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

2024-06-20

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通用11篇)

篇1: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

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

1940年2月23日,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人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倒下了.一群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蜂拥而上,割下了他的头颅,剖开了他的腹部,可是当敌人面对杨靖宇将军的尸体时,完全骇然了,空荡荡的肠胃里,没有一丁点儿的食物.支撑着这位钢铁战士的竟然只是一些枯草,树皮和棉絮!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会热泪盈眶

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率领直属部队的少部分同志在联系大部队的途中被叛徒告密,陷入日寇的重重包围之中.杨靖宇将军带领部队左冲右突,日夜抗战,始终没有甩开敌人.为了保护有生力量,杨靖宇将军决定只留下两名警卫员跟随自己,利用自己吸引敌人的注意,让在突围中受伤的战士转移.几天后,杨靖宇将军身边仅有的两个警卫员也在下山寻粮途中被敌人发现,相继遇害.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昼夜.鬼子劝杨靖宇将军投降,可杨靖宇高声喊道:“共产党员宁死不降!为革命牺牲没有什么可惜!”

日本鬼子恼羞成怒,一次又一次地组织火力朝杨靖宇疯狂扫射,但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将军不幸中弹牺牲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灭.”杨靖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篇2: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

1940年,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八路军、新四军在大江南北英勇奋战;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这一年的二月,巍巍的长白山,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天,一支日本侵略军的“讨伐队”,从密林中疲惫地撤出来,开进蒙江县城。从一辆汽车上抬下一具尸体。日本高级指挥官听完了“讨伐队”的作战报告,凶狠地说:“活的,我要活的!为什么没捉到活的?”“他死不投降!”“解剖,要把他解剖!”指挥官吼叫着。“我要看看他吃的是什么东西!”死者的头被割下,腹部被解剖了。在死者的肠胃中,没有找到一粒粮食,只有树皮,草根和棉花。„„ 日军指挥官咬牙切齿地说:“算他是中国的一条好汉!”一个参加解剖的女护士,偷偷问一个伪军:“死的那人是谁?”“杨靖宇,抗日联军的司令!”伪军哭丧着脸说,“我们在大森林里追了一个多月,”皇军说,“抓住活的,赏十万大洋,我们„„” 在场的中国医生,慢慢地低下头去,流出了眼泪。„„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杨靖宇,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篇3:缅怀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 伟大的民族英雄, 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是妇孺皆知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抗日民族英雄。他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驰骋在南满、东满大地, 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 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日伪当局视其为“心腹大患”。1938 年2 月, 毛泽东在延安回答美国合众社记者王公达先生提问时说:“中国共产党和东三省抗日义勇军确有密切关系, 例如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 他们都是共产党员, 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 是人所共知的” (《毛泽东选集》1948 年东北书店出版) 。1935 年8 月1 日, 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的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简称《八一宣言》) 把杨靖宇列为东北抗日英雄之首。1953 年1 月, 周恩来总理在黑龙江视察时, 参谒了设在哈尔滨市的东北烈士纪念馆, 在杨靖宇将军遗像前站立许久。1981 年7 月1 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 周年大会讲话中, 称赞杨靖宇是“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之一”。1984 年5 月13 日, 胡耀邦还参观了吉林省通化市的杨靖宇烈士陵园。1995 年1 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题写了馆名。2005 年8 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赞誉杨靖宇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英雄代表人物。

