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制度

2024-06-30

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制度(精选8篇)

篇1: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制度

1、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乡镇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领导小组工作制度

一、学习制度。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范围,形成制度,持之以恒。

二、领导制度。市、县区、乡(镇)街道逐级建立社区戒毒领导小组,确定领导干部,制定工作目标,细化量化工作任务,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社区戒毒工作,研究解决基层实际困难。

三、培训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利用各种媒体资料,以会代训,加强对社区戒毒/康复领导小组、工作站全体人员开展经常性、行之有效的工作培训。

四、督导报告制度。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督导检查、指导工作,注意发现、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工作。

五、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周例会、月例会或联席会议制度,通报情况,点评工作,研究解决问题,部署任务。

六、信息报送制度。以简报、报表、月报、情况汇报、通报等各种文书形式,按时报送工作情况、信息、交流经验、表彰先进、重要情况及时报告。

七、禁毒宣传制度。按照《安庆市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考评办法》规定,利用墙报、黑板报、厨窗、展板等各种形式组织经常性禁毒宣传,积极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八、后勤保障制度。逐级落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管理站的办公场所、设施及必须的办公设备,认真组织工作站专(兼)职工作人员按比例配置社区义工和禁毒志愿者,保证必要的经费保障。

九、责任追究制度。按照《安庆市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考评办法》规定,制定具体的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3、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管理制度

一、认真组织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督促、指导各戒毒/康复小组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服从上级管理,自觉履行工作职责,努力完成各项戒毒/康复工作任务。

三、积极开展禁毒宣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毒品常识、危害,宣传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

四、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认真登记,签订协议书,建立台帐,规范管理。

五、按照对戒毒人员每周不少于一次见面谈话(第二年每两周一次、第三年每月一次)、家庭走访的规定,积极开展对戒毒人员的辅导、评估,想方设法关心、关爱戒毒人员,努力帮助他(她)们戒除毒瘾。

六、按照第一年尿液检测每月一次(第二年每两月一次、第三年每季度一次)的要求,积极组织、定期对戒毒人员实施检测并逐次记录结果,并备案。

七、制定戒毒人员外出请销假制度,对外出五天以上的须持请假条,经批准后方可外出,假期结束后及时纳入戒毒/康复管理范围。

八、建立情况报告制度,对戒毒人员出现更改治疗点,有涉毒违法犯罪嫌疑、尿液检测呈阳性等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重要情况及时报告上一级戒毒工作管理站,对在社区戒毒/康复期间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九、定期召开会议,认真收集、交流戒毒工作情况,研究戒毒人员思想、生活、交友、工作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治疗、引导定点治疗、就业指导、培训等帮教措施,巩固戒毒成果。

篇2: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制度

为了全面落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实行人性化管理,强化帮教措施,特制定本制度。

一、谈话是帮教工作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掌握有吸毒史人员戒断情况的根本,更是了解他们思想状况、现实表现的最直接的方法。

二、谈话包括和本人谈话、和家属谈话、和志愿者谈话、和邻居谈话、和知情人谈话。

三、谈话要讲究方式方法,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工作时要因人而宜进行谈话,每月必须和帮教对象谈一次话。

四、谈话笔录、谈话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当事人的思想状况,现实表现以及家庭情况、就业状况等。

五、谈话要体现帮教的主题,但不能格式化,更不能千篇一律,每次谈话都要有所准备,不能每次重复谈一个内容。

六、针对同一个有吸毒史人员的不同谈话对象,要采取不同方式,要了解的内容必须相互印证,不能印证的,要进行核实,查清事情的真像。

七、社区帮教谈话至少有两人以上,特别对不配合工作或出狱时间不长的人员,上门入户时要注意安全,至少两人入户(男性至少一人)。

八、对有吸毒史人员本人谈话材料,最好让本人签字。对女性有吸毒史人员的谈话,必须由女同志参加,社区工作人员在帮教谈话过程中,不能有歧视性或侮辱性语言,若发现此类现象,将严肃处理。

篇3: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制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病例全部取自泗泾地区社区(戒毒)康复期、由禁毒社工负责定期跟踪的社区戒毒者,均符合CCMD-Ⅱ-R鸦片类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脱毒治疗1个月以上的海洛因依赖者,不伴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者。共发出问卷21份,收回有效答卷17份,回收率为81.0%。被调查者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34.59±7.95)岁,男性(35.85±7.66)岁,女性(30.50±8.58)岁;文化程度:≤初中者占41.18%(7/17),高中者占52.94%(9/17),大学以上者占5.89%(1/17);婚姻状况:未婚者占17.65%(3/17),已婚者占70.59%(12/17),离异者占11.77%(2/17)。

