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2024-08-01

湖南特色小镇发展现状(通用6篇)

篇1:湖南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蒋伟涛(方塘智库学术委员、《豫村里的中国》作者)

目前来讲最具有潜力的特色小镇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民居生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位一体”模式和休闲、商务、度假等“驿站”模式。

“三位一体”模式,可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公共建筑和配套特色商贸业为“壳”,以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为内核,以周边自然资源、特色农业、红色资源、历史遗址等特色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为补充,以具有区域特征的特色产业为支柱,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文化相互交融又可承接规模旅游的特色格局。

“驿站”模式,以生态元素纷呈的特色建筑为“巢”,吸引各类符合小镇预设功能的特色经营者(如商业、商务、运动、娱乐及度假酒店、各类馆吧等经营者)和部分富裕人士“进驻”小镇,打造成可供大众休闲、娱乐、度假的“驿站”,以及可供商务等特别活动的“基地”。

10月底,我市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彰显衢州的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围绕我省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和具有我市特色及优势的新材料、新能源、水资源、现代农业等产业,以及茶叶、根雕、赏石、中药等历史经典产业,借助金融+、文化旅游+、互联网+、治水+等功能,实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自2015年开始,全市按照“分级培育、分类管理”和“谋划一批、创建一批、建成一批”的要求,启动特色小镇“5281”工程:5年内形成50个以上市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其中20个以上达到市级特色小镇创建要求,8个以上达到省级特色小镇创建要求,努力实现1000亿元固定资产有效投入的目标,形成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投入、小载体大产业的新格局,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2:湖南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成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

(一)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

特色小镇顾名思义即为有特色的较小的城镇。从目前特色小镇发展现状来看,国家鼓励支持建设的“特色小镇”有两种类型:

一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文)所指的特色小镇。这类特色小镇一般为县城关镇以外的建制镇,主要特点是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二是浙江省模式的特色小镇。根据浙江的经济结构、地域产业关系,浙江版的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定义: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综观全国各地的实践和国家三部委的文件精神,我们认为,特色小镇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可以包括不同模式的探索。它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它不是单一的旅游景区或产业园区,也不完全是建制镇,而是旅游景区、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功能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二)浙江特色小镇的特征和建设经验

浙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行者,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所有特色小镇要求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通过旅游景区标准的要求,使特色小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以此确保高端人才的生活配套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绿色、可持续。

二是产业发展特色鲜明。浙江特色小镇以原有的“块状经济”为建设基础,以现有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定位聚焦七大万亿新兴产业和十大历史经典产业,实行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

三是规划建设严谨精美。浙江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立足自身资源实行嵌入式开发。小镇强化人文区位优势,在空间结构上强调“精而美”,建筑形态要求“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

四是运作机制灵活务实。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明确目标,竞争入队,优胜劣汰,达标授牌。浙江省对创建成功的特色小镇给予小镇建设50%的土地指标奖励,在财政上给予“三免两减半”的资金扶持,土地供给有奖有罚,财政扶持验后返还。

二、晋城市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

(一)特色小镇建设是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不强、小城镇建设品位不高、发展方式粗放,资源供给紧缺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

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不仅可以完善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拓展新空间、集聚新人才、形成新产业,摆脱我市过去工业化和城镇化脱节的矛盾,还可以增加充足、体面的就业岗位,吸引周边农民到城镇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产城融合与城乡融合。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平台的有效举措。

(二)特色小镇建设是优化空间布局、推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

晋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受地形地貌与矿产资源的双重影响,我市产业和城市发展正面临发展瓶颈。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靠资源开发、土地扩张、投资增加、规模扩大带动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特色小镇建设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构筑产业生态圈,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力布局综合效益。能够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特色产业,既能增加有效供给,又能创造新的需求;既能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又能补齐新兴产业发展短板,形成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推进晋城特色小镇建设,能充分利用晋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的比较优势,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培育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并产生示范效应,推动我市空间布局优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三)特色小镇建设是聚集高端要素、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多年来,传统的资源优势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由于管理粗放、生产链条短、产品层级低等问题,效益逐渐下滑,原有经济增长动力大幅衰减,亟待集聚新的发展动力。

从特色小镇的规划定位上来看,就是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促进创业创新的开放共享的巨型众创空间。通过对我市特色小镇的打造,不仅能推进与我市特色产业相关的创新企业、研发机构、服务中介等入驻特色小镇,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种类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在小镇集聚;还可以激发内在的创业创新动力,打造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更好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化产业集群。

(四)特色小镇建设是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凝聚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

从目前我市产业发展整体情况来看,虽然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但区域特色比较鲜明,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经济板块。在这些产业集中地,有不少各具特色、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乡镇,已经具备了发展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

通过对我市特色小镇的打造,能够进一步挖掘整合各区域的特色优势资源,形成龙头产业、配套产业和机会产业的复合产业集群。摆脱过去传统产业布局的“大而全”“小而全”造成的“产业雷同”现象,同时又在特色产业发展中与文化传统、社区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彰显晋城产业特色、突显人文底蕴、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三、晋城市建设特色小镇的基本思路及目标定位

(一)基本思路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人口集聚为基础,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强化改革创新支撑、精准政策扶持,注重特色打造、示范引领,坚持集聚发展、差异发展。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支点,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园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努力建设一批自然生态优美、产业特色鲜明、规划严谨科学、运作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使其逐步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载体。

