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设计

2024-07-04

《理想》 设计(精选6篇)

篇1:《理想》 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2、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过程和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追求美好人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全诗的魅力。

2、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我们就暂时带着这些疑问去品读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相信这首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作者:原名余勋坦,四川人,当代诗人,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读中学是即开始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其中《故园六咏》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诗集有《农村夜曲》《故园别》《游踪》等,另有《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说诗》,短篇小说集《窗》等。二.整体感知:

1、范读,学生听读、欣赏,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注意:第⑴—⑹节,注意读出明朗坚定的语气,要有夺人的气势,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力。第⑺—⑻节,要读出悲壮、沉思的语气。第⑼—⑾节,要读出劝告、警醒的语气;最后一节要读出欢快、奋发的语气。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饥寒(jī)缀连(zhuì)倔强(juãjiàng)洗濯(zhuï)玷污(diàn)扒窃(páqiâ)诅咒(zǔzhîu)浓阴yīn 海天相吻(wěn)浪子回头(làng)碌碌终生(lù)绝处逢生(fãng)可望不可即(jí)寂寥(liáo)(2)解释词语

饥寒:饥饿寒冷

离乱:战争、叛乱、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亲人分离、社会混乱的现象。缀连:联结。倔强:(性情)刚强不屈。洗濯:洗。

玷污:弄脏,比喻辱没。

扒窃:从别人身上偷窃(财物)。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浓阴:茂密的树阴浓郁阴密。

海天相吻:天空与海面互相连接合为一体。浪子回头:二流子。不务正业的人改邪归正。

碌碌终生:形容人事务繁杂,平庸无能地度过了一辈子。绝处逢生:绝处:死路。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②从整体上探究诗歌的脉络。板书:

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三.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1—7节)理解研讨,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②课堂讨论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四个比喻的寓意怎样理解?

提示:采用比喻、顶针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顶针,也叫联珠,顶真。是指用前面句子结尾的词语作为下面句子的开头,邻接的句子首尾蝉联,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能突出事物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语意畅达。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提示:理想具有时代性、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即便是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以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当然陷入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另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四.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②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研讨与赏析(下):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提示: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必然会取得丰硕的收获。以“理想开花”、“抽芽”、“春色正好”、“太阳正晴”等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了重新获得理想之后的欢快心情以及要为理想而奋斗的昂扬意志。整首诗回环起伏,具有动人的旋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的形势。总结作用。三.拓展延伸。

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四.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②修辞训练: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五.小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理想,“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理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理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理想。如果说人生是海,理想便是照亮航程的灯塔;如果说人生是桥,理想便是默默支撑的桥墩;如果说人生是路,理想便是黎明开启时的启明星。因为有理想,人生才充实;因为有理想,人生才美好;因为有理想,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谚语摘抄

①没有血色人苍白,没有理想人无采。

②彩虹,经过与雷电激战后出现;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才能诞生。

③没有崇高的理想,青春就将枯萎;没有伟大的志愿,生命就将暗淡无光。④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⑤攀登高峰要不畏艰险,实现理想要勇于斗争。

⑥伟大的一生,就是在战斗时实现青年时代的理想。六.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板书设计:

总:第1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分: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张文丽

篇2:《理想》 设计

主讲人:景彤彤

教师寄语:常怀感恩心,永驻幸福泉!

快乐成长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和现实,并联系个人经历、感悟,理解诗歌内涵。

3、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学会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重点)

2、结合历史和现实,并联系个人经历、感悟,理解诗歌内涵。(难点)

三、课前准备

①查阅资料,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完成导学案“前置学习”部分,熟读课文,搜寻自己喜欢的诗句,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带着上你们的自信与理想,跟我出发,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沙河笔下的“理想”之境吧。

(生齐读课题,师板书:理想 流沙河)

插曲:结合导学案,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为了将课文读熟,读出语气,读出韵律,读出感情,首先要扫除朗读的障碍——生字词)

1、字词积累

蜕作

熄灭

缀连

倔强

鬓发

洗濯

寂寥

诅咒

玷污

扒窃

扒皮

饥寒

绝处逢生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可望不可即

(让我们走进作者,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创作的诗却气势磅礴,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2、文学常识

《理想》一诗,选自《流沙河诗集》,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当代诗人、散文家,四川金堂县人,四川作协副主席。代表作《农村夜曲》、《故园别》、《游踪》等。作者经历坎坷,拥有为理想而执著的独特个性,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人生。

