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2024-07-27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精选5篇)

篇1: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农村医

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闽政〔2009〕2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厅、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福建省农村救助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一月五日

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卫生厅 省残疾人联合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 号)、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03〕158号)和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民发〔2009〕81 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或因支付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的农村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条 农村医疗救助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管理科学、标准合理、程序便捷、操作规范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村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努力实现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的目标。

第四条 农村医疗救助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救急、救难、公平、便捷。

(二)救助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救助与社会扶助相结合。

(四)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相衔接。

(五)救助基金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第二章 医疗救助对象

第五条 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为具有当地户籍、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居

民。第一类救助对象为:

(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含五保供养对象)。

(二)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即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

(三)重度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是指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参与社会生活和自理困难的肢体、智力、精神、视力残疾,残疾等级为二级(含二级)以上的人员。

第二类救助对象为:

(一)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

(二)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

农村低收入家庭是指经民政部门认定,家庭年人均收入在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两倍以内、未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家庭。

第三章 医疗救助范围

第六条 第一类救助对象享受的医疗救助范围包括:

(一)资助参加新农合。对救助对象参加新农合需个人缴纳的费用,给予全额资助。

(二)住院救助。对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含住院分娩)发生的、属于新农合可报销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含新农合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新农合报销金额后,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金额的救助。

(三)特殊门诊救助。对救助对象患特殊病种及治疗项目发生的、属于新农合可报销范围内的门诊费用(含新农合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新农合报销金额后,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金额的救助。特殊病种及治疗项目范围参照当地新农合的有关规定确定。

(四)日常救助。对五保供养对象和7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等特殊困难人员,县级民政部门每年发给一定金额的门诊救助金。

(五)定额救助。对患重大疾病而无力治疗的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县级民政部门根据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医生(须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出具的疾病诊断书,经调查审核后,给予一定金额救助,帮助其及时住院治疗。

(六)二次救助。对享受上述医疗救助后,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家庭特别困难的救助对象,各地可根据当年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结存情况再次给予救助。

第二类救助对象享受的医疗救助范围包括:

(一)参加新农合有困难的,由政府酌情帮助解决。

(二)因病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在扣除新农合补偿费用后,个人自付仍有困难的,可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救助申请,一年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

第七条 下列情形不属于农村医疗救助范围:

(一)当地新农合规定的医疗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范围以外的费用。

(二)因违法犯罪、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应由他方承担的医疗费用。

(四)因器官移植、镶牙、整容、矫形、配镜、保健等发生的费用。

(五)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费用(抢救费用除外)。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的情形。

第八条 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工作。各级政府鼓励慈善公益组织每年从慈善募集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对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家庭特别困难的救助对象,给予慈善救助。

第四章 医疗救助服务

第九条 加强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有机衔接,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结算同步、监管统一。

新农合定点医院作为农村医疗救助的定点医疗机构,参照当地新农合规定的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农村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农村医疗救助对象持新农合医疗证、身份证、低保证、五保证、优抚证、二代残疾人证等相关证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定点医疗机构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救助对象名单,按照农村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垫付应由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再与新农合经办机构结算,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付部分。民政部门向新农合经办机构提供预付资金并定期结算。

农村医疗救助不设起付线,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合理设置封顶线。

第十条 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工作的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将医疗救助对象姓名、救助标准、救助金额等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的社会监督,做到政策公开、资金公开、保障对象公开。

第十一条 积极探索医前救助、医中救助等救助方式,并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情况和基本医疗需求制定不同的救助标准,实行分类救助,对特殊困难群体给予重点照顾。

第十二条 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院方对其住院床位费、护理费给予减收 50%的优惠,大型设备检查费、手术项目费用给予减收20%的优惠。

第十三条 农村医疗救助对象需转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或因急诊、急救到非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时,按当地新农合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项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不得要求医疗救助对象支付按规定应予减免的费用。

第五章 医疗救助基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五条 各县(市、区)应多渠道筹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预算资金、彩票公益金、社会捐赠资金、救助基金利息收入以及其他资金。