(二)创建目标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到2020年,全市创建国家重点特色小镇5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10个左右,市级特色小镇15个左右。在全市创建3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一是加快国家级特色小镇润城镇的建设,充分对接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市政府牵头以沁河流域古堡建筑为依托,积极申报建设沁河流域古堡文化创意省级开发区,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古堡重镇。在神农、巴公申报成功后,继续支持马村、大阳、北留、嘉丰、端氏等重点镇积极申报国家级特色小镇。

二是把拟申报国家级特色小镇单位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推荐一批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名单,指导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建设单位做好规划设计,协调推进项目投资建设。力争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都要有2-3个省级特色小镇。

三是制定出台我市《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实施方案》,培育创建市级特色小镇。明确全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目标、扶持政策和协调推进机制,通过3-5年的扶持培育,除积极培育申报一批国家和省级特色小镇外,再培育创建15个左右市级特色小镇,使全市特色小镇总数达到30个左右,加快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特色小镇梯度培育、上下联动、滚动推进的培育创建格局。

(三)定位布局

结合我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特征,挖掘特色,找准定位。通过引导、培育、推动、发展,重点规划建设五大类特色小镇。

新兴产业小镇:加快培育具有较好基础的光机电、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高新科技产业,与当地文化旅游相互融合,打造以智造为引领、以创意生活为核心、以休闲旅游为目的的特色小镇。比如,依托装备制造业,可打造巴公、马村工业博览小镇;依托生物及医药业,可打造兰花医药健康小镇等。

经典产业小镇:立足于现有坚实厚重的传统产业基础,选择以工业为主导、制造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小镇,以创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引领规划建设一批经典产业小镇。比如:泽州南村铸造小镇,阳城安阳陶瓷小镇,阳城八甲口纺织小镇、陵川六泉中药材小镇等。

历史文化小镇:通过挖掘区域内历代名人人文资源,突出文化内涵,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型小镇。比如:沁河流域古堡小镇、大阳民俗旅游古镇、珏山文创小镇等。

休闲养生小镇:充分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生态旅游功能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可以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小镇。比如丹河慢生活小镇,蟒河氧吧小镇、陵川王莽岭健康小镇、沁水下川养生小镇等。

生态农业旅游小镇: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田园景观优美、农业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品牌优势显著、信息化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镇,按照“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培育创建一批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互联网小镇。比如城区司徒民俗文化小镇,阳城次营、寺头蚕桑文化小镇等。

四、晋城市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创新理念,充分认识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意义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培育创建特色小镇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各级各地对特色小镇的理念和战略意义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县两级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推进办法,大部分特色小镇处于前期谋划和打基础阶段,开工建设的项目屈指可数,建设成效仍不明显,统筹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我们必须创新理念,充分认识特色小镇建设在创新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紧抓机遇、高度重视、趁势而上。市县两级要抓紧出台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特色小镇配套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广大群众自发组织、自觉参与的热情,尽快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我来建”。

(二)要注重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布局全市特色小镇建设

要创新规划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建设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编制特色小镇全域规划,合理确定小镇建设规模和功能定位,切实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操作性。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过程,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我市典型特征的特色小镇整体格局和风貌。

要注重各种规划的衔接,以“多规合一”的思路谋划本地区特色小镇布局和重大项目安排。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确保特色小镇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统筹衔接,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使全市特色小镇空间结构与全市空间规划布局相对接,实现以规划“定空间、定产业、定项目”。

(三)要明确功能定位、突出产业特色,打造优势突出的特色小镇

要立足我市自身条件,突出区域资源优势,着力推动当地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使之成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同时,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和上下游产业链条,提高特色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聚集,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要通过政策引导发挥基层探索的积极性,研究制定“一镇一策”,构筑特色领域的政策高地,吸引相关企业进入,引进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到小镇来创业创新。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更好的配套协作条件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四)要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生态优先,打造优美宜居的特色小镇

要建构特色小镇产业选择的科学决策机制,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杜绝高污染、高投入、高耗能产业产品。着力聚焦七大新兴产业,打造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和完善传统优势产业,从粗放式、外延式转向集约式、内涵式,积极采用现代工艺技术,锻造现代工匠精神,提升品质和品位,以实现产品的创新升级。

在我市特色小镇建设标准和功能定位上,要着重突出生态、绿色、节能主题,实施低冲击式、“嵌入型”的开发建设模式,利用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条件,充分发挥人文、环境特色和优势,用新材料、新技术打造低碳、舒适、宜居的空间环境。要避免“立竿见影”的惯性思维,防止追求短期政绩和“面子工程”的现象。要在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生态宜居,富有晋城特色和人文底蕴的美丽特色小镇。

(五)要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有力展开

要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特色小镇建设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联动和协调,合力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有力开展。加强用地保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优先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对于建设特色小镇的用地出让实行最低限价,建成后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财政返还和奖补。整合优化政策资源,在配套设施建设、金融扶持、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方面,对特色小镇给予政策支持。

篇3:湖南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近年来,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矛盾日益凸显, 严重制约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政策明确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以浙江为代表的多个省市在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逐步形成了发展“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小镇新模式。2016年7月, 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 提出到2020年, 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10月, 住建部和农发行共同出台了《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 要求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 切实利用政策性金融支持, 全面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同月, 发改委就加快美丽特色小 (城) 镇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提出要创新特色小 (城) 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通过美丽特色小 (城) 镇建设基金、小城镇债券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美丽特色小 (城) 镇开发建设。由此可以看到, 金融支持对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营金融机构, 是由民间资本投入设立,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行融资的民间金融机构, 主要包括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租赁、保险、基金公司等。随着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国家对民营金融机构设立和发展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民间投资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步伐大大加快, 民营金融机构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更为突出。民营金融机构具有扎根基层金融、服务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运作模式相对灵活等特点, 非常契合特色小镇建设对金融资本深入具体产业和广大企业、实现产融结合的需求, 因此, 民营金融机构应该而且可以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2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必要性