(二)朗读课文,体会感悟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

3、区分句中词语轻重缓急。

4、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

第1节:明朗坚定的语气

第2-7节:悲壮沉思的语气

第8-11节:劝告警醒的语气

第12节:欢快奋发的语气

朗读形式:

1、分组朗读:

第1节由第一大组读; 第2-7节由第二大组读; 第8-11节由第三大组读; 第12节由第四大组读。

2、男女赛读:

要求:女生读前半部分,男生接后半部分。

内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3、个人展示: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诵读,读出韵律,读出语气。并简要阐述喜欢的理由。

友情提示:可以用句式:“我喜欢——是因为——,”从修辞和句式的运用,文学意象所含着的丰厚的意蕴来阐述。举例1:我喜欢“理想如珍珠,一颗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是因为:此句将理想比作“珍珠”,形象的表达了理想的美好和对人类的引领。

举例2:我喜欢“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是因为:此句兼用比喻和顶针,节奏明快,表意形象,体现诗歌语言的声韵美和形式美。插曲:顶针

顶针是以上句后分句或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前分句或开头词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又称“联珠”、“蝉联”。

例如 :<<井冈翠竹>>:“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顶针格由于词语间上递下接,首位蝉联,结构严谨,便于揭示事物内部递相依存的有机联系.说理环环相扣,道理易于说的严密透彻;抒发感情气势贯通,感情易于抒发的酣畅淋漓。

举例3:我喜欢“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是因为:此句充盈着浓郁的思辨色彩,一方面,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另一方面,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三)再读课文,合作体验

学生活动:提出疑难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合作,全班交流。

疑难1:“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诠释:寂寥就是寂静、空旷。一般的人都安于现状,怀有崇高理想的人想去变革社会,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而不但不支持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反而误解他们,使他们陷于寂寥,其中自然有酸辛。但尽管如此,他们仍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疑难2:“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诠释: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也就是说,荣誉是社会对正确理想的认同,而不是理想的目标。

疑难3:“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诠释: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荫,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四)比较阅读,提升境界

比较阅读: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例1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进取的心。”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例2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贯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

(五)仿写练习,自由创作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荫)。

(六)课后延伸,回味无穷

1、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2、随笔:创作有关理想的诗歌或短文。

附:名人格言

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张海迪

2、人的理想粉碎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海涅、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李大钊

4、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不能到达天上,但是

我们的航程可凭它指引。

------美国 舒尔茨·C 5、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6、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

7、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8、身体的最高美只有人才有,而人之所以有这种最高美是由于理想。

9、彩虹,经过与雷电激战之后才出现;

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10、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的;

面对今天,应该是倍加珍惜的;

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的。

最初的梦想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

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 才走得到远方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

千钧一发

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 有隐形翅膀 把眼泪装在心上 会开出勇敢的花 可以在疲惫的时光 闭上眼睛闻到一种芬芳 就像好好睡了一夜直到天亮

又能边走着边哼着歌 用轻快的步伐

沮丧时总会明显感到孤独的重量 多渴望懂得的人给些温暖借个肩膀 很高兴一路上我们的默契那么长

穿过风又绕个弯心还连着

像往常一样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

篇3:《理想》 设计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科技日益进步, 势必要求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 小学教育不容忽视。作为科学教师, 我深知科技在本世纪所处的地位, 也深感肩上的任务重大, 因此, 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定位21世纪科学教师理想角色?这也是课改要求我们对自身的全新认识。

二、研究目标

科学教师理想角色应从学校、家庭、社会对科学教师的期望来定位, 因为教育始终贯穿在学校、家庭、社会中。

(一) 学校认可的出色教师

一个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在学校里是出色的。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二) 学生心中的完美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道德、有知识、充满爱心, 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三) 家长眼里的理想教师

文化素质高, 教学水平突出, 善于处理师生关系, 平易近人。

(四) 社会公认的优秀教师

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 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五) 自己期望的科学教师

应该是胸怀理想, 充满激情和创意的教师。

三、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理想的科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掌柁者, 掌握着教育的方向、学生学习的方向;理想的科学教师应该是一个学生的知心朋友, 尊重关爱他们, 细心辅助他们;理想的科学教师应该是一个观望者, 放手让学生大胆独立地创造, 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创新;理想的科学教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科学教师, 善于驾驭教材, 勤于反思教学;理想的科学教师应该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 懂得献身教育, 懂得修养身心。