1.2 方法

应用无记名式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个别调查,要求用标准统一指导语向被测试者讲述清楚后,由其现场填写,现场收卷。

1.3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由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SCL-90各因子与中国常模的比较采用单样本u检验,男女性别之间采用成组t检验。

2 结果

SCL-90的90个项目可概括为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障碍),社区(戒毒)康复者SCL-90测查结果总分超过160分者16人,占94.12%;9组症状群(因子)均分在2.04~2.32之间,国内常模在1.23~1.65之间[2],均高于全国常模。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1 社区(戒毒)康复期人员SCL-90测定结果

结果见表1。

2.2 社区(戒毒)康复期受调查者各因子分男女性别之间比较

结果见表2,各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表明,社区(戒毒)康复者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和9个因子分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全国常模,男女两组之间9个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鸦片类药物依赖者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在临床脱瘾以后,心理问题依然存在。量表中躯体化和睡眠、饮食障碍两项因子的高分值反映出吸毒者在临床脱瘾后一段时间内,仍存在有稽延性戒断症状,如全身无力、关节肌肉酸痛、胃肠不适、失眠、烦躁不安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9个因子中抑郁、焦虑分值最高,提示鸦片类药物依赖者存在严重的情感问题。Rounsaville(1982年)提出吸毒者中87.00%的人除诊断为鸦片类药物依赖外,在他们一生中某个时期的行为和精神状态还符合研究诊断标准中某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常见的是情感性障碍、酒精中毒及反社会人格和焦虑。1/2以上的药物依赖者符合两项以上的诊断标准[3]。吸毒者一旦上瘾,就难以摆脱。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处于想戒和又戒不了这样的矛盾情感中。同时多伴有自卑、怕别人瞧不起和自觉无脸见人,甚至破罐子破摔等复杂心理,这也是产生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吸毒者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及偏执等因子也呈现明显异常,反映出这一人群存在敏感多疑、易激惹、耐受力差及人际关系不良、回避现实和要求执拗等心理特点。这与国外进行的大量MMPI测试结果及国内李建华[4]等用MMPI测试的结果相吻合。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心理失调、变态是海洛因依赖者普遍的人格特征。

吸毒行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如社会环境、遗传条件、生理状态和境遇特征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本文可见,吸毒者大多为无业(占64.71%),相当多的吸毒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不良,如好奇、冲动、冒险、说谎、欺诈和缺乏责任感等表现。本调查显示,17例中1个因子分≥2.0分者16例(占94.12%)、≥3.0分者4例(占23.53%)。因子分≥2.0分者出现的频度依次为抑郁(13/17)、焦虑、精神病(12/17)和躯体化(11/17),因子分≥3.0分者出现的频度依次为抑郁、敌对与偏执。由此可见,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健康存在有非常严重的障碍。从本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吸毒者SCL-90总分、总均分和阳性项目数等9个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强迫观念、人际关系紧张、感到痛苦、悲观、抑郁、焦虑、不安、孤独、恐惧、对人冷淡、敌意、缺乏同情心、残忍、偏执和精神病态等。据此作者认为,海洛因依赖者在吸毒以前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较长时期吸毒后使其原有的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恶化。目前,国内外对海洛因依赖者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海洛因依赖者往往有人格不成熟和人格缺陷的表现,但无法确定是否存在易成瘾人格。虽然未发现海洛因依赖者的人格特征,但反社会人格在海洛因依赖者中所占比例较大(占25.00%)[5,6]。

以上调查分析表明:吸毒者人群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单纯对鸦片类物质依赖者进行脱瘾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完整的康复体系,治疗与康复一体化。在依赖者完成脱瘾治疗后,应尽可能让脱瘾者进入康复程序[7],接受维持相当时间的心理康复治疗,解除其抑郁、焦虑和敌对等不良心态,并接受不同内容的心理训练、技能训练,学会应付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丰富其精神生活,帮助他们剖析并认清自我,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挖掘出吸食毒品的真正动因,促进其人格的矫正,解除心理障碍,面对生活,从而踏上一条新的生活道路。这样可以为戒毒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6-25.

[2]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260-623.

[3]Rounsaville BJ,Weissman MM,Kleber H,et al.Wilber C(1982)Hetero-geneity of psychiatric diagnosis of treated opiate addicts[J].Arch Gen Psychiatry,1982(39):161-166.

[4]李建华,张锐敏,万文稿,等.268倒海洛因依赖者MMPI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3):167.

[5]杨良,李江.海洛因成瘾的临床诊断及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44.

[6]张锐敏,冯忠堂,张立群,主编.海洛因等阿片类物质依赖的临床与治疗[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5-86.