第十六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筹集标准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医疗保障水平等因素适时调整。由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具体筹资标准由民政部门商财政部门制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省级财政根据各县(市、区)财力状况,分档给予补助。财力状况好的地方,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医疗救助基金规模。各地自行扩大救助对象范围所需的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由当地政府自行筹集。第十七条 省、各设区市从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农村医疗救助调剂金,用于临时救助和补助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不足的地区。

第十八条 民政部门根据当地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人数和救助基金筹资负担标准,编制年度农村医疗救助资金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安排。第十九条 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并按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有关规定,对救助基金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县级民政部门应相应设立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收支业务。第二十条 民政部门根据年度农村医疗救助资金预算和救助资金使用需求,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救助资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对民政部门报送的救助资金使用计划进行审核后,应及时将救助资金拨付至民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专账。

第二十一条 各地应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做到基金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各县(市、区)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历年累计结余不得超过当年筹集基金总额的15%。

第二十二条 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从中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年度医疗救助基金有结余的,应全部结转下年度使用,不得挪作他用或转作本级财政下年度预算。

第二十三条 民政、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医疗救助基金的,依法责令退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截留、挤占、挪用、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第六章 组织与实施

第二十四条 医疗救助实行“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

省政府成立“福建省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省医疗救助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省民政厅,负责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各市(县、区)也应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地区医疗救助工作。

第二十五条 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配备必要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制度衔接,为做好医疗救助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十六条 民政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和管理医疗救助工作,研究制定医疗救助政策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门负责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拨付,并会同民政等相关部门,加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卫生部门负责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督促落实医疗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定点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适宜诊疗技术,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做好农村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农合的服务管理工作,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第二十九条 残疾人联合会负责重度残疾人的认定,配合民政部门做好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工作。

第三十条 审计、监察部门负责对医疗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第三十一条 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应如实提供所需资料,配合做好医疗救助工作的调查核实。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农村医疗救助具体办法由各市(县、区)民政部门会同卫生、财政、残联等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报上级人民政府和省民政厅备案后实施,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救助基金收支情况适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福建省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同时废止。

|关闭本窗口|

篇2: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5]10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省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出的《关于实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抓好落实。

关于实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10号)精神,切实帮助解决城市贫困群众医疗方面的突出困难,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现就全省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和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精神,从实际出发,2005年内完成试点,力争到2008年建立起覆盖全省城市居民的、符合我省省情的医疗救助制度。

城市医疗救助是对城市贫困群众在医疗方面实行的救济制度,是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医疗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试点工作遵循的原则是: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试点县区市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地确定救助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既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又要尽量帮助城市贫困群众解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问题。

(二)多方筹资,量力而行。通过发动社会力量资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适当补助、医疗机构适当减免有关费用等多种方式,对医疗救助对象实施救助。实施医疗救助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三)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要通过试点,认真总结经验,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相应增加,逐步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四)属地管理,规范运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确定救助对象及制定标准等管理工作。医疗救助从申请、审核、审批到资金发放要做到严格依法行政,照章办事和公开、公正、公平。

二、试点任务

(一)认真选择试点县区市。试点县区市的确定,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由市州政府报省政府城市医疗救助协调小组确定。试点县区市不低于全省县区市的20%。对已经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县区市予以优先考虑。凡确定的试点县区市要在今年10月底前将医疗救助资金发放到位,全面完成试点任务。省上将选择3-5个不同类型的试点县区市作为示范点予以指导,重点探索城市医疗救助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资金筹措机制。

(二)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通过地方财政列支、专项彩票公益金提取、慈善机构资助和社会捐助等渠道建立救助基金。从2005年开始,各级财政要在预算中安排城市医疗救助专项资金。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将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救助人数和工作努力程度等因素给予适当补助。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工作经费。县级民政部门建立基金专帐,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支付等业务,定期向社会公布筹集和使用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确保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全部用于救助对象。领取补助医疗费用要符合有关规定,杜绝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合理确定城市医疗救助对象。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或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困难群众,包括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三无”人员;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中身患重大疾病的人员;因意外事故或突发事件造成身体伤害,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人员。

(四)准确把握城市医疗救助方式和范围。城市医疗救助采取降低医疗收费和医疗费用补助两种方式。救助对象持《城市医疗救助证》就诊时,原则上参照甘肃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范围,制定医疗救助对象补助标准。医疗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对挂号费、会诊费、出诊费等费用给予适当减免;注射费、换药费按成本计收;对住院费、检验费等优惠15%左右。民政部门将对所优惠的救助对象给医治机构补偿其成本。