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对民营金融机构构建金融生态场景、加快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

第一, 构建金融生态场景, 深入推进产融结合。特色小镇是金融深入实体经济, 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只有回归实业的金融, 才能真正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开展金融创新, 民营金融机构可进一步推进产融结合, 发挥金融对产业的支持作用, 不断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第二, 体现金融的公共属性和社会价值, 普惠社会大众。培育和发展特色小镇, 用金融推动区域全方位发展和升级, 具有修复或重建割裂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和生态环境, 同时也体现了民营金融的“普惠”理念, 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社会情怀和人文精神。

2.2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可行性

民营金融机构作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组织, 可以通过配置资本、温润产业、整合资源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

第一, 民营金融机构能够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特色小镇建设中, 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产业培育与发展, 都离不开资金投入。纵观各省已经出台的特色小镇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 其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就达到数百亿元, 如山东和河北都提出了创建100个左右特色小镇的目标, 且原则上每年每个小镇的固定资产投资均不少于6亿元。在资金来源上, 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特色小镇政策中都提到了财政或资金支持, 但由于建设投资巨大, 当前地方财政和融资平台作用有限, 因此必须广辟资金渠道, 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特色小镇。民营金融机构作为社会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有能力深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各个环节, 通过综合金融服务助力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 民营金融机构在过往业务中, 积累了产业孵化与产业集群培育的相关经验, 可以助力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中小微企业, 深耕金融, 伴随着广大中小企业一起成长, 深入了解企业及其所在的产业, 因此, 已经具有了引导产业落地生根, 培育产业开花结果的丰富经验。同时, 民营金融机构多集中在特定地区和区域开展业务, 对当地产业和企业了解较为透彻, 又具有灵活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机制, 可以因地制宜地为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及其特色产业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 真正实现温润产业、灌溉生态,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

第三, 民营金融机构具有聚集优秀人才和顶尖专业机构的品牌影响力, 具有强劲的资源整合能力。金融的本质是信用, 是经营风险, 要求其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的职业道德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超强的综合素质。民营金融机构在其业务发展过程中, 积累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他们具有优秀的知识吸纳能力、制度创新能力、风险规避能力及商机捕捉能力, 可以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 随着金融市场层次的日益丰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投资渠道的持续扩大, 民营金融机构与社会上顶尖专业机构的接触面得以不断加深和扩大, 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和渠道资源。因此, 民营金融机构有能力与众多行业专家及专业机构开展合作, 以开放的模式筹人筹智, 合力投入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

3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理念

特色小镇的发展要求“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 是“产城人”结合发展的综合体。民营金融机构在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时, 需遵循以下理念。

第一, 坚持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发展纲领。企业的目的是盈利, 是创造客户与利润, 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其对于社会的经济责任不应局限于创造利润和纳税捐赠, 还要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业务运营, 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优势和影响力, 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将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扩大化。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 民营金融机构既要发挥金融资本的商业价值, 不断创新金融模式, 经营杠杆和风险, 实现商业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又要注重金融的社会价值, 以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理念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促进金融体系的大众化、平民化和人性化。

第二, 坚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方向。特色小镇的“特色”, 不仅在于产业形态的特色鲜明, 还在于环境的美丽和谐, 以及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当前各地在建设特色小镇时, 都提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目标。民营金融机构在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时, 同样需要聚力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和民生建设, 既要重视培育与发展特色产业, 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第三, 坚持“平台思维、伙伴思维”的合作模式。作为金融组织, 民营金融机构要利用其资金和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同时也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 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个人及中介机构的信用价值, 以信用、资金和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 以金融产品和工具为载体, 以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 与各类专业机构结成合作伙伴, 通过平台思维和伙伴思维, 共同搭建特色小镇的金融生态圈, 充分参与特色小镇的设计、建设、开发和运营。

第四, 坚守“敬畏之心、匠人之心、仁爱之心”的发展理念。在特色小镇的设计、建设、开发和运营中, 民营金融机构要始终存有“敬畏之心”, 遵循自然、尊重文史、遵守道法, 重视传统文化, 尤其是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要坚持“匠人之心”, 一心一意、一丝不苟、一以贯之, 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生态发展都要精心打造, 以创建“百年”特色小镇为目标;要怀有“仁爱之心”, 利他利己、敦睦和谐、普惠大众, 把改善民生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真正体现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完整价值。

4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模式

4.1 支持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

在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多种方式支持小镇项目建设, 推动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

第一, 对特色小镇提供项目贷款支持。民营金融机构可以配置信贷资金, 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通过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银团贷款、同业合作等方式, 支持特色小镇的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园区开发、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服务模式灵活的优势, 对资产质量好、现金流稳定的特色小镇项目,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满足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

第二, 支持特色小镇项目的债券融资。在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地域优势和客户基础, 及时了解企业的直接债务融资需求, 推动资产质量好、现金流稳定的特色小镇发行城投债, 支持特色小镇的优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工具等债务融资工具, 支持资产质量好、现金流稳定的特色小镇项目发行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 筹集低成本的建设资金。

