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成果鉴定

2024-07-22

科技 成果鉴定(共9篇)

篇1:科技 成果鉴定

成果鉴定书是成果鉴定会形成的一个科学性、权威性、结论性的文件,至关重要。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课题成果鉴定书 课题成果鉴定意见供大家参考选择。

课题成果鉴定书 课题成果鉴定意见

受****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专家组于 2017 年*月*日,对******(学校)***同志承担的****(省市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研究”(编号********)成果进行了鉴定验收,课题结题鉴定意见。专家组通过认真审阅课题研究报告,查看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经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注所有课题均按此方式叙述。

一、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该课题以阻碍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发展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紧紧抓住班集体建设这一途径进行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研究,对教育改革背景下创建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德育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扎实有效。课题组组织结构合理,能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培训活动,结合本校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从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案的制定、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到研究成果的总结提升,都尽可能做到了规范、科学,三、课题研究方法选用恰当,科学性、操作性较强。该课题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遵循引导教师边研究边实践、着力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改善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智慧的思路进行研究。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四、课题资料全面、详实、丰富。课题研究过程中注意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并用文字、照片、录像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了记录,真实反映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和轨迹,有利于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和提升,并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做法和经验。

五、该课题研究构建 sop 学生养成目标体系、形成了“成长三部曲”德育课程、建立了班级自主管理的德育机制、开发了“我与**共成长”月主题教育、构建了相对完善的“**之星”多元评价机制、提炼了“提高小学生自主能力的班集体建设”小策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管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推动了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研究完成了预定的研究目标,在市同类研究中居于领先水平。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对该课题的鉴定。注所有课题均按此方式叙述。建议课题组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研究班集体建设和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使策略研究、活动实施与自主评价能有效结合,形成更为完整的操作体系。注根据课题实际研究情况,提出课题研究建议。

课题成果鉴定书 课题成果鉴定意见

由马树超主持的“新时期上海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作为上海市

教育科研规划项目,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专家组特提出如下鉴定意见

该项课题的选题和立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抓住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多元价值观念碰撞和道德冲突的现实,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开放性大背景下,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上海地区的特点,借鉴了国内外职业道德教育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有效的方法途径,对上海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和广大职业学校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咨询建议。

该课题成果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资料丰富,方法科学,分析客观。总报告与各专题报告互为补充,科研人员、行政人员与来自基层的校长、教师紧密配合,发挥了课题组成员的集体力量,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性研究。该课题研究强调学校调研与企业调研、问卷调研与实地调研、文献调研与专家调研、宏观调研与微观调研相结合。由于组织了大量的专题调研,在现状分析和理论思辨基础上提出的对策建议就能够紧贴现实,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同步开展了不同模式的教学实验,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研究的特点。

该课题总报告主要论点视角独特,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报告中提出的不少鲜活而有特色的观点,例如提出“职业道德风险”的理论概念,对道德教育体系和职业道德教育属性的分析,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引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思路等具体对策建议,不但在职业教育研究和德育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原创的性质,而且对于职业学校和整个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实际工作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该课题在实施过程中不但进行了大量和深入的理论研究,而且进行了一系列与该课题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几种实验模式已在各职业学校的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形成了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行的显著特点,从而使得该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和应用推广价值。所涉及的职业道德教育新思路,既适合于当前上海的广大职业学校,且对我国其他地区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因此,本课题不但充实了职教理论,也充实了德育理论,为今后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持续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总之,专家鉴定组认为该课题研究成果已完成预期目标要求,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评审。希望课题组在总结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再作更深入的研究,继续完善各种不同特色的实验模式。建议课题组对总报告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送政府机构,并将课题全部成果整理修改后正式出版;同时建议市级行政部门采纳报告中具有操作意义的对策建议。

20xx 年 x 月 x 日

专家鉴定组名单

xx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xx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研究员

xx 原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级巡视员、高级经济师

课题成果鉴定书 课题成果鉴定意见

一、书写要求

国家科委 1994 年 10 月发布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该办法从 1995 年 1 月 1日起施行。

《办法》中有关科技成果鉴定意见有新的规定。规定如下

第二十三条 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三)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

(四)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的条件和前景;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十四条 鉴定结论不写明“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的,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证。

第二十五条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署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或者检测机构、函审组改正。

二、鉴定意见书写格式

鉴定意见(草稿)

______年__月__日,_组织专家在成的“_________”课题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与会专家审阅了资料,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汇报,考察了现场(观看了_____ 演示),经质疑和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1、提交的技术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鉴定要求。

2、(成果的技术特点和创新点)

例在研究„„机理基础上,建立„„理论,揭示„„规律。

3、(成果达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例项目开发了„„,首次提出了„„原理,对于该项技术应用,极大促进(推动)„„产业化进程。

4、(对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潜在效益做出评价。)

例①极大地提高了国家战略储备,由 20 年提高到 100 年。

②环境友好,无污染,节能减排,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③将会使得我国在该项技术的研究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对项目总体水平做出评价。)

例项目整体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创新点 1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点 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建议或存在问题(写明该成果目前存在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例①建议加快该项技术的应用推广

②建议该项目作进一步研究,争取更大的突破。

注对于计划项目,如果验收会与鉴定会同时召开,在上面的鉴定意见前加入如下内容

1、合同书中要求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提主要几条;

2、写明已完成的预期成果,如样机、样品、技术指标、发表论文等。

篇2:科技 成果鉴定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气总公司科研管理工作,规范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管理,推动科技创新,根据国家经贸委《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科技成果鉴定规程》以及《国防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总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总公司所属各单位。

第二章

管理职责和要求

第三条

总公司科技军工部是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科技成果鉴定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科技成果鉴定的组织和推荐工作。

