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形象

2024-06-25

中学生形象(精选8篇)

篇1:中学生形象

中学生形象_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来的青春沉浸在我们的心底,此时,了解了花开岁月的灿烂与凋零,此时,学会了把萌动的心情隐藏在紧锁的眉头。此时,明白了光明面后的阴霾。

“曾经万以为世界很没人流眼泪,吹熄蜡烛许个心愿全都会实现,原来的我怀念从前是因为太留恋,懵懂的岁月中纯真的笑脸”……

曾几何时,把月呼作白玉盘;曾几何时,将月比作相思镜。岁月的欢笑混杂着此时的泪水,一瞬间绽放在中学生的心间。曾经的懵懂,曾经的天真,曾经的海市蜃楼,在小小的脑袋闪烁着特殊的色彩。色彩仍在眼前可那段天真的岁月已经早早地离开。我们面对青春,哭着笑了……

赤裸裸的我们站在这陌生的十字街头,双眼迷离,不知所措,前方的路,懵懵懂懂……

猛然一道闪电,照亮了半壁天空。我们的眼睛照的刺痛,可身体的血液开始沸腾。就就仿佛置身于玫瑰的`簇拥,甜滋滋得让人心跳。

是爱吗?这刹那间触电的感觉。

“对,是爱。”

爱情,这伊甸园的禁果,透过我们的双眼,变的甜蜜与神秘。刹那的快乐感觉,让我们伸出稚气未泯的双手,触碰着神圣的情感。

是新奇,是心跳,是甜蜜,是快乐,这宛若桃源的感觉,飘飘欲仙……

可当现实的时钟敲起,It’the time to say goodbye。12点的期限,是这青涩情感的终结。终于失落了,泪流了,心碎了……

时间安慰着伤口,孤独与影子相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终于有一天,我感觉到另一种欣慰。痛也好,哭也好,遗憾也好,至少我真心的尝试过,在今天,至少我们还可以作朋友。

“爱过,永不后悔,因为青春无悔!”

新时代的中学生,不再惧怕成长带来的烦恼,他们笑着对其挑衅。告诉现在的世界,“我不怕!”此刻的我们,不因打击而沉沦。

青春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身处在这个未知的世界,点滴的前进,都是全新的体验,它点亮中学生心中的那片雪海星辰。新时代的中学生用稚嫩的双手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篇章。

青春无悔。风雨后的彩虹更加美丽!

篇2:中学生形象

阳光――

阳光自信是我们的标志。都说中学生是初生的太阳,充满着蓬勃朝气,洋溢着澎湃激情。简单大方的校服,精神抖擞的短发,不需要更多的装饰,就显示出我们的青春美丽。操场上,有我们活跃的身影:篮球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激情四射;赛道上,同学们挥汗如雨,奋勇争先;拔河比赛,同学们团结一心,欢声震天,青春活力的身影是我们的特色。校园中,我们彬彬有礼,见到老师同学总会微笑着打声招呼;我们乐于助人,在同学困难时,我们总会伸出援助之手,互帮互助;我们平等待人,和每位同学都友好相处,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文明有理的举止是我们的习惯。课堂上,总是出现一双双求知的目光,总是涌出一只只高举的小手,我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我们陶冶高尚的情操,我们快乐,我们自信,我们是阳光向上的新时代中学生。

责任――

进入了初中,我们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我们成为了新班级的一份子,所以我们有责任维护好班级的形象。若在一个集体中,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不遵守校纪,那么这个班级也必定会受到影响。人人都是班级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管好自己,也督促周围的同学不要违纪。这样,整个班级才会团结向上,积极进取。我们长大了,也要在家庭中承担一份责任。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打扫自己的房间,这些细小的动作,都是责任心的体现。孟佩杰,她从十几岁就开始照顾病重的养母,几十年如一日,用她稚嫩的肩臂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也为社会撑起一片晴空,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所以,责任心不仅体现在学校、在家庭,甚至对社会,我们都要对身边的一切负责。

勤奋――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中学是人生汲取营养的关键一步,我们必需把握好这黄金时期。都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在中学多付出一点,勤奋学习,将来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就。许多同学都说学习很苦很累,要做无尽的作业,要记无数的笔记,但转过来想想,此时不学习,我们有什么本领,将来面对生活、面对社会?让我们抓住这宝贵的青春年华,努力地学习吧!