第三, 积极与政府合作, 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围绕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资金需求特点, 积极探索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化、可持续的融资机制, 创新PPP项目融资。可与相关政府机构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联合体, 如与政府的城市发展基金等开展合作, 充分释放“政府信用+金融信用”的巨大能量, 以政府平台资金引导为切入点, 以金融资本领投为引爆点, 根据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特点, 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4.2 助推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

民营金融机构扎根基层, 深入了解区域内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 以及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的发展状况,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小镇产业链融资、核心企业融资, 温润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

第一, 通过开展产业链融资, 推动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小镇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特点, 精准对接金融需求, 与各地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开展合作, 共同为特色小镇提供产业的投融资服务。可以支持优质产业集群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 以及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等, 助推特色小镇的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针对部分特色产业, 开发专项金融产品, 提供产业链融资服务。

第二, 围绕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 开展核心企业融资。针对特色小镇的主导和优势产业,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把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根据产业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制定基于货权及现金流控制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 通过应收账款质押、核心企业担保、票据融资、保理等多种方式, 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提供批量授信和融资支持。这种基于产业链的核心企业融资, 有利于提升核心企业上下游的资金实力及经营周转效率, 改善核心企业的经营业绩, 从而提高整条产业链的周转效率及竞争力, 促进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整体发展。

4.3 推动特色小镇的创新发展

特色小镇的关键在特色。要突出特色, 必须注重转型与创新。在这方面,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借助自身丰富的服务经验和灵活的服务模式, 将金融基因植入特色小镇, 推动特色小镇的创新发展。

第一, 支持创新企业融资。民营金融机构可以与特色小镇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开展合作, 在完善风险定价的基础上, 以适当方式分享初创期小微企业的股权或期权, 实现投贷联动。可以对特色小镇创业者、众创空间、创业基地等提供信贷支持, 围绕企业经营开展供应链金融, 对缺乏抵押物、自身信用等级不足的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增信服务, 为小镇聚集的中高端人群提供个人金融、消费金融服务, 以此促进特色小镇创新企业的发展。

第二, 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民营金融机构可以结合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定位和特色产业, 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园区、孵化器等机构和平台的对接与合作, 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结合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及历史经典产业的发展特点, 创新金融产品, 支持特色小镇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如在依法合规、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探索建立商标权质押融资、文化产品抵质押、艺术品融资、景区经营权质押、门票收费权质押等多种融资方式, 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第三, 探索特色小镇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 为特色小镇提供高效、安全、便利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 为特色小镇各类主体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 实现贷款申请、审批和发放的全流程网上操作。

5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多种方式参与和支持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 引导和促进特色小镇内的产业发展, 并持续推动特色小镇创新发展。但与此同时,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也可能面临诸多困难和瓶颈, 如小镇建设涉及区域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等诸多方面, 如若政府相关部门或相关政策配合不力, 民营金融机构很难有效推动特色小镇项目实施;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周期长、经营风险大, 民营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小城镇和小微企业、农户信用体系发展相对滞后, 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等等。因此, 为鼓励和促进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政策建议。

第一, 要加大对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的政策支持。政府要整合优化政策资源, 鼓励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并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为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提供大力支持和政策优惠。如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 优化和完善特色小镇的规划制定与调整机制;对特色小镇相关项目提供立项和审批的绿色通道;对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提供税收优惠;对特色小镇相关项目提供财政支持, 如倾斜安排一定数额的债券资金用于小镇建设发展等。

第二, 要加强统筹协调, 加大资源保障力度。在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 建议政府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保障土地供给, 并对新增建设用地予以倾斜支持;加大产业引导和培育力度, 最大限度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 建设创新创业样板,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对民营金融机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项目及相关重点产业的建设升级项目予以专项资金支持, 以长期限、低成本的资金作为压舱石和调节器, 降低民营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确保其能持续、稳定地助推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 要进一步推进特色小镇的信息、信用和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建议政府进一步推进信用法规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符合特色小镇及小微企业特点的信息采集和评价体系;协调工商、税务、公检法等相关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 加强信息共享, 完善信用公示、警示制度, 缓解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信用知识宣传, 不断增强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 严厉打击逃废债, 持续改善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6 结语

特色小镇建设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在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产业发展、企业创新等不同环节, 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综合服务。在这一过程中, 民营金融机构需要兼顾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同时, 政府也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保障民营金融机构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可以发挥更深入、更全面、更有效的推动作用。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供给侧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建设和发展特色小镇, 离不开金融支持。民营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金融组织, 如何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本文从民营金融机构的特点出发, 在探讨其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所需坚持理念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模式, 并就其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如何最大化作用,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镇,民营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 (2016) 147号[EB/OL]. (2016-7-01) [2016-11-14].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07/t20160720_228237.html.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建村 (2016) 220号[EB/OL]. (2016-10-10) [2016-11-24].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10/t20161014_229169.html.

[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 (城) 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EB/OL]. (2016-10-08) [2016-11-14].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610/t20161031_824855.html.

[4]余池明.中央和地方特色小镇资金支持政策汇总[EB/OL].乡村与城镇建设, 2016-11-08[2016-11-14].http://mp.weixin.qq.com/s?__b iz=Mz I2Mj My ODM0Mg==&mid=2247484223&idx=1&sn=302e49362c0487e8d3ebcd99925fea04&chksm=ea4d9a46dd3a1350b8a793f5c1f58341ffaf55d22b39b07a3be81f45f16298bdadafbe906618&mpshare=1&scene=2&srcid=111439y Dw E1R5UECtc Vj ZEu J&from=timeline#wechat_redirect.

[5]尹成杰.发展特色小镇最核心的是产业发展[J].中国新闻周刊, 2016-09-04.