第四条

各单位负责本单位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科技成果鉴定具体实施工作。

第五条

各单位应于每年 7 月 5 日前、次年 1 月 5 日前将《科技成果半年报表》(见附件)报送总公司科技军工部。

第三章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实施办法

第六条

本办法中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工作是指由陕西省工信厅负责组织的省级新产品鉴定。

第七条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范围

(一)

凡列入国家和省、市、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项目计划的或各单位自行开发的重大新产品、新技术,各单位要求鉴定的,均可鉴定。

(二)

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工作是对企业民用工业产品、技术的先进性、新颖性和适用性的肯定,也是进行产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的前提。

第八条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主要内容(一)

评价新产品、新技术的性能、采用标准、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条件。

(二)

考核新产品试(投)产、新技术试(使)用所需条件是否具备,安全、环保等是否符合要求。

(三)

预测分析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九条

申报程序(一)

申请鉴定单位起草《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证书》,打印、导出电子版文件;(二)申请鉴定单位审核上报材料并加盖公章;(三)所有材料一式三份,提交科技军工部。

第十条

材料上报 申请鉴定单位应提供以下文件:

(一)鉴定大纲;(二)技术总结和研制报告;(三)有关生产工艺及相关技术文件;(四)产品采用的标准(如采用企业标准,该标准需在陕质监部门备案);(五)新产品检验、试验和测试报告(国家级的或陕质监部门备案过的);(六)技术经济效益预测分析报告;

(七)用户意见或证明;(八)使用说明书;(九)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比较和有关产品、技术的查新检索报告。

第四章

科技成果鉴定实施办法

第十一条

科技成果鉴定分为陕西省科技成果鉴定和省国防科技成果鉴定。省科技厅具体负责陕西省科技成果鉴定的相关工作;省国防科工办具体负责国防科技成果鉴定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十二条

申请成果鉴定的程序(一)申请鉴定单位应填写鉴定申请表;(二)申请鉴定单位应对申请材料审核、填写申请意见并加盖公章;(三)所有材料一式 2 份(并报电子版),在建议鉴定日期的前两个月将《鉴定申请表》、技术资料以及起草的《鉴定证书》同时报科技军工部。

第十三条

不再组织成果鉴定的条件(一)不再组织陕西省科技成果鉴定的条件有:

1.企业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应通过市场机制得到社会认可,可不再组织鉴定。

2.能独立应用的重大阶段性成果,经下达任务的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单独申请鉴定。(注:“重大阶段性成果”是指在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取得的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二)不再组织国防科技成果鉴定的条件有:

1.国防科技成果已通过验收、定型、标准审批。

2.验收证书(文件)、定型文件、标准报批书等文件中对技术创

新点及技术水平进行了评价,并起到了与成果鉴定等同的作用。

3.验收证书(文件)、定型文件、标准报批书等文件中包括了主要完成单位名单、主要完成人员名单、审查专家名单。

4.主要完成单位人员未参加审查专家组。特殊情况下,可以有不超过四分之一的主要完成单位人员(非项目组成员)参加审查专家组,但主要完成单位的人员未作为审查专家组组长或副组长。

第十四条

成果鉴定应提交的文件和技术资料(一)陕西省科技成果鉴定申请材料有:

1.计划任务书或者合同书;

2.技术研究报告(包括技术方案论证、技术特征、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技术成熟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等基本内容);

3.测试分析报告及主要实验、测试记录报告;

4.设计与工艺图表;

5.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6.有资格开展检索任务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检索材料和查新结论报告;知识产权状况报告、专利证书(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和权利要求书、软件登记证书等;

7.用户使用情况报告;

8.经济效益(一次性直接效益)、社会效益分析报告及证明材料;

9.涉及污染环境和劳动安全等问题的科技成果,需有关主管机构出具的报告或证明; 10.准确的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员名单(按解决该项成果技术问题所作贡献大小排序)。

(二)国防科技成果鉴定申请材料有:

1. 计划任务书、合同书或经批准的立项报告; 2. 研究(研制)技术总结报告;

3. 信息技术研究项目或含信息技术研究内容的项目所开发的软件; 4. 测试报告和试验报告(预先研究成果应提供演示验证工作的材料); 5. 标准化审查报告(无产品的国防科技成果除外); 6. 用户使用报告(尚未应用的预先研究成果应提供应用前景证明); 7. 知识产权状况报告(含专利、著作权、技术秘密的情况以及必要的查新情况)。

第五章

鉴定材料特别注意事项

第十五条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是针对民品项目进行的鉴定。

第十六条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所提供的检测报告和产品开发过程中采用的标准须是国家级或在陕质监部门备案过的。

第十七条

进行成果鉴定的项目,需提前起草鉴定报告中的鉴定意见,有待专家修改。

第十八条

申请书和鉴定证书书写要准确,客观、完整、附件齐全。

第十九条

《鉴定申请表》、《鉴定证书》等各类表格模版在科技军工部复制。

第六章

第二十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总公司科技军工部。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修改权属总公司总经理。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

科技成果统计半年报表 填报单位:

年度:

序号 成果名称 组织鉴定(评审)单位 获奖日期 获奖等级

主管部门负责人:

部门领导:

填表人:

篇3:科技 成果鉴定

2009年7月31日, 四川省科技厅在成都组织召开了牧区新型帐篷科技成果鉴定会。会议通报了专家组对“牧区新型帐篷科技成果”鉴定结果, 专家组一致认定攻关组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书要求的各项指标, 其中有4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交的技术资料齐全、完整, 符合标准化要求, 能够指导批量化生产;新型帐篷在四川牧区推广具有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川省委副书记李崇禧,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 科技部社发司副司长闫金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四川省农机局刁学锋副局长, 四川省农机研究设计院作为项目参与单位参加了此次会议。领导们充分肯定了牧区新型帐篷的科技成果, 并对帐篷设计及试验提出几点意见:在外形色彩上应体现民族特色;帐篷说明、标识等应使用藏汉双语方便牧民, 同时要到风大、雪大、紫外线强、温差大的地方去试验, 一定要去石渠县和偏北方寒冷的县试用, 进一步检验帐篷的性能。会上, 李崇禧书记还为四川帐篷户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受牌。该联盟由四川大学牵头, 联合四川省农机研究设计院、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四川省纺织研究院、四川省公安厅消防队等省内16家相关单位组成, 联盟成立将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帐篷推广应用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此次牧区新型帐篷鉴定会, 是对科技攻关成果的检验和总结, 将定型新型帐篷产品, 为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实施帐篷新生活行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篇4:古陶瓷科技鉴定法

1.原理

古陶瓷是由瓷石、高岭土等天然矿物原料按照不同的配方经过各种处理手段加工成型再烧制而成,其化学组成取决于所用的天然原料、配方、粉碎、淘洗等处理方法。

首先,由于受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不同地区土壤和矿物中的元素迁移和富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中国古陶瓷胎、釉的配方也有明显的调整,如我国北方是从易熔粘土发展到高岭土加长石的配方,而我国南方则是从易熔粘土发展到瓷石,再到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最后,原料的处理和精制也对陶瓷制品的化学成分产生影响,如淘洗可去掉原料中的粗颗粒,提高了铝的含量,同时也可降低铁、钛等着色杂质的含量。

因此,不同窑口和不同年代的古陶瓷器物,由于所用原料、配方以及制作方法的不同,其胎、釉和彩的元素组成模式也不尽相同。

2.渊源

利用化学组成来进行古陶瓷的科技鉴定研究已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19世纪50年代,奥地利J.E. Wocel首次提出文物的制作年代和产地可能与其成分有关。1895年,美国哈佛的Richards对Athenian的古陶瓷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其化学组成具有有趣的一致性。1954年,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Robert Oppenheimer和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的E.V.Sayre和R.W.Dodson用中子活化分析研究了地中海地区古陶瓷原料的产地。

我国科技工作者首次利用元素组成分析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周仁、李家治等人对陕西张家坡西周居住遗址中的陶瓷碎片进行了系统的主、次量化学组成分析,发现其化学组成与“北方青瓷”有很大差别,而相似于安徽屯溪出土的西周陶瓷碎片,表明张家坡陶瓷碎片和屯溪西周陶瓷碎片可能都是在南方烧造。

3.种类

可用于古陶瓷成分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湿化学法、中子活化法、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荧光法等。

其中湿化学法、中子活化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度,但需要取样制成粉末后再进行测试分析,这对古陶瓷器物尤其是完整器物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所以无法用于完整器物的科技鉴定。

X射线荧光法,特别是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仪(见图一),具有超大样品室,对完整陶瓷样品可直接测试,无需取样,不会对古陶瓷器物造成损坏,且分析灵敏度高,分析误差通常在1%~10%,非常适合用于古陶瓷的科技鉴定。

4.操作

鉴定时,X射线荧光法利用质子、X射线等照射古陶瓷样品,使其发生反应,古陶瓷中所含的各种元素便可发射出相应的特征X射线,其强度与元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近似成正比,记录下特征X射线的能量和强度,即可计算出古陶瓷中各元素的含量。把它们和取自同样窑口古窑址的标准样本的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符,即可认为该窑址标准样本的窑口和年代就是被检测器件的窑口和年代;反之,受测陶瓷器件的窑口和年代就不确定。如果检测到器物中某些元素含量异常,如Cu、Zn、Zr等元素含量很高的话,也可直接判定该器物为赝品。图二为一件待鉴定汝瓷釉的EDXRF图谱,从图中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Zn元素的K峰,这在古汝瓷中的测试是不会存在的现象,因而可以据此判断这是一件现代仿品。

5.缺陷

上述可见,用成分鉴定法鉴定古陶瓷,除了技术和设备方面的因素外,鉴定结论的正确与否还取决于所采用的窑口标准件,以及用大量的标准件建立起来的相关数据库。但是,除了历代官窑和部分著名的民窑陶瓷外,选定标准件是非常困难的。众所周知,就算是同一窑系,在我国跨越的地域也是很广的,那么同一窑系不同窑口的胎土和釉的化学成分,会随着地域的跨越而出现明显的差异。一个完整并且权威的数据库,必须包含所有的窑口,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二热释光鉴定法7fbggbgb

1.原理

根据结晶矿物学,晶体内部是规则排列的各种原子或离子,它们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形成特有的空间格架晶格。在晶体生长过程中,一旦有杂质掺入,就会破坏它原有的规则排列,形成各种晶格缺陷。最简单的晶格缺陷有空位、填隙原子和杂质原子等,其中的负离子空位相当于一个电子“陷阱”。当有核辐射作用于晶体时,产生电离和激发,使晶体价带中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游离出来,上升到导带,在价带中留下一空穴。电子在导带中自由扩散,当扩散到陷阱附近时,有一定的几率被“陷阱”俘获。空穴在价带中扩散,有可能被杂质形成的释光中心俘获。随着时间的积累,辐射剂量增加,晶格缺陷所俘获的电离电子和空穴数量也在增加。

