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岗评价的内容

2024-07-25

轮岗评价的内容(精选4篇)

篇1:轮岗评价的内容

整体轮岗检查内容

整体轮岗检查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被整体轮岗岗位工作,要对被整体轮岗机构经营管理各项业务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一、现金及有价单证业务制度执行情况(财务计划部)

(一)主要检查账款是否相符,有无白条抵库、挪用库款行为;大额现金支付是否经有权人审批,有无预约登记。现金调拨业务手续是否完整,凭证要素是否齐全。

(二)日终结账时,柜员现金箱(包)是否双人清点、双人加锁入库保管。

(三)柜员办理收付款业务是否坚持“先收款后记账,先记账后付款”原则;是否有“空存实取”或者假现金收付业务;是否有现金收付“逆程序”操作。

(四)现金收款错账抹账、冲正业务是否按照规定进行账务处理,是否经储户同意并在抹账业务凭条上签字确认,有无对储户的存款业务私自抹账的情况。

(五)是否按联社核定的现金库存限额控制,有无超库存现象。

(六)柜员(或出纳人员)钞箱是否实行限额控制,超过限额是否及时上缴。

(七)是否坚持查库制度,查库频次、范围是否符合规定;网点负责人查库有无代签代查现象;有无虚假查库情况。

(八)金库管理是否符合规定。1.是否执行“双人管库,同出同进,分工明确,相互复核”的原则。

2.库房钥匙是否坚持“库匙分管,平行交接”原则。副钥匙的管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3.监控系统是否有效覆盖。

4.现金、有价证券、代保管有价物品等是否入库保管,并有账记载;是否做到账款、账实相符,有无白条抵库现象。

(九)抵押及质押有价物品账实是否相符。是否按规定执行账证(实)分管。

二、印鉴、密押及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财务计划部)

(一)重要空白凭证总分账、账实是否相符;重要空白凭证是否全部纳入表外核算,是否有“体外循环”的现象。

(二)领取、上缴、出售、使用时是否按相关规定进行登记。

(三)柜员之间是否有相互交换、借用重要空白凭证及有价单证现象;是否存在重要空白凭证上预先盖好印鉴备用现象;交回或停用作废的重要空白凭证管理是否合规;作废重要空白凭证是否实物切角并加盖“作废”戳记,作当日业务凭证的附件;作废的银行卡,是否破坏磁条,定期上缴;未进入系统的重要空白凭证管理是否坚持 “账证分管,证印分管”的原则,是否坚持领用,销号登记制度,系统不能自动销号的重要空白凭证,是否执行逐份销号制度,销 号是否及时准确,有无丢失,漏号,跳号使用现象。

(四)业务印章的管理

1.业务印章是否全部由联社会计部门统一刻制,有无私刻现象。

2.业务印章的领用、使用、保管等环节的交接、控制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做到人离章收,是否有私自授受现象, 个人名章是否有交与他人使用的现象。人员变动是否进行交接。

3.是否存在遗失、保管与使用人不一致以及交他人保管的现象,停用、作废印章是否及时上缴,是否按规定进行销毁。

4.未启用、已停用、作废的业务印章是否双人封存、入库保管;已停用、作废的业务印章是否及时造列清单,上缴联社统一销毁,有无漏缴现象,有无私自销毁的现象。

5.业务印章非营业时间是否入库(柜)保管。6.印鉴卡启用、保管、更换是否符合规定。

三、柜员临柜制度执行情况(稽核监察部)通过调阅监控录像结合现场检查:

(一)柜员是否执行“一日三碰库”制度,三级柜员是否对库存现金和重要空白凭证进行复核。

(二)柜员现金调剂是否符合规定;查验办理正常业务、特殊业务的操作流程是否合规。

(三)柜员办理授权业务,是否对凭证进行复核并签章确认。授权时操作密码是否遮挡。柜员卡使用是否合规。

(四)临柜人员是否持有储户存折或通过其调节库存尾箱现金余额等问题;是否存在岗位交叉、混岗(一级柜员兼具有三级柜员权限)、漏岗、脱岗、私自顶岗等问题。

(五)柜员临时离柜,是否做到退到Login界面,现金、印章、凭证、柜员卡等重要物品入箱上锁保管。

(六)是否按规定办理换岗、离岗交接手续。

(七)是否按规定设置、使用各种登记簿。

(八)是否按规定进行复核与事后监督。

(九)是否按规定及时登记、纠正复核与监督出现的差错。

四、重要业务和特殊业务处理的管理(财务计划部)

