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

2024-07-09

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通用14篇)

篇1: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篇2: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 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 2 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5、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篇3:学习语文新课标的几点感悟

新课程改革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 注重张扬个性, 体现人文关怀。这既是对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内省, 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

作为语文教师, 我顺应时代潮流, 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 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努力转变教学方式, 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潜能的唤醒者, 教育艺术的研究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变革教学设计内容, 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 构建开放的课堂

一般来说, 教师备课, 向来是非常详细的, 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 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可能出现的回答, 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 如果是照着教案“教”下去, 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学”, 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 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 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 也有“学”的设计, 有“教”的行为, 也有“学”的行为, 把精彩留给学生, 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逐渐改变统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强调自主学习阶段, 授之以渔, 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 此阶段总的原则是大胆地想, 大胆地说, 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学生心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其次是合作探究阶段, 设置任务, 学会交流合作。学生在小组学习中, 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 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坚持面向所有学生, 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而言之, 是素质教育使然, 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 小而言之, 是教师的道德使然, 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教学设计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 分层教学, 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 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 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 有选择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 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使学生感到我也要参加, 我也能完成, 增强了自信心, 让他们各尽其材, 各得其所。

其实, 深入每个学生, 你会发现, 他们中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通常, 当老师的注意力辐射于后进生之外时, 他们就会游离于教学之外, 诸如讲话、睡觉、看小说、做其他作业、大声读书、怪调回答等。但当他们常常被尊重包容时, 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 有时会令你大吃一惊。

由此, 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确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我期待着我的课堂能成为全体学生的情感乐园, 成为激发全体学生想像的肥沃土壤, 成为学生心中的伊甸园。

四.坚持学以致用, 立足课内, 放眼课外,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 强调语文学习要服务于生活, 服务于应用, 服务于个性发展。为了谋求达成有效语文教育教学, 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材在新课标下的价值功能, 体会语文教材的举例作用, 从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灵活选择和运用语文教材, 把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为此, 可以让学生课外自读, 为学生补充报刊杂志上的时文、美文;改变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模式, 研究和设计科学、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革新教法, 重启发, 多讨论少讲授, 多对话少问答, 重过程积累,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注意课内外的联系, 多动口, 多动手, 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不断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即“生活-课堂-生活”, 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不断鼓励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独立发现。除此之外, 也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 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 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 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 并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性设计, 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资源, 沟通课堂内外, 沟通平行学科, 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 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坚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对我们青年教师尤其重要。在反思的过程中, 往往真理的大门会怦然开启。在教学实践中, 在吸取同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我着重反思三个方面。

首先, 反思本节课最有创意的细节。就教师方面看, 指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理解, 新颖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手段, 能维持学生兴奋点的提示或暗号等。就学生方面看, 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体验、领悟, 可资借鉴的学法, 收集筛选材料的独特视角。其次, 反思本节课中最成功的细节, 如新颖独到的导入方式, 别具一格的情景设置, 层次分明的提问, 凸现思维的点拨, 标新立异的板书, 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 衔接紧密自然的巧妙提问, 形象活泼的教辅用具, 让学生迷途知返的暗号等。最后, 反思本节课中有失误的细节。如教具选择不当, 教材重点难点不突出, 问题设置不当, 突发事件处理不当, 教学方式单调, 评价过于简单,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兴奋点的细节等。

教学反思是个人智慧的瞬间再现, 能让人增长教育智慧, 是自我否定之后的超越, 是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

篇4:再次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我们不能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篇5: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总结

通过这次研修,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新课程理念标准认为,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要想有效的实施语文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明确目标

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语文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语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语文教学方法

过去的在语文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由练习很少,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后,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会话、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虽然我们的教学条件有限,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运用实物、自制教具来使课堂形象生动。

2、创造性运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

3、要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怎样能使学生动起来:(1)激发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我们在备课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老师自己备,同时也可要求学生参与。如我们在准备教具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尽可能做到自己手里有什么,学生手中有什么。比如在教26个字母时,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己制作一些字母卡片;在教 0--10的数字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电话号码、门牌号、邮编等卡片。(2)引导学生在导入新课阶段动起来。是否成功地导入新课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顺利进行。我通常都是都是通过值日报告来导入,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语,一方面训练其他学生的听力。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每天如此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如果教师能增加一些新花样,变换一下方式的话,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保持集中。如可以小竞赛、讲故事、做游戏等等。(3)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动起来。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在操练中我们不但要学生动口,而且还应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表情、甚至可以把教室当作舞台让学生去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情景下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语文作为一门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学科,它有它自己的词汇、语音和语法规则。只有对这些知识掌握牢固,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熟练程度,才能比较自如地运用语文进行口头或笔头交流。

