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考复习策略

2024-07-06

政治高考复习策略(共8篇)

篇1:政治高考复习策略

我认为,首先是要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死”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定要准确全面把握,要死掉;“活”指要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尽一切可能的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其实经济学、哲学就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花钱吗?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就是经济,而且花钱这个活动中就涉及分配、消费、储蓄、保险、股票、第三产业等诸多经济学的问题,我们在网上交流就涉及第三产业、信息化、工业化的问题,所以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充满兴趣,主动地去感知政治,研究政治,而不是被动地去背政治。相信知识获得的同时,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正因为政治着重能力的培养,但又作为高考的一个科目,因此我们在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把厚书读薄。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记忆不读书”两个基本原则,二者合而为一,具体体现在:勾画书本上。凡是勾了的就背,没勾的就不背,就这样把范围缩小,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要提高阅读速度。也许现在要求同学们“一目十行”实在太难了。但是你今天一行,明天二行,……这样,就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了,特别在高三的学习中,此能力会立大功的。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要学会做笔记。不仅记板书,还要记老师口头上说的重要的话,且要留有余地,供今后补充,做到在学习中既动脑又动手。

篇2:政治高考复习策略

1.翻阅教材,回归基础

高考试题材料在课外,试题的切入点和视角千变万化,但解答的要求、内容却在课内。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心中不慌。

这里的阅读教材并不是指不分要领逐字记忆和阅读,而是以主干知识为核心,以“查字典”的方式展开的重点阅读。我们已经经历过了两次四市联考和数次校内模考,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题目虽然碰巧选对了,但是对于涉及的知识点不够清晰。此时,充分利用教材,及时翻阅教材,在教材中的相应内容进行标注。几次反复之后,会逐步扫清知识盲点,并且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识点是高频考点,做到有的放矢。

2.总结错题,加强体验

在冲刺阶段我们做的练习和模考卷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对于其中的错题要及时收集、整理。这里的收集、整理不是简单地从试卷搬运到错题本上的过程,也不是机械地将老师的讲解记录下来的过程,切忌只落在纸上。一定要如之前所说对照课本查阅,或是认真思考消化老师对此题的讲解。在最后阶段再拿出来重新做一遍,提醒自己要注意的问题,总结做题的方法,收获会很显著。做题要加强体验,训练、提高做题的正确感觉和习惯,控制做题的节奏。

3.熟悉答题要领,掌握解题规范

篇3:高考政治后期复习策略导航

一、抓好书本 (基础) 是关键

1. 对课本内容要熟:

对课本内容要多看, 看的遍数多, 反复记忆多, 对课本内容就越熟, 考起来速度才会快, 准确性才会高。题目再难, 也是与书本内容联系的, “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书本的原理、观点熟, 用起来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反复多遍———这是最一般的学习规律, 也是做题能多得分的最基本要领。

2.自己课下复习可分为几步走, 多轮进行的方法:

第一步, 从宏观上熟悉相关内容的整体结构, 相互联系———一定要对相关内容 (可以是一整本书的内容, 也可以是一本书中某部分的内容) 进行归类整理, 尽可能先脱离书本将其用网络框架等形式形成结构图整理出来。同时要特别注意对目录的章节编排很熟悉。第二步, 在弄清总体系统结构的前提下, 对课本内容进行细看, 包括概念、事例、谚语、格言、关键字句、分析过程、分析依据、结论、重要意义、要求及错误观点、危害等等。第三步, 进行有选择性的整理理解记忆。以上三步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要将这几步有机联系起来, 不能分割开来。在运用这种先面后点的理解记忆法, 完成了对课本内容第一轮复习后, 再回过头来进入第二轮、第三轮……力争每一轮的整理与理解都有新的收获。

