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

2024-07-10

美国金融危机(共8篇)

篇1:美国金融危机

论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看我国如何防范金融危机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市场动荡波及的范围在不断扩展,金融风险传递的速度在不断加快,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在缩短、频率上升,由历史上的10年左右缩短到现在的2年左右。如何防范金融危机,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 防范 分析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围绕着美国创新出的,并渗透到金融机构投资产品组合中的一系列“次级贷款打包”、“次级债务”衍生产品,形成了一个由全球各类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复杂资金链条,随着链条的不断拉长,投行及其他机构用高杠杆的交易,使次级债务风险不断向周边关联者蔓延扩散,直到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而产生了泡沫风险。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监管缺失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随着资产证券化的盛行,相应的金融监管并未随之更新,对金融工具创新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上的金融创新的制约机制缺失,直接扩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自由放任和缺乏有效监管的环境,激发了追求高回报、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在基础金融产品基础上衍生再衍生,交易品种迅速增加,且交易各方都持有大量风险敞口头寸。风险管理系统中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对与次贷相关证券和其它复杂信用产品的评级过程中,其独立性、透明度以及评级结果的质量方面也存在缺陷。全民借贷消费模式也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大众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而美元在二战后具有的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各国的外汇储备出于保值和安全的考虑,不得不又去美国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债券等金融产品。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

二、我国金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过剩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1%。流通中现金M0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全年累计现金净投放330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62亿元。货币的供应相对与需求显得“过剩”。不受控制的流动性过剩,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的流动性集中于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企业多发放贷款的冲动和压力。

2.资产泡沫

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对银行贷款非常依赖,而且往往通过土地或者房产本身来获得抵押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崩溃,那么开发商的资金链条将会发生断裂,从而难以偿还银行债务。一旦房地产市场崩溃,那么个人违约率的上升将给商业银行的房地产金融部门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样,银行难以通过变卖贬值的抵押品来收回贷款,从而形成债务危机和银行偿债压力。

3.金融体系风险

当前,中国银行业无论是在产品服务种类、服务质量方面,还是科技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方面较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但是我国国有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差距,给将来与国外商业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带来巨大挑战。另外,虽然股份制改造已基本完成,但是离建立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还是存在较大距离,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激励约束等机制上还存在不足。

三、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措施

1.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实际上,这场金融危机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到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中国经济应主动调整为靠国内消费、投资的增长来带动。我们需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规划、落实以消费为主导模式的发展战略,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活跃消费,拓展内需,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革完善教育和卫生以及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继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挖掘消费的潜力,特别是激活农民购买力,不断把潜在消费市场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市场,就能够为经济增长创造长期不竭的动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应更好地控制住金融开放的业务范围和节奏,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2.理智发展房地产金融业务

对房地产而言,重新审视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尽管奥运会后,全国楼市成交量持续在低位徘徊,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政府也提出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措施。所以,从中长期的趋势看,房地产市场经过目前的合理调整,仍将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所以,我国应主动挤掉房地产泡沫。银行一定要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特别应关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加强对房贷市场的监管。

3.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针对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借助于会计手段,通过乱用会计科目、假造账表、私设账外账等方式进行违规经营,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现象,要在金融会计部门开展打“三假”,创“三铁”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4.积极引入市场力量

目前,国内以银行为主要部分的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巴塞尔协议所提出的市场约束的精神,在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资产持有人不足的情况下市场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资料深入分析银行的风险状况。因此,在强化信息披露方面,既要确定具体金融机构的应当揭示的信息,也要引导市场强化对于银行信息的分析,逐步提高市场约束的力量。富有成效的市场约束机制是配合监管当局强化监督工作的有效工具。此外,社会评级机构对金融机构所进行的信用等的等级评价,则通过市场的压力对金融机构进行约束。美国安然公司财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之一就是标准普尔公司鉴于其存在财务欺诈嫌疑,将其债信评级连降六级为“垃圾债”。为获取良好的市场形象及等级评价,以确保日常业务的进展,金融机构通常会通过改进和完善经营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来赢取较高的等级评定。目前我国国内的社会评级机构尚处于发展阶段,更多的还需要借助国际评级机构的力量实施。而尽快培育本土的权威性评级机构,不但是关系评级行业话语权的问题,也是对包括金融机构在内进行有效评级的根本性措施,其中还涉及到一定的行业机密保护问题。