救助的具体病种由市州和县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能提供有效收据或有效原始证明的器官移植费用、跨累计的费用,以及超出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服务设施标准“三个目录”范围的费用,交通肇事、打架斗殴、吸食毒品、酗酒和赌博等引发伤害和由第三方承担赔偿责任的治疗费用,不属于救助范围。

(五)合理制定城市医疗救助标准。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参照医保管理办法执行,符合当年基本医疗保险甲类用药、诊疗项目、服务设施标准目录的,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后,对个人负担超过本人和家庭负担能力的医疗费用或特殊病种的治疗费用给予一定数额或一定比例的补助。具体救助标准由各地民政部门会同劳动保障、卫生、财政等部门制定。

(六)规范城市医疗救助申请审批程序。要求救助者须本人或户主向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城市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如实提供下列证件:(1)《城镇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甘肃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或商业保险的还应提供医疗保险卡、特殊门诊医疗保险证、职业病证明等社会医疗保险辅助证件和商业保险等有关合同。(2)医院或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疾病诊断书、医药费用收据和必要的病史资料。(3)医疗保险支付凭证、单位报销凭证以及社会捐赠和互助帮困情况证明。医疗救助申请由居委会初审后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逐项进行审核,县区市民政部门审批。经公示后,再颁发救助证,并批准本次救助的金额。救助金由县区市民政部门直接发放或实行社会化发放。对申请救助而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本人并说明理由,做好说服工作。

(七)认真做好医疗救助服务工作。县级民政部门要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密切协作,把城市医疗救助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保证服务质量和方便群众的角度出发,合理确定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站)。医疗服务单位要建立、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积极研究、探索医疗救助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规范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努力降低服务成本。要减化服务环节,优化服务流程,为救助对象提供良好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措施,提供各种人性化服务。要对救助对象适当减免挂号、检验、手术、住院等费用。对需转到非指定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站)的疑难重症患者,按照当地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三、组织领导

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各地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民政、卫生、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民政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牵头研究拟定城市医疗救助的办法措施,建立健全救助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卫生部门要积极引导城市医疗救助卫生服务机构,制定医疗救助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支持、鼓励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减免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指导医疗机构合理、节约使用救助资金。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并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配合做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人员、医疗服务管理、待遇、标准等方面的衔接工作,合理确定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监察、审计部门要做好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

各试点县区市要抓紧做好调研和论证工作,尽快制定城市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已经开展城市医疗救助工作的试点县要抓好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工作。2005年11月底,在各试点县区市对医疗救助试点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省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将组织检查,并向省政府专题报告。

省民政厅

省卫生厅

省财政厅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篇3: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省发展改革委、监察厅、财政厅、审计厅制订的《关于加强和完善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 现转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七月六日

关于加强和完善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

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

(2009年7月)

为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 规范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 提高中央投资及地方配套资金的使用效益, 近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 (发改电[2009]137号) 。根据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的一系列工作要求, 现就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确立工作原则, 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战略部署, 把握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保增长、促发展工作重点, 严格遵守科学民主、公开公正、廉洁高效三项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滚动储备, 审核规范、完善手续, 职责明确、加快推进, 监督有力、注重绩效”的方法和流程, 实行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 切实做好使用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等扩大内需中央投资资金补助或贴息的项目, 以及使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项目管理工作。

二、加强规划引导, 注重项目储备

(一) 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结合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有关行业规划, 编制完善相应专项规划。专项规划要体现当前以投资为扩内需重要手段、以项目为保增长主要抓手的工作特点, 明确规划期发展目标和投资规模, 制订分年度实施计划, 能够将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的应当同时编制规划项目名单。坚持规划许可制, 凡是不符合专项规划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申报安排中央投资。

(二) 申请列入扩大内需中央投资计划的项目实行项目储备制度。各地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根据相关专项规划及国家、省年度投资计划安排要求, 协助项目业主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编制地方及行业年度申请中央投资计划方案, 并按要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经审核合格后列入省级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储备库。申请中央投资的项目, 原则上应当从省级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储备库中选取。

