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昕演讲稿

2024-04-15

陈昕演讲稿(精选4篇)

篇1:陈昕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185班的陈昕,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文明·礼仪

荀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也就是说,为人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的一种规范。文明的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然而随物质文明发展,国人的精神文明却出现了倒滑的现象。据新华社报道:“十一”黄金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曾出现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儿童和老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见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继续安心游玩。参加清理垃圾的韩国游客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美丽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

听到这里,你是否会有些许感触?外国人到我们国家来做“清洁工”之事并非头一遭:在城市街头,在园林景区,在巍峨的高山,在荡漾的湖畔,都留下过外国人捡垃圾的身影。与之相比的是国人与种种不文明行为相伴的身影:神庙墙上的 “到此一游”,“粉身碎骨” 的故宫展品玻璃,“身首异处“的亿年钟乳石„„等等。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我们的“文明礼仪”变质了。然而 “文明礼仪”却是连接现代社会的纽带,如果这条纽带断裂,社会就会退步,人类将再次回到野蛮、茹毛饮血的时代。同学们,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我们的“文明礼仪”去哪儿了,怎样才能找到丢失已久的“文明礼仪”。

其实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你随手拾起的纸屑,它是你俯身相扶的老人,更是你手下的一片白墙壁。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学会约束、学会制止,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在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的同时,也是在为他人营造出一个文明和谐的环境

同学们,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标尺,更是一个优秀的人所必备的品质。

所以,请大家和我一起加入“文明礼仪”的队伍中,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2:陈昕演讲稿

过了一会儿,我们专心致志的听老师宣布游戏规则,老师神神秘秘的从桌子里拿出一个黑色的眼罩,我们都想:“老师拿眼罩出来干什么呀?”原来是玩贴鼻子的游戏的。

游戏开始了,老师请了范子珍、高文慧、白晋松、谭雨萌让他们拿着鼻子去贴小兔子的嘴巴上面。选手们大步流星的走向老师,老师要她转3圈,然后在兔子的.头部贴来贴去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范子珍急得跳了跳脚,高文慧随便贴了一个地方,最后贴到兔子外面了。白晋松上场了,他也转了3圈,谭雨萌喊道:“左、右、上、下。”他也没贴对地方,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最后打成平手。

今天的游戏太好玩了,我还想再玩一次呢!可惜游戏已经结束了,今天我实在太高兴太兴奋了!

老师评语:

昕昕,你是越来越棒了哦!不仅介绍了游戏的全过程,还在结尾处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篇3:陈昕演讲稿

一、坚守文化自觉:循学术著作与时代发展之绳墨

学术出版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学术,即将学术研究的原创性成果——思想、知识、文化等进行规范化呈现与市场化传播,是文化积累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理论著作的出版代表着一个出版社的学术品格,而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辑则是保持这种学术品格的关键因素。

陈昕先生初入出版行业之前,在上海市出版局资料管理员的职位上工作了四年,其间通读了大量的各类经济学专著、灰皮书、白皮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读物,阅读推动了他的思考和写作,不断丰富并提升了他对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积累,正如他谈道:“编辑最重要的是他的学术积累,以及由这份积累所生发出来的学术眼光和思想境界。”(2)正是有了对经济学专业的学术“厚积”,铸造了他锐利的学术眼光,提升了他的学术敏感性和鉴别力,而后就有了从“青年学者丛书”开始到“当代学术思潮译丛”“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等一路“薄发”精品的辉煌历程。

特别是他策划出版了“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之后,在我国的经济学界有了相当的影响,其中不少图书先后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由此,有人提出“中国经济学的‘三联学派’”,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询问过时任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的陈昕对此有何看法,他肯定了该套丛书的社会影响,“它的最大价值在于,改变了中国经济学家长期以来的纯思辨的研究方法,开始尝试用实证的、计量的方法来分析现实中的重大问题”(3)。但认为若因此而就形成一个学派就“有些言过其实”,他谈道:“我们已经身处一个传媒的时代,也是一个廉价制造概念的时代,我们不应该为某一个概念的横空出世而飘飘然;但是,循着这一特殊的‘三联学派’现象去探究‘一套学术著作与一代学者的成长,与一门学科的嬗变,与一个时代的崛起’的绳墨关系可能是有意义的。”(4)

