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教育论文

2024-04-30

警示教育论文(共8篇)

篇1:警示教育论文

【警示教育】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有感

周红石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11月9日,公司组织党员干部及“四管人员”前往邹城监狱接受了警示教育。

在监狱民警的带领下,我们带着一丝好奇之心走进了监狱大门――5、6米的高墙、布设的钢丝网和电网、戒备森严的监狱大门都令人生畏。活动中,我们先后参观了监狱食堂、宿舍和文化展厅,在廉政教育大厅内聆听了两名服刑人员的忏悔报告,他们都为因一时贪念而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失去了事业发展,失去了人生尊严痛哭流涕、深感悔恨,他们的现身说法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在工作岗位上更要把握方向,不偏离,不出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时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时时自我反省,防止价值观扭曲,始终坚守道德阵地,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不断提升自身防腐拒变的能力,争当一名领导放心、职工满意,干事创业的好干部。

二是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时刻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不断强化党纪国法意识,做到不越法纪红线,不触碰法纪底线;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确保不出任何违法违纪问题。

三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自身拒腐防变能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确保高质量完成党交给的.工作任务。同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按照党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

四是以身作则带动车间风清气正。车间支部书记,既是车间党务工作的核心,也是政治思想方向的主心骨,我将从思想上、从政治上、从行动上时刻与党保持一致,团结同事,服务职工,清正廉洁,克以奉公,以身作则,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我将进一步筑牢廉洁自律防线,时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警示教育论文

到“四有”

XX县这次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月活动,有利于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廉政意识,从而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县警示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我认为,领导干部参加警示教育,从思想上要始终做到“四有”:

一、要有正确的认识。开展直观、形象、具体的警示教育是从严治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能使广大党员干部从典型案件中吸取教训,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江XX同志强调,“在从严治党中,首先要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大量事实说明,把从严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抓住了、抓好了,才能在下级、在基层、在群众中有说服力,才能把从严治党的各项工作做好”。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内发展的需要、干部队伍的现状等方面充分认识警示教育的重要性。

从目前我县领导干部队伍状况看,还存在着不适应或完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问题,一些消极腐败现象蔓延发展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已经取得的成效离县委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是事关我县发展前途命运和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二、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首先要端正思想认识,切实克服心浮气躁、应付了事的精神状态。其次要把警示教育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与贯彻中央、省委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转变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三、要有触及问题的勇气。触及问题关键是要从严剖析自己,带头自查自纠。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党章》、《准则》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检查自己在用人上有无亲亲疏疏的问题;在经济上有无贪沾现象;在生活上有无追求奢靡的表现。必须紧密联系自己在遵纪守法问题上的各种糊涂观念和错误认识,自觉地检点行为,改正错误,特别是要用胡长清等典型案例唤起自己的警觉,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

篇3:警示教育论文

一、教育何以能够救国

20世纪上半叶,各种救国思潮风生水起,成千上万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到挽救民族命运的时代风潮之中,一时之间,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文化救国、革命救国、教育救国、道德救国等等救国思潮鹊起于中华大地。遍及全国的大众教育运动——先是20年代广泛兴起的旨在除文盲做新人的平民教育运动,继而是20至30年代兴起的旨在改造乡村社会的乡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实质上是平民教育的继续和深化)——便是各种救国思潮中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据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的统计,到1934年,全国从事乡村教育和建设运动的先后有600多个团体和机构,在各地设立的实验区即有1 000余处。而与这场持续20多年的教育运动相伴的,是一系列灿若星辰彪炳史册的民族精英。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俞庆棠、雷沛鸿、王拱璧、余家菊等等,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在内战频仍、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乱世,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自愿放弃高官厚禄和优越的生活而从欧美等国献身于灾难深重、前途未卜的中华大地?在既无政府主导又无任何名利的可能,甚至反倒会搭上性命和给其整个家庭带来灾难的前提下,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去的?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世代传承的那种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和经邦济世的情怀。无论是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是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拟或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一例外,都表达了知识分子固有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服务天下的责任感。在《礼记·大学》中,这种精神被凝结为四个字:“修齐治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不仅是对古代知识分子匡世救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和身担天下的责任要求,也表现出他们对人生价值的一种自觉追求。这种济世情怀和价值追求无疑也反映在持各种救国思想(包括教育救国思想)的仁人志士的实践经历之中。