二、主要经历

杨靖宇 (1905.2.13—1940.2.23) 祖籍河南省确山 (古为朗陵, 隋代改为朗山, 宋代改为确山) 县古城乡李湾村 (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 。其父亲马锡龄, 以租佃他人田地和烧窑为生。母亲张君, 朴实善良, 但家境贫寒。1905 年2 月13 日 (农历正月初十) 出生后, 父母为他取乳名顺青, 意思是永远顺利, 受人青睐。他兄妹两人, 妹妹叫马爱。1910 年 (5 岁) , 父亲因积劳成疾病逝, 家境每况愈下。1913 年 (8 岁) , 母亲送他入清末秀才刘景臣 (靖) 老先生开的私塾学堂读书, 刘先生为人正直、教书严格、不分贫贱, 学童入学只收缴微薄的酬金, 一般是实物, 几升或斗把米。报名那天, 刘先生得知顺青还没有大名, 就为他取名马尚德, 字骥生。1919 年 (14 岁) , 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确山县第二高等小学, 被分配到“庚班”, 在校寄宿。由于个子高, 更由于成绩好, 乐于助人, 有爱憎分明的品格, 被大家推选为班长。1921 年 (16岁) , 参加了确山等地组织的抵制日货运动。1922 年 (17岁) , 按照家乡早婚习俗, 由母亲做主, 和比他大1 岁的汝南县水屯小郭庄的农家女郭莲结婚 (1945 年9 月13日逝世) 。育有两子一女 (长子马志云5 岁夭折;次子马从云1924 年出生, 1949 年在时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杨一辰的帮助下, 被送到开封工农速成中学读书。女儿马锦云, 乳名躲儿, 1928 年3 月23 日出生, 1949 年已经出嫁, 政府让其享受烈属待遇) 。1923 年8 月 (18 岁) , 高小毕业, 考入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赴开封读书, 被分配到纺染专业。入学考试时, 他作《劳工神圣论》一文, 热情讴歌劳工阶级的伟大, 深得老师赏识。1925 年6 月至8 月 (20 岁) , 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宣传马列主义理论的书刊, 和李大钊等人撰写的宣传革命的文章, 参加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参加了开封市声援上海“五卅”爱国运动斗争, 思想进步很快。1926 年 (21 岁) 秋, 由同学张耀昶、姚建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 月, 根据党组织决定, 回到家乡从事农民运动。组织了农民协会, 建立起农民武装革命军 (农民自卫军) , 会员发展到1 万多人。1927 年2 月 (22 岁) , 任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4 月4 日, 领导了确山县农民武装暴动, 驱逐军阀武装;8 日, 攻占了确山县城;24 日, 建立起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 为委员。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革命纲领。5 月25 日, 时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的周恩来, 带领中共中央军事部的成员聂荣臻等人, 到驻马店进行战区视察, 在驻马店专门会见了确山县党政农运领导人, 并旗帜鲜明地肯定了确山的工作开展得好, 为全国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6 月6 日, 在确山县城前大街福音堂后院小楼上的西套房里, 由徐中和、李则青主持, 张家驿为他举行了秘密入党宣誓仪式。从此, 成为1 名正式中国共产党党员。11 月1 日, 成功领导了刘店农民起义, 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2 月2 日, 在汝南王楼战斗中腿部负伤, 被送至汝南县水屯小郭庄郭莲娘家养伤。1928年 (23 岁) 初, 腿伤痊愈后, 在豫南特委工作, 后经组织决定, 调赴信阳县, 任县委书记。9 月, 他化名周敏, 住在开封一家旅馆, 以客商为职业掩护, 在开封、洛阳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间, 曾三次被捕, 遭受种种酷刑, 身体受到严重摧残, 但皆因无供无证而被释放。1929 年6 月 (24 岁) , 赴上海学习, 参加党中央举办的军政干部训练班 (1 个月) , 学员仅有十几人, 第二次见到周恩来, 并聆听了他做的政治、军事报告。由于在培训班上表现优异, 又有军事工作经验, 经中央组织部讨论, 同意留他到全国总工会工作 (上海) , 或派往苏联留学军事, 为中国革命培养造就新的人才。7 月间, 中东路事件发生后, 受党中央派遣到东北满洲省委工作。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派其赴抚顺, 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 领导满洲省委发动的“红五月”斗争。当时, 联系人王仲一建议他取个化名, 以适应秘密战时的需要。他思考片刻说:“为执行省委指示一以贯之”遂暂定化名为张贯一。8 月30 日, 在抚顺欢乐园“福合客栈”被日本警察逮捕入狱。12 月底, 辽宁高等法院正式开庭宣判, 以“反革命嫌疑罪”判处有期徒刑1 年零6 个月。1930 年2 月 (25 岁) , 在辽宁第一监狱, 组织难友, 积极参加营救刘少奇的出狱斗争。1931 年4 月 (26岁) , 刑满出狱3 天后, 又被捕入狱。11 月, 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 (东北反日总会会长) 、兼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 后为委员。在任期间, 组织发动反日总会支援马占山抗战。当得知伪当局在松浦举行谈判诱降马占山时, 他及时赶赴松浦, 在呼海路反日总会会员和工人中进行宣传,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提醒马占山不要受骗。日军诱降不成, 又准备通过呼海路发动对马占山部进攻, 他又通过呼海路党组织给马占山送信, 同时发动一部分铁路司机和司炉连夜将松浦总站的机车车辆全部拉往绥化, 并拆毁呼兰桥, 断绝铁路交通, 致使日军对马占山部的出兵计划破产。1932 年5月 (27 岁) , 中共满洲省委决定, 撤销哈尔滨道里、道外两个区委, 组建中共哈尔滨市委, 任市委书记。不再担任东北反日总会会长 (由赵尚志担任) 。在任期间, 他经常深入到“三十六棚”、道外皮鞋厂、毛织厂、各中学, 以及呼海铁路和郊区农民中进行党的工作, 哈尔滨市党组织和抗日总会发展很快, 党员发展到110 多人。9 月, 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 (代理) 。11 月, 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派他去南满磐石、海龙等地巡视工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为保守机密起见, 老张下去要化名, 向省委打报告要签名, 以防发生意外。他立即回答:“此行要为党为人民做一番事业。在开封读书时就立下志向打倒军阀平靖华宇。现今满洲处于乱世, 我的外曾祖姓杨, 就化名杨靖宇吧”。到磐石后, 他积极开展工作, 12 月, 整顿磐石中心县委, 改编磐石工农义勇军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 (简称“南满游击队或磐石游击队”) 。为加强对南满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 满洲省委决定留他在南满继续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和南满地区党的工作。1933 年1 月 (28 岁) , 他担任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初春, 指挥南满游击队, 在磐石连续4 次打败日伪军大规模进攻, 创建磐石游击队根据地。4 月, 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任命其为省委执委。5 月, 中共满洲省委在哈尔滨召开省委扩大会议, 他回到哈尔滨市, 听取传达1 月26 日中共中央发给满洲省委一份指示信:《给满洲各级党部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的任务》 (简称“一.二六指示信”) 关于建立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精神, 住在道里西十一道街姜椿芳 (曾任共青团哈尔滨市委、满洲省委宣传部部长, 哈尔滨英吉利亚细亚通讯社俄文翻译) 家里。6 月, 又回到磐石, 作为省委代表调至南满, 从事领导工作。7 月, 联合南满抗日义勇军千余人, 破坏吉海铁路及沿线兵营, 进攻吉林七、八区, 在桦甸八道河子, 与抗日义勇军建立“联合参谋部”, 任政治委员。8 月, 联合义勇军“毛团 (毛作彬) ”等围攻敌人据点磐石东集昌子 (呼兰镇) 。9 月18 日, 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 他被任命为师长兼政治委员。10 月27 日, 率领独立师主力渡过辉发江, 开辟江南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11 月24 日, 率部攻击柳河县三源浦。12 月23日, 率部攻击柳河县凉水河子。1934 年1 月17 日 (29岁) , 率部攻击临江县八道江镇;22 日,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被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2 月21 日, 在临江县三岔子附近城墙砬子, 联合在南满一带的老常青、赵参谋长等各部抗日义勇军, 成立了南满地区统一战线性质的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 被推选为总指挥。7 月2 日, 联合抗日义勇军进攻兴京 (新宾) 县;12 日, 进攻江县。11 月5日, 在临江四道二岔主持召开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7 日, 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 任军长兼政治委员。1935 年春夏 (30 岁) , 率部在兴京 (新宾) 、恒仁一带活动, 团结抗日义勇军, 扩大抗日游击区。8 月17 日, 成立南满特区人民革命政府筹备委员会;20 日, 率部在清原黑石头, 痛击伪满第六混成旅。9 月11 日, 率部在金川旱葱沟, 痛击伪满军邵本良部。10 月4 日, 在江那尔轰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一部会师。1936 年2 月27 日 (31 岁) , 率部攻击伪满军邵本良第七团团部驻地通化县热水河子。4 月5 日, 率部在辑安二道葳子, 伏击伪奉天教导队骑兵团;30 日, 率部在本溪梨树甸子, 重创伪满军邵本良部。5 月, 部署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一师西征。6 月末, 主持召开中共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 贯彻《八一宣言》精神, 决定改编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 任军长兼政治委员。7 月5日, 召开东南满党和抗联第一、二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 决定一、二军合编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 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8 月4 日, 率部在四道江附近, 伏击伪满军邵本良部运粮车队, 后在回头沟全歼邵本良部;12 日, 致信巴黎《救国时报》, 捐助经费1 300 元。秋季, 指挥部队开展反对日伪当局部署的“东边道独立大讨伐”斗争。9 月18 日, 率部攻占宽甸县大荒沟街。11 月, 组织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三师西征。1937 年6 月15 日 (32 岁) , 主持召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党部扩大会议。7 月25 日, 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的名义, 发表了《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 号召东北全体同胞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则, 乘机崛起;号召各地的反日义勇军“马上参加抗日联军”为“恢复中国人之东北而战”。8 月20 日, 又颁布了署名布告《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布告》, 号召全国人民响应中日大战, 抛弃过去的旧仇宿怨, 亲密联合,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为独立自由之中国而奋斗。10 月31 日, 指挥部队在宽甸县双山子和四平街痛击日军守备队。12月4 日, 率部在本溪县南营房附近的大石湖, 与日军川野、木越、福本等部队激战;13 日, 中共“七大”组建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25 人准备委员会, 被中央确定为该委员会委员。这是杨靖宇担任过的最高党内职务。1938 年3 月13 日 (33 岁) , 指挥部队袭击辑安县老岭通辑铁路隧道工程现场。5 月11 日, 在辑安县老岭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密营主持召开南满省委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 (即第一次老岭会议) 。6 月12 日, 率部在辑安家什房子沟口歼灭伪满军索旅1 个营。6 月19 日和24 日, 率部先后两次袭击通辑线铁路土口子隧道工程现场。7 月中旬, 在辑安县老岭密营, 主持召开第二次老岭会议, 决定取消第一、第二军建制, 改编为抗联第一路军第一、二、三方面军, 实行分区作战。8 月2日, 率部在辑安县长岗大战伪满军索旅。8 月中旬, 在辑安县将13 岁至16 岁的50 名小战士集中起来, 组建少年铁血队, 归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直接指挥。9 月, 指挥部队开展反对日伪军对东边道地区的秋冬季“大讨伐”。10 月18 日, 率部在临江岔沟, 开展突围战斗。11月25 日, 在江县南泊子, 与金日成相会。年末, 收到党的第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的《给东北义勇军及全体同胞电》。1939 年1 月18 日 (34 岁) , 率部在桦甸县柳树沟子, 痛击伪靖安军。3 月14 日, 率部攻打日本人经营的桦甸县木箕河林场。4 月7 日, 率部攻袭敦化县大蒲柴河敌据点。5 月上旬, 在桦甸县老营沟, 与伪满军战斗中腿部负伤。8 月至9 月, 领导筹粮工作。10 月1 日至5 日, 在桦甸县头道溜河口, 主持召开南满省委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领导干部会议, 决定采取保存实力, 化整为零方针, 实行分散活动。10 月, 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展开反对日伪当局部署的“东南部治安肃正”即“吉林、通化、间岛三省联合大讨伐”斗争。11 月至12 月, 率部在桦甸、江及临江与日伪军展开多次战斗。1940 年1 月 (35 岁) , 率部在临江大阳岔、三岔子, 江县错草顶子、清江岗西岗, 辉南马屁股山等地, 与日伪“讨伐队”展开激战。2 月15 日, 在江县五斤顶子北方, 与追敌相遇;18 日, 身边的两位警卫员牺牲, 只身1 人与敌人周旋;23 日, 在江县保安村三道葳子, 与敌人战斗中壮烈殉国。