(三) 省发展改革委对列入项目储备库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需要征求行业管理部门意见的应当征求同级行业管理部门意见。评价时可根据情况委托专业机构评估或组织专家评议。综合评价主要研究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先进性、示范带动效果、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等方面因素, 注重掌握项目实施成熟度及地方配套能力情况。原则上优先安排在建项目, 新开工项目应当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 在落实建设条件、安排投资计划后能够立即开工建设, 严禁安排已完工项目或接近完工项目。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确定项目重要性程度, 进行优选申报。

三、规范项目审核, 精心组织申报

(一) 申请中央投资的项目必须贯彻投资体制改革精神,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履行项目审核、土地审批、环评审批等程序, 保证程序合法、手续齐备。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在把好项目审核关的同时, 进一步转变作风、改进服务, 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二)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年度投资工作部署和具体安排, 牵头组织全省中央投资项目年度建议计划编报工作。中央补助地方的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 由省直接分解安排投资的项目, 需要各级地方财政安排配套资金的应当征得同级财政部门同意,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直接将中央补助投资分解安排到具体项目, 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三) 申请中央投资的项目, 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报送资金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应附以下文件:

1.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 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文件;

2.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 (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

3.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或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签订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或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5.项目单位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6.配套资金证明, 包括合法有效的地方配套资金承诺文件、银行贷款承诺文件、企业自筹资金承诺文件等, 资金方案与投资计划应当平衡, 其中需要地方财政配套投资的应当征得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并出具书面文件;

7.项目单位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8.其他需要提供的文件。

上述文件报送时能够提交原件的应当提交原件。不能提交原件的, 可提交经当地有权进行审核的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盖章确认与原件一致的复印件。

(四) 申请中央投资的项目应当使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的最新版本“中央投资项目编报系统软件”填报相关电子数据, 按要求导出数据库文件并用光盘刻录后, 与纸质文件同时在规定时间内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五) 省发展改革委将审核合规的项目及附件材料按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并做好后续跟踪等工作。

四、做好项目服务, 推进工程建设

(一)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扎实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切实管好用好中央资金, 按照职责分工, 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确保中央投资项目加快启动并顺利实施, 及时发挥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 抓好计划执行。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文件规定时限转发、分解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中央投资项目计划一经下达, 必须依照执行, 原则上不予调整。计划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 原项目计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的, 应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调整决定;原项目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直接安排的, 应报省发展改革委作出调整决定, 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涉及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的, 省发展改革委经商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后作出调整决定。

(三) 落实建设条件。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相关项目资金的配套承诺积极筹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地方债券要优先安排用于扩大内需中央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在投资计划下达后, 要按照项目计划、项目预算、基本建设程序、工程进度拨付资金, 核实、确认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项目配套资金。要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 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 在中央投资引导下, 确保各类配套资金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在配套投资筹集过程中, 不得加重群众负担。国土资源、环保、建设等管理部门要落实好中央投资项目用地、环保等各项建设条件, 快速办理相关手续。通过各地、各部门及项目单位共同努力,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按序时进度完成下达的投资计划任务。

(四) 坚持制度保障。中央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等有关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职权或不正当手段干预、干扰工程建设。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 不断完善招标投标实施细则, 推动形成统一的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体系;优先采购国内产品, 严控进口采购行为;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行为, 加快实现信息公开和跨地区跨部门共享互通。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保障中央投资项目有序实施。

五、加强全程监管, 实行绩效考核

(一)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中央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发展改革部门重点抓好项目稽察、进度督查及综合竣工验收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各级监察部门重点抓好政策落实、依法行政及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监管工作。各级财政部门重点抓好财务管理、工程预决算审核、跟踪问效及资金安全规范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各级审计部门重点抓好资金使用、工程审计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各有关行业管理部门依法做好行业监管工作。

(二) 要按照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组监督检查提出的要求, 研究制订工作方案, 将中央的政策执行到位。

(三) 要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对已下达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提出的三个“百分之百”考核目标, 并以此为参照做好后续中央投资项目目标考核工作。