篇2:美国金融危机

此次美国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难以为继。在此次金融动荡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就是中国人抱持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可以说,中国式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

10月1日夜,几经周折的救市案终于在参院投票过关,可以料想,在接下来的众院投票中,这个法案也会通过——哪怕它是碗毒药,美国经济现在也需要饮鸩止渴。

救市案出台如此艰难,是因为已经触及美国人的信心底线:7000亿(按新版本,实质已达到8000亿)投下去美国经济能有起色吗?救市到底是救华尔街的金融巨头?还是救主街(Main Street)的平民百姓?还是如果华尔街的贪婪无度被纵容,民众还要付出多少代价?

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风险已经从房屋市场,扩展到股票,扩展到保险业,乃至普通的储户和贷款人了。华尔街发明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透过种种杠杆,金融机构似乎可以无限创造信用,玩所谓钱生钱的把戏。然而,这些手段或可促进投资回报率,却无助于真正的财富增长。除了华尔街高管的薪酬能够按照他们画的饼那样飞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暴增。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此也有一个比喻,他在上周末天津举办的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指出,7000亿只是快餐,暂时填肚子,真正需要的是精心烹调的中国式美味。他称中国的监

管经验值得学习。刘明康此次尖锐批评美国金融监管,指其“非常荒唐”引外界侧目。但与其这说是中美监管体系的差异(中国金融业的漏洞何其多),不如说是消费模式、乃至民族传统的差异。

当美国金融业遇到危机时,中国式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在美国的华人对此有切身体会,在金融动荡中,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比如房价,9月30日刚刚公布的20城市住房指数下跌了16.3%,创历史之最;但华人社区的房价则基本稳定,有的还有微升。在全美法拍屋的浪潮中,华人所占比例也很小。这是因为华人很少过度依赖贷款,购买房屋通常是在自己的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在股市、保险和其他金融产品方面,华人遭受损失也较小,因为对风险过高的产品涉及不多。说到底,就是中国人抱持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即便在美国这个崇尚消费的社会中,依然进行着自我风险调控。

无独有偶,与美国房贷市场相比,中国房贷市场虽然有泡沫,但尚未出现大的危机,原因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理财观念。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指出,国内商业银行对房贷的首付比例要求非常严格,且贷款风险评估比较谨慎,加上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十分保守,因而与美国次贷存在根本性差异。

当消费远远超出经济增长的支撑,人们开始吞咽苦果。此次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难以为继。长期以来,“超前消费”,以消费带动生产,作为美国模式向全世界推广。

当然,美国人之所以敢于超前消费,一是有其发达的社会保障系统作后盾,二是有世界各国做垫底,万一出问题,美国可以凭借它的超强地位,尤其是美元的特殊地位,向世界各国转嫁危机。但是,这一模式有其内在的风险,当消费超出收入太多,导致资金链条断裂,尤其被金融衍生工具所放大后,危机会以成倍的规模爆发,超出了金融系统本身所能抵挡的范围。本次由房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危机就源于此。

中国人的消费观一度被作为保守、落后的代表。过去,限制消费并没有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财富,反而限制了创造财富的动力。大陆个人消费贷款推出之初,就曾引发很多争议,“借钱过日子”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而美国式过度消费引发的危机,印证了中国量入为出的理财观的价值。