篇3:注重形象感知激活学生思维

1. 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丰富学生想象力,建立空间观。丰富学生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如在“认识物体”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三角形、圆形等),任意设计喜欢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的学生要搭建一座房子,下面的支柱就不能选用圆柱体或球体,只能选择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反如果要设计一辆车,就必须用圆柱体来做轮子,不能选用方的,而圆的球体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学生对两类物体的特征就很清楚了。

另外,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限制,思路往往比较狭窄。可以以直观的实物为凭借,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如设计图案中,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具,任意设计自己喜欢的事物。学生的设计非常丰富,有火车、坦克、房子、“神舟五号”等,还有“旋转木马”、冰冻(带吸管)饮料杯等别致有趣的设计。学生们都争先恐后要将自己的创造展示出来,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2)丰富学生想象力,建立表象的认识。引导学生想象,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教学“当梯形的一个底逐渐缩短,直到为0,梯形会变成什么形?当梯形短底延长,直到与另一底边相等时,它又变成什么形?”时,借助表象,能有机地把看上去似乎无联系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结合起来。还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记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得到升华。

在指导学生围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时,让学生用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如用两个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还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构建了丰富的物体表象。

2. 直观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借助学具的操作,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激活思维。低年级的学生直接经验少,如何对新知识获得感性的认识,就应借助学具操作 ,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如:在“认识钟表”一课中,11时半与快6时、12时半与6时刚过,最易混淆,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呢?首先我让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之间互动,请左边同学拨11时半,右边的学生拨快6时了,让他们比较。他们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出了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接着一个拨12时半,一个拨6时刚过进行比较,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的翅膀,直观地得出答案。这样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很好地突破了难点,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标。

(2)借助学具操作,由感知向表象和抽象转化。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师如果只为学生提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律,而不给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很难把知识抽象化。因此,要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积极思维来获取知识。如:学习数字“0”时,我设计如下活动:让学生拿出3支铅笔,分给四人小组内的其他三位同学,在分的过程中,设问“谁的铅笔多?”让学生体会到3 > 1,2 > 1, 1 = 1;分完了(没有了),用“0”表示,0 < 1。通过操作实践,使学生加深了对“0”的认识,另一方面还渗透了数的大小比较。这样,物化的认知过程内化,使学生的思维由感知向表象和抽象转化。

3. 直观演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研究表明:把视听结合起来,能够使记忆的内容达百分之六十五,以直观教学为主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揭示知识,便于学习、理解、记忆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设计主要通过转化、比较、公式推导到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来完成。教学中运用电脑进行辅助教学,不但直观、形象,而且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这部分内容分三方面完成。

(1)把圆等分成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让在学生清楚转化过程中,虽然图形变了,但面积没有变。

(2)将圆等分成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与等分8等份拼成的图形比较,提问学生:哪个更接近于长方形?为什么?

(3)再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明白将圆等分成32等份,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从而进一步理解如果分的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在通过电脑的演示并结合拼好图形对比思考,学生很快明确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半径,这是教学的关键,再通过反复演示,强化了学生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注意从直观演示入手揭示事物的特征及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类、综合等方法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篇4: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形象思维

中学生处在大脑发育、完善、成熟阶段,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决定学生通过读书学习后是否有了能力的关键,更是决定我们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

所谓思维方法,我们都知道人的思维方法无非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即用前面问题的逻辑规律推理出后面的问题,这种用理性的层层深入的思维方法想问题就是抽象思维;用事物形状、动态反映问题是形象思维。如某事物像什么,把某事物比作什么,都是借用事物的形状性质在大脑中加以比较后表示出来,表达事物的状态形式,从而达到写作需要的目的,是形象思维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形象。

“形象”就是“象形”。我国最古老的智慧之书《易经》曾经阐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象”就是天上的日月星辰,所谓“形”就是山川草木,这些自然物体在不断的变化运动、更替。可见“形象”原本就是指天地之间自然存在着的包括人文在内的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事物。