(一)查询、冻结、解冻和扣划的检查。1.协助查询业务是否按规定执行。

2.冻结业务手续是否齐全;解冻业务是否有原作出冻结决定的有权机关出具的相应法律文书。

3.扣划业务手续是否齐全。扣划款项是否转入执行机关账户或指定的单位账户,是否存在提取现金情况汇报。

(二)挂失业务的检查。

挂失业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储户办理挂失业务,提供的证件是否齐全、合规;是否进行了真实性核查;代理挂失业务代理人证件是否齐全,是否出具的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关系证明,签发的授权委托书是否由柜员进行真实性核对。

(三)提前支取业务的检查。1.单位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处理是否符合规定。主要查看:

是否凭预留印鉴支取;是否以转账方式将存款转入其基本存款账户;部分提前支取后金额是否按原存期、原利率重新签开证实书。

2.个人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处理是否符合规定。主要查看:储蓄账户状态是否正常、办理销户时是否经三级主管授权;储蓄存单及利息清单相关要素填写是否齐全、储户本人及代理人签字是否真实合规;是否对储户本人及代理人的身份进行联网核查并留存了有效证件的复印件。④对部分提前支取系统对未支取部分的金额是否按原户名、原起息日、原到期日、原利率,当日日期作为存入日打印新存单。

(四)错账的冲销、冲正业务的检查。

错账的冲销、冲正业务是否合理合规。是否存在不按要求办理抹账,隔日冲正等情况。主要检查看:会计主管是否对错账真实性及错账冲正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严格审查后进行授权;对错账涉及的重要空白凭证是否作废,按要求保管;跨年度错账涉及损益类是否上报联社批准。是否存在证件及手续不齐全,违规办理存款挂失及冻结等业务。(认为去掉内容)

(五)挂账业务的检查。

1.挂账业务为系统挂账还是人为挂账。

2.挂账是否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后续账务处理。

(六)委派会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1.是否配备了会计主管,会计主管是否委派。2.会计主管是否能够履行职责。

3.是否对登记簿保管使用进行经常检查,登记簿设置是否齐全,保管、使用是否合规,登记是否正确。

4.是否坚持每日营业终了进行总分、社内往来等的核对。

(七)岗位设置管理情况

1.营业机构是否按照责任分明、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岗位分工。

2.网点负责人是否兼任会计主管。

3.柜员与柜员代码是否保持一致,柜员变动时是否及时向联社相关部门申请柜员信息维护,柜员权限是否符合岗位设置要求。

4.柜员卡保管、柜员卡密码修改及设置是否符合制度规定。

(八)重要事项管理情况

1.柜员发生长短款是否按照规定处理。

2.柜员是否自办业务,是否有在柜台内办理前台业务或存在内部人员代客户办理业务现象。

3.大额、挂失、改密、抹账等有关业务是否经有权人进行真实性审核。

4.柜员工作变动和临时离岗,是否按规定办理交接。5.会计科目使用是否规范。6.是否定期对表外业务进行核对、盘点。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抵押物品是否账、实、簿相符;帐据是否每月核对相符。

7.检查其他应收款,是否存在长期挂账,手续是否合规。

五、存款业务制度执行情况(财务计划部)

(一)主要检查是否存在吸收储户存款不入账,偷支储户存款情况。

(二)账户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

1.是否认真执行存款实名制制度;对开立账户的证件是否进行真实性核查。

2.开户资料是否齐全有效,是否符合人民银行的规定,是否经人民银行审批或者向人民银行报备,是否与开户单位签订账户管理协议,是否在账户正式开立三天后出售凭证并办理业务。

3.临时存款账户是否符合使用时限,有无超两年以上仍在使用的情况;注册验资的临时存款账户开户资料是否齐全,验资账户在验资期间是否只收不付,注册验资资金的汇缴人是否与出资人的名称一致。

4.预留印鉴卡片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5.单位预留印鉴的管理是否合规。

6.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是否经人民银行核准后开立,一般存款账户的开立是否上报人民银行进行备案。7.是否存在多头开户现象。

8.一般存款账户是否办理现金支取业务。

9.专用存款账户是否违规操作,注册验资户是否按规定管理。

10.单位定期存款、通知存款支取时,是否以转账方式转入银行结算账户;转入个人结算账户的款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11.开户单位申请书名称与加盖开户单位公章名称和实际开户的账户名称是否一致。

12.存款人撤销银行结算账户时,是否全部缴回未用的重要空白凭证、结算凭证和开户登记证。如未缴回,是否出具有关证明。

13.撤销账户应向人行报告的,撤销银行结算账户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是否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14.账户资料是否进行年检,有无资料过期现象。15.支票是否真实,重要票面要素是否存在更改现象,其他记载事项的更改是否由原记载人签章证明。是否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支票填明的收款人名称是否与收款人一致。