当然,次贷危机并不否认适度消费的必要性。对于华人,重要的不是不花钱,而是有节制的、有风险控制的花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篇3:美国金融危机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世界各国经济之间依存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对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依赖程度最大, 敏感性最高。一方面美国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同时美元又是全球最主要的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更重要的是, 美国的金融资产被全世界持有, 不仅金融机构卷入其中, 各国央行也深陷其中。因而危机不仅仅表现在美国本土, 欧洲、日本等其它国家和地区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动荡。但相对于西方其它国家而言, 中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弱一些, 因而受到的影响又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一) 直接影响有限

因为中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 加之中国金融机构购买的美国次贷产品数量也不多, 从而使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相对较小。具体来讲, 受到危机直接影响的是持有美元资产的中资金融机构, 主要涉及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民生、中信、兴业、华夏等9家上市银行。根据2008年9月18日的金融网综合报道, 工商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余额1.518亿美元, 是中资金融机构中的最大的受害者, 但这一数字仅相当于工行资产总额万分之一, 或债券投资规模的万分之三, 或上半年税后利润95亿美元的1.6%。另外, 招商银行公告持有7000万美元债券, 中银集团持有7562万美元债券,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持有5000万美元贷款。建行虽然还没有向外界披露所持雷曼债券具体情况, 但已表示其绝对量相对于建行总资产而言不大, 对整个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很小。中信银行持有雷曼兄弟所发行的债券非常有限, 债券总量不到2007年获利的1%。交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交行外币债券在交行的投资组合中占比较低, 雷曼破产对交行影响非常有限, 至少目前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

当然, 此次危机同样引起了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股市的动荡, 但这应该只是暂时现象, 属于恐慌性情绪波动, 从根本上讲影响不大。这应该是得益于中国历年来施行的比较谨慎的金融政策和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从宏观角度看, 近三十年来中国施行的一直是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对外开放, 有选择性的逐步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金融创新工具, 但与美国虚拟经济占很大比例不同的是, 中国金融业国际化程度不高, 金融体系还不健全, 因而金融业并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GDP中占到较高比例, 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部分是实体经济的贡献, 虚拟经济只是辅助部分。改革开放30年发展所形成的强大物质基础, 是抵御风险的根本保证。同时, 作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又在不断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在一定程度上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如果进一步具体到微观层面看, 中国人传统的消费模式是“勤俭持家、量入为出”, 这与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来说, 理财的手段仍是以储蓄为主, 而不是过度消费。即使处于风暴之中, 这些个看似保守实则稳妥的家庭经济体, 无疑会成为抵御经济风险的中坚力量。有媒体报道, 此次危机中在美国的华人家庭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小, 这又一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如果说以前称之为“保守”, 则现在叫“稳健”可能更贴切些。

(二) 间接影响不容忽视

由于世界经济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 此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间接影响是相当大的, 甚至危害程度高于直接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中国的贸易出口有越来越大的压力;二是使得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第三会导致中国拥有的巨额美元外汇储备贬值, 国民财富大幅缩水;再者会影响到中国房地产市场以后的走势。

首先, 危机对中国外贸业务的影响会很大。多年来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模式, 极大刺激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形成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加工厂的格局, 其结果使得中国拥有了相当大的生产加工能力, 最终表现为中国连年提高的出口额和贸易顺差。而此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消费需求萎缩, 进而大幅度减少对外商品的进口。更为严重的是, 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其它国家经济动荡会使得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环境恶化, 一方面是外部需求减少, 一方面是国内需求多年来的严重不足, 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必定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的问题。比如企业倒闭、就业形势严峻等等, 进而会给提供贷款支持的银行业带来很高的信用风险。实际上中国出口高度依赖欧美经济的风险早就存在, 而次贷危机使得风险变成了现实。2008年上半年, 外贸业务的缩减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不断上升已经使得中国大量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业务萎缩, 甚至停产、转产。而且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危机事态的发展, 这种不良影响会越来越严重。