二、掌握答题方法, 通过训练提高答题能力

答好政治题的一般要求: (1) 字迹要端正、清楚, 语言规范, 尽量用政治 (课) 术语。 (2) 要有层次, 分好自然段, 切忌答题不分段, 留太多空白或将答案挤在答卷中间。 (3) 答题必须遵循的一般步骤:先审题, 读清题意要求, 思考题目与事件 (例) 之间的内在联系;题目或事例所包含的有关原理及内容;对材料或事例进行分析 (包括正确的依据、实行的必要性、重要性;错误的依据、危害等。 (4) 要注重答题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近几年来政治高考越来越灵活, 要出高分, 必须要具备相应能力 (审题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考前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运用基本原理举一反三的能力, 等等) , 能力越强, 获取高分的可能就越大。所以, 在考前的半年里, 必须强化答题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如果在平时的复习中不重视答题训练, 只是到了考试时才来审题、才来动笔, 就可能会读不懂、读不全, 可能会写不出、写不全, 效果自然会差, 这就像体育运动一样, 任何一名获金牌的世界冠军, 都是平时辛苦汗水的训练换来的。平时多进行审题训练, 要多将基本原理联系重大时事进行分析训练。平时训练就要把自己设定在一种高考实践状态中, 争取做题又快又准。这样, 各种答题的综合能力才会提高。如果不练或不认真的练, 速度上不去, 准确性也无保障。审题等能力没培养, 想得高分只能是一种臆想。平时的小考、模拟考等都要当成大考、正式考试, 这是综合能力的实战训练, 可以练心态、适应能力、速度、审题、笔头……速度训练, 要专心, 自己限定时间完成整道或整套的练习, 不要做一点就翻答案、翻书本。平时训练都当成正式高考一样, 认真对待;高考时又当成平时练习一样。心理的适应、情绪的稳定, 对解决一些即使是自己少见甚至没见过的题目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考前一个月左右, 更要注意速度与心理的训练。考前一个月内, 减少做题量, 重点练速度与心理;考前一周内可热身一次, 考前一段时间内最好减少或取消微观知识点的复习, 重点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系统。平时训练的时候, 特别是主观性题目要注意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问题。同一个问题应从不同的知识点去考虑, 尽量扩大答案所涵盖的知识面, 这样得分点也就自然扩宽了。

篇4:高考政治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考:政治复习;复习计划

如今的政治命题在高考中开始趋向于对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考查,这样的考查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考的一天天临近,很多学生对高中政治学科的复习都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完全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在考试中无法灵活应对试题,一味的做题又使很多基础掌握不好的学生无法在做题过程中举一反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了高中生对政治学科的复习失去了信心。怎么才能在紧张的高考复习阶段提高政治学科的复习效率呢?

一、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

高考中的政治考题虽然每年都是在变化的,但是考点都是我们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接触过的知识点,知识高考中的考题更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知识点的实际运用,把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了深化。考生在高考的时候感觉没有自己不会回答考题,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考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不够重视,感觉课本上的知识自己都已经了解了,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基础知识上,在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时候就大量地做题,不可能会领会到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所有的题目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不管是以什么角度和题材来命题,最终考查的都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运用。所以,考生如果想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在高考復习阶段反复地看政治教材内容,以教材为复习的中心。具体的做法就是,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考试大纲对教材上的知识有重点地进行通读,使学生对教学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可以知道哪个知识点应该是出自教材中的哪一个章节。其次,在通读教材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对教材中的每个章节列出具体的知识结构,每个章节中的考查重点都要详细列出。之后,教师对学生列出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最后,就是教师在带领学生把教材上每个章节对应的习题练习一次。有了清晰的逻辑框架之后,学生的复习重点就应该落到具体的打好基础知识上了,学生要认真地对待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可以与对应的练习题结合来复习,把知识点应用到具体的题目中去,对每一道题目都要细细研究,做一道题就要懂一道题,而不是不求甚解地一味求多。只有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基础知识掌握牢靠,才有可能应付考试过程中变化多端的题目。