篇4: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制度

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是指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戒毒战略思想指导下,优化配置社区矫治工作机构与司法资源,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运作,针对吸毒成瘾者建立的一种科学的矫治工作系统。

社区戒毒与康复模式是将吸毒成瘾者放在开放性的社区中进行治疗,摆脱戒毒所等具有封闭性质场所的束缚。把吸毒成瘾者置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就不存在重新适应社区生活的问题,可避免或逐步消除因长时间封闭形成的对社会的疏离感、陌生感、隔膜感,从而使其再社会化进程变得更为顺利、更有效率。建立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体系,是针对传统封闭性戒毒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而寻求的替代措施,是矫治工作文明化、人性化、人文化、科学化的体现。

一、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运作过程

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具体运作是以吸毒成瘾者为中心,在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戒毒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等外在因素和调动吸毒成瘾者的戒毒自觉性,依法进行的一系列戒断矫治工作。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以下方面:

(一)收集与分析吸毒成瘾者资料。吸毒成瘾者资料收集的内容主要包括成瘾者个人资料及其所在环境的基本状况,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方面的资料。(1)个人层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个人的基本资料:如年龄、个人生活简历、生活经历及重要事件、社会经济地位、周围重要的人物、相关的社会系统等;吸毒情况:如吸毒的原因、时间、种类、方式等。(2)环境层面的资料收集包括:吸毒成瘾者生活中的重要社会系统及可以得到的各种资源系统。社会系统主要包括吸毒成瘾者的家庭、亲属、邻居、学校、单位等。社会系统中重要人物帮助吸毒成瘾者进行治疗和矫治的能力,对其持有的希望和支持,都是矫治工作者必须了解和认识的内容。资源系统主要包括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如邻里关怀,社工及社区志愿者,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可能提供的服务等等。(3)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层面的资料,主要包括吸毒成瘾者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特别是与重要人物的关系;吸毒成瘾者寻找帮助的主要方式;各种社会系统对吸毒成瘾者求助的反应等。

吸毒成瘾者资料分析是在广泛收集成瘾者个人资料、环境资料、成瘾者与环境互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使收集的资料系统化、有序化、规范化的过程。通过对成瘾者有关药物依赖程度、性格、心理、社会关系、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分析,对成瘾者有更全面系统地认识,使戒毒工作者能够抓住成瘾者问题的实质,从而准确把握成瘾者的根本问题,制定正确的戒毒方案。

(二)建立社区戒毒专业关系。社区戒毒专业关系是戒毒工作者与吸毒成瘾者互动过程中,双方通过平等的、伙伴式的交往形成的关系,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的关系。

建立专业关系是开展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基础。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是戒毒工作者与成瘾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如果双方信任关系确立,戒毒工作者就能增强对吸毒成瘾者的影响,帮助成瘾者参与自助过程;否则,成瘾者可能中途退出或破坏改变的进程。从以往的实践来看,戒毒工作者与成瘾者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双方相互信任,能够为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共同采取治疗与矫治行动,通常会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而戒毒工作者未能与成瘾者建立专业助人关系,双方的关系仍停留在管制与被管制、服从与被服从的矫治关系中,双方缺乏信任感,这种关系虽然也能使成瘾者处于被控制的状态之中,但无法调动成瘾者自身的积极性,矫治过程也缺乏针对成瘾者需要的有目标的介入,因此,其矫治效果并不会理想。

(三)制定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计划。计划阶段是在吸毒成瘾者资料收集、分析以及双方专业关系建立基础上工作的延续,戒毒与康复计划包括了戒毒工作者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戒毒与康复计划的制定过程是戒毒工作者与吸毒成瘾者共同合作的过程。

戒毒工作者根据吸毒成瘾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矫治与康复计划。戒毒计划不是随意制定的,要考虑为成瘾者实际情况,戒毒机构所能提供的资源和帮助,戒毒工作者的能力以及对资源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等。