在时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时,他积极争取出版鸿篇巨制《中华文化通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时的机缘“完全出于一个出版人的文化自觉”。他在书中回忆:“我常常在想,如果历史真是一面面‘铜镜’,我们就是铸就‘铜镜’的手艺人。尽管‘铜镜’上不曾篆刻上我们的名字,但是我们的手艺将与历史同在。”(5)

陈昕先生能透过学科发展状况把脉时代需求,无疑体现了他夯实的学术专业功底,而“绳墨之说”也好,铸铜镜的“手艺人”也罢,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学术出版人的文化自觉——自觉从事文化的挖掘、创新、传承,并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构建起清晰的职业认知。有着这样朴素又崇高的文化情怀的出版人能接连出版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能在业界出类拔萃赢得认可便是一种必然了。

二、坚守“问题导向”:解时代之惑的理性传播

学术出版在推动学术发展、学科培育的同时,更要树立时代瞭望者的使命,以创新学术出版之“绳墨”刻出文化发展的时代印迹,在文化的顶端推动社会进程与时代变迁。那么,如何出版时代所需求的学术著作呢?学术出版人如何把脉社会、顺应并推动时代进步呢?那就是问题导向。“优秀的学术著作,正需要植根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始终提出‘这个’社会的主要问题,才能保持锐利的理论锋芒。”(1)

在感受陈昕先生出版生涯的辉煌之余,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在每一个重大出版项目出台过程中,都伴随着他对时代需求深深的思考,即他出版每一套丛书的灵感其实都来自于对现实的理性认知。在出任香港三联书店的总编辑时,面临回归的香港,无论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还是社会文化等都处于明显的转折期,他感受着“香港的文化季风”,敏感地捕捉到香港图书市场狭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存在断裂,即“存在巨大的‘一冷一热’的隔阻和断裂,一是报刊(热)与图书(冷)的隔阻,二是精英阶层(热)与普罗大众(冷)的断裂”(2)。正是基于对现状的深刻认识,“一个颇为激越的抱负油然而生,我想改变香港出版业少有中文社会科学出版的现状,在香港制造本土的文化‘风源’,发现一些具有香港精神特质的思想与学术话题,以图书的形式造就传播上的‘广场效应’,而不仅仅只是‘橱窗效应’”(3)。于是,“走向1997的香港经济丛书”策划方案诞生了,其触发点除了陈昕先生的学术专业基础之外,更由于“逐渐凸显的香港社会经济的过渡期特征”——“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正在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他们对这些经济问题不同程度的困惑和担忧”。(4)正是这样的现实问题引导着出版人的思考,激发着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成就感。

除此之外,“现代政治透视丛书”“国际瞭望丛书”“思想者文丛”“当代学术思潮译丛”等的策划全都是陈昕先生不拘泥于“知识导向”“结构导向”的出版原则,而偏重于“问题导向”的指引,积极探索学术出版之路的见证。正如“现代政治透视丛书”总序中写道:“作为政治学者,所能够做到的,就是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民主政治的光华和民主政治的欠缺,让人们掌握建立民主政治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知识。”依托学术出版物的传播,知识分子以其专业学科背景的理性视角为社会大众解疑释惑,真正发挥了知识与理性对社会发展的洞察与眺望。

三、大众化与国际化开拓:学术精品的启蒙与解构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出版人的基本素养与思想境界,问题导向是创新学术出版的具体路径,那么,学术出版的大众化则是一个偏离核心的边缘问题。学术出版有无必要开拓大众市场?学术出版能否走大众化之路?如何让学术精品惠及普罗大众?这一系列问题其实又回到了出版的文化功能、问题导向上来,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大众既是文化创造主体,又是文化消费主体,偏离或脱离主体而存在的学术出版何谈文化自觉?时代的需求即社会大众的需求,远离了大众需求的出版又何谈解疑释惑、理性引导?“出版固然是一种涵容性的文化,但说到底,它更落实为一种情怀——回应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吁请。”(5)因此,学术出版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如何对大众传播知识、解疑释惑和理性启蒙。

