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美术上册《美丽的天空》教案

2024-06-21

一年级美术上册《美丽的天空》教案(精选7篇)

篇1:一年级美术上册《美丽的天空》教案

一年级美术上册《美丽的天空》教案

教学内容:完成一幅美丽的天空的绘画或手工作品。

教学目标:

.尝试用彩纸、剪刀、胶水、吹塑纸、水粉等材料和工具用多种方法表现美丽的天空。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想、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自由、大胆地把所感所想表现出来,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色。

3.学习剪贴画和绘画技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和对美术课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剪贴或转印等方法表现一幅美丽的天空。

教学难点:作品的新颖和富于情趣。

教学用具:视频、PPT、音乐、水粉颜料、水粉纸、水粉笔、调色盒、白纸等。

学生用具:各种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看视频听歌曲《美丽的天空》设问:视频里的动画和歌曲都在表现同样的一个内容,是什么?(兴趣导入)

生答:美丽的天空板书:天空

师总:在生活中,我们的天空随着日月星辰、白天晚上等自然现象的出现,天空也会变成非常神秘……同学们想知道天空是什么样的吗?跟老师一起来了解天空。

二、授新课

.设问:天空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初步感受并认识天空的颜色)

生答:……

PPT出示几组不同色彩的天空图片(感受天空的美丽)

师总:天空不止是一片蔚蓝,天空也有绚丽的色彩……

2.设问:你在天空都见到过哪些神奇的自然现象?(学生了解常见自然现像)生答:……

PPT出示几组自然现象的天空(感受天空的美丽)

师总:天空不止是一片蔚蓝,天空也有日、月、星辰……

3.设问:你在天空都见到过哪些东西?(让学生知道天空作为一种空间,它可以承载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从而丰富天空的内涵)

生答:……

PPT出示几组生活中常见的天空(感受天空的美丽)

师总:天空不止是一片蔚蓝,天空也有朵朵伞花、银燕展翅……

4.这些天空漂亮吗,如果我们要给这些神奇的天空起一个名字,叫什么合适?

生答:漂亮的天空

5.美丽的天空变幻莫测,我们一起来看看画家是怎样表现美丽的天空的……

PPT出示康定斯基的画《天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表现出幻想中的天空)

设问:他们都像些什么呢?

生答:……

PPT出示荷兰画家梵高的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技法表现天空)

设问:请你观察一下荷兰画家梵高是怎样表现天空中美丽的云朵的?

生答:……

6.设问:如果让我们来表现一个美丽的天空,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变现呢?

生答:剪、粘贴、撕、绘画……

三、练习

.学生开始制作,教师可将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提前做好的天空挂图上。

2.教师巡视,并及时表扬有创意的作品、纠正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用剪刀的安全并保持教室的卫生】

四、评价阶段

.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从内容和制作技巧上进行评价,其他学生也可对其作品提出自己的异议2.教师对个别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五、教师总结

在自然界中,天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季节和早晚的变化,天空会出现多种美丽的色彩,千变万化的云朵、风、沙、雨及雷鸣电闪,在天空还会有许多鸟、昆虫、飞机、风筝和气球……

今天同学们都表现出了属于自己的美丽的天空,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美丽的天空永远的留在自己的心中。

篇2:一年级美术上册《美丽的天空》教案

题:美丽的印纹

第7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用手、树叶等有纹理的物体初步进行印纹练习,让学生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2、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用手、树叶等印出的印纹的肌理效果,并有意识的进行画面组织。

教学准备:

教具:范作数幅、白纸、水粉颜料、水彩笔,瓶盖等能盖印的东西。

学具:白纸、水粉颜料、水彩笔、瓶盖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阶段:

回忆冬天玻璃窗上布满水汽时用手在上面印手印的快乐情景。教师用大拇指蘸颜料在白纸上印出一个指印,再用水彩笔添画几笔,使其成为一个正在打球的小孩,导入题:美丽的印纹(板书具有纹理的字)。

二、发展阶段:

1、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纸,让全班学生蘸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上台用手按印。让学生体验印的乐趣。并让学生简单的表述自己手上纹理的特征及手蘸色彩、按印的感受。

2、找找身边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印出漂亮的印纹?试着在自己的纸上印一下。通过尝试敲印找到出现纹理效果的原因——物体上凹凸不平的表面造成了神奇的效果。

三、创作阶段:

分小组合作,用手、树叶、瓶盖等进行印纹练习,注意色彩的协调及疏密的安排,还可以用水彩笔将印纹略作添加,或加上彩纸剪贴的物体,成为一幅幅有趣的画。

教师指导评价要点:

1、是否发现物体上的纹理与敲出的印纹之间的关系。

2、能否简单的运用敲印的方法组织画面。

3、能否团结合作、注意卫生。

四、展示每组作业,引导观摩,让学生谈谈观摩感受并表达出来。

五、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与整洁。

第8时

教学目标:、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学习自制简易的印章,并进行拓印,感受造型的乐趣。

2、学习操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自制印章的技巧及拓印的方法,让他们大胆、自由的表现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具:小五星、小红花等学生熟悉的印章。瓶盖、卡纸、剪刀、双面胶、印泥。

学具:瓶盖、卡纸、剪刀、双面胶、水粉颜料。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阶段:、看看自己本子封面上老师给盖的小红花,思考:这种印纹和上节我们印的印纹有什么不同?这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传阅小红花的印章,仔细观察、探究,找出其产生纹理的原因。

二、发展阶段:、教师带领学生用厚纸片制作简易的印章。

先制作一个只有一层的印章,如月亮、红旗。制作方法是在硬纸上剪出外形,再粘到瓶盖上。

将自己制作的印章蘸上印泥盖到黑板上的大纸上。组成一幅漂亮的画。

2、教师在大纸上盖一个有重叠效果的印纹,启发学生想一想这样的印章怎样制作。可以几个人商量一下,先试验着做一个。

3、通过讨论、总结找出最简单的做法——利用纸片的重叠制作:

先剪出物体的大轮廓,再剪出图形中所需要的小部,随后粘贴,要注意纸片厚薄的变化,最后注意图案在图章中构图要饱满,从而产生丰富的图案形象。

三、创作阶段:

小组合作,制作一枚利用纸片的重叠制作的图章,然后各组将自己的图章盖出的印纹剪下来,在黑板上的纸上拼贴出一幅大画。再用画或剪贴的方法进行美化装饰。

教师指导评价要点:

图案在图章中的构图是否饱满;印纹是否清晰;是否做到团结合作;卫生保持的情况。

四、举一反三:

篇3:一年级美术上册《美丽的天空》教案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篇4:一年级美术上册《美丽的天空》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然后欣赏动画片,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近处的什么大(高)?远处的什么小(矮)?然后让孩子们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让孩子们欣赏,教师引导,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能力反馈,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篇5:一年级美术上册《美丽的天空》教案

(西安市未央区杨善寨小学

李雅莉)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课《美丽的印纹》。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不同的物品印纹尝试实验,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2、利用敲印的表现手法,使学生对于底面不平而产生美观的印纹,从而感受形式美感。

3、学习操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用不同的物品印画及学习印画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善于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生活中凹凸不平的物品。

2、录音机、多媒体、投影仪、教师范作、学生作品数幅。教学方法:

以实验、练习为主,观察、欣赏为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引发思维

1、播放动画片《雪地里的小画家》,让学生边观察边想,在想的过程中,并说说这动画片中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生答:(用脚在雪地里踩出来的)。

师继续引导学生:小鸡画的像——(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

激发学生兴趣,看看能画出什么画来。(叫个别学生站讲台上给鞋底醮些颜色在白纸轻轻踩上去,看能印出什么的画纹来)。——学生通过实践回答。

2、学生思考:小鸡、小狗……都能印出画纹,以及我们也能用鞋底印出不同的画纹来。这是为什么呢?(生答因为它们都是凹凸不平的)。

3、学生拿出自已的手”,观察“手”是不是凹凸不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导入新课。

二、学生示范——了解方法——活跃思维

(一)、学生示范,激发兴趣

让个别学生在黑板上用凹凸不平的东西印花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了解印纹的方法

通过学生在黑板上印花纹,教师给同学们讲解印花纹时应注意的问题:

1、印花纹时要注意疏密程度(构图安排)。

2、注意颜色及花纹搭配。

3、注意水粉色不要胡涂乱摸。

三、欣赏作品——加深印象——活跃思维

1、利用多媒课件出示一组构图有特点的教师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的颜色搭配、花纹构思、构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2、出示教师带来的几幅学生作品,启发学生从画的构图、构思等各方面展开想像。