(四)实施社区戒毒与康复计划。实施阶段是戒毒工作者和吸毒成瘾者根据戒毒与康复计划开展工作和采取行动的时期,是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开展最重要的阶段。实施戒毒计划的过程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戒毒工作者整合社区资源,协助吸毒成瘾者解决实际问题。戒毒工作者在与吸毒成瘾者建立起基本信任关系之后,就要着手帮助成瘾者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如家庭关系紧张、生活困难、就医、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在帮助成瘾者解决实际问题时,矫治机构不能充当“慈善机构”的角色,不能单纯地强调服务,虽然这些工作是必要的,但不是社区戒毒工与康复工作的主题和重点,一味强调“服务”,势必会影响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严肃性。其次,戒毒工作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吸毒成瘾者运用不同专业工作模式。虽然吸毒成瘾者具有某些共性特征,如人生空虚,追求享受、刺激;缺乏诚信与羞耻感,惯于说谎、欺骗;自暴自弃,反复性强,容易诱发犯罪等,但他们又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及社会经历。因此,戒毒工作者在普遍教育矫治的情况下,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成瘾者运用不同的专业工作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此外,戒毒工作者要认真负责吸毒成瘾者的定期尿检。戒毒工作者应当带领吸毒成瘾者到所在地区指定的卫生机构进行定期的尿样检测。在定期尿样检测过程中,戒毒工作者要监督其留取尿液样本,防止其作弊。

(五)社区戒毒与康复的评估与跟进。社区戒毒与康复评估是戒毒机构在戒毒计划实施后,借助科学的测评工具对吸毒成瘾者的心理、认知及行为等方面进行测量和评价,是衡量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效能的重要标准之一。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毒瘾依赖程度的诊断性评估、戒毒期间戒毒效果的检验性评估、复吸倾向预测性评估等方面。戒毒效果评估体系可量化为下列指标: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知法守法、就业能力。上述是戒毒效果评估的基本内容,不同类型的评估所包含的考核内容应有所差异,在具体内容的评估中可以选择有关的内容,构成具体的评估指标。

社区戒毒与康复的跟进是指戒毒工作者与吸毒成瘾者的矫治关系结束后,工作者必须对成瘾者进行一段时期的随访,并对出现的新情况作出一定程度的处理和回应。对吸毒成瘾者解除社区戒毒与康复后的跟进,有利于维持和巩固社区戒毒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有利于帮助成瘾者得到更合适和更有效的矫治监管和服务;有利于吸毒成瘾者实现社会康复的目标、真正回归社会。

二、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保障体系

(一)思想保障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指南。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戒毒模式,在实践中,要确立以下思想意识,以保证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使吸毒成瘾者在不与社会隔绝的环境中进行治疗,实现其顺利回归社会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刑罚的人性化和人道主义。社区戒毒与康复制度建设和工作推进必须紧紧围绕有利于吸毒成瘾者的再社会化这个主题,落实人性化监督管理措施和教育改造方法。

2.确立非处罚思想。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是非监禁刑罚执行工作,矫正程序、手段及措施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尽管吸毒成瘾者不在封闭性的戒毒所接受治疗,而在开放的社会上接受康复矫治,但对其进行教育矫治的措施不变。社区戒毒与康复制度的完善要充分认识吸毒成瘾者的性质,实现科学管理、规范执法,保障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严肃性,依法、准确地体现其特性,最大限度地矫正吸毒成瘾者。

3.确立社会参与思想。毒品成瘾是成瘾者不良人格特征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治疗、矫治吸毒成瘾者也不能靠单一的隔离手段。社区戒毒与康复就是在成瘾者与社会直接互动的环境中,运用专门机关和各种社会资源及力量,开展教育矫治工作的戒毒方式。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创新要把戒断毒瘾要求与社会化戒毒方式的有机地统一起来,并着力在两者的结合部或交叉点上探寻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和有效载体。

(二)组织保障

目前,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在我国尚处于探索性阶段,要保证其按照法律化、制度化、有序化地进行,我们必须通过完善社区戒毒与康复机构,专人专职负责社区戒毒与康复各项具体工作,才能保证国家的社区戒毒与康复政策落到实处,取得预期效果。

1.健全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机构。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机构设置合理与否,是戒毒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明确规定,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社区戒毒工作。目前,各街道(乡镇)普遍建立由街道(乡镇)党工委、办事处分管领导任组长,由综治办、派出所、社区疾病防治中心和街道(乡镇)有关科室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禁毒领导小组(或称禁毒协调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应注重加强戒毒工作机构力量。街道(乡镇)戒毒工作机构可设在综治办内,并且明确一名干部具体负责戒毒工作;对辖区内吸毒人员超过100名以上的街道(乡镇),应设立1—2名戒毒专职干部。居(村)委会可建立戒毒工作小组,可由居(村)委干部、社区民警、禁毒社会工作者和帮教志愿者组成。社区戒毒与康复的优势在于充份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力量,共同矫治吸毒成瘾者。仅单靠街道(乡镇)、居(村)委干部和社区民警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动员、组织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戒毒工作,培育和建立社区戒毒自治组织。各街道(乡镇)可建立戒毒志愿者协会,各居(村)委会相应设立分会。戒毒志愿者协会可吸收社区内热心于戒毒工作的社会帮教志愿者、戒毒社会工作者、治安积极分子及其吸毒人员家属参加。其主要职责任务是:在社区戒毒工作机构的指导下,协助社区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对吸毒人员的帮教、治疗和管理。