平时我们所说的“形象”一词多为狭义的,但其包含又是较为广泛的,往往抽象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说个人形象,一般是指依据某个人的身份地位等基本情况,将这个人定位在相应的层面上的外表形式,更具体一点也包括相应的说话、举止等行为规则。这种形象往往出于某些需要而特定,像中学生形象、干部形象、工人形象、知识分子形象等。又比如说树立城市形象,是指这个城市的人文地里,建筑规划以及建筑特点,环境卫生状况,人的文明程度以及精神面貌,这种形象是通过人为的努力达到一个预期目的或者精神愿望,也是一种抽象存在的事物。

以上所说是广泛存在的形象,说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或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或是意念中的事物,但形象不是我们所说的形象思维,只能叫做形象作为一种事物在天地间的存在形式。

有事物就有存在,有存在就有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就是事物的普遍存在,形象思维是把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形态通过感官收录在人的大脑之中,在大脑之中产生出事物原来的影像或相应的不同事物的影像,或由平时感官积累起来的事物影像派生出来的与之关联的其他事物的新形象,归结到一句话就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影像,在人的大脑之中活动变化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思维。

鲁迅《故乡》里有这样一段话:“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持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跑了。……”

我们读到这段话时在我们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个少年的形象:他的年龄十一二岁,他戴着银项圈;接下来就是这个少年在一个特殊场景的动作形象,用钢叉向一匹渣尽力地刺去;再下来就是猹的动作形象,身一扭反从少年的胯下逃走了。这句话里包含了少年形象、动作形象、渣逃走的形象,可以请学生想一想,这一连串的形象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的确是有的,但把它如此完整的搬到文章里绝不是简单照抄生活,而是写作者通过平时的自然存在或是根据自然存在的可能加工派生出来的如此完美的形象,正是成功形象思维的典范。

王维晚年后喜欢清静,他写了这样一首小诗: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声。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这是一首表现自然景物的诗歌,从“空山”到“人语声”再到“深林”,最后结束在“青苔上”。这一连串的景象变换正是形象思维的结果。随处可见的“空山”“深林”“青苔”,被大脑的思维加工后,变成了可以流动的一个完整的有机结合的活体景物形象。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闲适、恬静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晚年对待生活的态度,正是他“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真实写照。

篇5:教会学生形象说理

谈到议论文的说理,不少人总以为只有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的抽象思维进行。其实不然。用形象 思维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说理,进行形象化的议论。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我很相信说理文要 写好,也还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

写作议论文时,怎样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形象化的议论呢?

一、描绘画面

描绘画面,就是在议论文中进行说理时,不是单从理念出发去进行抽象议论,而是着力描绘一个画面, 让读者从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中去理解并接受文章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在《庄暴见孟子》这篇议论文中,孟子为了论证“与民同乐,则王矣”的观点,没有从道理上去进行推 论,而是精雕细刻地为读者描绘了两幅图画,从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政治形式)中去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思想。

第一幅画面描绘了由于国君追求享乐,不惜劳民伤财,致使百姓生活艰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引起 百姓怨声载道的情景。

第二幅画面是“黎庶安乐”图。它写出国君在享乐时应考虑到民生疾苦。百姓们如果能够活下去,能够 保住身家性命,他们就会祝愿国君的康健。

这两幅画面虽然只是形象描绘,但从本质上说还是在说明道理。因为看完画面,一定要追究其原因:为 什么人们怨声载道?为什么“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答案只有一个:是否“与民同乐”。这 个答案点出了苛政的弊害,得出了本文的结论:“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两幅形象描绘的画面,却使抽 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齐王欣然接受。

类似这样的说理方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屡见不鲜,后代学者也经常运用,如贾谊的《过秦论》与《论积 贮疏》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二、勾画形象

在议论文中,为了阐述抽象事理,或是批驳某一谬论,有时也可以通过某一形象的精心勾画来帮助说理 。这样做不仅幽默风趣,而且可以使行文多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 级的分析》一文中就用了这种手法来勾画旧社会里小资产阶级中一部分人的形象:

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的地位。他们看见 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毛泽东边议论边勾画“这种人”,“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 的.涎水”的形象,使文章叙议结合,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的嘴脸。

论说文中的勾画形象,有时和生动的比喻结合进行。读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人,大都不会 忘记鲁迅笔下的叭儿狗的形象:

……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 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寥寥几笔,惟妙惟肖地把这些资产阶级走狗丑恶的嘴脸揭露了出来。“是狗”,说其本质;“像猫”, 揭其伪装。怎样的一副猫脸呢:“折中,公允,调和,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 ’。”因为用“猫脸”掩盖了其“狗性”,所以这种叭儿狗更具有迷惑性、欺骗性。由于叭儿狗的虚伪性、欺骗性,必然得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宠爱,因而也就一直得以流传。作者就是这样,三言两语就狗的比喻 作了形象的描绘,阐明了叭儿狗必须痛打的道理。

三、妙用比喻

议论文中,利用比喻手段来进行说理是极其常见的。这种方式是通过揭示事物之间具有同类性质或相同 特点来进行说理论证,使人们对抽象事物获得具体形象的感受。例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为了论 证“四个现代化需要的是真心实意、脚踏实地的实干家,需要的是勤奋努力、虚怀若谷、老老实实的好作风 ”这个中心论点,以南郭先生为喻,通过南郭先生“混”的行为,“装”的伎俩,“溜”的下场的事实,使 “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现象、实质与危害昭然若揭,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

《劝学》一文更是通篇运用比喻,使人对所说道理理解得具体生动,全面深刻,而又不觉得重复腻烦。 文中有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有正反 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有 反复设喻,如“qì@①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说明一个共同 的道理:学习的重要作用。

在运用比喻时,有的单说比喻而将道理隐含其中,留给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等。有的设了比喻,引出道理后,再 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课文第三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作进一步论证。

全文极少抽象说理,所引比喻多是生活中常见事物,形象具体,所以读了以后使人感到津津有味,从有 味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讲述故事

为了说理,有时可以选择一个典型故事进行叙述,然后针对这个故事加以评述,画龙点睛地揭示道理。 这在古代论说文中颇为常见。韩非的《五矗》就是一例。

韩非为了阐明“不期修古”的论点,除了举例和分析进行论证外,还说了“守株待兔”的故事,然后进 行评述,一句话将故事扣住了论题:“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反对因循守旧,反对 固步自封的道理本来十分抽象,可作者以一个故事,尤其是故事中的“笑”字,与论题有机联系起来:一个 是为新圣所“笑”字,一个“身为宋国笑”,深刻地揭示出“法先王”观点的幼稚可笑。

论说文中讲故事,有时为了需要可以连用。吕叔湘先生的《谈谈虚和实的关系》一文就是这样。他在论 文中用“有眼与无眼”的故事来说明“光是观察也不容易”;用禅宗和尚的故事来形象地论证:前人的理论 是我们的财富,但只是一种参考,要用自己的观点来验证。此外,作者还用了达尔文的事例,门捷列夫的事 例,叶斯丕森的事例等。这样,不但使论述的问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且可以使文章变得到娓娓动听, 避免议论文容易出现的干瘪枯燥的毛病。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形象说理的方法。这几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但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特别需要 提及的是,形象说理中的“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概念内涵有所不同。前者可塑造,通过场面和 情节详尽地描述出来,后者则是使抽象道理形象化,深奥道理通俗化的一种议论形式。我们写作议论文时一 定要区分清楚,这样才能写出形象生动、说服有力的议论文章来。

字库未存字注释:

篇6:我心目中的中学生形象

我心中的中学生的形象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也是不怕困难的一个中学生,爱护环境的一个中学生,还是爱学习的一个中学生。他们也是不打闹,不调皮的中学生。

在上六年级的时候,妈妈就说你马上就是中学生了,要好好学习,中学可不比小学那么自由,中学的压力很大,负担重。有时晚上八九点才回家,做作业要作到十点多,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很辛苦,而且学习进度又快,不像小学老师进度慢,在中学你上课不听讲,老师不会管你,在小学你上课不听讲,老师会在下课时给你慢慢的讲,可中学老师不会这样做,爸爸又说上中学又要分班考试有三个班,让我自己想嘛就是考上实验班。

篇7:当代大学生形象

09级三大队社会学一区队姓名:陆祖娜学号:0910301046

个人形象如同一个店铺的门面,一个人的个人形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你人际交往的成败。个人形象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他人而反映出来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某某领导有很强的亲和力,某某个人人缘挺好,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这都是个人形象较好的一个表现。个人形象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良好的个人形象是通过自己的日积月累,把好的方面不断展现给他人,把不好的地方逐渐改善的一个过程。想要树立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就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篇8:在学生心底建立“音乐形象”