问题的重点在于,学术出版如何开拓和培育大众市场,如何捕捉大众的注意力资源,以什么样的学术出版物来充实大众的精神世界。正如陈昕先生在其“思想者文丛”编辑絮语中激情洋溢地表述:“这里是真理的摇篮,它属于有思想的人们……在真理的天空里,永远燃烧着火焰,也布满了荆棘,‘思想者文丛’愿为每一个思想者提供火把和砍刀。”在其“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的策划中,如书中所记:“我萌生了为国内读者出版一套普及市场经济知识的丛书,为我们社会即将开启的经济转型做好知识启蒙。”(6)面对整个社会由于知识欠缺而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误解,该套丛书突破陈规,从政治经济学知识层面进行大众化普及,“开全国风气之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鼓与呼”。

正是怀揣启蒙大众的使命感,陈昕先生的学术出版策划从来没有远离大众视野,诸如“当代经济学新知文丛”“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细说中国系列”“现代工商管理丛书”“名人日记丛书”等,都体现了出版策划者的大众意识,将学术理性的气息传递到每一个普通大众,从整个社会层面供以学术给养。

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宏观战略上来看,学术出版国际化之路充满了艰辛:自然科学领域学术成果“西强东弱”之势难以颠覆,人文社科类成果又囿于文化差异难越文化壁垒,加之我国学术规范与世界的接轨并未完全、优秀翻译人才稀缺,等等,这都成为削弱我国学术出版物国际影响力的因子。但陈昕坚信并用实践证明了学术出版亮相国际市场的重要功能:对中国文化的解构。

2009年在法兰克福书展外的酒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了题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2008)”的大型论坛,并重磅推出了“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旨在突破世界主流经济学推崇的“华盛顿共识”,向世界解构“中国奇迹”背后独特的“中国模式”,论坛的成功举办与丛书的引人注目都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即“中国的发展和中国模式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它开始具有了世界的意义”(1)。作为本土文化的建构主体,中国学者通过学术出版的国际舞台,向全世界解构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对于呈现我们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让我们更为乐观的是,这更是一种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完美呈现,尽管这并非能改变跨文化传播中话语权整体不均衡的状况,但对于处于弱势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点“希望的曙光”。

篇4:行者陈昕:驾着小车游北极

陈昕和老伴儿王燕一起,开着国产小车跑遍全国,到过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来回2万公里的北极自驾游,连俄罗斯人都直竖大拇指:了不起。

退休后的生活在路上

“我是北京的退休人员,因爱好按快门,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开车在犄角旮旯跑着采风。我开的是经过自己改造过的北斗星,大多是单车独往。这种玩法,人太多了不行,可人少了也不好,故打算寻几个车友一起跑一趟新疆、青海、甘肃,一是看风景,二是拣奇石。车友需要带野营装备和吃喝用具,可随时安营扎寨。有愿意结伴的请联系我。”在户外旅游网上,时常能看到陈昕发出这样的召集帖。

原来在北京手表厂工作的陈昕,后来到民政局下属一个厂子做技术工作。他退休时想学开车,但国家规定60岁不让考驾照,让爱玩的他很遗憾,“后来放宽到65岁,那年我已经66了。当我67岁时,政策又一次放宽到70岁。一路追着政策的尾巴,我终于拿下驾照。”

2005年,刚考完本儿,陈昕就买了第一辆车,开始与老伴儿过起了自由自在的云游生活。因为一路上要在车里度过大部分时间,爱动手的陈昕就琢磨着,将车上这儿打个眼,那儿开个洞,弄成了一辆舒舒服服的小房车。

