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024-07-13

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精选8篇)

篇1: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范星冉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职业兴趣的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得出当今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职业兴趣偏好发生变化;通过对两者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各个类型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篇2: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一、文献回顾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Betsworth将职业兴趣定义为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有用的工具[1]。对现代职业兴趣的研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霍兰德的职业人格与工作环境理论。他认为可以把大多数人划分为六种职业兴趣,分别是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艺术型、企业型和常规型,每一特定类型的人会对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2]。张厚粲等人在国内外职业兴趣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高中生职业兴趣的特点,将我国当代高中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分为七种[3]。西南大学的吴俊华结合当前中国国情编制出适合于中国大学生的职业兴趣问卷[4]。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来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处理事务所需能力的信念,涉及人类行为控制和调节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到在活动中人怎样思维、怎样感觉和怎样行动[5]。众多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够通过影响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发展变化来影响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关于兴趣的发展SCTT认为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对职业兴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职业社会认知理论,一些研究探讨了自我效能和职业兴趣的关系。Smith将社会认知理论模型应用到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发现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对这一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6]。

一直以来,对职业兴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环境和社会影响等客观因素上,而对于个人主观心理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只是着重在它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上。也就是说把职业兴趣和自我效能感相结合进行的研究较少,即使有所结合也会在两者之间加入某些中介变量。本研究基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把自我效能感作为职业兴趣的一个影响因素,对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的相关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着重探讨个体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各因子的影响。研究试图在丰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拓宽自身的职业兴趣范围,从而进一步使他们提高职业兴趣,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从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燕山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中随机抽取2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70份,有效率为85%。其中男生74份,女生96份;文科生86份,理科生84份;大一到大四分别为38份、42份、39份、51份。

2.研究工具

(1)霍兰德中国职业兴趣测验。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SDS),测验分为六个分测验,每个测验八道题。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柏林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王才康等人编制的中文版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在一致性系数为。87,一星期间隔的重测信度为。83;效度方面,GSES的10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在。60和。77之间。因素分析抽取一个因素,解释方差47.09%,表示GSES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7]。

3.研究方法

运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一般线性回归分析。

三、结果

1.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从表1得知,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平均数与王才康研究的常模相比处在一个中上等的水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各类型的平均分中,现实型最高,其次依次为常规型、企业型、艺术型和社会型,最低的是研究型。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各因子的相关

由表2可以看出,职业兴趣的六个因子与自我效能感均呈正相关。六个因子中除了艺术型和研究型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外,其他因子均与自我效能感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在0.3以上。

3.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分别以职业兴趣各维度为因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除常规型以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其他维度都存在一种确定的线性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五种类型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常规型除外)。

四、讨论

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的总体情况分析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得分为26.57,高于王才康等人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常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所提升。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当代大学生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并且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使大学生在学到更多文化知识的同时,增长了很多技能,这些自身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职业兴趣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偏爱现实型的工作,喜欢研究型工作的大学生人数相对减少。这同李翔宇、周亚娟等人的调查结果部分相似[8][9]。这与最近几年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大学的扩招和经济形势的恶化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喜欢现实型工作,通过自身的操作技能来生产出具体的产品,社会对这类就业人员的需求量也比较大,这种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失业率低,生活有保障。同时社会形势和就业趋势也导致喜欢从事研究型工作的大学生日趋减少。

2.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各维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在艺术型和研究型因子上的相关较小。这可能是因为艺术型和研究型工作对特殊的技能和特长的要求比较高,工作的难度和挑战性相对较大,对这两类工作感兴趣的人可能本身就存在这方面先天的优势条件,并且对这种工作的兴趣是一个长久的积累过程,到大学阶段已经基本形成并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因此受自身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较小。

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测定系数不高,但是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兴趣的五种类型(常规型除外)都存在确定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大多数的职业兴趣类型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对常规型的职业兴趣来说,这一类工作的特点是按计划和规章办事,服从领导和权威,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所以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对这类工作兴趣的影响不会太大。

总之,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各个职业兴趣类型都有一定影响。两者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自我效能感会促进职业兴趣的偏好和提高,职业兴趣的提高又会促进对职业活动的了解和参与,使个体对自身在某项职业活动的自我效能进一步考察和评估。因此,大学生努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有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为将来的择业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Betsworth D G. Fouad N A.Vocational Interests: A look at the Past 70 Years and a Glance at the Future[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46(1)。

[2]Holland J L.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A theory of careers[M].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73:322.