矿物晶体中的储能电子受热能激发后,将从陷阱中逸出,重新与空穴结合,并以可见光或紫外光的形式释放能量。陶瓷的胎釉原料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和方解石等,其中石英晶体含量最大,同时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这些晶体在受到核辐射(如α、β和γ等射线)的作用时,在微观结构上产生了变化,并积累了相应的能量。因此,若把晶体加热,这些矿物晶体在历史上积累的能量会以发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而且热释光的强度与它们所累积接受的核辐射剂量成正比。由于陶瓷器物所接受的核辐射主要来自于陶瓷本身和自然环境所含的微量放射性杂质,如U、Th、40K等,它们的半衰期很长,可以看作是为陶瓷器物每年提供固定剂量的放射源。因此,热释光的强度便和受辐射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所以热释光强度又称为“热释光时钟”。

古陶瓷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石英、长石、方解石等矿物原料晶体千万年原始累积的热释光能量都会因烧制时的高温而全部释放掉,就像是把“热释光时钟”重新拨回零点。但是,陶瓷中的放射性物质是烧不掉的,从它烧成之日开始,陶瓷中的晶体又以均匀的速率继续接受和贮藏辐射能量,相当于“热释光时钟”重新计时,这些辐射能就可以作为陶瓷年龄的标志。我们称这个辐射能为陶瓷总的吸收剂量或累积剂量,统称为“古剂量”。

首先提出将热释光法用于地质和考古年代测定设想的是1953年威斯康辛大学的Daniels等人。1960年伯尔尼大学的Grogler,Houtermans和Stauffer第一次探测了古陶瓷发射的热释光,同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Kennedy和Knopff在美国科学进步会议上发表了用热释光测定年代报告。从热释光测年的原理中可以看出,与成分鉴定法不同,热释光断代不需要依靠标准器进行比较,是一种绝对断代的方法,在古陶瓷科技鉴定领域具有较大的优势,因为伪造品距今一般不超过百年,而真品通常在几百年以上,利用热释光对其年代进行测定,即可辨明真伪。目前世界上采用热释光进行古陶瓷年代测定研究和服务的,有代表性的机构是牛津大学的考古研究室,在我国主要有香港中文大学和上海博物馆等单位。

运用热释光鉴定古陶瓷时,先在器物底部取绿豆大小的样品,然后用辐射剂量照射陶瓷样品,计算出能够引发同量的天然热释光所需的辐射剂量,此剂量就是天然热释光的“辐射当量”。将测得的陶瓷每年接受的辐射剂量代入下列简单公式中就能计算出它的年龄:

年龄=辐射当量/年剂量

所以对每一件陶瓷器的断代,必须对光强度以及年剂量两个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如果能有高精度的实验数据,年代误差为10%至20%是可以达到的。

在20世纪60年代,热释光被发展成为一项考古、测年的新技术,目前这项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以适应不同检测对象的需要。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商业仪器也逐渐发展成熟(见图三)。就古陶瓷而论,上述的常规热释光测定方法对于唐代以前的高古陶瓷器断代是十分准确的。但对宋代以后的器物,特别是明清瓷,由于历史上累积的辐射当量较低,所以热释光的反应及灵敏度就变得相当低,存在较大的误差,甚至无法准确地确定器物的年龄。针对这一类器件,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Fleming等人发明了前剂量技术。所谓前剂量就是用实验室后加的人工辐射去决定古剂量。他们的主要发现是,作为瓷胎成分之一的矿物晶体石英在110℃时峰有明显的前剂量效应。只要把石英(样本)加热到500℃左右,则下一次接受相同剂量辐射发出的热释光会大大增加,而且这增加线性正比于古剂量或两次加温到500℃的热激活间所加的剂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前后两次施加的试验剂量的热释光来估算古剂量。由于用这方法使石英110℃热释光峰能够被测量出来,因此它的确解决了一部分宋代以后瓷器的断代问题。但大量实践表明,上述的线性正比关系只存在于年代较短的瓷器热释光性质中,对于明清以前的瓷器它往往会引起过大的误差。为了克服线性法的缺点,必须考虑热释光灵敏度和辐射剂量的非线性关系。为了这个目的,上海博物馆考古实验室研究出一个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来改进线性前剂量方法,并取得重要的结果。他们估计使用这个方法,瓷器的可测率及真伪鉴定的正确率均在95%以上。例如,他们曾对五件唐三彩样品进行了真伪鉴定,其中四件样品的年代为距今1245~1530年,应属唐代真品;一件样品年代仅为59年,为现代仿品。对四件元代云龙纹象耳瓶做了热释光测年(见图四),以鉴定其真伪。热释光前剂量法结果显示,四件器物的年代均小于50年,应属现代仿品。由于元代至正型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元代青花的标志性器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近年仿品不断,也经常有人声称拥有类似器物。此工作因此也在文物界和收藏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过去人们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热释光高温区光强太微弱,因此不以它为研究对象。其实热释光高温峰虽然弱,但它同样包含着试样准确的年龄信息,问题只在于能否做出准确的测量。热释光技术的最新发展是热释光高温峰测年技术的出现。这项技术和前剂量方法不同,它的关键不是重点测量和研究110℃附近的低温峰对剂量的反应,而是测量300℃~500℃的高温峰,并由此计算出样品的年龄。为了克服高温区光强较弱的困难,这项专利在取样技术以及检测方法上均做出重要的改进。在数据处理方面,开发出一套基于发光反应动力学的计算机程序来分析所测得的热释光数据,系统地计算瓷胎中不同的矿物晶体对不同辐射源的反应,然后综合这些结果,计算出被测瓷器的年龄。使用这种热释光高温峰测年技术,对一批前剂量方法未能得出结果的从宋代至晚清的瓷器,以及施加过外辐照的高仿瓷进行检测,结果都得出了与器件相符合的年代结论。

5.缺陷

热释光法用于古陶瓷的科技鉴定也存在一定问题。

近年来,有些高仿瓷制造者对现代仿古瓷施加人工核辐射,以图令现代仿品混过检测成为“真品”。

对于一些古代真品陶瓷器物,如果在历史时期经历了高温或者较强的阳光曝晒,其热释光信号可能会出现严重衰减。在利用热释光方法对这类器物做真伪鉴别时,就可能因为测出年龄偏小而错误判定其为赝品。