2.建立专业的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专业队伍。

毛泽东同志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吸毒成瘾者的治疗、矫治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工作,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戒毒工作的开展。在调查中发现,我国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工作人员素质差别很大,而且尤其是社区戒毒中高层次专门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都还处于比较紧缺的状态,特别是现代化的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人才、管理人才、教育人才、心理矫治人才等不能满足社区戒毒与康复人员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教育矫治的需求,优质的专业化矫治队伍尚未组建起来。

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人员大多是来自各监狱、劳教所和司法行政部门“转岗”,加上街道干部、教师和一部分社会志愿者协助矫治工作。因此,为了推进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需要,应当大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在政策上对戒毒机构编制、经费等方面要给予适当倾斜,也可选派出一些责任心强、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人员充实进去,具体从事戒毒与康复工作。

(3)建立各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开展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指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履行禁毒职责或义务。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应当对各自履行其职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建立协作机制,保证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物质保障

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活动,其运作的主要资金或者绝大部分资金必须来源于政府划拨的财政资金。从我国刑罚执行机关的资金来源看,主要的资金来源是省级财政。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逐步展开,社区戒毒与康复人员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与此相适应,戒毒所内吸毒成瘾者数量的增加趋势会放慢;甚至可能会出现下降的情况,这种变化会减少国家投入到戒毒所的财政资金。由此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中,一部分应当投入到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中,这样,实现了优化配置国家刑罚执行资源的目的。

篇5:社区戒毒(康复)有关工作制度

A、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人员职责

一、站长职责。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监督管理的全面工作,制订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计划,落实工作措施,协调各相关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职能部门有关法律、法规、社会救助、就业、就医及药物维持治疗的援助。负责社区禁毒宣传工作。

二、专干职责。负责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签订协议书,落实监控帮教管理人员,定期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戒毒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及时发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吸食、注射毒品情况,报告公安机关。

三、社区民警职责。负责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进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法律宣传,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与社区戒毒工作站签订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督促其进行药物维持治疗,并逐一建档,定期进行尿检。

B、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人员培训制度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戒毒法》精神,社区戒毒管理站工作人员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弄清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相关法律规定。每年集中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训诫一次。

二、结合社区戒毒人员家庭、身体状况、吸毒成瘾的程度、社会交往等,社区民警在参与社区戒毒的日常管理活动中,每周将戒毒人员各自的情况,向戒毒站工作人员进行综合分析,讲述其戒毒情况,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三、针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流动性大,不易管理的特点,社区戒毒站坚持每月与药物维持治疗医疗机构,咨询戒毒人员药物维持治疗情况,进一步了解掌握戒毒人员药物戒毒情况。

四、根据吸毒人员经常出入的场所,社区戒毒站有针对性组织工作小组人员到社区各娱乐场所、典当行、废品回收站进行走访,了解情况,防止吸食毒品。

C、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报告制度

一、接受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社区戒毒机构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每周向社区戒毒机构如实报告戒毒情况一次。

二、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人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向社区戒毒机构提出,接受公安机关对其的尿液检查。对抗拒不接受检测的人员,报告公安机关执行强制检查。

三、戒毒和康复人员,申请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执行地点,必须提前15天向社区戒毒机构报告。

四、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人员,在变更了就医、就学、就业以及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时,应当及时向社区戒毒机构报告。

五、对接受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人员,在戒毒期间仍继续吸食、注射毒品或者伙同其他吸毒人员吸食、注射毒品的,及时报告公安机关,进行强制隔离戒毒。

D、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检测制度

一、社区戒毒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自觉履行戒毒协议,定期接受公安机关检测。

二、社区民警定期对社区戒毒人员进行检测,及时做好检测记录,并存入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档案。

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接受检测过程中必须由两名社区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严禁弄虚作假,严禁以其他液体代替被检测尿液受检。

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必须配合公安机关检测,拒不接受检测的,经县级公安禁毒部门或者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强制检测。

五、无正当理由拒绝公安机关检测、严重违反戒毒协议或者在社区戒毒期间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强制隔离戒毒。

E、社区戒毒(康复)药物维持治疗制度

一、社区戒毒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入组标准,遵守治疗申请和审批程序,凡参加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必须如实地向社区戒毒机构反映本人的吸食毒品、身体健康状况等。