[3]张厚粲,冯伯麟,袁坤。我国中学生职业兴趣的特点与测验编制[J].心理学报,,(1)。

[4]吴俊华,张进辅。我国大学生职业兴趣的特点调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5]Albert Bandura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2,(2)。

[6]Smiths S M.Using the Social Cognitive Model to Explain Vocational Interes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Journal,,(1)。

[7]王才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1)。

[8]李翔宇。在校大学生职业兴趣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4)。

篇3: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由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体育运动是否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有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400名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

(三)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由Schwarzer等人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0.87,重测信度r=0.83 (p<0.001),折半信度为r=0.82(n=401,p<0.001)。GSES只有一个维度,共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GSES是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性别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差异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男女学生自我效能感无显著性差异,女生自我效能感倾向略比男生低。

2.不同年级学生自我效能感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随着年级的增高,自我效能感也呈现上升趋势。

3.不同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检验

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比普通专业学生高。

4.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检验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女生的自我效能感系数高于非体育专业女生。

5.不同项目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差异检验

通过分析得出,体育运动对提高自我效能感在项目上是没有差别的。

四、小结与建议

(一)小结

男女学生自我效能感无显著性差异,女生自我效能感倾向略比男生低;不同年级的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随着年级的增高,自我效能感也呈现上升趋势;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女生略高于男生,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非常显著, 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体育专业中,不同项目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集体项目学生的得分高于个人项目的学生。

(二)建议

1.提高普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建议

(1)加强体育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2)在参加体育活动时选择运动强度大或者是集体项目进行锻炼,因为在此过程中,讲求的是自身的能力要高于对手。另一方面,还要讲求队员之间的配合。

(3)建议让学生长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过3年以上的体育锻炼, 自我效能感将明显提升。

2.提高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建议

(1)为体育专业大学生设置合理的成就目标,通过合理的行为引导和言语激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选择难易适中的任务,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2)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可接近和效仿的榜样。

(3) 教师要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学生都要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

篇4: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机电技术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二年级的217名学生,其中男生85人,女生135人,年龄为18~24岁,平均年龄为20.96±0.86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测量法使用的量表,一是测量幸福感的单项目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Single item self-reporte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SISRSWBS),由一个项目组成(“总地看来,我是一个幸福的人”),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同意的程度做出判断,给出5级评价(“很不幸福、不幸福、一般、较幸福、很幸福”),该变量反映的是被调查的自评幸福感,分值越高,幸福感越强。二是自我心态图问卷(College Ego State Questionnaire,CESQ)调查。问卷共有50题。自我心态有5种功能状态,即CP(Critical Parent,控制型父母自我、批评的父母),NP(Nurturing Parent,照顾型父母自我、教养的父母),A(Adult,成人自我),FC(Free Child,自然型儿童自我、自由的儿童),AC(Adapted Child,适应型儿童自我、顺从的儿童)。自我心态图测题按5种功能分为5个维度,每个维度10个条目,共计50题。每题有两个选项,记分标准,选择“是”记1分,选择“否”记0分。问卷内在一致性系数Alpha=0.8129,说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各因素负荷率在0.310~0.836之间。三是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CSES),由Ralf Schwaizer等人编制,共有10个项目,采用4级计分法。修订后的中文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研究程序

本次研究数据采集的方式采用集体测试,由学院印制调查表,测前统一指导语,由教师简要向学生介绍本次测试的目的、意义。数据采用双录入,用SPSS10.0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1.高职学生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云南省机电技术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二年级学生共217名,其中男生82人,女生135人,年龄为18~24岁,平均年龄为20.97±0.90岁。

2.主观幸福感(SWB)

高职学生的SISRSWBS得分3.60±0.66,男生得分3.66±0.67,高于女生得分3.57±0.66,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科大学生相比,得分相近,但在等级上存在差异,见下表。与同期采用相同工具调查:中国人44.7%感到幸福,11.1%感到不幸福或很不幸福的结果相比,也有差异(χ2=25.00,P<0.01)。该调查时间:2010.11.12~2010.12.25,《CCTV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是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等单位主办,调查对象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04个城市和300个县,每年调查活动都覆盖了10万个中国家庭,能够准确反映数亿公民的经济生活情况,共收到调查人数85313人。

表1高职学生与大学本科学生SISRSWBS得分比较表

等级高职学生(n=217)(%)大学本科学生(n=636)(%)

较幸福或很幸福111(51.2)383(60.2)

一般105(48.4)204(32.1)

不幸福或很不幸福1(0.4)49(7.7)

注:χ2=28.66,P<0.01。

3.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心态图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

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成人心态、自由型儿童心态和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与顺从儿童心态呈负相关,见表2。

三、讨论

主观幸福感(SWB)是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是测量人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两个方面)的重要综合性的心理指标。本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中有51.2%感觉幸福,低于本科大学生(60.2%)(χ2=5.44,P<0.05),但高于中国人的平均水平,说明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一般本科大学生有一定的差异。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众多:杨巍峰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呈极强的负相关,提示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总体幸福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余鹏等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影响主观幸福感,归因方式和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佟月华调查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变量。本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主观幸福感与成人心态、自由型儿童心态和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而与顺从儿童心态呈负相关(P<0.05或P<0.01),提示不同心态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应付方式、自我效能感等不同于本科大学生。学校宜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调整相应中介因素,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期提高其总体幸福感水平,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指数,积累与丰富高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经验与成果。