16.经办员是否对客户提交的付款票据进行折角验印,核对相符后办理业务。

(三)大额存取款是否按照人民银行反洗钱的规定进行登记,资料是否齐全。

(四)单位存款的检查。

1.单位存款账户的开立是否手续齐全。2.单位存款账户的销户是否手续齐全,是否符合规定。3.存款证明书业务的办理是否符合规定。

(五)结算账户的变更与撤销的检查。

1.账户变更时,客户是否出具“变更结算账户申请书”。2.预留印鉴变更是否符合规定。3.账户销户是否符合规定。

(六)长期不动户的检查。1.长期不动户转入是否符合规定。2.长期不动户的支取手续是否符合规定。

3.长期不动户的预留银行印鉴卡片保管是否符合规定。

4.转入营业外收入的长期不动户资金是否符合规定。

六、对账管理(稽核监察部)

(一)是否坚持按月对账,是否对对公存款账户的发生额进行对账。现场检查对账单收回率,有无账户资金异常现象;有无错记及串户现象;正常使用的账户对账率是否达到100%,余额是否相符;对账、记账是否分离。

(二)是否将保证金存款账户、单位定期存款账户、协议与协定存款账户、通知存款账户、与人民银行往来各种款项、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存放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均纳入对账范围。

(三)对账单回执是否加盖开户单位印鉴,是否与银行预留印鉴核对一致,收回的对账单回执是否换人复核。

(四)系统内往来对账是否符合规定。

七、安全保卫工作制度执行情况(安全保卫部)

(一)安全保卫档案检查。

1.是否建立健全安全保卫领导组织、应急预案,梳理完善各项制度。

2.是否及时签订安全责任状及联防协议。3.保卫档案是否及时归档。4.安全保卫制度执行情况。

(1)是否制定ATM巡检、值日值宿排班表。(2)是否严格执行 “ATM”巡查制度。

(3)营业期间是否做到“三人临柜”,保安人员是否在营业区域执勤。

(4)大额现金是否及时入库。

(5)营业人员是否熟知安全保卫制度、报警电话和各种防范应急处置预案。

(6)出入金库是否及时登记。

(7)守库期间是否存在脱岗、漏岗、空岗、酒后上岗,留宿外人及违规外出现象。

(8)是否严格执行“双人守库”制度。

(9)守库人员是否熟知操作规程和各种防范应急措施并能规范操作。

(10)网点负责人每月对本单位电话查岗是否达到4次,查岗是否有记录。

(11)网点负责人每月对本网点的安全检查是否达到3次,是否对检查情况进行登记,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 时排除。

(12)网点负责人每月是否对员工进行安全防范教育、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学习。

(13)金库、保险柜钥匙是否随身携带,金库、保险柜密码是否启用。

(14)是否按规定程序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的安全检查。

(15)外来人员是否进行登记报告制度。

5.是否按制度要求组织防暴、防火应急演练,实效性如何,是否存在演练流于形式的情况。

(二)安防设施检查。

1.监控系统运转是否正常,是否落实专人管理,并按规定进行检查、调阅和登记,是否对柜员进行“一对一”监控,是否存在监控盲区,是否执行24小时开机,设备时间与北京时间是否一致,录像保存时间是否符合要求,回放画面是否清晰。

2.声光语音、110报警器、反抢劫控制器、ATM语音对讲等设施的运转是否正常,是否按要求进行撤、布防。

3.通讯是否畅通。

4.防火设施是否齐全,摆放是否合规,是否按要求配备灭火器材。

5.互动联锁门是否执行单开,发挥防尾随作用。6.边后门、窗、水源、火源、电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三)押运制度执行情况。1.是否严格执行“双人”押运。

2.押运员是否戴头盔、穿防弹衣,武装押运。3.是否严格执行枪支领用、交回制度。4.是否违反“押运八不准”。

5.运钞车接送款项时是否停靠在监控范围内。6.是否按规定进行箱包、款项的交接和登记。

(四)枪支、弹药管理。1.枪支管理责任是否明确。2.是否严格执行“枪弹分离”。

3.枪柜是否做到双人“双开、双锁”管理。4.枪支、枪证是否在位,子弹是否够数。

5.是否按规定对枪支进行擦试、保养并进行登记,保养是否合格。

6.是否违反“携枪七禁止”。

7.持枪人是否具有持枪资格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及熟知枪支管理规定。

八、结算业务(财务计划部)

(一)是否存在错转、错划结算款项。

(二)是否按规定办理查询、冻结、扣划手续;办理查询查复是否及时、是否按规定处理。

(三)是否存在签发、受理空头支票的情况。

(四)是否存在规定金额以上的跨行支付业务未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办理被退回,给客户造成资金损失的情况。