三、牺牲过程

1940 年冬季, 敌人用绝对优势的兵力, 对杨靖宇部队进行3 层包围, 最后被困在桦甸县1 个森林里。他们几次组织突围均未成功。2 月18 日, 杨靖宇的警卫员朱文范和聂东华在吉林江县城东南6 公里的大东沟遇难, 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到1 枚“方木戳”, 经县警署检验, 确认“杨靖宇印”4 个字。他们认定杨靖宇就在附近, 进一步缩小包围圈, 还封锁了各村间的通道。2 月23 日上午, 只身1 人的杨靖宇毫不畏惧, 在密林中与敌人周旋了8 个昼夜, 当他走到江县城西南6 公里处的保安村三道葳子时 (今吉林省靖宇县境内) , 遇见4 个打柴的人, 便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道理, 并拿钱托付他们给买些粮食和一双棉鞋。那几个人中, 为首的是一个名叫赵廷喜的伪排长。他佯装答应, 约定地点和时间给他送粮食和棉鞋来。下山后, 遇到日本特务李正新, 他俩一起去保安村伪警察分驻所告密。之后, 伪警察分驻所又向伪县公署警务科报告。警务科长王士洪又向驻江县的伪通化省警察本部长、警务厅长关东军少佐岸谷隆一郎报告。岸谷隆一郎根据报告中所描述的男子体貌特征 (身高1.93 米, 身材硕壮) , 判断他可能就是杨靖宇。当时, 日伪警察“讨伐队”正在朝抚公路以北地区追寻杨靖宇。伪警察队部仅有唐振东大队的一中队, 和在附近待命的崔胃峰大队的1 个小队及1 辆卡车。在这种情况下, 岸谷隆一郎于下午3 时左右, 命令伪警察队本部西谷喜代人 (警佐) 、益子理雄 (警尉补) 带领21 人乘坐卡车奔赴现场, 执行搜捕任务。卡车行至保安村1 公里左右地方, 因道路不平, 汽车停驶, 由告密者赵廷喜带路踏雪沿三道江向743高地即“约定地点”行去。而后, 伪警察队本部又陆续派出唐振东、程滨、崔胃峰等各队增援力量。下午4 时, 敌人来到山间“约定地点”1“小房”处 (农民收割庄稼时的窝棚) , 未见人影。原来, 杨靖宇为防止意外发生, 离开了“约定地点”。但敌人见到了他留下的大脚印, 便寻脚印来到三道葳子703 高地, 发现杨靖宇, 立即向山上岩石缺口处的人影开枪, 同时分两路包抄过来。杨靖宇发现“讨伐队”, 便在密林中且战且走。此时, 他已经数日粒米未进, 只以草根树皮和棉絮充饥, 所患感冒和左臂所受枪伤皆未痊愈, 身体十分虚弱, 因此跑的很慢, 交战中被逼到老恶河旁。在490 高地, 双方相距50 米, 敌人执行伪警察队本部“想办法活捉杨靖宇, 劝他归顺, 以便把他的才能引导到我们有利的方面”的指令, 大声高喊劝降。在敌人的包围中, 杨靖宇顽强斗争。西谷喜代人、益子理雄等见他根本没有归顺之意, 便下令“干掉他”。这时, 敌人进一步向杨靖宇逼近, 双方最近距离仅约20 米, 经20 多分钟的交战, 他左手腕被击中, 手枪脱落。此时, 他一面用右手继续射击, 一面用左手去拿掉在地上的手枪, 但左手已经不能握枪。这时, 他的胸口好像被猛击了一下, 一颗子弹 (叛徒张奚若) 击穿了胸膛。顿时, 天昏地暗, 视线模糊, 洁白的雪地渗透了殷红的鲜血。即使这样, 他依然睁着眼睛, 手里握着那只20 响的匣子枪……4 时30 分,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时年35岁。