二是对教育可以拯救民族、国家于危难之中深信不疑。尽管他们的身份、社会地位、社会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存在不小的分歧,在教育救国的路径选择上也各不相同,但在通过教育来实现救亡图存进而建设一个民主富强的国家的理想上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他们看来,教育是改造人的工作,是为共和国培养合格公民的工作,因而是为共和国建设“打基础”的工作,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是立国之本。

二、生活教育与公民教育:陶行知的教育救国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救国思想正是这个大背景的产物。

陶行知的教育救国思想形成于1914至1916年间。他之所以有此宏愿,源于他在金陵大学求学时对中国现实状况的深入思考。作为一个大学生,他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身居校园,心忧天下,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并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整理成文,发表在《金陵光》杂志上。1913—1914年,他在《金陵光》连续发表过14篇文章,其中《一夫多妻之恶结果》《因循篇》《伪君子篇》《民国三年之希望》以及他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等文章不仅反映出他心忧天下的情怀,而且反映出他对中国社会问题认识的深刻和独到。

在《伪君子篇》中,他历数了伪君子的种种危害后写道:“天下非真小人之为患,伪君子之为患耳……真小人之为患,深之不过数世,浅则殃及其身而已;伪君子则直酿成伪家声、伪国风、伪世俗,灾及万世而不可穷。”[1]而伪君子之所以“惟吾国为最多”,“惟今世为最盛”且能够通行于世,则是因为人们对之“无人非,无物议”,反倒“以此相隐慕”。“隐慕”二字,十分传神地揭露出中国人的国民程度之低下,揭露出国民程度低下为伪君子盛行于世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在《民国三年之希望》一文中他写道:为庆祝民国三年元旦,到处是“爆竹声喧,桃符颂献,旗悬五色,乐奏八音”,“然阅报章,则荆棘满纸;游街衢,则疮痍遍地。逢故旧欲致吉利语,而嗫嚅不能启口。视此国家,对兹社会,皆哀有余,而乐不足。”为什么会如此呢?根子在什么地方呢?在陶行知看来,最深刻的根源即在于国人不明白自己应当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国民(公民)意识还处在沉睡状态。所以他大声呼唤:“俾民国精神形式,同从兹更始,永永留存,渐渐发育,直至万万载。”[1]如何才能唤醒世人的国民意识、培养“民国精神”?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来唤醒世人的国民意识?陶行知在他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给出了答案。

陶行知认为,共和有三大信条,即自由、平等、民胞。而要实现这三大信条,对于个人而言,则在于“重视个人之价值”,“唤醒个人之责任”,“予个人以平等之机会”,“共和主义即以此责任付之各分子。盖个人之有价值,以其对于社会有天职之当尽耳……共和主义则责之全体国民,群策群力,群运群智,群负群则,以求群之进化福利”,并特别强调要“藉责任以养成完善之国民。”[1]对于社会而言,则应“视人民为社会之主权。群之良窳,惟民是视。民苟愚劣,社会绝对不能兴盛。社会欲求兴盛,必负改良个人之责。”[1]

但共和国建立已经三年了,可非但没有给人们带来任何希望反倒是险象环生。他指出“共和之险象”有四:国民程度不足、伪领袖、党祸、多数之横暴。其中国民程度不足和伪领袖的存在是最根本的原因。他指出:“君子不出”就会导致五种恶结果——“非其人而有居其位者;居其位而不忠其职者;贪禄不止者;惮责重而不肯负荷者;居高明之位而有以流俗自况者。”[1]针对国民程度不足的现状,陶行知大声疾呼:“贤能不出,则共同责任何人担负,共同目的何人筹划乎?”[1]

在《师范生应有之观念》一文中他曾说过:“共和国有两大要素:一须有正当领袖,一须有认识正当领袖之国民”,并认为“教育能养成共和之要素”“教育能巩固共和之基础。”[1]其实他这种观点在1914年时就已经形成了。在《共和精义》的“共和与教育”部分,他认为避免共和之险象的唯一道路就是教育——“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真领袖不期出而出……同心同德,必养成于教育;真义微言,必昌大于教育。……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养成国民“国家主人翁之资格”。[1]

他将教育看做是造文化、造人、造国的事业。认为教育是为改良社会而设,为教育社会人才而设,因为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教育能养成共和之要素、教育能传播非遗传的文化,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1]

