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24-06-30

浅析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精选10篇)

篇1:浅析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浅析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初探

夏卫兵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其落脚点在于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火花,其终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整合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充分实践,创设生活化、生命化、生态化的语文学习环境,是点燃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火花的重要前提;积极引导学生同教材对话,同伙伴对话,同自己对话,是自主学习火花的迸射。综上所述,解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关键词:自主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的学习方式放在首位,区别于被动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自动的过程,自觉的过程;好奇、好动、好胜,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时,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决定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营造整体优化的教学情境,在顺应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生,因势利导,让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地参与个性化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实践,让他们在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中,萌发独特的体验和见解,点燃自主学习的火花,爱语文、主动地学语文、生动活泼地提高语文素养。所以,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只有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能够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自主学习方式,才是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地学习方式。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自主学习呢?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现将做法和粗浅体会书于后。

一、整合课内外教育资源,创设生命化的、生活化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潜意识的语文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语文课由40分钟扩展为大课堂,整合课内外的教育资源,为语文课堂这口“渠”提供“源头活水”,创设生命化、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在潜意识中学习语文,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 文素养。

1、在综合性学习中自主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一位老师在他所提出的“渔场”理论里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是关于学习指导理论的一次革命。在此,笔者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授人以渔场不如引导人去发掘渔场。上述说法都强调了渔场的重要性。的确,没有渔场,孩子们又怎么能学会捕鱼的本领?我们不仅要指导孩子们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更要引导他们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生活。只要学生去发掘渔场,生活处处是渔场。在渔场里学习捕鱼比在教室里学习捕鱼更快,同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比仅仅在书本中学习语文,更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样,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又将促进学生在更大的层面学习语文。“语文教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生活是学生的活教材。因此,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同自己、同生活对话,在潜意识中自主学习语文。比如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自由对话本上,吧自己认为精彩的、最喜欢的内容——从书上、从生活中搜集到的歇后语、脑筋急转弯、笑话、谜语、平时写的自由习作(包括句、段、篇)、剪贴的手工作品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编辑成《假日生活》(书)或报,取自己喜欢的名字,并展览评奖,对于少数刚开始不喜欢用书面形式编辑书报的,引导他们在兴趣活动时间,说自己假日生活当中的深切体会,待他们看到别人的大作,觉得很有意思后,再鼓励他们也参与“编辑工作”,并赏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 时把听说读写跟语文系列趣味活动紧密联系,在每天“我想说”时间里自由演说;在“小记者之家”里介绍自己采访的见闻和感受;在“小小讨论会”里发表自己的见解;走上街头当“文字医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课本剧……把学生的生活和时事作为课程资源,把“伊拉克战争”和“非典”话题引入学生的习作或口语交际……在黑板上的左上角每周展示一首诗词或名言供学生积累,六年下来,积累量很惊人;将学生关注的话题内容或历史事件贴在教师的后墙上,供学生了解、阅读……诸如此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发掘或为学生营造了学习语文的“鱼场”,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捕鱼”——学语文的思维和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学科整合中自主学习语文。

新课程淡化了语文学科本位思想,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把各科知识都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尽可能地把其他学科的知识为语文所用:以歌促学——把某些韵文改编成学生喜爱的歌,或在教学某篇课文前后教唱、欣赏相应的歌曲,如教学《浪花》一课,借用《赶海的小姑娘》的曲子,笔者和孩子们一起哼唱“松软软的沙滩,金黄黄的沙,我坐在沙滩上,光着小脚丫。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以画促学——学生在读书或做作业的过程中,用画画的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把《桂林山水》飘荡着山水灵韵的文字变成笔下跳荡的线条;以自主的“做”促学——同是学《桂林山水》,爱画画的孩子画画,爱唱歌的孩子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爱表演的孩子做起了划船的动作,喜欢诗歌的孩子吟起了自编的诗,善于观察生活、查阅资料的孩子向大家介绍祖国的秀美山川; 以活动促学——做了“盲人购物”、“掰手腕”等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后,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经过和细节,谈谈在游戏中的体会和感悟,并将游戏的经过和体会写下来……