(作者单位:陈晖,云南省机电技术职业学院;

篇5: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包翠秋

【摘要】: 拖延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尤其普遍。长期习惯性拖延是一种问题行为,会对个体的作业成绩以及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深入探讨研究拖延的内在动机和影响因素,不断完善已有拖延理论,为临床上拖延行为的矫正提供理论依据非常的重要和迫切。以往研究者在研究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时,并没有对拖延类型进行划分,这有可能会混淆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拖延类型进行了划分,在把拖延类型划分为唤起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性效能感以及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都属于一种主观的自我体验和评价,而不同的归因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自我体验和评价,据此认为归因方式在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可能会存在中介作用,对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52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唤起性拖延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归因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2、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归因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回避性拖延能够预测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唤起性拖延不能预测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

4、外归因方式在唤起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中介作用显著。

篇6: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摘要】: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一同应用到创业当中,可以通过创业将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海峡两岸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实现创业,都采取了积极办法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这项策略研究对分析和指导大学生行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本论文在研究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时,以相关架构和实现自我效能感的维度为出发条件,总结了自我效能感量表,用来指导大学生实施创业活动,还进一步提出培养策略,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通过验证,证实了策略研究方案的作用及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自我效能感 海峡两岸

前言: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被称为“认知理论之父”,他曾经对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于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之后,许多学者都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展开了研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可分为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动作复现阶段以及动机阶段,简单来说,如果要开展某一项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应该对前者的行为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学习和吸收前者的经验,寻找最佳时机,表现最优秀的行为。依照该理论,学生的学习以及在未来的发展都受到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来决定。本论文以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为基础,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到创业当中,从心理疏导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策略。

一、对自我效能感进行的研究

就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来看,他是将人们在一些活动过程中所要有的信念进行了总结,例如执行过程、演示过程以及操作过程中的信念等,假如只依照自己的理论经验去推导,则无法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能力进行准确的定位。就班杜拉教授定义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看,我们发现所有的大学生在希望获得创业成功的时候,或者选择工作时,他们都具有某些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创业项目,对于工作,他们也拥有某些优势可以去胜任,而这些优势或能力都来源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自我效能感的评估。

二、自我效能感涉及的问题:

1、主体负责人执行创业计划,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为能力,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衡量以期实现预期目标。

2、身为创业主体的大学生是否有信心完成预定目标。

主体在执行项目以及完成项目的活动过程中,会受到效能信念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只是起到客观因素的作用,它还能在创业中将个体的意图渗透进去,这种意图决定了主体付出的努力能达到何种程度,刚刚创业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比较多,此时创业主体会遇到资金匮乏、决策不当等错误,他们能否像创业前一样,满怀豪情一直坚持下去,换言之,他们是否具有面对挫折寻找成功的能力,或化悲观为乐观的精神,这种信念对个体决策起到了绝对影响作用,个体面对这些困难时,是要放弃还是要坚持,是受困于妨碍,还是自我帮助。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社会格局纷繁复杂,所有参加创业的大学生应该加强尝试和体验,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同时表现出自己的个人修养。

提升自我效能感时,可选择进修的方式,此时应依照个体掌握的知识、信念、自学能力、模仿能力等进行主观判断,在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领域时,自我效能感通过上述内容得以表现,掌握自我效能感,就能获得正确的前进方向,所以,自我效能感的学习可以指导已经创业的大学生,也能为那些想要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三、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方式的影响

(1)大学生会制定怎样的创业目标,这取决于他们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哪些影响,大学生的目标选择对创业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创业个体掌握了自我效能感,便可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因此也会较容易获得成功,通过分析一些成功人士的事例,我们发现他们借助自我效能感的帮助,选择的创业目标往往都是既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又充满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在创业中获得成功的人对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他们拥有较高的期望水平,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他们的内部动机明显,为了能够创业成功,他们付出了许多努力,因此才能成功。但反观一些没有正确运用自我效能的学生,他们没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也没有兴趣去实施创业目标,他们并不期望自己有高成就的未来,这种消极思维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他们过多的关注娱乐以及满足自我需求,一些学生为摆脱责任感和使命感,经常沉溺在网络中,或只对娱乐活动感兴趣。一些学生在选择环境时,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为了稳妥起见,他们不会选择有挑战性的环境,因为他们担心不能控制未知环境。这些例子都是自我效能感低的现实反应,这些个体面对创业情绪消极,无法发挥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2)学生可通过学习,掌握自我效能感能力,从而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难题和挫折,这样才能获得成功的创业结果,自我效能感掌握的好与坏,影响个体在创业困难期做出的反应,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毅力,通常情况下,个人的努力程度也决定了一些事能否成功。通过对比可以证明,假如创业主体的自我效能高,他们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很好地控制,将精力投入到某些值得注意的方面,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较强,随时充满着主人翁意识,面对挫折,从不放弃,他们知道创业结果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所以他们能够积极面对困难,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这可以减少重要决策的失误,能够获得成功的创业结果。如果创业主体的自我效能不高,他们面对困难就会产生畏惧,这种消极思想会让他们放弃或过分依赖外界,他们缺少恒心,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遇到困难。