[6]朱虹.特色小镇中的金融力量:股权基金探索最契合融资模式[N].中国企业报, 2016-08-30.

[7]乔继红, 冯雪丹, 张宪春.金融如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N].金融时报, 2013-08-20.

[8]曾肇河, 赵永辉.产业新城发展模式及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篇4: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如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城市化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都市仍被视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标志。然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却在经历了城市化带来的种种挑战后,将目光转向了大都市周边星罗棋布的小城镇。

小城镇不仅能帮助不堪重负的大都市实现功能转移,它本身也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极。实际上,着眼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住建部不久前刚公布了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在此背景下,国外的小城镇发展经验能为我国小城镇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政府主导或支持

根据政府和市场扮演的不同角色,可将国外小城镇发展的路径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引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最典型的例子是英国在二战结束后发起的“新城运动”。英国政府分别于1946年、1965年和1981年颁布了《新城法案》(New Towns Act),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疏解伦敦、伯明翰、利物浦等大城市的过剩人口。

在初期阶段,英国政府将开发重点放在那些距大城市较近的小城镇,如距伦敦50公里内的斯蒂夫尼奇、克劳利、哈洛等。在开发后期,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上升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新城运动逐渐向更远的地区扩展。

第二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下,小城镇因逐渐获得了企业或居民的青睐而兴起和壮大,政府只承担辅助支持作用。例如,美国许多小城镇的繁荣就是人口和企业的自然选择和聚集的结果。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美国便出现了人口向郊区转移的趋势,一些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由于地价便宜、环境宜居,成为居住首选地。此外,部分老城区犯罪率飙升,也导致许多企业将总部迁到小城镇。

小城镇各有特点

总体看来,国外小城镇发展至今,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企业总部基地。环境宜人、地价低廉、基础设施完善是这类小城镇的基本特征。美国企业从五十年前开始便热衷于将总部从市中心搬往小城镇。例如,沃尔玛总部位于阿肯色州北部的小镇本顿维尔,全镇人口只有2.5万;美孚石油的总部设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县的欧文小城。

在欧洲,雀巢公司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湖东岸、人口只有1.8万的小城沃韦;奥迪总部设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小城英戈尔斯塔特。

发展特色产业。这类小城镇凭借自身的特色资源或地理区位优势,以某一类主导产业为支撑,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例如,美国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格林尼治镇被誉为“对冲基金之都”,该小镇凭借沿海的地理区位,距海底电缆非常近,拥有网速优势,再加上靠近纽约这一金融中心,如今已聚集了超过500家对冲基金公司。

宜居城镇。一般来说,这类城镇的兴起源于“大城市病”的蔓延: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促使人们将居所迁移至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1970年代后,美国一度出现“逆城市化”浪潮,大量人口从大都市中心地区向周边城镇扩散。

2007年,英国政府宣布要在全国启动生态城镇建设项目,旨在为居民提供高水平、可持续的居住条件和环境,缓解都市住宅面积紧张、购房机会紧缺的局面,并以此为契机,探索“零排放”环保住宅的可行性。同时,每个城镇中还有30%-40%的居民用房,要预留给那些在购房等待名单中的居民。

地方特色是核心

综观国外小城镇的建设历程和经验,可以为我国带来三点启示。

一是注意与周边地区统筹发展。小城镇在环境、资源、文化积淀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开发潜力,但往往受限于发展空间狭小。通过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大都市保持良性互动关系,小城镇可以在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中受益良多。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员布鲁斯·凯兹(Bruce Katz)和欧文·沃什伯恩(Owen Washburn)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名为《美国小镇与大都市》的文章中提出,那些发展势头良好的小镇,大多都是大都市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给自足的“孤岛”。

各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上世纪初,美国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就提出了“都市统计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的概念,将具有一定规模的大都市与周边辐射范围内的多个小城镇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日本在1950年代颁布了《首都圈整备法》,确立了东京与周边地区共生发展的理念,将首都周边的108个农村小城镇纳入到东京都市圈的规划范围,让这些小城镇既可享受到首都圈的政策红利,又能充分开发周边地区的广阔市场。

不过,此举也可能会带来风险。小城镇在承接产业梯次转移、疏解大城市功能的过程中,反而会进一步拉大与大城市经济水平的差距。《经济学人》近期在《奔往城市》一文中称,近年来美国一些总部型小镇正面临大城市的“分羹”,部分企业正在将高管和数字类精英搬往大都市,留下中层人员镇守城镇总部,这无疑会拉大社会裂痕。

二是确保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扮演的角色各异,但总的来看,二者都不曾缺位。

小城镇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完善基础设施。即使是像美国这样以市场为主导的城镇发展模式,地方政府也要牵头负责完善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对于上级政府而言,维持公平的市场秩序至关重要。在澳大利亚,为防止城镇之间因招商引资而引发恶性竞争,一些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协调措施,帮助各个城镇实现信息互通和利益共享。

三是突出地方特色。小城镇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如若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路径,只会造成同质化现象泛滥,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于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为主导的小城镇,在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商业化开发的同时,还应注意保留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避免出现“千街一面”、“千楼一面”的现象。

篇5:XX县特色小镇培育发展汇报材料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特色小镇结合城乡规划、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和自身条件,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内生动力。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按照计划有序推进,进展良好。现将我县特色小镇培育发展工作汇报如下:

一、具体的部署

1、成立XX县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承担具体工作职责,从用地保障、财政奖补、融资支持、项目申报、搭建平台、人才支撑、整合资源等七个方面支持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