篇6: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体会-

今天冯亚瑾老师从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课改的六大目标、十年语文课改的成就、新版课标的七个坚持、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五个增删)、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新课标的实施意见和建议”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细致的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学习,尤其对我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做了祥尽的剖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策略,大家感觉非常及时,十分必要,收获和感触颇深。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二、课程内容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在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面临国内、国际 1

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利益格局,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信仰真空、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等问题,语文作为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该承担哪些任务呢?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求比较笼统;新课标则将其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用优良传统、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将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

三、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

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四、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认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理解的过程。写字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新课

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五、增强教学评价的层次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提醒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对照实验稿,新课标“评价建议”条理更加清晰,提出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和“教”两个方面,语文课程评价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功能——多重;方式——多种;主体——多元和互动;特点——整体性和综合性。具体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既承认语文评价的多种功能,又指出要突出其中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功能各异,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关注日常评价,多用正面评价,评价设计突出可行、有效);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重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具体体现在五个学习领域和三维目标方面)。

篇7: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立德树人是新课标提出的根本任务。学习了新课标以后,我更加意识到大语文概念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语文教学和生活实践产生紧密联系,强化语文学科实践,将知识赋予实践。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基于教材,创造性、灵活性地选择和运用教材进行多样化教学设计,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个性化发展的新道路。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同时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平衡与沟通课堂内外甚至各个学科以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学识,丰盈自己的能力,丰满自己的精神。

篇8: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

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篇9: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学习重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

另外,各学段要求也有所改善,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方面也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多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建立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篇10: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十年发布一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在2022年4月发行了。这一次新课标发布后,我迫不及待地下载进行浏览阅读,如获至宝。但是读后却有些迷茫,这次的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变化确实有些大,有些内容更是感觉理解不透彻。幸好,在4月30日上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发起了一场公益直播,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国民主讲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

在讲座中,郑教授不仅为我们梳理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新增加的内容,讲解了课程的有关知识,并对命题、质量检测、教师培训等内容都给出了建议,让我耳目一新,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再也不只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与系统性。比如郑教授所说的核心素养的内容指向变化,从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转为重视学生的应然状态也就是学习成果,这个崭新的理念需要我们好好揣摩才能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

篇11: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

在今天的讲座中,作为文化传承人,有幸了解到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意图、编写历程,通过温教授接地气的解读,拨云见月,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课标传递的新理念。语文不再是学科语文,而更多的是生活语文,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要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课程内容实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交融,让学生在“融教育”的滋养下感受学习语文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新课程设立之初,我们就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能力: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统筹单元的学习主题,设立典型的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要关注差异性,增强情境性和实践性,探究学科与生活的结合。“遵循”、“尊重”、“用好”,言简意赅,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性,我相信今后的语文教学会更加灵活。

篇12: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新化职中李才能

最近学校和教研组组织学习新课标、新课程、新理念,通过为期十天的学习,感受颇深。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尝试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有时也会出现手捧语文书,不知怎么教的困惑。因此我个人认为应该在以下观念上做一些更新,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其次,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新课标 要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第三,教育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明显、不可替代。课改最终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一决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教学、否定接受学习。第二不论是对教师和是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时代是班里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面对“就近入学”的群体,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教师从未体验和感受到的,“没有相同的经历,不可能有相近的感受,更很难有相互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学生,必须站到学生的立场设计、实施教学工作。否则,欲速则不达。

篇13: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8月21日下午,县教研室在三小电教室举行初中语文新课标专题讲座。会上我们聆听了杨老师对新课标高屋建瓴的讲解,他讲解了新课标修订的新理念、修订课标坚持了什么、修订的具体内容、为什么这样修订等内容,为我们学习新课标指明了方向,我们获益匪浅。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篇14: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上一篇:爷爷的生日日记300字下一篇:工业企业费用三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