3、在课外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知识的力量。作为农村小学的孩子,因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娃娃家里没有课外读物,有几本也仅仅是作文书。没有广泛的采撷,何来丰富,何来厚积薄发。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经常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中心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安排中午、自习课、读书指导课等时间引导学生读书,教他们怎样做读书笔记,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引导、推荐学生阅读名著,诵读经典,读行天下,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与先贤对话,启迪智慧,增长见识。同时,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给学生做好榜样。定期开展读书成果交流会:老师美文联播(给学生度精彩的故事、精美的文章)、学生美文点播(学生读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收集到的美文、故事或读书的感受体会等)、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开阔眼界,丰富积累,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实现课堂自主对话,于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碰撞中,点燃自主学习火花,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在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创设生命化、生活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基础上,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满怀期待和向往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同教材、伙伴、自我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引发心与心得交融、情与情的碰撞,点燃他们自主学习的火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之举。

1、自主地同教材对话。

改变以前的串讲串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引导学生同教材对话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自主阅读实践:比如常规化的“角色”阅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人物,在阅读中设身处地地感悟“自己”的处境,如《凡卡》、《小抄写员》、《地震中的父与子》;比如跨越式的“角色”阅读——学习描写风景区的文章,可以把自己当作导游,如《桂林山水》;学习写动、植物的文章,可以把自己当作《人与自然》节目的主持人,如《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学习戏剧色彩浓的,还可以把自己当作演员,如《奴隶英雄》……总之,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方式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把听、说穿插于阅读中,把写“潜伏”于阅读中,实现自主听、说、读、写的交融。如教学《开国大典》,通过多媒体或其他手段简介时代背景、展示五星红旗在奥运会等场合冉冉升起的感人场景后,摒弃传统的逐段讲解方式,营造整体优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现场记者,曾经是战地记者,要用最富真情的声音,向全中国、全世界的人们做现场报道。孩子们都想把报道做得最好,于是,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遍一遍地进行“幕后”练习——和教材对话。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准备后,“最富真情的声音”出来了,“现场记者们”争着“抢镜头”,“现场观众”热情洋溢,教室里掌声不断……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当作现场的农民、工人、教师、医生,或是一位早就盼望着在新中国的学校里读书的学生。在教学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尝试让学 生上台来讲,比如在学习古诗时,提前几天布置学生去准备,通过各种方式去查阅资料,向老师、同学请教,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到上课时鼓励学生上台来为大家讲解,对讲解的效果实施激励性的评价,最后由老师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我要学”转变为“我要教”的积极态度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探求,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生学得有兴趣,老师教得也轻松。

2、自主地同伙伴对话。

每一个学生都是其他学生的伙伴,都是活的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破处了秧田式,让学生充分利用伙伴这一教育资源,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伙伴自主地对话。比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积累运用二的习作——写自己喜欢的一幅图片,提前让孩子们准备好图片。上课时,老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鼓励孩子们,最想跟哪些伙伴讲图片的故事,就马上告诉他们,说完了,吧自己喜欢的图片写下来,让老师和同学也喜欢这图片!在教师的激情鼓动下,学生自由选择伙伴,饱含激情地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他们可以下位置,可以和同学、老师自由交流,师生一起感受美丽的图片后面稚拙而美丽的故事。

3、自主地同自己对话。

心理学告诉我们,反思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引导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同自己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有助于推动自主学习进程的螺旋式上升。一般来说,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同自己对话:一是处理好独自质疑和独立释疑的过程反思,即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对课文提出疑问,且在进一步的独立阅 读中试着解决疑问,这个环节就是典型的“自读自悟”过程。如有的孩子在阅读《中彩那天》第一遍时,提出:“我”中了彩为什么还不高兴?笔者引导学生再读书再想想,看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能解决多少是多少;二是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带着自己实在无法弄懂的问题参与合作学习。或引导对同一问题最感兴趣的学生在一组,重点探究此问题,或先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决定重点研究的问题。比如第五册《作风车的故事》中的“牛顿是一个大科学家,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却说他的成绩不怎么好?”,《中彩那天》“为什么彩票上面有一个淡淡的K字?”等等。三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之后、在课堂当中或结束之前,进行课堂独立反思:今天我做的最好的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还要做些什么?……特别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困难时反复对自己说“我能行!”让他们自我鼓励、自我鞭策,使语文自主学习达到崇高境界。

总之,我们“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陶行知语),想孩子之所想,思孩子之所思,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地学习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就能和孩子们共同感受“润物细无声”的自主学习新境界,共同点燃自主学习的火花,共同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效峰 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5 7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第2版,1999.5 [3]龚春燕★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1999年