退休后十几年,陈昕基本上是在旅游行走中度过的。他曾骑自行车从北京去张家口、太原玩,后来骑摩托车到过西藏许多人迹稀少的高海拔地区。买了第一辆车,他给自己安排每年要跑三四万公里的“计划”。

“我开车出去,尽量不走高速路,搜罗的景点是那些没有多少人关注的冷门地方,去这些地区的道路往往路况都很差,每天起早赶晚地跑五六百公里,锻炼自己的耐力。”

两次穿越西藏阿里地区,许多没有路的河谷、戈壁滩等艰难路段,上百万的越野车都不敢走,他们照过不误。到了那些几乎少有人光顾的景点,看到那些壮美风光,陈昕就让老伴儿把他连人带车一起拍了许多照片,发在汽车论坛里,一来炫耀自己的年龄,二是炫耀自己选对的车,虽是几万元的小车,但数次进出西藏,一次也没把他丢在半途上。

“不仅拍了许多别人拍不到的照片,我还写了许多详细的报道,介绍一路上哪儿有加油的,哪儿有住的,哪儿有吃的,哪儿路况较差要注意些什么。”

没多久,陈昕写的东西被车厂发现,他们找到他,要照片去宣传自己的车,陈昕毫无保留地都给了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厂家居然送辆车给他作为感谢。“去俄罗斯时,听说我还开着他们的车去,他们就又送了我一辆。这也算是对我旅行的支持和奖赏吧。”

六七年间,陈昕夫妇开着车,将中国版图上东西南北四个“极端”:黑龙江的乌苏镇、新疆乌恰县吉根口岸、海南三亚的锦母角、黑龙江漠河的北极村全部走了一遍。他们到过的最高点是5208米珠峰大本营;最低点是新疆海平面以下154米的艾丁湖底。

几乎跑遍了全国,夫妇俩就开始将眼光放到了国外。

两进俄罗斯

境外游之所以首选俄罗斯,陈昕说,“我们这一代人,从初中开始学俄语,唱苏联歌曲,大都有一种恋苏、恨苏又念苏的复杂情结。苏联曾是我们的标杆,苏联解体后,昔日的‘老大哥’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到神秘又亲切的俄罗斯去,其实就是还愿的,去解开这些困扰多年的谜团。”

2011年和2012年,陈昕开车两次穿越俄罗斯。

陈昕说,“第一次签证只有30天,从北京直达世界最北的北极城市摩尔曼斯克后,赶紧折返,我和老伴儿一路上净是赶路了,也没看什么风景。所以第二次又办了90天的签证,将俄罗斯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细致地走了一遍。”

随车带着方便面,吃着便宜的面包、香肠、牛奶,大部分时间住在车里,一路虽苦,但异国风情让夫妻俩每天都充满了期盼。当他们开了一万公里的车到达北极时,他们对自己说,以后没有什么事是你做不到的。

北极之城摩尔曼斯克濒临北冰洋,因处于北冰洋暖流地域,是这个纬度少有的不冻港,又是渔港兼军港。二战时苏联军队曾在此与德国法西斯长时间激战,战后建造了40多米高的纪念性标志——极地守卫者“阿廖沙”战士的塑像。

陈昕说:“我们去的时候是夏至期间,又处暖流地域,白天可以穿短袖衫,夜间太阳不落山,这种奇观能持续许多天。倘若冬季来,至少有几个月没有白天,但可能会看到极光。”

出发前,怕自己表述不清,陈昕做了一块俄文标牌,上面写着:“我们是中国人,退休了来俄罗斯观光,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请指导。”在进入俄罗斯20多公里后,这块牌子就派上了用场。一个警察拦下他,检查了车况与证件。因他没有做保险,这位警察就耐心地告诉他,在哪儿可以办。在地图上指了一圈,见陈昕还不明白,干脆从车里拿张纸,一点点给画出来。

陈昕说:“俄罗斯物价不比中国贵,只是日常生活相对单调,但他们开朗、乐观。向俄罗斯人问路,他们都特别热情。把地图拿过来给你讲,还不明白,就开车带着你走。有一次我看着里程表,一位俄罗斯人带着我们足足走了20多公里找到目的地。”