篇4: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的家风

1905年2月13日,马尚德(后化名杨靖宇)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马尚德考入开封纺织工业学校。在学校期间,他受革命思想影响,秘密参加了革命活动。后来,受党组织派遣,马尚德回到家乡从事农民运动。

那时,马尚德的公开身份是李湾村小学教员。邻村姑娘张君利用到李湾村姑妈家串门的机会,不时到马尚德任教的教室窗外偷听这位英姿勃勃、气宇轩昂的教员讲课。天长日久,马尚德也发现了她。1926年,他们喜结连理。次年她为马尚德生下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取名马从云。1927年5月,马尚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马尚德发动刘店秋收暴动,成功后,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又领导了确山10万农民大暴动。这位贤惠的农家女子惊喜地发现,她敬慕的马尚德,原来是在百姓中威望极高的共产党人。

在女儿马锦云刚出生5天的夜里,马尚德忽然带着满身寒气回来了。他表情沉重地对张君说:“明天我要出趟远门,也许几年也不能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时年22岁的张君知道丈夫这次肯定又去干大事,她点点头,马尚德看了正在熟睡中的儿女一眼便匆匆走了。谁知这一别竞成永诀。

马尚德离家一年后,张君年迈的婆婆因病去世了,从此,张君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为躲避敌伪追捕,东躲西藏,逃荒要饭,吃尽了苦头。

1942年春季的一天,在鞭炮声中,18岁的方绣云嫁到了距确山县城偏远的李湾村,成了村东头马家的儿媳妇,丈夫叫马从云,婆婆叫张君,这个家庭特别贫寒,只有苦命的婆婆一人支撑着这个家。

自从进了马家那天起,方绣云的印象中婆婆真苦呀。公爹马尚德4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婆婆张君嫁到马家后,上侍老下扶幼苦不堪言。在张君的苦苦企盼中,一双儿女慢慢长大了。每到黄昏,张君一个人静静地站在院门口,痴痴地凝望着村口那条小路,当年,参加革命的丈夫就是从这条小路走出去的。院中夫君亲手栽下的槐树,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却没有丈夫一点音信。

夫妻一别成绝唱

嫁到马家后,方绣云得知公爹十几年前离开李湾村后音信全无,外出具体干什么她不知道,婆婆也不告诉她。后来才知道,公爹离家以前在当地曾闹过革命,多次被敌人追捕。方绣云终于理解了婆婆忧郁的眼神,她是在为公爹担心啊。

1945年日本投降了,可夫君仍无消息。这时积劳成疾的张君患了重病,临死前,将儿子和儿媳叫到床前叮嘱说:“日本鬼子投降了,你们的爸爸很快要回来了,可惜我见不到他了,你们见了他要对他说:这些年我们全家都在想他啊。”去世时年仅40岁的张君哪里知道,她日思夜想的丈夫早已先她而去,牺牲在白山黑水间。

马尚德告别妻子后,先秘密从事了一段地下工作。1929年春天,他被党组织派赴东北工作。1934年,他成为拥有4000余人的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同年,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二次大会将马尚德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后来,为了斗争的需要,他化名为“杨靖宇”。

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杨靖宇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随后又任第一路军总指挥,在东北几十个县开辟了广大游击区。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抗联中最大一支主力军,与日伪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麓展开激烈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日寇为巩固其战略后方,1938年将关东军的兵力扩大了3倍以上,加强对南满的“大讨伐”。杨靖宇率部进入长白山区建立了密营。

日寇在诱降碰壁后,于1939年冬大雪封山时又展开讨伐。部队衣食无着,杨靖宇决定分散突围。最后,他带60余人东进。

1940年2月18日,两个警卫员下山买粮牺牲。2月23日,杨靖宇孤身被围,战至最后,英勇就义。日军割下杨靖宇的头颅后,剖开其遗体,发现他胃里除了树皮、草根和棉絮外,没有一粒粮食。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杨靖宇的牺牲地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58年2月23日,其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合葬在吉林省通化市靖宇陵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战斗一生。

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题写“杨靖宇烈士纪念碑”碑名。1995年1月12日,江泽民题写“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馆名。杨靖宇由此成为在新中国成立后唯一受到党中央两代领导核心题词的抗联领导人。

家中珍藏三张照片

1952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几位干部来到方绣云家,把正在吃饭的马从云仔细打量了许久激动地说:“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杨司令的后代!”当方绣云和丈夫听到父亲当年抗联时的老战友冯仲云,讲述父亲1940年在长白山密林深处打到弹尽粮绝壮烈牺牲的事迹时痛哭起来,她没想到父亲会死得那么惨,死后又被日本人割去了头颅。

原来,将军牺牲后,一直到1950年兴建东北烈士纪念馆时,他的出生地也不清楚。当时能找到的只有一张发黄了的杨靖宇履历表,就在这时,一张刊载了杨易辰撰写的回忆文章《忆模范共产党员杨靖宇同志》的文童,让他们眼前一亮。不久,他们在沈阳见到了时任中共辽宁省委负责人的杨易辰,杨易辰确切地告诉他们,杨司令的老家肯定在河南,而且就在确山县农村。

在驻马店李湾村,他们终于找到了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和女儿马锦云,得知马从云的母亲等了18年后已于1945年病故的消息时,他们惟有唏嘘长叹。

1958年2月23日,马从云轻唤着父亲的名字来到吉林,终于见到了父亲杨靖宇,不过那是装进一只玻璃瓶子中的头颅标本。马从云和方绣云夫妇跪倒在地痛哭失声。在白雪皑皑的群山中。她们看到了父亲牺牲时背靠的那棵粗壮挺拔的松树,山上仍然可见日军留下的碉堡,以及被炸倒在地上的红松树,它们默默地见证着那场激烈战斗。走时,马从云从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带回去一块桦树皮,至今仍被方绣云老人珍藏在柜子里,她看一次掉一次泪。