“新教育”“好教育”从学生方面言,就是要让他成为“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从社会方面言,就是要使他可以贡献社会,可以促进社会关系“高尚优美”。如果我们的教育做不到这些,人们当然会“打着我们教育者的门”,质问我们“教的是什么教育”?质问我们何以会教出只知道钱、权以及享乐的子弟?质问我们“何以教出这种不会做正当事的子弟”?[1]……类似的质问越多,越说明教育和教育者的无能。

改良个人之天性、养成共和之要素使学生成为“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国民,改造社会——这就是陶行知赋予教育的责任和目的。

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晓庄、在工学团、在育才,他的所有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共和国公民,都是在进行公民教育——

在晓庄,他要求学生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要将乡村学校办成“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要乡村教师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他强调“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其内容包括了村自治、民众教育、合作组织、乡村调查和农民娱乐教学做等,全校师生均须参加所有改造社会的活动。而通过办面向公众的图书馆、乡村医院、中心茶园、信用合作社、农业科学馆,组织联村自卫团等,使教育和社区自治紧密结合。这些活动真实体现了陶先生靠发展乡村教育来改造乡村社会的理想。

在育才,学生除了正常上课外,经常参与社会劳动、社会调查、公演、到社会上举办画展和其他社会活动。他强调要将难童培养成“追求真理的小学生”“自学做人的小先生”“手脑并用的小工人”“反侵略的小战士”;他强调,育才学校不是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人中人。人中人就是能够自立、自觉、自治、自强的共和国国民,就是能够“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的人,就是能够“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的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教育救国论形成以来直至今日,一直被当做改良主义而受到批判,而“改良主义”这个词在“革命者”看来不仅是与“革命”对立的,而且一开始就是贬义词。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发表文章,将陶行知的“国难教育方案”看做是“实验主义的理论、行为派的思想、杜威氏的教育”,并认为这种教育是在“替买办们服务”。也有人写信给陶行知,说他的生活教育是改良主义,并认为“真正生活教育的实现,只有在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里存在”,指责生活教育者把教育与革命割裂开,“企图不经过突变而欲达到质变”。陶行知立即进行反驳:“生活教育论者”从来不否认突变的意义,但也绝不因为重视突变的意义而排斥渐变。因为“水热到摄氏一百度,突变而为水蒸气。我们不能幻想着水蒸气而忽视了砍柴、挑水、烧锅的工作”。[11]而这“砍柴、挑水、烧锅的工作”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国民程度,为真正共和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不仅是对陶行知,除了社会革命之外,几乎所有的救国论——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文化救国、教育救国、道德救国——都统统被作为社会改良主义而遭到批判。1927年时,张彭春即对这种批判作出过回应。他说:

“教育救国”容或“迂缓”,但并非不切实际。恰恰相反,教育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最基础、最实在的一项系统工程——方今之世,浊浪滔滔,时衰国危,有志之士莫不各抒其所见,谋所以补救之方:如所谓“积极革命”,所谓“振兴实业”,所谓“整理财政”……比比皆是也。凡此种种,就其本身而言之,固各有其相当之意义,然究系枝枝叶叶之办法,终非根本之计划。欲求其先着眼于深微之处,续致其最迂缓之力,终乃谋国家百年之大计,如教育者殆不多见也!教育救国之说,容或近于迂阔,然其所期望于未来者则至大:其求者乃永久之建设,非暂时之破坏;其所注意者乃底层之培植,而非表面之虚饰。故无论众议如何,吾人为根本上之解决计,固舍此道莫由也。

张彭春将教育看做救国“根本之计划”与陶行知将教育看做“砍柴、挑水、烧锅的工作”,可算揭示了教育救国主张者共同的深谋远虑。

陶行知一生追求的就是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国家和民主制度,故不能说陶行知不注重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也许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民主只能通过政治的暴力手段去争取,但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民主的真正实现。在陶行知看来,正是有了“制度”后却无法落实:作为民主、自由的主体——国民或者公民——没有得到民主自由,不懂得民主自由,不会享有民主自由,而制度的制定者、确立者也没能操控住权力,所以“制度”不仅没有给大众带来真正的民主自由,反倒成了官僚、军阀等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陶行知才将注意力转向培养造就“国民性”,以使国民能够适应这种民主制度。

值得强调的是陶行知并不是只通过让国民了解民主知识来提高其国民程度,而是强调国民必须在过民主的生活中来接受教育并逐渐适应民主生活。在他看来,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要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其过程是渐进的、漫长的,并且只能是“改良”的,不可能一下子使民众达到一个统一的高度。