到莫斯科看红场,陈昕享受了一次国宾待遇。当时他们迷路了,就去找交警,说是中国自驾游,不识路,请他给指点一下。这位交警倒好,开着警车领着他们把红场及周边浏览一圈,并让陈昕开着车进入红场拍照留念。“此前,还没有哪个来旅游的车享受过这种待遇。当然,也许是俄罗斯警察一听说我的岁数,觉得不可思议,破例照顾。”

分享比独享更幸福

每次出行归来,驴友们聚会时,陈昕都要把一路上拍的录像、照片做成视频节目,一边在大屏幕播放,一边给大家讲解。照片之外的故事,常让听众热血沸腾,恨不得第二天就立马上路。陈昕也渐渐成为众多自驾游爱好者眼中神一级的人物。

nlc202309011821

有了知名度,一些汽车、旅游杂志向他约稿,写自驾游历。陈昕说,“我写得不好,但他们觉得我写得实在,每次都给发10个、8个版。近10年的旅行生涯,每次出行我都有文章发表,若是编辑起来都可以成为一本书了。”

出行前,陈昕与老伴儿都有分工,“她搜集资料,我安排行程,制定路线图,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外出时就不会慌张。有些资料网上有,有的就少,特别是一些不发达的地方,我们就一路走,一路搜寻。”

有一次他们去贵州六盘水,寻找古老而神秘的长角苗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长角苗族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后被挪威人发现,才为世人知晓。

陈昕与老伴儿找到当地县志办,说自己是退休老人,喜欢旅游、拍照。县志办的人特别热情,当即与一个山区乡政府联系,然后他们开了一天车,找到长角苗村的一个家庭。苗族人用半个小时时间,展示了复杂的长角头饰做法。陈昕也尽自己所能,提供一些误工费给他们。

“长角苗是苗族的一个分支,苗族大的分支有二十几个,大部分我都走过,记录下他们的影像文字资料,使大家对苗族的印象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后来很多人沿着我的那条线去走访,也算给当地增加一些旅游收入。”

出行归来,陈昕都有一份精确的、根据实地记录的手绘地图,大家谁要他就给谁。好多人就是沿着他的线路图去了俄罗斯。

享受着西藏高原雪山冰川的巍峨震撼,感知手握方向盘穿越新疆沙漠公路时的愉悦,惊叹甘南祁连山色彩的艳丽,体验江南小镇的秀美与宁静。这么多年一路走来,陈昕将旅游变得富有文化。

陈昕说:“咱们不能像跟旅游团那样,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拍几张照片,打道回府,走马观花的一次性游,回来转眼就会忘个一干二净。我们每次出行,都要确定个题目:比如酒文化之旅、红色圣地游、去廊桥看土楼、走长城探古堡、赏大漠金秋、追寻藏羚羊足迹……行前查资料,行中增信息,行后作总结。一次自驾游回来,就像上了一堂人生课,特别充实。”

这些年的旅游,给陈昕夫妇最大的收获就是,适应能力特别强,老两口好几年也不感冒一次。陈昕以前心律不齐,体检时,医生告诉他,说他心脏二尖瓣闭锁不全,叫他不能劳累,要多休息。“我满世界跑了这么多年,什么毛病都没有了,一定会把医生气坏了。”陈昕开心地说。

陈昕的退休工资4000多,加上老伴儿的一万有余,孩子们各有自己的生活,不用他们牵挂,所以退休金几乎都用在自驾游上了。他们情愿把钱花在路上找快乐,也不愿意将它花在医院找痛苦。

下一步,陈昕和老伴儿的目标是驾车去波罗的海沿岸与东欧几个国家,然后是中东地区及印度。“希望在下次出去的路上,能看到更多像我们一样的人。”陈昕夫妇向天下老人发出这样的邀请。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上一篇:弘扬文明新风争做美德少年活动的总结报告下一篇:城乡规划法贯彻实施