其次, 中国社会可能面临资金流动性风险。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补救措施, 如美国中央银行的注资救市政策等, 但是注资之后如果本国没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为数众多的游资热钱就会流入到表现比较好的其它发展中国家, 而中国目前相对安全与稳定的经济环境将非常具有吸引力。因此, 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很可能成为国际投资的避风港, 这必然会进一步加大中国国内的流动性风险, 导致中国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上扬, 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而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高度发展的今天, 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 借助于高科技通信技术, 数以十亿美元计的投机资金可能在瞬间完成向外转移, 这又会危及中国经济的安全与稳定。

从汇率风险角度看, 美国经济衰退, 美元会进一步贬值, 中国政府持有美元外汇和美国政府国债的数额巨大, 即使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美国政府国债, 同样也会在美元贬值的条件下导致财产大幅缩水。当然, 由于中美关系的特殊性, 中国拥有巨额美元外汇储备既有经济方面原因, 也有战略方面的考虑, 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行为相当复杂, 这就使得确定合理外汇储备额度的工作更加困难。

最后, 再看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造成的影响。美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 而泡沫的破灭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在经历类似的过程, 可以说目前正处于剔除泡沫的调整过程中, 对于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金融危机的发生将促使这一调整过程进一步加快。因为金融危机将导致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 经济增长可能放缓, 企业效益下滑, 居民收入减少, 同时人们对房价心理预期也要发生改变, 所有这些都会造成房地产需求大幅减少, 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向下打压的作用。由于市场动荡的过程又将是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 经过此次调整, 那些追求暴利的房地产企业必将被市场无情的抛弃, 只有赚取合理利润的从业者可以得到生存的机会, 并借此机会得到发展与壮大。另一方面, 中国政府会充分利用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通过政策控制以防止中国房市出现过大的跌幅, 循序渐进的剔除房地产泡沫, 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启示与建议

应该承认,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 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 美国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理与监控措施是比较完善的, 针对各行业制定的条例、法规也是最全面的, 即便如此, 仍然发生了如此剧烈的经济动荡。作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政府更应引以为戒, 虽说亡羊补牢不算晚, 但能够防患于未然则是更好。为此, 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的关系

一方面, 金融市场开放要更加谨慎。中国要走向世界, 金融市场肯定要国际化, 但国际化并不就是完全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 监管层管理金融市场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金融企业国际化的经营能力还不强, 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因此,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必须循序渐进。

另一方面, 金融创新要适合中国的国情, 不可盲目照搬西方的创新产品。更重要的是相应的金融监管措施要同步, 要切实落实问责制, 利用严格的政策、法规约束金融从业人员的行为。同时, 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利用这次机会再一次加强对广大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教育, 提高投资者的素质。对投资者而言, 如果说近年来的中国股市起伏跌宕属于国内教训, 则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又是一个最好的国际反面教材。

(二) 优化外汇储备体系, 对外金融投资严格把关

中国需要稳定的汇率, 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自己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必须逐步改革现有外汇管理体制, 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体系, 并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业务与国际债券业务, 防止人民币快速升值。否则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可能会被投机资金利用, 致使多年辛苦积累的国民财富不断贬值。

虽然中国实施了比较严格的资产管制, 对境外投资, 尤其是金融投资进行限制, 仍有部分机构涉及次级债相关业务。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巨额损失, 再一次显示了境外金融投资的高风险性, 为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境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的审查制度和问责制度。

(三)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要及时作为

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教训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 不能过分相信“放任的自由经济”的“隐形之手”, 即使是市场高度发达、市场主体高度成熟的美英等国, 市场机制依然存有巨大漏洞。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和自身金融市场制度不健全的内外环境条件下, 中国政府尤其要重视对金融市场安全稳定运行的监控、干预和救助。

与美国两党轮流执政、多部门相互牵制不同, 中国是由一党主政、多党合作的国家, 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和调配, 所以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中国政府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国家不能比的。在经济发生波动时要及时制定对应策略, 避免金融市场, 尤其是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房地产调整应坚持逐步推进的方针, 通过政策调控, 促进房价理性回归, 以利于房地产业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 扩大内需, 逐步完成结构调整