二、把握好考试大纲

高考是每个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人生转折点,高考的复习阶段时间是很紧张的,很多学生挑灯夜读还是会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所以,政治的复习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对高考大纲进行准确的解读,以考试大纲为标准来制定复习计划。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高考的试卷只有那么大,所以高考不可能对高中学习过的所有知识点进行面面俱到的考查,一定会出现侧重点,掌握好高考的考纲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近高考试题的直接方法。教师在高考复习阶段一定要向学生详细地解读高考考纲,让学生知道要复习的重点内容是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复习方案。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明确的复习目标,各个学校的政治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备课,大家一起对考试大纲进行分析,参照几年以来的考试题目,明确每个复习阶段中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把政治知识进行细化分解,尤其是近些年都出现的高考考点,更是要作为复习的重中之重,教师在复习阶段,要着重归纳讲解这些重点知识点都有什么样的考查方式。而且,学校在设置考前模拟试题时,一定要对高考大纲进行仔细研究,制定一套符合大纲要求的试题,这样才能让模拟考试发挥出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

三、通过不断的训练来巩固知识

要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不是光靠反复的复习知识点和掌握考试大纲就可以的,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来加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高考复习阶段,学生一定要多做题,只有通过大量且合理的做题训练,学习才能做到对知识点运用娴熟。在复习阶段,教师让学生做大量的试卷,学校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都是因为知道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更好把知识学以致用。为了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在复习阶段,我们要制订训练计划。平时的日常练习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具体做法如下:把日常练习分为普通练习阶段和单元练习阶段。在普通练习阶段,学生就跟随教师的节奏来复习,教师把知识点按重要程度分成重点掌握、一般掌握等等几个等级,之后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取不同的练习题,重点掌握的知识对应的习题要多一些,把这些习题按重点程度的不同分开来,让学生先做重点习题,重点习题的做题时间可以长一些,一定要让学生把重点习题的每个题都做明白。在每周的周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单元练习,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针对一周里带领学生练习过的知识点出一套综合试卷,让学生了解自己一周以来的复习情况,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便于制定下一步的复习计划。

总之,高考复习阶段有正确的复习方法对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师生一定要共同努力,寻找更加高效的政治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关艳燕.谈谈政治学科四轮复习法[J].神州,2012(29).

篇5: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策略与重点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近几年的高考题让人无法妄加揣测,惟有抓好基础,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政治科高考在试卷中所强调的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发挥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的。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所以抓好基础,既能保证高考中占80%的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率,又使提高能力成为可能。抓基础必须重视知识落实。“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这充分说明了对教材基础知识落实的重要性。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复习越到最后,教师越应狠抓落实,越应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做到对“双基”融会贯通。

在复习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对课本知识应分以下层次,即课题——节题——框题——问题——问题阐述,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第二轮复习中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学习,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对于每个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点。重视对知识的挖掘,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从而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二、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阶段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概括地讲就是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思想觉悟,以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培养各种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同时,也是我们适应高考试题改革的需要。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背景、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高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且将继续深入下去。

《考试说明》在规定考查知识范围同时,也规定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如果说,《考试说明》中“考查的知识范围”对考查内容的广度作了要求,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高考政治对于考试内容深度的要求。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即第一轮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热点专题复习(即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热点,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而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那是肯定考不出好成绩的。

基础打牢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提高能力和素质,除了首先要夯实基础外,还必须把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考政治科命题的重要原则。政治科高考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倡导“现实问题的知识性关注,理论问题的现实性追问”,既反对知识化倾向,也反对时政化倾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此在备考过程中,应十分关注党的各种会议的召开及其报告的主要精神,努力将之与思想政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增删、整合,对知识进行更新。并把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巧阶段

政治试题的主、客观题目往往都是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背景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筛选信息、找到切入点等都需要通过进行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为此,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训练,提高解题的能力与技巧,这样,不管采取何种考试模式,什么考试题型,都能从容面对。

篇6:浅谈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策略

石吉祥

盘县二中,贵州 六盘水市 553500

篇7:高考政治复习指导和备考策略

在第一轮复习中 ,考生应尽快熟悉考试模式、性质、形式、特点及要求 , 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作出及时的调整。

1. 明确考试要求 ,掌握考试特点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进行近几年的综合能力测试与全国统一考试单科试题对比 ,不难发现 ,不论试题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具体表现在:

①试题的目标和要求不同。单学科考试侧重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核 , 多以基础性、典型性和单一性呈现出来 ,所强调的能力 ,主要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考试多以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 ,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发展的某一要素、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进行描述 ,而是注重学生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 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核要求不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总汇。另一方面 , 综合能力考试也不是在测试所谓的 一般智力 或一般能力,它测试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但它又相对独立于各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能力。高考政治复习指导与备考策略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②试题的结构和特点不同。无论是文理小综合或大综合测试 ,I卷均采用单项选择题 ,取消了单科考试中的不定项选择题 :Ⅱ卷取消了单科考试题型中的辨析题和论述题 ,只剩下了问答题一种形式。政治学科试题量急剧减少 ,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变小 ,且知识考核的知识点分布不均 ,但单题的分值却大大增加。试题取消了纯时政题 , 考试的侧重点逐步趋向多学科的综合。政治试题仍然以大量的热点问题为载体进行命题 ,但一些次热点问题也常见卷面。在考查能力上 ,更加凸现对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 ,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试题的综合上 ,无论是第 I 卷选择题还是第 Ⅱ卷问答题 ,均采用了组合式设计 , 即以 一材多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它需要考生用学科内外的知识渗透交分析 ,综合考查的力度逐渐加大 ,在评分标准上也更加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2. 立足学科基础 ,注重学科能力 ,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有人认为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 而且每科涉及的题量小 ,考查的知识点少 ,知识的覆盖面窄 ,因而只需要抓重点、热点就行 , 不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复习,甚至认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再也不重要了。

然而 , 恰恰相反 , 题目学科要求的模糊性就是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学科准确性。答题之所以正确率低 ,看起来是考生思维的转换能力差 ,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教育部文件也早就明确指出:综合能力测试 , 决不应打乱目前的教学安排而新搞一套 ,新设一门综合学科飞综合能力考试所测试的 ,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飞综合测试主要号号查学生 对学科内不同要素、部分、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程度 , 以及运用学科知识 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见 , 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是学生建立在对单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 没有对单科知识的系统把握 , 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 , 人为地断章取义 , 分割支解 ,都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 ,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没有知识 , 绝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更何况综合测试部分只占到整个试卷分值的 20%, 单科知识仍占考试的 80% 。而且随着单题分值的大幅度增加 , 使学生每错一题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高考政治复习指导与备考策略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如何复习、掌握基本理论?

首先是把握基本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不清楚产生思维混乱就是必然的。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 , 找出相似概念的相异点 , 从而做到准确把握。其次是理解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 , 即教材艾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 , 横向串联。再有便是掌握基本观点。 背会的知识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 ,无法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 也就不可能随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能力。

另外 ,在第一轮复习中 , 还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 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 ,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 , 从 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3. 加强知识整合 , 构建知识网络 ,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 , 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 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考试所涉及的知识 , 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 , 所强调的能力 , 主要是学习能力 , 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 ,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把握。因此 , 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 ,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例如 , 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 , 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 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 , 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 ,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另外 , 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 , 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 , 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 ,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 , 还要挖掘它们 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 , 对于每个知识内容 , 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 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这就要求考生更要重视挖掘知识 , 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 必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掌握的基础上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打破章节界限 , 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 , 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 , 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 , 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 , 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 , 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 , 以不变 应万变的能力。

高考物理第一轮备考策略

克制基础知识薄弱对策

对于基础薄弱,在低年级时物理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具体困难是跟不上班级正常的复习进度,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课上课下都很吃力,没有反思学习的过程,学习效率低,学习热情不高。大多物理生在面对上述状况时,往往是消极防御,而正确的做法是主动出击。

第一,预习和完成作业的关系。这里说的预习是指在新一章复习之前,把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通过看书或笔记,最大限度地回忆起来,好处在于通过预习可以跟上正常的复习进度。这里的作业是指老师第二天要讲的习题,如果确保完成作业,第二天听课才更有针对性,才能有收获。如果时间确实来不及,可以有选择地放弃一部分作业,但预习无论如何不能少。

第二,当前知识和以前知识的关系。课上学当前的、课下补以前的,这样做往往效果不明显。这时一定要稳定心态,集中优势兵力打包围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基础差的学生起点较低,因此上升的空间很大,如果能够制订合理的短期目标,不贪多、不求全,在不知不觉中物理成绩就会向上走。