所以军事革命和民主改良都是不可少的——通过前者以建立民主制度,通过后者使国民适应民主制度。没有前者,民主不可能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没有后者,即使有了民主它也只能是一种没有内容的形式——它离真正的民主还很远很远。

从历史来看,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是通过包含着血雨腥风的社会革命的形式实现的,其中似乎完全没有“改良”。但别说是通过“辛亥革命”所建立的“民国”,即使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并没有完全排斥“改良”。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民主的实现并不存在先通过“革命”以确立制度,再通过“改良”以使国民适应这种制度,或者反过来,先通过“改良”以提高国民程度,再通过“革命”以确立民主制度。其实,在趋向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中,“革命”和“改良”并不是绝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的。比如在“革命前”和“革命中”,“革命”的参与者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之所以能够成为“共同的”,必然要有一个使其成为“共同”的过程:你要“唤起民众”必须“教育民众”,使民众了解旧制度为何是罪恶的,新制度何以是美好的。这个过程肯定不是暴力的而是渐进的,即改良的。

有必要承认一个事实,即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所承载的内容的真正实现,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更是如此。事实上,民主制度的确立只是为民主的实现奠定了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实现民主生活是不可能的(因为专制必然压制民主)。但“革命”并不拒绝“改良”,后者也许正在为前者积累条件。在此没有“唯一”,只有两种方法的并存和相互促进。

三、反思当今的公民教育

《礼记·大学》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实,“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仅是“大学”之道,更应是所有教育之道。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其他教育救国论者、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等等,无不是将培养合格的公民作为教育的首要追求。他们均将教育与建立共和国联系在一起,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与培养共和国国民联系在一起。教育培养的是学子的社会担当精神,是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即使在战火纷飞、国难当头的20世纪30、40年代,教育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一使命——

西南联大将“雪千秋耻,促中兴业,迎新国运,驱除仇寇”等重任赋予她的学子们;复旦大学用“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来激励自己的教师和学生;浙江大学则将“求是求真,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开物新民,树我邦国,天下来同”视为自己的使命;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更是将“茫茫海宇寻同志,共事业,励精神,一心为平民,务把文盲除尽,唤醒旧邦人,大家起作新民,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而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影响了无数学子的《毕业歌》,将民族自救、天下兴亡的重任赋予了未来的公民——它让同学们“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倾听“大众的嗟伤”,关注“国土的沦丧”,唤醒大家“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去做“社会的栋梁”!

在这些校歌、会歌、毕业歌中,无不渗透着教育对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责任和忧患,无不体现出教育对于社会的强烈担当意识。而在当今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天下的兴亡在我们的教育中到底还占据着多大的地位?

我们有自己的教育方针。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人关注过它?或者说又有多少人是按照这样的方针在办教育的?我们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又有多少是与教育方针相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谁又把贯彻教育方针当回事!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来造就国民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希望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但美好的愿望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在现实中我们又为之付出过怎样的行动?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生的成绩越来越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焦点;学校和教育越来越远离社会和生活;分数越来越被人们等同于教育质量;成绩、升学率越来越成为社会、教育部门评价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指标!我们的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分数教育、知识教育,而不是做人、做公民的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民教育付诸阙如。

生活教育以及诸多教育救国论者的教育都是指向民族、国家、社会的。陶行知非常注重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有人据此说陶行知是一个社会本位主义者。但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就会发现,他在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教育对于个人的意义。他说过:“社会是个人结合所成的。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便也改造了个人……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反过来说,办学而不包含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所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12]对陶行知而言,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社会”的状况。教育无疑应促进社会的进步,所以他说“教育就是社会改造”,而社会改造必须通过人的改造来实现。这改造人,就是使人成为合格的公民。所以使人成为“合格国民”,成为“社会邦国之主人翁”,就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总之,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是升学教育、应试教育、工具教育或者就业教育而将完善人格、培养合格公民的功能排除在教育之外,那么和谐社会、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就将始终都是一个虽然美好但却无法实现的梦!而一旦我们的教育找回了自己的“魂”,恢复了教育的本真,这样的梦才可能变成现实。这也许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教育之“道”的“自然”。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1卷) [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162、168、184、185、187、187、219、189、218-219、308-310.

[1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4卷) [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356-357.