投资、消费与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的贸易出口可能要下降, 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扩大内需, 维持增长的政策, 以保证国内经济健康和稳定的增长。目前, 中国国内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依然很大,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应该借此机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有所作为。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的政策倾斜与国家财政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有针对性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把经济结构改革引向深入、引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 尽快解决社保、医保、教育以及住房保障等问题, 逐步减小收入差距, 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 以此增加国内消费需求, 抵消外贸出口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 稳定的国内环境必然会吸引大量的世界资本, 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外部资金, 对于推进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革, 将是非常有益的。当然, 应该对资金的背景严加甄别, 对投机者加强监管, 既要防止国外资金撤出, 又要防止国内资金外逃。

(五) 抓住机遇, 扩展国际空间

中国要完成从世界大国到世界强国的过渡, 一方面要发展自己, 另一方面要在世界事务中有所作为。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 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 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 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 承受了巨大压力, 付出了很大代价。此举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向世界显示了自己的责任。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又一次为中国创造了机会, 由于此次危机中受到冲击的主要是虚拟经济, 美国庞大的实体经济仍然是世界第一位的, 中国要增加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 就应该在维护好本国利益的前提下与美国加强对话, 与其它各国政府携手合作, 共同应对这场经济灾难, 以此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三、结束语

篇4:浅析美国金融危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启示;防范: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009-01

2007年4月2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一年多来,这次始于华尔街次贷问题的金融危机已经弥散到美国经济的各个角落,并如猛虎出闸迅速成为全世界的浩劫。各个国家在这场梦魇中挣扎的同时,有必要再次审视此次金融危机的今世来生,获取启示,避免重蹈覆辙。

1宽松的货币政策奠定背景

2000年春,美国股市暴跌,反映IT等高新技术企业股票市场的纳斯达克指数波动最为剧烈,狂泻60%以上。自此新经济泡沫开始破裂。加之2001年的9·11?事件造成的信心危机,迫使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而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2000~2004年期间,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连续降至1%,同时房贷无需担保、无需首付的降低门槛的做法,使得低收入者可以拥有自己的住房,自此旺盛的需求推动房价一路飙升。住房成为拥有美好前景的投资项目,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统计数字表明,2006年末次贷规模已经达到1.1万亿美元,涉及到至少500万个美国家庭。美国经济呈现出短暂的繁荣态势。

2房地产抵押引出风险

2005~2006年间,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至5.25%,连续加息达17次。收入低微的次贷借款人遭遇无力还贷的窘境。放弃抵押房地产的赎回权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宏观环境的改变,造成房地产市场降温,贷款机构收回的房地产也因为贬值缩水的预期难以出卖,进而导致贷款机构资金流动性不足。此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金融创新加重危机蔓延

由于美国经营住房抵押贷款的机构往往是地方性的商业银行或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它们自身并不强大的资金实力不足以应对大量资金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形成的周转性压力。一些金融机构便通过“金融创新”工具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发行可流通的债券,许以诱人的固定收益。于是投资于这些债券的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参与进去。表面上看,问题似乎得到了完满的解决:抵押贷款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但利益均沾的同时,风险也放大和蔓延开来: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从抵押贷款企业无力支付次债购买者的固定回报,到相关衍生品的失去高额回报都将是朝夕之间的事;这种连锁反应一旦发生就难以遏止,并会迅速波及所有的参与者,所有参与购买相关产品的机构,都不得不为此买单。

金融创新必须给予肯定,但其发挥正面的作用则必须建立在透明的基础上。回顾此次危机我们发现,次贷资产证券化把多重资产叠加、把多个信用主体的信用叠加,本身就产生了资产和信用的虚增,但操作者不可能披露其中的风险。而信用评级机构在不了解该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做出不够客观的评级,甚至出现道德风险故意提升该金融工具的评级,则严重误导了只能依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的报告作出决策的投资者。这种不透明甚至是反透明的假象带来的就是本来的低质资产借助所谓的“金融创新”获得了优质评级,趋之若鹜的投资者的热捧进一步导致了它们的价值的高估。但鱼目终究难以混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只能是风险曝光之后的疯狂抛售和金融灾难的来临。