[4]柳斌

朱永新

等★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 8

篇2:浅析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江苏省邳州市新桥中学黄传洲

【摘要】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新形势下新课程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培养全面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分别从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阅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几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素养、兴趣培养、阅读、学习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在此形势下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综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和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如何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首要的要做到老师角色的转变,伴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为此,要求教师本人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以往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学力和学习方式、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等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了,所以要求教师深刻学习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摒弃了,教师的角色也应该彻底的改变,从所谓的师道尊严转变成学生的好伙伴。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真情交融不仅仅表现在师与生之间,而且表现在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和学生在平等的位置上完成我们共同的任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和指导者,而绝不是课堂中的命令者。教师只有真正转变了观念,给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了位,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和充满感情的话语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同样的三句话,“你必须怎么样”、“你要应该怎么样”、“你应该这样”。学生听了对于每个同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不一样的感觉中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不同的,那么课堂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努力学习,提高技能,课堂上能胜

任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外做学生的知心人、好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完美的课堂,才能完成我的目标和任务。

二、激发、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课堂上巧用教学艺术,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艰辛的劳动,而是一种快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只是一种徒劳,随之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兴趣还是要靠我们老师去培养,靠老师去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那么怎么去培养兴趣呢?

首先,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语言上的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一种快乐下学到知识,已达到课堂教学目的,轻松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快做到角色的转变。在教学中巧用教育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大胆的探索创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毫无感到拘谨的情况下轻松的学到自己应该学到的东西。反之,何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其次,感情和心灵上的沟通,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是并存的。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一种温情感化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爱和温暖,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参与我们的教学,才能成为课堂中真正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给予其鼓励,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爱,那种爱一旦被学生感受到,那么对于学生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对于学生会感到无限的温暖和求知的兴趣。那么课堂效果以及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

三、培养阅读的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姬说:“阅读在孩子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阅读能拓宽知识面,能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而广泛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光时局限于课堂上的阅读,还要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涉及到本科内容的课外读物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课外进行阅读。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一篇优秀的作品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启迪,学生能徜徉在其情节和优美的语言中体会到愉悦的心情,慢慢能达到与作者的共鸣,慢慢地达到忘我的境地,仿佛如临其中。一些优秀的小说,名著,诗歌、散文、戏剧、名言警句之外,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连环画,漫画也要涉及其中。学

生完成阅读后适当引导学生背诵优美片段,抄写优美词语,并试着去写。在引导学生学会怎么选择积累内容后就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值得积累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积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完之后要求同学们写写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然每位同学对于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教师指导的同时要给予其鼓励很赞许的目光,并且长期坚持下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多阅读,广阅读,学生才能心中有物,才能逐步提高我们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良好习惯的养成培根说过:“习惯真正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其实,语文学习的习惯包括的内容很多,从大的方面看也就是最基本的听、说,读、写。比如字要认真的写,文章要有表情的朗读,并认真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文要好好的做。就拿写作来说,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经常收集信息及趣闻的习惯,经常搜集名言、格言、谚语的习惯,阅读其他文章有写随笔的习惯,熟记优美词语的习惯,先写题纲后作文并有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等。当然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经常参加小组辩论或者演讲比赛,经常讲完一篇课文之后,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表达下课文情节,主动与别人交流,以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性活动,借助节假日去光荣院去探望老人或者外出踏青,回来描述下其中的过程,以及所见所闻写一篇小短文,或者描写下沿途的景色等等,这些良好习惯养成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篇3: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兴趣越强烈、越迫切, 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语文教师要兼有学者与诗人的气质, 引导学生去长期地接受优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1、以情动人, 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课型特点, 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等形式来创设情景, 营造氛围, 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情感意境等。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 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这种情景熏染, 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 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2、体验成功, 激发兴趣

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过程有时是枯燥乏味的。我在教学中通常会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积累字、词的兴趣。又如, 朗读背诵、阅读理解训练, 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 背诵比赛, 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 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 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 劲头更足了。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是由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个性特征。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

1、让学生树立多学意识

从学生接触语文学科开始, 语文教师就有义务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任务。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 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把语文学好, 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 因此我们都应该用心学语文, 力争多学。