(3)创业主体的非智力因素也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从而对创业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他们的目标就会清晰,也会努力去实现价值,实施创业时,他们热情积极,当遭受挫折时,还会积极学习,找到办法,这些学生都有很强的毅力。相反,如果自我效能感不强,他们的责任感也不会很强,他们被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吓倒,影响自己的情绪,经常担忧,影响了自己的创业发展。

四、培养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途径策略:

(1)在制定行动指标时,可以加强对成功的期望,或投入更多的总结。自我效能感能够判断自己和创业环境的彼此作用,这种判断是主观性的,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想,它是创业者的经历,也是创业者的总结或灵感,这些都可让创业者提升自我效能感。在评估创业前期的能力或风险时,依照自己的经验以及前人的经验可更好进行评估,但如果一直面对失败,那么创业者的预期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假如创业者一直享受成功,就会增加足够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也会加强。因此对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指导,从而迈向成功,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2)想要提升效能感,还可以通过替代性经验来获得,替代性经验就是一些刚刚创业的人观察别人的成功经验及活动,替代性经验并不是自己的经验,但它能够起到间接评估自己能力的作用。替代性经验无法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虽然它只有借鉴性,但它可以被评估或相信,创业者可以设想如果自己也遇到相同的境遇,应该如何去做,替代性经验也能让创业者达到相同的预期。这也是自我效能感提升的一个有效方法,它运用的是榜样的作用。一些同学在创业时看到其他创业的同学取得了成功,而他们和自己的水平不分上下,实战经验也比较相似,这时他们就有了创业成功的信心,当他们在创业时遇到困难,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像其他人一样获得成功。

(3)要想提升自我效能感,还可采用语言说服的办法。语言说服包括其他人的意见、鼓励、解释等,它们能够让创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发生改变。例如,如果正在创业的学生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和鼓励,那么他们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此时他们也会改变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外界评价劝导起到的影响作用是有差别的,如果评价方缺少威信,评价影响作用偏小,如果评价方威信高,这种评价对创业个体的影响也会增加。

五、以合作共赢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策略

中国有句谚语叫“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促进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过程中,合作共赢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能够通过团队的力量,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还能够让团队核心成员更有自我效能感。在一个合作共赢的团队里,人与人的之间的互动功能尤为突出,团队成员间能够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经验互补等方式,更快实现创业团队所制定的目标。当一些创业项目陷入困境之时,团队的力量以及相关的指导性思想,还能够帮其共度难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人际互动理论基础上,通过群体的力量而产生的团体策略才是真正现实可行的。

① 关于群体动力学的概念

所谓群体动力学,是指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互动关系,任何一个团队的产生与壮大都离不开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对其他群体的相互促进。当群体内部成员的动力与团队相悖之时,团队的核心成员就应该从中调和,使成员与团队的方向相一致。群体动力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库尔特·勒温教授曾经指出,一个团队的建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个人叠加。团队的方向并不会因为单个成员的意向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团队的特征也取决于内部成员的共同特征。在任何一个团队中,其内部成员之间的状况和行为都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能力。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专家都对库尔特·勒温教授所提出的群体动力学进行深入地研究,并且从民主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团队群体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以及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能否使团队本身更具有创造能力。根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团队成员的行动力多数取决于团队核心成员的内聚力,一个团队的内聚力高度集中,可以让团队成员的士气更加坚定和壮大。只有当团队核心成员拥有明确的目标,引导团队个体成员围绕团队来进行各项工作,才能使做事及创业的效率大大地提升。

② 关于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分析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柏恩,他创立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即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指导性分析。这一方法主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为突破口,对于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如果将这一方法运用在团体当中,则能帮助团队成员发现他人的优势以及自身的弱点,从而不断完善和加强自己的行为方式,促进自己与他人的互补关系。此外,创业个体想让自己的意向得到认可和采纳,也必须促进团体间的人际关系。现实中可能有许多人都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得到施展,可是在一个团体中,与其他成员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却能给自己带来全新的认知以及更多的机会。良好的人际关系策略能够促进团体中的互动作用,让团体成员对于自身或者其他成员具有更高的觉察能力,共同为团体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并且使创业重点转化为团队的核心重点。