(五)是否对超过提示付款期限的票据进行付款。

(六)是否存在汇款解付不按规定办理情况。

(七)是否按时接收清算中心来账和按时对账。

(八)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将单位款项转入其他无关账户中的情况。

(九)是否存在款项错解、违规挂账的情况。差错处理是否坚持“更改有据”的原则;查询查复是否贯彻“有疑必查、查必彻底、有查必复、复必明确”的原则。

(十)是否存在故意延误、积压结算凭证、任意退票情况。

(十一)是否存在因不及时接收来账影响客户资金运行情况。

(十二)其它违反结算管理规定的行为。

(十三)反洗钱管理

1.是否建立了反洗钱领导组织机构,设立了反洗钱岗,分工是否明确,职责是否清晰。

2.是否进行了反洗钱的宣传,是否进行了反洗钱业务的学习,是否有相关学习记录。

3.是否对大额和可疑人民币资金支付交易进行记录、备案。

4.存款人的交易金额、频率、流向、用途、性质等是否存在异常情况的支付交易,对异常情况是否进行分析。

5.是否按规定在开户、大额等业务环节进行客户身份识别,是否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

6.客户资料和交易记录等相关资料是否按规定装订、入档、保管。

九、电子银行业务(电子银行科技部)

(一)ATM机业务检查

1.自助设备加钞、取钞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向自助银行设备钱箱加钞、取钞单人操作。

2.是否存在未按规定及时更换ATM等自助银行设备密码,自助银行操作员在加钞过程中输入密码(包括操作密码和码盘密码)是否进行遮挡;加钞后是否及时打乱ATM机密码。

3.自助银行设备的保险柜密码、钱箱钥匙是否执行双人分管分用制度,备用钥匙是否执行双人加封入库保管。

4.ATM等自助设备及其环境是否安装监控设备,监控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有无监控死角,是否执行日常巡视措施。

5.自助银行设备是否定期变更密码。

6.是否定期核对ATM账务,是否按规定进行加钞及相关账务处理,加钞时是否在全封闭环境下操作。

7.是否按规定对各类登记簿登记。

8.自助设备吞卡的后续处理是否符合规定;自助设备长短款的登记、实物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9.是否存在向ATM、CDM等自助设备中故意掺入假钞的情况。是否按照规定对ATM、CDM进行查库。

(二)POS机业务检查。

1.POS机商户是否符合准入规定,开户资料是否齐 全。

2.是否按要求对POS机商户进行日常风险管理。3.POS机商户出现严重违规操作是否立即终止交易。

(三)卡业务管理是否符合规定。

(四)其他电子银行业务管理是否符合规定。

十、财务管理(财务计划部)

(一)是否执行财务审批制度;报销凭证是否合规、合法,有无未经审批付款的。

(二)各项费用开支是否符合国家和农信社系统内部的有关规定。

(三)是否存在越权、随意垫付非营业性占款。

(四)是否按规定标准、范围收取手续费用。

(五)是否存在未经审批随意列支各种罚没支出、结算赔款、出纳短款损失。

(六)是否存在未按规定随意在其他应收款科目挂账。

(七)是否存在未按规定比例提取各项费用,未及时进账的情况。

(八)是否按规定结息,有无利息计算差错。

(九)是否存在将不属于递延资产的营业费用列入递延资产,掩盖营业费用超支。

(十)是否存在低值易耗品账实不符,管理混乱的情况。

(十一)是否存在擅自提高各项费用(含手续费)开支标准情况。

(十二)是否存在巧立名目、增加项目、扩大开支、乱发钱物的情况。

(十三)是否存在隐瞒收入或收入不入账、乱挤乱占乱摊成本。

(十四)是否存在擅自减免利息和其他收入、虚列或转移利息和手续费。

(十五)其它违反财务制度的行为。

十一、抵债资产的检查(风险合规部)

(一)收取和处置申报相关资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详实;收取抵债资产后是否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

(二)抵债资产取得的方式是否符合规定,作价是否合规。收取的抵债资产不够抵偿贷款本息部分,是否继续追偿(依法破产除外);是否存在借款人有货币资金偿还能力却收回抵债资产;是否存在借款人(担保人)的抵押物或其它合法财产能依法拍卖或变卖收取现金却收回抵债资产;是否存在收取的抵债资产同时不具有所有权和使用权、处置权,不能办理产权过户手续、不易变现和不保值的资产。

(三)处置抵债资产不符合规定或变现后不按规定分配,不足部分不按规定处理;未采取公开竞标方式出租、转让、拍卖处置抵债资产的;处置抵债资产价格是否存在明显不合理的现象。是否存在隐瞒或截留抵债资产变现收入或租赁收入的情况。

(四)擅自使用或借给他人使用抵债资产或收取和处置抵债资产不按规定报批;是否存在因抵债资产保管不善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

(五)收取的抵债资产是否存在评估价值或协商价格明显高于市场现值而未提出异议或申诉,从而造成损失;未及时保全或办理过户手续致使抵债资产损失的情况。

(六)抵债资产出租收入是否进入当期损益。

十二、贷款业务(业务发展部)

