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21课 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2024-06-04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21课 石窟艺术宝库学案(精选4篇)

篇1: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21课 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重难点】重点:莫高窟、龙门石窟

【教学过程及重点知识】

一、敦煌莫高窟(千佛洞)

1、地理位置:敦煌莫高窟位于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

2、至今保存着、、等时期的洞窟,大部分是时期开凿的。

3、代表性成就:和。

4、历史地位:是世界上__,为后世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云冈石窟

1、地理位置:云冈石窟屹立在_武周山麓。开凿年代:主要洞窟开凿于_。

2、艺术特点: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独特,继承了我国__石刻艺术传统,又融汇了_ 一带的雕

刻风格,是研究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宝贵财富。

三、龙门石窟

1.2.

规模建造的。洞窟大部分为开凿。

3.龛。

4. 历史地位:龙门石窟最大的窟龛(kan)是奉先寺佛地理位置:。建造年代:____后开始大是_________,为研究雕刻、绘画、书法、建筑、社会风俗等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堪称一座大

型。

四、乐山大佛

1.市郊。

2、建造年代:_________。

3、历史地位:乐山大佛是世界上______。

五、大足石刻(大足石窟)

1.内的摩崖造像的总称。

2.地理位置:乐山大佛坐落于地理位置:分布于______境开凿年代:始凿于__初年,主要开凿于1

至。

3、大足石刻特点:雕刻精美,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具有、的特色和极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历史地位:被誉为。

【当堂检测】

1、“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是唐朝诗人赞美飞天的诗句,“飞天”形象来源于()

A.莫高窟壁画B.龙门石窟C.云冈石窟D.乐山大佛

2、下列对我国石窟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传佛教的产物②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

③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④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3、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同下列哪一现象有直接关系()

A.社会动荡B.社会稳定C.佛教盛行D.绘画发展

4、不属于“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的是()

A.莫高窟B.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D.大足石刻

第21课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重难点】重点: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和《清明上河图》

一、书法

唐代:

1、、的草书,流走飞快,连字带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

2、颜真卿创造出体,人称“蚕头燕尾”,代表作有《___》、《》。

柳公权的楷书清劲挺拔,人称__体,代表作有《》。

宋元:

1、宋代著名书法家有_、等。

2、元朝书法家(fu)综合了晋、唐、宋代的书法特征,创造出骨力遒劲的体。

二、绘画

唐代人物画:人物画在__进入黄金时代,著名画家有、。

1、阎立本的人物故事画用线道劲坚实,设色浓重,着笔沉着清俊,富于立体感、空间感和真实感,代

表作有《》 和《》。

2、吴道子的人物画:笔势迅疾飞动,线条疏落而神气贯注,被誉为“_”,代表作。山

水画:时期达到高峰。______山水画宏观总体,______“残山剩水”,_____水墨山水。

风俗画:风俗画的代表:画家的《》。这幅杰作是 ______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花鸟画:至__ 代技法变得成熟而完美。的大写意花鸟画,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近代绘画艺

术的新阶段。

【当堂检测】

1、上海世博园中国馆中有这样一幅作品:它以动漫的形式向中外游客展示了我国古代都市的繁华。请你

判断这幅作品是()

1. 赵梦的《秋郊饮马图》B.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D.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2、隋唐书法和绘画艺术灿烂夺目。下列各项属于隋唐时期书法家的是()

①阎立本②颜真卿③吴道子④柳公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a.被誉为画圣的是()

A.阎立本B.吴道子C.张择端D.徐渭

1、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的画种是()

A.人物画B.山水画C.宗教化D.风俗画

5、两宋时期,反映民间生活的风俗画日益流行是因为()

1. 宋词的高度发展B.南宋政府鼓励画风的创作

C.佛教的发展受到限制D.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活跃

6、在明代绘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宗教化B.人物画C.山水、花鸟画D.泼墨画

7、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

A.《送子天王图》B.《洛神赋图》C.《清明上河图》D.《步辇图》

8、“我评此画如奇书,颜筋柳骨追欧虞。”宋代诗人陆游这句诗中的“颜筋柳骨”是对唐朝哪两位书法家

书体的合称()

A.阎立本 柳公权B.颜真卿 吴道子C.颜真卿 柳公权D.颜真卿 柳宗元

篇2: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21课 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1.记住隋唐宋元时期著名书画家名字。

2.了解颜真卿和柳公权书体的艺术特点。

3.欣赏阎立本、吴道子和张择端的代表画作。

1.列举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名称和所在地

2.说说三大石窟各自突出的特点

3.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是哪个朝代的哪位书法家?