二、坚持在指定的医院,按指定的时间每天服药治疗一次,每两周向社区戒毒管理工作站工作人员报告服药治疗和其他情况。

三、接受公安机关定期或不定期尿检制度,在治疗期间,六个月内连续三次尿检呈阳性的,终止药物维持治疗。

四、坚持药物维持治疗凭卡登记制度,对在六个月内累计十五次(天)或连续七次(天)未服药治疗者(特许原因已向社区戒毒机构请假除外),终止对其的药物维持治疗。

五、入组参加药物维持治疗连续服药三个月后,需要转诊治疗的,按相关规定办理转诊手续。

六、严禁在药物维持治疗期间吸食、注射毒品,一经发现,报告公安机关送强制隔离戒毒。

七、依法解除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自解除之日起,停止服药。

F、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申请社区救助的条件

一、必须严格执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

二、必须符合享受低保救助的条件。

三、对表现好,积极配合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在子女入学、就业、享受保障等方面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帮助。

篇6: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书

协议签订时间:年月日

甲方: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

乙方: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及号码:,联系电话,户籍所在地:,现住址:,服务处所:,社区戒毒地点:,戒毒治疗机构及所在地:。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条的规定,根据公安局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决定书(文号:),为了保证乙方完成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甲方与乙方签订协议如下:

一、甲方的职责:

(一)帮助乙方制定并监督执行戒毒/康复计划;

(二)向乙方提供有资质的戒毒治疗机构及戒毒治疗途径的信息;

(三)对乙方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依照有关规定予以指导和帮助;

(四)每周至少与乙方约见一次,了解相关戒毒/康复情况,督促乙方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定期接受检测;

(五)对申请短期离开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地点的予以审批;对提出变更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地点的,协调有关部门予以审批;

(六)对乙方违反协议规定的行为进行告诫,对严重违反协议或吸食、注射毒品的,及时向执行地公安机关报告。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1、乙方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歧视时,可以向甲方提出求助;

2、乙方无职业且缺乏就业能力的,可以申请甲方协调有关部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

(二)义务

乙方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履行本协议:

1、自觉遵守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制度,服从甲方管理,接受甲方监督,定期向甲方如实报告戒毒情况,主动接受全程戒毒治疗;

2、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主动接受检测;

3、变更就医、就学、就业地点和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应当及时向甲方报告;

4、申请变更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地点的,应当提前天向甲方报告;

5、不得吸食、注射毒品,不得与有吸毒等不良行为的人接触。

三、本协议自年月日起执行,至年月日止。

永靖县人民政府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或者基层组织)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单位盖章)

篇7:社区戒毒(康复)协议

甲方: 市(州、地)县(市、区、特区)

乡、镇(办事处)_ 村、居(社区)

乙方: 姓名:

乙方基本情况:性别: 出生年月: 年龄: 岁 已/未婚

联系电话: 现居住地址: 就业(医、学)场所:

根据 公安局(分局)年 月 日《责令社区戒毒(康复)决定书》(社区戒毒字[ ]第 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国务院《戒毒条例》的规定,责令乙方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年)到 居、村(社区)接受社区戒毒(康复)。经双方协商,签订以下协议,并自觉遵照执行。

一、执行社区戒毒期间,甲方应履行以下权利和义务:

1、依法建立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对乙方采取必要的监护措施;

2、定期对乙方的戒毒(康复)现状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提交乡镇(办事处)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委员会;

3、通知乙方按规定到国家指定的机构进行社区戒毒(康复)期间的尿样检测;

4、对乙方违反社区戒毒(康复)提出告诫;

5、乙方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康复)协议的,甲方将及时向公安机关和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戒毒(康复)工作委员会报告;

6、针对乙方情况,制定社区戒毒(康复)计划;

7、为乙方提供戒毒(康复)知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

8、为乙方提供就业、就学、就医、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

9、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为乙方提供社会救助服务;

10、发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出现急性戒断症状危及生命的,可以协助其本人或者亲属将其送往卫生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二、在执行社区戒毒(康复)期间,乙方应履行以下义务并享受以下权益:

1、自觉遵守社区戒毒(康复)的管理规定;

2、根据社区戒毒(康复)计划定期向监护小组汇报思想、活动及戒毒(康复)情况;

3、积极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社会活动;

4、依法接受社区戒毒(康复)尿样检测,按第一年两月一次,第二年三月一次,第三年半年一次的要求到甲方指定的机构进行尿样检测;

5、需要变更或暂时离开社区戒毒地点的,必须向甲方书面报告,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

6、需要参加药物维持治疗的,按规定办理入组手续并向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备案,到指定的治疗单位就治。需要变更药物维持治疗地点的应及时向甲方报告;

7、享受就业、就学、就医、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

三、甲方工作人员不履行社区戒毒(康复)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责任;