热释光检测方法中还存在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它是一种有损检测技术。虽然在瓷器测年中只需要在器物底部取绿豆大小的样品,但是,古陶瓷文物由于它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审美要求,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容取样研究的。

三、其他科技鉴定方法

成分法和热释光法是古陶瓷科技鉴定中理论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尝试寻找其他能用于古陶瓷鉴定的科技方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最近几年尝试着利用陶瓷釉面的化学和物理学知识,把纳米科技的方法用于陶瓷考古。在数百纳米的尺度上观察到了古代陶瓷的一些可以作为鉴定依据的新现象。这些现象包括釉面上烂气泡和其中的沉积物,釉面和胎面上的玻璃体、结晶体和原料残骸的风化现象以及表面微小伤痕及其风化现象。朱清时院士认为,这些现象在目前还无法作乱真的造假,而且深入研究下去,还有可能定出古陶瓷的年代、产地和保存地等信息。

古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先生提出了古陶瓷的釉面老化鉴定法。经高温熔融形成的陶瓷釉是一种玻璃态均质体系,其内部是处于亚稳态的无序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结构不断调整,由无序的亚稳态逐步向有序化的稳定状态转变,形成微细晶体,这就是古陶瓷釉的脱玻化现象,简称为老化。陶瓷釉老化的外观表现形式是透光性逐渐降低,对光线散射增强,因此古陶瓷的釉面看起来比较温润柔和,没有现代仿品的“贼光”。古陶瓷釉的老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老化速度先快后慢。以景德镇青花瓷釉为例,包括经过各种作旧处理的新仿品的老化系数在0.06~0.10之间;民国至清末的产品,老化系数在0.12~0.18之间;清中期到明末的产品,老化系数在0.16~0.22之间;明早、中期产品,老化系数在0.20~0.26之间;元代产品老化系数在0.24~0.28之间。毛先生据此认为,通过测定陶瓷釉的老化系数来判断古陶瓷的真伪,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科学鉴定方法,准确率很高。但毛先生出于商业保密的考虑,并没有透露古陶瓷釉老化系数测试的具体原理和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1]吴隽,罗宏杰,李家治等.中国古陶瓷的断源断代[J].硅酸盐学报,2007,35(8):78-82.

[2]吴隽,现代科技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J].文物天地,2007(4):60-61.

[3]王维达,夏君定,周智新.热释光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定中国古瓷器年代[J].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2006,36(5): 525—540.

[4]王维达,梁宝鎏,夏君定.瓷器热释光测定年代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16(2):1—8.

[5]夏君定,王维达,梁宝鎏.元代云龙纹象耳瓶的热释光年代测定[J].核技术,2005,28(5):356—360.

[6]夏君定.热释光法快速鉴定唐三彩真伪[J].核技术,1993,16(4):247—250.

[7]刘有延,罗荫权.热释光方法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物理,2006,35(5):438—442.

篇5:科技成果鉴定材料

1.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自选课题免);

2.技术工作报告:课题简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

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成果及其水平;成果推广和应用前景;

3.技术研究报告;

4.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5.国内外同类技术的背景材料和对比分析报告;

6.科技查新报告;

7.用户使用情况报告;

8.检测报告;

9.企业标准;

10.测试分析报告及主要实验、测试记录报告(相关行

业);

11.设计与工艺图表(相关行业);

12.环保证明(相关行业);

13.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具备的其它文件;

篇6:科技成果鉴定大纲

本大纲为研制开发的鉴定用,作为鉴定活动的依据,是鉴定委员会技术文件之一,并经鉴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生效。

1.项目名称(产品型号):

2.研制开发单位:

3.鉴定组织单位:

4.鉴定主持单位:

5.鉴定性质:包括小试鉴定、中试鉴定、产品定型鉴定,仅用于某些产品、工艺类型等的科技成果。其它类型的科技成果可不确定鉴定性质。

6.鉴定形式:会议鉴定、函审鉴定。

7.鉴定目的:完成计划任务,正式批量生产、应用、推广等。

8.鉴定依据:包括计划任务书、合同,国家、行业或企业标准,技术条件等。

9.鉴定内容:

(1)是否全面达到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的各项指标;

(2)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是否符合标准化要求,能否指导生产;

(3)对产品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作出评价;

(4)对产品的应用价值、推广前景及经济效益作出评价;

(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6)作出鉴定结论,形成鉴定证书。

10.鉴定会会序或函审步骤:

11.鉴定委员会或函审专家组工作职责:

(1)专家对提供的资料进行审阅;

(2)对生产现场进行抽样审核;

(3)根据资料对产品作出综合评价:是否符合标准化要求,其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是否能指导批量生产,产品技术性能水平、实用价值和实施(投产)条件等。

12.鉴定证书产生与生效:

鉴定证书经鉴定委员会讨论通过或函审专家组正、副组长审定,形成意见,主持单位审核后,报省科技厅审批生效。

13.提交鉴定的技术资料:

篇7:科技成果鉴定大纲

1.项目名称: 2.研制开发单位: 3.鉴定组织单位: 4.鉴定主持单位:

5.鉴定性质:包括小试鉴定、中试鉴定、产品定型鉴定,仅用于某些产品、6.7.8.9.工艺类型等的科技成果。其它类型的科技成果可不确定鉴定性质。鉴定形式:会议鉴定、函审鉴定、检测鉴定。

鉴定目的:完成计划任务,正式批量生产、应用、推广等。

鉴定依据:包括计划任务书、合同,国家、行业或企业标准,技术条件等。鉴定内容:

(1)是否全面达到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的各项指标;

(2)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是否符合标准化要求,能否指导生产;(3)对产品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作出评价;

(4)对产品的应用价值、推广前景及经济效益作出评价;(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6)做出鉴定结论,形成鉴定证书。10.鉴定会会序或函审步骤:

11.鉴定委员会或函审专家组工作职责:

(1)专家对提供的资料进行审阅;(2)对生产现场进行抽样审核;

(3)根据资料对产品作出综合评价:是否符合标准化要求,其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是否能指导批量生产,产品技术性能水平、实用价值和实施(投产)条件等。

12.鉴定证书产生与生效:

鉴定证书经鉴定委员会讨论通过或函审专家组正、副组长审定,形成意见,主持单位审核后,报省科技厅审批生效。

13.提交鉴定的技术资料:

篇8:莱州大姜收获机获科技成果鉴定

11月8日, 烟台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莱州市金田农业机械研究所承担的“多功能履带式大姜收获机”项目进行了鉴定。与会专家通过现场考查, 审阅成果资料并听取课题组汇报, 认真审核了山东省农业机械鉴定站作的“大姜收获机”的检验、鉴定报告, 一致认为, 提供的鉴定资料齐全, 数据真实可靠, 符合新产品鉴定要求, 达到合同指标要求。

莱州市金田农业机械研究所在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通过刻苦攻关, 历经2年时间, 自行开发、研制、生产出了大姜开沟扶垄收获机。该机主体结构为手扶操纵式, 通过变速箱输出轴两端增设侧传动箱, 以降低运行速度, 提高牵引力, 同时提高整机最小离地间隙;采用倒V型挖掘铲纵向切过姜垄使土壤疏松, 从而达到挖掘收获的目的。该机具有质量轻、适应性广、操作简便、附着力强、牵引力大、油耗低、松土效果好、破碎率低, 作业效率高、投资少等特点。主要创新点及技术水平:手扶拖拉机履带制造 (行走机构) 及深层松土装置技术。该技术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使用该机收获大姜, 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采用多功能履带式收获机收获大姜, 每0.067 hm2可节约劳动成本240元, 大大降低了收获成本, 姜农也不必再为担心劳动力紧缺而提早收获, 收获时间可以推迟5~7 d, 延长生长期, 使每0.067 hm2产量增加250 kg, 可增收约500元, 合计每0.067 hm2可增收节支740元。 (王帮高)

篇9:浅说唐代青花瓷科技鉴定

一、发现唐青花

青花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富有艺术特点的优秀传统品种之一,由于蓝色稳定、鲜艳、明净、素雅,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历来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和收藏。而关于青花瓷器的起源,即它产生的年代、地点、色料、装饰、工艺技术特点及前后的继承关系等等,一直引起多方面的关注与研究。

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中发掘出土一块长8.5厘米,宽7.6厘米,厚0.6厘米青花瓷枕碎片,这一发现使考古学家、艺术家和陶瓷研究者大开眼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也使许多专家、学者感到疑惑,这真的是唐青花瓷吗?

在这之后,1983年至1990年又在扬州的唐代遗址及扬州唐代罗城范围内,发掘出土了唐代青花瓷片数十片。这批青花残器从外表观察归纳如下:

1.器型有枕、壶、碗、盘、盒、罐和炉等类型。底足分别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不施釉。

2.青花纹饰有团花(如牡丹和菊花)、梅花,草(如蔓草)和椰子树,流云、云气、菱形,还有动物(如蝴蝶)。青花纹饰有的手摸有凸起的感觉,有的与釉面一样光滑等等。

3.胎较粗较厚重,胎色灰白或白中微黄,断面有较明显气孔,胎中可见黄、黑色小砂粒。

4.器物釉色为白中带灰或白中泛黄,透明度较差,有的呈乳黄色或牙黄色或牙白色,釉面可见细密裂纹,器物内外及底心部均施釉,圈足部未施釉。

5.胎、釉之间有一层厚度不同的中间层即化妆土。

6.青花纹饰大多发色鲜艳,纯蓝或浅蓝色,并有晕散现象,有的在青花纹饰浓处可见到黑色小斑点。

近年来,唐青花完整器在窑址和民间发现的也不少,国外博物馆也收藏了几件完整唐青花瓷器。特别在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上打捞出3件完整的唐青花瓷器,与扬州唐城遗址中发掘的唐青花瓷器纹饰非常相似(见图1-a、图1-b)

二、唐青花化学元素组成及测试

什么叫青花瓷器?顾名思义,以含有钴元素的伴生矿物为原料,并经一定程序处理加工后,以此为色料在胎体上彩绘各种图案纹饰,再在胎体上施上一层厚度不同的高温釉料即钙釉或钙—碱釉,在高温下(一般在1250℃至1300℃之间)烧制的瓷器。由于钴元素着色能力很强,形成白釉蓝彩,而且彩绘在釉下,故称为“青花瓷器”,国外称它为“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唐代青花瓷及青花瓷残片的发现使中国青花瓷出现的历史提前到九世纪左右,这个发现不仅仅在考古界,而且在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上都有重要意义。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是否属唐代的遗物?它的窑址在哪里?它是青花瓷器吗?我们在南京博物馆、扬州培训中心、扬州考古研究所和扬州博物馆等单位协作下,选择有代表性的唐青花瓷片样本进行了测试与研究。主要分析胎、釉和色彩的化学元素组成,并将分析结果与我们已建立的古陶瓷化学元素组成的数据库中的相应数据进行对照,采用比对法来断源、断代。与此同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电子探针扫描研究蓝彩在釉中的分布情况,以科学仪器测试数据来解决以上疑点。