(一)个人质押贷款业务的检查。

1.是否经过授权办理个人质押贷款业务;经办的个人质押贷款业务是否在授权范围内。

2.质押物是否为可质押的权利凭证。(质押凭证是否有效、是否办理止付手续)

(二)农户贷款业务。

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借名、冒名贷款、多人承贷一人使用、一人贷款多人使用、甲贷乙用、私贷公用、内部员工自批自贷自用或截留、挪用贷款。

(三)个人贷款业务。

1.检查是否存在多人承贷一人使用、一人贷款多人使用、甲贷乙用、私贷公用、挪用贷款问题。

2.检查是否存在虚假按揭贷款。

(四)法人贷款业务。

1.检查有无冒名骗贷、空壳企业骗贷、变造伪造资料骗贷、担保公司与贷款人合谋骗贷。2.虚假项目和用途、虚假按揭。

3.贷款档案资料是否齐全;是否认真执行贷款“三查”制度。重点检查:借款主体是否合格;合同使用是否正确;是否执行审贷分离制度;是否执行两人以上调查;调查是否真实;贷后检查是否真实有效、频率是否符合要求。

4.是否存在以贷收贷、以贷收息、借新还旧情况。5.贷款用途是否真实。重点检查:贷款是否存在虚构贷款用途,有无以化整为零、转移贷款用途,变相绕道流向国家限控行业和“两高一剩”行业。

6.贷款审批程序是否合规;对于超权限贷款是否执行审批咨询备案制度;是否存在超授权限额发放贷款。

7.贷款展期是否合规。重点检查:期限、利率、手续是否符合制度要求。

8.担保人提供的资料是否完整有效。重点检查: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抵押人提供的资料是否完整有效。重点检查:抵押人夫妻身份证明,抵押物权利证书,他项权证、资产评估报告等。

9.是否按“三法一指引”要求进行贷后支付管理。10.贷款合同档案是否落实专人管理,已结清的贷款档案资料是否及时装订归档。

11.征信管理是否合规,登记是否完整,是否非法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用报告。

12.信贷管理系统操作员口令是否定期修改,是否存在明码现象。13.授信集中度是否超标。

14.存量贷款是否按月及时进行五级分类认定工作,文本、档案是否齐全,分类是否准确、真实、及时。

15.不良贷款的检查:新增不良贷款资料有无缺失,新增不良贷款的贷后管理情况,不良贷款有无贷款逾期催收通知书。

16.核销和置换贷款的管理情况。是否设立台帐、是否按时催收、总分是否相符。

十三、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例规性的检查(财务计划部)

(一)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列支是否符合规定。

(二)有无长期挂账资金,有无有问题资金长期挂账。

十四、会计档案管理(财务计划部)

(一)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是否连续、完整。

(二)会计报表打印是否及时。

(三)会计档案的整理与装订是否符合规定。

(四)会计档案的保管、移交、调阅、销毁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五)每年是否对会计档案管理进行一次全面自查。

(六)会计档案室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做到防火、防盗、防潮、通风、遮光等,档案资料摆放是否整齐有序。

篇2:轮岗评价的内容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意义,主要内容,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各自质量动态综合的结果, 因此, 课堂教学评价既要重视教师教的质量也要重视学生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者缺一不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评价教与学的过程和水平;二是评价教与学的效果, 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 二者之间的评价结果也应当是一致的。前者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能力的表现等方面进行的评价, 后者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所预定的各项目标完成的情况、学生对课堂所需要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学力水平等方面进行的评价。高职高专的基本职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应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单元教学目标, 实现课程目标, 各个课程目标的实现才能保证落实培养目标。教师是否达到单元教学目标, 是首要的评价项目, 其中包括对知识、技能、智能以及思想道德的量和质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价是全方位的系统评价, 应对教师在备课、课堂教授、实验 (实习) 等教学环节提出基本要求, 主要包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思维,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1]。这样教师能严格要求自己, 通过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2 有利于教学管理:

要科学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用科学的手段收集、分析和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并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指导课堂教学, 发挥管理职能, 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3 有利于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在学校评先选优和职称晋升过程中, 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是不能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也是教师反响最大的问题。这就要求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设立专门机构, 定期和不定期评价相结合, 准确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 使评先选优和职称晋升有据可依, 并起到向教学倾斜的引导作用。

2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2.1 教学目标:

医学教育是按照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 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亦不同, 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体现了整体的教学目的和目标, 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课程设置及其分工配合和优化形成的课程体系, 这是完成专业目标应当学习的基本内容。课程体系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 其核心由各门课程组成, 各门课程又围绕课程体系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确定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学时、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方法等。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 应当考虑教师和学生是否达到了本次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按照预定目标发展;注意综合分析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等。