(一) 做一个掌柁者

1. 明确科学教育的方向。

《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提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明确科学知识的学习应与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 以“探究为核心”,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 并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作为教学要素之一的教师在探究性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科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2. 制订科学教师教学的目标。

理想的科学教师, 应该制订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不被教材束缚, 减少条件限制。其实, 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学目标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对科学课来说, 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 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 不仅应适于本校本年级本班学生, 更应方便教师实施教学, 不受教材限制, 还应有宗旨性、可变性。

3. 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目的。

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己的学习目的。可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多弊端, 繁乱的社会步调让一些家长一心向“钱”看, 导致个别儿童失去学习的斗志, 或者以为学习就是为了赚大钱, 更有甚者没有任何学习目的。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必须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目的, 唤醒他们心里的理想, 提高学习积极性, 增加学习效率。

4. 掌握家长教育的信息。

教育不只是教师的事, 也是家长的事,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启蒙老师,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 甚至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

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 从中可以了解学生, 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想法, 更好地因材施教, 把学生培育成才。

(二) 和学生成为朋友

1. 喜欢倾听的朋友。

理想的科学教师, 会倾听学生的一字一言。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想法, 学生的回答值得我们去尊重, 我们应该像朋友那样去倾听。

2. 热爱提问的朋友。

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们在上课时不会理睬老师的上课目标, 任凭自己的思绪, 充分想象。这时, 老师就要把他们的思绪引回正题, 扮演成一个爱提问的朋友。

3. 懂得理解的朋友。

小孩子总有那么多奇思怪想, 有时会令你很尴尬。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理解学生, 表扬他们勇敢大胆的想法, 引导学生去全面地思考问题。

4. 永远坦诚的朋友。

很多学生都怕老师, 不敢与老师交流。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够坦诚, 如果我们以巧妙的方式回答学生的问题, 就可以增进与学生的关系。

(三) 学做观望者

1. 放手观望, 引导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课程标准要求之一,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 教师应该放手观望学生, 从中观察总结出学生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他们是如何独自处理遇到的麻烦, 以便改进教学。

2. 引导合作探讨。

学会与他人合作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 在追求效率的年代, 合作很重要, 科学课上不仅需要有独立的探究, 而且需要合作和探讨。有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事情的反面, 从而使研究达到完整。

(四) 做回自己

发展学生的个性, 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必须有个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没有个性, 也就很难有创造性, 教学发展就失去了动力, 教师的工作也不会有新智慧。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 收集了9万名学生所写的信, 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据此, 保罗韦地概括出作为一个好老师的人格魅力的12个方面:

·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有如一个大家庭, 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尊重课堂内每一个。“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耐性。“她绝不会放弃, 直到你能做到为止。”

·兴趣广泛。“她带给我们课堂以外的观点, 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与笑容使我很舒畅。”

·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到的, 没有丝毫偏差。”

·幽默感。“每天她会带回来少许欢乐, 使课堂不致单调。”

·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 不过我从未见过。”

·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 我的进步有赖于她。”

·坦率。“当她发觉自己有错, 她会说出来, 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 将来也是这样。”

·教学策划艺术。“忽然间, 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本, 我竟然没有察觉是因为她的指导。”

研究发现, 学生喜欢的老师具备以下特征:在活动技能方面, 他们讲课有趣、喜欢体育活动;在性格特点方面, 他们和蔼、严格;在思想作风方面, 他们公正、认真;在工作态度方面, 他们对学生的学习负责, 能为学生着想;在学识能力方面, 他们教学方法灵活, 讲课清晰明了。同时, 学生希望教师能够爱护他们, 关心他们的进步,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尊重并公正地对待他们。

不难发现, 教师的个性与他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并不需要刻意地追求个性或者抑制自己的个性。

