在明显的不足,都会使独立性受到影响,限制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在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能够根据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要求及时、安全、有效地为其提供审计信息,从而缓解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平衡和制约公司治理中各个主体之间关系,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

(3)不断改进审计技术手段。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经济活动创造了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大量经济业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处理,“无纸贸易”给会计系统带来了一场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会计信息化成为必然。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审计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必将融入经济的大环境中。而内部审计要在企业内部控制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改进传统的审计方法,积极开发计算机审计系统,努力探索网络审计,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和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对企业资金进行密切跟踪,审计技术由手工操作和核查账目为主向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主的方向转变。

(4)改善内部审计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审查和评价活动,要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配备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并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中得以顺利开展。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满足企业治理的需要呢?

较高的业务素质。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具有计算机、数据信息处理、法学、组织理论等知识的立体式架构。

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内审人员要协助管理层实现企业目标,这就需要通过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来实现。

良好的职业道德。内部审计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职业道德对于内审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考虑,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聘用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招聘门槛。优先选用具备内审员资格的从业人员,建立连续的培训机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计划的对内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此外,还应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告内审人员的业务技能。一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注重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技能。实行“以老带新”,既保证了工作的开展,又锻炼了队伍。二是及时发现和总结在审计工作中的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相互沟通与交流,能有效地促进了审计人员自身业务技能的迅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与其他业务部门有所不同,应将内审人员提供的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工作中是否保持正直、诚实、公正、客观的态度,是否勤勉尽责等作为激励机制的标准。同时建立内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系,实行内审人员资格制度。

(5)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内部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只有不断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益。因此,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做到:第一、单位领导要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办法,而应采取任才唯亲的用人制度。第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三、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个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和自我监督机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作为现代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机构,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完善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赵少君.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济与法,,(9).

[2]郑玉梅.确定内部审计在经济监督中的重要地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4).

[3]冯艳春.管理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服务[J].中国内部审计,,(04).

[4]张希增.浅谈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J].才智,,(02).

[5]许龙德.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

[6]张清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现实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

[7]石金涛.浅谈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J].今日科苑,2010,(8).

[8]钟素兰.企业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09,(24).

上一篇:教研总结2012秋文档下一篇:软件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