2.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3个方面: (1) 知识的掌握。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整体优化;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学内容反映或者联系学科的新思想、薪观念、新成果, 在教学大纲要求范围内, 尽量多地向学生提供各种前瞻性知识;善于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从已知发现未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意把国内外、校内外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善于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等。 (2) 技能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科学知识, 重点讲解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 启迪学生的探索精神;重视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使学生善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注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 (3) 态度的培养。重视挖掘具有思想教育性的内容, 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充实, 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注意找找出本次课中的方法论因素, 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训练;注意通过所授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社会道德等的教育。

2.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合理选择、组合和运用有利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也是促进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的保证。 (1)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课程要求、教学目的和授课对象的不同,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注意选择恰当的范例以及运用学生的己有知识造成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注重结合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 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 既照顾多数学生, 又注重个别指导等。 (2) 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需要, 恰当地使用挂图、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和立体化, 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概念。

2.4 教学能力:

教师的基本功、激励学生的方法和教学中的组织与应变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这要求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 精神饱满, 服饰得体;教学语言要规范清楚, 准确简洁, 富有逻辑性, 生动形象, 能与非语言的表达方式有机配合, 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采用有效措施,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很好地组织教学、驾驭课堂;能够沉着冷静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因势利导, 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和谐的氛围。

2.5 教学效果:

评价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过程的完成情况来完成, 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主要评价内容为:教师的授课是否达到预定的目的和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勤于思考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主动解决问题, 同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气氛活跃。

3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

3.1 学生评价:

学生较全面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 其学习过程就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全程监控的过程, 由于学生的思想相对比较开放, 勇于讲真话, 能够反映老师整体的真实的风貌, 评价结果可信度较高。同时学生评价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激发教师的授课潜能, 不断提高自身授课水平。学生评价形式包括: (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关键是要研究和设计出适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量表, 确定哪些项目最适合于学生评价, 哪些项目的学生评价最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2) 召开学生座谈会或问卷调查的形式征询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意见和看法, 使用较广泛, 但对参加座谈会的学生要求相对较高。 (3) 分析评价随堂测验结果并说明教学效果的水平,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中是有限的。但学生评价有一定缺陷, 如学生对评价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 把它作为学校布置的一项任务来完成, 敷衍塞责, 有打感情分的现象等。

3.2 同行评价:

同行教师对教学过程比较熟悉, 其学科专业大致相同。相互间情况比较熟悉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所以能相对客观地评价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教育教学思想的合理性、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的适合性等。通过教师互评可以帮助教师相互切磋教学艺术、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行评价虽然权威性和可信度较高, 多为宏观信息, 难免给出印象分或感情分, 评价时间不能保证。

3.3 专家和领导评价:

专家的学科知识丰富信息面宽, 透彻理解教学内容, 熟练运用教学方法, 能够准确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有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但也有其局限性, 即听课次数有限, 不能全面了解教学情况, 易以偏概全;更注重一般教学规律, 容易忽视教学的特性和个性;有时考虑职称、学术地位、情感等非教学质量的因素。

领导评价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教师较重视, 增强了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意识。通过评价领导可以真实地了解教师教学水平, 从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其对教师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和评价, 找到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 及时加以调整。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会有一些偏差。

3.4 自我评价:

教师依据一定的评价原则、评价标准和发展目标, 主动对自己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教育教学工作等做出评价。教师自评是一个批判反思的过程, 更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改进、启我提高的过程。当然教师自评往往有当事着迷的现象, 主观色彩浓厚, 不能真实地反映自身的教学水平。

3.5 学生成绩分析:

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析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学生学完一定学时的课程后, 知识、技能和态度是否提高是评价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标准。综合试卷分析和学生成绩分析[2], 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

参考文献

[1]吴海涛.浅谈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6) :155-156.

篇3:就近入学政策的内容、评价及反思

我国实行就近入学政策,旨在保障适龄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发展历程中,也会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从就近入学政策的基本内容、基本评价等方面进行解读,试图通过对就近入学政策发展现状的反思,探索其发展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

就近入学 内容 评价 反思

我国的就近入学政策出台于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旨在保障适龄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案)第二章第十二条再次对“就近入学”做出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1]。2014年到2016年,我国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15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政策。由此可见,就近入学政策已日渐得到国家的重视。

为此,本文拟从就近入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评价及基本方向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就近入学政策的基本内容

随着国家教育资源的逐步丰富以及国民对教育需求的增长,义务教育不再是一种竞争性的教育,而是一种普惠性的教育。于是,将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转变为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成为趋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选拔性考试,不再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招生,小学生和初中生都在其户籍所在地就近的学校就读。