2、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可以拓宽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不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 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 让他们开阔视野, 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通过大量的阅读, 让学生感受那纯净的文学, 促进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净化。

3、在练笔中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素养任重道远, 只注重平时的读写积累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要注重教师自身的修养, 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语文修养打动学生, 激发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除了积累别人的以外, 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写语文”的习惯。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利用社会资源, 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一种能力。引导学生广泛收集信息, 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 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这样做既可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还扩大了知识面。同时, 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 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

要创造性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 创造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诗文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语文知识竞赛”、“古诗擂台赛”, 以小组、班级为单位组织“课本剧表演”、“书法、手抄报、读书笔记展”等, 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而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 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要积极营造语文学习氛围, 如设立语文实践活动展台、展牌, 定期举行相应的展览、展示, 给学生提供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篇4: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 素养 教学 探究

语文课程对人的整体发展至为重要。按照马克思、思格斯的说法,人的思维或思考着的人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人正是以自己的思维或意识区别于动物的。而思维借以存在的外部形式和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志都是语言。所以,以思维为核心的智能与意识的发展,常常与人的言语活动、语文素养以及言语主导的社会交往紧密联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语文素养包含以下内容: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敏捷的思维,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开篇就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素养”一般是指个体内在的、稳定的、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或修养。有人认为它是个体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

一、“语文素养”的特征

(一)素养是内在的、深层次的

这一点有别于那些表浅的、容易忘却和消失的东西。素养往往以一种心理结构(“图式”之类)或活动机能(“解决问题”之类)而存在。

(三)素养是综合的、整体的

素养是一种由各种要素组成的综合结构,常常包括“活的”知识与技能、智慧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习惯与方法等。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素养以整体的形式做出反应。

(三)素养是稳定地表现出来的

素养的稳定性源于它的内在性,就像“语文素养好”的学生,无论什么考试、任何场合,“语文成绩都好”一样。这说明素养受时间、情境和条件影响相对较小。

(四)素养是建构的、不可能从外面灌注进去

作为一种内在的品质,素养具有“不可传输性”。它只能由学习主体借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在社会性相互作用中,通过吸收、转化、重组等一系列心智操作才能生成与发展。

(五)素养是灵动的、可迁移的

素养不是一种僵化的东西。它活跃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操作中,并能在不同情境中广泛迁移,在运用中不断发展。

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有目的的教与学和有意识的语文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语文课程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构筑了“基础”,语文教材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媒介”;而语文教育,更应当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切实的促进、引领、指导和组织作用。

(一)全面的目标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出发,在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全面地、整体地把握目标,将它们有机地、相互渗透地落实于教学活动,真正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递进的发展系列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了一个保持一定的梯度、阶段大体有序的发展系列。我们必须在“总目标”的指引下,认真研究各学段、各年级的目标要求,既不脱离,又不拘泥;既注意瞻前顾后,作好孕伏与延伸,又重视本期本课,努力抓紧抓实。

(三)整合的内容构成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都是从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提出要求的。这也表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具体内容领域的学习是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的。语文教育应当整合这些内容,使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确保语文素养的“整体性”。

(四)创新的教学运作

素养是一种充满灵动性的内在品质,它不可能在刻板的规训中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要求,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出发,在课程中是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来滋养、来培育。

因此,我们必须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必须重构一个容许超越、容许变通、容许生成的教学结构,必须坚持一种促进发展、兼容个性、鼓励创造的评价原则。总之,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呼唤教学的创新。

篇5: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摘 要:就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师教学提出的要求。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语言文字内化的过程,是长时间才能形成的一种能力。其实也就是学生从阅读中感悟的过程。那语文教师如何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呢?

感悟是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的内容所产生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可以是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所学内容在自己思想上引起的共鸣,可以是启发教训,也可以是自己得到的启示。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必须指导学生反复地阅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感情,读出重点,才能发现问题,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教师可以从所学课文的题目入手,初步感悟。引入课题后,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去读。学生接触课题后,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这样学生对所学

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有兴趣去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时,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说说触摸的意思,然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春天我们用眼睛可以看到美景,用鼻子闻到花香,看到万紫千红的春天美景为什么不去欣赏?怎么去触摸呢?怎么会触摸到呢?学生情趣盎然,急于去读课文,想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