③ 关于团队策略的学习

大多数行为专家都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极低,那么他通常不会轻易采取其他更具创造力、更见效果的做事方法。这样的人通常对自己掌握的技巧及防范策略缺乏一定的自信心,无法根据自身的优势去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行动方案,使自身的行动力受到限制,也很难将行动付诸于实际。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极高,那么他在自身以及事业上的突破正好与班杜拉教授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也就是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对创业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创业方案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最终影响到创业的结果。每一个大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不过现实中的各种制约会让他们举步维艰,甚至因为某些打击而对创业本身心怀畏惧。如果想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就要从创业者本身开始,也就是将自身所拥有知识及经验充分运用到现实的创业活动中来,而不仅仅像纸上谈兵一样,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运用到实现中来。现在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对这种学习策略进行讲解和分析:

(1)创业者应该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在之前所取得的成功,并且从中总结出自己的成功经验。

(2)创业者应该试验性地制定出现实可行的创业活动方案,通过比对自己与其他创业者之间的差距,从他人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中获取有关的经验,为团体成员提供相互交流与分享的机会,另外还要制定好实战的策略以及每一天的工作计划。

(3)在分析和制定创业实施策略的过程中,要以小组或者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具体的实施步骤也要考虑到每一位成员的方案及想法。

(4)在创业活动中运用自我效能感行动模式也要采取团队共同制定的方案。

六、以自我效能感的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策略

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促进效果,这种心理暗示也就是权威人士通过一定的环境及语言影响团队成员心理的过程。团队成员在进行自我暗示之后,可以根据暗示所取得的功效划分为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一般情况下,消极的自我暗示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而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帮助个体扩展自我思维能力,并且产生更多的正能量。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暗示与自我效能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人们制定了一个行动方案,假如能够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发掘自身的优势,并且获得充足的自信心,那么在重重困难的拦阻下,仍然能够将方案顺利地实施。而且,积极的自我暗示还可以让创业者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创业者的积极情绪以及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篇7: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莫金莲

写作是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综合训练。作文作为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写作过程必定要受到自我效能机制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较低,中职生,就更低了。增强学生在作文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消除学生写作前的消极退避行为,引导学生学会调控心理,对于写好作文来说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力图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教师通过提升中职生写作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其积极性,应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浅析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于《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主体因素对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性潜能发挥的决定性。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兴趣、动机、自信、自尊等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发挥,对调节人的行为有着重要作用。

在写作中,那些对自己写作有信心的学生比没有信心的学生更能坚持、越肯付出努力。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写作策略的同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效能,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

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先分析好学生作文的现状。因笔者在中职学校任教,其探讨对象是中职生。

目前的中职生的作文现状主要表现是:

1.结构零散,语言拖沓,错字连篇。

许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时,不打草稿,不列提纲,拿起作文本就动笔,结果导致丢三落四——猪八戒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语言拖沓,错字连篇的情况常在。据统计,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上交的92篇作文,没有出现一个错别字的作文寥寥无几,出现三、四个错别字的占45%,更有甚者在短短600字的作文中错字别字以及错用的标点符号竟达30多处。

2.缺乏创意,人云亦云。

在学生的习作中,总能看到千篇一律的开头、结尾,甚至文章的事例也大致相同。比如,学生们在写《难忘的一件事》时,学生在文中所提及的难忘之事大都是自己生病发烧,父母连夜把自己送去医院。诸如此类内容陈旧而又大同小异的作文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学生中流传着一句时髦的口头禅:“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学生烦,老师累,没有实效,以至于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学生一旦上作文便无精打采,或者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甚至厌恶作文;或是无话可说,作文模式化,行文内容空洞、干涩,其结果是扼杀了兴趣,泯灭了灵性,熄灭了灵感。如此状况,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而又普遍的问题。

台湾学者吴锦钗先生认为影响学生作文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自认厌恶写作;自认是逃避者或拖延者,不肯下笔书写;对写作有高度的焦虑和烦恼;不耐烦于花长时间写作;苛求十全十美,1不允许自己有错误;害怕被批评、被评鉴;缺乏写作技巧。”显然,吴先生分析的多因

素中包含着自我效能感。

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自我效能”的开发,将有利于推进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本文试探提升中职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三、提升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作文教学策略,提升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

1.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更多地写作成功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的“效果律”中这样说过,要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也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因为品味了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去追求成功;尝试了失败的学生,一般不会再保持原有的热情。而在作文教学中,失败的人数、次数往往高于成功的。失败的体验多了,成功的体验少了,自然导致写作自我效能感偏低。失败越多,就越不想写,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使学生讨厌作文,不想写作。对中职生而言,初中时,只有少部分语文成绩较好,而绝大部分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经验比较少,因而就不能增强写作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以往写作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亲身体验的成败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水平,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更多地写作成功体验,就应该在日常的写作学习和生活中让他(她)们多体验成功。