就近入学政策的基本内容则包括免试、均衡、择校三方面。

1.免试是就近入学的基本前提

取消具有竞争性的初中入学考试,改为标准化的小学毕业会考,小学毕业会考成绩与初中入学不再挂钩,这是就近入学政策内容的要点。同时,对于确实存在困难的市县,经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先试点,逐渐过度,争取在近几年内完成改革。因此,就近入学的前提是学生不再参加具有竞争性的初中入学考试。免试就近入学中的免试并不是指取消所有考试评价,而是指不再进行各种竞争性的考试与评价,学生具有小学毕业资格仍然是升入初中的必要条件。事实上,对免试的落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优质初中还存在,只要他们选择学生的可能性还存在,由于不同的人对“试”的理解不同,考试评价的形式就不同,这也成为免试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

2.均衡是就近入学的有利保障

实施就近入学政策之后,家长和学生不但有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更有必须在户籍所在地附近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学校不但有接受学生到校接受教育的义务,更有接受学校周边划片内的学生到校接受教育的义务。也就是说,就近入学政策把划片内的学校与学生捆绑在一起,这就要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能够比较均衡地进行学校布局,以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不出现太大的差异。只有学校布局合理,就近入学政策才容易被民众接受。只有政府加强改善薄弱学校,才能让学生和家长逐步认可免试就近入学政策。进一步讲,如果希望通过就近入学政策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的理想,那么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成功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异,才能使教育资源均衡,让学生接受公平的教育。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差距,已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3.择校是就近入学的必要补充

择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就近入学的一种补充。它是根据家长或学生的意愿而产生的一种自由行为,打破了学区制度下的居住地或者户口等因素的限制。尽管教育部门严格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实行就近入学制度,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择校的现象依旧屡禁不止。为此,国务院纠风办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意见》,其中第11条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必须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准招收择校生,严禁把捐资助学同录取学生挂钩”[3]。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追求优质化的教育成了大多数家庭的必然选择。他们认为,就近入学算是学生的一种权利而非义务,如果自愿择校也不违背义务教育制度,只是为了追求更加合适的教育场所,提升孩子成长的质量和空间。

二、就近入学政策的基本评价

在理论界,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对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质疑。单纯地只看就近入学的弊端或者益处,不能对就近入学政策作出全面而辩证的判断。综合分析就近入学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才能够为就近入学政策的优化或变革提供更为全面的认识。

1.就近入学政策的积极作用

就近入学政策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有教无类思想得以初步实践。“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教育主张,认为学生无论贫富、贵贱、贤愚,只要有学习的要求,都应该给予接受教育的机会。义务教育制度规定了学校有为所有学生提供义务教育的义务,从法律上确立了有教无类思想,就近入学政策则规定了承担这项义务的具体学校,保障了有教无类思想的践行。二是教育利益观向权利观的转变。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教育中含有利益的获得,从而也就存在竞争,凭考试评价的成绩竞争优质教育资源是天经地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政策让民众明白,接受教育是国家赋予每个儿童、少年的权利,儿童、少年无须竞争就能拥有。同时,义务教育学校也有义务向居住在就近地区的孩子提供义务教育的机会,而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三是推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许多教育政策都明确提出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校际差异。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从客观上要求学校之间缩小差异,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受政府的支配。如果在分配教育资源时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势必会产生竞争,导致强校越来越好,弱校越来越弱。因此,就近入学打破了这种效应,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配置。

2.就近入学政策的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分层日益加剧,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愈演愈烈。尽管实行了就近入学政策,但是实现的前提受经济水平制约,很明显,中低层社会群体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14年《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通知》中规定,按片区实施就近入学,实质上就是依据地理位置来划分,保障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但实际上,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资本早已割裂,社会分层已然固定。就近入学的核心因素在住宅,而住宅作为人们经济实力、文化内涵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城镇居民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强度往往是与其住房的城市空间坐标紧密相关的。中上层群体居住的地域往往是片区的核心,那里经济发达,教育发展水平高,自然,他们就成为就近入学的最大受益群体。相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中低层的社会群体只能聚居于片区的边缘地带,比较来说,那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发展水平低,优质资源相对匮乏,这一批群体将成为就近入学政策受益的边缘群体。

从实施现状的角度来看,就近入学政策不但没能很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反而催生了另类的不公平现象。鉴于我国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地方政府拥有很大的自主权。而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所以经济发达的地区,必然拥有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一些优质人才为了追求好的收入和福利待遇,都愿意留在经济发达的片区,这就充分地发挥了优质资源的集聚功能和规模效应。优质人才必然带来更加优质的资源储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育发展和优质资源之间的马太效应。相对而言,经济薄弱的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优质资源匮乏,又缺乏吸引优质人才的契机,境况只会日趋向下。而教育的不发达,就无法催生经济的内驱力,经济与教育逐渐走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种情况下,就近入学就无法保障适龄儿童平等入学的权利。即使可以入学,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也是有限的。它不仅剥夺了经济薄弱地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还引发了“学区房热”,加深了地域歧视,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的阶级分层。