篇4:3D让警示教育“活”起来

作为新兴反腐败防线,警示教育基地日益受到全国检察机关的重视和关注。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警示教育基地的建设不再固守传统模式。各地检察机关量体裁衣,从单一的实物办展、现场讲课的形式走出,创启具有当地特色、关注受众实际所需、紧贴时代科技脉搏的警示教育新形式,数字化、人文化等一系列元素被充分融入到警示教育基地的建设、运用中,以崭新的面貌和丰富的形式,使警示教育的预防作用不断扩大,思想内涵深入人心。

本期大擂台以警示教育风云汇为题,介绍河北长安、山西晋城及江苏扬州三地警示教育基地的运行经验和做法。呈现河北长安以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开辟预防工作新的途径;山西晋城以整体设计融入山西地理文化特征,展现预防职务犯罪的主题特点与展示方式的现代特色;而江苏扬州正将预防职务犯罪宣教全面铺向网络、学校、家庭、基层、群众,打造独具扬州特色的警示教育品牌。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速推进,“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逐渐成为各地开展警示教育的一种新型做法。数字化警示教育以先進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手段,依托多元媒介,宣传、普及职务犯罪预防知识。而便捷高效、节能环保、随技术创新等优势,更是拓展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外延和阵地。

201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人民检察院开发了一款《3D警示教育基地》软件,打破了传统警示教育存在的时空限制,依托3D技术缔造的身临其境感,使警示教育的警示作用成几何倍数扩大。至此,警示教育脱去了枯燥乏味的外衣,在这个3D技术全面挑动人们视觉神经的年代,透过立体世界的视听震撼,更有力度地宣扬了警示教育的思想内涵和预防作用。

2011年11月,石家庄市长安区人民检察院举办了一个软件推介会,围绕《3D警示教育基地》软件,向辖区机关单位现场演示并发放制作的软件光盘,受到了省、市院和区委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以及参会单位的欢迎。

在与会人员看来,长安区院研制的《3D警示教育基地》软件改变了传统的警示教育方式,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为检察机关开展警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可有效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技术水平。

现代科技在检察工作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法律监督职能发挥的程度,以及检察工作水平的高低。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基层检察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以促进检察业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长安区检察院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注意严格遵循上级院的指示要求,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以期通过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开辟预防工作新的途径,这也是长安区院研制这一软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与辖区各单位开展预防警示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长安区院曾与预防协作单位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开展方式进行过多次探讨,预防协作单位提出的建议之一,就是希望警示教育的形式能够多样化,使预防活动开展更有针对性、更便捷,以更好地体现教育效果,这个问题的提出对长安区院预防部门研制这个软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0年下半年开始,高检院在全国开始进行反渎职侵权工作巡展,石家庄市的巡展活动由市检察院组织在年底开展,地点在省博物馆,长安区院也派员参加了这项活动。从活动开展的效果来看,活动规模很大,各单位踊跃参与,教育效果明显,但由于展览自身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财、物的保障压力,覆盖面仍显不足,空间有限,时间上的限制,参观人数众多从而引发拥挤且解说顾不过来的状况等。

预防协作单位的需求与实际办展的状况,使长安区院预防部门产生了研制3D警示教育基地软件的想法。预防部门经过半年努力,终使该软件成型并刻盘分发至辖区教育局、环保局、地税局等行政执法单位。

据用户试用后反馈,该软件设计思想新颖,改变了以集中教育为主的传统方式,用户使用具有主动性,对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年轻用户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款警示教育专用软件运用3D技术,使“参观者”能在电脑上直接进行虚拟漫游、浏览,这在警示教育形式方面是一个创新。

在体验度上,该软件拥有三种模式,只需点击1键、2键或3键就可切换。

1键为专家模式,适合使用过3D软件的用户操作;

3键为导航模式,适合对键盘操作不太熟练的用户操作,只需要用鼠标接触导航箭头即可实现漫游,参观中点击邻近图片即可快速到达指定位置,十分方便;

2键为全自动模式,适合对电脑操作能力较差用户操作,只需要点击2键即可,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即可自动漫游,在该种模式下并提供了解说,在解说过程中点击任意键即可停止解说并漫游到下一张图片。

以上这三种模式在软件运行过程中可以随时切换,非常人性化。

为实现现实中的展厅效果,在该软件中还包含视频功能,即可以实现在3D场景中观看预设视频,这也为今后软件功能的扩充预留了空间。

《3D警示教育基地》软件是将3D虚拟现实技术与警示教育素材有机结合,把警示教育基地建立在3D信息技术的平台上,特点鲜明:

降低办展成本,克服时空局限。如按传统方式举办警示教育展,则受空间和时间的双重限制,且人、财、物方面缺一不可,会产生较大实物办展上的保障压力。启用这款软件后,警示教育即可随时随地开展,不受成本和时空限制;

具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参观者在PC上进行虚拟漫游、浏览,感觉身临其境,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扩大受众范围。该软件可安装到多台计算机上,使众多用户受到警示教育并保证观看效果,用户受教育的方式更为方便、快捷;

实现按需定制。展示的内容是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的, 只需把实际办展所需的内容利用3D技术编辑到软件中,就可以替换原展厅中的展板,使展示内容及时更新,更贴近用户需要;

简易操作,便于推广。这款软件具备硬件需求低、操作简单的特点,可以在绝大部分办公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进行运行,用户按照指示操作即可进行3D演示。

目前,《3D警示教育基地》软件在辖区行政执法机关试用后,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在对《3D警示教育基地》软件进行演示后,石家庄市长安区地税局监察室的孟主任很惊讶,连连称奇,“这个软件很像是一个游戏!”

检察院的同志向他解释,这个软件的开发,本身使用的就是3D游戏技术,从形式上看虽然很像是一个游戏,但它当然不是一个游戏。在这款软件中,目前并没有设置娱乐的内容。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更多的考虑是其教育意义与实用价值,娱乐的内容虽可以增加这款软件的吸引力,但必将影响到软件的严肃性。在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这款软件下一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至于软件本身的缺点,很多试用用户也有谈及,由于其操作性很强,很多用户并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模式。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其与视频类文件的区别,视频类的教育软件本身并不需要用户的直接参与,只是被动地观看。

而该款软件的特点恰恰在于需要用户实际动手操作,如果用户的电脑使用水平有限,将对软件的实际操控产生影响,目前软件设立了三种模式,2键模式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上使用户减少对操作的依赖,但却严重影响了软件的趣味性,而1键和3键可以较好地体现软件的特点,但仍显操作复杂。

“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讲,今后对软件改进的空间还很大,一是增加集体教育的模式,使其更符合一般教育类软件的应用方式;二是改进操作模式,使人机交互的复杂性进一步降低;三是适量增加一些娱乐因素。”对于长安区检察院提出的这些改进设想,各试用单位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篇5:警示教育论文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一是要始终存有心怀感恩的态度。首先要感恩于党。要始终明确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一步步走到今天是党组织提供的机会与舞台,全身心投入到服务 xx 体制试点建设中。其次要感恩于民。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参与 xx 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还要感恩于家。要常常把家人的期望记在心头、放在心上,以优秀业绩来孝敬父母,善待家人,永远做一个让组织放心、让亲人安心的好干部。

二是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通过学习,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努力做一个新时期优秀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使命的 xx 园丁。

三是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行为准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政治清醒和坚定,自觉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摆在前面,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在纪律、规矩面前不放纵,坚决不做“两面人”,用组织程序约束和匡正自己的行为。

警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2)

通过此次警示教育学习,我深有感悟,也颇为感慨:从政以民为

本,倡廉以慎为要,而廉洁源于自律,堕落始于贪婪。只有宗旨不忘、学习为上、严以律己,点滴做起才是拒腐防变的重要途径。

一是深入反思反省,以案为鉴。剖析典型案件,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尽管这些干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不尽相同的问题,但共同点都是宗旨观念淡漠,执政为民的职责心不强。我们应以这次警示教育大会为镜鉴,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自查自纠、不断反思反省,在党性洗礼中坚守初心、补钙铸魂。

二是深刻吸取教训,警钟长鸣。“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警示教育大会上的典型案例,无不警示每一名领导干部,在监督别人的同时,更要管好自己,要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规规矩矩用权、干干净净做人、兢兢业业干事。

三是持续锻造素质,忠诚担当。县级媒体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让党的政策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职责,这一基本属性和定位就要求新闻岗位上的工作者必须坚持廉洁自律的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锻造过硬的政治素质,始终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警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3)

通过最近的主题教育及警示教育活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升自我:

全面从严治党,注重思想理论学习。立足全局,充分认识到能否坚决从严治党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辨是非、明对错、析利弊,切实打好、打赢这场输不起、不能输的反腐败斗争。要坚决用好理论武装这个手段,严守各项政治规矩和纪律。作为一名住建干部,牢记总书记对开化的嘱托,切实保护好开化的生态环境,做好污水治理工作。