在作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的、近期的、挑战性的要求。对全班学生可提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涵盖作文的基本要求,如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清晰等,这是所有学生都应达到的共性要求;发展目标蕴涵对学生作文的发展期待,包括富有文采、生动形象、思想深刻、富有个性等。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提出基础目标要求,使其不断获得阶段性的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水平,促使他(她)们向更高、更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性写作目标前进,形成良性循环。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鼓励他(她)们力争达到发展性目标,如果还是用低目标要求,他(她)们可能会感到被“轻视”,容易打击他(她)们的写作积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力为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如通过“小步子”、“低起点”、“低标准”等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现实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临界点上体验成功,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积极性。每一点一滴的成功体验都将为开启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内驱力增添动力因素。

2.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榜样示范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观察而习得的,是靠榜样的影响,并通过他(她)们的信息机能来引起学习。这是一种替代优化策略,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其一,教师要以强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学生。

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个体能力的自我评价一定程度上受那些被个体认为是重要他人或权威人物的观点的影响。对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而言,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她)人之一。因此,教师对学生写作结果的言语反馈,尤其是在课堂上这一环境下,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鼓励的还是批1林崇德.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75-176.评的,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对学生写作的自我效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学生的文章给予积极的、鼓励的、肯定的评价反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

在课堂教学中,效能感高的教师注意对全班学生的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作品,做专题课件,渐而形成论文,发表于杂志上,对学生的说服力更强。此外,有条件的话,教师将自己现在的作文与过去的作文(或是自己当时读高中写的作文)加以比较,让学生发现教师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也可以是教师帮助指出学生文章的进步之处,以及须改进的地方,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写作的进步。

其二,让学生在同辈的替代性经验中增强写作自我效能感。

这就是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写作进步行为来获得自信心。名家作品,普高学生习作,离我们中职生的距离远了些,不易为中职生所接受;同辈的榜样的成功经验往往更利于个体自我效能的提升。一般来说,当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写作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写作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假定给一名写作成绩居中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是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易使其接受,让他(她)感觉自己也是完全有条件有能力通过努力争取进步。同校的师兄师姐的佳作,尤其是获奖作品,也能促进我们中职生写作的原动力。

就具体地操作而言,教师可以将来自学生的佳作加以展示,尤其是来自同级甚至是同班学生的榜样示范,展示的作品可以是审题、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比较优秀的一类作文,也可以是二类文章中的优秀段落或是闪光之处。作品可以是教师挑选出来,也可以由学生互批讨论推荐来的。这些作品贴近学生实际的榜样,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写作的自我效能。

其三,指导学生以自我为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加写作的自我效能感。

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不仅受到外部强化的影响,还受到自我强化的作用。正如班杜拉所说:“在个体化班级结构里进行自我比较,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中下水平的学生,如果常以写作优秀的同学去对比,会觉得自己怎么总不如别人强,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别人的好,这样,只会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写作发挥的动力。倘若引导他(她)们同自己的以往相比,个人的进步会使他(她)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优化作文评价策略,提升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

1.优化写作评价标准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对于习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课程目标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都称为“习作”,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以上各个学段对写作的要求,其称呼让我们不难看出:写作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写作之目标是有层次差异性的。

对于中职生,大都惧怕写作。中职生在初中时都是处于中等水平,从心理上来说,他(她)们没有形成很强的自尊和自信;从行为习惯上说,进入中职后,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也愿意凭自己的努力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改变学习落后的局面。针对此种情况,写作评价应当变相对评价标准为绝对评价标准。写作中运用绝对评价,给中职生以满分鼓励,将有助于提高写作效能感。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平时学生作文很少满分。这种评价标准也就是相对评价。但仔细想想这种相对评价标准是最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倘若我们用的是绝对评价,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常模来评定学生每次的作文成绩,只要学生的实践水平达到“常模”,就达到了标准,就可以获得高分。教学中经常提的一句话是“跳一跳摘葡萄”,即

目标必须是经过一定的努力才可达到的,它的达成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能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原动力,并有可能在写作活动中持之以恒,进而达到最终目标的实现。

写作除了作为考试内容外,老师们还应举行作文比赛和随笔展示,每个作文的分数都应被记录在档案中作为该门课程分数的一部分。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在每次作文得到一个好分数非常有价值的。采取“百字新事”来进行训练,可以让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与思维发展直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记录当天发生在身边的,或当天听过、读过、看过的新闻,做到语言精炼、流畅。百字新事与写作日记有着区别,不求长,不求多,唯求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写”方面。作文训练应当经历“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不断在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阶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优化写作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绝对评价机制,是提升写作自我效能感有效的途径。

2.改革写作评价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赏识的渴望。”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采用固定、简单的评语模式,诸如“句子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这种评语是无关痛痒的话,多篇文章都通用。很多学生拿到作文看一下分数便放置一旁。学生作文久练无长进,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作为教师,特别是我们中职的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亮点”。