在方绣云老人的家中,仅存一张少年杨靖宇在开封读书时的照片。为了保存这张照片,公婆张君曾把他藏在墙缝里,逃亡时缝在女儿马锦云的衣服里,目前这张照片保存在驻马店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内。

nlc202309022109

方绣云老人还珍藏有两张发黄的珍贵照片,其中一张是杨靖宇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放在汽车上进行示威的照片。笔者看到,车上站着荷枪实弹的日本兵,隐约可见白布上写着“杨司令之末路”字样。另一张照片上则是日军正在庆祝所谓的“胜利”,将军的头颅被放在叠在一起的两张桌子上。

河南省博物院近现代史博物馆研究员刘晓辉说,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传记女作家泽地久枝来到通化靖宇陵园拜谒。她在将军塑像前长跪不起。原来,抗战时期,她在吉林读书,经常看到日伪通缉的告示,十分崇敬将军,于是开始搜集有关将军的资料,日本投降后,她把积累了10余年的资料带回日本,撰写杨靖宇传。

子孙是普通的铁路职工

今年已88岁高龄的方绣云老人。住在郑州市铁路局材料厂家属院,如今将军的儿子和女儿早已作吉。她是马家惟一清楚知道将军家事的人。

后来,马从云在信阳铁路学校上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材料厂,他妹妹被分到郑州铁路局托儿所工作。1964年8月,身患肝癌的马从云出差途中死在江苏镇江,年仅37岁,他的遗骨被安葬在郑州市烈士陵园。1986年,马锦云也因病去世。

今年61岁的马继先对爷爷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感受,爷爷离家去关外时,爸爸才1岁多,姑姑才出生5天。在她刚懂事时就听爸爸讲爷爷的故事,爷爷英勇抗日的英雄事迹在她心里打上了深深烙印。

马继先的5个兄弟姐妹的名字当中都有一个“继”字。从大到小依次是: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马继先兄妹都在郑州铁略局工作,姑姑家7个孩子都是工人或农民。

马继先兄妹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从上学到工作,从没对周围的人炫耀过他们是杨靖宇的后代,后来同事们知道后都惊讶地说:“你怎么不早说呀?”马继先说:“爷爷的功绩是我们的骄傲,却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有在岗位上好好工作,多为人民服务,才对得起爷爷。”

今年53岁的马继志,从小在奶奶及父母那里,听到过许多关于爷爷生前英勇抗日的故事,稍大后,又读了描述爷爷英勇事迹的许多书。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英雄爷爷,一直活在他心里。让他难以忘怀的是父亲临终前的一句话:“咱是烈属,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种,更不能躺在爷爷的功劳簿上向政府提要求,捞好处。”这番语重心长的嘱托,激励着马继志。

1977年到1981年,马继志曾在河南某部服役,当兵没几个月就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了三等功。在部队时,他从未声张自己的爷爷是杨靖字。

7年见证靖宇县变化

马继民曾在南海舰队服役4年,后在郑州铁路局物资供应总段工作。每去吉林,马继民的内心就受到震动。

2004年,马继民在哈尔滨参加靖宇公园杨靖宇铜像落成仪式时,当时来看热闹的人很多,老百姓争先恐后想看看杨靖宇的孙子长什么样。

2005年,马继民到吉林省白山市参加杨靖宇诞辰100周年、殉国65周年纪念大会时,靖宇县组织抗联后代重走抗联路的这次经历,让马继民对这座以爷爷名字命名的县城有了更深的感情。这年7月,马继民到当年爷爷战斗和牺牲的地方,担任县长助理一职。临走时,母亲对他说:“到靖宇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要踏实工作,多作贡献。”

随后的7年里,马继民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他一个人住办公室,每天都在食堂吃饭。现在,马继民半年在郑州市铁路局工作,半年到靖宇县负责红色旅游开发。

在马继民的努力下,杨靖宇殉国地等抗联遗址得到修缮和有效保护,红色旅游成为靖宇县的“名片”,杨靖宇殉国地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景区,每年接待参观者数十万人,有力推动了靖宇县的旅游发展。

7年来,马继民亲眼见证了靖宇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发展。马继民刚来那年,靖宇县财政收入只有八九千万元,而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已突破3亿元。马继民认为,“身为杨靖宇后代,能亲证、亲历靖宇的变化,我很欣慰,很自豪”。

篇5: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

形势严峻,杨靖宇决定将主力转移,突围出去,他自己带一支小部队留下来牵制敌人。大家都不同意,杨靖宇坚决的说:“我是司令,我说了算!”他耐心的解释说:“我是敌人的眼中钉,吸引力最大。”

杨靖宇留下来,带领战士们打退敌人3次进攻,到天黑时,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出去了。这时,留下的战士只剩下五、六十人了,还有一部分伤员。吃的一点没有了,当地群众也联系不上,杨靖宇命令将伤员转移,准备最后的战斗。

带领伤员转移的干部说:“总司令,让我留下吧,好保护你!”

杨靖宇严肃的说:“不行!现在,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在这严峻的时候,领导的责任是带好队伍,保护战士,不把伤员转移出去,我于心不安!”

伤员转移走了,经过与敌人的多次交火,杨靖宇身边是剩下两个小战士。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又没有吃的,肚子饿得前心贴后背。

杨靖宇把两个小战士安顿好,让他们休息一会儿,他要到屯子里找点吃的。他勒了勒皮带,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屯子走去。肚子饿得头晕眼花,几次要栽倒在地。杨靖宇把棉衣里的棉花撕下来就着雪吃,一口一口艰难的咽着。

敌人发现了杨靖宇,而且就他一个人。几个敌兵追了过来,举着枪大喊:“快投降吧!有你的大官当!”

杨靖宇拔出两只手枪,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敌人倒下一大片。蜂拥的敌人将杨靖宇围了上来,一个敌兵又喊道:“快投降吧!你跑不了了!”