(四) 要坚持项目进展报告制度, 项目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向省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按时报告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五) 对违反前述管理规定的, 省有关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责令限期整改。对存在严重问题、屡纠屡犯和整改不力的, 将采取收回或暂停安排中央及省补助投资等惩戒措施。

(六) 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开展中央投资项目绩效考核, 对各地、各有关部门中央投资项目年度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检查和考核结果予以通报, 并与下一年度中央投资计划安排挂钩。

篇4: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发布日期】1990-12-29 【生效日期】1990-12-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

福建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办法的通知

(修正)

(根据1998年5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规章和省政府

规章性文件修订的决定》进行修改)

省政府同意省公安厅《福建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办法》,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办法

为加强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经营者的合法经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一、特种行业登记管理范围:

(一)旅馆业(以住宿旅客为营业的旅社、宾馆、饭店、接待站、招待所、客栈等)。

(二)刻字业(铸刻公私印章的行业)。

(三)印刷业(对外营业的铸字、排版、印刷、复印、影印、油印、誊印、打字、晒图、拍摄文件资料等行业)。

(四)旧货业(收购生产性和生活性废旧物品行业及当铺、寄售行、信托行、质押货款部、旧货店、旧货交易市场等)。

(五)修理业(摩托车修理业)。

凡经营上述行业,不论专营、兼营,常年经营、非常年经营,也不论国营、集体、个体经营或中外合资、独资经营,都属于管理范围。

二、二、特种行业开业审批程序:

经营特种行业的企业或个人,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向当地县(市)公安部门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公安机关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批复。企业或个人持《特种行业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准开业。

经营接待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旅馆,除了接待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胞旅游团的按有关规定审批外,其余的要在获得主管部门同意后向所在地,县(市)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地(市)公安机关审核后报省公安厅审批。未经批准的旅馆,不准接待上述人员。

三、三、特种行业因故歇业、转业、合并、分立、变更营业项目或转承包,必须事先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或上缴有关证照。

四、四、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制。行业的负责人要承担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安全和协助公安机关查控违法犯罪人员的责任,制定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种行业还应根据《福建省治安防范组织暂行规定》,建立治保组织或配备专职、兼职治安保卫人员,负责维护治安秩序。

旅馆业要建立旅馆登记、出入、会客、值班和财物保管等制度。国内旅客一律凭居民身份证、临时居民身份证或军人证件登记住宿,不满十六岁的旅客可凭学生证或其他有效证明登记住宿;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胞凭本人护照、回乡证、入境证登记住宿。

刻字业要建立承制、保管、留档和监销等制度,防止假冒刻印或印章被盗、丢失。刻制公章,须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或上级主管部门出具的批文,经所在地县、市公安机关核准后刻制。未经公安机关核实的公章,不得刻制和使用。

印刷业要建立承印登记、审批、监印、领取登记及安全防火制度。严禁承印反动、淫秽等非法书报刊物。

旧货业和修理业要在收购、寄售和进货、出售、改装、翻新、维修等重要环节建立查验和登记居民身份证制度。

五、五、公安机关负有依法对特种行业进行经常性的治安检查监督、业务指导、查处违法犯罪、保障各行业的合法利益、制止非法经营的责任。对行业中接待顾客等重要部位的从业人员和保安人员进行有关治安保卫工作的专业培训;实行年检制度,保障行业的合法权益,制止非法经营。

六、六、全省实行统一的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检查证制度。公安人员对特种行业进行日常管理和检查工作,须持特种行业治安检查证和本人工作证,有关单位和人员应予积极配合。

七、七、特种行业中有违反治安管理有关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

篇5: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发布文号】鲁政发[1994]110号 【发布日期】1994-10-06 【生效日期】1994-10-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转

省电力局等三部门关于加快

我省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报告的通知

(鲁政发〔1994〕110号)

各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县(市)人民政府,各大企业,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省电力局、计委、经委《关于加快我省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农村电力是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我省农村电气化建设,对于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促进我省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发展,尽快改变落后地区面貌,使全省7000多万农民生活提前达到小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加强对实施农村电气化工作的领导,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加大对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投入,使我省早日实现农村电气化,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九九四年十月六日

关于加快我省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报告

省政府:

为贯彻全国农村电气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省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全省农村电气化工作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很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省农村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到1993年底,全省农网共有高低压线路37万公里,35千伏以上变电站1240座,主变容量1257万千伏安;40个县境内拥有220千伏变电站,20个县实现每个乡镇一个变电站。全省乡镇通电率达100%,行政村通电率99.45%,农户通电率95.14%,农业人口年人均占有电量174千瓦时。全省县及县以下用电量246.7亿千瓦时,在全国居第3位。电力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85年以来,全省15个贫困县共架设35千伏以上线路990公里,建设35千伏以上变电站93座,为5430个村庄、100万农户通了电,解决了2300个村庄人畜饮水用电问题。1994年提出实施“94村村通电工程”,仅半年时间,德州、菏泽、临沂三地区就已实现村村通电,提前两年完成“八五”电力扶贫计划。按部颁《 农村电气化标准》,全省已有20%的县(市)在用电水平方面达到标准要求。农村电气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为全省改革开放,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目前,全省农村电气化工作还很不平衡,农电发展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全省还有70万农户、300万人没有用上电;54个欠发达县,特别是国家和省确定的19个扶贫县的电网建设和用电水平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资金短缺,筹资困难,制约了农村电气化建设;全省电力供应紧张,影响了农村正常供电。

二、二、我省农村电气化的奋斗目标

(一)通过实施“94村村通电工程”,1994年实现全省行政村村村通电,农户通电率达97%;1995年农户通电率达98%;2000年前使有条件用电的农户都用上电。

(二)经济较发达地区,努力提高用电水平,建设农村电气化县。1995年全省争取有20个县达到农村电气化县标准;2000年前争取建成50个农村电气化县。

(三)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改造农村电网,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和电力有效利用,推进社会节电,减轻农民电费负担。

(四)通过深化改革,在县级电力企业中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电力生产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三、扶持政策和保证措施

(一)提高对实现农村电气化工作的认识。农村电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电气化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省7000万农民奔小康,关系到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是一项宏伟而又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和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电气化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全省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步伐。

(二)明确重点,实行目标责任制。国家和省确定的19个贫困县的扶贫上电和电网建设,是今后我省农村电力发展的重点,省作为重点扶持,市地、县共办。省对欠发达县的电网建设给予适当倾斜。分散在非贫困县的无电村、农户,由市地扶持,各县负责解决。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由县(市)政府负责,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动员各方面力量予以支持,电力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三)编制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各市地计委、经委要把电力扶贫纳入本地扶贫开发总体规划,把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规划的重点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优化电网结构和布局,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确定电力建设规模和分阶段实施的具体安排。规划和计划以县为基础编制,在县级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市地规划和计划,由同级政府批准下达。

(四)加大对农村电气化的投入。各市地县在实施电力扶贫和建设农村电气化县中,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动员和组织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办电条件。各地政府要研究制定办电政策,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对农村电气化的投入。省从农电发展资金中每年继续安排240万元重点扶持贫困村户的通电和人畜吃水用电工程,省征收的用电附加费向欠发达县返还1/3,用于欠发达县电网建设,技改资金要进一步扶持地方公用电厂的热电联产改造。根据电网装机情况,省定期为贫困县增加一定数量的用电指标,对建成的农村电气化县增加500千瓦用电指标。

(五)抓点带面,重点指导。各市地对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要抓好试点,重点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要积极工作,创造条件,争取率先达到农村电气化县标准。

(六)进一步深入开展电力“三为”服务活动。各级电力部门要紧紧围绕农村电气化工作,深入开展“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活动,坚持办实事、求实效,努力提高优质服务水平。要努力保证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用电,保证农村生活照明用电,加强农村电费电价管理,减轻农民负担,管好电,用好电,使有限的电力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七)加强对农村电气化建设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电气化工作的领导,把农村电气化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各级主要领导要搞好调查研究,定期听取农村电气化工作的汇报,在财力、物力、政策上予以支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电力扶贫和农村电气化工作中的问题。电力部门要履行好行业管理职责,做好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

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批转各地执行。

山东省电力工业局

山东省计划委员会

山东省经济委员会

一九九四年八月

上一篇:猴年春节贺词感想下一篇:学生会干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