23在作文评价上,须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以正面肯定、鼓励提高、激励赏识为

原则,写得好的地方要充分肯定,存在的问题要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

作文实行最低限度批改原则。最低限度批改,顾名思义,就是把作文的批改降到最少。如果不给学生的作文进行任何反馈,那么学生的写作动机就激发不起来,因为学生没法知道自己在写作方面进步的情况,从而也就无从知道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但是,过度的批改却又大大降低学生的写作动机。海兰德就曾经说过:“显然,太多的红墨水是令人灰心丧气的。

4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到处都是用红墨水纠正过的痕迹,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尊重学

生的劳动成果,最好是本着“能不改则尽量不改”的原则。对自我效能感弱的学生来说,让他(她)们经常获得成就体验尤为重要。

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作文当中所取得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当某位学生写出一篇非常超群的作文,教师最好能够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进行朗读。这样,一来能够激励这位写出好文章的同学,二来也可以让其他同学从中能够学到一些写作技巧,从中受到鼓励。另外,改革写作评价手段,还可以尽量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群,建立多元性的作文评价反馈系统,使学生的写作效能感在多元、及时的反馈中得到强化。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心理学修养,对学生作文效能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教师不再仅仅“讲经说道”,而且要从“经师”变为“人师”。作文教学的“主体性”强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等有相当的了解和把握,这对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较好的帮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该论文发表于2012年5月第3期总第96期《作文教学研究》P65-68)参考资料:

[1]莫书武,王珍源.增强自我效能感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J].语文学刊,2009(7).2

3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后的终结评价, 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检验和判断。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两个常用的评价概念。最先由斯卡里温(Michael Scriven)提出。

篇8: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完成学业任务所具有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等人在系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几个功能: (1) 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 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 总会想到个人不足, 并将潜在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7]; (4)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理论上讲,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 会对学生考试焦虑产生影响。文章从这个假设出发, 利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自编的考试焦虑量表对145名中职学生进行测试, 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 考察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水平和前考试焦虑水平, 分析两者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性。

1 研究对象与工具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甘肃省某中职学校随机抽样, 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70份, 有效问卷145份。其中, 男生50人, 女生95人。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运用考前焦虑量表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被试进行了测试。考前焦虑量表是在考研前焦虑量表[8]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后者是东北师范大学申鲁军等人在参考TAQ (Test Anxiety Questionnaire) 、TAI (Test Anxiety Inventory) 以及TAS (Test Anxiety Scale) 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成的。问卷经过预测后项目分析表明, 量表中的16个项目的区分度均很好;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50, Spearman-Brown系数为0.792。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 该量表中每一个项目的因子负荷都大于0.40, 这表明此表的结构效度很好。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9]由华中师范大学的梁宇颂、周宗奎参考Pintrich和De Groot (1990) 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中的有关维度编制而成。该量表共22道测题 (Cronbachα=0.89) , 采用5分制评分方式, 分数越高代表效能感越高。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职学生考前焦虑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对考前焦虑量表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正态性检验, 结果发现, 考前焦虑的水平呈正态分布, 其焦虑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

为便于研究, 根据被试在考前焦虑量表中的总分 (李克特4点评分×量表题目总数) 将其划分为无、有、高3个等级, 得分低于32 (2×16) 的为无考前焦虑, 得分在32 (2×16) ~48 (3×16) 之间的为有考前焦虑, 高于48 (3×16) 的为高度考试焦虑, 具体划分见表2。

由表2可见, 当前中职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个体都有考前焦虑, 其比例占到62.8%, 无考前焦虑的个体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 大约有15%的中职学生有高度考试焦虑, 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中职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攀升, 造成竞争压力的增大。以至于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是在高压心理状态下复习备考, 这警示中职学校教师和心理工作者应该做好为他们减压的工作。

2.2 中职学生考前焦虑水平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见表3)

注:*P<0.01

由表3可知, 考前焦虑水平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考前焦虑水平越高, 其学业自我效能感越低。反之, 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 个体的考试焦虑水平则越低。这可能是由于高自我效能感者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较高, 对自己在考试中的成败更倾向于表现出高自信、高自尊, 倾向于对自己应对考试活动的行为操作能力有较积极的知觉及有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乐观信念, 这会间接减轻考生的考试焦虑。不同效能感的考生, 其行为选择、行为坚持性、思维模式、情感反应方式均有差异, 对考试的动机过程和心身反应过程表现不同。这些不同的过程使自我效能水平低的考生比自我效能水平高的考生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绪, 从而产生更强烈的考前焦虑。

2.3 中职学生考前焦虑水平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见表4)

针对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考前焦虑水平及其4个纬度, 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心理模型。

注:*P<0.01

由表4可见, 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考前焦虑水平及其4因子中的情绪反映、心态、注意分散及思维抑制显著相关, 而与生理反应无明显相关性。

2.4 各类中职学生考前焦虑状况的分析 (见表5)