【情境创设】

老师带头,邀请两位有书法爱好的同学在黑板上书写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允许大家七嘴八舌评一评黑板上老师和同学书写的字怎么样?

同学们,书法是一种艺术,字写得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绘画也是一样的。中国书画历史悠久,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风采,留下各自辉煌的成就。今天我们走入隋唐宋元时期去领略那些书画大家的艺术才华吧!

【课堂热身】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初步了解隋唐宋元时期的书画家及其他们的艺术成就,边看边圈画重点信息。然后完成同步训练知识建构。

唐代:、的草书“迅疾骇人”。、的书法 楷书严格规范,形成“”和“”,成为书法楷模。、的书法抒发个人情怀。

元代:创造出骨力遒劲的“”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1代进入黄金时期,著名画家有、,其中

绘画 被誉为“画圣”的是

山水画:时期达到高峰。

风俗画:北宋画家的为代表。

花鸟画:代走向成熟和完美。的大写意花鸟把

中国传统绘画推向近代绘画艺术新阶段。[【新课解读】

第一步:每位同学用白纸临摹一位自己喜欢的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第二步:各小组组内说一说这些书法作品不同的特点,并请一两个小组为全班同学分析这些书体特点。

第三步: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中的故事。

第四步:各小组组内欣赏《步辇图》、《送子天王图》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不同的画风。

并请一两个小组为全班同学分析这些作品不同的画风。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书法和绘画艺术宝库的冰山一角,体会了不同时期,不同书法家和画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可谓一次色彩缤纷的艺术享受!归结起来,谈书法,人必称晋代风韵、唐代法度、宋代抒情;谈绘画,人必称唐代人物、宋元山水、明清写意。以后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还会有更深的体会的!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黑板上的知识建构,熟悉所学知识。

完成同步训练单项选择题和列举题。

1.你记住了哪些内容?

篇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21课 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认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建文帝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②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阅读课文、史料,观看视频,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③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式与比较法相结合,感悟内化,激励践行等教学方式落实课标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具学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朱元璋》的主题曲,直接点明主题。

2.落实课标

(1)明朝的建立

播放动画评书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学生看动画评书,总体认知朱元璋。

师:说说评书中朱元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积极发言,了解朱元璋虽出身贫寒却终成大业建立明朝,并掌握明朝建立的史实。

师: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朱元璋是用什么措施来巩固明朝统治的·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第一,自主探究。出示学案引导学生标注知识点。

第二,初试身手。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抓重点词总结归纳并展示成果,之后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第三,创设情境。走近明朝一位官员的生活,了解一下明朝那些事儿。

第四,举一反三。教师出示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示意图,学生根据秦朝示意图小组合作制作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明太祖加强君权示意图。学生看图回顾明太祖在地方和中央的各项措施,认识到其一步步把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强了君权。

第五,图说历史。展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元世祖、明太祖”图片。说说他们为巩固统治分别采取过哪些措施·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皇帝,說说其统治措施。先组内分享,再展示。

(3)明成祖统治的措施

出示“靖难之役”视频,了解朱元璋的继承人如何加强君权的。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知识归纳总结:①视频中介绍了哪几位皇帝·②建文帝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果怎样·③明成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3.反思完善

(1)“朱”联璧合。出示本课学习的明朝三位朱姓皇帝及其采取的加强君权的措施,让学生连线使皇帝与其措施结合,巩固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的统治措施。

(2)知识整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形成结构。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先自主回顾明朝统治者对各个阶层采取的措施,再小组交流,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回顾各项措施,形成结构,加深印象。

(3)重点提示。明初统治者的措施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采取的“非常”手段,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4.巩固拓展

(1)自主闯关。让学生自主选题,集体动脑,完成练习,巩固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题,检查学习情况。

(2)感悟历史。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要“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怎样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篇4: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21课 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岱宗(dài) 青未了(liǎo) 决眦(zì)