2、明确省市培育特色小镇申报条件,准确把握小镇的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及概念性规划,由各乡镇具体负责特色小镇创建申报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的环境优势和存量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功能。

3、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省财政补助资金等,加大专项资金的整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建立县级专项建设基金给予特色小镇创建支持;优先帮助小镇内企业或项目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和省级驰名品牌等荣誉称号;全力做好特色小镇宣传工作,挖掘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为特色小镇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4、严格考核奖惩,对纳入培育创建名单的县级特色小镇,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每月向分管县长汇报小镇培育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年底对照创建目标进行考核,对连续两年没有完成建设进度任务的,退出创建名单,收回奖补资金。

二、取得的成效 1、2016年,我县申报市级重点培育特色小镇6个,包括xx小镇、xx小镇、xx小镇、xx小镇、xx小镇及xx小镇等,其中xx小镇被选为xx市2017年重点培育特色小镇。

xx小镇运用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和群众参与的方式,按照文化、旅游、产业、社区四维一体新小镇模式进行规划设计。目前已经完成xx集镇改造规划、xx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xx农业生态园概念性规划、xx产业规划四个专项规划文本。xx股份有限公司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2亿元,已建成国家AAA景区“xx生态园”,发展了近万亩生态农业产业基地。xx村在客商xx先生个人出资一千多万元,初步完成路网、绿化、亮化工程,并成片种植大樱桃、油桃、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新建文化大舞台,常态化的文化节目表演,为xx小镇增添了一道的亮丽风景线。通过政策性项目整合,对小镇内道路工程、水系管网、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改造,小镇社区功能得到不断提升。

2、我县贯彻省政府关于特色小镇的培育创建实施意见,依据总体的要求对特色小镇进一步深入谋划,坚持产业引领、因地制宜、市场主导、融合发展,谋划申报一批省级培育特色小镇,包括xx小镇、xx小镇、xx小镇、xx小镇、xx小镇、xx小镇、xx小镇、xx小镇等。

三、存在的不足

一是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前期大多采取了企业为投资主体,政府协助推动的模式,受资金影响,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压力大。二是个性特色不够强,全国类似小镇数量不少,在差异性、多元化上进一步文章做的不足不深不实。三是小镇总体规划设计没有编制完成,对招商引资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四是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不够快。

四、下一步的规划

1.加强资金筹措。统筹相关项目资金,探索PPP融资模式,有效推进特色小镇内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多元化发展。充分用好用足自己各方面的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保留特色,同时要把特色的培育与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密切结合起来。

3.加强招商引资。坚持企业主体,建立健全鼓励企业拓宽投资领域、扩大有效投资的体制机制,着力招商引资,强化历史人文、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4.加强产业升级改造。围绕特色优势,或建新链条,或做强链条,或补足链条,或延伸链条,努力把产业链的触角延伸到方方面面。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创新创业人才扶持政策,对进入特色小镇的产业领军人才、大学生、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人员等给予倾斜,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发展、领先发展,打造创新创业样板。

篇6:湖南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手,是“十三五”国省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也是郴州打造湖南新增长极的重点工作。4月中下旬,市发改委调研组深入苏仙区飞天山镇、嘉禾县塘村镇、永兴县柏林镇、汝城县热水镇、桂阳县流峰镇、北湖区石盖塘镇等地就特色小镇发展情况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郴州市特色小镇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引导和鼓励一批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边界口子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大十字城镇群为主战场和主形态,以产镇融合、城乡统筹为核心内容,以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为引领的特色小镇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市初具雏形的特色小镇主要有:北湖区的石盖塘镇、鲁塘镇、保和镇,苏仙区飞天山镇、良田镇,资兴市黄草镇、白廊镇,桂阳县流峰镇、舂陵江镇,宜章县白石渡镇、梅田镇,永兴县柏林镇、便江镇、悦来镇,嘉禾县塘村镇、行廊镇,临武县舜峰镇、汾市镇,汝城县热水镇、三江口镇,桂东县清泉镇、沙田镇,安仁县永乐江镇、安平镇等。

1.空间特色鲜明,大十字城镇群带动特色小镇蓬勃发展。空间上,全市100多个乡镇以郴州大十字城镇群为核心,初步形成了“一核四极多点”、“城镇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共建共享”的城镇格局。大十字城镇群区域内拥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省级园区,城镇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四个县城及城镇依托各地历史、文化、区位、地理、交通、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等基础和优势,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具有较强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的特色小镇正在加速发展。持续推进交通建设及提质活动,郴州大道、郴永大道等城际干线建成通车,G107等国省干线加快改造,市域经济半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乡镇及行政村公路实现100%通畅,全面提升了乡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绿化攻坚、棚户区改造和城乡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的推进也直接促进了特色小镇发展。