篇4:设计理想与期望的平衡

关键词:文学 电影 设计 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诸多领域内都曾遭遇到许多未知的困惑,可以说人类的整個发展史就是不断在未知领域探索并寻找解决方法,最终到达与世界对话的过程。在这种和世界反复对话的文明机制中,人类自身在不断发展与总结前人技术经验以及观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达成了在两个领域中相对较自由地面对世界以及自身存在的机制:其一,是设计机制,是一种以自主性实践为基础的能动机制,人们总是习惯对将要做的事情和工作进行提前编排和设想,无论这种设想见诸于类似图纸或表格以及意念等何种类型的载体,它始终可以引导人们的理性并可以有所修改性地和世界对话,最终完成人们心中的想法;其二,是幻想机制,也就是由一种对象感性化的思维想象做引导,自由地进行对世界的理解性编排,并不受世界中所存在的某些既定规则的影响,在虚拟的自我想象空间中感受世界所暗示的结构或意象,并把这种暗示通过自由的创造性思维归纳成为一种有别于现实世界的系统事物。可以看出以上两种机制都存在积极的因素。对人类社会而言,发展的动力是从先前基本生存物质的赚取到当代社会个体自由发展的方向性和内容性努力,都离不开这些积极的因素机制。而实际上,在人类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我们可以见到绝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秉承着以下的逻辑进行的:首先,由个体或群体自由幻想一种对于世界某一领域的归纳系统;其次,在完善系统后,由更加理性的设计工作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正和编排;最后,在结构性完成后,最初的幻想将通过各种科技工程手段加以实现,并合理地推向人们的经济生活领域中。这样就可以说我们比较规整地完成了一次人类在某一层面上对于自身局限性的超越。而这两种机制以及以上所论的超越过程,在电影作品《源代码》中通过编导的精心安排,体现得非常充分,我们也可以从对影片背后的深入分析中得到某种关于设计与人类期望的启示。

二 能理性组合理想世界的方法论——设计的预期性

在《源代码》这部影片中,编导人为地设计了一种可以不断进行修正的世界观系统,并将其不断强化,在符合剧情发展需要的同时,加深了观影者对这一世界观的理解或疑惑。影片本身的故事情节似乎并不复杂:主人公肖恩(实际上是已经牺牲的上尉史蒂文)被科学家不断拉入他们所组建的源代码世界中的一辆列车上,利用他的八分钟一遍遍地寻找即将要发动恐怖袭击的罪犯,在第九次肖恩主动进入源代码世界并抓住罪犯之后,他并没有像先前一样被拉回,而是继续生活在一个和现实世界并行的源代码世界中,这也就意味着他打破了科学家原先的设想,能够自主地生活在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之中。在这个限定的故事情节中,观众们首先在观影经验层面上就要接受一个既定事实:一种源代码世界观已经被设计出来,观众必须要接受这个设计,这样才能明白影片的其它结构和内容演进。可以说这种世界观的限定就是一种影片吸引观众的设计形式,也在本源上预留了以后主角不断被动亦或主动地进入这一世界进行自我修正的设计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谈到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并不仅仅是狭义上被大众所理解的仅在事物外在空间形式或视觉元素的规划与创意,它所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应该说设计行为所囊括的范围不仅包括商业行为的规划、人生的理想制定、建筑形式的组合、视觉艺术的生成以及城市的建设方向等一些专业化领域中,而且还同时包括了虚拟思想境界等一些概念性且具有内涵的建立层面。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中的很多生存和生活能得以顺利,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设计。

如果进一步通过影片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设计理解为是一种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对未来的规划行为。如果是艺术作品,则是在理性与感性的基础上,对一件作品进行创作与编排。但无论如何这一系列行为都发生在事情真正实施之前,而作品展示或者计划实施阶段是排在设计之后的。人们之所以要进行设计活动,主要是希望通过这种渗入理性因素的行为可以让最后的结果更加完美。所以,反观影片中的叙事结构,我们也不难发现一开始主角从不愿被拉入源代码中,逐渐演化为一种主动的心理,并愿意不断通过理性的探究发现最后的结果并让其通过自我的努力变得完美。可以说以上这一系列发生在主角行为和心理上的现象正是人类自古以来在对话世界的过程中发生着设计现象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可以表达为愿意理性地解决与世界对话而产生的难题,并通过自身的不断修正达到一种完美的预期值。这是一种带有积极色彩的心理表征,说明了人类自身对待世界的态度很有信心,而人类历史也正是由于这一心理的不断释放而得以不断深化与奠基,从而达到了现在的高度。而设计除了以上所具有的积极因素以外,也暗含着一种人类对于现状不满的心理并拥有一种强烈的意愿达到心理平衡,这种意愿在后文将给予论述。设计是对现实的修正,而达到完美的结果就需要一种对未来的预测。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习俗不一的原始文化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种预测的文化现象,这是人们最原始的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是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够找到的可以达成与世界和谐、完美共存的突破口。在现有理论中,平行宇宙与多个空间并行的理论可以说明作为这种人类历史意愿的当代解读,这个理论主要是希望给予各种未来预测一种可能的尝试。(包括股票、期货、人生等诸多方面)但如我们所知,即使这个理论成立,我们也没有找到一个现实的途径,并如影片中所描述的一样,到达另一个空间去做任何事情进而修正我们的生活,重新设计人生。人们能做的只能是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来对这个理论提出种种假设而已。而《源代码》就是这种普遍想法的一个被艺术化了的极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其实这种文学作品的探索,是基于人类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期望和修正心理而发展出来的:我们希望能够把自己认为错误的问题,重新设计进行调整以臻于完美的目的为终极追求。《源代码》的影片结构就是基于对设计修正理念而作的一种假象,假设人生的设计可以修改直至相对完善。可以通过洞察未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计划性修正。《源代码》本意不仅仅是想表述为一种假设理论的实现问题性应用,同时编导也在试图解释关于某些报道中偶见幻象的现象。虽然在科学角度还不能对此有任何形式的解释,但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心理期望还是很有价值的。在某种程度上,这至少说明人类的心理本性拥有设计以外的另一方面内容:期待或幻想。