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自由选择喜欢的朗读形式,用心灵诵读。在读法上可以自己选择。采用学生自读、感情朗读、同座互相读、同小组比赛读、边读边演等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尽情展示,并分组相互挑战,也可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中去。如,学生自读时请我参与,和他们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这样既和谐了师生关系,又激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充分朗读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初步弄清楚课文主要内容后,找出重点段落,然后在此基础上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给予点拨,指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如,小女孩为什么能很神奇地拢住蝴蝶?她在张望什么?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就是课文的重点。大家共同讨论,去研

究、去品读感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又感悟到了小姑娘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由于学生对小姑娘热爱生活的勇气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让学生去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有生活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热爱生活。另外,要求学生去读有关残疾人战胜自身缺陷,热爱生活的故事,把自己读到的故事办成手抄报,以热爱生活为主题。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触摸春天》这一课语句优美,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精美片段。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更进一步领悟体会作者的匠心所在,感悟表达真谛。

篇6:浅析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从而使学习语文成为心理负担。尤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清代大教育家王国维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精神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养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别人交流,商海谈判、演讲、写请假条、留言条等等,如果语文学不好,你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语文与数学》一文中指出:“数学是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一些数学研究生到后来出不了成果,就和语文基础弱有关。语文是维系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日军侵占东三省,让当地人们学习日语、讲日语,就是要从精神上麻痹中国人民。从而达到彻底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里写韩麦尔先生告诉学生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本民族的语言,就是拿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语文这门课产生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教语文的你。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动向。它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第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语文老师可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朋友、弟弟、妹妹,和学生交流情感,从而让学生热爱老师,信任老师。《学记》里说:“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当学生喜欢上老师了,他们也就会喜欢语文老师上的课。第二,让学生展示自我。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在人群中都想获得别人的欣赏、尊重。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精讲,留有一定时间、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体现他们课堂上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他们对这门课感兴趣。第三,让课堂美起来。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上,语文老师可以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亲切而自信的目光,饱满的热情,漂亮的书法等等把学生吸引到自己身边来,和同学们一起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美的课堂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了,他们就社会主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而会很快提高他们的学习素养。

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好习惯可以使人走向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勤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有关资料,从而能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这样课前预习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认真听。在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抓住关键词、句,充分明白对方讲话的意思。除此之外,还可以从音乐、广播中汲取文学素养。

(三)积极说。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言。在家庭中,社会上要鼓励学生与人积极交流,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很多的语文信息,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四)广泛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语文素养就会逐渐丰富起来。

(五)大量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文章,身边新鲜的人、事、物、景,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名言名句等,随时发现,随时记录下来。以日记或周记的方式经常练笔,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了。

四、树立大语文观

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当然是主阵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阵地。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篇7: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教学就是要在阅读实践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挥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以至全面发展和完善人格。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提高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挑动学生心目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所以,课堂教学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一篇新课文之前,我都注意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我采

用了直接导入课题的方法,让学生跟着我一起读课题,在板书的时候,我故意将鱼游到了纸上,写成了鱼画到了纸上,学生都很激动,连忙指正我的错误,我顺势引导:咦,不对呀,鱼是活生生的动物,只能被画到纸上,怎么可能游到了纸上了呢?这样一来,学生都很感兴趣,非常迫切的希望学习课文,很自然地便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同学吸引力就更大,所以,我就立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效果会好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一)内外结合,课外阅读要结合语文课的教学进行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结合语文课的教学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并且还要将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拓展学生视野,二者相辅相成,可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在学习《将相和》时,教师就先布臵学生读《东周列国志》,同学们在学课文之前,对廉颇、蔺

相如就有了一些了解,课堂上兴趣盎然,对蔺相如、廉颇赞叹佩服不已,知道《东周列国志》里不仅有他们的故事,还有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在教学完《丑小鸭》后,教师就安排学生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如《皇帝的新装装》、《海的女儿》,学生对安徒生童话有了进一步了解,班上兴起一股安徒生热。这样就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将探索的目光自然地转移到课外阅读中。

(二)家校联系,多方合作培养读书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的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熏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电话交流等形式引导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不仅自己要读书,而且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共同分享阅读体会,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榜样和最大激励。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思维的敏捷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活跃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发展个性,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我常根据课文的内容有目的的去进行语文实践的训练。例