三、坚持就近入学是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对于任何一项政策,都不能过度地苛求它只带来政策收益而不用承担相应的政策代价,就近入学政策也不例外。就近入学理应成为一种趋势,它可以避免学生因过早的竞争而变得功利,从而损害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而要真正实现这一愿景,不但要求就近入学政策本身的科学与完善,更需要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落实提供足够的保障,需要对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给予足够的关注。

1.不断完善学校教育的均衡合理布局

在义务教育阶段,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配置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是落实就近入学政策的基本保障。这里须强调的是,为学校配置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并不意味着为学校教师提供相对均衡的待遇,教师的待遇是以其工作的投入程度为标准的;为学校配置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也不意味着学校之间就没有了竞争,只不过这种竞争演变为不同学校的管理者之间的竞争。越是均衡地将教育资源配置给学校,不同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业绩的竞争就会越突出,正是通过学校管理者和学校教师的努力,才能在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情况下显示学校与众不同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实力,而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实力也成为学校管理者与学校教师办学智慧和办学方向的体现。

2.不断提高就近入学政策对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

当一项教育政策只是以合法性与权威性自居时,就会面临新的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合法性与权威性只是对教育政策本身的保障,而教育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教育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在于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力。要增强教育政策的生命力,就需要从各方面不断予以完善和优化。从完善就近入学政策来看,须明确就近的含义,使民众从这个含义中获得清晰的教育预期;须明确就近入学政策的目标,使民众明确就近入学政策可能带来的教育收益;须完善就近入学政策的内容,让民众感受到就近入学政策本身的一个完善系统,哪怕自己在某一方面利益受损了,但最终可以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条件改善、住房的搬迁,原有的学校布局与居民的居住格局已经产生相当大的差异。居民的户口所在地与实际居住地可能不同,而学校尤其是优质学校的布局未改变,家长舍近求远追求好学校就不可避免。目前,我国对就近入学的相关规定并非十分完善,这就会对各地区的具体落实情况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必须进行广泛的讨论,科学的论证,才能真正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权利。

3.加大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力度

一是严格控制择校行为,使之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瞬间的消费关系或者交易关系,而是一个长时期的教与学的过程,即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学期开始时未能发现择校行为,但在学生就读期间也是完全可以发现的。现实表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择校行为是默认的,并没有严格执行就近入学政策。一旦有人违反就近入学政策而未受到惩罚,其他人就会加以仿效,为了让孩子进入优质学校,父母通常愿意承担违背政策的风险。而当大家都违背就近入学政策时,就近入学政策非但不能达到促进教育公平的目的,反而演变为助长教育非公平发展的工具。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择校行为,使择校者承担相应的政策成本或惩罚。二是整个就近入学过程透明化。适时向民众公布所在区域每年的招生人数,并公布当年所在区域可能的就近人数,将整个招生过程透明化,会大大提高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力度。每学年招生工作开展期间,要求每所学校公布招生的户籍区域,可以让民众了解有多少学生居住或不居住在本区域;对于学校招收的不在本区域居住的学生,同时公布其能够在学校就读的原因,看能否为大家接受。事实上,当学校被制定为近入学的特定学校时,就意味着该校的教育资源是配置给该区域居民的,该区域居民对该校教育资源最终由谁享用拥有知情权。但是目前,学校并没有将这些信息向所在区域的居民通报,而是只向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如果这两面能够同时做到,就一定能够加大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1] 黄娥,彭泽平.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潜在公平隐患及其破解之道[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0).

[2] 孙绵涛,康翠萍,朱晓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近入学政策的内容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9(25).

[3] 张琴.就近入学之理想与现实悖论及其超越[J].教学与管理,2015(6).

篇4: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内容知识

第一,面对特定内容和特定学生,教师是否具有多样化的“组织、呈现和调整”方式?能否说出这些方式的优、缺点?能否说出选择某一或某几种方式的依据?

第二,教师所选择的“组织、呈现和调整”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能否解决学生的误解和学习疑难点?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否灵活运用所选择的“组织、呈现和调整”方式?相应的方式能否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入?能否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否促进学生素养的培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轮岗评价的内容】相关文章:

轮岗教师的工作汇报08-19

对轮岗交流的心得体会04-23

专业轮岗实习中的汽车营销论文05-01

轮岗汇报06-04

轮岗材料08-07

轮岗培训06-04

会计轮岗06-05

轮岗情况汇报05-24

轮岗小结范文05-16

个人轮岗计划04-15

上一篇:工程设计变更审批程序制度下一篇:大专考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