三 对于“自由”的解决——幻想与设计的平衡

如上文所述,正是基于人类这种设计的思想以及人生中的诸多困惑,人类一直以来都在试图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对人类希望提前知道的种种事物进行提前预知,并在发生之前进行设计。但是,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科学界一直没能达到这个目标,于是人类这种对未来的提前预知与设计的期望,便转向诉诸于文学作品,从而在文学创作空间中达到一种心理平衡点,我们也正是基于这些观点来对影片《源代码》进行探究的。因为人类从本质上而言,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直有一种集体心理,那就是对于自由的追求。但自由的定义是难以定论的,而且人类也不可能达到所谓的绝对自由,自由只是相对而言的,并且最终在哲学层次上我们发现,人类自由的终极点只是对于选择自由的获取。只有基于“选择”这一因素上,人类是自由的,正如影片中主角一开始对于自身处境处于一种极端受控的条件中,任何自主的行为意识都受到了科学家的操控,只有进入源代码的世界中才可获得自身的行动自由,但又在时间层面上受到了限制。可以说主角在此时所代表的就是人类一种原始社会身份的无奈表现,在空间和时间层面受到双重控制的主角无法摆脱自身的命运,只能听命于控制者的计划,去一次次地完成相对于控制者的设计思路。但戏剧化的转变在逐渐发生着作用,当主角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于自我真相的得知和生命终极关怀等因素以后,他开始主动诉求一种生命设计——在完成了任务以后,再次进入源代码的世界主动控制罪犯,使得整个历史事件得以改变。在次此意义上,主角最终获得了生命中的自由,可以自由地选择并为之负责,而且影片最终也表现了这一选择的结果——主角得以幸存并与爱人生活在一个平行的源代码世界中。虽然这是属于文学作品中的幻想结果,但这一充满了浪漫情怀的结局还是进一步说明或反证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更深层的主题——如何对待所谓的绝对自由。正因为绝对自由是不能实现的,所以人类对待绝对自由的心理就体现出一种矛盾性的心理结构。一方面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奋进达到对于绝对自由的无限追求中,这种现象就可以用上文分析的设计现象加以说明;另一方面,在绝对自由无法达成的现实中,人们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通过幻想的机制在自我的世界中继续达成这绝对自由,并在科技允许的条件下把一部分幻想的成分通过设计机制在现实世界加以实现。这两种机制在对话世界和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如本文开篇所论述的,起到了一种叠加和交替作用,在人类通过设计机制无法实现真实世界的自由的时候,就会通过幻想机制在虚拟的世界得以实现。正如影片的逻辑起点一样:真实世界的爆炸案无法阻止,只有在虚拟世界中發现罪犯,才是对死难者最好的安慰,诚然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一切也是通过精密的设计机制实现的,但这种世界之所以成立的起因却是通过一种有力的幻想机制实现的——因为所有的源代码世界其实都是要通过主角自己的想象才能加以成立的。这似乎体现出一种有趣的二律背反,但也可以说这是影片用故事的形式述说着人类对于追求自由的解决方案的特点——幻想(或期望)与设计的平衡。可见,人类文化中的设计机制在某种层面上而言,其实是一种对于幻想机制的补偿行为,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修正行为,具有双重功效。