克服成绩下滑对策

对于如何克服物理成绩下滑,具体的困难是无法接受成绩不断下滑的事实,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动摇了战胜困难的决心。我认为应首先进行调查摸底,全面分析出现成绩下滑的主、客观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如果是个人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导致成绩下滑,应多在主观上强调集中精力多下工夫;如果是学习方法没有调整到高三复习课的方法上来,而仍然停留在新课学习的方法上,应尝试调整学习方法。

篇8:2016年高考政治冲刺复习策略

一、保持平常心态,做自我风采的掘金者

高考不仅仅是知识的角逐,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冲刺复习和考试中的心态直接影响着成绩的高低。在高考冲刺阶段,面对堆积如山的书刊、漫天飞舞的习题、排山倒海的考试、超限度大容量的复习,许多学生会感觉疲惫不堪;面对社会的关注、学校的督促、家长的期盼、自我成功意识的趋使,许多学生会因为巨大压力而焦虑。心态决定成败,人的学习总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可以说心态越急越做不好事,越做不好事心态就越着急,最后成了恶性循环。因此,管理情绪、克服焦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第一,优化情绪,摆正心态。宫本和柳生是日本近代的一流剑客,宫本是柳生的师父。当年柳生拜师时问师父:“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宫本答道:“最少也要10年吧!”柳生说:“哇,10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宫本答道:“那就要20年了。”柳生一脸狐疑又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夜以继日地苦练呢?”宫本答道:“那你就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剑客。”柳生非常吃惊:“为什么?”宫本平静地说道:“要当一流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能两眼只盯着一流剑客的招牌,而应沉浸于练剑,你只想着当一流剑客,哪里还有心思专注于练剑。”实际上,高考冲刺也需要“执着努力、淡泊名利”,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把平时的作业和考试当作高考,认真对待,绝不马虎应付;把高考当作平常的考试,只要发挥出平时的水平就可以。要留出自我休整的空间,交替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阅读、冥想、听音乐、做家务、体育活动都是获得内心安宁的绝好方式。心情不好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生活中愉快、开心的事情,把积极情绪调动起来。在紧张、焦虑的时候,不要试图独自把所有压力承担下来,可采取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如与家人朋友倾诉交流、进行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积极应对。

第二,感受成功,保持信心。我们要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不要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否定自己,也不要总拿自己的成绩去跟成绩好的同学比,不要怕同学超过自己。很多同学的烦恼和痛苦是同别人比出来的,面对别人的成功和得意,咀嚼自己的失败和失意,盯着别人的巨大进步,反观自己的停滞不前,谁的心里能够不酸楚?因此,我们不要和别人比,要和自己比,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进步,就应该知足了。成功不是超越别人、战胜别人,而是超越自己、战胜自己。再说,失败也是一件寻常事,我们没有必要以常胜将军去要求自己,只要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成功就会离我们愈来愈近。

第三,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高考冲刺复习的时间非常紧张,我们应该最大效率地利用时间,同时也要避免心态过于急躁,进步总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对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展望尚不确定的将来,而是去做手边的清晰之事,因为为明日作准备的最佳办法就是集中所有的智慧、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与其胡思乱想着一日腾飞,不如先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挑出一件重要的事情,心无旁骛地先把这一件事情做好,然后做下一件事情,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学习的效率比想象中的还要高。按部就班执行自己的复习计划,每天坚持不懈,把每一件能做的事情尽量做好,从某一天来看,也许你做的事情不一定比别人多,但积累下来,你会发现你的进步之大超乎自己的意料,其关键就在于稳重的心态和稳扎稳打的努力。

第四,劳逸结合,合理作息。到了复习冲刺阶段,一些学生会没日没夜地学习,甚至以放弃睡眠为代价来争取时间复习;有的则是争取多休息,尽量不看书,保持精力。其实这两种方式都不可取:过度用脑并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只会适得其反。睡眠过程是大脑合成记忆蛋白的过程,只有睡眠充足,才能提高记忆能力和学习效率,减轻焦虑。过度放松也不可取。高三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压力下,人的大脑中枢已相应建立起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如果突然过度放松反倒不适应。因此,科学安排生活、劳逸结合更有助于减轻压力,消除疲劳,提高复习效率。