由表5可见, 不同性别的考前焦虑水平并无显著差异, 这与前人的究结果有一些出入。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女生更会懂得如何减压有关, 女性作为社会期望中弱性群体, 她的形象是温驯和怯懦的, 她有更多的机会去哭泣和疏解, 这也决定了女性更能很好的缓解焦虑;再者, 本次研究由于没有严格按照男女性别1:1的比例发放量表 (男生50, 女生95人) , 也有可能造成此种结果的出现。

3 讨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 考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呈显著负相关。那么考生应该如何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 在此给出几条建议。

3.1 建议学校对学生考试焦虑进行引导

3.1.1 提供榜样, 增强中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降低考试焦虑个体在观察他人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以后, 对自己同样完成当前任务的可能性有良好的主观判断, 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所以学校在调节学生的考前状态时, 应注意树立典型, 发挥榜样的作用。可以经常举办一些新老生交流会, 邀请往届考生中成功克服焦虑的学生来讲解经验。一方面, 让考生熟悉考试的流程、时间规划、备考方法等。另一方面, 也可以使考生开阔眼界, 对自己的能力有客观准确的估计, 积极地提高自我效能感, 从而降低考试焦虑水平。

3.1.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 降低考试焦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 人们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 对自己做出比较低的评价。如果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 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 朝向较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 行动也越来越积极, 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中职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充分运用班团组织、辅导员等, 为考生营造一个积极温馨的考试环境。对于考试阶段的学生, 学校应该给出高度的肯定和更多的关注, 对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解决。此外, 考生也可互相形成学习小组或小团体, 大家相互鼓励, 相互学习。在这样的氛围里, 更利于考生复习备考, 提高学业效能, 以减轻考试焦虑。

3.1.3 进行考试心理辅导, 帮助中职学生降低考试焦虑中职学校的心理辅导应特别注意对考试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如本研究的结果所示, 大部分考生都是在高压心理状态下复习备考, 精神压力巨大。所以心理工作者一方面可以举办一些团体辅导, 讲解一些备考时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卫生知识, 比如教给考生如何做放松训练;亦可做一些团体自信心训练, 增强考生的信心。同样, 考生发现自己状态不佳, 压力过大而影响复习备考时, 也应该及时求助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 以便找到困扰自己的原因, 防微杜渐。

3.2 建议中职学生进行考试焦虑自我调节

3.2.1 超越自我、体验成功, 培养自我效能感, 调节考试焦虑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复习考试是一项长久和艰难的任务, 也是一件不断超越自我, 体验成功的任务。因此, 考生在复习备考时, 应该有明确的目标, 包括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分阶段性地完成任务, 不断地超越自我。所以, 考生在为自己制订考试目标和计划时, 不能好高骛远, 以免最终不能完成任务。有研究表明, 学生多次不能完成自己制订的规划时, 很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考生在复习备考时, 应注意避免这种负性效应。所以,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订目标, 制计划。要有耐心, 步步为营, 坚信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只有这样, 才会不断地体会到超越自我的胜利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 很好地调节考试焦虑。

3.2.2 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来调节考试焦虑积极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能对焦虑起到重要的缓解作用。有研究表明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明显的负相关, 而消极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明显的正相关。说明应对方式与焦虑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 要多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学会发泄不良情绪、转移焦虑情绪。如听音乐、唱歌或在没人的地方吼几嗓子、打球、散步等, 有助于焦虑情绪的缓解。同时, 应尽量避免会增加焦虑情绪的消极应对方式, 例如抽烟、喝酒等。

3.2.3 正确进行学习归因, 增强学习的能动性, 调节考试焦虑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 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 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 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 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 产生的羞愧则较少。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 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 考生在复习备考时, 可以将一些成功经验归因于自己努力复习的结果, 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当遇到失败的消极经验时, 考生也不能盲目消极, 可以适当归因到任务难度或者运气等因素。但考生要认真总结经验, 以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正确的归因方式, 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从而减轻考前焦虑。

摘要:利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自编的考试焦虑量表对145名中职学生进行测试, 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考察当前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水平和考前焦虑水平, 以及两者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性。结果表明, 大多数中职学生有考前焦虑, 且此种状态与其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 但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考前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中职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明均, 曾英.谈谈学生的考试焦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 :17-19.

[2]杨立能, 孙仲贤.中学生测验焦虑的MMPI测定及初步分析[J].心理科学通讯, 1986 (3) :36-38.

[3]洪明, 王洪礼.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J].心理科学, 2002, 25 (6) :753-754.

[4]宋维真, 张瑶.我国大学生考试焦虑与个性特质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7, 1 (4) :165-168.

[5]罗增让.不同认知条件对考试焦虑者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6 (12) :853-855.

[6]李艳萍.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3.

[7]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 :41-44.

[8]申鲁军.师范类大学生考研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上一篇:最精彩的读书心得下一篇:身份证改姓要什么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