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如果当时你站在悬崖边看着普罗米修斯遭受痛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说说,你想怎么当好导游,把这个美丽的风景介绍给你身边的伙伴亲人。问题提出后,孩子们都抢着发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一般经过快速思维后,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再推荐说得好的在全班交流,这样,谈论交流而后把他们说的写成文章,效果是很好的,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在量上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

(一)快速浏览法

在语文课堂中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为的是能在加强学生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的基础上,更加自信、更有兴趣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

学生从平时的阅读向快速阅读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

不能急于求成。刚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们从基础的字、词、句、图片进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要教会他们充分利用文本的各项资源,如课文后面的生字词、思考题、资料袋及相关的图片等。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编者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之上,整理利用文本的各项资源,并指点学生根据种种提示,识记课文中的字词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一文,介绍了雷雨前后天气的巨大变化,在雷雨没来之前是“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相反,在雷雨之后“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了起来。”在这里就有两幅图片非常醒目地展现在课文中,雷雨来前的文字下方是一幅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小朋友正把家里的窗户关上的图片;而在雷雨过后的文字上方,是一幅天蓝气清、彩虹高挂,小朋友正把家里的窗户打开的图片。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在进行快速阅读之前,很快就能明白课文大致要讲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图片的快速过目能给快速阅读带来帮助。

(二)经典名著推荐法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所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能在综合知识考试中

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教师更应该指引给学生。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观察,品味文章里的人情世故、真善美丑,教人去恶从善、辨伪识真。从而一个人的品质、素质、内涵都得到提升。

(三)圈点批注法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习惯的培养、方法的传授和思路的点拨。也就是说,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而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法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阅读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品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在阅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边动笔,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点勾画,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分层次,写出感想,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评价手法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篇8: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 》指出 :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加强朗读训练, 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重大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 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指导学生整理掌握朗读的方法, 让他们会读书, 从而把书读懂。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 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认识。尤其是教学新课时, 教师在范读之前应提供帮助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吸引学生, 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 受到感染, 加深印象, 从而体会到文章的含义。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 口头表达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理解能力也随之大大提高。

二、激活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形式, 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环节。在听课过程中, 我发现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完成课前预设的教学环节, 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最本质的内容教学, 也就是如何体现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打造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 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趣”扣心房 , 开启知识 之门。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他们活动起来、参与进来, 这样的课堂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但一节课40分钟, 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 要自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是很困难的, 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 通过激发兴趣, 人的积极性可以提高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追求”。因此, 调动情感, 激发兴趣, 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根本保证。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 积极的情感是人认识活动的内驱力, 只有良好的情境才能激发人的情感。在课之始营造情趣氛围, 使求知成为一种动力, 可让学生尽快进入特定情境。

2.“境”中体验 , 感受知识 魅力。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外, 还应重视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设疑、点拨、启发的主导作用。例如教学《两小儿辨日》时, 我以“太阳与地面的距离”为中心论题 , 将班级分成正方“早晨太阳离人近, 中午则远”和反方“早晨太阳离人远, 中午则近”, 让正方、反方自行搜集材料后, 各自推举代表开展一次小型的主题辩论会。一场辩论会下来, 虽然学生的辩论技巧生涩, 但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得以突出和突破, 连文章隐含的道理也在这一亲身体验中得以感悟。

三、打造精致课堂

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活动更应如此,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删繁就简、聚焦文本。正如国画中“笔愈简而气欲状, 景愈少而意愈长”的境界这样, 课堂教学就越发精致高效。

1.找准引子 , 激发兴趣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这给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启示。在执教《军神》时, 我播放手术图片, 质疑激趣, 以中心句为突破口, 迅速把握研究的主题, 教学设计精简, 呈现实效。

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 我请学生当导游解说民居的特点。进而介绍资料袋中的四种民居, 解说配以图片, 为学生打开一片更宽的天地, 令学生对中国民居的认识更加丰盈。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 兴趣更是创造欢乐与良好的教学前景的有效途径。

2.化繁就简 , 取舍有道 。“少则得 , 多则惑”, 这是古人治学的一句要诀。一堂课面面俱到, 什么都舍不得, 往往贪多嚼不烂。很多老师面对文本时, 感觉好像每个点都很重要, 都不能落下, 于是, “眉毛胡子一把抓”。整节课置学生于问题的漩涡艰难跋涉。很多课文中都有画龙点睛之笔, 起到提纲挈领、统领一段或一篇主要内容的作用。教学中, 我们必须对文本进行有效取舍, 做到长文短教, 牵一发而动全身。