第五,合理规划,科学应考。在文科综合考试中,许多考生感觉时间不够用,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到了最后15分钟发现还有几道大题没有做。这个时候很容易慌神,导致头脑一片空白,匆匆忙忙地扫了一下第一道题,觉得不会做,连忙看第二道、第三道,一路下来,都不会,又连忙回头去看第一道。最后,越看越急,越看越不会做,几道题目都只是简单地写上两句,结果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因此,考生一定要重视答题时间的总体规划,答题前要浏览一下试题,参照平时的答题习惯,对时间作出合理的安排,一般应先易后难,不要因为一道难题而耽误过多时间,影响后面的答题。会的题要争取答得更完美,字迹端正,卷面整洁,争取获得高分;不会答的题可以先放一下,如果最后还是不会答,也尽量不要空着,选择题可以临场应变,非选择题可以结合背景材料写一些,这样多少能争取到几分。解题时要坚持正确大于速度的原则,力争一步到位,提高准确率,很多考生做完选择题后,不断复查,反复修改,结果反而吃不准,如果感觉几个选项都正确时,要保持冷静,相信第一感觉。

二、清理知识家底,构建理论知识线索

冲刺复习阶段,考生要按“考点→主干知识→能力要求→经典试题”的顺序,把每个考点再过一遍,对“考什么”“怎么考”做到胸有成竹。如果仅限于此,在具体运用时,考生还是可能遇到思维短路的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我们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但教材中没有直接反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结构,因此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在冲刺复习时,如果仍然是简单地阅读教材、识记理论和观点,由于不清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但影响对知识的长久记忆,在解决问题时也难以顺利提取相关知识。在冲刺复习中,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知识体系,透过一个个考点的具体内容,用教材之中的隐性线索将零碎的考点串联起来,结成网络,巩固知识。

在提取和解读试题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试题的规定性,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考政治试题的规定性一般由知识范围、行为主体、试题类型、研究对象等因素构成,试题常常以教材目录中的单元标题、课标题或框标题来限定知识范围,考生只有掌握每一单元、每一课或每一框的理论知识,才能在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上准确调用知识生成答案。如果对教材目录不熟悉,就可能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因此,考生在冲刺复习时,要熟悉每一本教材的目录,并以目录为线索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系统准确地理解知识结构。比如,复习《经济生活》模块,按照教材目录可用“程序性”的思路来归纳知识:教材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依次回答“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集中分析我国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复习《文化生活》模块时,要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思路,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力量”“怎么办——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展开。第一、三单元重点在于“感受文化”,一是从“是什么”的角度,感受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的特点;二是从“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发展”的角度,感受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第二、四单元重点在于理解如何发展文化,如何发展中华文化。

准确把握试题的规定性,特别是措施建议类试题,常常需要明确试题规定的行为主体,以主体为线索,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类,才能顺利地将试题与教材正确地链接起来。

《经济生活》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政府)、企业(包括企业经营者)、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三类。按照这三类主体,有关知识可作如下归纳:

国家(政府):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相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遵循价值规律,参与经济全球化,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个人:货币财富的所有者——对待金钱的态度;理智的消费者——消费心理、消费结构、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新型的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维护劳动者权利、提高就业竞争力;理智投资者——家庭投资理财的方式、理性投资;诚信纳税人——奉献回报社会。

《政治生活》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机关(人大和政府是教材涉及的主要国家机关)、党组织、公民三类。按照这三类主体,有关知识可作如下归类:

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执政理念、指导思想(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人民政协的职能)。

政府:政府解决国内问题涉及的知识包括:政府的主要职能、政府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政府的威信。政府解决涉外问题涉及的知识包括: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人大和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职权,人大代表的产生、职责等。(在解题时要注意区分人大代表与人大)

公民: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原则、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解题时要注意区分人民与公民)

《文化生活》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企业和公民三类。按照这三类主体,有关知识可作如下归类:

国家(政府):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企业: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等。

公民:文化对人的影响、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大众文化、区分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等。