从细处着手,牢守廉洁自律底线。腐败不仅影响党的形象,而且破坏当地的经济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和国家对基层干部的厚爱,让我们有好的环境安心创业工作。严守组织纪律,也应该从细节入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应该更加注意上下班纪律,自觉遵守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做好出入境报备流程,只有从小事入手,才能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才能远离腐败与危险。

落实一岗双责制,主动接受监督。要牢记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深刻认识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切实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不仅要自己践行“三严三实”,更要在单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扛起一岗双责的责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好本职工作。

警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4)

通过警示教育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提升拒腐防变意识。

一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丝毫不能松动。通报中的那些干部违纪违法的根源在于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个“总开关”

出现了问题。他们没有坚定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走上了背离党的宗旨、腐败堕落、违纪违法的道路。

二是必须坚持党性修养丝毫不能松懈。共产党人要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升党性修养,修炼道德品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作风建设丝毫不能松懈,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

三是必须遵守纪律规矩丝毫不能松弛。党的先进性就在于有严明的纪律和规矩,这是党不断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党员干部要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廉洁自律,任何时刻都不放松纪律这根弦;要扎紧制度的笼子,依纪依法依规办事。

警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5)

全县警示教育大会深入剖析严重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以案示警,以案明纪,以案为鉴,为全县干部上了一堂警示教育课。其中通报的案例中亦有纪检监察干部的身影,再次为全县的纪检监察干部敲响了警钟。“探头”作用发挥不力、能发现问题没有发现、该报告处置而不及时报告处置,责任意识不强、监督不够的纪检监察机构和不愿监督、不敢担当纪检监察干部都会受到问责和追责。

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中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深刻认识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要真管真严。加强自身建设,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敢于担责、敢于监督。二要敢管敢严。敢于

篇6:政法系统教育整顿警示教育心得

政法系统警示教育心得

经过今天的全市英模事迹报告会,我久久不能平静,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是坚定信念,英模始终不渝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历经坎坷而痴心不改,诠释了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真谛和内涵。今后一定要自觉把党性修养的塑造作为“必修课”,积极主动学习,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次是一心为民,被评选为的英模同志们不仅是工作的先进,也是为民的模范。他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一生热爱人民、心系群众,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接触群众、倾听民声,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对来访群众的合理诉求着手即办,对群众的不理解耐性开导,解释政策法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提升司法的公信力和满意度。

篇7:警示扶贫领域的警示教育心得

一、理想信念是首要问题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意识到政治上的坚强,取决于信念的鉴定;作风上的清廉源于思想上的清醒。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考验,面对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思想信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纪委十九届全会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方向,严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严守扶贫工作纪律,切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稳步进行。

二、主动接受监督是关键

有效的监督可以及时遏制错误的发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树立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在严格自我约束的同时要主动接受其他同志的监督,不仅要能主动接受监督,还要敢于带头进行监督,形成班子成员之间互相监督机制。切忌一团和气,息事宁人,不能不讲政治,不讲原则,要勇于承担起沉甸甸的责任,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在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要互相监督扶贫工作纪律,确保不出现扶贫腐败和作风问题,不仅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兼济天下”,不敢监督就是对党的事业的不负责,就是对其他同志错误的放纵、姑息。

篇8:警示教育论文

一、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带头接受教育

抓好警示教育是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要职责。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要把警示教育纳入到党风廉政建设的经常内容之中, 要与反腐败三项工作一起部署, 一起落实, 形成“大警示”的局面。由于领导干部所处的特殊地位, 手上掌握着或多或少的权柄, 是社会各种层次、各种力量“攻取”的目标, 必须经受着许多的“五彩”诱惑和艰巨的考验。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物必自腐, 而后生虫。”掌握这种生活哲理, 对于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 是十分必要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和考验很多, 一定要经常打扫头脑中的灰尘, 做到警钟长鸣, 切不可丧失警惕。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以身作则, 带头接受警示教育。通过自身的垂范作用, 推动警示教育的深入开展, 进而更好地管好自己, 管好班子, 带好队伍。

二、纪检监察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 推进警示教育的开展

纪检监察部门了解和掌握着大量的反面典型素材和事实, 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利用典型案例, 特别是本单位现有的案例大张旗鼓地开展警示教育。对于了结的大案要案, 要组织精干的力量及时写好案件剖析材料, 认真分析有关人员违法违纪的原因和应吸取的教训, 让广大党员、干部从案例分析中举一反三, 引以为戒, 从而加深对党纪政纪和法律条规的认识, 牢固筑起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