四 结语

在人类与世界真实对话的历史中,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自身的宿命,从而在对待自由这一命题的时候,才发展出了很多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对待方式。在各种文化类型中,所有的文明都在物质层面上达到了一种设计的机制。这一机制的形成在反观人类自身缺陷的时候,显示出强有力的修正能力和理性特征,不仅可以在一定层面上消除由幻想机制达成的过于理想化的因素,而且还可以在物质层面上合理地利用各种现有资源,理性地把虚拟中的幻想转化为一种现有实施或既定计划,最终得以达到幻想之虚拟世界与设计之真实世界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是历史层面的,但就统一历史时期而言也是群体心理层面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对于世界的对话形式,就是在这种平衡的机制作用中不断得到自我超越的。

参考文献:

[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陈永国、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2] [美]斯坦利·所罗门:《电影的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3] 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 罗钢:《叙事学导轮》,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胡平,男,1979—,天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作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篇5:理想教学设计

(2009-09-20 19:12:13)转载 标签:

杂谈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首结构工整而意蕴深远的哲理诗。诗歌用形象化的语言及丰富的意象诠释了什么是理想;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等内容。诗歌用充满韵律的语言展示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内涵深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诗歌的主旨。

3、结合个人经历,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诠释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及其优秀事迹

教师:

1、流沙河个人简介,图片。

2.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首诠释理想的哲理诗,内容深刻。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的《在山的那边》一以贯之,在授课时,结合《在山的那边》引入新课教学;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突出朗读训练;同时采用让学生自立学习,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加以点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指导其从社会生活及人生体验中找出例证,理解,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有助于诗文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感受的是课文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那么,什么才能造就我们美好的人生,点亮你的一生呢?列夫。托尔斯泰这样告诉我们“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相信他一定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设计这一导入语,是按照奥苏伯尔的学习的同化理论,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即已学过的,同样谈理想的现代诗《在山的那一边》,与今天所学的新知识相联系,易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求知欲,好奇心,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形式朗读,整体感知

1、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

要求:认真听,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在诗中作好标记。

2、自由朗读,带着问题思考:

⑴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⑵ 围绕这一主旨,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课堂交流,明确:诗歌主旨—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这样设计,目的是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以诵读为切入点,突出朗读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研讨赏析打下了基础。)

三、读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分成5~6个小组,确定小组主持人,采用脑风暴法,针对问题,合作探究。

1、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逐段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语言。

2、师进行学法指导:

⑴ 各人畅所欲言自己的阅读体验。

⑵ 理解诗句时注意课前搜集到的名人事迹。并联系社会生活及个人经历,这些实例将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诗歌。

3、师针对各段内容,分别列出思考题以引导学生的探讨思路,视交流情况适时知道。

第1小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仿照本节的结构,写几句话吗?

提示:A、比喻,顶针。B、仿写。

提示学生注意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

第2、3小节这两小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提示:A、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想,正是这些不断提升的理想推动了人类的不断进步。(“饥寒”中思“温饱”,“温饱”后求“文明”)举例难度不大„„B、分析“珍珠链”,“脊梁骨”的作用。

第4小节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

第5小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意义。

提示:理想给人力量。

第6、7小节“获得”与“牺牲”分别指什么?“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提示:两个诗节在内容上相联系,“获得“是为理想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伴随而来的个人荣誉只是“副产品”;“牺牲”的是个人利益,觉得“酸辛”的是不为人理解,独自呐喊,奋斗的孤独。典型实例:鲁迅。

第8小节你能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遭不辛;理想使不辛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师提示举例,如“江姐“。然后引导学生再举例,加深理解。

第9小节与第8小节相联系,第8小节正面写理想的人生意义,而第9小节则从反面切入,连“罪人“,”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更何况一般人呢。

第10、11小节在内容上,两个诗节有何不同?