2.产业特色鲜明,产镇融合、因地制宜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特点。特色小镇均以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为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培育休闲旅游、种养、锻铸造、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产业支撑,如:北湖区石盖塘镇(工业小镇),我市最早建成的省级工业小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来势好,2015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83.6亿元,增长36.8%;苏仙区飞天山镇(山水小镇),背靠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六寨沟公园,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采摘和购物为一体的高端休闲旅游产业来势较好;资兴市黄草镇(风情小镇),位于东江湖国家5A级景区内,享有“江南水中镇,东江湖中花”美誉,依托东江湖生态优势以及东江漂流、雷公仙、通天仙、龙凤仙、金牛岛等旅游资源,生态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较好;桂阳县流峰镇(电商小镇),具有“湘南名圩”、“小香港”美名,全镇电商从业人员约一万多人,广泛分布在广东、长沙、郴州、桂阳等地;宜章县白石渡镇(新型工业化小镇),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镇,培育了精细化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建筑材料3个优势产业,拥有白石渡氟化学循环工业园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园;永兴县柏林镇(银都小镇),被誉为“中国银都之都”,白银年产量约占全国总量近四分之一,2015年稀贵金属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产值达160亿元,占全镇GDP的88%,同时以金银贵重金属提纯加工为依托,往上游延长产业供应链,往下游拉伸产业交易链,横向推进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木陂仙等景点,打造旅游风情街;嘉禾县塘村镇(锻造小镇),被誉为“中国锻造之乡”,全镇锻铸造企业达到86家,2015年总产值将近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就有23家,扳手产量占全世界的70%;临武县舜峰镇(香芋小镇),香芋产业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近120万斤,其中贝溪村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汝城县热水镇(温泉小镇),坐拥“华南第一泉”和“中国第一氡泉”,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5万人次,2016年春节假期突破4万人次,仅门票收入每年达3000万元,年直接旅游收入将近2亿元,同时积极培育特色种植业,取得了较好成效;桂东县清泉镇(茶叶小镇),素有“茶叶名镇,金桔之乡”美誉,现有茶叶基地418亩,实施“基地+工厂+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年产干茶6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安仁县安平镇(商贸小镇),目前拥有全省乡镇硬件条件最好的农贸市场,辐射周边数个乡镇的十几万人口,建设了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步行街和公共设施齐全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安平模式”已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亮点。

3.创新特色鲜明,综合试点改革和简政放权不断优化特色小镇的发展环境。资兴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郴州市作为市级城市,资兴市、桂东县作为县级城市,沙田镇、流峰镇、热水镇、梅田镇等作为镇级城镇,分别入选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嘉禾县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建设获得阶段性成效。北湖区华塘镇等36个镇获批国省中心镇,资兴市黄草镇等22个镇成为省级旅游历史文化特色镇,汝城县大坪镇等3个镇成为省级边界口子镇。国家在批复试点示范时,普遍要求各地编制实施方案,大胆推进改革创新,并在项目申报、资金下达、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为特色小镇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动和动力。乡镇机构改革尤其是撤乡并镇的扎实推进,加速了人口、产业、行政等资源的聚集,为打造特色小镇乃至特色名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县市区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扩权强镇试点改革,进一步向乡镇下放事权、财权、人事权和项目审批、综合执法等多种权限,全面提升乡镇对镇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一批镇域特色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特色小镇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困难,主要表现为认识滞后、产业不强、配套不优、要素紧缺等等,值得高度重视。

1.认识滞后,统筹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从调研情况看,各级各地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加深。各县(市、区)普遍未将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来抓,政策支持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县两级都尚未出台特色小镇建设的纲领文件,没有对特色小镇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在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和资金保障上倾斜还不够。部分有基础的镇也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未能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上。广大群众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支持还不够,自发组织、自觉参与的热情尚未激发,一旦有损其利益时,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2.产业不强,支撑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市特色小镇建设从总体上看已经初具雏形,形成了“一核带动、多点布局”的良好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业内特别是全省、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产镇互促共生、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远未形成。有的特色产业总量不大,普遍存在分散式布局、粗放式发展、原始化积累等特点;有些特色产业价值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偏小,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3.配套不优,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特色小镇一般都只具备基本的服务功能,服务设施简陋,配套建设短缺,整体功能还不完备。小镇环境不美,镇区规划建设滞后,街道狭窄,建筑杂乱,绿化稀少。环境卫生治理、车辆乱停乱摆等问题较为突出,道路硬化、供电通讯、排水管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塘村镇仅锻铸造产业发展一家独大,其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严重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镇容镇貌有待整治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待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其他如柏林镇、石盖塘镇等小镇也有类似问题。

4.要素紧缺,资源聚集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的制约就是资金、土地和人才。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多数小镇为基础设施建设都负债累累,塘村镇负债1620万元,热水镇负债超过1亿元。土地要素制约紧,小镇建设发展需要占用部分农田,土地调规涉及面较大,调规难以到位,制约新镇区建设工作的推进。专业性、技术性人才严重缺乏,如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汝城县热水镇、苏仙区飞天山镇面临边“建”边“管”的状况,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与管理。另外,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偏弱,弱化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尤其是影响与弱化了对大客商、大资金、大项目、高精尖技术的吸引力、凝聚力。

三、浙江特色小镇先进经验及做法

浙江省从2014年开始着力引导和培育特色小镇。目前,浙江已分两批共公布了79个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对象和51个省级培育对象。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浙江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大战略,获得了习总书记、克强总理、高丽常务副总理等多方肯定并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总结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的先进经验: 1.新在“非镇非区”的内涵概念。空间上,特色小镇有着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融合叠加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理念上,特色小镇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单元、生活区和工业园区,不是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而是在充分借鉴国外特色小镇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独立区域。

2.新在“一镇一业”的产业定位。一是定位“一镇一业”。浙政发[2015]8号文件明确要求,所有特色小镇的创建、培育和发展必须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金融、高端制造等七大万亿省级产业和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来建设,不搞同质竞争。二是培育“单打冠军”。每个特色小镇瞄准上述产业中的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来建设,每个历史经典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突出培育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单打冠军”。如西湖云栖小镇主攻云生态产业,余杭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风险投资”,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绍兴诸暨袜艺小镇、柯桥黄酒小镇等都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实现集群发展。每个小镇都要围绕主攻产业,紧扣产业发展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向两端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效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如诸暨大唐袜艺小镇,通过完善产业配套和上下游产业链条,企业生产成本可以降低20%以上。