4我们需要得到的启示

4.1银行要防范信用风险 要注意对借款人基本特征(包括年龄、受水平、健康状况、职业、购房目的等)、还贷能力(包括房贷房地产价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总债务收比、资产负债比等)和抵押物(房地产价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独户、多层高层建筑等)进行风险评估,防范信用风险发生。商业银行在进行个人贷款业务时应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

4.2监管部门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

监管部门应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的服务,督促房地产贷款机构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保障银行体系的安全,保持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3政府部门要提高认识,健全机制

篇5:美国金融危机作文

从较长远的历史角度看,今年还有重大的纪念意义─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中国变化之大发展之快,实人类史上奇迹,故已令举世惊异。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及全球化框架已具雏型,并开始发挥效益。由此从计划到市场、落后到先进的双转换,道路愈走愈宽。即使初步成绩,却已令人瞩目:中国GDP以购买力平价计已仅次美国,出口额亦晋居世界次席。

回头看走过的路很长,向前看要走的路更长,成绩不少但不足更多,中国要建立成熟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仍是任重道远。改革尚未到位的具体例子很多,在九成多物品价格由市场订出外,尚余少数项目(如能源)因定价失当,仍常困扰相关产业及总体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则仍须学会更好地解读形势,和用好市场调节手段。国有企业的政企分家仍未彻底,各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癖仍未清除,每过分热衷于“救市”。生产事故频发及最近的毒奶粉事件,又显示市场运行的法治基础,及政府管治、企业管理水平距离先进尚远。当然,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无论如何,中国已闯出了具本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中国模式”在国际上尤其第三世界中享有盛誉。

同时必须注意,中国的改革开放,又正面临新一轮巨大的挑战与机遇。美国的世纪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散向全球的冲击波浪比浪高。在应付直接冲击上中国能力颇高:金融业有外汇管制及市场分隔的内外“防火墙”,而庞大的内需及内生发展动力,足可抗御外需放缓的影响。因此危机纵会带来困扰问题却不大,中国将成为环球风暴中少见的乐土、安全岛。

真正的挑战与机遇来自国际金融格局的大变:金融危机的后果正如最近德国财长所说,将是美国金融霸权的没落,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独大地位的消减。欧美的全球金融经济核心角色将随之淡化,新兴经济加快冒起,尤其东亚的金融经济地位必日益重要。英美的自由放任金融模式已发展到终点,今后将要进行大改革,其金融领先优势自必大减。显然,这将给中国崛起带来了世纪机遇,必须好好把握。

篇6:美国金融危机

当地人很少一次现金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子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没有收入吗?找阿囧贷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相当乐观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阿囧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公司的董事长--阿囧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

于是阿囧找到美国财经界的领头大哥--投资银行。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找来财务工程人员,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金融炼丹(copula 差不多是此时炼出)之后,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这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呼风唤雨的大哥,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没有风险?

开玩笑,风险是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吧!于是经济学家、财务工程人员,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随机模拟评估之后,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

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 6,属于中等偏高。于是投资银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trench),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 4 和 8,总风险不变,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凭投资银行三寸不烂“金”舌,在高级饭店不断办研讨会,送精美制作的powerpoints 和 excel spreadsheets,当然卖了个满堂彩!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 8 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避险基金又是什么人,于是投资银行找到了避险基金,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险简直小意思!于是凭借着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普通 CDO 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光靠利差避险基金就赚得满满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天呀,这样一来就如同阿囧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屋贷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

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阿囧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资银行,到各个一般银行,到避险基金人人都赚钱,但是投资银行却不太高兴了!当初是觉得普通 CDO 风险太高,才丢给避险基金的,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拼命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于是投资银行也开始买入避险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这就好像阿宅家里有放久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顿,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阿宅这下可傻眼了,难道发霉了的饭菜营养更好?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

这下又把避险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现在拿着抢手的CDO当然要大干一票!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 CDO 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 10 倍的贷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后继续追着投资银行买普通 CDO。

科科,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普通 CDO 可都是归我们的!