三、清理热点家底,构建发散思维的路径

在高考政治试题中,有的时政热点直接是试题载体,有的则是通过生活化的素材间接体现时政热点。有的考生可能会问:“时政热点多不胜数,还以各种不同形式出现,这可咋掌握呀?”其实,这些考生错误理解了高考冲刺阶段学习时政热点的目标。高考冲刺阶段学习时政的目标主要有两条:一是提前熟悉试题模式和情景。大多数高考政治试题都以时政热点为载体,通过学习时政热点,了解时政知识,在考场上遇到相关热点的试题,考生不会感到陌生,从而有利于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增强考生的信心。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政治学科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很多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不能一一体现在教材中,通过学习时政热点,可以帮助考生结合时政复习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运用理论知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学习时政热点的上述目标,冲刺阶段学习时政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以主干知识作为选择学习内容的标准。高考政治试题以知识为线索、以热点为载体,实现了时政热点与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因此,在冲刺复习中,要选择符合中学生实际、与教材主干知识有密切联系、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理解的时政热点,作为学习和探究的对象,以热点的主要事实和基本观点为线索,调动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把考点与热点链接起来,以理析事,以事明理,事理交融。对热点的剖析也不是越深越好,要以教材的理论为限度,抓住精要内容,如果不顾教材实际,过分深入地挖掘热点,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有些问题也不是中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所能认识和解决的。

第二,该浅则浅,该深则深。既然了解高考试题的模式和情景是学习时政热点的目标之一,那么对于大多数的时政热点我们都可以浅尝辄止,并不需要我们去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尽量扩大时政阅读面,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重大政策或热点事件的背景。但是,对于重大时政我们又不能满足于跑马观花,要依据重大时政重构知识体系,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知识、思考和认识问题,这应当成为冲刺复习阶段拓展思维的重要措施。重大时政专题在结构上一般应包括:热点综述,主要是简要概括热点的主要内容;内容分析,对热点相关内容作简要介绍,或分析背景和原因,或探究影响和意义,或介绍相关方针政策;链接考点,分析热点内容所体现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典型题例,回顾近年来高考对该热点的考查情况,精选各地高考和模拟试卷、复习资料中涉及该热点的试题;创新训练,通过训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梳理,在考场上遇到相关的热点试题,我们才能循着体系迅速、全面、正确地调出相关知识,以提高答案的得分率。

第三,识记和运用时政术语。参加文综模式考试的考生,学习时政热点也不是一点都不需要记忆,要着力记住极重要的时政术语。从高考的评分要求来看,一份好的非选择题答案,要把基本理论与材料、时政有机融合起来,特别是适当地使用时政语言,既能够使答案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避免简单地就事论事,同时也能使答案具备鲜明的学科特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是评分标准中规定加分的主要情形。要把时政术语正确地用到自己的答案中去,离不开平时的积累、记忆和训练。

四、清理题型体系,构建优化思维的程序

考生拥有清晰的知识体系和热点体系,基本能够比较顺利、全面地提取知识,但如何根据试题要求提取最具针对性的知识,也是影响考试成绩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清理题型体系,掌握解题思路,优化思维程序,才能让考生减少偏差和失误。

高考试题都是经过精雕细琢、千锤百炼而来的,反映了命题者对考试目标的深思熟虑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试题重视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常常故意将与答题有关的重要条件加以隐藏,以期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全面性,有效检验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高三复习中,近五年的高考真题要至少做三遍,在冲刺复习阶段,高考真题要至少做一遍,通过解答高考真题才能更好地领会高考命题的方向,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在冲刺复习阶段,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一些时间重做高考真题,揣摩高考试题的类型,并学习借鉴有关资料对试题的分类讲解,建立考生自己的题型体系,掌握各类试题的答题技巧与解答程序。在参加模拟考试和完成作业时,尝试着运用这些规律和要求分析试题,按该类试题的解答程序进行审题、答题,在实战中弄清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弱点,集中精力加以克服,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不但能大大提升答题速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答案的针对性。

上一篇:进度计划编制说明下一篇:消毒隔离质量要求及检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