篇9: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也会使人变得有内涵。这是我从教多年的一个坚定信念。因此,我也把这种思想传递个给我的学生。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

不明白这一点,学生们就会讨厌语文。社会上的偏见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的说,学语文不就是多认识几个字吗?有的说,学语文不就是会说话吗?你看某某人大字不认识几个,但口齿伶俐,八面玲珑,比有墨水的强多了。这就是对语文素养的误解。一个有语文素养的人,不仅仅是识字、说话,而是一个人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把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也无时无刻地创造和丰富着这一文化,自结绳记事、仓颉造字起,慢慢演变到文字的出现,它记载了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片面地学习语文,错误的认为学好语文就会成为一名大作家,著书立说,像司马迁那样写一部纪传体通史,像金庸那样写一部部武侠小说,像席慕容那样言情……

这样往往“欲速则不达”。既达不到预期效果,又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书法家田蕴章老师在回答如何练好书法时说过:不要自己设定目标,我要如何达到某人的高度。我在4岁时,有一次到杂货店打酱油,看见卖零货的老私塾先生写的字,当时只是想字还能写得这么好看,看过就是特别喜欢,带着这个兴趣和爱好,其他的就会功到自然成。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情绪色彩的动向。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要对学生有感情,喜欢学生,带有亲情的关爱学生,把自己的全部所学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主动接近你,把你视为朋友,而不是严师。以此为基础,把你作为最可爱的人,这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营造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其次,多鼓励学生,少挖苦;多说你行,少说你不行。让学生得到自尊,学生就会自重、自省。如,我班有一位同学成绩不太理想,平时很少和老师在课堂上互动,突然有一天,他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不失时机抓住这个机会,在我们之间一问一答,完成了课堂交流与沟通。此后,我发现这位同学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再次,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填鸭式”的教学只会使学生感到课堂的压抑和对知识的逆反。这一点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在百家讲坛上听过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的讲座,他那风趣、幽默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枯燥的历史人物评述被他说得有血有肉,娓娓道来,是那样引人入胜。我在不断汲取营养的同时,也将这种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放飞思想,任凭他们发挥,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行成于思,毁于随”。良好的习惯可以养成一个人的坚忍不拔之志。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听、写、说。

多读。开卷有益,只要多读书,就会有收获。然后,再让学生学会泛读、精读:泛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精读可以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并掌握写作技巧。

会听。善于抓住重点,明白对方的观点、主张,掌握关键词、句,了解对方组织语言的方法,学会听就会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

多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日常学习中要养成好动笔的习惯,勤写多练,对好的词、句做好摘抄,把自己所思、所想随时记录下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就会变成自己的储备,随时可以应用到写作中去。

敢说。学生们语文知识的积累,最终是要应用到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这就要求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善于表现自己,“不能茶壶装饺子倒不出”。要鼓励他们与人积极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语言信息,也可从中查找不足,促使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形成互动和良性循环。

篇10: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2

通过对各类小学语文教研杂志的研修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语文素养”就是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既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学生倾听习惯要培养

众所周知,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可见听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他们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细化了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四心”,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最后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二)学生述说胆量要激发

口语交际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在生活生产中、工作中无时不存在着。大到论文答辩、演讲„„小到与人沟通、待人接物、见面问好等。要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说的兴趣,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言语少,老师要多采取措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学生只有对口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爱口语,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小学生的向师心很强,任何事都喜欢向老师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每一节语文课开始,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我们教师一段生动优美的导语,几句精辟的总结„„都给学生起着模范表率作用,学生也会在平时交际中努力地要求自己尽量把话说流畅、连贯。经常这样的练习也会使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其次,还要给学生创设情境,例如配乐诗朗诵,想象文中的情景,在此情此境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要他心中有话可说。最后,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很不错、很棒,使自己充满信心,这样,便会更好地激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愿意与人交流。

(三)学生阅读能力要夯实

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他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呢?1、自觉运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图画重要内容;在书页的天地头作批注;做内容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展开想像、推理,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实。2、抱着研究的目的读。美国的教育十分重视研究性阅读,学生总是带着一定的研究专题,主动地搜寻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并写出研究论文。这种做学

上一篇: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总结下一篇:手工制作日记150个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