1.样本外貌特征

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中发掘出一块青花瓷枕碎片,青花图案为零散的碎片夹菱形纹,胎色灰白,底面有烟熏痕迹,正面釉色灰白,并有冰裂纹,青花呈蓝色,在青花图案上有小小的黑点散布,并有晕散现象(见图2-a)。经放大后,青花色浓处带有点点小黑斑点,编号为TB-W(见图2-b)。

1982年在扬州文昌阁附近的三元路基建工地又采集到八片唐青花瓷器残片(见图3-a),我们挑选了两块青花瓷器残片,编号为TB-W-2、TB-W-4,其器型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应同属于中唐至晚期青花瓷。另又选取了三片与唐青花瓷器同时出土的唐代巩县白瓷残片,器型也是“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同时进行比对研究,其编号为TGXW-1、TGXW-2和TGXW-4(见图3-b)。

1983年在扬州唐代罗城范围内也出土了两片唐青花瓷器残片,其中一片釉色白中泛奶黄,釉层薄,细裂纹,釉下施化妆土,青花色调比较淡雅,器形为“玉环形窄圈足”,另一残片绘工整淡蓝色梅花纹饰,编号为TB-W-X(见图4)。

1990年在扬州文化宫唐代遗址发掘出14片碗、盘、壶和枕瓷片,胎色黄白色或灰白色,釉色白中泛黄,呈牙黄色或牙白色,釉面细冰裂纹,青花纹饰有蓝彩梅花点、花草、椰子树图案。纹饰条、点相结合,落笔圆浑自然,蓝色不均、晕散,浓处有深蓝色小点。我们选了其中一块青花瓷器残片,编号为TY-1(见图5)。

2.唐青花瓷胎化学元素组成

表1是扬州古城遗址中四次出土的五片唐青花器残片(TB-W;TB-W-2、TB-W-4、TB-W-X和TY-1)和三片在扬州古城遗址中出土的唐巩县白瓷器残片(TGXW-1、TGXW-2、TGXW-4)瓷胎化学元素的分析数据,而HG-1、HG-2、T-1、T-7的数据引用文献(陶瓷数据库)中巩县唐代白瓷和唐三彩的分析结果。

我们以二氧化硅(SiO2)分子数作为横座标,以熔剂氧化物(RO+P2O),即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镁之和的分子数作为纵座标,绘制出Si02与RO+R2O的分布图(图6、图7)。

从图6中可见:由于唐青花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含量很高,在28.7%~31%,与扬州发掘的三片白瓷器、巩县窑唐代白瓷、唐三彩都集中于一个区域范围内,在图中左下方,明显与南方胎(浙江、景德镇和长沙窑)有显著差异。图7表明,同时期北方邢窑、定窑白瓷胎的化学组成分布在各自的区域内,而扬州所发掘的青花胎及白瓷胎,其化学组分与唐代巩县窑白瓷胎和唐三彩胎的化学组分非常雷同,分布在同一区域范围在图右下方。

2.唐青花瓷釉的化学元素组成

从表2中TB-W、TB-W-2、TB-W-4与TY-1样品釉的分析结果可见,说明唐青花瓷釉巾氧化钙(CaO)含量高,在10%~14%

之间,属于CaO-Al2O3-SiO2体系,应称之钙釉(或称石灰釉),与唐代巩县窑白釉属于同一体系。邢窑白釉的化学成分也属同一体系,但含量上有区别,而定窑瓷釉中的CaO含量低,与MgO含量相接近,属于CaO-MgO-Al2O3-SiO2体系。从图8中非常明显地看到,北方三窑口瓷釉分布在各自特定区域内,扬州所发掘的青花瓷和白瓷,以及巩县窑发掘唐代白瓷釉化学组成都集中于同一区域内。因此说明扬州所发掘的青花瓷和白瓷,应属巩县唐代瓷器。从青花瓷器型底足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网足”,进一步佐证了应属于中唐至晚唐青花瓷产品。

3.唐青花色料化学元素组成和矿源

青花色泽的不同与青花料中着色元素如钴、铁、锰和铜等元素含量有密切关系。青花料在胎、釉之间,检测时采用人工磨去胎,从釉中挑选出蓝色部分进行化学成分测试,此分析结果称为“青花+釉”,并以Fe2O3/CoO、MnO/CoO和CuO/CoO之比值来描述各朝代青花料的差异,鉴别历代青花料区别、演变和各窑口的相关性。

青花色泽外观差异除与着色元素种类和含量有直接关系外,与烧成温度、窑炉气氛和瓷釉的化学成分配方也至关重要。

从表2分析结果可见,唐青花色料除了主要着色元素氧化钴外,还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和氧化铜,以及极少量氧化锰存在,与唐三彩蓝料相似,见表3。特别是TY-1样品经X荧光光谱测定,发现有化学元素硫存在,含量为0.14%(见图9)。在以往对历代青花瓷器采用X荧光光谱研究中没有发现铜和硫元素的存在,这足以说明唐青花色料的特性,它区别于元、明、清青花瓷器中的青花料。

那么唐青花料是何种矿物?资料显示,河北省有含钻较高的硫化物矿床,同时有镍和黄铜矿伴生。广西鸡冠山矿区有硫、铜、钻矿,该矿物经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岩矿室用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其铜钴比0.46与唐青花和唐三彩色料之比0.40极为相近。

从分析结果来看,唐青花色料应为硫铜钴矿,而我国古代炼铜的手工业比较发达,在大量开采含铜矿物用于冶炼时,同时发现某些含钴的共生矿物原料加以利用作为陶瓷色料也是可能的,不一定要从中东地区进口非洲钴矿。