四、渲染气氛——手脑并用——强化思维

1、作业形式:可小组合作完成,也可单独创作。

2、作业要求:可从平面表现入手,采用水粉色印花进行联想创作。

学生作业时,大屏幕上出示刚才欣赏过的画面和播放优美的音乐《我们都是巧巧手》。

五、学生展示——评价所学——拓宽思维 ㈠ 展示、评议作品

① 展示自已的作品互相欣赏,并向学生说说自已的设想、创意。

② 评评别人的作品。

③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用彩笔在画面上简单的添加几笔看变成什么东西,从中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发挥自已的想像力给你想一下这节课应起什么样的题目,学生展开讨论。

板书课题:

měi lì

de yìn wén

<题目这样设计的意图是①为了让学生很容易看。②题目边缘印了好多花纹,从题目的装饰上体现本节课的内容。>

六、课后教学拓展:

下课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用橡皮、萝卜等刻成不同的东西来印,回家有好的图案,拿来给同学们看。

七、读儿歌小结:

我有一双小胖手,你有树叶和橡皮,蘸点颜色印纸上,彩色印纹真美丽。

板书:(略)

*************** 西安市中小学 美术新教案设计

***************

《美丽的印纹》

篇6:八年级美术上册《触摸美丽》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2、能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3、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1、能初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2、能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教学难点:

1、能初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2、能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优秀装饰作品实物、图片。

学生用具:

根据自己所用工具材料情况,带自己所需材料。自己喜欢的图片。

学生预习:

课前自己收集有趣的材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工具的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借助图片展示一些材料。着重对比分析一组材质的.肌理与质感。强调不同肌理与质感给人感受的心理差异,帮助学生建立材料特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

2、请部分学生对课前收集的材质进行分析。(运用对比的方法)

3、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a、在自己带来的图片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材料进行改造。

b、注意材质的加工处理。使其能够更加适合体现改造后的造型。

c、注意利用适合的材质及拼摆方式展现你对特定造型对象的感受。

d、应利用材质体现一定的视觉美感。

4、学生分组动手练习,教师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工具的准备情况。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课堂教学。

1、整体评价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2、教师从学生作品入手,着重对比分析几件利用不同材质合理搭配的优秀装饰作品。

3、布置学习活动及要求:

a、设计一件装饰作品。注意造型设计是否适合充分展现材质的形式美感。

b、注意材质间的对比,把握对比与统一的原则。

4、学生分组动手练习,教师辅导。

篇7:一年级美术上册《美丽的天空》教案

总时

第14时

****年**月**日

第7

美丽家园

共2时

第1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尝试用平面示意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运用于住宅区折规划设计。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欣赏传统私家园林艺术,让学生了解具有代表性的造园方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能关注身边居住环境,从宜居、绿色、环保的角度对居住区的建筑、景观、道路、生态环境等整体规划。

教学重

重点:了解园林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初步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

难点:理解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

教法学法

欣赏、分析、小组交流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问导入

敦煌的党河风情线的建设。

二、视觉感受,欣赏园林的自然美

1、中国园林的分类。

2、欣赏园林图片,修建一个家园需要哪些要素?

归纳:山是园林的骨架,水是园林的灵魂,植物是园林的生命。园林中的山水、花草树木虽是人工的,却是妙造自然的。这是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三、综合分析,探究园林的空间美(建筑美)

1、各小组带着问题欣赏园林的建筑图片,了解园林的建筑形式、布局、陈设和色调。A、园林中的建筑有哪些类型?B、园林中的建筑的整体色调怎样?、建筑的布局有什么特点?D、建筑中有哪些陈设?

教师小结。

2、重点欣赏园林中的长廊,使学生对园林中的建筑有更深入的理解。

3、了解园林造景的方法:借景、框景、分景、障景。

四、方法指导,理解园林的人文美(诗情画意)

1、园林中植物的象征意义(梅、兰、竹、菊、荷等)。

2、由园林中的景联想到诗的意境。

3、造园者往往用诗词来为景点命名。

4、园林中还有许多的匾额、对联等。

归纳:“诗情画意”中国园林的精髓。它体现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物比德”中。

五、作业要求:学习活动一

说说敦煌这方面建设情况和主要有特色的地方。

学生讨论归纳:

A叠山理水;

B花草树木;

园路建筑、学生欣赏、分析小组讨论后代表回答。

2、学生欣赏、领会。

3、学习造景的方法。

学生听讲、领会。

上一篇:端午节相关资料下一篇:房屋建筑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