投资银行实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继续闷声买避险基金和卖普通 CDO 给避险基金之

外,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一般投资人不是都觉得原来的 CDO 风险高吗,那我弄个保险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险费,白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

以AIG为代表的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 CDO 这么赚钱,1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避险基金想,也还可以啦,已经赚了几年了,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于是再次皆大欢喜,Win Win Situation!CDS也跟着红了!

但是故事到这还没结束:

因为“聪明”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 CDS 的创新产品!找更多的一般投资大众一起承担,我们假设 CDS 已经为我们带来了 50 亿元的收益,现在我新发行一个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 CDS 的,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经赚的 50 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次募集规模 500 亿元。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

1元面额买入的基金,亏到 10% 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Rating Agencies 看到这个天才的规画,简直是毫不犹豫:给出 AAA 评级!

结果这个基金可卖疯了,各种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虽然首次募集规模是原定的 500 亿元,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但是保证金 50 亿元却没有变。

如果现有规模 5000 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亏到本金的 1% 时才不会亏钱,也就是说亏本的机率越来越高。

篇7:美国金融危机,世界买单

是怪现象:一边是发改委、中石化、中石油在上调油价,另一边是民营油站在降价促销。主张成品油价格上调当然是有依据的,依据是发改委制定并正在执行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当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连续上涨或下降若干交易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就相应地做出调整。

问题在于,国际市场上石油是以美元来标价的,而国内物价则是以人民币标价。那是说,原则上,成品油定价机制是要考虑汇率及其变化的。以近期的石油价格上涨来说,不能排除经济预期向好,石油需求增加致使油价上涨,不过在我看来,主要还是美元发行过多导致的大宗物品价格的普遍上涨。理由有三:其一,我们的确观察到了美元供给的巨幅增长;其二,上涨的不仅仅是石油价格,其它大宗物品价格也是上涨的;其三,美元兑主要国家货币全面贬值。这带来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以美元标价的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美国成品油价格当然应该同比例做出调整,因为它们使用的是共同的计价标准,问题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呢?那些不是使用美元作为计价标准的国家,其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否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不能肯定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对于这样一个因为美元过度发行而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准确地说,是普遍的物价上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做出了调整(人民币升值),进行了消化。理论上,如果汇率完全浮动,那么国内价格是不需要做任何调整的。考虑到汇率并不是完全浮动,国内价格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调整只应该针对没有被汇率消化的部分,而不应该针对国际油价上涨的全部。

说得具体一点吧。假设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上涨10%,但这个油价上涨不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由于美元发行过多而导致的普遍的物价上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其它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就会升值。如果人民币兑美元也升值10%,那么进口企业的成本就没有变化。再假设国内需求也没有变,那么国内成品油价格就不应该变。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只升值5%,那么进口企业的成本就会上升5%,这时候是可以允许国内成品油价格上升5%的。不过严格来讲,还不能说就一定应该涨价5%,决定价格的可不仅仅是成本和供给,还有需求,还有竞争对手的策略反应。原则上,可以完全进行成本加成定价的只可能是垄断企业。

不知发改委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充分考虑了这种美元扰动,又是如何把这种美元扰动考虑进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也不知发改委是怎样把握国内市场上成品油的需求状况,又是怎样将其纳入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不过我是不相信可以人为计算出价格来的。