4.唐青花彩绘装饰工艺

唐青花瓷彩绘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这也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经X射线电子扫描分析,证实了唐青花是釉下彩绘,见图10、11的X射线电子探针扫描图。

从图10中可见编号为TB-W-2,釉层为0.11毫米,而钴强度峰值在釉层厚度0.08毫米处;编号TB-W-3釉层为0.18毫米,而钴强度峰值在釉层厚度0.09毫米处。从图11中可见编号TB-W-4釉层为0.1毫米,钴、铁峰值强度在0.05毫米处,而锰强度变化不大,说明青花料中锰含量很低。图12 TY-1样品釉层为0.15毫米,而钴峰值强度在0.12毫米处,这充分说明了青花颜色分布于釉下。从图13岩相照片中也证实了TB-W-3青花着色也分布在釉下,所以唐青花瓷器应属釉下彩绘是无疑的。元青花色料在胎、釉之间有一层不熔的残留颜料颗粒存在(见图14),而唐青花色料在胎、釉间却没有不熔的残留颜料颗粒。这可能与釉层厚度有关,元青花釉层一般在0.30毫米,而唐青花釉层一般在0.12毫米左右,唐青花颜料易熔化和扩散,因此无残留青花料。另外唐青花瓷少而珍贵,在分析检测时取得的样本极少,而且提取分析样本往往其部位的彩色不在浓厚鲜艳处,这也是一个因素。当然也不能排除唐青花钴料伴生矿组成的特殊性一一易熔化,或初期唐青花在工艺上与后代有所区别。

5.烧制工艺及物理性能

唐青花胎质呈灰白或灰黄,胎原料处理不精细。釉带黄色或灰白,可见为氧化气氛中烧成的,胎中的Al2O3含量很高,达27%~30%。从表4可见,唐青花瓷烧成温度在1180±20℃,气孔率在13%~20%,吸水率在6%~9%,所以其胎致密度较差,属生烧。釉面呈细开裂纹,釉中有大小不同的气泡,由于釉中CaO含量较高,并有3%左右硷金属元素,即使在1180℃温度烧成情况下,也能呈现出明显蓝色青花图纹饰,在釉中仍还有针状钙长石结晶体。在胎、釉之间可看到颗粒较细的中间层即化妆土,厚度在0.3~0.7毫米,比釉层厚数倍(见图15)。

唐青花瓷片TB-W-2、TB-W-3、TGXW的釉、化妆土、胎与巩县唐代白瓷比较,其烧成温度差别极大(河南巩县白瓷烧成温度在1300℃~1350℃),但与扬州发掘的巩县唐白瓷烧成温度相同。根据有关资料,河南唐三彩胎的素烧温度在1150℃左右,那么是否唐青花瓷烧制工艺和唐三彩瓷相似,首先将胎体在1200±20℃素烧,绘画色料施釉后,进行第二次烧成,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6.唐青花瓷造型及纹饰

唐代青花瓷残片在扬州古城出土,这说明当时巩县生产唐青花瓷主要是为了满足出口需求,从瓷器纹饰上带有阿拉伯文化也印证了这一点。由于唐青花瓷主要满足外销要求,所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对唐青花瓷一事,国人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不少出土或民间收藏的唐青花瓷器,才引起各方的关注。

唐青花瓷器多见小件,大件不多,主要有盘、碗、壶、枕、炉、罐等类型。唐青花瓷的纹饰主要有菱形纹、梅花、花叶、花草、流云纹、蝴蝶、鱼、点彩、条斑彩等等,具有中国实笔写意画等风格,是唐青花瓷纹饰最主要特点。

三、结论

通过对扬州唐青花瓷残片胎、釉、颜料化学组成的测试和结构分析,并与相关器物及标准数据进行比对、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1.扬州唐青花瓷残器胎质含铝高达27%~30%,含硅低,颗粒较粗、疏松,气孔率在13%~20%,吸水率在6%~9%,肉眼或低倍放大镜下可见到开口气泡,胎质呈灰白或灰黄。青花釉色呈米黄或灰白色,个别略呈乳白,釉面光亮,带有细裂纹,釉中有气泡和发育较完整的针状钙长石晶体,釉中氧化钙(CaO)含量很高,并有3%左右硷金属元素,即使在1180℃温度烧成情况下,也能呈现蓝色青花纹饰,是典型的钙釉(灰釉)。器型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进一步佐证了其应同属于中唐至晚唐青花瓷品。

2.唐青花瓷的青花色料与唐三彩的蓝料,同属硫铜钴矿,它的彩绘装饰应为釉下彩。硫铜钴矿来源很可能是国内,从中东地区进口钴矿的可能性不大。更主要的是唐青花色料不同于元、明、清所使用的青花色料(即进口钴料)。

3.唐青花瓷烧成温度为1180±20℃,属于生烧,严格说唐青花应属炻器一类。从胎、釉色来看,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青花瓷釉施得比较薄,为了改善釉的白度,在胎、釉之间施上比釉厚几倍的化妆土。

值得注意的是,巩县唐青花瓷烧制温度比巩县唐白瓷烧制温度1300~1350℃低100多度。那么唐青花瓷不可能在烧制白瓷窑炉中兼烧,很有可能和烧制唐三彩一样,二次烧成。首先素烧,之后绘画青花色料,再施白釉,再复烧。这种可能性值得关注。

总之河南巩县窑能烧制唐青花瓷不是偶然的,除了巩县窑具有生产质量好的白瓷和蓝色彩料的先决条件外,也许与河南鹤壁窑早在唐初期创烧出铁釉下彩绘瓷有关。所以,唐青花瓷发掘不仅是我国青花瓷发展史上一大突破,也有利于研究与元青花瓷有关的各种问题。

上一篇:夜色来临希望点起周记350字下一篇:积极分子转预备党员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