杨靖宇的左手受伤了,他从棉衣上撕下布条包扎伤口,敌兵一窝蜂拥上来。杨靖宇狠狠地向敌人射击,几个敌兵又倒下来。可是,杨靖宇发现枪里面只剩下一颗子弹。

在危急时刻,身负重伤的杨靖宇,身靠一棵大树,吃力的举起了手枪,怒视着凶恶的敌人,朝自己的太阳穴开了枪,敌人吓得目瞪口呆。

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了。

篇6: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

他刚到黑龙江濛江县保安屯附近,就被敌人的坐探发现了。不一会儿,一大群敌人扑了过去。杨靖宇选择了一棵大树作掩护,拔出两支短槍,左右手同时向敌人射击,独身一人和几百个敌人打了一个多小时。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被他打回去了,一批批的敌人倒在了他的面前。

杨靖宇身负重伤,槍里也只剩最后一颗子弹了。他坚强挺起高大身躯,深情注视祖国壮丽河山,用热血和生命,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随后壮烈牺牲。

篇7: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作文

伟岸的身躯挺立在白雪皑皑的山崖

白桦树下有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手舞双枪跨上赤色的战马

将军在弹尽粮绝中像山峰一样倒下

倒下的勇士更让敌寇惊恐惧怕

英雄的史诗传遍四面八方

山崖上开满殷红的杜鹃花

在这曲《英雄赞歌》里,那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就是让我们敬仰的抗日名将杨靖宇。对于现在的少年儿童来说,我们出生在21世纪,从小就过着快乐而又幸福安定的生活。可是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许多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这几天,我读了一个关于抗日名将杨靖宇的故事《愿将此身长报国》。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心潮澎湃,为杨靖宇将军大无畏的精神而感动。

1932年,杨靖宇受中央委派到东北开展抗日工作,他在东北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并率领部队与日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展开了斗争,很快就建立了蒙江、那尔轰、金川、河里、集安、老岭山区和辽宁老秃顶子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了许多胜仗,给当时嚣张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日军看到抗日联军的势力不断壮大,就开始害怕。为了消灭杨靖宇所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敌人调集重兵对杨靖宇部队实行了野蛮、残酷的“包围追击”,“束蓖式”“踩踏式”的“讨伐”。

1940年2月23日,北风卷着飞雪,疯狂地扫荡着吉林省蒙江县的山山岭岭。形势异常严峻,杨靖宇将军所率领的抗日联军连身边最后两名战士也不幸牺牲,在县城西南保安村的山坡上,病魔缠身、饥寒交迫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杨靖宇孤身一人,正在同200多个日军进行着殊死搏斗。敌人认为,杨靖宇单枪匹马,身陷重围,逃走已不可能。于是,他们停止了射击,利用叛徒尹夏太等人对杨靖宇喊话劝降:“杨,你的命要紧,抵抗没用了,快投降吧!你如果归顺,皇军大大地重用!”“杨靖宇,归顺吧!现在就剩你一个人了,再抵抗是没有用的!”在敌人的围攻下,在声嘶力竭的劝降声中,杨靖宇面无惧色,瞄准喊叫的敌人不停地射击,血战一个多小时,敌人彻底绝望了,日本指挥官大阪发狂似的下了“干掉他”的命令。各部敌人听到命令,马上包围上来。步枪、机枪一齐开火……

枪声过后,整个山谷的空气像凝住了似的。低低的林涛如泣如诉,发出阵阵悲凄的哀鸣……杨靖宇高大的躯体靠在扭筋槭树上,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壮烈殉国。他那被敌人子弹穿透的胸膛,汩汩流出殷红的鲜血,染红了落叶,染红了雪地,但他依然睁着双眼怒视敌人,手里紧握着那支20响的驳壳枪……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暴地砍下他的头颅,又剖开他的腹部。当一位日本军官发现杨靖宇的胃中没有一粒粮食,全是草根、树皮、棉絮时,感动得流出眼泪,声音哽咽地说:“杨靖宇,中国人的英雄!”在场的敌人被惊得目瞪口呆,不得不承认“杨靖宇不愧是一个将才!”

篇8:杨靖宇献身抗日的故事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

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请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篇9:贵州籍抗日英雄陈蕴瑜的故事

陈蕴瑜又名陈怀珍,平坝天龙镇人(屯堡人),生于1900年二月初二。从天龙化行初小(天龙小学前身)毕业后考入贵州省陆军讲武学堂第二期(校长何应钦)学习。

从讲武堂毕业后,他历任黔军排、连长。1921年孙中山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陈蕴瑜随黔军前往,因战功晋升为营长、团副,后任黔军第四混成旅参谋,复任二十五军军部上校参谋、第三师副官长、贵州全省保卫团总部副官长,兼军警督察处参谋长、第二师副官长等职。

1935年,他所在的黔军第二师柏辉章部被改编为国民党国央军102师。1936年,102师被调到河南商城等地駐防。

淞沪会战,显树战功

抗战爆发后,102师由河南驻地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陈蕴瑜任该师607团团长。

陈蕴瑜率团到达上海莘庄,10月下旬,部队奉命由苏州河南岸的陈家桥、北新泾向南翔方向前进,去接替胡宗南部第17军第1军1师的防务。在接近目的地时,正遇上五六百日军在其空军和炮兵的掩护下进攻我军,陈蕴瑜当机立断,亲自指挥第二营向敌人猛冲,当即击退了日军,并击沉了敌艇2艘。

陈蕴瑜团顺利接替了1团的防务。此后,他又率团在驻防地与日军血战10余日,使日军未能前进半步,确保了17军团右翼的安全。

日军战领上海后,乘势西犯南京。1937年12月上旬,102师奉命扼守浦口、浦镇瓜埠的防线,协同友军保卫南京。12月9日,陈蕴瑜率团到达浦口布防,阻击日军沿浦口线北上。在日军陆、空军的联合猛攻下,阵地屡遭轰炸,陈蕴瑜率部队坚守阵地,巩固了浦口防务,并掩护友军安全北撤。14日晚,在完成掩护任务完成后,陈即率部开赴陕西宝鸡整训。

在陕西的整训中,102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陈蕴瑜改任102师304团上校团长。

徐州会战,血洒苇楼

1938年4月初,台儿庄大捷后,日军重新调整布置,分多路进袭徐州。当时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第8军到徐州参战,掩护其他部队后撤。

102师受命先行,到达江苏砀山(解放后划归安徽省)后,5月22日,304团团长陈蕴瑜领命率领一营、三营和战防炮一连在右翼由杨集向韩道口急进,刚到韩道口便与日军的快速部队遭遇。

这支日军有12辆坦克、装甲汽车20余辆,大炮一门,步兵600余人。陈蕴瑜当即命令战防炮连给予日军迎头痛击,瞬间,4门苏罗通小炮同时向日军开火,日军的前导4辆坦克一下就被击毁了2辆。当日军的坦克再次冲到南门口时,又被击毁2辆。陈蕴瑜立即挥兵乘胜追击,在追击中缴获日军装甲汽车12辆,生俘驾驶兵2人,随后,他率部又南追十里,将失地苇楼收复。

败走之敌得到其后续部队的增援,立即向苇楼反扑。其间,日军三次增兵,其兵力大于陈团五倍之多。5月23日上午,陈团与师部、军部的联系中断。陈蕴瑜决定乘夜突围。当他正在部署时,日军又发动了反扑。日军这次以坦克为先导,步兵炮兵协同,很快逼近了陈团指挥所前。陈蕴瑜手持冲锋枪,率机枪连向敌人奋勇冲杀,带领官兵们与日军展开了肉搏,之后不幸中弹阵亡,壮烈殉国,时年38岁。