提示:第10小节从被动方面理想被曲解,玷污,该怎么办;第11小节写有些人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第12小节总结全诗,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突出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在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有法可循,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同时实例的运用也使课文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了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意识,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轻松的交流中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四、拓展延伸,注重自身体验

1、阅读体验:

读完流沙河颇富哲理的〈理想〉,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2、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试模仿课文也写几句,看准表达得形象生动(这一过程的设计),体现了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学习体会的及时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朗读,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的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让我们牢记托尔斯泰的名言,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以此为航标灯,为实现他而努力奋斗,愿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理想的,高尚的人。

六、作业设计

1、完成“研讨与联系”。

2、将学习体会整理成300字的随笔。合作探究、解读诗歌1~7节内容 1.指名学生个别朗读。思考:(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2)第2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6)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第1节中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即用前一句的结尾部分(词语或句子)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使语句递接连贯下去,紧凑生动而畅达。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这一节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2)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这一节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概括地说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第2节讲,人类的理解步步提高,从温暖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第3节是在第2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点出了理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诗意的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是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充满活力。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7)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怀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误解,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这在尚未觉悟的人看来就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对,奋斗者的处境就陷入寂寥。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小结:诗歌的2、3两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2.学生熟读背诵前7节。

五、话说理想、拓展延伸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1)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2)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点出了理想对人的灵魂起着巨大的作用。“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3)对理想“被玷污”“被扒窃”的理解应联系十年浩劫的历史背景。“四人帮”歪曲马列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动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5)“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郁,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小结:诗歌8、9、10、11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3.学生集体诵读全诗并背诵。4.仿照例句,完成句子。

例(1):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完成: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和平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例(2):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完成:时间既是_________,时间又是_________。

三、对比延伸

请学生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找出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明确: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发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六、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1.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2.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3.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4.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5.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6.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7.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8.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9.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10.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11.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篇6:《理想》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1、先叫学生标出段数,12段。(2分钟)

2、检查预习作业。(10分钟)

“拿出堂上练习本”请3位同学上黑板注音,加分,并要求其他学生在课文找出并注音。翻到第29页,把生字朗读一遍。

3、听课文录音。要求:认真听,注意语调。(5分钟)

4、先端正坐姿。学生朗读课文,先读1—3段。(3分钟)

5、串讲1—3段(15分钟):

来,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梳理1—3段的意思。教师先读一遍第一段,“这里运用了修辞手法了吗?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然后板书。

板书:另附纸。

第二段,同学们先读一遍。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前面一句的“温饱”是后面一句的开头呀?有同学知道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吗?”然后板书。

第三段,同学们先读一遍。“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

放映第四页幻灯片。“1—3段分别用什么形象比喻理想?”

布置作业:

1、星期五布置的预习作业,没有完成的同学回去完成;完成的同学可以补充一下作业,使作业更加完整。

2、练习册、抄生字。

第二课时:

1、回顾板书内容。(2分钟)

2、学生朗读4—7段。(3分钟)

3、串讲4—7段。(12分钟)

第四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解析一下后两句。(但是理想有时候是海天相接的那条弯弯的线,我们只能远远地看见,而靠近不了,这里不是说理想不能实现,而是说理想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然后板书。

第五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

第六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最后两句怎么理解?好,我们看完第七段再来分析。”

第七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好,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获得是什么?收获是什么?”播幻灯片第5页。

4、串讲8—11段。(10分钟)

第八段:“前2句,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幸,但是理想的信念又使这些不幸者重新找到希望和出路。大写的人是指什么?是指伟大的人。所以这里说了理想可以让平凡的人变得伟大。”然后板书。

第九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理想让罪人、浪子重新做人。”板书。

第10、11段:学生先朗读一遍。“理想有可能被玷污、人们甚至会失去理想。失去理想之后,英雄会退化成庸人,庸人失去理想之后只能一辈子忙忙碌碌、平平淡淡又无所作为。所以这2段告诫人们要坚守理想。”板书。

5、串讲12段。(5分钟)

先朗读一遍“一二句说明了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也就是说人们树立了理想,并为之奋斗,最终理想会变成美好的现实。最后2句描写了光辉的前景,鼓励我们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

6、放映第6张幻灯片。(5分钟)

“同学们在第一段的末尾写上分段符号,如此类推。”“抄完笔记,请听老师说一说老师的理想,老师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的时候就确立了当老师的理想,我凭着这个理想,考上了大学。我认为教师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现在老师也在努力地当好一个老师。这就是老师理想的故事。心里一直想着这个目标,并做出符合这个目标的行为,你的理想最终会实现的。”

布置作业:

1、练习册2、预习第七课《短文两篇》,抄生字,抄课文注释的四字词语及解析。3、收堂上练习本。

上一篇:icu行政职权流程图下一篇:十月有奖征文:我爱您,祖**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