四、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为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康复)协议和不适应社区(康复)戒毒的,由社区戒毒执行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1、社区戒毒(康复)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

2、逃避或者拒绝接受检测三次以上的;

3、拒不报告戒毒情况,经公安机关三次书面告诫的;

4、擅自离开社区戒毒地点三次以上,或者擅自离开社区戒毒地点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5、吸毒成瘾严重,不适应社区(康复)戒毒的。

五、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和规定协商确定。

六、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后即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签名)

篇8:我国社区戒毒现状的研究

当今, 全世界毒品犯罪案件持续泛滥, 新型毒品犯罪比率更是不断上升。新型毒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 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人兴奋或抑制作用, 连续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 它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 包括“冰毒”、“摇头丸”的毒品如氯胺酮 (K粉) 、美沙酮、安眠酮、三唑仑、盐酸丁丙诺啡 (又名舒美啡) 、普鲁卡、苯巴比妥、麻古 (含甲基苯丙胺成分) 、卡苦 (主要含鸦片成分) 等犯罪案件也不断出现。近年来, 新型毒品犯罪活动在我国呈现蔓延之势, 而传统毒品犯罪如海洛因、鸦片等所占比重则有所下降。根据调查分析, 目前在我国吸毒者已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1900多个县 (市) , 曾以“无毒国”享誉的我国再也找不到一块清净的土地。2011年, 共依法处置吸毒成瘾人员57.7万名, 同比增长8.3%, 其中处置强制隔离戒毒17.1万名, 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9.7万。

二、《禁毒法》颁布后我国戒毒体制的变化

2008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对过去的“凡吸毒必强戒”的戒毒体制进行了改变。根据各地总结出的经验, 整合戒毒资源, 提高戒毒的效果, 按照新《禁毒法》的要求, 将过去先强制戒毒, 强制戒毒后若出现复吸再进行劳教戒毒的戒毒体制进行研究和修改, 将以主要靠强制戒毒、劳教戒毒为主, 转变成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四种戒毒体制相结合。

(一) 自愿戒毒

《禁毒法》第36条第一款规定吸毒人员可以自行到具有戒毒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这就是国家规定的自愿戒毒, 自愿戒毒共需要经过生理脱毒、心理脱毒、社会功能回归等三个过程, 它适用于自觉戒毒的吸毒人员, 但自愿戒毒措施比较宽松, 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治疗手段和方法也千变万化, 脱毒效果不明确, 基本没有戒毒后康复措施和后续照顾或社会帮教。

(二) 社区戒毒

《禁毒法》第33条之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 公安机关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 同时通知吸毒人员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的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戒毒的期限为三年。第34条之规定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指定的有关基层组织, 根据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 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协议,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社区戒毒措施。社区戒毒要与创建“无毒社区”结合在一起, 创建无毒社区的侧重点是在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禁毒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以社区为单位, 按照属地管辖原则, 由社区统一开展“禁吸”、“禁贩”、“禁种”、“禁制”工作, 在社区小范围内实现无毒目标, 然后逐步推进, 不断扩大无毒区域范围, 给戒毒者提供一个无毒或低毒环境。

(三) 强制隔离戒毒

《禁毒法》第38条规定吸毒成瘾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1、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2、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3、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4、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对于吸毒成瘾严重, 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 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四) 社区康复

《禁毒法》第48条规定第一款和第二款都对社区戒毒的范围、时间作了详细的规定, 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相辅相成, 构成新的戒毒模式。

三、国内外社区戒毒模式概述

社区戒毒作为一项全新的戒毒模式, 随着《禁毒法》的颁布而予以确立。而围绕社区戒毒在我国的实施经过了《禁毒法》颁布前的理论探索、局部地区的实践, 从国外社区戒毒的经验借鉴和国内部分地区的时间来看, 主要有:

(一) 美国戴托普TC (意为治疗社区) 模式

该模式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居住社区治疗模式, 吸毒者通过社区治疗来重新审视自身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并在治疗社区工作者的帮助下走出阴影, 学习各种知识及社会技能, 以便重新回归到社会。美国有数百个戒毒治疗社区, 在众多的和治疗社区中戴托普是最成功的一个。

(二) 香港和我国内地部分的经验

香港禁毒工作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一整套体系, 强制戒毒主要由政府来主持, 治疗期大概为2—12个月, 在生理脱毒阶段除了政府服务自愿戒毒的还包括一部分非政府组织和社工参与。戒毒完成后, 香港还为戒毒人员提供大量的康复和回归社会工作跟进。内地新兴的自愿戒毒模式如:昆明的“实体经营”、湖北的“太阳花”、深圳的“创新生职培班”等。这种模式对降低复吸率, 降低危害上有很大的优势, 但仍需要较高的人力、物力等投入, 这在我国尚处于引进试验, 不断完善阶段。