一、激发情趣,唤醒学生音乐细胞

音乐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学生对音乐也充满喜爱,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还比较单纯,只是喜欢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对音乐内质掌握甚少。小学生大多钟情于流行歌曲,对教材上的很多音乐作品并不感兴趣,听不懂也不愿意听,无法理解音乐内容,在他们心里当然难以建立音乐形象。因此,音乐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情趣,唤醒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细胞,使其逐渐走进音乐的世界,感知音乐的无限魅力。我们可以从学生喜欢的音乐作品开始,让学生仔细倾听音乐,并用心感知音乐内涵,然后对音乐形象进行阐述,要让学生学会用心来听音乐,而不是单纯用耳朵听音乐。只有用心去聆听,才能分辨清楚音乐构成因子。

在欣赏《快乐王子的小船》时,学生对音乐形象还比较模糊,如果教师能够先来讲“花甲虫王子的故事”,让学生先了解故事情节,他们心里很快就会建立音乐形象。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关注点,把音乐故事化。这不仅是音乐内涵感知的需要,也是对音乐与生活密切关系的准确解析。音乐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音乐形象的原型,音乐感知就不会是虚无的。学生一旦认识到音乐产生的根源,也不会再把音乐当成生活的消遣。音乐有娱乐性,但音乐更丰富的内质特征,却体现在教育熏陶上面。

二、整合资源,构建音乐形象雏形

音乐教材中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但从适用性方面来看,这些音乐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广泛,对音乐的感知也有多种渠道。如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都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资源。由于学生对这些音乐作品没有鉴别能力,对音乐的接受呈现盲目状态,而很多不良音乐作品会产生许多负影响。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做好音乐资源的整合,课内、课外都需要进行干预,给学生一些有益的指导,让学生掌握鉴别音乐作品的标准,培养健康的音乐欣赏观念,在心底建立健康的“音乐形象”雏形,从音乐欣赏中获取正能量。

在学习《小小兵》这个单元时,教材选取了《学做解放军》《我是小海军》《士兵进行曲》等音乐作品,学生对这些音乐作品并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士兵进行曲》,这是德国音乐作品,学生感知起来有些难度。如果我们能够将《解放军进行曲》《一二三四歌》等音乐作品整合到音乐课堂里,相信学生会非常喜欢。在具体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件视频,进行模仿表演,这样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会更真切。整合音乐资源,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特点和拥有的音乐基础,不妨教师圈定范围,让学生来挑选,这样就可以提高针对性。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都是学生自己挑选的音乐作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增。

三、增加互动,提升学生感知水平

音乐有“音乐形象”效应,在学生心底构建“音乐形象”,让音乐发挥教育功能,这是我们音乐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需要有一个过程,增加互动学习因素,可以大大缩短这个认知过程,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音乐教学互动有众多形式,我们要注意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筛选。表演、竞赛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形式,教师要适当调度,让大多数学生都有互动表现的机会。像表演,可以让一些学生演唱,另一些学生伴舞或者是伴奏,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获得的音乐感知,自然是刻骨铭心的。

在教学《有趣的声音世界》时,我先将录制好的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播放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模仿了什么声音,是采用什么工具进行模仿的。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后,用教师提供的书本、报纸、绸子等工具,到台上进行表演。这样的互动很热闹,学生要仔细地听,还要用固定的工具进行模仿,这对开发学生音乐潜质有重要帮助。或者让学生用周围能够找到的工具,给教师演唱伴奏。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伴奏的基本要求,节奏急缓要适中,特别是敲击声要有乐感而不是噪音,注意强弱要适中,教师不妨先做示范,让学生感知“乐动”的内涵,在律动中达成各种感知器官的和谐统一。互动应该是音乐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正确运用互动探究模式,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感知音乐的水平也会发生质的飞跃。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知习惯,建立“音乐形象”,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这应该是音乐教学的全部内涵。我们需要积极创造音乐学习环境,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要启动更多互动模式,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走近“音乐形象”,获得音乐美感的熏陶。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重要意义。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习惯,使学生建立“音乐形象”,从而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本文从激发情趣、整合资源、增加课堂互动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学生心目中建立“音乐形象”的措施。

上一篇:设计院年工作技术总结下一篇:房屋出租合同简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