2.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同“层”)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望 岳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1.在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体悟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探索知识的兴趣。

3.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诗。

【难点】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入资料助读整体把握品读名句体会诗情

导入一:激趣型

[设计意图] 通过五岳的引入,让学生的认知产生悬念,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色!(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抢答型

[设计意图] 通过简洁抢答,揭题激趣。

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四位诗人的姓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

(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

(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案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我们学过他的一一首诗《书湖阳先生壁》。(王安石)

(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春夜喜雨》《绝句》。(杜甫)(板书诗题、作者)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诗圣”之称。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关于作品: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关于背景: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家世,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他在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在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信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一)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下来,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待上课时解决。

下面加点的字你会读吗?(要求:将下列字词读音标注在括号内)

岱宗夫如何( ) 齐鲁青未了( ) 荡胸生曾云( ) 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 )

2.认真听读配乐诗朗诵《望岳》。(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给全诗划分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你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

〔明确〕 喜爱赞叹。 要求:与小组成员交流,并试着朗读。

4.将这首诗读给小组内的成员听。(要求:小组推荐1~2人朗读,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听读,将没有读准的字音和节奏帮助纠正过来,并对朗读进行评价)

(二)品读诗歌,领悟诗情。

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诗人要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明确〕 泰山。从“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明确〕 (1)描绘泰山景色。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明确〕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既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分。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再读古诗,赏析名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明确〕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掌握杜甫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诗歌内容,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望 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

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 雄豪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气盛的诗人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望岳》诗写于北游齐、赵时,其字里行间洋溢着蓬蓬勃勃的朝气。诗题《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并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这样,层层递进,虚实结合,表现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与抱负。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即到底怎么样呢?“夫”语助词,无实在意义。“齐鲁”指春秋时诸侯国名,齐在山北,鲁在山南。“未了”即未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有多么雄伟?横跨齐鲁大地,青翠的山峦绵延不断,一望无际。诗人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从而形象地描写出了泰山之高大。特别是诗人首句运用设问,语势有力,呼之欲出,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而且强调了诗歌描写的对象。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造物主。“钟”即聚集的意思。“神秀”神奇秀丽的景色。“阴阳”即山北称阴,山南称阳。“割”即划分之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天地之间所有神奇与秀丽全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上,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上竟有早晚之别。这一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使之富有情感。由于山高,向日的一面挡住了阳光,背日的一面阳光就照不着,形成阴、阳两面,而诗人却说是“割昏晓”。“割”字用得很奇妙,不但把阴阳这一自然现象拟人化,神奇之妙蕴含其中,而且表现出昏晓界限的分明,从而突出了山之高大。

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荡胸生层云”是说山中层云叠生,使人心胸为之激荡。“决眦”睁大眼睛。决,裂开。“眦”即眼眶。“入”即隐没。“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山中层云上浮,令人望去心胸为之激荡不已,竭尽眼力还可以看到飞鸟渐渐隐没在山林中。这里,诗人首先写了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而激发了内心的荡漾,由物及心,触动了内在情感的产生。诗人杜甫面对这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雄心勃勃的诗人怎能不产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或者“终当”。“凌”即登上。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总有一天我会登上这高峻的顶峰,把四周矮小的群山尽收眼底。这里,诗人写由望岳而想到登岳。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杜甫心中满怀雄心壮志,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这不但表明力争上游的精神,而且也表现了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的理想与信心。

总而言之,对于《望岳》这首诗,历代诗歌评论家都很重视,也给出高度的评价。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 景,用 描写,表达了 。

3.“造化”句写泰山的 ,是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 ,是 写。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是 ,颔联是 ,颈联是 ,尾联是 。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 。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做赏析。

7.“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8.文中“割”字用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9.选出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0.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答案与解析】

1.远近朝 暮

2.高大 神奇秀丽 实 细节 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秀美 虚 高大 实

4.远望近望 细望 俯视

5.整体形象 诗人的感受

6.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泰山的阳光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A

10.C

李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 古代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技巧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高三选修备课资料)

★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解题技巧

★ 《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学反思

★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金黄的稻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高二选修)

★ 花脸 导学案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上一篇:部门主管简单的辞职报告下一篇:健康心态,快乐成长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