四、我国社区戒毒体制的研究

(一) 现行社区戒毒措施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戒毒人员的适用

目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禁毒法》第33条、《禁毒条例》第13条的规定明确指出社区戒毒的对象、适用范围。但在实际执行中对非本地区户籍且无固定作所的人员缺乏有效的强制措施, 这一问题的存在对社区戒毒的适用范围在法律上的适用提出新的问题。二是在成瘾的认定上。《吸毒成瘾认定办法》对三种情况认定为吸毒成瘾: (1) 经人体生物样本检测证明其体内含有毒品成分; (2) 有证据证明其有使用毒品行为; (3) 有戒断症状或者有证据证明吸毒史, 包括曾经因使用毒品被公安机关查出或者曾经进行自愿戒毒等情形。《禁毒法》和《禁毒条例》对适用社区戒毒的是吸毒成瘾的人员, 但在实际执行中吸毒成瘾的认定没有得到很好地理解和贯彻, 吸毒人员没有《吸毒成瘾认定报告》, 这就影响了基层禁毒人员对社区戒毒人员决定执行何种戒毒方式的判断。

2.社会环境对社区戒毒的影响

社区环境是整个社区戒毒中最重要的环节, 是社区戒毒得以存在的基础和重要的外部环境。过去那些该进戒毒所的吸毒人员现在放到社区戒毒,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但同时对社区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1) 社区禁毒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与当前严峻的毒品刑事不相适应。目前基层禁毒工作者主要有各街镇综治部门的禁毒专干、社区居 (村) 委会的综治员和公安派出所的禁毒专职民警和社区民警组成, 这些禁毒工作者大多是兼职的, 还承担着大量的其他工作, 投入到社区戒毒工作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 对戒毒人员的帮教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的医疗知识, 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等等, 但社区禁毒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 工作理念落后, 工作随意性大, 这一切都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禁毒的效果。

(2) 社区戒毒人员缺乏改变的正向动机与积极的社会氛围。良好温馨的戒毒氛围可以让戒毒人员感受到大家对他的关心重视, 但事实上群众对禁毒的热情并不高, 现在的禁毒宣传多由禁毒部门组织, 看上去参与人数众多, 而真正所达到的宣传效果不是很理想, 这种社会氛围同我们所要求的社区戒毒环境还不适应。

(3) 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解决就业的渠道。吸毒人员戒毒后除了社会歧视的原因, 还因自身缺乏专业知识、身体状况等原因, 再就业难度大。没有有效的保障安置机制和社会歧视现状使原本就脆弱的戒断毒瘾的意志容易瓦解, 复吸几乎是很容易的事,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二) 提高社区戒毒效果的建议和对策

1.健全和完善社区戒毒人员的使用条件, 特别是对人户分离且无固定住所的吸毒人员,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戒毒提示, 而不是全部执行社区戒毒。对有固定住所的吸毒人员, 公安机关应让本人签字后, 将通知书, 有关材料和戒毒人员一并送达移交给执行地的街 (镇) 禁毒部门。

2.由权威部门出具对吸毒人员的《吸毒成瘾认定报告》, 并对成瘾程度进行划分定级, 成瘾严重的吸毒人员应该以强制隔离戒毒为主。对于患有疾病而变更为社区戒毒的吸毒人员在程序上严格把关, 对不应视为普通的社区戒毒人员, 管理上加以区别, 应以公安人员、医护人员为主, 社区配合的模式, 经治疗后身体恢复应恢复执行原定戒毒措施。

3.加大一线社区禁毒队伍的建设。禁毒社工队伍的建设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 即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人员编制, 同时加强对社工人员的培训, 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除了做好帮教服务, 还能够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知识, 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 戒毒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变化地开展工作, 达到社区戒毒预定的效果和目的。

4.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人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抗毒”的意识, 进一步加强“综治宣传月”、“6·26国际禁毒日”、“12·1防艾宣传周”等时间段集中宣传。同时, 努力研究和发掘日常禁毒宣传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争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全覆盖, 使社会各界了解、支持社区戒毒工作, 为做好社区戒毒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禁毒报告>.

[2]<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2008年6月1日施行.

[3]杜新忠, 孙安.创建无毒社区的实施和建议[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3, 12 (2) .

[4]张明, 朱晓峰.社会戒毒与社会支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1 (12) .

上一篇:酒店餐饮实习报告下一篇:我的四级90.5分经验及英语学习心得真情大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