裹革无尸,衣冠恋乡

陈团长血染沙场的噩耗传开后,官兵们无不抱头痛哭。苇楼收复后,经组织人员多次在战场上寻找其尸骨,但未找到。

陈蕴瑜殉国后,共有蒋介石、林森、李宗仁、何应钦、冯玉祥、孙科、陈诚、白崇禧、陈立夫等42名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为他亲笔题赠挽联和悼词。其中蒋介石的题词是:“忠烈可风”,挽联是:“裹革痛无尸,一夕苇楼埋碧血;报功原有典,千秋青史表丹心”。

1938年10月3日,陈蕴瑜的追悼大会在天龙镇举行。参加追悼会的有安顺地方上的各界知名人士,当地的军政要员及民众近万人。会上,人们齐唱挽歌:“烈士陈公蕴瑜,勇使倭奴丧胆。转战经万里,举步英名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壮烈牺牲,敬仰莫忘。”

篇10: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钮浚桓

他自幼仰慕英雄,当日寇入侵东北,他投身革命义无反顾地踏上抗日之路。他被日寇重重包围,只身战斗,直至牺牲。他就是——杨靖宇。当我读完《抗战英雄》这本书之后,杨靖宇将军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也让我最敬佩!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因为“靖宇”在朝鲜语中有“驱逐外敌”之意。因此马尚德决定改名为“杨靖宇”。

1940年2月23日,因为身边叛徒的出卖,杨靖宇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被4万多日军包围,孤身战斗最后壮烈牺牲。因为杨靖宇在牺牲前好多天都没有吃到一粒粮食,饿了吃口雪、吃草根,树皮、棉絮充饥。日军劝他投降,可是他想都没想仍不停向讨伐队射击。交战中有一弹命中了他的左腕,他的手枪落在地上,可他还是顽强地用右手的手枪应战。到下午4时30分,他被敌人射中胸膛,壮烈殉国,年仅35岁。日本侵略者剖开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一粒粮食也没有,震惊了侵略者!连当时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得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但他是大大的英雄!”还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朱德元帅赞叹:“人民英雄杨靖宇永垂不朽!”。

篇11:杨靖宇将军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李湾村(今属驿城区),1923年参加由李大钊发起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大革命前后,杨靖宇积极投身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先后领导了确山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第一个县级工农苏维埃政权,揭开了河南土地革命的序幕。1929年以后,党派他到东北从事革命工作,先后在辽宁抚顺、黑龙江哈尔滨和南满等地领导革命斗争。他曾任东北反日救国总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1932年11月,他以中共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省委巡视员身份,被省委派到南满——吉林磐石、海龙整顿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这时按照党组织安排,他改用“杨靖宇”这个名字。他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中共南满特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由于他功勋卓著,先后被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执行委员、中共七大准备委员会委员,成为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的最高领袖。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在吉林省氵蒙江县现为靖宇县抗日斗争的战场上。

2005年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00周年。我们要深切缅怀将军的不朽功绩,加强宣传研究将军的崇高思想,大力弘扬将军的伟大精神。

何谓“杨靖宇精神”呢﹖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高度评价杨靖宇将军是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综观将军一生的战斗业绩,全面考察英雄的人生足迹,深刻思考伟人的历史性贡献,深入研究杨靖宇的思想品德和作风,“杨靖宇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坚持真理,忠心报国,艰苦奋战,英勇献身”。

坚持真理——就是他孜孜追求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这是杨靖宇毕生为之奋斗的宏伟理想和远大目标,也是他取之不竭的强大革命动力。

杨靖宇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幼年丧父,深知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黑暗落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寻求变革社会的真理,1923年,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校址开封,学习期间就开始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报刊。在学习、研讨中,杨靖宇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是实现变革旧中国的真理,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久,杨靖宇从《北大日报》上看到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招收会员的启事,他立即写信与该会联系,报名加入该会,成为该会的第88名会员。1925年6月,杨靖宇率领本校同学积极参与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斗争。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自此以后,他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把自己融于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之中,自觉服从党组织领导,牢记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正因为他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孜孜追求,才会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力量源泉,才会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为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丽事业之中。

在以后的长期革命斗争中,杨靖宇都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著作。据他生前的许多战友回忆,杨靖宇将军是个博学多才的卓越政治军事领导者。他随身带着《共产党宣言》等马列的书籍,不断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中汲取精神力量。还对从中央红军传来的游击战争的小册子和毛泽东《论持久战》等军事战略战术理论,经常研读。杨靖宇将军还充分利用战役战斗的间隙时间、部队休整之时,对广大干部战士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开展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干部战士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杨靖宇将军不仅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且身体力行,自觉去实践马克思主义,百折不挠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在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他冲锋在前,疾恶如仇;在敌人的监狱里,他不怕酷刑拷打,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在抗击日本侵略者血雨腥风的战场上,他百折不挠,顽强战斗;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杨靖宇将军之所以有这样辉煌战斗的一生,都在于他自始至终有着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1940年是杨靖宇抗战以来最艰苦的时期,部队伤亡很重。他鼓励大家:“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来很小,可燃烧起来能烧红了天,照亮黑夜。正是为了革命的火焰燃烧得更旺,才会有许许多多的同志前仆后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可能牺牲,革命并不等于失败。革命,不管遇多大困难总会胜利的!”

杨靖宇将军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把远大理想与抗战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把抗击日本侵略、争取全国抗日胜利作为捍卫真理的革命实践,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1939年5月,根据当时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抗联一路军有人建议将部队转移到苏联或长白山躲起来。杨靖宇将军说,我们是抗日的队伍,就是打鬼子,就得坚持战斗。我们在这里坚持打下去,就能牵制敌人一部分力量,鼓舞民众精神,减轻党中央的压力,支援全国抗日战争。针对同志们让他先隐蔽起来的建议,他激昂地说,难道我怕死﹖我在这个队伍,这个队伍就不会散,就能同日本侵略军坚持打下去。杨靖宇就是这样,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一直战斗在祖国的疆土上。

忠心报国——就是他始终把党和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决捍卫民族利益,顽强抵抗日寇侵略,具有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是杨靖宇精神的核心,也是他报效国家和人民的实际行动。