3.新在“产镇融合”的功能聚集。一是突出四大功能紧密融合。所有小镇都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是特色小镇与工业园区、景区、生活区区别的典型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四大功能都要紧扣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要从主攻产业中衍生,从产业内涵中发掘。如大唐袜艺小镇侧重挖掘从袜子诞生、发展乃至转型升级全过程4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渊源,甚至小镇规划和建筑设计上也突出袜艺主题,实现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全力打造以提升袜子艺术性和品位为主的旅游景点,并完善配套社区功能。二是突出新兴产业孕育孵化。特色小镇同时也是培育新产业为一体的新空间。如面积不超过3.2平方公里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目前已汇聚来自全球的600多家企业,其中金融投资类企业40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2015年税收超过4亿元。三是突出经典产业改造提升。对于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注重其文化底蕴挖掘提升和影响力的放大,提高产业话语权和产品附加值。如绍兴黄酒小镇,正在规划建设黄酒历史文化博物馆、观光型黄酒手工作坊、特色风情民宿区以及黄酒风情体验小街等项目,全方位提高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新在“精致美丽”的建设形态。一是骨架小。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力求小而精、小而美,不搞“摊大饼式”粗放式发展。小镇的物理空间要集中连片,有清晰地界定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如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主导的“磐安江南药镇” 建设用地面积393公顷,其中主要建设区用地面积132公顷。二是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建设都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所有特色小镇建设都要嵌入旅游功能,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旅游资源,打造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站位更高,要打造5A级景区。如龙泉青瓷小镇,不仅是4A级旅游景区,而且早已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根据产业规划,其主导产业并非旅游,而是划归到了历史经典产业中。三是气质特。特色小镇彻底摒弃“百镇一面”,每个小镇根据地形地貌,结合主攻产业发展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小镇风格,原则上不新建高楼大厦,努力展现出集自然风光、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多元功能融合、多彩历史人文之美为一体的独特小镇风情。

四、我市特色小镇发展思路和建议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我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和“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总要求,把特色小镇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遵循产镇融合理念的基础上,找准发展定位,注重突出各地的特色、优势和潜力,坚持以产业为城镇发展的基础,让城镇成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形成“一镇一业”特色,培育一批产业突出、环境优美、产城融合的新型特色城镇,致力于打造一批湖南省产镇融合示范名镇,形成产业投资和融合发展集聚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抓住机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2月份,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门的新闻发布会重点推荐浙江和贵州特色小镇建设,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特色小镇建设将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农业人口市民化和培育创新创业的重要抓手,相关政策正在酝酿和起草之中。我省也即将在年内开展“产镇融合”试点示范。我市应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抓紧启动实施特色小镇培育计划,尽快研究制定特色小镇配套政策。目前,按照省发改委要求,市发改委经过认真研究已将苏仙区飞天山镇、嘉禾县塘村镇、永兴县柏林镇、汝城县热水镇、桂阳县流峰镇等5个建制镇作为我市申报第一批全省产镇融合示范镇名单报送至省发改委,下一步将主动汇报,加强衔接,尽量多争取几个特色小镇挤入省级示范点,为争取国家级示范试点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建议先在每个县市区范围选择1个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并完善特色镇产业培育、规划设计、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机制,市里每年进行评比,对符合条件的优秀特色镇奖励50-100万元。通过以点带面、抓点扩面,突出对全市特色小镇建设的示范和引领。出台试点镇扶持政策,市级层面设立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专项扶持资金,试点镇所在县(市、区)财政按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鼓励特色小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先导”市场运营模式,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试点镇所在县(市、区)要明确并落实各项税费减免、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政策,着力破解特色小镇建设要素制约问题。各级各部门积极引导具有特殊技能的农民工、大学生甚至海外留学生聚集在特色小镇创业创新,加速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浓厚氛围,努力为特色小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做好科学规划。规划是引导产业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城镇发展的科学依据。建议市级层面立足于“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强化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布局规划。各特色小镇要立足于本地的特色产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本着“重本色、创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编制要把握好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本地文化、服务旅游和便利生活等多重功能,合理构设项目和载体,将产业融入镇区。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

3.突出特色,做强做实做大支柱产业。各特色小镇要立足于本身的特色产业基础,面向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整合,从而确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坚持立足于“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培育一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小镇。以产业为基础,重点打造五大类特色小镇,即飞天山镇、热水镇、黄草镇等旅游风情特色镇,石盖塘镇、鲁塘镇、五里牌镇、柏林镇、塘村镇等工业特色镇,良田镇、流峰镇、白石渡镇、安平镇等商贸物流(含电子商务)特色镇,舜峰镇、清泉镇、永乐江镇等农产品及加工特色镇,大坪镇、三江口镇、南强镇等边界口子特色镇。高度重视优质市场主体的引进和培育,灵活运用金融、财税、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联大靠强、转型升级和提质发展。在打造特色产业来支撑小城镇建设的同时,着重考虑发展其他配套产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

4.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但要服务于我市兴产业的大局,更要为百姓的生活谋利益。要大力加强城镇的道路交通改造,管网建设、商业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小镇与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形成体系、资源共享,切实改善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内涵,努力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特色小镇。同时,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一套关于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尽量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切实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管理,不断提升特色小镇的形象,提升城镇的生活品位。

上一篇:北京理工大学真题下一篇:中非民间商会2007年4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