篇8:美国金融危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

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来, 全球经济不断恶化, 次债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进入2008年以来, 雷曼公司破产, 百年老店美林被托管, 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市场需求疲软, 各大公司纷纷调整企业战略, 整合裁员不断。据悉为应对金融危机, 企业纷纷裁员, 花旗、高盛将裁员1.2万人, 同样汽车巨头通用将裁员5100人。世界各大央行联合行动救市, 不断降息, 不断向银行注资。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1 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再次被提起, 两者是否有何异同, 本文对这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做对比分析。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最早出现在泰国, 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的恶意攻击“泰铢”引发“泰铢”大幅度贬值, 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最后蔓延至整个东南亚。这其实只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外在原因, 诸多内在的因素早已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过快的放松管制和资本自由化

过快的资木自由化在金融休系改革、治理结构等各种配套措施尚不完善时, 东盟四国在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着特定的风险。虽然资本自由化使本国机构可以到国际资本市场借款, 增加了资金的来源, 但如果缺乏有效监管, 资本自由化可能会导致过度的对外借款和由此而造成的短期外债过度增加。这时若出现市场动荡, 就可能出现大量资木外逃, 使国内产生支付危机, 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2. 银行体系不完善, 金融监管缺失

与外国非制造短期资本进入对应, 东盟国家对本国金融也也采取放手发展的方式, 允许金融机构数目急剧扩张, 取消企业的贷款限额, 银行体系监管不严, 大量的银行贷款被投入到房地产项目上, 加之部分国家政治上的腐败, 大量银行贷款被浪费而且很多问题又不能及时解决, 危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 各国的金融监管又十分脆弱。据统计, 在1987年~1997年的10年中, 银行的贷款在逐年增加, 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却在逐年减少。

3. 汇率制度僵化, 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发展

上世纪8 0年代东盟四国经济起飞以后, 其汇率制度一直采取的是与美元或者是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1 9 9 5年以后, 美元的汇率上升, 由于东盟的汇率制度没有随之调整, 造成本币实际高估, 出口增速降低, 进口增加, 贸易盈余减少。由于这些国家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采用灵活的汇率政策, 而采取行政手段将本国汇率维持在扭曲的水平上 (高估) , 必将对其经济活动产生不正确的信号, 导致巨大的“机会成本”, 并带来更大的经济金融不稳定性, 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也就在所难免。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爆发乃至形成一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非偶然, 造成危机爆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直接导火索, 也有基础性因素, 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 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为此次危机埋下了隐患

在过去5年里, 世界各国央行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 较低的资金成本压低了美国国内住宅的抵押贷款利率, 降低了贷款购房的成本, 经济的繁荣使得美国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 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对住宅的强劲需求, 从而抬高了房地产价格;同时, 房价的上涨也使得房主得以抵押房产再融资的形式, 将房产的升值套现以超前消费, 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另外, 国际投机资金在房地产市场中的炒作, 将住宅市场价格迅速抬高到实际需求决定的均衡价格之上。

2. 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上存在固有的缺陷

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 在房市火爆的时候, 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的利润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 利率上升, 客户们的负担必然逐步加重, 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的时候, 大量违约客户出现, 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 此时, 危机必然发生。另一方面, 由于贷款发放机构对房地产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 为了追求短期收益, 失守了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 将大部分资金都以该种形式发放了出去。

3. 管理机制上存在的缺陷大大加大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 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 结果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真实、准确、可靠。在错误信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贷决策必然是错误的决策。

次级债信息不透明。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 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不透明时往往就会隐藏危机, 这种债务风险不断积累, 为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区别与联系

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 这两次危机分别发生在金融体系不太完善的亚洲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和金融市场比较健全的美国,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产生的原因来看, 两者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但也有相似之处。两者的差别是危机的导火索不同, 产生的基本条件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也有相似之处, 那就是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力, 放松了对资本流动的监管, 管理制度的缺失, 以及不完善。所以我们可以说, 不管金融市场多么发达, 金融体系多么完善, 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都可能会对金融安全留下隐患。

参考文献

[1]张保卫: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我国应吸取的教训.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版) , 1999.3

[2]刘鑫:浅析美国次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理论界, 2008.6

上一篇:计划审计科工作职责下一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