从1929年2月到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用他生命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坚决捍卫民族利益,顽强地抵抗日本侵略者。从领导抚顺煤矿工人罢工到“福合客栈”被捕遭日警严刑拷打,从磐石游击队到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在东北的莽莽林海、皑皑雪原中与日寇英勇奋战11年,直至血洒祖国疆土。不论环境如何恶劣,也不论战斗如何残酷,杨靖宇将军总是忠贞不渝,矢志不移,充满必胜的信心。1933年冬,杨靖宇率部队强渡辉发江,身后有日伪军的咆哮,头顶是呼呼的寒风,他和战友们用赤脚踩碎刺骨的寒冰,跳入齐腰深的江水中强行过江。人在江中走,冰在头上结,抗日杀贼的烈火在胸中烧,将士们的意志愈挫愈坚,战斗情绪愈战愈旺盛。

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杨靖宇将军不为日寇高官利诱,对祖国赤胆忠诚,真正做到了“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1940年2月,杨靖宇率部队与数十倍于我的日寇作战,最后只身一人用草根、树皮、棉絮充饥,在茫茫林海雪原与敌奋战。日寇以“东边道”高官相许,利诱劝降,但他回答敌人的只有愤怒的枪声。将军牺牲了,但英雄的忠魂永远留给了祖国,忠心报国的精神,成了教育后人的宝贵财富。

杨靖宇忠于祖国,更热爱人民。他处处心系人民,事事为人民着想。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驻地整顿,他都坚持不扰民,不给群众添麻烦,从来不占住老百姓的住房,都是住地窖、密营,甚至住野地。

1933年12月的一天早上,住在东山区小屯子里的刘老太太一打开门,吃了一惊:门外地上全都睡满了人,有的盖条破毯子,有的盖件旧长袍,有的卷着野兽皮,乌黑闪亮的枪支放在他们的身边。她激动地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第一次看到杨司令这样规矩的兵!”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联战士,还经常帮当地群众拉犁种地、收获庄稼、挑水磨面,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杨靖宇如此关心群众、心系百姓的事例,在当地广为传颂。

艰苦奋战——就是他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战胜各种困难,具有共产党人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这是“杨靖宇精神”的突出特征,也是他辉煌一生的闪光之点。

杨靖宇将军领导的东北联军是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展抗日斗争的。祖国的东北,冬季长而寒冷,尤其是山林旷野,积雪没腰,奇冷无比。杨靖宇将军和他的抗日部队长年奋战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转战在白山黑水之间,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气候,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日斗争是在极其恶劣的生活条件下进行的。一是缺衣。每逢冬季,部队经常露营在深山老林里、冰天雪地中,杨靖宇和战士们没有棉衣穿,只穿一件夹衣。1935年冬,柳河县副县长听说冬天杨靖宇只穿一件夹衣,就托人捎给扬靖宇一件皮大衣,将军自己舍不得穿,让给部队身体弱的同志。1938年11月,抗联第一路军在蚊子沟召开会议,晚上杨靖宇和大家睡在冰凉的地上,身上只裹件单薄的衣服。将士们虽然衣不御寒,但抗日救国的热血沸腾,战斗情绪十分高涨。二是缺食。日寇为了围困抗日联军,大搞坚壁清野。有时部队一天要在深山雪原里跋涉上百里,一连几天吃不上饭,只能吃点野果就把雪水,甚至只能吃草根、树皮和棉絮。1939年,部队行军到桦甸北岗,连一点吃的东西都没有了,杨靖宇就让大家煮榆树皮吃。他说:“人们从前吃榆树皮,是为了活命;现在咱们吃榆树皮是为了革命!榆树皮、野菜、草根都是革命粮,能锻炼革命战士的士气。多吃点革命粮,将来革命胜利了,享福了,也不会忘记革命的艰苦!”

杨靖宇和战友们不仅要与寒冷和饥饿作斗争,还要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奋战。1938年10月,日军5万重兵将杨靖宇率领的四五百人的队伍层层包围在申家堡一条死山沟里。当时,战士们子弹很少,杨靖宇问大家,我们被敌人包围了怎么办?“坚决拼到底!”吼声震天,似深山虎啸。经过激烈拼杀,部队终于成功突围。

英勇献身——就是他不畏强敌、视死如归,具有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这是“杨靖宇精神”感天地、泣鬼神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一生最悲壮、最令人刻骨铭心的大英雄之举。

在敌人的监狱里,他大义凛然,从容应对,从不屈服严刑拷打。1929年8月,杨靖宇被叛徒出卖,第四次被捕入狱。敌人用老虎凳、辣椒水、压杆子等酷刑,连续折磨他五六个昼夜,最后将他扔进水牢。面对种种惨无人道的折磨,杨靖宇始终没有吐露半点党的机密。

在抗日的战场上,他英勇顽强,百折不挠,愈战愈勇。在长达11年的抗战岁月中,常常缺衣少食,他带领战友们转战于深山雪林,不管环境如何艰苦,条件如何恶劣,他从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敌人退缩,总是充满必胜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

在对强敌的斗争中,他视死如归,英勇不屈。1940年2月15日,杨靖宇身边只剩下6名战士,而且4人负伤,形势十分严峻。他鼓励说:“同志们,为了革命,我们要坚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向敌人屈服!”2月18日,天寒地冻,粮断衣烂,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跋涉的杨靖宇将军,刚从袖头上撕下棉絮蘸着白雪吞下去充饥时,又一次被日伪军包围,他沉着迎敌,英勇拼杀,又一次机敏地突出重围。2月23日,杨靖宇被人告密,再次遭到敌人包围。一颗子弹打中将军的左手腕,他用右手继续射击。将军同近300名敌人血战一个多小时,不幸被敌人罪恶的子弹击中腿部和胸部。他紧紧搂着树干,艰难地站起来,继续反击,又一次被敌人机枪扫射,将军伟岸的身躯倒在雪地中,英勇献身。

壮志未酬身先死,英雄精神贯长虹。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然而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却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教育着亿万中华儿女,继承先烈遗志,报效祖国,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纪念杨靖宇将军百年诞辰的日子里,我们要缅怀将军的光辉业绩,大力弘扬“杨靖宇精神”,深入学习“杨靖宇精神”,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弘扬杨靖宇精神,就要学习和发扬他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实践真理的精神,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党性,服从党的领导,不为名所困,不为利所诱,一心一意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弘扬杨靖宇精神,就要学习和发扬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饿死不和人民争粮,冻死不与人民争衣,战死不让人民罹难,视人民如父母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情怀,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弘扬杨靖宇精神,就要学习和发扬他艰苦奋斗、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他为民族谋独立、为国家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上一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情况汇报下一篇:水利水电实习报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