三、警示教育要有针对性和贴近性

开展警示教育, 关键是解决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通过警示教育, 解决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问题。一个人理想信念动摇, 思想防线崩溃, 这是违法违纪行为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是我们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支柱和灵魂。支柱坚固, 就能临八面来风而岿然不动;丢掉灵魂, 就会闻风声鹤唳而六神无主。”因此, 警示教育必须针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理想信念问题开展, 解决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上的模糊认识, 把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人们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崇高的信仰和目标。共产党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就能前赴后继、舍生取义, 就能抵制诱惑, 拒腐防变。江泽民同志指出:当前需要这种抓好的几项教育的第一件, 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对共产党人来说, 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不消除这种危险的苗头, 党就会丧失战斗力和免疫力, 反腐败也会像割韭菜一样, 割一茬又长一茬, 治标不治本, 反不胜反,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矢志不渝地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放在党的思想建设的首位, 这也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举。因此, 通过警示教育, 使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加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做廉洁勤政的表率。

要通过警示教育, 解决党员干部权力观的问题, 使党员干部都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 兢兢业业地为党和国家作贡献。一些党员干部由于环境和地位的变化, 渐渐地疏远了与群众的感情, 淡薄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忘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忘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些“忘记”是极端错误和危险的。成克杰、胡长清的腐败案件就是铭示我们党员干部最好的反面教材, 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从拒腐防变, 密切党群关系,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 夯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为党为人民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

要通过警示教育, 使党员干部不断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使党员干部明白在党纪面前没有特殊的共产党员, 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公民。腐败典型胡长清在狱中曾写道:“现在, 我才真正认识到执行党的纪律和规定是多么地重要!它对于规范一个人的言行是须臾不可缺少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纪律的党, 这是由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 对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保证实现党的各项任务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的, 有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就一定会努力工作, 艰苦奋斗, 严于律己, 无私奉献, 视守纪守法为当然。如果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 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 就会视党纪国法为“紧箍咒”, 就要千方百计摆脱纪律的约束, 而追求那些腐败分子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最终站到了党纪国法的对立面。在警示教育中, 必须紧密联系党员干部在遵纪守法问题上的各种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 引导他们自觉地检点行为, 改正错误, 特别是要用各种典型案例唤醒他们的警觉, 经常不断地反思自己,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 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管住自己的头, 管住自己的嘴, 管住自己的手, 管住自己的脚。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 使党员干部们把纪律、法律以及他律, 逐渐转变为高度的自律, 把外在的强制转变为内在的自觉, 使他们对遵纪守法不只是迫于违法违纪必受惩罚的恐惧, 更重要的是出于内在的责任感, 出于对人民赋予权力的珍惜和对自我人格的尊重。

四、要注意选好典型案例

警示教育的核心是反面典型教育。开展警示教育, 要善于选择那些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社会十分关注、案件情节严重的典型, 抓住根本和要害问题进行解剖和评说, 以事说理, 以案说纪, 抨击腐败, 鞭挞丑恶, 催人警醒, 提高党员干部对是与非、美与丑的辨别能力。胡长清、成克杰、慕绥新、马向东之所以走到与人民对立, 与党对立的今天, 说明一个高级干部, 如果自己不警惕, 不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 组织上又不及时教育和监督, 就很容易出问题, 甚至是出大问题。它再一次从反面证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 我们要按照各级组织关于搞好警示教育的要求, 通过胡长清、成克杰等人的案件进一步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大千世界的纷纭变化, 才能明确方向、找准位置, 做好工作。

五、要注重警示教育的形式

编写典型案件剖析材料, 召开案件剖析会、通报会, 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 开展“以案说纪说法”演讲比赛, 举办反腐倡廉或展览等, 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同时, 要结合本单位不同层次的群众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警示教育的更好形式及方法, 从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开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警示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廉洁警示语、警示教育片简介07-26

警示教育论文范文05-09

党员警示教育05-22

安全警示教育05-24

金融危机警示论文04-16

警示案例安全教育07-06

到警示教育04-12

警示教育读本04-22

开展警示教育04-28

互动警示教育06-10

上一篇:维格列汀片说明书下一篇:青春是一场微凉的伤伤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